CN208578794U - 弯轴马达 - Google Patents
弯轴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78794U CN208578794U CN201821015106.9U CN201821015106U CN208578794U CN 208578794 U CN208578794 U CN 208578794U CN 201821015106 U CN201821015106 U CN 201821015106U CN 208578794 U CN208578794 U CN 2085787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sher
- axle motor
- gag lever
- lever post
- cambered ax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弯轴马达,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轴,驱动轴上架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及设置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的垫圈;壳体上设置有对垫圈沿驱动轴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垫圈设置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在壳体上设置限位机构对垫圈进行限位,因此在驱动轴受到外力冲击时,可由限位机构提供垫圈的稳定支撑,由垫圈将限位机构的支撑作用力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对驱动轴受到的冲击进行抵接支撑,避免驱动轴的位移,从而对弯轴马达的马达转子进行有效的防护,降低因驱动轴受外力造成马达转子件的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弯轴马达。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弯轴马达,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中弯轴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弯轴马达的动力输出端,由驱动轴2、轴承3及垫圈4部分组合成整体设计(下述简称驱动轴部件),弯轴马达的末端设置提供压力油的配油盘8,配油盘8由后盖9封装,后盖9内设置冲洗阀10。
弯轴马达内部柱塞6传递的油压力FP和中心柱塞5提供的弹簧力F1,二者共同施加在驱动轴部件上轴向合力F内(方向由弯轴马达的内部向弯轴马达的外部)。通常情况下,弯轴马达外部作用于驱动轴部件上的轴向力F外为0,使得弯轴马达内部的轴向合力F内被壳体支承面A支撑而保持平衡(如图1中所示,两轴承3紧贴垫圈4安装在壳体1的孔中);当在仅受到轴向的外力F外(由外向马达内部)时,此时油压力FP为0,F外>F内,驱动轴部件的垫圈4与壳体支承面A发生脱离,整体会轴向向内移动。
在一些主机客户中,需求弯轴马达能够承受一定的轴向力,此外在弯轴马达工作或安装运输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轴向外力附加到驱动轴2上,然而,当前弯轴马达结构承受轴向力是有限的,当外力一但超过弯轴马达设计许可承受的轴向力时,直接会产生驱动轴部件整体向内轴向移动,此时马达柱塞6、中心柱塞5、缸体7等转子部件正常转动受到影响而彼此失去平衡,从而会导致马达转子件异常磨损甚至出现零件断裂性失效。
因此,如何避免弯轴马达轴向移动造成马达转子件异常磨损,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弯轴马达,以避免弯轴马达轴向移动造成马达转子件异常磨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弯轴马达,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架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的垫圈;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对所述垫圈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优选地,在上述弯轴马达中,所述壳体对应所述垫圈位置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固装有与所述垫圈的外圈相抵的限位杆。
优选地,在上述弯轴马达中,所述垫圈的外圈开设有沿其径向布置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杆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抵接配合的限位凸起。
优选地,在上述弯轴马达中,所述限位杆和所述限位孔之间设置有套装于所述限位杆的外圈上的密封圈。
优选地,在上述弯轴马达中,所述限位杆的外圈设置有环绕其周向布置的环形限位槽,所述密封圈套装于所述环形限位槽内。
优选地,在上述弯轴马达中,所述限位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径向两端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内均设置有与所述垫圈的外圈相抵的限位杆。
优选地,在上述弯轴马达中,所述限位杆螺纹安装于所述限位孔内。
优选地,在上述弯轴马达中,所述限位杆的驱动端开设有内六角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弯轴马达,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内的驱动轴,驱动轴上架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及设置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的垫圈;壳体上设置有对垫圈沿驱动轴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垫圈设置于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在壳体上设置限位机构对垫圈进行限位,因此在驱动轴受到外力冲击时,可由限位机构提供垫圈的稳定支撑,由垫圈将限位机构的支撑作用力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对驱动轴受到的冲击进行抵接支撑,避免驱动轴的位移,从而对弯轴马达的马达转子进行有效的防护。
壳体对应垫圈位置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限位孔,限位孔内固装有与垫圈的外圈相抵的限位杆。限位孔的位置与弯轴马达组装完成后,垫圈的位置对应,限位杆安装于限位孔内,同时限位杆伸入壳体内部,限位杆的伸入端与垫圈的外圈相抵,当弯轴马达的驱动轴受到外部的推力时,驱动轴有向内位移的趋势,由于垫圈受到限位杆的径向抵紧限位,使得驱动轴带动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垫圈平移时,由限位杆与垫圈共同作用提供沿驱动轴的轴向的反向作用力,提供驱动轴轴向支撑,增大了弯轴马达的抗外力能力,从而降低因驱动轴受外力造成马达转子件的损坏,减少弯轴马达的异常磨损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弯轴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弯轴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限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弯轴马达,避免了弯轴马达轴向移动造成马达转子件异常磨损。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2和图3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弯轴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限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弯轴马达,包括壳体21和设置于壳体21内的驱动轴22,驱动轴22上架装有第一轴承231和第二轴承233,以及设置于第一轴承231和第二轴承233之间的垫圈232。弯轴马达的后部设置后盖29,弯轴马达的中心柱塞25和柱塞26位于其后部的缸体27内。
壳体21上设置有对垫圈232沿驱动轴22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20。垫圈232设置于第一轴承231和第二轴承232之间,在壳体21上设置限位机构20对垫圈232进行限位,因此在驱动轴22受到外力冲击时,可由限位机构20提供垫圈232的稳定支撑,由垫圈232将限位机构20的支撑作用力通过第一轴承231和第二轴承232,对驱动轴22受到的冲击进行抵接支撑,避免驱动22轴的位移,因此当驱动轴22受到冲击时,其受垫圈22的限位作用,不会因驱动轴位移导致中心柱塞25、柱塞26产生对缸体的位移,进而减少磨损,对弯轴马达的马达转子进行有效的防护。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21对应垫圈232位置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限位孔210,限位孔210内固装有与垫圈232的外圈相抵的限位杆201。限位孔201的位置与,弯轴马达组装完成后,垫圈232的位置对应,限位201安装于限位孔210内,同时限位杆201伸入壳体21内部,限位杆21的伸入端与垫圈232的外圈相抵,当弯轴马达的驱动轴22受到外部的推力时,驱动轴22有向内位移的趋势,由于垫圈232受到限位杆201径向的抵紧限位,使得驱动轴22带动第一轴承231、第二轴承233和垫圈232平移时,由限位杆201与垫圈232共同作用提供沿驱动轴22的轴向的反向作用力,提供驱动轴22轴向支撑,增大了弯轴马达的抗外力能力,从而降低因驱动轴22受外力造成马达转子件的损坏,减少弯轴马达的异常磨损情况。
限位机构20可以采用限位杆201和限位孔210配合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异形结构的限位杆结构,以实现对垫圈232外圈相抵的结构,提供对其轴向位移相反的作用力。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垫圈232的外圈开设有沿其径向布置的限位凹槽230,限位杆201的端部设置有与限位凹槽230抵接配合的限位凸起。限位杆201与垫圈232的外圈相抵,限位杆201提供的抵接作用力沿垫圈232的径向,而驱动轴22具有沿其轴向位移趋势时,会在垫圈232和限位杆201之间产生沿垫圈232轴向的推力,为了提高限位杆201对垫圈232沿其轴向的限位能力,在垫圈232的外圈设置沿其径向布置的限位凹槽230,限位杆201端部设置卡入限位凹槽230的内部的限位凸起,则可通过限位凹槽230的侧壁与限位杆201相抵提供对驱动轴的限位能力。
优选地,限位凹槽230设置为V型槽,即垫圈232的外圈的横断面呈V型结构。限位杆201的端部可以设置为与V型槽对应地V型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圆弧结构。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限位杆201和限位孔210之间设置有套装于限位杆201的外圈上的密封圈202。弯轴马达需要保证其内部的密封性,因此应保证限位杆201与限位孔210之间具有足够的密封能力。
在限位杆201和限位孔210之间设置密封圈202,密封圈202套装于限位杆201上,由密封圈202实现对限位杆201和限位孔210之间间隙的密封,保证弯轴马达满足密封要求。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限位杆201的外圈设置有环绕其周向布置的环形限位槽203,密封圈202套装于环形限位槽203内。考虑限位杆201会受到垫圈232的推力作用,应保证限位杆201与限位孔210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同时避免密封圈202在随限位杆201装入限位孔210内的过程中,在限位杆201的杆身的滑移影响密封效果。
为了保证密封圈202的密封位置以及安装结构的稳定性,在限位杆201的外圈设置环绕其周向布置的环形限位槽203,密封圈202套装于环形限位槽203内,利用环形限位槽203实现对密封圈202沿限位杆201轴向的限位。密封圈202优选为O型密封圈。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限位孔210包括设置于壳体21径向两端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内均设置有与垫圈的外圈相抵的限位杆。垫圈为盘状结构,其单侧受力容易在受到驱动轴推力时,产生单侧倾斜的问题,将限位孔设置包括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两个,两个限位孔分别设置于壳体径向的两端,由两个限位杆分别与垫圈的径向的两端抵接限位,使得垫圈由驱动轴推动产生平移的趋势时,其径向的两端同时提供与驱动轴反方向的限位力,进一步保证弯轴马达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在本案一具体实施例中,限位杆201螺纹安装于限位孔210内。限位孔210内开设内螺纹,限位杆201上开设外螺纹,二者通过螺纹连接。
同时,为了避免增加限位杆201对壳体21外观结构的影响,将限位杆采用沉入壳体内部的方式安装,在限位杆的驱动端开设内六角安装孔204,限位杆201装入后沉入壳体21内部,避免对弯轴马达外观结构的改变。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上架装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的垫圈;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对所述垫圈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位移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开设于所述壳体上,并对应所述垫圈位置开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限位孔;固装于所述限位孔内,并与所述垫圈的外圈相抵的限位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的外圈开设有沿其径向布置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杆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槽抵接配合的限位凸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和所述限位孔之间设置有套装于所述限位杆的外圈上的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的外圈设置有环绕其周向布置的环形限位槽,所述密封圈套装于所述环形限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径向两端的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内均设置有与所述垫圈的外圈相抵的限位杆。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螺纹安装于所述限位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弯轴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的驱动端开设有内六角安装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15106.9U CN208578794U (zh) | 2018-06-28 | 2018-06-28 | 弯轴马达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015106.9U CN208578794U (zh) | 2018-06-28 | 2018-06-28 | 弯轴马达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78794U true CN208578794U (zh) | 2019-03-05 |
Family
ID=65509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015106.9U Active CN208578794U (zh) | 2018-06-28 | 2018-06-28 | 弯轴马达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78794U (zh) |
-
2018
- 2018-06-28 CN CN201821015106.9U patent/CN20857879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22078B (zh) | 一种外转子永磁直驱伺服电机 | |
CN104227632B (zh) | 一种螺丝批 | |
CN109698587A (zh) | 一种永磁电机定子、转子及轴承一次合装精密导向装置 | |
CN208578794U (zh) | 弯轴马达 | |
CN206894412U (zh) | 一种外转子永磁伺服电机 | |
CN204135965U (zh) | 一种螺丝批 | |
CN107204677A (zh) | 一种外转子永磁伺服电机 | |
CN209676046U (zh) | 一种便于安装的电机端盖组件 | |
KR200462362Y1 (ko) | 스핀들 모터 | |
CN207098812U (zh) | 油泵专用高效电机 | |
CN202103520U (zh) | 一种电动机 | |
CN202732715U (zh) | 密封圈轴承 | |
CN205911890U (zh) | 电动推杆丝杆防擦结构 | |
US20130129268A1 (en) | Spindle motor | |
CN208062964U (zh) | 一种磁悬浮电机转子中防撞推力盘的安装结构 | |
CN208458908U (zh) | 一种机械密封摩擦面扭矩测量工装 | |
CN101865213A (zh) | 自调位装置及具有所述自调位装置的电机 | |
CN108808953B (zh) | 马达 | |
CN206389211U (zh) | V1方式安装的三相异步电动机非轴伸端的轴密封结构 | |
CN221042492U (zh) | 一种步进电机 | |
CN203979395U (zh) | 机械密封件 | |
CN218958738U (zh) | 一种滚筒编码器布置结构 | |
CN211701721U (zh) | 一种吊扇用电机及风扇装置 | |
KR101055520B1 (ko) | 스핀들 모터 | |
CN211250088U (zh) | 一种协作机器人的关节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No. 197 a, Fushou East Street,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CHAI POWER Co.,Ltd. Patentee after: Weichai Hydraulic Transmiss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97 a, Fushou East Street, high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ICHAI POWER Co.,Ltd. Patentee before: LINDE HYDRAULICS (CHINA)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