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07845U - 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07845U
CN208507845U CN201821102411.1U CN201821102411U CN208507845U CN 208507845 U CN208507845 U CN 208507845U CN 201821102411 U CN201821102411 U CN 201821102411U CN 208507845 U CN208507845 U CN 2085078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witching piece
tab
secondary cell
leng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024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024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078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078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078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且具有主体以及沿长度方向突出于主体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转接片连接于第一极耳并伸出至壳体外,第二转接片连接于第二极耳并伸出至壳体外。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中的至少一个沿宽度方向伸出至壳体外,从而充分利用了壳体的顶部在宽度方向上的空间,由此缩短了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在长度方向上对壳体的顶部空间的占用,减少了空间浪费、提高了壳体的空间利用率。其在相同尺寸的壳体下,减小了壳体的顶部尺寸、增大了壳体的中部尺寸,从而壳体的中部能够收容更大尺寸的电极组件的主体,提高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向小型化、多功能化发展,其对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在同样的空间内要提供更多的容量。
在现有技术中,参照图1至图3,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电极组件2、第一转接片3以及第二转接片4。电极组件2收容于壳体1,且具有主体21以及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主体21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第一极耳22与第二极耳23的电极性相反。第一转接片3连接于第一极耳22并伸出至壳体1外,第二转接片4连接于第二极耳23并伸出至壳体1外。第一转接片3和第二转接片4沿长度方向L伸出至壳体1外。
在这种结构的二次电池中,由于壳体1的顶部12不仅要收容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还需要在长度方向L上额外预留一定的长度来设置第一转接片3和第二转接片4,从而增大了壳体1的顶部12在长度方向L上尺寸。因此,在相同尺寸的壳体1下,使得壳体1的中部11尺寸对应较小,进而不利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能有效缩短二次电池的壳体的顶部空间的浪费,提高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壳体、电极组件、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电极组件收容于壳体,且电极组件具有主体以及沿长度方向突出于主体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与第二极耳的电极性相反。第一转接片连接于第一极耳并伸出至壳体外,第二转接片连接于第二极耳并伸出至壳体外。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中的至少一个沿宽度方向伸出至壳体外。
第一转接片沿宽度方向伸出至壳体外。第一转接片具有:第一连接部,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密封部,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并沿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一突出部,连接于第一密封部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连接部位于壳体内并连接于第一极耳,第一密封部密封连接于壳体,第一突出部位于壳体外。
第一极耳为平直形,第一转接片沿厚度方向与第一极耳叠置。
第一极耳沿长度方向突出于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连接部。
第一极耳具有:第一平部,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一直部,连接于第一平部并沿厚度方向延伸。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连接部沿长度方向位于第一直部与主体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平部。
第一极耳还具有:第二平部,连接于第一直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一转接片的第一连接部沿厚度方向位于第二平部与第一平部之间。
第二转接片沿宽度方向伸出至壳体外。第二转接片具有:第二连接部,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密封部,连接于第二连接部并沿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突出部,连接于第二密封部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第二转接片的第二连接部位于壳体内并连接于第二极耳,第二密封部密封连接于壳体,第二突出部位于壳体外。
第二极耳为平直形,第二转接片沿厚度方向与第二极耳叠置。
第二极耳具有:第三平部,沿长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直部,连接于第三平部并沿厚度方向延伸。
第二转接片的第二连接部沿长度方向位于第二直部与主体之间并连接于第三平部。
第二极耳还具有:第四平部,连接于第二直部并沿长度方向延伸。第二转接片的第二连接部沿厚度方向位于第四平部与第三平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中,由于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中的至少一个沿宽度方向伸出至壳体外,从而充分利用了壳体的顶部在宽度方向上的空间,由此缩短了第一转接片和第二转接片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在长度方向上对壳体的顶部空间的占用,进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提高了壳体的空间利用率。与背景技术中涉及的技术相比,其在相同尺寸的壳体下,减小了壳体的顶部尺寸、增大了壳体的中部尺寸,从而壳体的中部能够收容更大尺寸的电极组件的主体,由此提高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二次电池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壳体。
图2是图1的变形例。
图3是图2中的电极组件、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壳体。
图5是图4的变形例。
图6是图5中的电极组件、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其中为了清楚起见,未示出壳体。
图8是图7的变形例。
图9是图8中的电极组件、第一转接片、第二转接片与壳体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壳体 233第四平部
11中部 3第一转接片
12顶部 31第一连接部
2电极组件 32第一密封部
21主体 33第一突出部
22第一极耳 4第二转接片
221第一平部 41第二连接部
222第一直部 42第二密封部
223第二平部 43第二突出部
23第二极耳 L长度方向
231第三平部 W宽度方向
232第二直部 T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
参照图4至图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电极组件2、第一转接片3以及第二转接片4。
壳体1形成有收容电极组件2的冲坑,且壳体1具有中部11以及位于中部11长度方向L两侧的顶部12。其中,壳体1可由铝塑膜制成。
电极组件2具有主体21以及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主体21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主体21收容于壳体1的中部11,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分别收容于壳体1的对应一个顶部12。
主体21包括正极片、负极片和隔膜,隔膜设置于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其中,正极片、隔膜及负极片卷绕成果冻卷状,从而形成电极组件2的主体21。
第一极耳22与第二极耳23的电极性相反。具体地,第一极耳22可为正极极耳或负极极耳,相应地第二极耳23为负极极耳或正极极耳。其中,正极极耳2可由铝制成,负极极耳3可由镍制成。
参照图4和图7,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可沿长度方向L位于主体21的同一侧。参照图5和图8,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也可沿长度方向L位于主体21的两侧。
第一转接片3连接于第一极耳22并伸出至壳体1外。其中,第一转接片3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第一极耳22,焊接后第一转接片3与第一极耳22的焊接位置形成有焊印。
第二转接片4连接于第二极耳23并伸出至壳体1外。其中,第二转接片4可通过焊接方式连接于第二极耳23,焊接后第二转接片4与第二极耳23的焊接位置形成有焊印。
上述所述的焊接方式可为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或脉冲焊接。其中,在壳体1的封装过程中,为了防止上述所述的焊印上的毛刺刺破壳体1,焊印的外表面粘贴有绝缘胶。并且,为了保证壳体1内部的密封性能,第一转接片3和第二转接片4可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于壳体1。
为了充分利用壳体1的顶部12在宽度方向W上的空间,第一转接片3和第二转接片4中的至少一个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由此缩短了第一转接片3和第二转接片4中的所述至少一个在长度方向L上对壳体1的顶部12空间的占用,进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空间浪费、提高了壳体1的空间利用率。与背景技术中涉及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二次电池在相同尺寸的壳体1下,减小了壳体1的顶部12尺寸、增大了壳体1的中部11尺寸,从而壳体1的中部11能够收容更大尺寸的电极组件2的主体21,由此提高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具体地,参照图4至图9,第一转接片3可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这里,由于第一转接片3充分利用了壳体1的对应的顶部12在宽度方向W上的空间,从而减少了第一转接片3在长度方向L上对壳体1的顶部12空间的占用,由此提高了壳体1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当二次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震动、冲击时,由于第一转接片3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从而第一转接片3会在宽度方向W上对第一极耳22施加作用力,此时在电极组件2的主体21作用下,第一极耳22不易产生弯折变形而出现断裂的问题,由此减少了第一极耳22失效的概率。
参照图4、图5以及图7和图8,第一转接片3可具有:第一连接部31,沿宽度方向W延伸;第一密封部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以及第一突出部33,连接于第一密封部32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位于壳体1的对应的顶部12内并连接于第一极耳22,第一密封部32密封连接于壳体1,第一突出部33位于壳体1外。其中,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密封部32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于壳体1。
参照图4至图6,第一极耳22可为平直形,此时第一转接片3沿厚度方向T与第一极耳22叠置。由于第一转接片3通常采用硬度较高的导电材料制成,因而在壳体1的封装过程中,为了防止第一转接片3的边缘部分损坏壳体1,第一极耳22可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
当然,第一极耳22不仅限于平直形,第一极耳22还可通过弯折而形成为“L”形。具体地,参照图7至图9,第一极耳22可具有:第一平部221,沿长度方向L延伸;以及第一直部222,连接于第一平部221并沿厚度方向T延伸。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连接于第一平部221并沿长度方向L位于第一直部222与主体21之间。这里,第一极耳22在长度方向L上超出第一平部221的部分通过弯折形成为第一直部222,且第一直部222通过固定胶粘接于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由此不仅减少了第一极耳22在长度方向L上对壳体1的对应顶部12空间的占用,还增强了第一极耳22与第一转接片3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照图7至图9,第一极耳22还可具有:第二平部223,连接于第一直部222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沿厚度方向T位于第二平部223与第一平部221之间。这里,第一极耳22在长度方向L上超出第一平部221的部分通过弯折形成为第一直部222和第二平部223,且第一直部222、第二平部223与第一平部221一起将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包裹,由此在壳体1的封装过程中,避免了第一转接片3对壳体1的损坏。
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一极耳22与第一转接片3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极耳22的第二平部223也通过固定胶粘接于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
参照图4至图9,第二转接片4可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这里,由于第二转接片4充分利用了壳体1的对应的顶部12在宽度方向W上的空间,从而减少了第二转接片4在长度方向L上对壳体1的顶部12空间的占用,由此提高了壳体1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此外,当二次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发生震动、冲击时,由于第二转接片4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从而第二转接片4会在宽度方向W上对第二极耳23施加作用力,此时在电极组件2的主体21作用下,第二极耳23不易产生弯折变形而出现断裂的问题,由此减少了第二极耳23失效的概率。
参照图4、图5以及图7和图8,第二转接片4可具有:第二连接部41,沿宽度方向W延伸;第二密封部42,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1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以及第二突出部43,连接于第二密封部42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位于壳体1的对应的顶部12内并连接于第二极耳23,第二密封部42密封连接于壳体1,第二突出部43位于壳体1外。其中,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密封部42通过密封胶密封连接于壳体1。
参照图4至图6,第二极耳23可为平直形,此时第二转接片4沿厚度方向T与第二极耳23叠置。由于第二转接片4通常采用硬度较高的导电材料制成,因而在壳体1的封装过程中,为了防止第二转接片4的边缘部分损坏壳体1,第二极耳23可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
当然,第二极耳23不仅限于平直形,第二极耳23还可通过弯折而形成为“L”形。具体地,参照图7至图9,第二极耳23可具有:第三平部231,沿长度方向L延伸;以及第二直部232,连接于第三平部231并沿厚度方向T延伸。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连接于第三平部231并沿长度方向L位于第二直部232与主体21之间。这里,第二极耳23在长度方向L上超出第三平部231的部分通过弯折形成为第二直部232,且第二直部232通过固定胶粘接于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由此不仅减少了第二极耳23在长度方向L上对壳体1的对应顶部12空间的占用,还增强了第二极耳23与第二转接片4之间的连接强度。
参照图7至图9,第二极耳23还可具有:第四平部233,连接于第二直部232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沿厚度方向T位于第四平部233与第三平部231之间。这里,第二极耳23在长度方向L上超出第三平部231的部分通过弯折形成为第二直部232和第四平部233,且第二直部232、第四平部233与第三平部231一起将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包裹,由此在壳体1的封装过程中,避免了第二转接片4对壳体1的损坏。
为了进一步增强第二极耳23与第二转接片4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极耳23的第四平部233也通过固定胶粘接于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

Claims (10)

1.一种二次电池,包括:
壳体(1);
电极组件(2),收容于壳体(1),且电极组件(2)具有主体(21)以及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主体(21)的第一极耳(22)和第二极耳(23),第一极耳(22)与第二极耳(23)的电极性相反;
第一转接片(3),连接于第一极耳(22)并伸出至壳体(1)外;以及
第二转接片(4),连接于第二极耳(23)并伸出至壳体(1)外;
其特征在于,第一转接片(3)和第二转接片(4)中的至少一个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一转接片(3)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
第一转接片(3)具有:第一连接部(31),沿宽度方向(W)延伸;第一密封部(32),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以及第一突出部(33),连接于第一密封部(32)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
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位于壳体(1)内并连接于第一极耳(22),第一密封部(32)密封连接于壳体(1),第一突出部(33)位于壳体(1)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耳(22)为平直形;
第一转接片(3)沿厚度方向(T)与第一极耳(22)叠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第一极耳(22)沿长度方向(L)突出于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耳(22)具有:第一平部(221),沿长度方向(L)延伸;以及第一直部(222),连接于第一平部(221)并沿厚度方向(T)延伸;
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沿长度方向(L)位于第一直部(222)与主体(21)之间并连接于第一平部(22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一极耳(22)还具有:第二平部(223),连接于第一直部(222)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
第一转接片(3)的第一连接部(31)沿厚度方向(T)位于第二平部(223)与第一平部(221)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二转接片(4)沿宽度方向(W)伸出至壳体(1)外;
第二转接片(4)具有:第二连接部(41),沿宽度方向(W)延伸;第二密封部(42),连接于第二连接部(41)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以及第二突出部(43),连接于第二密封部(42)并沿宽度方向(W)延伸;
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位于壳体(1)内并连接于第二极耳(23),第二密封部(42)密封连接于壳体(1),第二突出部(43)位于壳体(1)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二极耳(23)为平直形;
第二转接片(4)沿厚度方向(T)与第二极耳(23)叠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二极耳(23)具有:第三平部(231),沿长度方向(L)延伸;以及第二直部(232),连接于第三平部(231)并沿厚度方向(T)延伸;
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沿长度方向(L)位于第二直部(232)与主体(21)之间并连接于第三平部(23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
第二极耳(23)还具有:第四平部(233),连接于第二直部(232)并沿长度方向(L)延伸;
第二转接片(4)的第二连接部(41)沿厚度方向(T)位于第四平部(233)与第三平部(231)之间。
CN201821102411.1U 2018-07-12 2018-07-12 二次电池 Active CN2085078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02411.1U CN208507845U (zh) 2018-07-12 2018-07-12 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02411.1U CN208507845U (zh) 2018-07-12 2018-07-12 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07845U true CN208507845U (zh) 2019-02-15

Family

ID=65284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02411.1U Active CN208507845U (zh) 2018-07-12 2018-07-12 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078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3358A1 (zh) * 2020-06-18 2021-12-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53358A1 (zh) * 2020-06-18 2021-12-23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CN115398719A (zh) * 2020-06-18 2022-11-25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具有所述电池的用电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84491A1 (zh)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JP5256589B2 (ja)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が複数隣接して配置された組電池
CN205376656U (zh) 二次电池
CN201315330Y (zh) 聚合物软质电芯的封装结构
CN211455865U (zh) 电芯及采用该电芯的电池
CN207818752U (zh) 一种注液孔密封装置、盖板组件、电池、电池模组及汽车
WO2017152575A1 (zh) 二次电池极耳及二次电池
CN209496945U (zh) 电芯以及电池
WO2012063733A1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WO2020177599A1 (zh) 二次电池
CN113675535A (zh) 电芯及电子装置
CN110311164B (zh) 可拆卸混合形态的锂离子电池并联增压增容电池组结构
CN202495538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208507845U (zh) 二次电池
CN209104259U (zh) 二次电池
CN215070167U (zh) 新型纽扣电池
CN106992313B (zh) 二次电池
CN209401762U (zh)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10040374U (zh) 电池模组
CN208622845U (zh) 一种高性能叠片式锂离子电池
CN207398195U (zh) 电池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208444866U (zh) 电池
CN110136995A (zh) 一种电化学储能器件
CN201498558U (zh) 具有直贴式极耳的软包装动力锂离子电池
CN106601973B (zh) 一种高效率高倍率锂电池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