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15377U -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 Google Patents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15377U
CN208515377U CN201820623113.0U CN201820623113U CN208515377U CN 208515377 U CN208515377 U CN 208515377U CN 201820623113 U CN201820623113 U CN 201820623113U CN 208515377 U CN208515377 U CN 2085153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el tank
canister
oiling
assembly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231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韦
胡学明
何战慧
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ling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231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153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153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153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Supplying Secondary Fuel Or The Like To Fuel, Air Or Fuel-Air Mix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油箱总成包括油箱、加油管总成和碳罐总成,油箱上设有FLVV阀,加油管总成包括加油硬管、加油软管及循环管,加油硬管的出油端与加油软管的进油端连接,加油软管的出油端与油箱连接,循环管的一端与FLVV阀连接,另一端与加油硬管的进油端连接,加油硬管的进油端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的垂直落差位于500mm至508mm之间,碳罐总成包括碳罐及碳罐吸附管,碳罐吸附管的两端分别与碳罐和FLVV阀连接,且两端的垂直落差位于360mm至370mm之间,加油管总成和碳罐总成位于油箱的相对两侧,且均朝油箱的后侧方布置。本实用新型中的油箱总成,满足了FLVV阀关闭高度的要求,达到国六要求,此外还充分利用了整车钣金的空间。

Description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汽车走进千家万户,汽车几乎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而油箱作为汽车的储能装置,其需求量及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目前,油箱通常需要与加油管、碳罐等组件进行总成装配,在装配时,碳罐、尼龙循环管需要与油箱上的FLVV阀建立连接。
然而,随着国六法规的推出,FLVV阀的关闭高度增大,再者受车身总体布置影响,导致现有技术当中的碳罐及加油管相对油箱的布置无法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以满足国六法规的要求。
一种油箱总成,包括油箱及与所述油箱连接的加油管总成和碳罐总成,所述油箱上设有FLVV阀,所述加油管总成包括加油硬管、加油软管及循环管,所述加油硬管的出油端与所述加油软管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FLVV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的垂直落差位于500mm至508mm之间,所述碳罐总成包括碳罐及碳罐吸附管,所述碳罐吸附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碳罐和所述FLVV阀连接,且所述碳罐吸附管两端的垂直落差位于360mm至370mm之间,所述加油管总成和所述碳罐总成位于所述油箱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加油管总成及所述碳罐吸附管均朝所述油箱的后侧方布置。
上述油箱总成,通过将加油管垂直落差控制在500mm至508mm之间,并就碳罐的垂直高度控制在360mm至370mm之间,满足了FLVV阀关闭高度的要求,并满足了管路一直向下的设计原则,实现了在加油时,油液从加油管往下,少量空气从循环管自上而下,加油的排气经过碳罐吸附CH,以洁净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从而达到国六要求。此外,该油箱总成还结合了车身总体布置,将加油管及碳罐分布在油箱的相对两侧,且使两者均超油箱的后侧方布置,这样布局充分利用了整车钣金的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总成还包括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诊断连接管、燃油粗滤器及粗滤连接管,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及所述燃油粗滤器均固设于所述碳罐上,所述碳罐通过所述诊断连接管与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连接,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通过所述粗滤连接管与所述燃油粗滤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的水平距离位于500mm至505mm之间,所述碳罐吸附管两端的水平距离位于250mm至255mm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加油硬管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车身的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所述第二支架靠近所述加油硬管的出油端。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上设有至少一用于连接汽车车身的第三支架,所述燃油粗滤器通过卡接结构与所述碳罐连接,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通过螺接结构与所述碳罐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诊断连接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环箍与所述碳罐和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连接,所述粗滤连接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插接的方式与所述燃油粗滤器和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油硬管通过环箍与所述加油软管连接,所述循环管通过插接的方式与所述加油硬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左轮罩钣金侧围及右轮罩钣金侧围,还包括上述的油箱总成,所述油箱总成装于所述车身的尾部,所述油箱位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之间,所述碳罐固设于所述左轮罩钣金侧围上,所述加油硬管固设于所述右轮罩钣金侧围上。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吸附管穿过所述左纵梁,所述循环管穿过所述右纵梁。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吸附管穿设在所述左纵梁中的管壁上包覆有PP护套,所述循环管穿设在所述右纵梁中的管壁上包覆有泡沫护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油箱总成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油箱总成另一方位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油箱总成的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油箱总成的侧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油箱总成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油箱总成另一方位的装配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油箱 10 右轮罩钣金侧围 204
加油管总成 20 碳罐总成 30
FLVV阀 11 加油硬管 21
加油软管 22 循环管 23
环箍 24、341 快插接头 231、361
第一支架 211 第二支架 212
碳罐 31 碳罐吸附管 32
第三支架 311 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 33
诊断连接管 34 燃油粗滤器 35
粗滤连接管 36 卡板 312
左纵梁 201 右纵梁 202
PP护套 321 左轮罩钣金侧围 203
泡沫护套 23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油箱总成,油箱10及与所述油箱10连接的加油管总成20和碳罐总成30。
所述油箱10上设有FLVV阀11。
所述加油管总成20包括加油硬管21、加油软管22及循环管23,所述加油硬管21的出油端通过环箍24与所述加油软管22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加油软管22的出油端与所述油箱10连接,所述循环管23的一端与所述FLVV阀1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加油硬管22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加油硬管21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22的出油端的垂直落差A1为505mm,所述加油硬管21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22的出油端的水平距离A2为500mm,使得整体加油管一直向下,并具有较大的倾斜坡度,满足加油要求。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加油硬管21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22的出油端的垂直落差A1还可以为500mm至508mm之间的任意值,所述加油硬管21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22的出油端的水平距离A2还可以为500mm至505mm之间的任意值。
其中,所述循环管23为尼龙循环管,其一端设有快插接头231,所述循环管23利用所述快插接头231以插接的方式与所述加油硬管21连接。
此外,所述加油硬管21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车身的第一支架211及第二支架212,所述第一支架211靠近所述加油硬管21的进油端,所述第二支架212靠近所述加油硬管21的出油端。
所述碳罐总成30包括碳罐31及碳罐吸附管32,所述碳罐吸附管3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碳罐31和所述FLVV阀11连接。所述碳罐吸附管32两端的垂直落差B1为363mm,所述碳罐吸附管32两端的水平距离B2为251mm,使得整体吸附管一直向下,并具有较大的倾斜坡度,且符合所述FLVV阀11的关闭高度要求。在其它实施例当中,所述碳罐吸附管32两端的垂直落差B1还可以为360mm至370mm之间的任意值,所述碳罐吸附管32两端的水平距离B2还可以为250mm至255mm之间的任意值。
此外,所述碳罐31上设有至少一用于连接汽车车身的第三支架311。在本实施例当中,所述第一支架311的数量为三个。
其中,所述加油管总成20和所述碳罐总成30位于所述油箱1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加油管总成20及所述碳罐吸附管32均朝所述油箱10的后侧方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碳罐总成30还包括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33、诊断连接管34、燃油粗滤器35及粗滤连接管36。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33卡接在所述碳罐31壳体的一卡板312上,所述燃油粗滤器35通过三个螺钉安装在所述碳罐31上。所述碳罐31通过所述诊断连接管34与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33连接,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33通过所述粗滤连接管36与所述燃油粗滤器35连接。
其中,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33又称DMTL,其诊断原理为当发动机停机后,对燃油系统密封空间通过附加的泵进行加压,通过加压时对泵产生的电流变化幅度,来进行对比判断燃油系统是否发生了泄漏。
此外,所述诊断连接管34的两端分别通过一环箍341与所述碳罐31和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33连接,所述粗滤连接管36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快插接头361,所述粗滤连接管36的两端分别利用所述快插接头361与所述燃油粗滤器和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33插接。
综上,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当中的油箱总成,通过将加油管垂直落差控制在500mm至508mm之间,并就碳罐的垂直高度控制在360mm至370mm之间,满足了FLVV阀关闭高度的要求,并满足了管路一直向下的设计原则,实现了在加油时,油液从加油管往下,少量空气从循环管自上而下,加油的排气经过碳罐吸附CH,以洁净排入大气中的气体,从而达到国六要求。此外,该油箱总成还结合了车身总体布置,将加油管及碳罐分布在油箱的相对两侧,且使两者均超油箱的后侧方布置,这样布局充分利用了整车钣金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出一种汽车,请参阅图5至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当中的汽车的油箱总成的装配示意图,所述汽车包括车身及装于所述车身上的油箱总成,所述车身包括左纵梁201、右纵梁202、左轮罩钣金侧围203及右轮罩钣金侧围204,所述油箱总成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当中的油箱总成的结构一致。
其中,所述油箱总成整体装于所述车身的尾部,所述油箱10位于所述左纵梁201和所述右纵梁202之间,所述碳罐21通过三个所述第一支架311固设于所述左轮罩钣金侧围203上,所述加油硬管21的进油端通过所述第一支架211固定在所述右轮罩钣金侧围204上,所述碳罐吸附管32穿过所述左纵梁201,所述循环管23穿过所述右纵梁202。
此外,所述碳罐吸附管32穿设在所述左纵梁201中的管壁上包覆有PP护套321,所述循环管23穿设在所述右纵梁202中的管壁上包覆有泡沫护套231。所述PP护套321及所述泡沫护套231均用于保护管路,避免管路被车身钣金刮伤。
综上,本实施例当中的汽车,结合车身总体布置,将碳罐布置在左后侧围内,将加油管布局在有右后侧围内,并在左纵梁201和右纵梁202上开槽或开孔来穿设吸附管和循环管,充分利用了整车钣金的空间,且达到国六法规的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油箱总成,包括油箱及与所述油箱连接的加油管总成和碳罐总成,所述油箱上设有FLVV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油管总成包括加油硬管、加油软管及循环管,所述加油硬管的出油端与所述加油软管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与所述油箱连接,所述循环管的一端与所述FLVV阀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连接,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的垂直落差位于500mm至508mm之间,所述碳罐总成包括碳罐及碳罐吸附管,所述碳罐吸附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碳罐和所述FLVV阀连接,且所述碳罐吸附管两端的垂直落差位于360mm至370mm之间,所述加油管总成和所述碳罐总成位于所述油箱的相对两侧,且所述加油管总成及所述碳罐吸附管均朝所述油箱的后侧方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总成还包括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诊断连接管、燃油粗滤器及粗滤连接管,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及所述燃油粗滤器均固设于所述碳罐上,所述碳罐通过所述诊断连接管与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连接,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通过所述粗滤连接管与所述燃油粗滤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到所述加油软管的出油端的水平距离位于500mm至505mm之间,所述碳罐吸附管两端的水平距离位于250mm至255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油硬管上设有用于连接汽车车身的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所述加油硬管的进油端,所述第二支架靠近所述加油硬管的出油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上设有至少一用于连接汽车车身的第三支架,所述燃油粗滤器通过卡接结构与所述碳罐连接,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通过螺接结构与所述碳罐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诊断连接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环箍与所述碳罐和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连接,所述粗滤连接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插接的方式与所述燃油粗滤器和所述燃油箱泄漏诊断模块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油硬管通过环箍与所述加油软管连接,所述循环管通过插接的方式与所述加油硬管连接。
8.一种汽车,包括左纵梁、右纵梁、左轮罩钣金侧围及右轮罩钣金侧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油箱总成,所述油箱总成装于车身的尾部,所述油箱总成的油箱位于所述左纵梁和所述右纵梁之间,所述油箱总成的碳罐固设于所述左轮罩钣金侧围上,所述油箱总成的加油硬管固设于所述右轮罩钣金侧围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箱总成的碳罐吸附管穿过所述左纵梁,所述油箱总成的循环管穿过所述右纵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罐吸附管穿设在所述左纵梁中的管壁上包覆有PP护套,所述循环管穿设在所述右纵梁中的管壁上包覆有泡沫护套。
CN201820623113.0U 2018-04-27 2018-04-27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Active CN2085153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23113.0U CN208515377U (zh) 2018-04-27 2018-04-27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23113.0U CN208515377U (zh) 2018-04-27 2018-04-27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15377U true CN208515377U (zh) 2019-02-19

Family

ID=65341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23113.0U Active CN208515377U (zh) 2018-04-27 2018-04-27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153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9565A (zh) * 2018-04-27 2018-11-06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9565A (zh) * 2018-04-27 2018-11-06 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50260B2 (en) Integrated air induction system
US20130319378A1 (en) Venting system, in particular for a fuel tank
KR20140040080A (ko) 탱크 세정이 개선된 내연 기관
EP3708820A1 (en) Purge system for fuel evaporation gas of vehicle
US10557442B2 (en) Purge ejector assembly for an engine
CN208515377U (zh)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CN109906164A (zh) 蒸发排放物隔离模块凸轮系统
DE102011053029A1 (de) Filtereinheit mit integrierter Heizung
US20210402872A1 (en) Handling of fuel vapour
CN109139304B (zh) 组合式炭罐
CN108749565A (zh) 油箱总成及含有该油箱总成的汽车
US10851746B2 (en) Controller of fuel system for vehicle
CN207059761U (zh) 燃油箱总成和汽车
CN209159416U (zh) 用于汽车油箱上的可以精确调节关闭高度的内置式组合阀
CN109236505A (zh) 一种积液腔总成
CN108425769A (zh) 一种适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集成双单向阀装置
CN211258754U (zh) 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
US20120138169A1 (en) Fuel tank vaporization gas purge system
JP6610580B2 (ja) 燃料タンクシステム
EP2922611B1 (en) Self-propulsion gas system
CN208184858U (zh) 适用于汽车燃油蒸发系统的集成双单向阀装置
CN108953007A (zh) 一种温度可控的车载燃油蒸发控制装置
CN109958552B (zh) 燃油蒸汽脱附系统及车辆
CN101881241A (zh) 用于汽车碳罐的三通阀
CN110435416A (zh) 一种燃油系统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