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25605U -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25605U
CN208525605U CN201721000377.2U CN201721000377U CN208525605U CN 208525605 U CN208525605 U CN 208525605U CN 201721000377 U CN201721000377 U CN 201721000377U CN 208525605 U CN208525605 U CN 2085256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uptake
suction sputum
airway device
oropharyngeal airway
internal venti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0037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金仿
黄新生
黄文起
曾因明
古妙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00037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256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256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2560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的口咽通气道装置存在不良刺激作用容易导致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的技术问题,整合吸痰吸氧结构和功能提高装置的效率。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包括:由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以及与人体舌面平行宽度的托板;托板包括近端和远端弯曲部,近端位于内部通气道本体的正面、并构成管道的壁,远端弯曲部的弯曲角度为0°‑180°;远端弯曲部的正面设有至少两个均匀分布的凸起或凹空或穿孔,凸起的牙面光滑、咽面直立为1‑2mm或凹空的凹陷深度为0.5‑1mm或穿孔的直径为1‑3mm;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整合吸痰吸氧管道。

Description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背景技术
口咽通气道装置在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被普遍使用。在麻醉苏醒期,由于麻醉药物和肌肉松弛肌的残留或代谢产物的后续作用,使病人意识状态模糊或嗜睡,有的发生苏醒延迟,这种状态导致口咽腔肌群发生松弛,尤其以舌为甚,舌肌的松弛最容易导致舌的后坠,其结果容易导致咽腔狭小或狭窄或咽腔完全闭塞,使病人气道不通畅,从而容易在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造成病人通气障碍或通气功能丧失,肌体氧供、氧耗失去平衡,最为严重的是病人手术后缺氧死亡。如图25所示。
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在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能够解决由病人意识状态模糊或嗜睡或发生苏醒延迟而导致口腔肌群发生松弛的问题,能够有效托起后坠的舌,在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能建立新的呼吸通道。
但是,手术全身麻醉苏醒期的病人是一个苏醒的过程,随着麻醉药物的逐渐降解和由病人的肌体从肝、肾和肺以及各种生物酶的代谢将麻醉药的分子结构破坏或排除;病人的感觉和意识状态随着这种麻醉药的逐渐代谢和排除逐渐清晰和恢复。并且,随着这种意识和感觉状态的恢复,病人不能耐受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刺激,特别是咽腔一些敏感区域受到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刺激后会发生恶心、干呕等不良反射,严重会发生恶心呕吐,术中胃内大量的分泌物随着腹部压力的增加反流或喷射至口腔,然后又误吸至气道的气管支气管及肺部的情况,由于胃内容物属于酸性分泌物,PH值在0.9-3,这种酸性内容物立即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二软脂酰卵磷脂失活,以及肺泡细胞损伤;气管支气管痉挛以及反流物的堵塞,肌体不仅发生通气障碍而且会发生换气障碍,继发肺泡萎陷肺不张、肺水肿和肺部感染。
此外,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刺激后会发生恶心、干呕等腹肌剧烈收缩容易导致伤口裂开;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的使用刺激容易导致气道的高敏反应,继发循环动力学波动明显,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肝脑等手术容易发生创面出血,导致手术失败;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鼾症等病人容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导致心脏病、脑血管意外、再次发生气道梗阻通气障碍。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能够更加符合生理舒适性的需求,有效避免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的不良刺激作用而导致的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同时还能整合吸痰吸氧功能,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口咽通气道装置存在不良刺激作用容易导致危及病人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的技术问题,并整合吸痰吸氧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包括:由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以及与人体舌面平行宽度的托板;所述托板包括近端和远端弯曲部,所述近端位于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正面、并构成管道的壁,所述远端弯曲部的弯曲角度为0°-180°;所述远端弯曲部的正面设有至少两个均匀分布的凸起或凹空或穿孔,所述凸起的牙面光滑、咽面直立为1-2mm或所述凹空的凹陷深度为0.5-1mm或所述穿孔的直径为1-3mm。以上设计其目的是改变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托板与舌面的粘合系数或摩擦面系数,以防止舌脱板后坠。
其中,所述托板的所述近端的宽度大于所述远端弯曲部的宽度;所述近端的两边形成有折边,且夹角为0°-180°。其目的是形成对舌体部形成包合状态。
实际应用时,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吸氧管道,所述吸氧管道设置在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侧壁处。
其中,所述吸氧管道的侧壁至少间隔设有两个侧孔,多个所述侧孔沿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近端分布至远端,且所述吸氧管道的远端的所述底孔封闭;所述侧孔的开孔角度与任意轴心线夹角为0°-180°。其目的是使吸入的气体在进入气管后形成生理性混流状态,防止长时间对气道某个部位直接吹气导致局部组织脱水。
实际应用时,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吸痰管道,所述吸痰管道设置在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背面侧壁处,且所述吸痰管道的远端开口为吸痰孔,吸痰孔的开口在导管底部,病人仰卧位时咽腔处于低位,有利于痰液聚集在吸痰孔的开口在导管底部周围,便利吸痰操作。
实际应用时,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独立气囊,所述独立气囊位于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背面设置,且所述独立气囊连接有充气阀,这种设计的目的是独立气囊充气时,支撑托板可将舌面抬起,提拉舌根,使咽腔的空间加大,有利于麻醉苏醒期病人气道通畅,同时独立气囊充气顶在硬腭部位,该部位敏感性低,刺激小。
实际应用时,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双层气囊,所述双层气囊位于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背面设置,且所述双层气囊构成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后壁,这种设计的作用功能与独立气囊充气时类同,为了减少材料的应用,故使双层气囊构成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后壁。
其中,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为圆形截面或椭圆形截面或异形截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能够有效避开口咽腔刺激敏感地区,即能够有效避免刺激反射强度在5分以上的区域,从而减少对上述敏感区域的刺激面积,减少麻醉苏醒期的刺激强度。与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使用安全、效率高,其刺激面积在非敏感反射区域,减少恶心呕吐和呛咳的发生,同时保证在麻醉苏醒期声门上气道通畅。尤其适用于肢端肥大症、鼾症、拔管后舌后坠等全身麻醉手术病人,减少麻醉后苏醒期的不良反应,符合工具顺序拔管法和舒适医疗的理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包括:由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以及与人体舌面平行宽度的托板;所述托板的近端为平板状、且所述平板状的两边内折、内折弧度为0°-180°,所述托板的远端为弯曲弧形结构、且弯曲弧度为0°-180°;所述托板的远端的弯曲弧形结构设有粘舌突,所述粘舌突包括穿孔、凸起或凹空;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长度占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整体长度的1.5/3-2.5/3;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为硬质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或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为软质异形结构;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连通有充气阀,所述硬质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背面设有充气囊构成管腔部分并与所述充气阀连通;或,所述软质异形结构附着在硬质部位并和管环与所述充气阀连通,充气时构成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管壁;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侧面管壁设有吸氧管道,且所述吸氧管道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侧孔,邻近的两个所述侧孔之间气流两两对应形成夹角并在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内交汇形成涡流;所述吸氧管道的底部封闭;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的背面管壁设有吸痰管道。
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与上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殊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它未表述的附图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中托板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中托板的穿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中托板的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中托板的凹空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近端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中吸氧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植入口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接近咽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放气状态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充气状态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近端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放气状态植入口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充气状态植入口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充气状态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近端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植入口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充气状态植入口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麻醉状态或苏醒期咽腔肌肉松弛部位和气道通气障碍示意图。
图26为口咽腔刺激敏感地域分布图。
图中:11-内部通气道本体;10-托板;101-近端;102-远端弯曲部;4-粘舌突;401-穿孔;402-凸起;403-凹空;1-吸氧管道;2-侧孔;7-吸痰管道;5-独立气囊;6-充气阀;9-双层气囊;8-管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气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2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包括:由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11,以及与人体舌面平行宽度的托板10;托板10包括近端101和远端弯曲部102,近端101位于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正面、并构成管道的壁,远端弯曲部102的弯曲角度(α或β)为0°-180°;远端弯曲部102的正面设有至少两个均匀分布的凸起402(如图7所示)或凹空403(如图8所示)或穿孔401(如图6所示),凸起402的牙面光滑、咽面直立为1-2mm或凹空403的凹陷深度为0.5-1mm或穿孔401的直径为1-3mm。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能够有效避开口咽腔刺激敏感地区,即能够有效避免刺激反射强度在5分以上的区域,从而减少对上述敏感区域的刺激面积,减少麻醉苏醒期的刺激强度。与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比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使用安全、效率高,其刺激面积在非敏感反射区域,减少恶心呕吐和呛咳的发生,同时保证在麻醉苏醒期声门上气道通畅。尤其适用于肢端肥大症、鼾症、拔管后舌后坠等全身麻醉手术病人,减少麻醉后苏醒期的不良反应,符合工具顺序拔管法和舒适医疗的理念。
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可以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口咽腔的反射强度。在口咽腔部位,刺激反射最小是牙齿,设定其刺激反射强度为0,刺激反射最强的是舌根、咽后壁、近喉部为10,研究方法采用大样本数据,并根据上述数据绘制口咽腔刺激敏感地图。口咽腔敏感区域分布主要在咽腔,咽腔敏感区主要在舌根部、会厌部、咽隐窝等区域,如图26所示。
此外,我们提出了工具顺序拔管法,其内容是:在围术期全身麻醉苏醒期,研究一套实用工具,通过该工具解决全身麻醉苏醒期病人麻醉由深到浅,工具的转换使刺激由重到轻,集以消除呛咳反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苏醒期减少麻醉药的应用,提高麻醉围术期的安全性,适用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鼾症和特殊手术病人。运用本工具顺序拔管法可以解决麻醉苏醒期利用工具安全、顺序的拔管,无需应用麻醉苏醒期药物催醒、或为了减少刺激导致的并发症追加应用麻醉药导致麻醉苏醒延迟,麻醉后呼吸抑制等一系列风险。
其中,如图5所示,上述托板10的近端101的宽度大于远端弯曲部102的宽度;并且,近端101的两边形成有折边,该折边夹角(θ)为0°-180°。
实际应用时,为了较好地整合吸氧功能,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吸氧管道1,该吸氧管道1设置在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侧壁处。
其中,上述吸氧管道1的侧壁至少间隔设有两个侧孔2,多个侧孔2沿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近端分布至远端,且吸氧管道1的远端的底孔封闭;具体地,侧孔2的开孔角度为任意轴心线的0°-180°。
实际应用时,为了较好地整合吸痰功能,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吸痰管道7,该吸痰管道7设置在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侧壁处,且吸痰管道7的远端开口为吸痰孔。
实际应用时,如图13-图16所示,上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独立气囊5,该独立气囊5位于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设置,且独立气囊5连接有充气阀6。实际使用时,如图17和图18所示,当独立气囊5处于非充气状态(也即塌陷状态)时,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插入口咽腔内;充气后,独立气囊5支撑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通气道后壁,抬举舌中部,保持口咽腔畅通。
实际应用时,如图19-图22所示,上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还包括:双层气囊9,该双层气囊9位于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设置,且双层气囊9构成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后壁。具体地,双层气囊9与充气阀6连通,且双层气囊9与硬质管壁和管环8密合连接,当双层气囊9处于非充气状态(也即塌陷状态)时,将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插入口咽腔内,如图23所示;充气后,双层气囊9支撑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通气道后壁,抬举舌中部,保持口咽腔畅通,如图24所示。
其中,实际生产制造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中,上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可以为圆形截面或椭圆形截面或异形截面。当然,具体截面形状,在此不做限制,合理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可以利用注模或旋转模制或其它类型的制模工艺方式制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如图1-图24所示,包括:由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11,以及与人体舌面平行宽度的托板10;托板10的近端101为平板状、且平板状的两边内折、内折弧度为0°-180°,托板10的远端为弯曲弧形结构、且弯曲弧度为0°-180°;托板10的远端的弯曲弧形结构设有粘舌突4,该粘舌突4包括穿孔401、凸起402或凹空403;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长度占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整体长度的1.5/3-2.5/3;内部通气道本体11为硬质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或内部通气道本体11为软质异形结构;内部通气道本体11连通有充气阀6,硬质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背面设有充气囊构成管腔部分并与充气阀6连通;或,软质异形结构附着在硬质部位并和管环8与充气阀6连通,充气时构成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管壁;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侧面管壁设有吸氧管道1,且吸氧管道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侧孔2,邻近的两个侧孔2之间气流两两对应形成夹角并在内部通气道本体11内交汇形成涡流;吸氧管道1的底部封闭;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管壁设有吸痰管道7。
在麻醉苏醒期麻醉药物的代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残留在体内的麻醉药和其代谢产物将继续发挥麻醉效能,这种效能在强刺激条件下表现为对刺激不能耐受,诱发麻醉苏醒期并发症,过早的拔出气管导管,病人由于麻醉药的残留作用,继续进入昏睡或麻醉状态,常见的并发症有咽腔肌肉松弛、舌后坠导致气道梗阻。麻醉苏醒期刺激性较强的气管导管拔出后植入刺激强度小口咽通气道是合理的选择,传统口咽通气道装置在设计上没有规避口咽腔敏感部位,容易诱发新的不良反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能够规避或减少口腔内不良反射,同时解决在临床麻醉过程中,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整合吸痰吸氧功能后使吸痰吸氧操作便捷。应用工具顺序拔管法是为了应用几种新型工具的优势、安全的、顺序的、减少刺激,实现拔管,减少传统麻醉通过追加麻醉药物操作方式来抑制工具刺激造成的损伤,同时能够提高工具的效率,解决传统工具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鼾症和特殊手术病人麻醉后苏醒期的安全通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11),以及与人体舌面平行宽度的托板(10);
所述托板(10)包括近端(101)和远端弯曲部(102),所述近端(101)位于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正面、并构成管道的壁,所述远端弯曲部(102)的弯曲角度为0°-180°;
所述远端弯曲部(102)的正面设有至少两个均匀分布的凸起(402)或凹空(403)或穿孔(401),所述凸起(402)的牙面光滑、咽面直立为1-2mm或所述凹空(403)的凹陷深度为0.5-1mm或所述穿孔(401)的直径为1-3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10)的所述近端(101)的宽度大于所述远端弯曲部(102)的宽度;所述近端(101)的两边形成有折边,且夹角为0°-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氧管道(1),所述吸氧管道(1)设置在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侧壁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氧管道(1)的侧壁至少间隔设有两个侧孔(2),多个所述侧孔(2)沿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近端分布至远端,且所述吸氧管道的远端的底孔封闭;
所述侧孔(2)的开孔角度为任意轴心线的0°-180°,以满足在病人生理条件下吸氧时在气道形成混流的条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痰管道(7),所述吸痰管道(7)设置在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侧壁处,且所述吸痰管道(7)的远端开口为吸痰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气囊(5),所述独立气囊(5)位于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设置,且所述独立气囊(5)连接有充气阀(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双层气囊(9),所述双层气囊(9)位于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设置,且所述双层气囊(9)构成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后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为圆形截面或椭圆形截面或异形截面。
9.一种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近端至远端的内部通气道本体(11),以及与人体舌面平行宽度的托板(10);
所述托板(10)的近端为平板状、且所述平板状的两边内折、内折弧度为0°-180°,所述托板(10)的远端为弯曲弧形结构、且弯曲弧度为0°-180°;
所述托板(10)的远端的弯曲弧形结构设有粘舌突(4),所述粘舌突(4)包括穿孔(401)、凸起(402)或凹空(403);
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长度占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整体长度的1.5/3-2.5/3;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为硬质圆形或椭圆形结构,或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为软质异形结构;
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连通有充气阀(6),所述硬质圆形或椭圆形结构的背面设有充气囊构成管腔部分并与所述充气阀(6)连通;或,所述软质异形结构附着在硬质部位并和管环与所述充气阀(6)连通,充气时构成所述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的管壁;
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侧面管壁设有吸氧管道(1),且所述吸氧管道(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侧孔(2),邻近的两个所述侧孔(2)之间气流两两对应形成夹角并在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内交汇形成涡流;所述吸氧管道(1)的底部封闭;
所述内部通气道本体(11)的背面管壁设有吸痰管道(7)。
CN201721000377.2U 2017-08-10 2017-08-10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5256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00377.2U CN208525605U (zh) 2017-08-10 2017-08-10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00377.2U CN208525605U (zh) 2017-08-10 2017-08-10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25605U true CN208525605U (zh) 2019-02-22

Family

ID=653988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00377.2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525605U (zh) 2017-08-10 2017-08-10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2560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0831A (zh) * 2017-08-10 2017-11-07 肖金仿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0831A (zh) * 2017-08-10 2017-11-07 肖金仿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649540A (en) Tongue positioning device for medical procedures
JP5603371B2 (ja) 閉塞型睡眠時無呼吸といびきの治療法と装置
US20080041397A1 (en) Article & method for inducing proper breathing during sleep cycles to reactivate bodily functions
Bach et al. Pulmonary dysfunction and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as post-polio sequela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CN109939320A (zh) 一种鼻咽通气管道
CN107320831B (zh)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US8372215B2 (en) Human-interface cleaning device
CN208525605U (zh) 效托式吸氧吸痰口咽通气道装置
Tippett et al. Using ventilators for speaking and swallowing
Bach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neuromuscular ventilatory failure
CN211096822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医用口咽通气导管
Greenberg Facemask, nasal, and oral airway devices
CN211561486U (zh) 一种张口呼吸湿化器
CN209500028U (zh) 用于止鼾的鼻咽支架
CN101627935B (zh)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抑制器
CN210542779U (zh) 一种可同时行雾化和管壁扇喷注药的气管导管套件装置
CN107308532A (zh) 带有封闭气囊的口咽通气管
WO2012127193A1 (en) Breathing device
CN208574108U (zh) 一种深度供氧型鼻咽通气管
CN205849952U (zh) 口咽通气道
CN205832331U (zh) 可穿戴式呼吸机
CN116747401A (zh) 一种新型高流量湿化治疗仪接头
CN211132559U (zh) 一种辅助患者肺部通气的人工气道装置
CN2200457Y (zh) 一种咽通气管
CN209186654U (zh) 一种无痛胃镜型口咽通气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707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