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71010U - 接转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接转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71010U
CN208471010U CN201820636887.7U CN201820636887U CN208471010U CN 208471010 U CN208471010 U CN 208471010U CN 201820636887 U CN201820636887 U CN 201820636887U CN 208471010 U CN208471010 U CN 2084710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erecting bed
pickup section
driving device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3688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甘林
廖慨钦
符智杰
陈嘉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of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Priority to CN20182063688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710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710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710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接转系统,包括:拾取机构,拾取机构至少包括两个拾取部、至少两个第一驱动装置、至少两个第二驱动装置及第一安装台,至少两个拾取部按预设规律设置于第一安装台的承压面上,第一驱动装置与拾取部一一对应,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拾取部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第二驱动装置与拾取部一一对应,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拾取部拾取零部件;及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包括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台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台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上述接转系统实现各个工序有序进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接转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转系统。
背景技术
减压阀是安装在液化气钢瓶角阀上连接角阀与胶管,起到降低输出压力和稳定输出压力的家用燃气具配套中的重要燃气设备,具有结构简单、压力稳定、重量轻、调节安装方便等优点。燃气减压阀由上壳体、下壳体、阀杆、进气顶杆、膜片、调压弹簧等部件组成。
传统燃气减压阀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机械抓手逐个将零件拾取至相应的工序,再进行相应的加工组装,致使整个燃气减压阀的加工工序繁琐,加工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接转系统,解决了传统燃气减压阀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机械抓手逐个将零件拾取至相应的工序,再进行相应的加工组装,致使整个燃气减压阀的加工工序繁琐,加工效率较低的问题。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接转系统,包括:
拾取机构,所述拾取机构至少包括两个拾取部、至少两个第一驱动装置、至少两个第二驱动装置及第一安装台,至少两个所述拾取部按预设规律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的承压面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拾取部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对应所述拾取部拾取零部件;及
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台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台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
上述接转系统包括拾取机构及输送机构,所述拾取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拾取部及第一安装台,至少两个所述拾取部按预设规律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的承压面上,进而,只要通过驱动所述第一安装台移动,就能够驱动所有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的所述拾取部整体移动,进一步,所述拾取机构还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拾取部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一一对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拾取部拾取零部件,如此,通过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配合可以实现驱动所述拾取部移动至预设位置拾取零部件,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进一步,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台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台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进而,通过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和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配合,分别实现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上的所述拾取部沿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在使用时,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可以是前后方向,所述第二预设方向可以是左右方向,所述第三预设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如此,所述实现所述拾取部能够根据需要沿预设方向移动拾取零部件,且至少两个所述拾取部联动能够沿两个方向联动,分别将各自拾取的零件运送至相应的工序,进而,实现各个工序有序进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接转系统还包括第二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台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台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台沿第二预设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接转系统还包括第一监测装置,所述第一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安装台是否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接转系统还包括第三安装台,所述第二安装台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台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安装台沿所述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接转系统还包括第二监测装置,所述第二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第三安装台是否移动至第三预设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机构还至少包括一个第五驱动装置,所述第五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对应,用于驱动所述拾取部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接转系统还包括第三监测装置,所述第三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拾取部是否转动至第四预设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接转系统还包括第四监测装置,所述第四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拾取部是否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拾取部的内壁设有防滑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接转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通信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接转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接转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接转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接转系统,100、拾取部,101、第一安装台,200、第一驱动装置,201、第二驱动装置,202、第三驱动装置,203、第四驱动装置,204、第五驱动装置, 300、第二安装台,400、第三安装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及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的接转系统10,包括:拾取机构,拾取机构至少包括两个拾取部100、至少两个第一驱动装置200、至少两个第二驱动装置201及第一安装台101,至少两个拾取部100按预设规律设置于第一安装台 101的承压面上,第一驱动装置200与拾取部100一一对应,第一驱动装置200 用于驱动拾取部100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第二驱动装置201与拾取部100 一一对应,第二驱动装置201用于驱动拾取部100拾取零部件;及输送机构,输送机构包括第三驱动装置202及第四驱动装置203第三驱动装置202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台101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第四驱动装置203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台101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
上述接转系统10包括拾取机构及输送机构,拾取机构包括至少两个拾取部 100及第一安装台101,至少两个拾取部100按预设规律设置于第一安装台101 的承压面上,进而,只要通过驱动第一安装台101移动,就能够驱动所有设置于第一安装台101上的拾取部100整体移动,进一步,拾取机构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驱动装置200及至少两个第二驱动装置201,第一驱动装置200与拾取部100一一对应,第一驱动装置200用于驱动拾取部100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第二驱动装置201与拾取部100一一对应,第二驱动装置201用于驱动拾取部 100拾取零部件,如此,通过第一驱动装置200和第二驱动装置201的配合可以实现驱动拾取部100移动至预设位置拾取零部件,输送机构包括第三驱动装置 202及第四驱动装置203,进一步,第三驱动装置202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台101 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第四驱动装置203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台101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进而,通过第三驱动装置202和第四驱动装置203的配合,分别实现设置于第一安装台101上的拾取部100沿第二预设方向和第三方向移动,在使用时,第一预设方向可以是前后方向,第二预设方向可以是左右方向,第三预设方向可以是上下方向,如此,实现拾取部能够根据需要沿预设方向移动拾取零部件,且至少两个拾取部100联动能够沿两个方向整体移动,分别将各自拾取的零件运送至相应的工序,进而,实现各个工序有序进行,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有必要指出的,拾取部100的数量根据需要设置,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只要满足至少两个拾取部100按预设规律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101 上即可,在本次实施例中,所述拾取部100的数量为五个,五个所述拾取部100 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101上。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接转系统10还包括第二安装台300,第一安装台101设置于第二安装台300上,第三驱动装置202用于驱动第二安装台300沿第二预设方向移动。如此,可以实现设置于第一安装台101 上的拾取部100沿第二预设方向联动,进而,可以实现拾取部100将各自拾取的零部件拾取至相应的加工工序上,其中,第二预设方向可以是任一方向,根据加工设备的摆放位置决定,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预设方向为前后方向。有必要指出的是,第三驱动装置202可以是丝杆滑台结构,但不局限于丝杆滑台结构还可以是直线模组结构等驱动结构,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装置202 包括电机和丝杆,第二安装台300套设在丝杆上,电机驱动丝杆转动,丝杆驱动第二安装台300移动。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接转系统10还包括第一监测装置,第一监测装置用于监测第二安装台300是否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如此,当第一监测装置检测到第二安装台300移动至预设第一预设位置时,第四驱动装置203驱动第二安装台300沿第三预设方向移动,进而,使拾取部 100能够将零部件拾取至对应的工序上,在本次实施例中,当拾取部100在第一驱动装置200的驱动下向前移动至零部件的放置位置,在第二驱动装置201的驱动下拾取相应的零部件,随后,第四驱动装置203驱动第二安装台300上移,在第三驱动装置202的驱动下,驱动第二安装台300左右移动,进而实现驱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台101上的拾取部100整体移动,当第一监测装置监测到第二安装台300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此时,各个拾取部100将自身拾取的零部件刚好拾取到对应的加工区,此时,第四驱动装置203驱动第二安装台300下移,将各个零部件放置于对应的加工区,完成各个零部件的运送程序,具体地,第一监测器可以是接近开关,但不局限于接近开关,还可以是直线位移传感器等监测装置。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接转系统10还包括第三安装台400,第二安装台300设置于第三安装台400上,第四驱动装置203用于驱动第三安装台400沿第三预设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安装台101设置于第二安装台 300上,第二安装台300设置于第三安装台400上,通过第四驱动装置203驱动第三安装台400沿第三预设方向移动,即可驱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台101上的拾取部100整体移动,完成拾取部100对零部件的拾取,其中,第三预设方向可以是任一指定方向,根据加工设备的摆放位置决定,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三预设方向是上下方向,有必要指出的是,第四驱动装置203可以是丝杆滑台结构,但不局限于丝杆滑台结构还可以是直线模组结构等驱动结构,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装置202设在于第三安装台400上,第四驱动装置203包括气缸和推杆,第三安装台400与推杆连接,气缸驱动推杆上下移动,进而推杆驱动第三安装台400上下移动,如此,实现驱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台101上拾取部100整体上下移动。
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接转系统10还包括第二监测装置,第二监测装置用于监测第三安装台400是否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同理,当第二监测转置监测到第三安装台400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三驱动装置202驱动第二安装台300移动,或第一驱动装置200驱动拾取部100移动。如此,实现拾取部100将零部件运送至相应的加工区,具体地,第二监测装置可以是接近开关,但不局限于接近开关,还可以是直线位移传感器等监测装置,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监测装置为接近开关。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输送机构还至少包括一个第五驱动装置204,第五驱动装置204与拾取部100对应,用于驱动拾取部 100转动。如此,可以实现将零部件翻转,进而,实现将零部件的待加工区转动至预设位置,便于加工,具体地,第五驱动装置204可以是回转气缸,但不局限于回转气缸,还可以是步进电机等驱动装置,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五驱动装置204为回转气缸,进一步,在该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接转系统10还包括第三监测装置,第三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拾取部100是否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如此,当第三监测装置检测到拾取部100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使,第四驱动装置203 驱动第三安装台400下移,将翻转后的零部件放置于加工区,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三监测装置为磁性传感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接转系统10还包括第四监测装置,第四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拾取部100是否移动至第四预设位置。如此,当第四监测装置检测到拾取部100移动至第四预设位置时,第二驱动装置201驱动拾取部100 拾取零部件,进而,实现零部件的自动拾取,具体地,第二监测装置可以是接近开关,但不局限于接近开关,还可以是直线位移传感器等监测装置,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二监测装置为接近开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拾取部100的内壁设有防滑结构。如此,防滑结构可以提升拾取部100与零部件之间的摩擦力,提升拾取部100拾取零部件的稳固性,具体地,防滑结构可以包覆或涂覆在拾取部100内壁的防滑层,当不局限于防滑层,还可以是固设于拾取部100内壁的防滑凸起等防滑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该接转系统10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第一驱动装置200、第二驱动装置201、第三驱动装置202及第四驱动装置203 通信连接。如此,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装置200驱动拾取部100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装置201驱动拾取部100拾取零部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三驱动装置202驱动第一安装台101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四驱动装置203驱动第一安装台101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
具体地,控制装置可以为PLC可编程控制器,但不局限于PLC可编程控制器,也可以是运动采集卡或移动PC端,但只要满足与第一驱动装置200、第二驱动装置201,第三驱动装置202及第四驱动装置203通信连接,使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驱动装置200驱动拾取部100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二驱动装置201驱动拾取部100拾取零部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三驱动装置202驱动第一安装台101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四驱动装置203驱动第一安装台101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即可。
具体地,拾取部100可以是气动抓手,但不局限于气动抓手,还可以是真空吸盘或者是磁性吸盘等拾取部1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拾取机构,所述拾取机构至少包括两个拾取部、至少两个第一驱动装置、至少两个第二驱动装置及第一安装台,至少两个所述拾取部按预设规律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台的承压面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对应的所述拾取部沿第一预设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一一对应,且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于驱动对应所述拾取部拾取零部件;及
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第三驱动装置及第四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台沿第二预设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安装台沿第三预设方向来回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安装台,所述第一安装台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台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安装台沿第二预设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监测装置,所述第一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第二安装台是否移动至第一预设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安装台,所述第二安装台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台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三安装台沿所述第三预设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监测装置,所述第二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第三安装台是否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还至少包括一个第五驱动装置,所述第五驱动装置与所述拾取部对应,用于驱动所述拾取部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监测装置,所述第三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拾取部是否转动至第三预设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监测装置,所述第四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所述拾取部是否移动至第四预设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拾取部的内壁设有防滑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接转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及所述第四驱动装置通信连接。
CN201820636887.7U 2018-04-27 2018-04-27 接转系统 Active CN2084710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36887.7U CN208471010U (zh) 2018-04-27 2018-04-27 接转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36887.7U CN208471010U (zh) 2018-04-27 2018-04-27 接转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71010U true CN208471010U (zh) 2019-02-05

Family

ID=65220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36887.7U Active CN208471010U (zh) 2018-04-27 2018-04-27 接转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710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3892B (zh) 制造的拾取工具
CN103586873B (zh) 一种自动跟踪抓料机械手装置
WO2017222045A1 (ja) ロボット、搬送装置及びハーネス付コネクタの搬送方法
CN206509187U (zh) 补强机
CN107009358A (zh) 一种基于单相机的机器人无序抓取装置及方法
US20120186381A1 (en) Robot End Effector with Cable Management
CN206153881U (zh) 用于装配齿轮、轴承和齿轮轴的装配机
CN209291500U (zh) 一种机器人用多吸盘组合式抓取装置
CN106271612A (zh) 用于装配齿轮、轴承和齿轮轴的装配机
KR20210044845A (ko) 로봇 핸드, 로봇 및 로봇 시스템
CN206340099U (zh) 吸嘴吸附抓取货物的自动售货机及出货装置
CN208471010U (zh) 接转系统
CN105424960A (zh) 配量设备
CN108349089A (zh) 机器人装置
TW201700234A (zh) 機器人系統
CN203831420U (zh) 一种五轴三自由度机械手臂内包材传递系统
CN211164008U (zh) 集成式机器人柔性化抓手
CN112654426B (zh) 运输系统
CN202805202U (zh) 把持装置
CN207807706U (zh) 具有快换装置的智能移动机器人
BR112021004225A2 (pt) coletor de válvulas sem fio
CN208681585U (zh) 带有储气空间的机械手
JP6600354B2 (ja) 物品吸着用部品
CN211137203U (zh) 定点横移机械臂
KR102164728B1 (ko) 반송 로봇 및 진공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0070 15 building, 100 martyrs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Guang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Address before: 510070 15 building, 100 martyrs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