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41679U -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41679U
CN208541679U CN201721361961.0U CN201721361961U CN208541679U CN 208541679 U CN208541679 U CN 208541679U CN 201721361961 U CN201721361961 U CN 201721361961U CN 208541679 U CN208541679 U CN 2085416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gestive juice
storage container
pipe
filter mechanism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6196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晓宇
焦亚桂
姚学权
沈立宗
张晓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hong 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hong 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hong 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hong We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416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416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cal Preparation Storing Or Oral Administra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吸取管、消化液盛装容器和回输管,还包括灭菌机构和包围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保温机构,所述的消化液盛装容器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收集容器、过滤机构和储存容器,所述过滤机构和储存容器之间设有第一动力泵,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储存容器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吸取管和回输管上分别设有压强传感器。本实用新型具有功能全面、容易控制等优点。

Description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消化液采集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内对起食物消化作用的液体统称为消化液,主要由唾液、胃酸、肠液、胆汁等组成。消化液内主要含有水、电解质、消化酶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等物质。人体每日需要由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总量达6-8L,其主要功能为:①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②改变消化腔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③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④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
由于消化液的重要性,故而某些消化液的丢失、肠道功能异常的患者,例如大型腹部手术术后胃瘫、上消化道梗阻、胃肠道手术后消化道瘘及部分严重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需要进行消化液的回输。尤其是胃瘫患者及消化道瘘的患者,此类病人常常消化液及营养物质还没有被吸收就从瘘口或胃管中排出,造成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营养不良,大大提高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此类患者多需要长期禁食,消化液的分泌大大减少,导致胃肠道黏膜的萎缩,肠道屏障功能的减退,此时如果给予肠内营养,亦容易出现对营养剂的不耐受,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
经临床研究证实,消化液的回收对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增加营养的吸收,促进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目前,临床上对消化液的收集及回输主要采取人工操作,用人工手动操作,从胃管或其他引流管内抽吸引流液,采用治疗碗及纱布手工滤过,过滤后装入营养瓶中进行回输,人工进行操作存在以下很多不足:
1、人工操作通过经验进行判断,无法控制抽取和回输的流速、流量和压力,若抽取过猛容易造成胃肠道黏膜或局部组织的损伤,回输过快容易冲击原本脆弱的肠道;
2、操作过程复杂,操作工作量大,增加护士工作负担,现有医护人员紧缺,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
3、取出的消化液若体外环境下暴露,消化液存放条件差,不直接回输存放一定时间后再回输会使消化酶得活性丧失或功能减弱的消化液进入人体,对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消失;
4、消化液离开人体在过滤采集过程中会接触空气中的微生物,直接回输给患者,可能造成患者本身脆弱的肠道菌群失调,造成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消化液回输过滤装置[CN201610799000.1]包括精密引流袋、肠内营养泵、引流连接管、输出管,精密引流袋由相互连通的计量器和储液袋组成,计量器上端与引流连接管连接;储液袋内设有过滤袋,计量器和储液袋的连接口设置在过滤袋内,经计量器进入储液袋内的消化液经过滤袋过滤;输出管的一端伸入储液袋中的消化液液面之下,它的另一端与肠内营养泵的泵管皮条的输入端连接,经过肠内营养泵,泵管皮条的输出端与病人营养管相连。
中国专利文献还公开了一种消化液回输装置[CN201220053562.9]包括消化液收集瓶和肠内营养泵,消化液收集瓶中插装有负压管、引流管和输出管,负压管的一端插入消化液收集瓶中产生吸引消化液的负压,负压管的一端与负压泵或中心负压源相连,引流管的一端插入消化液收集瓶中以便将因负压作用而吸引的消化液引入消化液收集瓶中,引流管的另一端接病人消化液外流口,所述的输出管的一端伸入消化液收集瓶中的消化液液面之下,它的另一端与肠内营养泵的输入端相连,肠内营养泵的输出端与病人营养管相连。
上述的方案相对于人工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现有技术的部分问题,但是对采集和回输过程的流速、流量和压力都没有良好的控制,容易吸取过程造成对胃肠道黏膜或局部组织的损伤,并且消化液暂时存放时的温度和病菌不进行控制,消化液保存时间短容易变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和缺陷,提供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吸取管、消化液盛装容器和回输管,还包括灭菌机构和包围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保温机构,所述的消化液盛装容器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收集容器、过滤机构和储存容器,所述过滤机构和储存容器之间设有第一动力泵,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储存容器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吸取管和回输管上分别设有压强传感器。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的过滤机构和储存容器之间设有三通阀,三通阀的三个端口分别连通过滤机构、储存容器和回输管。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的收集容器底部设有粗滤网,所述粗滤网为硬质材料制成的网孔结构,所述的过滤机构与收集容器分离设置并通过管道连接,过滤机构的连接管插入收集容器内并且管口设置在粗滤网之下,过滤机构内设精滤层。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的过滤机构与收集容器一体式设置,过滤机构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粗滤网和精滤层,所述粗滤网为硬质材料制成的网孔结构,粗滤网为圆锥型并向来液方向凸起。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储存容器7竖直设置,储存容器设有进液管、排气管和出液管,进液管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另一端插入储存容器顶部,出液管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另一端伸入到储存容器底部,排气管管口设有过滤灭菌塞,所述出液管与回输管通过阀门控制是否连通。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保温机构包括保温套、液囊和加热元件,保温套与液囊相互连通并且充满保温液,保温套与液囊之间设有调节阀,保温套与液囊具有弹性可发生形变。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的灭菌机构包括细菌过滤膜和加压泵,细菌过滤膜的孔径为0.2微米,所述灭菌机构连接在过滤机构和储存容器之间。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的灭菌机构包括均匀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冷阴极紫外线灯管,所述冷阴极紫外线灯管波长为240~280nm。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第一动力泵和第二动力泵均为蠕动泵,所述的回输管和吸取管内设有止逆结构,回输管和吸取管的管口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
在上述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中,所述收集容器设有外压连接管,所述外压连接管的一端与收集容器的顶部连通并与内壁齐平,另一端连接外压源。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
1、吸取和回输消化液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压力情况,根据数据回输情况通过对泵的调节对压力进行反向控制,提高患者肠道的耐受性,防止因为收集消化液时黏膜被吸取受压造成破坏,保护肠粘膜的功能及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2、提供过滤、灭菌功能,为消化液的净化和保存提供良好的场所,可以延长保存时间和提高回输的消化液的质量,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
3、装置可以恒温保存,并且通过温度传感器精确控温,避免高温引起的消化酶的失活,及低温引起的患者出现腹泻及肠痉挛等副作用;
4、吸取消化液和回输消化液采用自身提供动力,操作便捷,可控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保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吸取管1,回输管2,灭菌机构3,保温机构4,收集容器5,过滤机构6,储存容器7,第一动力泵8,第二动力泵9,温度感应器10,压强感应器11,三通阀12,粗滤网13,精滤层14,进液管15,排气管16,出液管17,过滤灭菌塞18,保温套 19,液囊20,调节阀21,细菌过滤膜22,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外压连接管2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吸取管1、消化液盛装容器和回输管2,还包括灭菌机构3和包围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保温机构4,所述的消化液盛装容器包括依次连通的收集容器 5,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所述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第一动力泵8,储存容器7与回输管2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9,储存容器7表面设有温度感应器10,吸取管1和回输管2上分别设有压强感应器11。压强传感器11选择型号为MPM270的扩散硅压阻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10选择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泵8和第二动力泵9均为蠕动泵,蠕动泵等不直接与液体接触的运输动力装置,防止对消化液的污染,并且后续更换过滤机构3等装置时,动力泵8可以循环使用。回输管2和吸取管1内设有止逆结构,防止消化液反流污染,并且回输管2和吸取管1的管口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不使用时盖上,有效的保持收集和回输过程的卫生。
本实施例的消化液盛装容器中,收集容器5底部设有粗滤网 13,所述粗滤网13为硬质材料制成的网孔结构,用于隔绝大颗粒的残渣,一方面作为粗滤,减轻后续精滤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便于用过管道运输到后续容器中,防止堵塞。
过滤机构6与收集容器5分离设置并通过管道连接,过滤机构6的连接管插入收集容器5内并且管口设置在粗滤网13之下,过滤机构6内设精滤层14。本实施例中,为叠放多层的灭菌的纱布,在医院容易取得,并且过滤效果佳。
储存容器7竖直设置,储存容器7设有进液管15、排气管16 和出液管17,进液管15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插入储存容器7顶部,出液管17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伸入到储存容器7底部,排气管16管口设有过滤灭菌塞18,所述出液管 17与回输管2通过阀门控制是否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灭菌机构3包括设置在过滤机构6外围的的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所述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波长为 253.7nm。并采取排风扇等措施进行散热,该波长的紫外线可以杀灭绝大部分病原菌,通过散热消除发热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本实施例的工作方式:打开吸取管1与回输管2管口的密封盖,将吸取管1与患者需要抽取消化液的部位连接,回输管2与患者需要回输消化液的部位连接,保温机构4设定保温范围为 36-37摄氏度,打开第一动力泵8和灭菌机构3,消化液从收集容器5进入过滤机构6粗滤并精滤两重过滤去除残渣后,泵入储存容器7中,并打开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和第二动力泵9,将消化液通过回输管2回输到患者的体内,全过程消化液经过过滤和灭菌,并保持与体温相似的温度。当吸取管1压强太大,停止收集,关闭第一动力泵8,保护肠粘膜的功能及黏膜屏障防止因为收集消化液时被吸引而破坏。
实施例二:如图2所示,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吸取管1、消化液盛装容器和回输管2,还包括灭菌机构3和包围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保温机构4,所述的消化液盛装容器包括依次连通的收集容器 5,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所述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第一动力泵8,储存容器7与回输管2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9,储存容器7表面设有温度感应器10,吸取管1和回输管2上分别设有压强感应器11。压强传感器11选择型号为MPM270的扩散硅压阻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10选择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泵8和第二动力泵9均为蠕动泵,蠕动泵等不直接与液体接触的运输动力装置,防止对消化液的污染,并且后续更换过滤机构3等装置时,动力泵8可以循环使用。回输管2和吸取管1内设有止逆结构,防止消化液反流污染,并且回输管2和吸取管1的管口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不使用时盖上,有效的保持收集和回输过程的卫生。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三通阀12,三通阀12的三个端口分别连通过滤机构6、储存容器7 和回输管2。当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与储存容器7连通的状态,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仅进行收集程序;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直接与回输管2连通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进行直接回输程序,更加的灵活变通。
本实施例的消化液盛装容器中,收集容器5底部设有粗滤网 13,所述粗滤网13为硬质材料制成的网孔结构,用于隔绝大颗粒的残渣,一方面作为粗滤,减轻后续精滤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便于用过管道运输到后续容器中,防止堵塞。并且收集容器5设有外压连接管24,所述外压连接管24的一端与收集容器5的顶部连通,并与内壁齐平,另一端连接外压源,外压源为负压。开启外压源,可以加快收集速度。
结合图4,保温机构4包括保温套19、液囊20和加热元件,保温套19与液囊20相互连通并且充满保温液,保温套19与液囊 20之间设有调节阀21,保温套19与液囊20具有弹性可发生形变。保温套19设有若干可以嵌入消化液盛装容器和连接管的凹槽。可以打开调节阀21通过挤压液囊20或保温套19来达到保温机构4 内保温液的量适中,恰好与消化液盛装容器接触但不挤压消化液盛装容器,并且,液囊20可以更换为带活塞的液罐,可以达成同样的调节效果。
过滤机构6与收集容器5分离设置并通过管道连接,过滤机构6的连接管插入收集容器5内并且管口设置在粗滤网13之下,过滤机构6内设精滤层14。本实施例中,为过滤棉。
储存容器7竖直设置,储存容器7设有进液管15、排气管16 和出液管17,进液管15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插入储存容器7顶部,出液管17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伸入到储存容器7底部,排气管16管口设有过滤灭菌塞18,所述出液管 17与回输管2通过阀门控制是否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灭菌机构3包括设置在过滤机构6外围的的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所述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波长为 253.7nm。并采取排风扇等措施进行散热,该波长的紫外线可以杀灭绝大部分病原菌,通过散热消除发热对酶的活性的影响。
本实施例的工作方式:打开吸取管1与回输管2管口的密封盖,将吸取管1与患者需要抽取消化液的部位连接,回输管2与患者需要回输消化液的部位连接,保温机构4设定保温范围为 36-37摄氏度,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与储存容器7连通的状态,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并打开第一动力泵 8和灭菌机构3,必要时打开外压连接管24连接的外压源,施加外压加速收集,消化液从收集容器5进入过滤机构6经过粗滤并精滤两重过滤去除残渣后,泵入储存容器7中储存;当需要使用时,打开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和第二动力泵9,将消化液通过回输管2回输到患者的体内;当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直接与回输管2连通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直接过滤灭菌后回输到患者体内。全过程消化液经过过滤和灭菌,并保持与体温相似的温度。当吸取管1压强太大,停止收集,关闭第一动力泵8,防止保护肠粘膜的功能及黏膜屏障因为收集消化液时被吸引而破坏。
实施例三:如图3所示,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吸取管1、消化液盛装容器和回输管2,还包括灭菌机构3和包围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保温机构4,所述的消化液盛装容器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收集容器5、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所述过滤机构 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第一动力泵8,储存容器7与回输管2 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9,储存容器7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10,吸取管1和回输管2上分别设有压强传感器11。压强传感器11选择型号为MPM270的扩散硅压阻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10选择铂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力泵8和第二动力泵9均为蠕动泵,所述的回输管2和吸取管1内设有止逆结构,回输管2和吸取管 1的管口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不使用时盖上。
本实施例中的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三通阀12,三通阀12的三个端口分别连通过滤机构6、储存容器7和回输管 2。当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与储存容器7连通的状态,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仅进行收集程序;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直接与回输管2连通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进行直接回输程序。
结合图4,保温机构4包括保温套19、液囊20和加热元件,保温套19与液囊20相互连通并且充满保温液,保温套19与液囊 20之间设有调节阀21,保温套19与液囊20具有弹性可发生形变。液囊20可以更换为带活塞的液罐,可以达成同样的调节效果。保温套19设有若干可以嵌入消化液盛装容器和连接管的凹槽。
本实施例灭菌机构3包括均匀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所述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波长为240nm。
过滤机构6与收集容器5一体式设置,过滤机构6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粗滤网13和精滤层14,所述粗滤网13为硬质材料制成的网孔结构,粗滤网13为圆锥型并向来液方向凸起。中央凸起不容易被滤渣堆积,保证过滤速度。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波浪起伏凸起等非平面结构来防止淤堵。
灭菌机构3包括细菌过滤膜22和加压泵,细菌过滤膜22的孔径为0.2微米,所述灭菌机构3连接在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 之间。加压泵通过对滤膜上方进行加压,加速过滤灭菌。并且,这种方式只是一种较佳实例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可以根据使用者需求在滤膜下方抽吸促进过滤等实施样态。
储存容器7竖直设置,储存容器7设有进液管15、排气管16 和出液管17,进液管15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插入储存容器7顶部,出液管17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伸入到储存容器7底部,排气管16管口设有过滤灭菌塞18,所述出液管 17与回输管2通过阀门控制是否连通。
本实施例中的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三通阀12,三通阀12的三个端口分别连通过滤机构6、储存容器7和回输管 2。当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与储存容器7连通的状态,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仅进行收集程序;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直接与回输管2连通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进行直接回输程序,更加的灵活变通。
本实施例的工作方式:打开吸取管1与回输管2管口的密封盖,将吸取管1与患者需要抽取消化液的部位连接,回输管2与患者需要回输消化液的部位连接,保温机构4设定保温范围为 36-37摄氏度,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与储存容器7连通的状态,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并打开第一动力泵 8和灭菌机构3,必要时打开外压连接管24连接的外压源,施加外压加速收集,消化液从收集容器5进入过滤机构6经过粗滤并精滤两重过滤去除残渣后,泵入储存容器7中储存;当需要使用时,打开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和第二动力泵9,将消化液通过回输管2回输到患者的体内;当三通阀12调整到过滤机构6直接与回输管2连通并关闭储存容器与回输管之间的阀门,此时直接过滤灭菌后回输到患者体内。全过程消化液经过过滤和灭菌,并保持与体温相似的温度。当吸取管1压强太大,停止收集,关闭第一动力泵8,防止保护肠粘膜的功能及黏膜屏障因为收集消化液时被吸引而破坏。
本领域工作人员应当理解,本实施例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还连接电源、控制器、显示屏等电气连接部件。上述实施例中均采用ATMEL品牌的微控制器-ATMEGA32A-AU作为控制器进行控制。控制器与系统内连接的其他电器部件的连接并可对其他电器部件的电压或者电流进行控制。
控制器接收压强传感器11,温度传感器10等测定的数据,并通过显示屏进行显示。
温度控制:人工输入温度控制的范围,控制器电连接加热元件,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10的测定数值和输入设定温度范围的对比,开启或者关闭加热元件,保持温度传感器10的测定数值在输入温度的范围内。
流量控制:控制器电连接第一动力泵8或第二动力泵9,控制第一动力泵8或第二动力泵9的启停,根据当时的电压或电流、第一动力泵8或第二动力泵9本身的参数并结合压强和管径计算得到第一动力泵8或第二动力泵9的流量数值,将流量数值并通过显示屏进行显示。当控制器被输入调节流量和压强的命令时,反算第一动力泵8或第二动力泵9的电流或电压,并通过控制器对电流或电压进行调节来达到目的。
抽取的压强控制:事先设定抽取压强最大限值,连接吸取管 1的压强传感器的数值与设定的抽取压强最大限值进行比较,若连接吸取管1的压强传感器的数值超过压强最大限值,则通过控制器停止吸取,并通过连接在控制器上的其他如报警器等外呼部件,通知医护人员。
回输的压强控制:回输管2设有压强传感器,测定压强并通过显示屏显示,若压强过高造成病患不适,人为的通过控制器对第二动力泵9进行调节,减小流量。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吸取管1,回输管2,灭菌机构3,保温机构4收集容器5,过滤机构6,储存容器7,第一动力泵8,第二动力泵9,温度感应器10,压强感应器11,三通阀12,粗滤网 13,精滤层1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接的吸取管(1)、消化液盛装容器和回输管(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灭菌机构(3)和包围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保温机构(4),所述的消化液盛装容器包括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连通的收集容器(5)、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所述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第一动力泵(8),储存容器(7)与回输管(2)之间设有第二动力泵(9),储存容器(7)表面设有温度传感器(10),吸取管(1)和回输管(2)上分别设有压强传感器(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设有三通阀(12),三通阀(12)的三个端口分别连通过滤机构(6)、储存容器(7)和回输管(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容器(5)底部设有粗滤网(13),所述粗滤网(13)为硬质材料制成的网孔结构,所述的过滤机构(6)与收集容器(5)分离设置并通过管道连接,过滤机构(6)的连接管插入收集容器(5)内并且管口设置在粗滤网(13)之下,过滤机构(6)内设精滤层(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机构(6)与收集容器(5)一体式设置,过滤机构(6)按照消化液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粗滤网(13)和精滤层(14),所述粗滤网(13)为硬质材料制成的网孔结构,粗滤网(13)为圆锥型并向来液方向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储存容器(7)竖直设置,储存容器(7)设有进液管(15)、排气管(16)和出液管(17),进液管(15)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插入储存容器(7)顶部,出液管(17)的一端伸出储存容器(7),另一端伸入到储存容器(7)底部,排气管(16)管口设有过滤灭菌塞(18),所述出液管(17)与回输管(2)通过阀门控制是否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机构(4)包括保温套(19)、液囊(20)和加热元件,保温套(19)与液囊(20)相互连通并且充满保温液,保温套(19)与液囊(20)之间设有调节阀(21),保温套(19)与液囊(20)具有弹性可发生形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菌机构(3)包括细菌过滤膜(10)和加压泵,细菌过滤膜(22)的孔径为0.2微米,所述灭菌机构(3)连接在过滤机构(6)和储存容器(7)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菌机构(3)包括均匀设置在消化液盛装容器外的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所述冷阴极紫外线灯管(23)波长为240~280n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泵(8)和第二动力泵(9)均为蠕动泵,所述的回输管(2)和吸取管(1)内设有止逆结构,回输管(2)和吸取管(1)的管口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
10.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容器(5)设有外压连接管(24),所述外压连接管(24)的一端与收集容器(5)的顶部连通并与内壁齐平,另一端连接外压源。
CN201721361961.0U 2017-10-09 2017-10-20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Active CN2085416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964191 2017-10-09
CN201721296419 2017-10-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41679U true CN208541679U (zh) 2019-02-26

Family

ID=65416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61961.0U Active CN208541679U (zh) 2017-10-09 2017-10-20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416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7089A (zh) * 2017-10-09 2018-01-05 江苏中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7089A (zh) * 2017-10-09 2018-01-05 江苏中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41679U (zh)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CN100450461C (zh) 一种肛肠管护理装置
CN207768796U (zh) 一种带过滤装置的肠液回输造口袋
CN109078230A (zh) 一种胃肠减压装置
CN103537005A (zh) 电脉冲刺激膀胱功能恢复训练器
CN107537089A (zh) 智能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
CN215537174U (zh) 一种术中肠灌洗减压装置
CN109999239A (zh) 一种医疗上新型的引流装置
CN110152078A (zh) 一种泌尿外科临床手术用导尿装置
CN211024343U (zh) 一种负压引流吸引器
CN209679116U (zh) 一种带有防脱落结构的多功能引流装置
CN206641950U (zh) 小肠双腔造瘘术后肠内容物自体回输装置
CN208799575U (zh) 可暂存消化液的采集与回输装置
CN208741721U (zh) 一种用于消化科的胃管装置
CN208541573U (zh) 消化液采集与回输装置的净化机构
CN106473834B (zh) 小肠双腔造瘘术后肠内容物自体回输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10152081A (zh) 一种消化道引流用回输装置
CN112023128A (zh) 一种自动胃肠减压装置
CN206381426U (zh)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CN217836902U (zh) 一种传染病废液处理装置
CN204972463U (zh) 一种循环加热胃管
CN215607958U (zh) 一种消化液回输过滤装置
CN213251888U (zh) 一种可封口灌肠装置
CN206526318U (zh) 一次性使用消化液回输装置
CN211461299U (zh) 一种过滤保温胆汁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