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105U - 养生壶 - Google Patents

养生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105U
CN208551105U CN201721614019.0U CN201721614019U CN208551105U CN 208551105 U CN208551105 U CN 208551105U CN 201721614019 U CN201721614019 U CN 201721614019U CN 208551105 U CN208551105 U CN 2085511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p
fixed frame
health
cup body
ke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1401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国栋
李建
史庭飞
徐智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1401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1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生壶,包括壶体(1)以及位于壶体(1)内的炖盅(3),炖盅(3)包括盅体(31)和盅盖(32),还包括套设在盅体(31)外侧壁上的固定架(5),固定架(5)可卡设在壶体(1)内,固定架(5)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部(51),盅体(31)的外侧壁上设有可与第一定位部(51)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310),从而通过固定架将炖盅可靠地固定在壶体内,防止炖盅在壶体内晃动。

Description

养生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养生壶。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基于此,养生壶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蒸炖食材的主要器具。
现有技术的养生壶主要包括:壶体、底座以及用于盛装食材的炖盅。炖盅放置在壶体内,炖盅包括盅体和盅盖,盅盖盖设在盅体的顶部开口上。使用时,将需要蒸炖的食材放入炖盅内,向壶体内加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将炖盅直接放置在壶体内,将壶体放置在底座上,接通电源,即可对炖盅内的食物进行蒸炖。
然而,现有技术的养生壶在炖煮食材时,炖盅会在壶体内晃动,特别是在提拿壶体时,由于炖盅晃动,很容易导致炖盅内的食材溢出或洒出。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生壶,能够防止炖盅在壶体内晃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养生壶,包括壶体以及位于所述壶体内的炖盅,所述炖盅包括盅体和可盖设在所述盅体顶部开口上的盅盖,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盅体外侧壁上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可卡设在所述壶体内,所述固定架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盅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定位部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
本实用新型的养生壶,通过设置套设在盅体外侧壁上的固定架,固定架可卡设在壶体内,且在固定架的内壁上设置第一定位部,在盅体的外侧壁上设置可与第一定位部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在使用时,先将固定架套在盅体的外侧壁上,使固定架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配合牢固地套在盅体上,然后将固定架卡在壶体内即可,从而实现了对炖盅的固定,防止炖盅在壶体内晃动。
可选的,所述固定架为环状。
通过将固定架设置为环状固定架,通过环状固定架对盅体的整个外周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炖盅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部为凸起,所述第二定位部为可与所述凸起匹配卡合的凹槽。
这样在装配固定架时,将固定架套在盅体上,使固定架上的凸起卡入盅体外侧壁的凹槽中即可,装配非常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凸起为沿所述固定架的内壁周向设置的环状凸起;所述凹槽为沿所述盅体的外侧壁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
这样不仅卡合效果更好,且制作起来更方便。
可选的,所述盅体包括平直段和位于所述平直段顶部的扩口段,所述固定架的形状与所述盅体的外侧壁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固定架套设在所述平直段和所述扩口段的接合处。
可选的,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定位件,所述定位件抵接在所述壶体的内壁上。
通过在固定架的外侧壁上设置定位件,使固定架与壶体内壁之间的卡合更牢靠。
可选的,所述定位件包括上定位脚和/或下定位脚;
所述上定位脚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壁的顶部,所述下定位脚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壁的底部。
这样设置可进一步提高固定架与壶体内壁之间卡合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上定位脚和所述下定位脚均至少为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上定位脚沿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壁周向间隔排布;至少两个所述下定位脚沿所述固定架的外侧壁周向间隔排布。
可选的,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固定架为一体式结构。
可选的,所述固定架为硅胶架。
通过将固定架设置为硅胶架,由于硅胶具有一定的弹力,既能够保证固定架与盅体和壶体之间卡合的紧密性,同时可防止过压情况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盅体上套设有固定架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盅体上套设有固定架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当盅盖倒放时盅盖与盅体的底部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当盅盖的外侧面设置有提手和支撑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对应的养生壶的盅盖正放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壶体;
2—底座;
20—发热元件;
21—安装部;
22—承载部;
23—隔热罩;
3—炖盅;
30—容置空间;
31—盅体;
32—盅盖;
311—扩口段;
312—平直段;
310—第二定位部;
33—限位部;
34—外环挡圈;
35—支撑部;
36—提手;
4—手柄;
5—固定架;
51—第一定位部;
52—定位件;
521—上定位脚;
522—下定位脚;
6—开关装置;
61—触发组件;
62—微动开关;
7—挡热板;
71—散热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结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盅体上套设有固定架时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的盅体上套设有固定架时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当盅盖倒放时盅盖与盅体的底部配合在一起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养生壶。
该养生壶包括:壶体1、底座2以及位于壶体1内的用于盛装食材的炖盅3。其中,炖盅3包括:盅体31和可盖设在盅体31顶部开口上的盅盖32。具体实现时,壶体1的一侧可设置手柄4,通过手柄4能够方便地壶体1端起或者放下。底座2位于壶体1的底部,底座2上设置有用于加热食材的发热元件20。可以理解的是,壶体1与底座2可分离,当需要烹煮时将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当不需要烹煮时,可将壶体1从底座2上取走。
利用该养生壶进行蒸炖食材时,向壶体1内加入一定量的水,将待蒸炖的食材放入盅体31内,然后将盅盖32盖设在盅体31的顶部开口上,将炖盅3放入壶体1内,然后将放置有炖盅3的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接通电源,即可开始蒸炖。蒸炖结束后,将炖盅3从壶体1内取出。
为了防止炖盅3在壶体1内晃动,本实施例的养生壶还包括:套设在盅体31外侧壁上的固定架5,固定架5可卡设在壶体1内。固定架5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部51,盅体31的外侧壁上设有可与第一定位部51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310。
也就是说,在使用时,先将固定架5套在盅体31的外侧壁上,固定架5内壁上的第一定位部51与盅体31外侧壁上的第二定位部310相配合,将固定架5牢固的套设在盅体31上,然后将固定架5卡在壶体1内,从而将炖盅3固定在壶体1内,防止炖盅3在壶体1内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5具体为硅胶架,由于硅胶架具有一定的弹性,不仅能够保证固定架5与盅体31和壶体1之间卡合的紧密性,且可防止过压情况的发生,对盅体31和壶体1进行了有效保护。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架5也可以是橡胶架,或者耐高温且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塑胶架等,本实用新型对固定架5的材质并不以此为限。
本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通过设置套设在盅体31外侧壁上的固定架5,固定架5可卡设在壶体1内,且在固定架5的内壁上设置第一定位部51,在盅体31的外侧壁上设置可与第一定位部51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310,在使用时,先将固定架5套在盅体31的外侧壁上,使固定架5通过第一定位部51和第二定位部310的相互配合牢固地套在盅体31上,然后将固定架5卡在壶体1内即可,从而实现了对炖盅3的固定,防止炖盅3在壶体1内晃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5具体为环状固定架,也就是说,当固定架5套设在盅体31上时,固定架5对盅体31的整个外周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炖盅3的稳定性。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固定架5也可以是弧形固定架,且弧形固定架围设盅体31外周的大半部分,只要能够牢靠地套设在盅体31外侧,且能够与壶体1可靠卡接,以将盅体31稳定地固定在壶体1内即可。
参照图2至图5所示,第一定位部51具体为凸起,第二定位部310具体为可与该凸起匹配卡合的凹槽。在装配固定架5时,将固定架5套在盅体31上,使固定架5上的凸起卡在盅体31外壁的凹槽中即可,装配方便且可靠。具体地,凸起为沿固定架5的内壁周向设置的环状凸起,凹槽为沿盅体31的外侧壁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这样卡合效果更好且更易制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51也可以为凹槽,相应地,第二定位部310为凸起。此外,凸起也可以是间隔排布在固定架5的内壁周向上的多个凸起,相应地,凹槽为与凸起对应的多个凹槽。
参照图2所示,盅体31具体包括:平直段312和位于平直段312顶部的扩口段311,固定架5的形状与盅体31的外侧壁形状相匹配,固定架5具体套设在平直段312和扩口段311的接合处。通过将固定架5套设在盅体31的平直段312和扩口段311的接合处,这样对炖盅3的固定效果更好。
其中,固定架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定位件52,定位件52抵接在壶体1的内壁上。通过定位件52使得固定架5能够更加可靠地卡在壶体1的内壁上。定位件52具体可与固定架5一体成型。当然,也可以将固定架5局部的厚度做的较厚一些,以通过固定架5自身的外壁实现与壶体1的卡接。
具体地,定位件52包括:上定位脚521和/或下定位脚522。其中,上定位脚521具体位于固定架5的外侧壁的顶部,下定位脚522具体位于固定架5的外侧壁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5的外侧壁上同时具有上定位脚521和下定位脚522,这样可提高固定架5与壶体1内壁之间的卡合效果,进而提高了炖盅3的稳定性。具体地,上定位脚521卡接在壶体1的口部,壶体1的内壁上具有定位台阶,下定位脚522具体卡接在该定位台阶上。
在要用炖盅3煮食时,把装好固定架5的炖盅3稍加用力按下壶体1内,使固定架5的下定位脚522卡入壶体1内,上定位脚521在壶体1的口部定位,从而可以防止炖盅3上下左右晃动,使炖盅3煮食时更稳定。
具体实现时,上定位脚521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上定位脚521沿固定架5的外侧壁周向间隔排布。下定位脚522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下定位脚522沿固定架5的外侧壁周向间隔排布,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固定架5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定位件52也可以是环设在固定架5外侧壁上的定位环。
另外,在将盅体31从壶体1内取出时,或者在盅体31清洗干净后,若将盅体31直接放置在台面上,盅体31容易被污染,导致盅体31不能保持清洁,但如果增加额外的附件来放置盅体31的话,会不可避免地增加产品的成本。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盅盖32的内侧面上具有容置空间30,盅盖32倒放时,盅体31可放置在容置空间30内。盅盖32的内侧面具体指的是,当盅体31正放时,且盅盖32盖设在盅体31的顶部开口上时,盅盖32的面向盅体31内腔的那个面。
也就是说,在需要将盅体31放置在台面上时,先将盅盖32从盅体31顶部取下,将盅盖32倒放在台面上,即,使盅盖32的内侧面朝上,然后将盅体31放入盅盖32内侧面的容置空间30即可,从而通过盅盖32对盅体31进行支撑,使盅体31不会直接与台面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当盅盖32倒放时,盅体31可以正放在盅盖32的容置空间30内,也可以倒立在盅盖32的容置空间30内。
具体地,盅盖32的内侧面上设有限位部33,限位部33围成上述的容置空间30,从而在实现对盅体31进行支撑的同时,可防止盅体31从盅盖32上滑落,提高了盅体31放置在盅盖32上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33为环状,从而从周向上对盅体31进行限位,进一步提高了盅体31的稳定性,防止盅体31滑动。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还可以是,限位部33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弧形段,多个弧形段围设形成容置空间30,在实现对盅体31进行支撑的同时,同样可实现对盅体31的限位。
参照图5所示,较为优选的,限位部33的内缘与盅体31底部的外缘形状相匹配,也就是说,限位部33围成的容置空间30正好能够容纳盅体31的底部,这样当盅体31放置在倒放的盅盖32上时,盅体31不会在盅盖32上左右晃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盅体31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盅体31的顶部开口尺寸大于盅体31的底部尺寸。盅盖32上还设有环设在限位部33外侧的外环挡圈34。在本实施例中,外环挡圈34的内径大于盅体31顶部开口的口径。当盅盖32盖设在盅体31的顶部开口上时,盅体31的顶部开口边缘位于外环挡圈34和限位部33之间。通过在限位部33的外围设置外环挡圈34,在将盅盖32盖设在盅体31的顶部开口上时,使盅体31的顶部开口边缘位于外环挡圈34和限位部33之间,从而在实现盅盖32可对盅体31底部进行定位的基础上,使得盅盖32能够更加稳定地盖设在盅体31上,且外环挡圈34可对盅体31的顶部开口边缘进行有效保护。另外,在清洗好炖盅3后,可以把盅体31和盅盖32倒放,使盅体31倒立在盅盖32的外环挡圈34内,不仅可以防止灰尘进入至盅体31内,且使盅体31不和台面直接接触,保持盅体31清洁。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盅体31的顶部开口尺寸也可以和盅体31的底部尺寸一致,此时,当盅盖32盖设在盅体31的顶部开口上时,限位部33位于盅体31的顶部开口外侧。
参照图5所示,具体地,可以使限位部33的高度大于外环挡圈34的高度。这样在放置盅体31时,能够快速将盅体31的底部与限位部33围成的容置空间30对准,以快速地盅体31放置在盅盖32内侧面的容置空间3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33也可以与外环挡圈34平齐或者低于外环挡圈34的高度,只要能够对盅体31进行支撑,并可防止盅体31从盅盖32上滑落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33、外环挡圈34与盅盖32一体成型,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盅盖32的结构强度,且制作更加方便。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限位部33和外环挡圈34也可以后续安装在盅盖32上。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养生壶当盅盖的外侧面设置有提手和支撑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对应的养生壶的盅盖正放时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和图7所示,为了方便提起盅盖32,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盅盖32的外侧面上设置提手36,且盅盖32的外侧面还设有支撑部35,支撑部35的高度大于或者等于提手36的高度,支撑部35用于在盅盖32倒放时对盅盖32进行支撑。
通过在盅盖32的外侧面设置提手36,通过提手36可方便地将盅盖32提起,防止烫手的情况发生,同时由于支撑部35的存在,使得当盅盖32倒放时,盅盖32能够稳定地放置在台面上。
使用时,握持提手36,将盅盖32从盅体31顶部开口取下,将盅盖32倒放在台面上,支撑部35将盅盖32稳定地支撑在台面上,然后将盅体31的底部放入盅盖32内侧面的容置空间30内即可。或者在清洗完盅体31后,将盅体31倒扣在盅盖32上。
参照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5具体为沿盅盖32的外侧面的边缘周向设置的支撑环,提手36位于支撑环围成的空间内。通过将支撑部35设置为支撑环,使得支撑部35能够对盅盖32的周向进行稳定支撑,进一步提高了盅盖32倒放时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5与盅盖32一体成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整个盅盖32的结构强度,且方便制作。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支撑部35也可以后续安装在盅盖32上。
进一步地,在养生壶进行烹煮的过程中,或者在刚烹煮完成将壶体1从底座2上取下时,由于底座2上的发热元件20的温度较高,若用户不小心触碰到发热元件20,会导致烫伤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本实施例的养生壶的底座2上还具有围设在发热元件20外围的挡热板7。通过挡热板7对发热元件20进行挡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用户在使用养生壶时意外触碰到发热元件20而引起烫伤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养生壶的使用安全性。而且,由于挡热板7围设在发热元件20的外围,挡热板7还可以起到聚热的作用,避免发热元件20发出的热量向发热元件20的四周扩散,使得发热元件20对壶体1的加热效率更高。
具体实现时,挡热板7可以由耐高温的塑料制成,当然,挡热板7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对挡热板7的具体材质并不以此为限,只要能够对发热元件20进行有效挡设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挡热板7具体为围设在发热元件20外围的环状挡热板,环状挡热板将发热元件20的整个外周完全围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发热元件20的挡设效果,进一步避免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元件20具体为发热盘,通过发热盘对壶体1进行加热,使得加热更加快速且均匀。参照图2所示,较为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发热盘为与壶体1的底部形状匹配的凹形发热盘,这样设置使得发热盘与壶体1底部的形状相匹配,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了发热盘对壶体1的加热效率。当然,发热盘也可以为平面发热盘。此外,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发热元件20也可以是设置在底座2上的红外发热元件或者电加热膜层,同样可实现对壶体1的加热,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底座2内还设有隔热罩23,隔热罩23位于发热盘的下方,隔热罩23用于隔住发热盘加热时的热量,不让热量散失到底座2内。
较为优选的,挡热板7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于发热元件20的顶面所在的高度。由于挡热板7的顶面所在的高度比发热元件20的顶面所在的高度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挡热板7对发热元件20的挡设效果,进一步防止用户碰到发热元件20。
其中,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时,挡热板7位于壶体1的外侧,且挡热板7的顶面高于壶体1的底面。也就是说,当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时,挡热板7能够同时围设在发热元件20和壶体1的底部的外围,从而可以进一步防止用户意外触碰发热元件20而导致烫伤等情况出现。
为了防止在烹煮过程中,发热元件20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或者辐射至挡热板7,在本实施例中,挡热板7与发热元件20间隔设置。也就是说,通过将挡热板7与发热元件20间隔设置,以防止发热元件20在工作时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或者辐射给挡热板7,提高了发热元件20的加热效率,且对挡热板7进行了有效保护。可以理解为,挡热板7的内壁与发热元件20的外缘之间具有间距。较为优选的,挡热板7与发热元件20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mm。示例性,可将挡热板7与发热元件20之间的间距设置在2mm~30mm之间,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发热元件20发出的热量直接传递至挡热板7,同时无需使挡热板7做的过大,避免挡热板7过大而导致底座2体积过大、制作成本增大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挡热板7上还设有散热孔71。通过在挡热板7上设置散热孔71,在保证挡热板7对发热元件20进行有效挡设的同时,提高了挡热板7自身的散热效果,减小了挡热板7的热量。可以理解的是,散热孔71较小,只要能够保证用户从挡热板7的外壁触碰不到位于其内侧的发热元件20,且同时满足挡热板7自身的散热即可。具体实现时,可将散热孔71设置为多个,多个散热孔71沿挡热板7的周向间隔排布,使得挡热板7的不同位置均能够良好散热。
养生壶一般在使用时,在将壶体1从底座2上拿开后,底座2上的发热元件20仍然会继续加热,如此不仅会浪费能源,且会导致烫伤的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此,为了能够使壶体1在离开底座2时,底座2上的发热元件20停止加热,在本实施例中,底座2的面向壶体1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控制发热元件20开启或关闭的开关装置6,开关装置6用于当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时在壶体1侧壁的触发下开启发热元件20,以及当壶体1离开底座2时关断发热元件20。
可以理解的是,当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时,壶体1的侧壁触发开关装置6,开关装置6受到壶体1外壁的作用力,开关装置6开启,此时发热元件20开始工作,对壶体1内的食材进行加热。当将壶体1从底座2上提起时,开关装置6不再受到壶体1侧壁的作用力,此时开关装置6断开,发热元件20停止工作。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底座2具体包括:可支撑壶体1的承载部22以及位于承载部22一侧的安装部21。发热元件20、挡热板7具体设置在承载部22上,开关装置6具体设置在安装部21上。
开关装置6具体可包括:触发组件61以及与所述发热元件20电连接的微动开关62。触发组件61用于在壶体1放置在所述底座2上时,在壶体1侧壁的作用下触发微动开关62,以使发热元件20开启,以及用于在壶体1离开底座2时与微动开关62脱离,以使发热元件20关断。触发组件61可包括:用于触发微动开关62的触头以及用于带动触头复位的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触头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底座2相对固定。具体地,在将壶体1放置在底座2上时,壶体1的侧壁抵住触头,以使触头触发微动开关62开启,此时发热元件20开始工作,当壶体1离开底座2时,壶体1的侧壁对触头的作用力消失,触头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复位,与微动开关62脱离,微动开关62断开,此时发热元件20停止工作,从而使得当壶体1离开底座2时,发热元件20就会停止加热,从而节省了能源消耗,且可避免烫伤等事故的发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养生壶,包括壶体(1)以及位于所述壶体(1)内的炖盅(3),所述炖盅(3)包括盅体(31)和可盖设在所述盅体(31)顶部开口上的盅盖(3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套设在所述盅体(31)外侧壁上的固定架(5),所述固定架(5)可卡设在所述壶体(1)内,所述固定架(5)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部(51),所述盅体(31)的外侧壁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一定位部(51)匹配连接的第二定位部(3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5)为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部(51)为凸起,所述第二定位部(310)为可与所述凸起匹配卡合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为沿所述固定架(5)的内壁周向设置的环状凸起;所述凹槽为沿所述盅体(31)的外侧壁周向设置的环形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盅体(31)包括平直段(312)和位于所述平直段(312)顶部的扩口段(311),所述固定架(5)的形状与所述盅体(31)的外侧壁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固定架(5)套设在所述平直段(312)和所述扩口段(311)的接合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定位件(52),所述定位件(52)抵接在所述壶体(1)的内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52)包括上定位脚(521)和/或下定位脚(522);
所述上定位脚(521)位于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壁的顶部,所述下定位脚(522)位于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壁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定位脚(521)和所述下定位脚(522)均至少为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上定位脚(521)沿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壁周向间隔排布;至少两个所述下定位脚(522)沿所述固定架(5)的外侧壁周向间隔排布。
9.根据权利要求6至8任一项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52)与所述固定架(5)为一体式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养生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5)为硅胶架。
CN201721614019.0U 2017-11-28 2017-11-28 养生壶 Active CN2085511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4019.0U CN208551105U (zh) 2017-11-28 2017-11-28 养生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14019.0U CN208551105U (zh) 2017-11-28 2017-11-28 养生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105U true CN208551105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45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14019.0U Active CN208551105U (zh) 2017-11-28 2017-11-28 养生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1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63919C (en) Kettle for beverage, electric water kettle and cableless electric kettle for beverage
KR200406420Y1 (ko) 다기능 무선 전기포트
CN208551105U (zh) 养生壶
CN211354967U (zh) 一种升降锅体及烹饪器具
CN208610550U (zh) 养生壶
JP6661284B2 (ja) 蓋および調理器
CN210989669U (zh) 养生壶
CN209733453U (zh) 一种养生壶
CN208286850U (zh) 烹饪器具
CN208551104U (zh) 养生壶
CN215583881U (zh) 一种多功能电煮锅
CN208551106U (zh) 养生壶
CN208610581U (zh) 养生壶
CN218246783U (zh) 一种防烫伤煎煮设备
CN208491702U (zh) 养生壶
CN215533411U (zh) 一种玻璃茶壶
CN211961742U (zh) 一种新型炒锅
CN214760516U (zh) 一种家居厨房烹调用电饭锅
CN216256815U (zh) 一种烹饪容器
CN218044720U (zh) 一种碗锅一体电炊具
CN210989668U (zh) 养生壶
CN208740681U (zh) 电水壶
CN217365361U (zh) 一种带照烧功能的电炒锅
CN211299666U (zh) 一种厨具
CN210902568U (zh) 一种养生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