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74844U -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74844U
CN208474844U CN201820601376.1U CN201820601376U CN208474844U CN 208474844 U CN208474844 U CN 208474844U CN 201820601376 U CN201820601376 U CN 201820601376U CN 208474844 U CN208474844 U CN 208474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ember
wedge type
type block
bracket
spa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0137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文亮
颜财盛
叶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0137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74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74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74844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2414 priority patent/WO201920596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包括:具有中空腔的支架;底盘,可P向转动地或在P向固定地附接到中空腔的第一端外;第一转动件,可R向转动地或在R向固定地附接到中空腔的第二端内,第一转动件伸出于中空腔外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机身;第二转动件,紧邻第一转动件布置在中空腔内;间距调节组件,设在底盘与第二转动件之间,第一转动件和第二转动件一起可T向转动地或在T向固定地附接到间距调节组件;间距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底盘与第二转动件之间的轴向间距。本实用新型将传统万向调节支架使用三个螺钉调节减小到使用一个所述间距调节组件,以调节P向、R向和T向,因此大大降低了摄像机安装时的调节时间,减少安装时的调节步奏,减少了安装工人安装时间,改善安装便利性。

Description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视频监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背景技术
摄像机的万向调节支架用于将摄像机的机身安装到安装点,机身可通过万向调节支架实现如图1中示出的P向、T向和R向的调节。如图1所示,O1表示万向调节支架100的轴向中心线,O2表示机身200的轴向中心线,O3表示同时垂直于万向调节支架100的轴向中心线O1和机身200的轴向中心线O2的直线。P向指的是围绕万向调节支架100的轴向中心线O1转动的方向,转动角度范围为0°到360°。R向指的是围绕机身200的轴向中心线O2转动的方向,转动角度范围为0°到360°。T向指的是机身200围绕直线O3转动的方向,转动角度范围为0°到90°。
现有技术中,摄像机的万向调节支架需要通过三个螺钉实P向、T向和R向的调节,调节起来较为繁琐,而且成本较高。
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中的至少一个。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所述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中空腔;底盘,所述底盘可P向转动地或在P向固定地附接到所述中空腔的第一端外;第一转动件,所述第一转动件的部分可R向转动地或在R向固定地附接到所述中空腔的第二端内,且所述第一转动件伸出于所述中空腔外的连接端固定连接机身;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二转动件紧邻所述第一转动件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以及间距调节组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设在所述底盘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所述第一转动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一起可T向转动地或在T向固定地附接到所述间距调节组件;其中,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底盘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的轴向间距。
进一步地,在所述轴向间距达到预设间距最大值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一端沿轴向挤压所述底盘的表面而产生锁紧所述P向的摩擦力,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将所述第一转动件挤压到所述支架的内表面产生锁紧所述R向的摩擦力,同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和第一转动件连接成一整体而产生锁紧T向的作用力;在所述轴向间距小于预设间距中间值的情形下,所述P向、R向和T向可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间距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锲形块,所述第一锲形块紧邻所述第二转动件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第二锲形块,所述第二锲形块紧邻所述底盘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所述第二锲形块与所述第一锲形块斜面配合;以及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支架上,并为所述第一锲形块和所述第二锲形块的斜面相对运动提供驱动力,从而调节所述底盘与所述第二转动件之间的轴向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沿径向由外至内贯穿所述支架,所述驱动件伸入到所述中空腔的根部抵接到所述第二锲形块的侧面,所述驱动件相对于所述支架的径向运动控制所述第一锲形块和所述第二锲形块的斜面相对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件为螺杆件,与所述第二锲形块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锲形块和所述第二锲形块的斜面的坡度大于其自锁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锲形块和所述第二锲形块的斜面的坡度不大于其自锁角度;所述万向调节支架结构还包括: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套装在所述驱动件外,且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二锲形块与所述支架的内侧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具有供所述驱动件贯穿的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中心线与所述轴向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锲形块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以啮合方式在T向固定或在轴向脱开而可T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锲形块配合的第一表面呈弧形,所述第一表面的两侧分别有半齿轮结构;所述第一锲形块具有可容纳所述第一表面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的两侧分别有可与所述半齿轮结构啮合的齿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件包括球面连接端,所述球面连接端的外表面呈球面状,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轮廓相适配,所述第一转动件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压紧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而相互产生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所述支架R向转动的摩擦力或在轴向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脱开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可R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配合的第二表面设有凸圈,所述凸圈设在两所述半齿轮结构的中间;所述球面连接端沿所述轴向设外大内小的台阶孔,所述凸圈的外径小于所述台阶孔的大孔的内径,所述凸圈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靠近时抵接到所述台阶孔的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的内孔呈多边形,所述半齿轮结构在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一转动件靠近时抵接到所述台阶孔的第二台阶面。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与所述底盘相连接的内表面设筋条,所述底盘伸入所述支架中的转轴的侧面设有供所述筋条卡入的周向槽,所述转轴临近所述第二转动件的表面设有摩擦凸起,所述第二转动件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贴合并压紧到所述摩擦凸起而产生限制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底盘P向转动的摩擦力或在轴向与所述摩擦凸起脱开而可P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的内表面和所述底盘的转轴的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凸起、第二限位突起,以限制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底盘P向转动的角度范围0到355°。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具有由左支架盖和右支架盖形成两端通透的中空腔,所述长圆孔和筋条均设于所述右支架盖上,所述筋条设于左支架盖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包括如上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将传统万向调节支架使用三个螺钉调节减小到使用一个所述间距调节组件,通过调节底盘与第二转动件之间的轴向间距,即可同时控制所述支架相对于底盘P向转动或在P向固定、第一转动件相对于支架的R向转动或在R向固定、以及第二转动件相对于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T向转动或在T向固定,因此大大降低了摄像机安装时的调节时间,减少安装时的调节步奏,减少了安装工人安装时间,改善安装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摄像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5a是图2中的第一转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b是图5a中的第一转动件的侧面示意图。
图5c是图5b中A-A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a是图2中的第二转动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b是图6a中的第二转动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a是图2中的第二锲形块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b是图7a中的第二锲形块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的支架、第二锲形块和底盘之间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9是第一锲形块与第二锲形块之间斜面的力学分析示意图。
图10是图2中的支架、驱动件和第二锲形块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附图中,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下文中,“轴向”指的都是沿万向调节支架100的轴向中心线O1的方向,“周向”指的是围绕万向调节支架100的轴向中心线O1的旋转的方向,“径向”指的是以万向调节支架100的轴向中心线O1为中心向外直线辐射的方向。“内”“外”都是相对于摄像机的整体结构而言的,指向摄像机几何中心的方向是向内,背离摄像机的几何中心的方向是向外。“左侧”、“右侧”、“两侧”、“侧面”均是指以万向调节支架100的轴向中心线O1为基准的两侧。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包括支架、底盘108、第一转动件101、第二转动件102和间距调节组件,其中:
所述支架具有中空腔,比如:所述支架具有由左支架盖109和右支架盖105形成两端通透的中空腔,右支架盖105和左支架盖109通过安装螺钉110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架具有第一端111和第二端112。所述支架的第一端111可P向转动地或在P向固定地连接到底盘108。第一转动件101伸出于所述中空腔外的连接端1012固定连接机身200,第一转动件101可R向转动地或在R向固定地连接到所述支架的第二端112。第二转动件102紧邻第一转动件101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
所述间距调节组件设在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第二转动件102可T向转动地或在T向固定地连接到所述间距调节组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用于调节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Z,以控制所述支架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或在P向固定、第一转动件101相对于支架的R向转动或在R向固定、以及第二转动件102相对于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T向转动或在T向固定。比如:在轴向间距Z达到预设间距最大值Zmax的情形下,所述P向、R向和T向锁紧;在轴向间距Z小于预设间距最大值Zmax的情形下,所述P向和R向同时可转动;在轴向间距Z小于预设间距中间值Zmed的情形下,所述P向、R向和T向同时可转动。
本实施例将传统万向调节支架使用三个螺钉调节减小到使用一个所述间距调节组件,提供调节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即可同时控制所述支架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或在P向固定、第一转动件101相对于支架的R向转动或在R向固定、以及第二转动件102相对于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T向转动或在T向固定,因此大大降低了摄像机安装时的调节时间,减少安装时的调节步奏,减少了安装工人安装时间,改善安装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述轴向间距Z达到预设间距最大值Zmax时,间距调节组件的一端沿轴向挤压底盘108的表面而产生锁紧所述P向的摩擦力,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102将第一转动件101挤压到所述支架的内表面产生锁紧所述R向的摩擦力,同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和第一转动件101连接成一整体而产生锁紧T向的作用力;在所述轴向间距Z小于预设间距中间值Zmed的情形下,所述P向、R向和T向可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距调节组件包括第一锲形块103、第二锲形块104和驱动件107,第一锲形块103紧邻第二转动件102布置在所述支架的中空腔内。第二锲形块104与第一锲形块103斜面配合,即图8中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1041和图7b中第一锲形块103的斜面1035之间配合。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1041和第一锲形块103的斜面1035之间的相互运动可以使第二锲形块104和第一锲形块103形成的整体高度增加或减小。
第二锲形块104紧邻底盘108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驱动件107设于所述支架上,并为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相对运动提供驱动力,从而调节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是提供的间距调节组件是通过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1041和第一锲形块103的斜面1035之间的相互运动,使第二锲形块104和第一锲形块103形成的整体高度增加或减小,由于第二锲形块104和第一锲形块103形成的整体高度实质上是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Z,因此,本实施例即可调节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Z。
当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还可以采用比如其它构件实现,比如伸缩套管机构,或其它类似的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107沿径向由外至内贯穿所述支架,驱动件107伸入到所述中空腔的根部抵接到第二锲形块104的侧面,驱动件107相对于所述支架的径向运动控制第一锲形块103相对于第二锲形块104运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锲形块103的外侧面的周向轮廓与所述支架的中空腔相适配,而将第一锲形块103的外侧面的周向轮廓小于所述支架的中空腔,这样即可利用驱动件107控制第一锲形块103相对于第二锲形块104运动,实现通过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1041和第一锲形块103的斜面1035之间的相互运动,使第二锲形块104和第一锲形块103形成的整体高度增加或减小,从而调节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107包括螺杆件(例如螺栓、螺钉均可),螺杆件的头部1073位于所述支架的中空腔外,螺杆件的根部位于所述支架的中空腔中,且根部开设有卡槽1074。卡槽1074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装有止挡片(比如卡簧1071),通过止挡片可以阻挡螺杆件完全从所述支架中拔出,避免螺杆件脱离所述支架。
所述螺杆件与第二锲形块104螺纹连接,螺杆件的侧壁设有外螺纹1072,外螺纹1072与第二锲形块104上径向延伸的台阶通孔1042螺纹连接,因此,可以通过旋紧和旋松螺杆件的方式控制第二锲形块104的运动,进而控制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1041和第一锲形块103的斜面1035之间相互运动,使第二锲形块104和第一锲形块103形成的整体高度增加或减小,从而调节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Z。
驱动件107调节第二锲形块104两侧运动的原理如下:
如图9所示,假设:第二锲形块104两侧运动的距离表示为△x,第二锲形块104轴向运动的距离表示为△z,第二锲形块104的坡度角表示为β,那么有:△z=tanβ×△x。因此,△z即为轴向调节量,其需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
1)大于所有与所述支架相关的轴向的装配间隙和制造公差波动最大值;
2)由于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以啮合方式附接在一起,并且,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随所述轴向间距Z的变化以啮合方式在T向固定或在轴向脱开而可T向转动,因此,每一侧的任意两个相邻的零部件之间的预留的轴向间隙之和需要大于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之间的齿轮啮合高度。也就是说,在调解过程中,一旦△z大于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之间的齿轮啮合高度,那么,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在轴向分开,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在轴向脱开而可T向转动。因此,上述提及的“预设间距中间值Zmed”的数值为预设间距最大值Zmax与△z之间的差值。
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才能在锁紧所述螺杆件的同时保证支架能被锁紧,松开所述螺杆件的同时同时调节P、R、T向。
本实施例将传统万向调节支架使用三个螺钉调节减小到使用一个螺杆件,提供调节底盘108与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即可同时控制所述支架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或在P向固定、第一转动件101相对于支架的R向转动或在R向固定、以及第二转动件102相对于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T向转动或在T向固定,因此大大降低了摄像机安装时的调节时间,减少安装时的调节步奏,减少了安装工人安装时间,改善安装便利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不大于其自锁角度。所述万向调节支架结构还包括复位弹簧108,复位弹簧108套装在驱动件107外,且两端分别抵接第二锲形块104侧面的台阶通孔1042和所述支架的内侧面。在此种情形下,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会存在自锁。一旦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能够自锁,那么松开复位弹簧108,第二锲形块104下不会复原,此时需要借助压缩复位弹簧108的弹力复原。因此,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与自锁角度相差越大,复位弹簧108需要的弹力越大。当然,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角度最好接近自锁角度,这样驱动件107的驱动力(扭力)不用很大,松开驱动件107时由于复位弹簧108的弹力作用,第二锲形块104恢复至初始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大于其自锁角度。自锁现象至是当重物在斜面上的分力大于栖身产生的摩擦力的时候,物体便可以在斜面上自锁,无法沿斜面滑动。为了进一步说明自锁现象,如图8所示,设自锁临界角为a,重物M的质量为m,重物M平行于斜面的分力为F1,垂直于斜面的分力为F2,两个物体的最大静摩擦系数为u。那么,F1=mg×sina,F2=mg×cosa。当处于最大静摩擦力临界状态时,F1=uF2=umg×cosa=mg×sina,所以a=arctanu。由此可知:最大自锁临界角只与重物M与斜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系数u相关,而u可通过拉力计与电子称测出来。
在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大于其自锁角度情形下,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与自锁角度相差越大,此时可以不用复位弹簧108,驱动件107松开时,第二锲形块104不借助复位弹簧108,可自动复原至初始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供所述驱动件107贯穿的长圆孔1051,长圆孔1051的中心线与所述轴向平行。这是由于随着所述轴向距离的调整,驱动件107也会随之轴向运动,通过长圆孔1051,便于驱动件107的轴向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随所述轴向间距Z的变化以啮合方式在T向固定或在轴向脱开而可T向转动。具体地,T向转动的原理是:在所述轴向间距Z由预设间距最大值Zmax逐渐减小到预设间距中间值Zmed时,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仍然啮合在一起,一旦所述轴向间距Z减小到小于预设间距中间值Zmed的时候,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沿轴向相互脱开,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在T向无限制,第一转动件101和第二转动件102一起可相对于所述支架T向转动。
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配合的第一表面1021呈弧形,第一表面1021的两侧分别有半齿轮结构1022,且第一表面1021向外突出于半齿轮结构1022。
如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锲形块103具有可容纳所述第一表面1021的弧形凹槽1031,第一表面1021可在弧形凹槽1031内任意角度转动。弧形凹槽1031的两侧分别有可与半齿轮结构1022啮合的齿牙1032,齿牙1032的外侧设有挡块1033,挡块1033在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靠近时沿第一表面1021向外突出于半齿轮结构1022的导向侧面1023贴合滑行,这样可以为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每一次靠近时半齿轮结构1022和齿牙1032的准确啮合在一起提供有利条件,而不会发生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之间径向错位。第一锲形块103还具有第一减重孔1034,第一减重孔1034可分布在第一锲形块103的中心,也可以围绕中心周向间隔分布,还可以将第一减重孔1034同时布置在第一锲形块103的中心和围绕中心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转动件101包括球面连接端1011和机身连接端1012,球面连接端1011的外表面呈球面状,且球面连接端1011的外表面形状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轮廓相适配。第一转动件101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压紧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而相互产生限制第一转动件101相对于所述支架R向转动的摩擦力或在轴向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脱开。机身连接端1012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比如螺纹连接)机身200。
R向转动的原理是:在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在轴向的距离增大时,第一锲形块103沿轴向朝靠近第二转动件102的方向运动,并将球面连接端1011轴向压紧到所述支架的内表面,球面连接端1011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产生摩擦,此时第一转动件101无法相对于所述支架R向转动。在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在轴向的距离减小时,第一锲形块103沿轴向朝远离第二转动件102的方向运动,并使球面连接端1011在轴向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脱开,摩擦力消失,此时第一转动件101可相对于所述支架R向转动。
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在T向相对固定。而在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在轴向的距离减小时,第一锲形块103沿轴向朝背离第二转动件102的方向运动,直到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轴向脱开,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锲形块103在T向无限制,第二转动件102可T向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a和图6b所示,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转动件101配合的第二表面1024呈异形,所述第二表面1024的两所述半齿轮结构1022中间设有凸圈1025,凸圈1025的中心挖空,以起到减重的作用。凸圈1025和半齿轮结构1022之间设置有周向转动限位条1026。
如图5a至图5c所示,球面连接端1011沿所述轴向设外大内小的台阶孔1013,凸圈1025的外径小于台阶孔1013的大孔的内径,因此,在轴向间距Z较小的情形下,凸圈1025伸入到台阶孔1013中,并且,周向转动限位条1026插入到台阶孔1013的插槽1017中,那么,在轴向间距Z较小时,第二转动件102插装到第一转动件101中,而且因为有周向转动限位条1026,第二转动件102和第一转动件101相互之间不会有周向转动,在机身200R向和T向调节的时候,第二转动件102和第一转动件101与机身200一起相对于支架转动。
凸圈1025在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转动件101靠近时抵接到台阶孔1013的第一台阶面1014,第一台阶面1014的内孔呈多边形(比如六边形或八边形),所述半齿轮结构1022在第二转动件102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1靠近时抵接到台阶孔1013的第二台阶面1015。
台阶孔1013的内侧面在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转动件101靠近时凸圈1025可沿台阶孔1013的内侧面贴合滑行,这样可以为第二转动件102与第一转动件101每一次靠近时相互之间不会发生径向错位。第一转动件101还具有第二减重孔1016,第二减重孔1016可分布在第一转动件101的中心,也可以围绕中心周向间隔分布,还可以将第二减重孔1016同时布置在第一转动件101的中心和围绕中心周向间隔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支架与底盘108相连接的内表面设筋条1052和筋条1091,长圆孔1051和筋条1052均设于右支架盖105上,筋条1091设于左支架盖109上。底盘108伸入所述支架中的转轴1081的侧面设有供筋条1052和筋条1091卡入的周向槽1082,筋条1052和筋条1091与周向槽1082间隙配合。转轴1081临近所述第二转动件102的表面设有摩擦凸起1083,摩擦凸起1083可以是点突起,也可以是图中示出的筋条凸起。第二转动件102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贴合并压紧到摩擦凸起1083而产生限制所述支架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的摩擦力或在轴向与摩擦凸起1083脱开。
P向锁紧原理是:装配好后,筋条1052和筋条1091卡入到周向槽1082中。当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在轴向的距离增大时,第二转动件102与底盘108的摩擦凸起1083摩擦,第二转动件102无法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当第一锲形块103和第二锲形块104在轴向的距离减小时,第二转动件102与底盘108的摩擦凸起1083在轴向脱开,摩擦小时,第二转动件102可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的内表面和底盘108的转轴1081的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凸起1053、第二限位突起1084,以限制所述支架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的角度范围0到355°。也就是说,当第一限位凸起1053、第二限位突起1084相抵接在一起的时候,第二转动件102无法相对于底盘108P向转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摄像机,所述摄像机包括如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具有中空腔;
底盘(108),所述底盘(108)可P向转动地或在P向固定地附接到所述中空腔的第一端(111)外;
第一转动件(101),所述第一转动件(101)的部分可R向转动地或在R向固定地附接到所述中空腔的第二端(112)内,且所述第一转动件(101)伸出于所述中空腔外的连接端(1012)固定连接机身(200);
第二转动件(102),所述第二转动件(102)紧邻所述第一转动件(101)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以及
间距调节组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设在所述底盘(108)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之间,所述第一转动件(101)和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一起可T向转动地或在T向固定地附接到所述间距调节组件;
其中,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底盘(108)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Z)。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向间距(Z)达到预设间距最大值(Zmax)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一端沿轴向挤压所述底盘(108)的表面而产生锁紧所述P向的摩擦力,所述间距调节组件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102)将所述第一转动件(101)挤压到所述支架的内表面产生锁紧所述R向的摩擦力,同时所述间距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和第一转动件(101)连接成一整体而产生锁紧T向的作用力;在所述轴向间距(Z)小于预设间距中间值(Zmed)的情形下,所述P向、R向和T向可转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距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锲形块(103),所述第一锲形块(103)紧邻所述第二转动件(102)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
第二锲形块(104),所述第二锲形块(104)紧邻所述底盘(108)布置在所述中空腔内,所述第二锲形块(104)与所述第一锲形块(103)斜面配合;以及
驱动件(107),所述驱动件(107)设于所述支架上,并为所述第一锲形块(103)和所述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相对运动提供驱动力,从而调节所述底盘(108)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之间的轴向间距。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07)沿径向由外至内贯穿所述支架,所述驱动件(107)伸入到所述中空腔的根部抵接到所述第二锲形块(104)的侧面,所述驱动件(107)相对于所述支架的径向运动控制所述第一锲形块(103)和所述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相对运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07)为螺杆件,与所述第二锲形块(104)螺纹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锲形块(103)和所述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大于其自锁角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锲形块(103)和所述第二锲形块(104)的斜面的坡度不大于其自锁角度;
所述万向调节支架结构还包括:
复位弹簧(106),所述复位弹簧(106)套装在所述驱动件(107)外,且两端分别抵接在所述第二锲形块(104)与所述支架的内侧面。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供所述驱动件(107)贯穿的长圆孔(1051),所述长圆孔(1051)的中心线与所述轴向平行。
9.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与所述第一锲形块(103)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以啮合方式在T向固定或在轴向脱开而可T向转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与所述第一锲形块(103)配合的第一表面(1021)呈弧形,所述第一表面(1021)的两侧分别有半齿轮结构(1022);
所述第一锲形块(103)具有可容纳所述第一表面(1021)的弧形凹槽(1031),所述弧形凹槽(1031)的两侧分别有可与所述半齿轮结构(1022)啮合的齿牙(1032)。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件(101)包括球面连接端(1011),所述球面连接端(1011)的外表面呈球面状,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轮廓相适配,所述第一转动件(101)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压紧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而相互产生限制所述第一转动件(101)相对于所述支架R向转动的摩擦力或在轴向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脱开并和所述第二转动件(102)可R向转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1)配合的第二表面(1024)设有凸圈(1025),所述凸圈(1025)设在两所述半齿轮结构(1022)的中间;
所述球面连接端(1011)沿所述轴向设外大内小的台阶孔(1013),所述凸圈(1025)的外径小于所述台阶孔(1013)的大孔的内径,所述凸圈(1025)在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1)靠近时抵接到所述台阶孔(1013)的第一台阶面(1014),所述第一台阶面(1014)的内孔呈多边形,所述半齿轮结构(1022)在所述第二转动件(102)与所述第一转动件(101)靠近时抵接到所述台阶孔(1013)的第二台阶面(1015)。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与所述底盘(108)相连接的内表面设筋条(1052,1091),所述底盘(108)伸入所述支架中的转轴(1081)的侧面设有供所述筋条(1052,1091)卡入的周向槽(1082),所述转轴(1081)临近所述第二转动件(102)的表面设有摩擦凸起(1083),所述第二转动件(102)随所述轴向间距的变化贴合并压紧到所述摩擦凸起(1083)而产生限制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底盘(108)P向转动的摩擦力或在轴向与所述摩擦凸起(1083)脱开而可P向转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内表面和所述底盘(108)的转轴(1081)的侧面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凸起(1053)、第二限位突起(1084),以限制所述支架相对于所述底盘(108)P向转动的角度范围0到355°。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由左支架盖(109)和右支架盖(105)形成两端通透的中空腔,所述长圆孔(1051)和筋条(1052)均设于所述右支架盖(105)上,所述筋条(1091)设于左支架盖(109)上。
16.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万向调节支架结构。
CN201820601376.1U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Active CN208474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01376.1U CN208474844U (zh)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PCT/CN2019/082414 WO2019205960A1 (zh) 2018-04-25 2019-04-12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01376.1U CN208474844U (zh)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74844U true CN208474844U (zh) 2019-02-05

Family

ID=65219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01376.1U Active CN208474844U (zh) 2018-04-25 2018-04-25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7484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64213A (zh) * 2019-02-15 2019-05-17 中山大山摄影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器材的可拆卸地快速连接装置和摄像器材组件
WO2019205960A1 (zh) * 2018-04-25 2019-10-3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N110397833A (zh) * 2018-04-25 2019-11-0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N112516467A (zh) * 2020-11-27 2021-03-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肿瘤放疗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5960A1 (zh) * 2018-04-25 2019-10-3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N110397833A (zh) * 2018-04-25 2019-11-01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N109764213A (zh) * 2019-02-15 2019-05-17 中山大山摄影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器材的可拆卸地快速连接装置和摄像器材组件
CN109764213B (zh) * 2019-02-15 2024-03-26 中山大山摄影器材有限公司 用于摄像器材的可拆卸地快速连接装置和摄像器材组件
CN112516467A (zh) * 2020-11-27 2021-03-1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肿瘤放疗装置
CN112516467B (zh) * 2020-11-27 2022-11-08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 肿瘤放疗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74844U (zh)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N110397833A (zh)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WO2018121399A1 (zh) 周向锁止机构、包括其的电池锁定装置、动力电池包及车辆
CN106286559B (zh) 内螺纹部件、外螺纹部件和垫片部件
US20080175682A1 (en) Micro-adjustable differential screw assembly
US5839321A (en) Backlash compensating assembly
US9187126B2 (en) Lock device
KR20170066634A (ko) 신속 채결기, 이 신속 체결기에 의해 두 부품을 연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신속 체결기 제조 방법
US20130019706A1 (en) No-lash nut assembly
CN208565223U (zh) 一种可防止松动的螺纹联接件
WO2016098749A1 (ja) ヒンジ構造、メガネフレーム
TWI596028B (zh) 自行車雙規格適用之駐車架
US6220415B1 (en) Hold down fastener
CA1089676A (en) Gimballed coupling for lead screw and nut assembly
WO2019205960A1 (zh) 一种万向调节支架结构及具有其的摄像机
CN104653975A (zh) 旋转调节支架结构及摄像仪器
CN207512843U (zh) 一种支撑杆的滑套高度调节机构
CN205001802U (zh) 连动结构及具有该连动结构的支架
CN108644218A (zh) 一种锁死连接件
CN106027868B (zh) 一种摄像机
CN209100898U (zh) 一种摄像机快拆支架
CN211648745U (zh) 一种双螺母螺栓连接防松装置
CN219357974U (zh) 一种镗孔机构
US20180327048A1 (en) Device for fastening a cycle wheel
JPH03212604A (ja) ねじマウントレンズ鏡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