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31883U -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31883U
CN208531883U CN201821172456.6U CN201821172456U CN208531883U CN 208531883 U CN208531883 U CN 208531883U CN 201821172456 U CN201821172456 U CN 201821172456U CN 208531883 U CN208531883 U CN 2085318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plate
rotation axis
support
support column
point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7245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稳成
周骁
朱超波
赵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RUIYANG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RUIYAN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RUIYAN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RUIYAN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7245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318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318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318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Unwinding Of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转动装置;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支撑柱;转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和转动轴,转动轴为中空圆柱体结构,转动轴一端为敞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转动轴敞口端垂直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并与安装孔对接;支撑柱的外径小于转动轴的内径,转动装置上的转动轴套在支撑装置的支撑柱上,支撑柱的顶部与安装轴的顶部为点接触,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不为零。上述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轻了工人铺设线路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装置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工人使用的安全性;提高了使用的通畅性,从而使放线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属于电缆放线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迅速的发展,电缆行业拥有了非常巨大的市场,从而为电缆的安装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敷设电缆时,由于电缆较重,单靠人力难以进行操作,需要借助放线架来放线,操作时,需要多人先将电缆盘抬起然后将电缆盘的中空轴心对准放线架的转轴、再将电缆盘套在转轴上,存在操作难度大、强度高等问题。同时现有的放线架存在结构复杂、放线不通畅、设备磨损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转动装置;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支撑柱,第一支撑板为圆板结构,支撑柱为圆柱体结构,支撑柱的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一支撑板的圆心位置、支撑柱的另一端为封端结构;转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和转动轴,第二支撑板为圆板结构,第二支撑板的圆心位置设有安装孔,转动轴为中空圆柱体结构,转动轴一端为敞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转动轴的内径与安装孔孔径大小相等,转动轴敞口端垂直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并与安装孔对接;支撑柱的外径小于转动轴的内径,转动装置上的转动轴套在支撑装置的支撑柱上,支撑柱的顶部与安装轴的顶部为点接触,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不为零。
支撑柱的另一端为封端结构,是因为支撑柱可以是实心的圆柱体结构,也可以是空心的圆柱体结构,当为空心的圆柱体结构时,不与支撑板连接一端应为封端结构。
转动轴敞口端垂直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并与安装孔对接,也即转动轴的敞口端是沿安装孔的周边安装的,也即敞口端是对准安装孔的、且于安装孔内径相等。
支撑柱的顶部也即支撑柱的封端一端,转动轴的顶部也即转动轴的封闭端。
本申请上下、顶部、底部等方位词均指装置正常使用的相对位置。
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均有上表面和下表面两个面,下表面也即底面。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位置相对。
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不为零,也即支撑柱的高度大于转动轴的高度。
使用时,先将转动装置的转动轴插在线缆盘中空的轴心,再将支撑装置的支撑轴穿过安装孔插在转动轴中,然后就地翻转线缆盘至支撑板在下、支撑轴和转动轴竖直向上即可,此时,线缆盘位于第二支撑板上,第一支撑板位于地面或其它支撑装置上,当拽动线缆放线时,转动装置和线缆盘会一起相对支撑装置转动。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支撑柱的顶部与安装轴的顶部的点接触,既能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又能保证转动的通畅性、减少磨损;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圆板结构的设置,即能保证支撑板受力的均匀性,又避免了放线过程中因人体不小心碰到第二支撑板而导致的刮伤;通过顶部封端的中空的转动轴的设计,能将支撑柱的支撑作用得到有效利用,简化了结构。
作为本申请的一种优选方案,支撑柱封端结构一端为外凸的球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一端为平面结构。这样通过球面与平面的点接触既能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又能保证转动的通畅性、减少磨损。
本申请外凸,也即相对于装置正常使用时的位置,是向上突出;内凹为相对于装置正常使用时的位置,向下凹陷。
作为本申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支撑柱封端结构一端为外凸的球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一端为内凹的球面结构。这样通过球面与球面的点接触既能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又能保证转动的通畅性、减少磨损。
作为本申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支撑柱封端结构一端为平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一端为内凹的球面结构。这样通过球面与平面的点接触既能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又能保证转动的通畅性、减少磨损。
为了进一步提高装置的使用稳定性,同时保证转动的通畅性,减少摩擦,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一圈以上的支撑筋,支撑筋为环状结构,支撑筋包括纵截面为三角形的支撑台和设在支撑台顶部的滚珠,支撑筋的高度等于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上述支撑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安放滚珠的凹槽。
为了防止支撑柱与转轴之间面和面碰撞摩擦,支撑柱侧面设有一圈以上凹槽,所有的凹槽内均设有滚珠。这样更加易于放线,且减少了磨损。
为了减少磨损,支撑柱的外表面设有光滑耐磨层,转动轴的内表面设有光滑耐磨层,支撑柱的外径比转动轴的内径小1mm。
本申请光滑耐磨层可以是光滑耐磨PVC涂层布层或光滑镜面耐磨涂层,光滑镜面耐磨涂层可以使用北京耐默公司推出的自洁耐磨涂层KN22。
为了提高使用时的稳定性,第一支撑板的直径大于第二支撑板的直径,第一支撑板沿周边设有安装固定装置。这样使用时,可将第一支撑板固定在地面或其它支撑面上。
为了简化装置,节约成本,同时进一步保障装置的使用稳定性,第一支撑板沿周边设有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均配设有固定螺栓。这样只要将螺栓拧入支撑面上对应的位置即可。
进一步优选,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4-10cm;支撑柱的外径比转动轴的内径小1mm。这样可进一步减少支撑装置和转动装置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未提及的技术均参照现有技术。
本实用新型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轻了工人铺设线路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装置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工人使用的安全性;提高了使用的通畅性,从而使放线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转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实施例2中支撑柱顶部与安装轴顶部的点接触;
图6为实施例3中支撑柱顶部与安装轴顶部的点接触;
图7为实施例4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5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第二支撑板,2为转动轴,3为第一支撑板,4为支撑柱,5为支撑柱封端结构端部,6为转动轴封闭端端部,7为支撑筋,8为凹槽(滚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包括支撑装置和转动装置;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支撑柱,第一支撑板为圆板结构,支撑柱为圆柱体结构,支撑柱的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一支撑板的圆心位置、支撑柱的另一端为封端结构;转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和转动轴,第二支撑板为圆板结构,第二支撑板的圆心位置设有安装孔,转动轴为中空圆柱体结构,转动轴一端为敞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转动轴的内径与安装孔孔径大小相等,转动轴敞口端垂直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并与安装孔对接;支撑柱的外径小于转动轴的内径,转动装置上的转动轴套在支撑装置的支撑柱上,支撑柱的顶部与安装轴的顶部为点接触,支撑柱封端结构端部为外凸的球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端部为平面结构,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6cm。
经过试验,当支撑柱的外径比转动轴的内径小1mm,既能保证转动的稳定性,也能保证转动的通畅性。
使用时,先将转动装置的转动轴插在线缆盘中空的轴心,再将支撑装置的支撑轴穿过安装孔插在转动轴中,然后就地翻转线缆盘至支撑板在下、支撑轴和转动轴竖直向上即可,此时,线缆盘位于第二支撑板上,第一支撑板位于地面或其它支撑装置上,当拽动线缆放线时,转动装置和线缆盘会一起相对支撑装置转动。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支撑柱封端结构端部为外凸的球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端部为内凹的球面结构。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支撑柱封端结构一端为平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一端为内凹的球面结构。
实施例4
如图7所示,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一圈以上的支撑筋,支撑筋为环状结构,支撑筋包括纵截面为三角形的支撑台和设在支撑台顶部的滚珠,支撑台的顶部设有用于安放滚珠的凹槽,支撑筋的高度为6cm。
实施例5
如图8所示,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支撑柱侧面设有一圈以上凹槽,所有的凹槽内均设有滚珠。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支撑柱的外表面设有光滑耐磨层,转动轴的内表面设有光滑耐磨层,支撑柱的外径比转动轴的内径小1mm;其中,光滑镜面耐磨涂层为北京耐默公司推出的自洁耐磨涂层KN22。
实施例7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支撑板的直径大于第二支撑板的直径,第一支撑板沿周边设有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均配设有固定螺栓。
实施例8
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8cm。
上述各例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减轻了工人铺设线路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装置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提高了工人使用的安全性;提高了使用的通畅性,从而使放线效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Claims (10)

1.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和转动装置;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支撑柱,第一支撑板为圆板结构,支撑柱为圆柱体结构,支撑柱的一端垂直固定在第一支撑板的圆心位置、支撑柱的另一端为封端结构;转动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和转动轴,第二支撑板为圆板结构,第二支撑板的圆心位置设有安装孔,转动轴为中空圆柱体结构,转动轴一端为敞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转动轴的内径与安装孔孔径大小相等,转动轴敞口端垂直安装在第二支撑板上并与安装孔对接;支撑柱的外径小于转动轴的内径,转动装置上的转动轴套在支撑装置的支撑柱上,支撑柱的顶部与安装轴的顶部为点接触,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不为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柱封端结构端部为外凸的球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端部为平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柱封端结构端部为外凸的球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端部为内凹的球面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柱封端结构端部为平面结构,转动轴封闭端端部为内凹的球面结构。
5.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一圈以上的支撑筋,支撑筋为环状结构,支撑筋包括纵截面为三角形的支撑台和设在支撑台顶部的滚珠,支撑筋的高度等于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到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6.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柱侧面设有一圈以上凹槽,所有的凹槽内均设有滚珠。
7.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柱的外表面设有光滑耐磨层,转动轴的内表面设有光滑耐磨层,支撑柱的外径比转动轴的内径小1mm。
8.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的直径大于第二支撑板的直径,第一支撑板沿周边设有安装固定装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沿周边设有安装孔,每个安装孔内均配设有固定螺栓。
10.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和第二支撑板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为4-10cm;支撑柱的外径比转动轴的内径小1mm。
CN201821172456.6U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Active CN2085318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2456.6U CN208531883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72456.6U CN208531883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31883U true CN208531883U (zh) 2019-02-22

Family

ID=65385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72456.6U Active CN208531883U (zh) 2018-07-24 2018-07-24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318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27700A (zh) 新型电力搬运车
CN113896028A (zh) 一种铁路用线缆铺设移动装置
CN208531883U (zh) 一种双层点接触电缆放线装置
CN206645658U (zh) 一种小型线缆放线盘及放线架
CN204019516U (zh) 汽车涂装用门钩工装架
CN209012535U (zh) 一种市政雨污管道铺设装置
CN205395654U (zh) 一种可调节式万向轮
CN207226488U (zh) 玻璃基板吸附装置
CN205222292U (zh) 线缆盘自动夹紧上盘机构
CN206237058U (zh) 一种电缆架设装置
CN211032640U (zh) 一种便于管道涂刷转移的装置
CN207956633U (zh) 一种极片转运架
CN204624790U (zh) 一种淋膜机收卷自动卸卷平台
CN206552071U (zh) 新型电力搬运车
CN207090594U (zh) 高镀锌层镀锌钢带用上料机构
CN108444521A (zh) 一种小型户外环境检测站
CN213231185U (zh) 一种彩钢板吊装装置
CN205527099U (zh) 一种收放线装置制动机构
CN204587864U (zh) 一种无动力滚筒装置
CN202272174U (zh) 减震式飞机救援道面转移平台
CN206980010U (zh) 一种武术训练用的木桩结构
CN208070751U (zh) 自动卸料机
CN207450518U (zh) 一种杆状零部件加工转运装置
CN202564863U (zh) 电缆线盘放线用旋转吊具
CN207549526U (zh) 一种v带包布机的导开辊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