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81426U -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81426U
CN206381426U CN201621088492.5U CN201621088492U CN206381426U CN 206381426 U CN206381426 U CN 206381426U CN 201621088492 U CN201621088492 U CN 201621088492U CN 206381426 U CN206381426 U CN 2063814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onge
pipeline
wound
negative pressure
discharg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8849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华
刘冬梅
张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08849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814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814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8142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包括3M医用贴膜、负压吸引器、储药袋和收集瓶,所述3M医用贴膜的下端面设有用于覆盖在创面上的第一海绵,所述第一海绵内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设有若干排液孔,所述排液管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后连接至储药袋,第一海绵的四周设有一圈第二海绵,第二海绵内设有引流管,引流管上设有若干引流孔,所述引流管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后连接单向阀,单向阀的出口连接收集瓶的进液口,所述负压吸引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到收集瓶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海绵的厚度大于第二海绵的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促进创面愈合,而且体积小便于携带,成本低廉,便于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伤整形外科用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背景技术
VSD技术是以医用泡沫材料作为引流管与创面的中介,用半透性生物贴膜封闭创面,接负压吸引装置持续引流。一方面。使用负压封闭持续吸引,可以达到全方位创面引流,使创面的渗液、坏死组织及时被清除,减少了机体组织对毒性产物的重吸收,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另一方面,半透性生物贴膜具有单方向透气功能,外界的空气、细菌不能透过这种薄膜而进入创面内。将开放创面变为闭合创面,保证创面清洁,使创面与外界隔绝,有效的防止污染和交叉感染。此外,持续负压作用,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创口周围组织向中心移动,与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力协同,使创口缩小,同时负压情况下,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VSD材料的应用,可以缩短了病程、减少了换药次数,以及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材料消耗、医疗费用等。但是医用的VSD价格在4000-8000元不等,每次只能5-7天。大部分患者还不能完全接受这昂贵的价格,每个疗程的5-7天患者都不能远离墙壁中心负压,给患者生活和家属护理带来许多麻烦和不便,而且而且噪音较大,在负压吸出创面的渗液、坏死组织的同时不能够对创面进行药物清洗,不利于创面愈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按照以下技术方案实施的: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包括3M医用贴膜、负压吸引器、储药袋和收集瓶,所述3M医用贴膜的下端面设有用于覆盖在创面上的第一海绵,所述第一海绵内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设有若干排液孔,所述排液管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后连接至储药袋,第一海绵的四周设有一圈第二海绵,第二海绵内设有引流管,引流管上设有若干引流孔,所述引流管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后连接单向阀,单向阀的出口连接收集瓶的进液口,所述负压吸引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到收集瓶的进液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海绵的厚度大于第二海绵的厚度。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海绵的四周与第二海绵的内圈之间设有2.5-3.5cm的间距。
优选地,所述排液管与储药袋之间连接的管道上设有流速调节器。
优选地,所述的排液管为一端封闭且以回字型分布在第一海绵内,排液管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储药袋;所述引流管为一端封闭且以回字型分布在第二海绵内,引流管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收集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够将患者创面坏死组织、分泌物等通过该装置持续吸引,同时又能向创面输送药物清洗,达到每分每秒都在换药,以降低创面感染的发生,方便临床换药及护理操作、家属护理,减少了换药过程中疼痛,以及处理坏死分泌物过程中的职业安全风险,促进创面愈合;使用和操作简单,体积小可外出携带,不需要引进高端的技术人员,尤其适用于县镇医院、社区基层卫生工作人员或家庭护理人员,通过简单的培训指导以后,就可掌握此项操作技能,降低了新技术开展技术人员的投入和设备的资金投入,该装置能够应用于医院包括县镇医院所有临床科室涉及有未闭合的创面(压疮、糖尿病足、创伤后难于性创面)的引流冲洗、坏死组织、分泌物的吸引操作及社区有压疮创面不能住院治疗的患者,利用较低成本的投入,能够大大降低患者自身感染、院内感染的机会;以及减少了抗生素的用量;减少医生换药操作次数,减轻换药过程的疼痛;减少住院时间,节省患者的医疗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在此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的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包括3M医用贴膜1、负压吸引器12、储药袋5和收集瓶11,储药袋5也可以选用医用引流袋,所述3M医用贴膜1的下端面设有用于覆盖在创面上的第一海绵2,所述第一海绵2内设有排液管3,排液管3上设有若干排液孔4,所述排液管3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1后连接至储药袋5,第一海绵2的四周设有一圈第二海绵7,第二海绵7内设有引流管8,引流管8上设有若干引流孔9,所述引流管7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1后连接单向阀10,收集瓶11用带瓶塞的生理盐水的瓶子就行,单向阀10的出口连接收集瓶11的进液口,所述负压吸引器12的进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到收集瓶11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海绵2的厚度大于第二海绵7的厚度,排液管3与储药袋5之间连接的管道(软管)上设有流速调节器6,该流速调节器6与医用输液管上的结构和用法都相同,第一海绵2的四周与第二海绵7的内圈之间设有2.5-3.5cm的间距。当然,负压吸引器12可以用电动吸奶器改装,电动吸奶器的特点是作为持续负压的引流的电动吸奶器马达吸力在噪音在60分贝,不影响睡眠,并且具有多种供电方式,体积小可外出携带,一般具有多个吸力可以调控,部分电动吸奶器还有按摩功能,可以缓解周围正常组织的持续负压状态,而电动吸奶器的价格一般为200元左右,因此整个装置的价格也不会超过300元。
使用时,具体操作步骤为:
(1)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用双氧水、碘伏、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创面;
(2)创面内先覆盖一层Ag离子辅料,再根据创面大小修剪第一海绵2的大小,第一海绵2面积小于创面面积,第一海绵2的边缘与创面的边缘距离为0.5 cm,排液管3为一端封闭且以回字型分布在第一海绵2内,排液管3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储药袋5;
(3)第一海绵2外周包裹2-3层Ag离子辅料后放入清创好的创面,第一海绵2外层再覆盖大于创面边缘2-3 cm第二海绵7,引流管8为一端封闭且以回字型分布在第二海绵7内,引流管8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收集瓶11,第一海绵2的厚度比第二海绵7大;
(4)将创面周围皮肤清洁干净,并用75%酒精纱布擦拭,使用3M医用贴膜1覆盖,封闭整个创面,排液管3和引流管8与创面边缘用“系膜法”,封闭范围要保证边缘大于创面4cm以上,注意不能漏气;
(5)引流管8通过管道连接单向阀10后再连接收集瓶11的进液口,负压吸引器12的进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到收集瓶11的进液口,排液管3通过管道连接储药袋5,排液管3与储药袋5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流速调节器6;
(6)伤口内有较多坏死组织及脓液时,使流速调节器6处于导通状态,开启负压吸引器12,可将负压调至260 mmHg(1 mmHg=0.133kPa)左右,储药袋5中的药物能在负压下进入创面对创面清洗同时又通过负压将清洗后的药物以及创面坏死组织、分泌物吸入收集瓶11内,由于第一海绵2的厚度比第二海绵7大,在3M医用贴膜1内形成负压后,第一海绵2能够对创面形成挤压,便于创面坏死组织、分泌物的排出,同时利于药物进入后对创面的清洗,持续一段时间后,使流速调节器6处于关闭状态,继续通过负压将创面坏死组织、分泌物吸入收集瓶11,当创面出现红色肉芽,将负压吸引器12的负压值控制在125 mmHg,持续吸引。
临床使用效果如下:2015年1月,烧伤整形外科对住院的老年压疮患者采用该装置,临床数据如下:选取使用武汉维斯第(VSD)负压引流系统1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该装置10老年例作为观察组,采集两组创面、收集器口周围病原微生物监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收集器口周围及创面均未查到病原微生物,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2015年1-6月对部分烧伤整形科压疮创面未愈合的出院老年患者30例使用;同时对2015年1 -6月烧伤整形科压疮创面未愈合但不接受手术封闭创面,继续应用武汉VSD负压引流治疗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结果显示两组创面的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甚至使用该装置后,创面愈合效果更好。
该装置自2014年启用,初期应用于高龄压疮患者创面,结果大大减少了每日换药、生活护理。2015年对此项研究推广至糖尿病足、创伤后难于性创面,操作从单纯负压吸引引流左右推广至促进创面愈合等,广泛使用后,降低了压疮患者创面发生感染的几率,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3M医用贴膜、负压吸引器、储药袋和收集瓶,所述3M医用贴膜的下端面设有用于覆盖在创面上的第一海绵,所述第一海绵内设有排液管,排液管上设有若干排液孔,所述排液管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后连接至储药袋,第一海绵的四周设有一圈第二海绵,第二海绵内设有引流管,引流管上设有若干引流孔,所述引流管通过管道引出3M医用贴膜后连接单向阀,单向阀的出口连接收集瓶的进液口,所述负压吸引器的进气口通过管道连接到收集瓶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海绵的厚度大于第二海绵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海绵的四周与第二海绵的内圈之间设有2.5-3.5cm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管与储药袋之间连接的管道上设有流速调节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液管为一端封闭且以回字型分布在第一海绵内,排液管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储药袋;所述引流管为一端封闭且以回字型分布在第二海绵内,引流管另一端通过管道连接收集瓶。
CN201621088492.5U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814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8492.5U CN206381426U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88492.5U CN206381426U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81426U true CN206381426U (zh) 2017-08-08

Family

ID=59487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88492.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81426U (zh) 2016-09-29 2016-09-29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814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0947A (zh) * 2018-08-15 2018-12-18 重庆戴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创面负压吸引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10947A (zh) * 2018-08-15 2018-12-18 重庆戴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创面负压吸引系统
CN109010947B (zh) * 2018-08-15 2024-02-13 重庆戴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创面负压吸引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27147B (en) Wound therapy and tissue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with fluid differentiation
CN106267392A (zh)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WO2009021353A1 (fr) Dispositif de drainage adhésif multifonction à pression négative
WO2011035464A1 (zh) 体表创面组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
CN102755217A (zh) 一种可冲洗负压引流敷料
CN207012362U (zh) 一种便携式负压引流装置
CN103394155A (zh) 一次性便携式负压创面治疗系统
CN2376935Y (zh) 一种促进创面愈合的仪器
CN206381426U (zh) 一种烧伤整形外科的创面处理用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
Zhao et al.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assisted irrigation for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
CN205434478U (zh) 一种护理装置
CN201978209U (zh) 肺结核病取痰装置
CN2142728Y (zh) 医用简便吸引器
CN204798443U (zh) 外科负压引流器
CN211327294U (zh) 一种一次性洗胃装置
CN204016946U (zh) 腹腔暂时性关闭防感染装置
CN208060210U (zh) 一种医疗呼吸道吸痰取样装置
CN208958342U (zh) 手术室收集护理装置
CN207708091U (zh) 一种创面处理装置
CN217525896U (zh) 一种取样与引流一体的负压瓶
CN213490985U (zh) 一种内科护理吸痰装置
CN219579226U (zh) 一种新型可观察创面的敷贴
CN202724433U (zh) 一种负压引流装置
CN206198352U (zh) 用于深腔创面手术护理中的负压封闭引流系统
CN205359521U (zh) 皮肤外科护理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08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