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253U - 液体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253U
CN208551253U CN201721800801.1U CN201721800801U CN208551253U CN 208551253 U CN208551253 U CN 208551253U CN 201721800801 U CN201721800801 U CN 201721800801U CN 208551253 U CN208551253 U CN 2085512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ustproof cover
pot lid
outlet valve
drive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008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春来
刘云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008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2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2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2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容器,包括:壶身、壶盖组件和驱动组件,壶盖组件壶盖主体和防尘盖,壶盖主体内设有出水通道和控制出水通道的通断的出水阀,防尘盖盖设在出水通道的出水口处,并与壶盖主体转动连接;驱动组件包括出水按键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位于出水按键与出水阀之间,且与防尘盖相对设置,能够在出水按键被按压时驱动出水阀导通出水通道,并驱动防尘盖转动打开出水口。该液体容器,将防尘盖通过传动机构与出水按键连动,既实现了防尘盖的主动打开,避免了防尘盖在倒水过程中阻挡水流引起水流不集中的情况,又实现了防尘盖与出水阀的一键同时动作,不会给用户的操作带来额外的负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液体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水壶等液体容器,有的在壶嘴处设有防尘盖来防止外界杂物落入壶嘴内,防尘盖在倒水的过程中会在水流冲击下而被动打开,使得水流从防尘盖与壶嘴之间的间隙通过。因此,防尘盖在倒水过程中会起到阻挡作用,导致水流不集中,容易洒到外面。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容器,包括:壶身,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壶盖组件,盖设在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包括壶盖主体和防尘盖,所述壶盖主体内设有出水通道和控制所述出水通道的通断的出水阀,所述防尘盖盖设在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口处,并与所述壶盖主体转动连接;驱动组件,包括出水按键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位于所述出水按键与所述出水阀之间,且与所述防尘盖相对设置,能够在所述出水按键被按压时驱动所述出水阀导通所述出水通道,并驱动所述防尘盖转动打开所述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容器,将防尘盖通过传动机构与出水按键连动,既实现了防尘盖的主动打开,避免了防尘盖在倒水过程中阻挡水流引起水流不集中的情况,又实现了防尘盖与出水阀的一键同时动作,不会给用户的操作带来额外的负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液体容器包括壶身、壶盖组件和驱动组件,壶盖组件包括壶盖主体和防尘盖,驱动组件包括出水按键和传动机构,壶盖主体内设有出水通道和出水阀,出水阀能够在出水按键的控制下控制出水通道的通断,从而实现了液体容器出水功能的可控,防止容纳腔内盛装的液体意外洒出而烫伤用户或者引起其他不良影响;传动机构位于出水按键与出水阀之间,实现出水按键与出水阀之间的动力传递;同时,传动机构还与防尘盖相对设置,实现出水按键与防尘盖之间的动力传递。这样,按下出水按键时,出水阀能够导通出水通道,同时防尘盖主动打开出水口,进而实现出水功能,且保证了防尘盖不会阻挡水流,水流可以集中流出;此外,防尘盖和出水阀在同一个出水按键和同一套传动机构的驱动下动作,既简化了产品的结构,又实现了防尘盖与出水阀的一键控制,便于用户操作,构思巧妙,设计合理。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液体容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其一端与所述防尘盖相对设置,能够在所述出水按键被按压时抵住所述防尘盖的尾部,使所述防尘盖的头部翘起以转动打开所述出水口。
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传动杆的一端与防尘盖相对设置,当用户按压出水按键时,出水按键的作用力会直接或间接传递至传动杆,使传动杆抵住防尘盖的尾部,由于防尘盖与壶盖主体转动连接,根据杠杆原理,防尘盖的头部会向上翘起,从而实现了防尘盖的主动打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杆设置在所述壶盖主体内,并能够在所述壶盖主体内的开盖位置和合盖位置之间往复滑动,且在滑动至开盖位置时抵住所述防尘盖的尾部。
由于出水按键一般位于壶盖主体的后侧,而防尘盖一般位于壶盖主体的前侧,二者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而将传动杆滑动安装在壶盖主体内,便于利用壶盖主体内部有限的空间实现动力的远距离传动,且运动幅度不至于过大,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连动杆,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内,其一端位于所述出水按键的下方,其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相抵靠;其中,所述连动杆上设有与所述出水按键相对设置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能够在所述出水按键的按压下带动所述连动杆向靠近所述传动杆的方向滑动,使所述连动杆推动所述传动杆滑动至所述开盖位置。
传动机构还包括连动杆,连动杆也滑动设置在液体容器内,其一端位于出水按键的下方,其另一端与传动杆的另一端相抵靠,即:连动杆位于出水按键与传动杆之间,实现了出水按键与传动杆之间的动力传递,这样既可以缩短传动杆的长度,以简化传动杆的结构,并降低传动杆对装配空间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使出水按键与传动杆之间的动力传递更加顺畅,减少干涉卡滞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用户的操作舒适度。具体地,当按下出水按键时,出水按键抵在连动杆的导向斜面上,对连动杆施加水平方向的分力,使连动杆向靠近传动杆的方向水平滑动,由于连动杆与传动杆相抵靠,因而连动杆会推动传动杆向靠近防尘盖的方向滑动,即:由开盖位置滑动至合盖位置,进而抵住防尘盖的尾部使防尘盖转动打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限位在所述液体容器内,并与所述连动杆相抵靠,且在所述连动杆推动所述传动杆滑动至所述开盖位置的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以利用其释放的弹性势能带动所述连动杆及所述出水按键复位。
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第一弹性复位件限位在液体容器内,并与连动杆相抵靠,用于实现连动杆及出水按键的及时自动复位,以保证出水按键及连动杆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具体地,当按压出水按键时,连动杆推动传动杆由合盖位置滑动至开盖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大储存弹性势能;当松开出水按键时,第一弹性复位件会恢复形变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带动连动杆复位,同时连动杆会推动抵在其导向斜面上的出水按键向上运动复位。优选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弹簧,弹簧套设在连动杆上,且其两端分别与连动杆及壶盖主体和/或壶身上的限位结构相抵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出水通道包括控制腔和与所述控制腔对接连通的出水腔,所述出水腔的出口形成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所述控制腔的入口形成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开口朝下;其中,所述出水阀纵向贯穿所述控制腔且其底部能够封盖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阀能够在所述传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所述控制腔向下运动,以打开所述进水口。
出水通道包括控制腔和出水腔,出水腔的出口与外界环境相连通,形成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控制腔与出水腔对接连通,且其入口能够与容纳腔相连通,形成出水通道的进水口;进水口开口朝下,便于其与位于其下方的容纳腔的连通;出水阀纵向贯穿控制腔,并能够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控制腔上下运动,当其底部封盖进水口时即断开了出水通道与容纳腔的连通,当其向下运动时,即打开了进水口实现了出水通道与容纳腔的连通,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进而实现了液体容器出水功能的可控;此外,将出水通道分为控制腔和出水腔两部分,便于根据壶盖主体的形状来合理布置出水腔和控制腔的形状、位置及具体结构,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品性能的综合优化。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出水压杆,通过转动轴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壶盖主体内,其头部位于所述出水阀的顶端上方,用于向下按压所述出水阀使所述出水阀打开所述进水口,其尾部与所述传动杆上设置的顶起部相抵靠,并能够在所述传动杆由所述合盖位置滑动至所述开盖位置的过程中被所述顶起部向上顶起以带动所述出水压杆的头部向下运动。
传动机构还包括出水压杆,出水压杆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壶盖主体内,且头部位于出水阀的顶端上方,其尾部与传动杆上设置的顶起部相抵靠,用于实现传动杆与出水阀之间的动力传递,保证传动杆动作时能够同时驱动出水阀导通出水通道及驱动防尘盖转动打开。具体地,当按压出水按键时,传动杆由开盖位置滑动至合盖位置,抵住防尘盖的尾部使防尘盖头部翘起打开出水口;同时,在该过程中,传动杆上设置的顶起部会向上顶起出水压杆的尾部,由于出水压杆通过转动轴与壶盖主体可转动连接,根据杠杆原理,传动杆的头部会向下转动,进而下压出水阀,使出水阀向下运动打开进水口,实现出水通道与容纳腔的连通,进而实现液体容器的出水功能。至于转动轴,可以设置在出水压杆上(则壶盖主体上设置转轴孔),也可以设置在壶盖主体上(则出水压杆上设置转轴孔),只要能够实现出水压杆与壶盖主体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即可。
至于顶起部的具体形状及结构不受具体限制,比如可以是带有导向斜面的板状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圆滑的凸台类结构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限位在所述壶盖主体内,并与所述出水阀相抵靠,且在所述出水压杆向下按压所述出水阀的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以利用其释放的弹性势能带动所述出水阀、所述出水压杆及所述传动杆复位。
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第二弹性复位件限位在壶盖主体内,并与出水阀相抵靠,用于实现出水阀、连动杆及传动杆的及时自动复位,以保证传动机构的多次重复使用。具体地,当按下出水按键时,传动杆的尾部向上顶起出水压杆的尾部,使出水压杆的头部向下按压出水阀,在该过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大储存弹性势能;当松开出水按键时,第二弹性复位件复位变形释放弹性势能,带动出水阀向上运动复位,出水阀会向上顶起出水压杆的头部,使出水压杆复位,而出水压杆的尾部会向下转动,对传动杆上的顶起部施加向后的水平分力,使传动杆由开盖位置滑动至合盖位置,实现传动杆的自动复位,而防尘盖也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以关闭出水口。优选地,第二弹性复位件为弹簧,弹簧套设在出水阀上,且其两端分别与出水阀及壶盖主体上的限位结构相抵靠。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壶盖主体包括依次相连的上盖、内盖和下盖,所述防尘盖上设有转轴,所述上盖与所述内盖之间限定有轴孔,所述转轴插入所述轴孔内,使所述防尘盖与所述壶盖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出水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盖中;所述壶身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内盖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出水按键安装在所述把手的顶部,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和 /或,所述防尘盖的尾部设有凸起,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凸起相对设置,能够带动所述凸起绕所述防尘盖的旋转轴线转动,使所述防尘盖转动打开所述出水口。
壶盖主体包括依次相连的上盖、内盖和下盖,上盖盖设在内盖上方,并与内盖之间限定出轴孔,防尘盖的转轴安装在轴孔中,实现了防尘盖与壶盖主体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内盖中设有上述出水通道,保证了出水通道隐藏在壶盖主体内部,既对出水通道起到保护作用,又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下盖上设有进水孔,进水孔连通壶身的容纳腔和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保证了液体容器能够正常出水。
壶身包括把手,出水按键安装在把手的顶部,保证了出水按键外露在用户的视野中,以便于用户手动操作;且缩短了出水按键与用户握持把手的手之间的距离,便于用户手持液体容器进行单手操作;把手与内盖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传动机构设置在安装空间内,既实现出水按键与出水阀及防尘盖之间的动力传递,也将传动机构隐藏在壶盖主体内部,既对传动机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又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
在防尘盖的尾部设置凸起,便于传动机构与防尘盖之间更好地进行动力传递。优选地,凸起位于防尘盖的旋转轴线下方,并向靠近传动机构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当传动机构滑动至接触凸起时,可以带动凸起绕防尘盖的旋转轴线向下转动,根据杠杆原理,防尘盖的顶部会向上翘起,进而转动打开出水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传动杆为聚甲醛传动杆。
传动杆为聚甲醛传动杆,聚甲醛材质的传动杆本身比较光滑,因而与壶盖主体之间的摩擦力相对较小,不易发生干涉卡滞等情况,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手感;且聚甲醛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在使用过程中会自动分泌一些自润滑物质,保证其表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均较为光滑,因此避免了向传动机构添加润滑油等润滑物质,既降低了摩擦阻力,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手感,又提高了产品的安全卫生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容器为电水壶。
当然不局限于电水壶,也可以是养生壶、茶壶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壶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防尘盖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传动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水壶第一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水壶第二状态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水壶的俯视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电水壶去掉上盖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壶盖主体,11上盖,12内盖,121控制腔,122出水腔,13下盖,131 进水孔,20防尘盖,21转轴,22凸起,31传动杆,311顶起部,32连动杆, 33出水压杆,34第一弹性复位件,35第二弹性复位件,40出水阀,50壶身, 51把手,52出水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以电水壶为例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容器。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容器,包括:壶身50、壶盖组件和驱动组件。
具体地,壶身50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壶盖组件盖设在容纳腔的开口端,包括壶盖主体10和防尘盖20,壶盖主体10内设有出水通道和控制出水通道的通断的出水阀40,防尘盖20盖设在出水通道的出水口处,并与壶盖主体10转动连接;驱动组件包括出水按键52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位于出水按键52与出水阀40之间,且与防尘盖20相对设置,能够在出水按键52被按压时驱动出水阀40导通出水通道,并驱动防尘盖20转动打开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容器,将防尘盖20通过传动机构与出水按键52 连动,既实现了防尘盖20的主动打开,避免了防尘盖20在倒水过程中阻挡水流引起水流不集中的情况,又实现了防尘盖20与出水阀40的一键同时动作,不会给用户的操作带来额外的负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液体容器包括壶身50、壶盖组件和驱动组件,壶盖组件包括壶盖主体10和防尘盖20,驱动组件包括出水按键52和传动机构,壶盖主体10 内设有出水通道和出水阀40,出水阀40能够在出水按键52的控制下控制出水通道的通断,从而实现了液体容器出水功能的可控,防止容纳腔内盛装的液体意外洒出而烫伤用户或者引起其他不良影响;传动机构位于出水按键52与出水阀40之间,实现出水按键52与出水阀40之间的动力传递;同时,传动机构还与防尘盖20相对设置,实现出水按键52与防尘盖20之间的动力传递。这样,按下出水按键52时,出水阀40能够导通出水通道,同时防尘盖20主动打开出水口,进而实现出水功能,且保证了防尘盖20不会阻挡水流,水流可以集中流出;此外,防尘盖20和出水阀40在同一个出水按键52和同一套传动机构的驱动下动作,既简化了产品的结构,又实现了防尘盖20与出水阀 40的一键控制,便于用户操作,构思巧妙,设计合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31,其一端与防尘盖20相对设置,如图5、图8和图9所示,能够在出水按键52被按压时抵住防尘盖20的尾部,使防尘盖20的头部翘起以转动打开出水口,如图5所示。
传动机构包括传动杆31,传动杆31的一端与防尘盖20相对设置,当用户按压出水按键52时,出水按键52的作用力会直接或间接传递至传动杆31,使传动杆31抵住防尘盖20的尾部,由于防尘盖20与壶盖主体10转动连接,根据杠杆原理,防尘盖20的头部会向上翘起,从而实现了防尘盖20的主动打开。
其中,传动杆31设置在壶盖主体10内,并能够在壶盖主体10内的开盖位置和合盖位置之间往复滑动,且在滑动至开盖位置时抵住防尘盖20的尾部,如图4和图5所示。
由于出水按键52一般位于壶盖主体10的后侧,而防尘盖20一般位于壶盖主体10的前侧,二者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远;而将传动杆31滑动安装在壶盖主体10内,便于利用壶盖主体10内部有限的空间实现动力的远距离传动,且运动幅度不至于过大,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还包括:连动杆32,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液体容器内,其一端位于出水按键52的下方,其另一端与传动杆31的另一端相抵靠,如图 5、图7和图9所示;其中,连动杆32上设有与出水按键52相对设置的导向斜面,导向斜面能够在出水按键52的按压下带动连动杆32向靠近传动杆31 的方向滑动,使连动杆32推动传动杆31滑动至开盖位置。
传动机构还包括连动杆32,连动杆32也滑动设置在液体容器内,其一端位于出水按键52的下方,其另一端与传动杆31的另一端相抵靠,即:连动杆 32位于出水按键52与传动杆31之间,实现了出水按键52与传动杆31之间的动力传递,这样既可以缩短传动杆31的长度,以简化传动杆31的结构,并降低传动杆31对装配空间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使出水按键52与传动杆31之间的动力传递更加顺畅,减少干涉卡滞等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用户的操作舒适度。具体地,当按下出水按键52时,出水按键52抵在连动杆32的导向斜面上,对连动杆32施加水平方向的分力,使连动杆32向靠近传动杆31的方向水平滑动,由于连动杆32与传动杆31相抵靠,因而连动杆32会推动传动杆31向靠近防尘盖20的方向滑动,即:由开盖位置滑动至合盖位置,进而抵住防尘盖20的尾部使防尘盖20转动打开,如图4和图5所示。
进一步地,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34,限位在液体容器内,并与连动杆32相抵靠,如图5和图7所示,且在连动杆32推动传动杆31滑动至开盖位置的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以利用其释放的弹性势能带动连动杆 32及出水按键52复位,如图6和图7所示。
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34,第一弹性复位件34限位在液体容器内,并与连动杆32相抵靠,用于实现连动杆32及出水按键52的及时自动复位,以保证出水按键52及连动杆32可以重复多次使用。具体地,当按压出水按键52时,连动杆32推动传动杆31由合盖位置滑动至开盖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一弹性复位件34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大储存弹性势能,如图4和图5所示;当松开出水按键52时,第一弹性复位件34会恢复形变释放弹性势能,进而带动连动杆32复位,同时连动杆32会推动抵在其导向斜面上的出水按键52向上运动复位,如图6和图7所示。
优选地,第一弹性复位件34为弹簧,如图5和图7所示,弹簧套设在连动杆32上,且其两端分别与连动杆32及壶盖主体10和/或壶身50上的限位结构相抵靠。
进一步地,出水通道包括控制腔121和与控制腔121对接连通的出水腔 122,如图5和图7所示,出水腔122的出口形成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控制腔 121的入口形成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且进水口开口朝下;其中,出水阀40纵向贯穿控制腔121且其底部能够封盖进水口,出水阀40能够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控制腔121向下运动,以打开进水口,如图4和图5所示。
出水通道包括控制腔121和出水腔122,出水腔122的出口与外界环境相连通,形成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控制腔121与出水腔122对接连通,且其入口能够与容纳腔相连通,形成出水通道的进水口;进水口开口朝下,便于其与位于其下方的容纳腔的连通;出水阀40纵向贯穿控制腔121,并能够在传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控制腔121上下运动,当其底部封盖进水口时即断开了出水通道与容纳腔的连通,如图7所示,当其向下运动时,即打开了进水口实现了出水通道与容纳腔的连通,如图5所示,结构和原理均较为简单,进而实现了液体容器出水功能的可控;此外,将出水通道分为控制腔121和出水腔122两部分,便于根据壶盖主体10的形状来合理布置出水腔122和控制腔121的形状、位置及具体结构,有利于产品结构和产品性能的综合优化。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还包括:出水压杆33,如图1所示,通过转动轴能够转动地设置在壶盖主体10内,其头部位于出水阀40的顶端上方,如图5 和图7所示,用于向下按压出水阀40使出水阀40打开进水口,其尾部与传动杆31上设置的顶起部311相抵靠,如图5、图7和图9所示,并能够在传动杆31由合盖位置滑动至开盖位置的过程中被顶起部311向上顶起以带动出水压杆33的头部向下运动。
传动机构还包括出水压杆33,出水压杆33通过转动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壶盖主体10内,且头部位于出水阀40的顶端上方,其尾部与传动杆31上设置的顶起部311相抵靠,用于实现传动杆31与出水阀40之间的动力传递,保证传动杆31动作时能够同时驱动出水阀40导通出水通道及驱动防尘盖20转动打开。具体地,当按压出水按键52时,传动杆31由开盖位置滑动至合盖位置,抵住防尘盖20的尾部使防尘盖20头部翘起打开出水口,如图4和图5所示;同时,在该过程中,传动杆31上设置的顶起部311会向上顶起出水压杆33 的尾部,由于出水压杆33通过转动轴与壶盖主体10可转动连接,根据杠杆原理,传动杆31的头部会向下转动,进而下压出水阀40,使出水阀40向下运动打开进水口,如图4和图5所示,实现出水通道与容纳腔的连通,进而实现液体容器的出水功能。
至于转动轴,可以设置在出水压杆33上(则壶盖主体10上设置转轴21 孔),也可以设置在壶盖主体10上(则出水压杆33上设置转轴21孔),只要能够实现出水压杆33与壶盖主体10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即可。
至于顶起部311的具体形状及结构不受具体限制,比如可以是带有导向斜面的板状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圆滑的凸台类结构等。
进一步地,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35,限位在壶盖主体10内,并与出水阀40相抵靠,如图5和图7所示,且在出水压杆33向下按压出水阀 40的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以利用其释放的弹性势能带动出水阀40、出水压杆33及传动杆31复位。
液体容器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35,第二弹性复位件35限位在壶盖主体 10内,并与出水阀40相抵靠,用于实现出水阀40、连动杆32及传动杆31 的及时自动复位,以保证传动机构的多次重复使用。具体地,当按下出水按键 52时,传动杆31的尾部向上顶起出水压杆33的尾部,使出水压杆33的头部向下按压出水阀40,如图4和图5所示,在该过程中,第二弹性复位件35的弹性变形量逐渐增大储存弹性势能;当松开出水按键52时,第二弹性复位件 35复位变形释放弹性势能,带动出水阀40向上运动复位,出水阀40会向上顶起出水压杆33的头部,使出水压杆33复位,如图6和图7所示,而出水压杆33的尾部会向下转动,对传动杆31上的顶起部311施加向后的水平分力,使传动杆31由开盖位置滑动至合盖位置,实现传动杆31的自动复位,而防尘盖20也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复位,以关闭出水口。
优选地,第二弹性复位件35为弹簧,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弹簧套设在出水阀40上,且其两端分别与出水阀40及壶盖主体10上的限位结构相抵靠。
进一步地,壶盖主体10包括依次相连的上盖11、内盖12和下盖13,如图1、图5和图7所示,防尘盖20上设有转轴21,如图2所示,上盖11与内盖12之间限定有轴孔,转轴21插入轴孔内,使防尘盖20与壶盖主体10转动连接,出水通道设置在内盖12中;壶身50包括把手51,如图4和图6所示,把手51与内盖12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出水按键52安装在把手51的顶部,传动机构设置在安装空间内。
壶盖主体10包括依次相连的上盖11、内盖12和下盖13,上盖11盖设在内盖12上方,并与内盖12之间限定出轴孔,防尘盖20的转轴21安装在轴孔中,实现了防尘盖20与壶盖主体10之间的可转动连接;内盖12中设有上述出水通道,保证了出水通道隐藏在壶盖主体10内部,既对出水通道起到保护作用,又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下盖13上设有进水孔31,进水孔31 连通壶身50的容纳腔和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保证了液体容器能够正常出水。
壶身50包括把手51,出水按键52安装在把手51的顶部,保证了出水按键52外露在用户的视野中,以便于用户手动操作;且缩短了出水按键52与用户握持把手51的手之间的距离,便于用户手持液体容器进行单手操作;把手 51与内盖12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传动机构设置在安装空间内,既实现出水按键52与出水阀40及防尘盖20之间的动力传递,也将传动机构隐藏在壶盖主体10内部,既对传动机构起到了保护作用,又保证了产品具有良好的外观。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防尘盖20的尾部设有凸起22,如图2、图5和图 7所示,传动机构与凸起22相对设置,能够带动凸起22绕防尘盖20的旋转轴21线转动,使防尘盖20转动打开出水口。
在防尘盖20的尾部设置凸起22,便于传动机构与防尘盖20之间更好地进行动力传递。优选地,凸起22位于防尘盖20的旋转轴21线下方,并向靠近传动机构的方向倾斜延伸,这样,当传动机构滑动至接触凸起22时,可以带动凸起22绕防尘盖20的旋转轴21线向下转动,根据杠杆原理,防尘盖20 的顶部会向上翘起,进而转动打开出水口。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传动杆31为聚甲醛传动杆31。
传动杆31为聚甲醛传动杆31,聚甲醛材质的传动杆31本身比较光滑,因而与壶盖主体10之间的摩擦力相对较小,不易发生干涉卡滞等情况,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手感;且聚甲醛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能,在使用过程中会自动分泌一些自润滑物质,保证其表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均较为光滑,因此避免了向传动机构添加润滑油等润滑物质,既降低了摩擦阻力,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手感,又提高了产品的安全卫生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液体容器为电水壶。
当然不局限于电水壶,也可以是养生壶、茶壶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容器,将防尘盖通过传动机构与出水按键连动,既实现了防尘盖的主动打开,避免了防尘盖在倒水过程中阻挡水流引起水流不集中的情况,又实现了防尘盖与出水阀的一键同时动作,不会给用户的操作带来额外的负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壶身,具有一端开口的容纳腔;
壶盖组件,盖设在所述容纳腔的开口端,包括壶盖主体和防尘盖,所述壶盖主体内设有出水通道和控制所述出水通道的通断的出水阀,所述防尘盖盖设在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口处,并与所述壶盖主体转动连接;
驱动组件,包括出水按键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位于所述出水按键与所述出水阀之间,且与所述防尘盖相对设置,能够在所述出水按键被按压时驱动所述出水阀导通所述出水通道,并驱动所述防尘盖转动打开所述出水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
传动杆,其一端与所述防尘盖相对设置,能够在所述出水按键被按压时抵住所述防尘盖的尾部,使所述防尘盖的头部翘起以转动打开所述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杆设置在所述壶盖主体内,并能够在所述壶盖主体内的开盖位置和合盖位置之间往复滑动,且在滑动至开盖位置时抵住所述防尘盖的尾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连动杆,能够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液体容器内,其一端位于所述出水按键的下方,其另一端与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相抵靠;
其中,所述连动杆上设有与所述出水按键相对设置的导向斜面,所述导向斜面能够在所述出水按键的按压下带动所述连动杆向靠近所述传动杆的方向滑动,使所述连动杆推动所述传动杆滑动至所述开盖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弹性复位件,限位在所述液体容器内,并与所述连动杆相抵靠,且在所述连动杆推动所述传动杆滑动至所述开盖位置的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以利用其释放的弹性势能带动所述连动杆及所述出水按键复位。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水通道包括控制腔和与所述控制腔对接连通的出水腔,所述出水腔的出口形成所述出水通道的出水口,所述控制腔的入口形成所述出水通道的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开口朝下;
其中,所述出水阀纵向贯穿所述控制腔且其底部能够封盖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阀能够在所述传动机构的驱动下相对所述控制腔向下运动,以打开所述进水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还包括:
出水压杆,通过转动轴能够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壶盖主体内,其头部位于所述出水阀的顶端上方,用于向下按压所述出水阀使所述出水阀打开所述进水口,其尾部与所述传动杆上设置的顶起部相抵靠,并能够在所述传动杆由所述合盖位置滑动至所述开盖位置的过程中被所述顶起部向上顶起以带动所述出水压杆的头部向下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弹性复位件,限位在所述壶盖主体内,并与所述出水阀相抵靠,且在所述出水压杆向下按压所述出水阀的过程中储存弹性势能,以利用其释放的弹性势能带动所述出水阀、所述出水压杆及所述传动杆复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壶盖主体包括依次相连的上盖、内盖和下盖,所述防尘盖上设有转轴,所述上盖与所述内盖之间限定有轴孔,所述转轴插入所述轴孔内,使所述防尘盖与所述壶盖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出水通道设置在所述内盖中;所述壶身包括把手,所述把手与所述内盖之间限定出安装空间,所述出水按键安装在所述把手的顶部,所述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和/或
所述防尘盖的尾部设有凸起,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凸起相对设置,能够带动所述凸起绕所述防尘盖的旋转轴线转动,使所述防尘盖转动打开所述出水口。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杆为聚甲醛传动杆。
CN201721800801.1U 2017-12-21 2017-12-21 液体容器 Active CN2085512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00801.1U CN208551253U (zh) 2017-12-21 2017-12-21 液体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00801.1U CN208551253U (zh) 2017-12-21 2017-12-21 液体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253U true CN208551253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46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00801.1U Active CN208551253U (zh) 2017-12-21 2017-12-21 液体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2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091A (zh) * 2021-12-27 2022-04-12 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水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05091A (zh) * 2021-12-27 2022-04-12 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水壶
CN114305091B (zh) * 2021-12-27 2023-08-04 杭州九阳小家电有限公司 一种电水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96360C (zh) 液体电加热装置
CN208551253U (zh) 液体容器
CN202959248U (zh) 一种全自动化妆盒
CN202284012U (zh) 盖子开启结构
CN206252350U (zh) 开盖按钮在盖体上的装配结构及烹饪器具
CN209712514U (zh) 一种榨橙汁机的锁盖结构
CN209750833U (zh) 一种带阀门孔的油水分离汤勺
CN203182720U (zh) 一种水壶的开盖结构
CN114158958B (zh) 一种拉拔式壶塞及水壶
CN106510366B (zh) 一种旋转式安全容器盖
CN208740679U (zh) 壶盖及水壶
CN102960934B (zh) 一种全自动化妆盒
CN209694986U (zh) 烹饪器具的上盖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08941779U (zh) 烹饪器具
CN110226900A (zh) 一种可旋转开合的海绵拖把收纳盒
CN205031025U (zh) 上盖组件及电压力锅
CN217066038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105499U (zh) 一种滑盖式杯盖以及饮料容器
CN107536467B (zh) 电热水壶
CN217792669U (zh) 一种出水机构的按键舌片联动结构
CN213324548U (zh) 一种可自动开合的瓶塞
CN215348384U (zh) 一种止漏阀装置
CN218635804U (zh) 液体容器
CN109077611A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1727396U (zh) 一种手动甩油油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