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69403U -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69403U
CN208569403U CN201920091452.3U CN201920091452U CN208569403U CN 208569403 U CN208569403 U CN 208569403U CN 201920091452 U CN201920091452 U CN 201920091452U CN 208569403 U CN208569403 U CN 2085694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accessory unit
ontology
shel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09145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京燕
沈斌
翟东延
王启铭
崔俊伟
刘朝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ebot Changzho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09145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694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694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6940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红外附件单元,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底部具有适于容纳红外模块的安装槽,且所述本体具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适于分别对应所述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以适于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通过;防光肋,所述防光肋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可以防尘、防水,还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带红外模块的芯片由于尺寸小而导致不好匹配机体外观的问题。此外,防光肋还可防止红外模块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红外装置以及智能设备。

Description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背景技术
需要用到红外避障的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机器人、室内外无人配送车,无人运输车等。以上智能设备在移动过程中,通常需要探测外部环境,从而实现躲避人群,避开障碍物以及防止自身跌落等目的。然而目前相关技术中,智能设备中采用的红外芯片由于体积较小,发射器与收收器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小,因此可能出现各种技术问题,例如发送与接收之间会出现信号干扰,安装不方便、装配后不够稳定可靠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红外附件单元。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红外装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所述红外装置的智能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红外附件单元,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底部具有适于容纳红外模块的安装槽,且所述本体具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适于分别对应所述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以适于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通过;防光肋,所述防光肋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当红外模块安装到安装槽内时,在不影响红外模块的发射与接收信号的基础上,使红外模块的发射和接收表面可增高至透光片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带红外模块的控制芯片由于尺寸小而导致不好匹配机体外观的问题;另外,还能起到防尘、防水等作用,对红外模块进行保护。此外,通过设置防光肋,还防止了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发射的信号、以及接收端接收的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保证了红外模块的工作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光肋形成为圆形且环绕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的其中一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安装槽内的顶壁具有向下延伸出的隔离筋,所述隔离筋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之间,且适于在安装槽内装配所述红外模块时止抵红外模块的上表面。这样,进一步保证了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信号的互不干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红外附件单元还包括环形件,所述环形件环绕所述本体外侧壁设置,且所述环形件具有防呆标记部。通过设置防呆标记部,便于将红外附件单元安装至控制芯片上,防止装错或装反。
可选地,所述环形件部分环绕所述本体外侧壁,且与所述本体共同限定出防呆槽,其中所述防呆标记部由所述防呆槽构成。
可选地,所述环形件的下表面与所述本体下表面平齐,且所述环形件的高度低于所述本体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红外装置,包括: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上具有红外模块;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所述红外模块设在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安装槽内;外壳,所述外壳内具有腔室,所述腔室的顶部具有透光片,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红外附件单元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所述防光肋止抵所述透光片。这样形成了一个模块化的便于安装和拆卸、维修的红外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芯片上具有标记区域,所述红外附件单元定位在所述标记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标记区域具有安装定位标记以指示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定位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腔室具有向上延伸的中空管部,所述中空管顶部具有透光孔,所述透光片设在所述透光孔处。
可选地,透光孔尺寸小于所述中空管部的内径尺寸,所述透光片固定在所述中空管部内以封闭所述透光孔。这样,透光片被红外附件单元止抵时可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红外透光片从外部进行装配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方式可防止在透光片受力时容易脱落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底部的盖体,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通过螺钉连接且内部限定出所述腔室。通过螺钉连接,提高了装配的可靠性。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所述腔室内具有形状不同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控制芯片上具有与所述定位柱形状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这样也可以保证控制芯片和壳体之间准确的装配,防止装反或装错。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所述控制芯片两侧具有接插件,所述盖体上具有露出所述接插件的避让孔。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所述盖体具有向上延伸的支撑筋,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配合时所述支撑筋止抵所述控制芯片压紧所述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具有两个安装耳,所述两个安装耳不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装置,可以实现红外功能的模块化,便于安装、拆卸和维修。另外,通常同一台智能设备中可能采用多个红外装置,通过外露的接插件设置,可对多个红外装置进行适当的有序连接,结构精简而连接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智能设备,包括:机体;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红外装置,所述红外装置设在所述机体内且邻近所述机体表面设置,所述红外装置的所述透光片与所述机体的相应外表面平齐。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红外附件单元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红外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I-I剖视图;
图6是图5中圈示A部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装置的本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红外附件单元100;
本体110;安装槽111;红外发射孔112;红外接收孔113;隔离筋114;
防光肋120;环形件130;防呆标记部131;防呆槽132;
红外模块200;控制芯片300;接插件330;
外壳400;壳体410;盖体420;避让孔421;支撑筋422;
腔室430;透光片431;中空管部432;透光孔4320;
第一定位柱4331;第二定位柱4332;
安装耳440;红外装置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首先,为便于理解,在此先参考图5简单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装置1000的结构。
如图5所示,红外装置1000包括控制芯片300、红外附件单元100和外壳400。控制芯片300上具有红外模块200。外壳400内具有腔室430,腔室430的顶部具有透光片431。红外模块200与红外附件单元100装配至外壳400的腔室430内,红外附件单元100的上端止抵该透光片431。这样形成了一个模块化的便于安装和拆卸、维修的红外装置。
通过设置红外附件单元100,可以方便地将红外模块200装配至与其待装配的智能设备的外表面匹配的位置。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以上和以下的描述中,代表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例如,方向术语“顶”、“上”指的是红外信号端正对的方向,“底”、“下”指的是与“顶”、“上”相反的方向。
下面参考图1-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100,包括本体110和防光肋120。如图1和图2所示,本体110底部具有适于容纳红外模块200的安装槽111。本体110具有与安装槽111连通的红外发射孔112和红外接收孔113。红外发射孔112和红外接收孔113适于分别对应红外模块200的发射端201和接收端202以适于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通过,参考如图5和图6。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红外发射孔112和红外接收孔113可设置为上端尺寸大于下端尺寸的锥形孔,该锥形孔的尺寸设计应当满足以下要求,即不影响红外模块200的发射端201发射的信号、以及接收端202接收的信号。
防光肋120凸出于本体110的上表面且位于红外发射孔112和红外接收孔113之间。当红外附件单元100和红外模块200装配到外壳400的腔室430内时,红外附件单元100的上端止抵该透光片43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附件单元100,当红外模块200安装到安装槽111内时,在不影响红外模块200的发射与接收信号的基础上,可以使红外模块200的发射和接收表面可增高至透光片431处,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由于带红外模块的控制芯片由于尺寸小而导致不好匹配机体外观的问题;另外,还能起到防尘、防水等作用,对红外模块200进行保护。此外,通过设置防光肋120,还防止了红外模块200的发射端201发射的信号、以及接收端202接收的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保证了红外模块的工作可靠性。
由于防光肋120的作用为隔绝红外模块200的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之间的互相干扰,因此,防光肋120的形状和位置设置并无特别限制,只要能起到上述作用即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防光肋120可以形成为环形且环绕红外发射孔112和红外接收孔113的其中一个。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防光肋120为圆形形状,当然还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或其他封闭形状。另外,在图1的示例中,防光肋120示意性地设在了本体110上表面环绕红外接收孔113的位置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安装槽111内的顶壁具有向下延伸出的隔离筋114,隔离筋114位于红外发射孔112和红外接收孔113之间,且适于在安装槽111内装配红外模块200时止抵红外模块200的上表面。这样,进一步保证了红外模块200的发射端201和接收端202之间信号的互不干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红外附件单元100还可以包括环形件130,环形件130环绕本体110外侧壁设置,且环形件130具有防呆标记部131。可选地,环形件130部分环绕本体110外侧壁,且与本体110共同限定出防呆槽132,其中防呆标记部131由防呆槽132构成(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设置防呆标记部131,便于将红外附件单元100安装至控制芯片300上,防止装错或装反。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环形件130的下表面与本体110下表面平齐,且环形件130的高度低于本体110的高度。进一步可选地,环形件130与可以采用橡胶等材料与本体110一体制成,这样可保证防尘防水性能,而且由于橡胶本身的弹性导致其便于装配。
前述部分对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红外附件单元100进行了详细描述,下面再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红外装置1000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如图5所示,红外装置1000包括控制芯片300、红外附件单元100和外壳400,红外模块200与红外附件单元100装配至外壳400的腔室430内,以形成一个模块化的、便于安装的红外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控制芯片300上具有标记区域(图未示出),红外附件单元100定位在标记区域内。可选地,标记区域具有安装定位标记(图未示出)以指示红外附件单元100的定位方向。在一些具体的示例中,红外附件单元100的环形件130上可以设有防呆槽132,同时在控制芯片300的标记区域也设置与防呆槽132相似的凹入形状,这样在装配时,只要将防呆槽132和控制芯片300上凹入形状对准即可定位成功,从而装配简单快捷,保证了红外安装方向的一致性。
如图3、图5-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腔室430具有向上延伸的中空管部432,中空管顶部具有透光孔4320,透光片431设在透光孔4320处。这里,透光片431可设置为玻璃,也可以为其他可透过红外信号的材质。如图6所示,透光孔4320尺寸小于中空管部432的内径尺寸,透光片431固定在中空管部432内以封闭透光孔4320,例如透光片431可通过双面胶固定在中空管部432内。换句话说,透光片431是从腔室430的内部进行装配,这样,透光片431被红外附件单元100止抵时可进一步提高了结构的可靠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红外透光片从外部进行装配的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方式可防止在透光片受力时容易脱落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400包括壳体410和设在壳体410底部的盖体420,壳体410和盖体420通过螺钉连接且内部限定出腔室430。通过螺钉连接,提高了装配的可靠性。这样,在腔室430内,盖体420止抵控制芯片300,红外附加单元100压在控制芯片300和壳体410之间,不需要任何扣位或固定方式即实现了过盈配合,结构稳定可靠。
在如图7所示的示例中,腔室430内可以设置形状不同的第一定位柱4331和第二定位柱4332,对应地,在控制芯片300上也具有与定位柱形状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图未示出)和第二安装孔(图未示出)。这样也可以保证控制芯片300和壳体410之间准确地进行装配,防止装反或装错。在图7的示例中,第一安装柱4331为长圆形柱而第二定位柱4332为圆形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控制芯片300两侧具有接插件330,盖体420上具有露出接插件330的避让孔421,从而便于控制芯片300与红外装置1000外部的其他部件实现电连接。如图4所示的示例中,插接件330的两侧设置可使盖体420形成为工字形状,易于制造和装配,而且外观美观。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将盖体420压紧控制芯片300的效果,在盖体420具有向上延伸的支撑筋422,盖体420与壳体410配合时支撑筋422止抵控制芯片300从而压紧壳体410。
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外壳400具有两个不对称的安装耳440,红外装置1000可通过安装耳440与智能设备中的相应部件进行连接。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安装耳440上的孔位设置不对称。如图3所示的示例中,一侧安装耳440具有两个螺钉孔442和一个定位孔441,另一侧安装耳440具有两个螺钉孔442和半孔443。通过不对称安装耳440的设置,装配时不容易装反或装错,可保证模块化的红外装置的安装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红外装置,可以实现红外功能的模块化,便于安装、拆卸和维修。另外,通常同一台智能设备中可能采用多个红外装置,通过外露的接插件330设置,可对多个红外装置进行适当的有序连接,结构精简而连接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一种智能设备,包括:机体(图未示出)和根据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红外装置1000,红外装置1000设在机体内且邻近机体表面设置,红外装置1000的透光片431与机体的相应外表面平齐。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红外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底部具有适于容纳红外模块的安装槽,且所述本体具有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适于分别对应所述红外模块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以适于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通过;
防光肋,所述防光肋凸出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且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光肋形成为圆形且环绕所述红外发射孔和所述红外接收孔的其中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的顶壁具有向下延伸出的隔离筋,所述隔离筋位于所述红外发射孔和红外接收孔之间,且适于在安装槽内装配所述红外模块时止抵红外模块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形件,所述环形件环绕所述本体外侧壁设置,且所述环形件具有防呆标记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件部分环绕所述本体外侧壁,且与所述本体共同限定出防呆槽,其中所述防呆标记部由所述防呆槽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件的下表面与所述本体下表面平齐,且所述环形件的高度低于所述本体的高度。
7.一种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上具有红外模块;
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附件单元,所述红外模块设在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安装槽内;
外壳,所述外壳内具有腔室,所述腔室的顶部具有透光片,所述控制芯片和所述红外附件单元设在所述腔室内,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所述防光肋止抵所述透光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上具有标记区域,所述红外附件单元定位在所述标记区域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记区域具有安装定位标记以指示所述红外附件单元的定位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具有向上延伸的中空管部,所述中空管部顶部具有透光孔,所述透光片设在所述透光孔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光孔尺寸小于所述中空管部的内径尺寸,所述透光片固定在所述中空管部内以封闭所述透光孔。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底部的盖体,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通过螺钉连接且内部限定出所述腔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内具有形状不同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控制芯片上具有与所述定位柱形状适配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芯片两侧具有接插件,所述盖体上具有露出所述接插件的避让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具有向上延伸的支撑筋,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配合时所述支撑筋止抵所述控制芯片压紧所述壳体。
16.根据权利要求7-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两个安装耳,所述两个安装耳不对称。
17.一种智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
根据权利要求7-16中任一项所述的红外装置,所述红外装置设在所述机体内且邻近所述机体表面设置,所述红外装置的所述透光片与所述机体的相应外表面平齐。
CN201920091452.3U 2019-01-21 2019-01-21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Active CN2085694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91452.3U CN208569403U (zh) 2019-01-21 2019-01-21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091452.3U CN208569403U (zh) 2019-01-21 2019-01-21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69403U true CN208569403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51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091452.3U Active CN208569403U (zh) 2019-01-21 2019-01-21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6940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4971A (zh) * 2020-05-13 2020-08-14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红外感应装置和衣物处理设备
WO2022170546A1 (zh) * 2021-02-10 2022-08-18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模组及扫地机器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4971A (zh) * 2020-05-13 2020-08-14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红外感应装置和衣物处理设备
CN111534971B (zh) * 2020-05-13 2022-08-23 无锡小天鹅电器有限公司 红外感应装置和衣物处理设备
WO2022170546A1 (zh) * 2021-02-10 2022-08-18 欧菲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模组及扫地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82631B2 (en) Connecting device and connecting device for robot manipulator
CN208569403U (zh) 红外附件单元和具有其的红外装置、智能设备
US9307309B2 (en) Stack light with in-line sound module
KR101726431B1 (ko) 스피커 모듈
US11378239B2 (en) Desk lamp
CN102957029A (zh) 向后兼容的非接触插座连接器及其系统
US20230288654A1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ocket, photoelectric module, ca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915655B2 (en)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US11777199B2 (en) Modular wireless modules for light fixtures
CN102387454A (zh) 硅麦克风及其应用产品的封装结构
CN209511790U (zh) 一种可拼接灯具
US10327053B2 (en) Bluetooth speaker
CN108496210A (zh) 红外光发射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768916B (zh) 电源线和设置有该电源线的家用电器
CN210895040U (zh) 一种可语音交互的智能家居控制装置的红外发射模块结构
CN205847274U (zh) 一种发射与接收一体式红外模组
US20200083957A1 (e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between at least on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positioned in a predeterminable region and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013589B (zh) 易安装维护的插座及插头
CN203708423U (zh) 远距离拾音麦克风
CN202837610U (zh) 光纤连接器的防尘门结构
CN208384175U (zh) 一种双模光缆连接器
CN206077512U (zh) 手机
TW202027432A (zh) 無線通信互連系統
CN204065463U (zh) 一种光衰减器
CN105827308A (zh) 一种发射与接收一体式红外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