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30817U -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30817U
CN208530817U CN201821091581.4U CN201821091581U CN208530817U CN 208530817 U CN208530817 U CN 208530817U CN 201821091581 U CN201821091581 U CN 201821091581U CN 208530817 U CN208530817 U CN 2085308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lector
ontology
motor
pull rod
sea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9158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会永
王振锋
同会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Blue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Blue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Blue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anxi Blue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9158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308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308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308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采用腰部的面板控制开关控制尾部的导流板实现对水中前行方向的控制,实现转向,本潜水推进器可以通过尾部导流板控制调整,节省使用者体力,进一步的,如一些摄影师,进行水下摄影,经常需要变换姿势,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尾部喷射方向可调,摄影师可以通过改变本装置后端喷射方向,自身再调整姿势,如跪地状姿势时,相对装置而言,喷射向上,实际上喷射为平行于水平面,摄影师由于喷射口相对位置为前方,则摄影师可以以跪地姿势,行进方向为前方的直线游动,以便进行特定取景。

Description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潜水推进器,特别是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背景技术
潜水所采用的高压气瓶与潜水助推器,分别为功能不同的两类产品,潜水者如果要同时使用高压气瓶与潜水助推器,如申请号:CN201720494551.7 《水下助推器》描述了这种潜水助推器,高压气瓶可固定在人体的后背,而潜水助推器,则需使用者用手握住其后把手,对潜水者来说虽起到了助推加速作用。但限制了使用者双手的自由,使其活动作业的灵活度受限,操纵强度增加。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该推进器一机多能,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使高压气瓶与潜水助推器结合在一起,从而解放使用者的双手,使潜水作业活动更轻松,方便,灵活。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产品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包括本体、电机、电瓶和电机控制器,本体内部设置有密封空腔,电机通过电机控制器与电瓶通过电性连接并整体安置于本体的密封空腔内,电机控制器与面板控制开关电性连接,其中电瓶为两组且分别固定在本体两侧的密封电瓶室内,两侧的密封电瓶室之间通过底壳固定连接,且底壳上方固定电瓶的密封电瓶室之间固定有高压气瓶;电机位于本体末端,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本体末端外并连接有螺旋桨,本体末端外侧还设置有螺旋桨腔室,螺旋桨腔室末端为出水道,且螺旋桨腔室末端的出水道设置有导流板,螺旋桨腔室的前端直径大于本体末端直径,螺旋桨腔室的前端周向与本体末端之间形成进水道,螺旋桨位于螺旋桨腔室内,螺旋桨腔室还固定有控制导流板的导流部控制机构,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经过面板控制开关电性连接,本体的底壳侧连接有腰带,面板控制开关设置在腰带上。
所述导流部控制机构由电磁阀、导流板拉杆和导流板组成,导流板横向设置于所述螺旋桨腔室出水道末端,导流板侧面通过导流板立轴与螺旋桨腔室的内壁转动连接,导流板拉杆与导流板的同侧于导流板立轴一面滑撑连接;电磁阀固定于本体,电磁阀输出端设置有电磁阀推拉杆,导流板拉杆和电磁阀推拉杆通过导流板拉杆齿轮啮合传动。
所述导流板拉杆或电磁阀推拉杆与所述导流板拉杆齿轮啮合一端为齿条结构,所述导流板拉杆齿轮周向平行于导流板拉杆和电磁阀推拉杆。
所述电机所在的密封腔室为电机室,电机密封端盖与本体密封形成电机室,电机的所述输出轴穿过电机密封端盖,所述输出轴穿过的区域设置机械密封件密封所述输出轴和电机密封端盖的连接点。
所述高压气瓶由本体和与本体配合的气瓶端盖固定。
所述密封电瓶室由设置在密封电瓶室盖口处的电瓶室密封盖和电瓶盖密封圈密封。
所述本体外设置有电瓶充电桩,电瓶充电桩上设置有防水插座,内部密封有充电器控制板,所述防水插座通过所述充电器控制板与电瓶电性连接。
还包括探照灯,探照灯以扭力转轴或摩擦铰链连接于本体前端的探照灯旋轴上。
还包括背带,背带设置于本体两侧,背带与设置于本体两侧的背带轴固定,背带中部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背带扣。
所述腰带与本体两侧中间位置的腰带轴固定,腰带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腰带扣,腰带上固定有工具袋。
所述面板控制开关上按钮有独立的两组,分别为电机控制按钮组和导流板按钮组;
所述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经过面板控制开关电性连接;为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经过导流板按钮组电性连接;
所述电机控制器与面板控制开关电性连接;为电机控制器与电机控制按钮组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腰部的面板控制开关控制尾部的导流板实现对水中前行方向的控制,以往技术中,需要调节整个设备的角度,实现转向,本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可以通过尾部导流板控制调整,节省使用者体力,进一步的,如一些摄影师,进行水下摄影,经常需要变换姿势,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尾部喷射方向可调,摄影师可以通过改变本装置后端喷射方向,自身再调整姿势,如跪地状姿势时,相对装置而言,喷射向上,实际上喷射为平行于水平面,摄影师由于喷射口相对位置为前方,则摄影师可以以跪地姿势,行进方向为前方的直线游动,以便进行特定取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A处放大立体图。
图中:1.本体;2.高压气瓶;3.气瓶端盖;4.电瓶室密封盖;5.电瓶;6.探照灯;7.气瓶阀门;8.气瓶接口;9.电瓶盖密封圈;10.接线柱;11.电机;12.螺旋桨;13.导流板;14.电磁阀推拉杆;15.电磁阀;16.导流板拉杆齿轮;17.导流板立轴;18.导流板拉杆;19.电机密封端盖;20.底壳卡扣;21.底壳;22.背带;23.背带扣;24.电机控制器;25.面板控制开关;26.电瓶充电桩;27.进水道;28.腰带; 29.工具袋;30.背带轴;31.腰带轴;32.探照灯旋轴;33.电瓶室;34.面板开关线缆;35.电机室;36.导线;37.腰带扣;38.螺旋桨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包括本体1、电机11、电瓶5和电机控制器24,本体1内部设置有密封空腔,电机11通过电机控制器24与电瓶5通过电性连接并整体安置于本体1的密封空腔内,电机控制器24与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其中电瓶5为两组且分别固定在本体1两侧的密封电瓶室33内,两侧的密封电瓶室33之间通过底壳21固定连接,且底壳21上方固定电瓶5的密封电瓶室33之间固定有高压气瓶2;电机11位于本体1末端,电机11的输出轴延伸至本体1末端外并连接有螺旋桨12,本体1末端外侧还设置有螺旋桨腔室38,螺旋桨腔室38末端为出水道,且螺旋桨腔室38末端的出水道设置有导流板13,螺旋桨腔室38的前端直径大于本体1末端直径,螺旋桨腔室38的前端周向与本体1末端之间形成进水道27,螺旋桨12位于螺旋桨腔室38内,螺旋桨腔室38还固定有控制导流板13的导流部控制机构,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5经过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本体1的底壳21侧连接有腰带28,面板控制开关25设置在腰带28上。
本实施例中,推进器本体集成了电瓶、电机和控制开关,其全部密封于推进器本体内,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本体,延伸至本体外的尾端,输出轴端固定螺旋桨,使用螺旋桨产生向前的行进力,在本体内部电机通过电机控制器与电瓶电性连接,用于控制方向的导流部控制机构也与电机控制器电性连接,面板控制开关与电机控制器电性连接用以控制电机的转速快慢,和尾部导流部控制机构控制的导流板方向,通过面板控制开关可随时控制后端的螺旋桨腔室向外喷射水流的方向,从而改变潜水方向;
其中,本实施例中采用了两个电瓶并分别固定于本体两侧,以为电机携带足够电能,通过底壳与本体,将高压气瓶和电瓶固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
螺旋桨腔室改变水流方向的原理为:以筒状空腔的螺旋桨腔室控制水流方向,使水经过螺旋桨加速后沿螺旋桨腔室的轴向方向流动,而在螺旋桨腔室后端安置导流板,导流板为片板状,需要改变水流方向是,导流板改变平行于水流方向,与水流形成一个相对的夹角,将水流引导至其他方向,水流改变方向后,产生一个反方向的推进力,进而改变行进方向。
面板控制开关上控制按钮,可以控制可控制调节与电机同步旋转的螺旋桨的启动,停止,快与慢,也可控制电磁阀的电磁阀推拉杆做相应的前后位移带动导流板拉杆齿轮转动,导流板拉杆齿轮再带动导流板拉杆上下运动,带动导流板转向。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导流部控制机构由电磁阀15、导流板拉杆18和导流板13组成,导流板13横向设置于所述螺旋桨腔室38出水道末端,导流板13侧面通过导流板立轴17与螺旋桨腔室38的内壁转动连接,导流板拉杆18与导流板13的同侧于导流板立轴17一面滑撑连接;电磁阀15固定于本体1,电磁阀15输出端设置有电磁阀推拉杆14,导流板拉杆18和电磁阀推拉杆14通过16啮合传动。所述导流板拉杆18或电磁阀推拉杆14与所述导流板拉杆齿轮16啮合一端为齿条结构,所述导流板拉杆齿轮16周向平行于导流板拉杆18和电磁阀推拉杆14。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电磁阀提供动力,通过导流板拉杆齿轮作用导流板拉杆,导流板拉杆运动并带动导流板改变方向,其原理为导流板以平行于水流的方设置,将导流板一端使用转轴设置在螺旋桨腔室内壁,此时导流板可以沿转轴旋转;然后再于导流板上,优选的垂直于导流板方向,安置一个导流板拉杆,导流板拉杆与导流板滑撑连接,当导流板拉杆沿导流板垂直方向运动时,导流板拉杆带动导流板一端沿转轴上下翻动,从而改变导流板方向,控制水流方向。
导流板引导水流射于不同方向,从而达到改变水流,变换前进方向,其中,电磁阀、导流板拉杆、导流板可以由多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方式1,电磁阀固定于本体上,电磁阀使用直动式电磁阀,导流板拉杆直接与直动式电磁阀运动部连接,电磁阀产生的收和缩,直接作用于导流板拉杆,如图1中导流板位置所示,导流板一端铰链于螺旋桨腔室内,另一端与导流板拉杆铰链,随着电磁阀产生推或拉力,双铰链的作用力下,导流板改变方向。
方式2,导流板拉杆轴向固定一个与导流板拉杆同轴的导流板拉杆齿轮,电磁阀输出端的电磁阀推拉杆与导流板拉杆齿轮周向平行,导流板拉杆齿轮直接套在导流板拉杆上,而导流板直接与导流板拉杆固定连接,由于导流板与导流板拉杆固定,导流板拉杆旋转时,会带动导流板也随之旋转,进而控制导流板的方向。此处,可以设置两组以上装置,两组垂直,可以上下左右控制方向。
由于使用了齿轮结构,则导流板拉杆和电磁阀推拉杆接触部位同样需要使用齿条结构从而配合齿轮实现力的传递,并且本实施例中,由于使用齿轮将力改变方向,将一个相对平行的力改为相对垂直的力,相应的,齿条和齿轮需要匹配对的方向,也就是齿条需要和齿轮圆周平行,从而达到传递力的效果。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基础上,所述电机11所在的密封腔室为电机室35,电机密封端盖19与本体1密封形成电机室35,电机11的所述输出轴穿过电机密封端盖19,所述输出轴穿过的区域设置机械密封件密封所述输出轴和电机密封端盖19的连接点。
在实施例中,电机固定于本体后端的密封腔体内即电机室,传动轴穿过电机密封端盖将输出轴伸出,用以固定螺旋桨,电机置于由电机密封端盖与本体后端开口的腔体所密封的电机室内,螺旋桨与传动轴固定于本体末端螺旋桨腔室内;导流板,平行于螺旋桨腔室水流方向,前端与螺旋桨腔室内腔铰接;导流板拉杆,垂直于螺旋桨腔室水流方向与导流板后端铰接;电磁阀与电磁阀推拉杆组成推拉运动部,电磁阀推拉杆末端与导流板拉杆末端由导流板拉杆齿轮啮合,电磁阀推拉杆和导流板拉杆与导流板拉杆齿轮平行。导流板拉杆两端的本体有可深入导流板拉杆的深腔,导流板拉杆可平行于深腔滑动,导流板拉杆和电磁阀推拉杆与导流板拉杆齿轮结合处为齿条,电磁阀为直动式电磁阀。密封电瓶室由电瓶室密封盖和电瓶盖密封圈螺纹连接密封。述高压气瓶固定于本体前端开口的内腔,由气瓶端盖固定,气瓶阀门和气瓶接口位于本体外。
由于电机输出轴需要伸出本体之外,输出轴会与水接触,如果不实施密封将会灌水,设备受损,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电机密封端盖密封电机,密封端盖与本体密封形成一个密封腔,而输出轴穿过密封端盖时,输出轴与密封端盖之间需要使用机械密封件实施密封,保证输出轴既能输出动力,又能保持密封状态。
本体为潜水推进器内部器件提供各种密封腔及提供保护,如为浅水域提供的本体,可以采用塑料,节约成本,而对于专用级的深水水域需要使用强度材料,可选用固体浮力材料,即中空玻璃微珠复合材料、轻质合成材料复合塑料和化学泡沫塑料复合材料。其内部提供密封腔的材料可以选用高强度钢材,提供支架。
中空玻璃微珠复合材料种,空心玻璃小球占比体积为60%、66%、68%,优选的为65.8%;
作为抵消高强度钢材的重力,选用浮力材料有聚氨酯泡沫、环氧树脂泡沫、发泡塑料、软木、浮力球、浮力筒、合成泡沫塑料、合成橡胶和深海用固体浮力材料。
如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本体上密集分布有固定高压气瓶的前腔,两侧的电瓶室,后端密封电机控制器的全密封腔,以及使用电机密封盖密封后端一侧开口的电机室,电机室后端设置的螺旋桨腔。
根据图1所示的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推进器,在本体1的中部安装有高压气瓶2,电瓶5安装在高压气瓶2两侧的电瓶室33中,电机11在本体1的电机室35中安装,电机11的传动轴穿过电机密封端盖19与螺旋桨腔室38内的螺旋桨12相连,气瓶端盖3与本体1通过螺栓相连接,为防止电瓶室33进水,在电瓶室33前端,设有电瓶室密封盖4,电瓶室密封盖4上设有密封圈9,探照灯6安装在本体1前端的探照灯旋轴32上,电瓶5的电流通过接线柱10与电机控制器24,经面板控制开关25经面板开关线缆34与电机11相连,在腰带28上设有工具袋29及面板控制开关25背带22,连接在本体1上的背带轴30上,腰带28连接在壳体1上的腰带轴31上,通过背带22与腰带28,将本设备固定在人体后背上,在螺旋桨腔室38的后端,安装有导流板立轴17和与其相连接的导流板13,以控制水流方向,达到转向的目的,导流板13绕导流板立轴17的转动,由电磁阀推拉杆14调节控制,具体操纵方法过程,面板控制开关25上的控制按钮,可控制调节与电机11同步旋转的螺旋桨12的启动,停止,与快慢,螺旋桨12转动时,水从进水道27进入螺旋桨腔室38,从其后部喷出,推动设备及人体向前移动,需改变移动方向时,按电磁阀15的控制按钮开关,电磁阀15的电磁阀推拉杆14,做相应的前后位移,带动导流板拉杆齿轮16旋转,导流板拉杆18做相应的前后位移,使导流板13绕其导流板立轴17转动,改变水流方向,达到转向目的。
其中电磁阀主要使用其通断电时电磁铁所做的相对运动,使用电磁阀的输出端带动导流板拉杆齿轮的旋转,导流板拉杆齿轮进一步传动导流板拉杆在本体内的可滑动腔体内做前后运动,进而带动导流板转向,改变水流的方向,实现方向的旋转,其中,导流板拉杆与导流板使用导流板立轴连接,使导流板可以与导流板拉杆活动连接,并且改变导流板拉杆时可以转向。在另一实施例中,导流板与螺旋桨腔室滑撑连接,使用导流板拉杆与导流板固定,当导流板拉杆旋转时,导流板在导流板拉杆的带动下转动,进而改变导流板方向。
在本体内,各电器使用导线连接,并且导线密封,作为与侧壁连接的电路,可以使用胶封,密封螺钉等处理接口处。
对于通往螺旋桨腔室的进水道,相对于螺旋桨腔室开于本体一侧螺旋桨腔室的前端,这样一小部分吸力也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节省电力。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螺旋桨腔室前端大于本体尾端直径,因此螺旋桨腔室前端形成一个周向进水道,使得进水道入水均匀,流量大增,并且其开口垂直于行进方向,更有效的利用螺旋桨的吸力,使整个装置对电的利用提升一些效率,增加续航距离。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或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高压气瓶2由本体1和与本体1配合的气瓶端盖3固定。所述密封电瓶室33由设置在密封电瓶室33盖口处的电瓶室密封盖4和电瓶盖密封圈9密封。所述本体1外设置有电瓶充电桩26,电瓶充电桩26上设置有防水插座,内部密封有充电器控制板,所述防水插座通过所述充电器控制板与电瓶5电性连接。还包括探照灯6,探照灯6以扭力转轴或摩擦铰链连接于本体1前端的探照灯旋轴32上。还包括背带22,背带22设置于本体1两侧,背带22与设置于本体1两侧的背带轴30固定,背带22中部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背带扣23。所述腰带28与本体1两侧中间位置的腰带轴31固定,腰带28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腰带扣37,腰带28上固定有工具袋29。所述面板控制开关25上按钮有独立的两组,分别为电机控制按钮组和导流板按钮组;
所述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经过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为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经过导流板按钮组电性连接;
所述电机控制器24与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为电机控制器24与电机控制按钮组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电瓶5由接线柱10插接正负极,与电机控制器电性连接。导流板13与导流板拉杆18由导流板立轴 17铰链连接。电机控制器24置于本体1一密封腔体内和/或电机控制器24喷射防水漆和/或电机控制器24使用机硅凝胶灌封。还包括探照灯6背带22和腰带28,探照灯6安装在本体1前端的探照灯旋轴32上,背带22连接在本体1上的背带轴30上,腰带28连接在本体1上的腰带轴31上。腰带28上有工具袋29、腰带扣37和面板控制开关25,导线密封内置于本体1内,本体1内腔壁上有圆形绝缘,中心导电体,作为本体1壁腔处接口;电瓶充电桩26,由导线与电机控制器24电连接。还包括底壳21、底壳卡扣20、导线36和电瓶充电桩26。
使用接线柱插接线路,可方便安装或更换不同材质的本体,以适应对不同深度水域的要求。
使用铰链连接导流板拉杆于导流板,或使用无摩擦合页连接,铰链的有点为其自身带有一定摩擦,在此使用铰链,设置合适摩擦力,则控制器控制导流板拉杆做一次转向运动,则此位置可以被固定下来,所选用电磁阀可以瞬间输力,完成后则不必再持续输力;而使用合页时,合页一般无摩擦,活动灵活;则此时就需要提供更复杂,精确度更高的电磁阀作为动力源,但由于合页灵活,导流板也将更加灵活,使用合页,会使转向更为灵活。
作为水下的电力设备,防水性是其一项最重要的指标,因为随着水压的升高,很多时候,水压过大会挤压设备,导致外壳变形,压缩其体积,进而其内部空气会先冲出水中,导致漏水的发生,此时使用富有弹性的硅橡胶填充物,密封其内线路,硅橡胶会密封电路,即使腔漏水,依然会继续保护电路与水的隔离,作为电子设备,其主板上最长用的防水,就是喷涂防水漆,使用防水漆保护电路,使得电路见水,依然可以继续工作,作为最后一道防水线,在主板制作完成后,首先喷涂防水漆,晾干后再安置于设备中,可以有效防止设备进水短路;
如果加强制作工艺,本体上所有需要密封的腔体均为绝对密封腔,在侧壁设置一圈绝缘圈,而绝缘圈中心则设置电路接口,线路需要穿过腔体侧壁时,只需与绝缘圈内的电路接口连通,即可连接短路。
电瓶充电桩置于本体最上端,其本身由开关控制与电机控制器连接,安置电瓶充电桩可以有效解决电瓶充电问题,如此,使本实用新型使用更加方便。
其中,探照灯以扭力转轴或摩擦铰链连接于本体前端,由于扭力转轴或摩擦铰链均具备较大摩擦和固定位置的能力,所以用户只需一次性调整探照灯位置,探照灯就可以因摩擦力固定,使照射光源方位固定下来。背带固定于背带轴上,背带中间设置有可以拆卸的背带扣,方便用户穿着或者退去潜水推进器,腰带上也设置有可拆卸腰带扣,方便用户穿卸,要带上另外设置有工具袋,可以存放一些水下必备或修理潜水推进器的工具,方便用户使用。
本实用新型中另外设置了电瓶充电桩,充电桩为防水设计,上岸后,擦干防水插座后就可以实施充电,内部密封的充电器控制板,可以有效起到进水断电的作用,保护电瓶免于短路,损失电量。
面板控制开关上控制电机的电机控制按钮组和控制导流板的导流板按钮组设置独立两组,使用户可以清晰直观的控制所要控制的机组,不会导致串联误操作,增加稳定性。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全部工作流程为,电机启动后,水从进水道进入螺旋桨腔室内,由螺旋桨将水从螺旋桨腔室内喷射出去,实现在水中前行,需要控制方向时,用户使用手中或设置在腰部,肩部,手臂等部位的面板控制开关,控制后端导流板的方向,面板控制开关为多组按钮,也可以同时控制电机的启动,速率;由于螺旋桨腔室为后端开口的腔室,导流板设置于其内部,所以水流的喷射方向可以由导流板控制,从而达到改变前行时的行进方向,本实用新型中,将氧气罐同时固定于本装置上,背负于用户身上,可以解放用户双手,从事水下作业任务。独有的,使用面板控制开关控制后端导流板,改变水流方向实现前行方向,可以节省潜水人员的体力,因现有技术中控制潜水方向需要使用者身体调整方向,但水中以身体调整方向,操作难度大,不适宜新手用户,本实用新型同时也兼顾了新手用户,使新手用户也能在水中自由前行。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尽管已经用特征和/或方法专用的语言描述了一种潜水推进器的各实施例。但是所附权利要求主题不必限于所述的具体特征或方法。相反,具体特征和方法是作为一种潜水推进器的实现来公开的。本实施例没有详细叙述的部件和结构属本行业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结构或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

Claims (10)

1.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1)、电机(11)、电瓶(5)和电机控制器(24),本体(1)内部设置有密封空腔,电机(11)通过电机控制器(24)与电瓶(5)通过电性连接并整体安置于本体(1)的密封空腔内,电机控制器(24)与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其中电瓶(5)为两组且分别固定在本体(1)两侧的密封电瓶室(33)内,两侧的密封电瓶室(33)之间通过底壳(21)固定连接,且底壳(21)上方固定电瓶(5)的密封电瓶室(33)之间固定有高压气瓶(2);电机(11)位于本体(1)末端,电机(11)的输出轴延伸至本体(1)末端外并连接有螺旋桨(12),本体(1)末端外侧还设置有螺旋桨腔室(38),螺旋桨腔室(38)末端为出水道,且螺旋桨腔室(38)末端的出水道设置有导流板(13),螺旋桨腔室(38)的前端直径大于本体(1)末端直径,螺旋桨腔室(38)的前端周向与本体(1)末端之间形成进水道(27),螺旋桨(12)位于螺旋桨腔室(38)内,螺旋桨腔室(38)还固定有控制导流板(13)的导流部控制机构,所述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5)经过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本体(1)的底壳(21)侧连接有腰带(28),面板控制开关(25)设置在腰带(28)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控制机构由电磁阀(15)、导流板拉杆(18)和导流板(13)组成,导流板(13)横向于水流方向设置于所述螺旋桨腔室(38)出水道末端,导流板(13)侧面通过导流板立轴(17)与螺旋桨腔室(38)的内壁转动连接,导流板拉杆(18)与导流板立轴(17)导流板(13)的同侧于一面滑撑连接;电磁阀(15)固定于本体(1),电磁阀(15)输出端设置有电磁阀推拉杆(14),导流板拉杆(18)和电磁阀推拉杆(14)通过导流板拉杆齿轮(16)啮合传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拉杆(18)或电磁阀推拉杆(14)与所述导流板拉杆齿轮(16)啮合一端为齿条结构,所述导流板拉杆齿轮(16)周向平行于导流板拉杆(18)和电磁阀推拉杆(14)。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1)所在的密封腔室为电机室(35),电机密封端盖(19)与本体(1)密封形成电机室(35),电机(11)的所述输出轴穿过电机密封端盖(19),所述输出轴穿过的区域设置机械密封件密封所述输出轴和电机密封端盖(19)的连接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气瓶(2)由本体(1)和与本体(1)配合的气瓶端盖(3)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电瓶室(33)由设置在密封电瓶室(33)盖口处的电瓶室密封盖(4)和电瓶盖密封圈(9)密封;所述本体(1)外设置有电瓶充电桩(26),电瓶充电桩(26)上设置有防水插座,内部密封有充电器控制板,所述防水插座通过所述充电器控制板与电瓶(5)电性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探照灯(6),探照灯(6)以扭力转轴或摩擦铰链连接于本体(1)前端的探照灯旋轴(32)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背带(22),背带(22)设置于本体(1)两侧,背带(22)与设置于本体(1)两侧的背带轴(30)固定,背带(22)中部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背带扣(23)。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带(28)与本体(1)两侧中间位置的腰带轴(31)固定,腰带(28)上设置有可拆卸连接的腰带扣(37),腰带(28)上固定有工具袋(29)。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控制开关(25)上按钮有独立的两组,分别为电机控制按钮组和导流板按钮组;
所述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5)经过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为导流部控制机构与电瓶(5)经过导流板按钮组电性连接;
所述电机控制器(24)与面板控制开关(25)电性连接为电机控制器(24)与电机控制按钮组电性连接。
CN201821091581.4U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Active CN2085308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91581.4U CN208530817U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91581.4U CN208530817U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30817U true CN208530817U (zh) 2019-02-22

Family

ID=65388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91581.4U Active CN208530817U (zh) 2018-07-11 2018-07-11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3081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9358A (zh) * 2019-03-11 2019-07-0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
CN113679967A (zh) * 2021-08-03 2021-11-23 江苏海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调节式空气呼吸器
CN114030576A (zh) * 2021-12-17 2022-02-11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潜水动力背包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9358A (zh) * 2019-03-11 2019-07-05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
CN113679967A (zh) * 2021-08-03 2021-11-23 江苏海拓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调节式空气呼吸器
CN114030576A (zh) * 2021-12-17 2022-02-11 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潜水动力背包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30817U (zh) 一种背负式多功能潜水助推器
CN107054583B (zh) 一种水下救援装备
KR101522667B1 (ko) 동력식 서핑보드
CN110525611B (zh) 一种潜水快速上浮设备
KR20170143140A (ko) 무게조절이 가능한 물고기로봇
CN108545163A (zh) 一种仿水母运动的水下机器人
CN109383717A (zh) 能骑乘的鱼型机器人
CN108945346A (zh) 一种水中救援机器人
US5433164A (en) Submersible vessel
CN113044192A (zh) 一种利用重力与浮力发电的水下机器人及其工作方法
CN209274860U (zh) 一种电动救生设备
CN109969358A (zh) 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
CN107776862A (zh) 一种电动推进器
CN109703718A (zh) 一种电动救生设备和方法
CN108583830A (zh) 仿生机器鱼
CN110790395B (zh) 一种河道治理用生物菌剂喷洒设备
CN109045634A (zh) 水下推进器
CN108189985B (zh) 一种拖曳式浮潜动力推进装置
CN201231852Y (zh) 水域电动救生装置
CN209795789U (zh) 一种背负式智能水下人体推进器
CN216269839U (zh) 一种新型水下滑翔机
CN207328783U (zh) 一种遥控救生圈
CN206358330U (zh) 双肩背敷式水上航行器
CN108128427B (zh) 一种电动助力游泳圈
CN205412112U (zh) 一种游泳辅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