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58308U - 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58308U
CN208458308U CN201820957121.9U CN201820957121U CN208458308U CN 208458308 U CN208458308 U CN 208458308U CN 201820957121 U CN201820957121 U CN 201820957121U CN 208458308 U CN208458308 U CN 208458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pump system
exchange end
refrigerant
heat pum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5712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元阳
罗彬�
刘树清
杨坤
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5712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58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58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58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节流装置、旁通流路、第一加热装置和第二加热装置,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当吸气口和排气口中的其中一个与第一室内换热端连通时吸气口和排气口中的另一个与第一室外换热端连通;旁通流路连接在第一室外换热端和第二室外换热端之间,旁通流路上设有用于控制旁通流路通断的通断阀;第一加热装置设在排气口处;第二加热装置设在第二室外换热端和节流装置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热泵系统,热泵系统制热启动快,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不易携带过多的冷冻油,从而提升了压缩机的可靠性,且正常制热效果好,化霜速度块,无需停机化霜。

Description

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热泵系统在制热模式下,冷媒通过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从室外空气吸收热量,然后经过压缩机提高压力和温度,将室外侧的热量排到室内以达到制热的效果。然而,冬天的室外温度越低,从室外能搬运到室内的热量就越少,室内的制热效果就会越差,而且室外换热器内的冷媒因为需要吸收室外空气的热量,就需要低于室外空气的温度,这就会导致室外换热器在制热模式下结霜,结霜后又需要除霜来保证整个热泵系统能够安全有效运行。
而且,为了保证室外机能够持续供热运行,需要每隔一段时间进行除霜,此时会从室内侧吸热来用于室外换热器的除霜,这时,室内机不能正常制热,从而会导致室内温度有10分钟左右的降低,并且在室外机重新恢复制热模式的时候也需要一段时间切换和启动压缩机逐渐加热冷媒,热泵系统才能重新提供制热运行服务。
另外,热泵系统在低温下制热启动的时候,由于低温下冷冻油在冷媒中的溶解度较大,也需要压缩机进行长时间地预热模式来提高压缩机排出的冷媒温度,保证冷媒蒸发不会携带过多的冷冻油,不会影响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此外,当室外温度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从室外吸收的热量就会非常少了,以至于室内的制热能力还不如直接将供给压缩机的电能直接用于电加热器获得的能量。然而,通常室内机(尤其是多联机的室内机)一般不会配置电加热器,并且即使室内机的电加热开启起来也会因为室内侧电线的配置不能长期使用而存在室内使用电加热器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热泵系统,所述热泵系统的制热性能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换热端和第二室内换热端;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换热端和第二室外换热端,当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端连通时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端连通;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设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之间;旁通流路,所述旁通流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之间,所述旁通流路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旁通流路通断的通断阀;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在所述排气口处;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的旁通流路、通断阀、第一加热装置以及第二加热装置,热泵系统制热启动快,从压缩机排出的冷媒不易携带过多的冷冻油,从而提升了压缩机的可靠性,且正常制热效果好,化霜速度块,无需停机化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排气口处设有排气冷媒管,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通过连通管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缠绕在所述排气冷媒管上的电阻加热丝或套设在所述排气冷媒管外的电阻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缠绕在所述连通管路上的电阻加热丝或套设在所述连通管路外的电阻加热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串联在所述排气冷媒管上且具有电阻发热层的第一冷媒管段,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串联在所述连通管路上且具有电阻发热层的第二冷媒管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分别为中空结构、多孔结构、或内部具有强化换热结构的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分别为多孔结构时,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分别为微通道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微通道板为一个时,所述微通道板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所述电阻发热层;当所述微通道板为多个时,至少相邻两个所述微通道板之间设有所述电阻发热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中的至少一个与对应的所述电阻发热层之间设有绝缘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通断阀为电磁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的第一加热装置或第二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加热装置或第二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加热装置或第二加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微通道板和一个电阻发热层的示意图;
图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微通道板和两个电阻发热层的示意图;
图5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两个微通道板和一个电阻发热层的示意图;
图5d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两个微通道板和三个电阻发热层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控制逻辑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热泵系统;
1:压缩机;11:排气冷媒管;12:连通管路;
2:室内换热器;3:室外换热器;
4:节流装置;5:旁通流路;51:通断阀;
61:第一加热装置;62:第二加热装置;
63:电阻加热丝;
64:第一冷媒管段;65:第二冷媒管段;66:电阻发热层;
67:流路封头;68:接管;
69:微通道板;
7:电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热泵系统100可以为空气能热泵系统。在本申请下面的描述中,以热泵系统100为空气能热泵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热泵系统100还可以为其它类型的热泵系统100,而不限于空气能热泵系统。
如图1-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例如空气能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3、节流装置4、旁通流路5、第一加热装置61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
具体而言,参照图1,压缩机1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吸气口用于向压缩机1内通入待压缩的冷媒。经压缩机1压缩后的冷媒适于从排气口排出。
室内换热器2具有第一室内换热端和第二室内换热端。室外换热器3具有第一室外换热端和第二室外换热端。当压缩机1的吸气口和排气口中的其中一个与室内换热器2的第一室内换热端连通时,压缩机1的吸气口和排气口中的另一个与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室外换热端连通。具体而言,当压缩机1的吸气口与第一室内换热端连通时,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第一室外换热端连通,此时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先经过室外换热器3、再流向室内换热器2,接着通过压缩机1的吸气口回到压缩机1内再次进行压缩,此时热泵系统100制冷运行。当压缩机1的吸气口与第一室外换热端连通时,压缩机1的排气口与第一室内换热端连通,此时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先经过室内换热器2、再流向室外换热器3,接着通过压缩机1的吸气口回到压缩机1内再次进行压缩,此时热泵系统100制热运行。可选地,压缩机1的吸气口和排气口与室内换热器2的第一室内换热端、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室外换热端之间的导通方式可以通过四通换向阀实现。但不限于此。
节流装置4设在室内换热器2的第二室内换热端和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室外换热端之间。可选地,节流装置4为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但不限于此。
旁通流路5连接在室外换热器3的第一室外换热端和第二室外换热端之间,旁通流路5上设有用于控制旁通流路5通断的通断阀51。当通断阀51断开时,热泵系统100中的冷媒不通过旁通流路5。当通断阀51导通时,冷媒可以通过旁通流路5。第一加热装置61设在压缩机1的排气口处。第二加热装置62设在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室外换热端和节流装置4之间。
由此,例如,当热泵系统100例如空气能热泵系统在低温(例如,冬季等)下制热启动时,可以打开通断阀51、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经第一加热装置61加热后获得更多的热能,并输送至室内换热器2,可以提升室内温度,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冷媒经节流装置4流向第二加热装置62,被第二加热装置62加热后的绝大部分冷媒可以通过旁通流路5再流回压缩机1,小部分冷媒甚至无冷媒经过室外换热器3。如此循环往复,从压缩机1的排气口排出的冷媒温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快速升高,由此,可以实现制热快速启动,从而压缩机1不需要经过长时间预热模式就可以提高压缩机1排出的冷媒温度,同时保证了冷媒蒸发不会携带过多的冷冻油,进而不会影响压缩机1的正常运行。
当热泵系统100例如空气能热泵系统正常制热运行时,可以打开第一加热装置61,使从压缩机1排出的冷媒温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输送至室内,从而可以很好地满足室内的舒适度需求。与传统的热泵系统100相比,保证了室内的制热能力,且解决了因为室内侧电线的配置不能长期使用而存在室内使用电加热器的安全隐患。
在热泵系统100例如空气能热泵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制热运行后,可以打开第二加热装置62,使从室内换热器2到室外换热器3的液态冷媒可以被第二加热装置62加热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以融化室外换热器3的霜层。在上述过程中,热泵系统100可以正常制热运行,实现不停机化霜。由此,解决了传统的热泵系统100在除霜时不能正常制热的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室内温度有10分钟左右的降低,并且在室外机重新恢复制热模式的时候也需要一段时间切换和启动压缩机1逐渐加热冷媒,热泵系统100才能重新提供制热运行服务的问题。
由此,通过采用上述的热泵系统100,克服了寒冷地区使用传统的热泵系统100例如空气能热泵系统在低温制热下,(1)冻机启动能力提升缓慢,排气温度不足导致携带冷冻油排出热泵系统100的油分离器;(2)化霜速度缓慢,需要停机化霜;(3)制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可以为空气能+排气加热的混合动力低温强热热泵系统100,通过在室外机的压缩机1的排气侧增加第一加热装置61,达到可以不受环境气温影响,-20度以下制热能力不衰减,不需要室内机电辅助加热;可以满足快速制热,制热开机送热风速度提高一倍,从而可以使用户快速感受舒适体验;快速化霜,化霜速度提高一倍,快速恢复舒适体验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通过设置上述的旁通流路5、通断阀51、第一加热装置61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热泵系统100制热启动快,从压缩机1排出的冷媒不易携带过多的冷冻油,从而提升了压缩机1的可靠性,且正常制热效果好,化霜速度块,无需停机化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排气口处设有排气冷媒管11,室外换热器3的第二室外换热端和节流装置4之间通过连通管路12连接。由此,通过设置排气冷媒管11和连通管路12,冷媒可以方便地在排气冷媒管11和连通管路12内流动,且排气冷媒管11和连通管路12的结构简单,成本低。
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可以为依靠电阻或其他原理发热的加热冷媒的加热装置。第一加热装置61设置在压缩机1的排气侧,为与冷媒气体进行换热的加热装置。第二加热装置62设置在室外换热器3在制热模式下的进口侧,为与冷媒汽液两相或液体状态进行换热的加热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加热装置61可以为缠绕在排气冷媒管11上的电阻加热丝63(例如,如图2所示)或套设在排气冷媒管11外的电阻加热管,第二加热装置62为缠绕在连通管路12上的电阻加热丝63(例如,如图2所示)或套设在连通管路12外的电阻加热管。由此,通过将电阻加热丝63直接缠绕在排气冷媒管11或连通管路12上,或采用套管的形式将电阻加热管套装在排气冷媒管11或连通管路12上,依靠电源7给电阻加热丝63或电阻加热管供电发热,可以很好地对流经排气冷媒管11或连通管路12内的冷媒进行加热,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加热装置61为串联在排气冷媒管11上且具有电阻发热层66的第一冷媒管段64,第二加热装置62为串联在连通管路12上且具有电阻发热层66的第二冷媒管段65。例如,在图3的示例中,电阻发热层66可以呈S形分别布置在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的外表面上,以增加与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内的冷媒的换热面积,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的端部可以配备流路封头67和接管68,以与热泵系统100中的对应管路进行连接。由此,通过采用上述的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同样可以依靠电源7给电阻发热层66供电发热,从而可以很好地对流经第一冷媒管段64或第二冷媒管段65内的冷媒进行加热。
可选地,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分别为中空结构、多孔结构、或内部具有强化换热结构的结构。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强流经第一冷媒管段64或第二冷媒管段65内的冷媒的换热效果。例如,当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分别为多孔结构时,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分别为微通道板69,如图4所示。
采用微通道板69形式的第一加热装置61或第二加热装置62可以随电阻发热层66与微通道板69的组合形式的不同而构成组合形式的大换热面积的第一加热装置61或第二加热装置62。具体而言,当微通道板69为一个时,微通道板69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电阻发热层66。例如在图5a的示例中,当微通道板69为一个时,电阻发热层66仅设在微通道板69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表面上。例如在图5b的示例中,当微通道板69为一个时,电阻发热层66同时设在微通道板69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表面上。
当微通道板69为多个时,至少相邻两个微通道板69之间设有电阻发热层66。例如在图5c的示例中,当微通道板69为两个时,这两个微通道板69在厚度方向上叠置,电阻发热层66设在这两个微通道板69之间。例如在图5d的示例中,当微通道板69为两个时,电阻发热层66设在这两个微通道板69之间,且每个微通道板69的远离另一个微通道板69的表面上也设有电阻发热层66。
可以理解的是,微通道板69的个数以及电阻发热层66的具体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设置,以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
进一步地,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中的至少一个与对应的电阻发热层66之间设有绝缘件。由此,通过设置绝缘件,保证了整个热泵系统100在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
可选地,第一冷媒管段64和第二冷媒管段65可以由金属或非金属材料加工而成。
由此,通过采用上述的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电阻发热层66可以与第一冷媒管段64或第二冷媒管段65紧密结合,热传导距离短,所以热阻很小,热响应速度快。
可选地,通断阀51为电磁阀。由此,通过采用电磁阀,可以采用电控的方式来实现旁通流路5的通断,从而方便了用户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通过在室外机加装通断阀51,压缩机1的排气侧增加第一加热装置61,使室外机的压缩机1排气进一步加热后获得更多的热能,输送至室内,满足室内的舒适度需求。通过在室外机的室外换热器3的制热入口增加第二加热装置62,化霜时室内机到室外机的液态冷媒可以被第二加热装置62加热后进入室外换热器3融化室外机的霜层,实现不停机化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为可以不停机化霜的混合动力低温强热热泵系统100,具有实现正常制冷和加强制热的特点,形成热泵空调+排气加热+除霜加热三合一系统。
如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的控制方法,热泵系统10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制热启动模式下,
打开通断阀51、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
制热启动判定结束后,关闭通断阀51和第二加热装置62,进入正常制热模式;
在正常制热模式下,
判断从排气口排出的冷媒的实际排气温度是否低于预设排气温度最大值;
如果判断结果为是,
在压缩机1达到最大频率且实际排气温度未达到预设排气温度目标值时,使第一加热装置61保持在打开状态;
如果判断结果为否,
在压缩机1没有达到最大频率的情况下,关闭第一加热装置61;
在检测到室外换热器3达到化霜条件时,进入化霜模式;
在化霜模式下,
在正常制热模式下,打开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
当检测到室外换热器3达到退出化霜条件时,关闭第二加热装置62,重新进入正常制热模式;
其中,预设排气温度目标值小于预设排气温度最大值。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制热快速启动,正常制热效果好,且可以实现不停机化霜,解决了冻机启动慢,排气温度不足容易携带冷冻油排出油分离器而影响压缩机1可靠性,化霜速度缓慢、需要停机化霜,以及正常制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上述制热启动模式下,可以按照目标排气温度调节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的输出加热功率。由此,可以保证排气加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导致冷冻油遇到高温出现碳化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上述正常制热模式下、且判断结果为是时,按照目标排气温度调节第一加热装置61的输出加热功率。由此,可以保证排气加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导致冷冻油遇到高温出现碳化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上述正常制热模式下、且判断结果为否时,依靠压缩机1自身调节制热输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上述化霜模式下,按照目标排气温度调节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的输出加热功率。由此,可以保证排气加热的温度不至于过高而导致冷冻油遇到高温出现碳化的现象。
参照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的具体控制过程如下:
制热启动模式下:开启通断阀51,并开启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其中,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分别按照压缩机1的目标排气温度PI调节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的输出加热功率。制热启动判定结束,关闭通断阀51和第二加热装置62,进入正常制热模式判定。
在正常制热模式下:判定压缩机1的实际排气温度是否低于预设排气温度最大值。如果是的话,若压缩机1达到最大频率,且实际排气温度未达到预设排气温度目标值,则继续开启第一加热装置61,其中第一加热装置61按照目标排气温度PI调节第一加热装置61的输出加热功率,来弥补压缩机1已经开到最大值,却不能提供很好的舒适性体验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判定实际排气温度的变化,满足不会超过最大值的要求。
如果超过了预设排气温度最大值,且压缩机1没有达到最大频率的情况下,则停止第一加热装置61的加热功率输出,依靠压缩机1自身调节制热输出。
在调节过程中,若压缩机1达到最大频率,且排气温度未达到预设排气温度目标值,则继续开启第一加热设备按目标排气温度PI调节输出加热功率。如此反复反馈控制第一加热装置61的加热功率。若在正常制热模式下,检测到室外换热器3达到化霜调节,则进入以下化霜模式。
化霜模式:在收到需要进入化霜模式指令时,需要在正常制热的模式下,增加开启第二加热装置62,即会同时开启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分别按照压缩机1的目标排气温度PI调节第一加热装置61和第二加热装置62的输出加热功率,若检测室外换热器3达到退出化霜条件,则关闭第二加热装置62。重新进入正常制热模式。如果热泵系统100有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此时热泵系统100不需要切换四通换向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系统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内换热端和第二室内换热端;
室外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具有第一室外换热端和第二室外换热端,当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其中一个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端连通时所述吸气口和所述排气口中的另一个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端连通;
节流装置,所述节流装置设在所述第二室内换热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之间;
旁通流路,所述旁通流路连接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之间,所述旁通流路上设有用于控制所述旁通流路通断的通断阀;
第一加热装置,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在所述排气口处;
第二加热装置,所述第二加热装置设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口处设有排气冷媒管,所述第二室外换热端和所述节流装置之间通过连通管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缠绕在所述排气冷媒管上的电阻加热丝或套设在所述排气冷媒管外的电阻加热管,
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缠绕在所述连通管路上的电阻加热丝或套设在所述连通管路外的电阻加热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装置为串联在所述排气冷媒管上且具有电阻发热层的第一冷媒管段,
所述第二加热装置为串联在所述连通管路上且具有电阻发热层的第二冷媒管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分别为中空结构、多孔结构、或内部具有强化换热结构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分别为多孔结构时,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分别为微通道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微通道板为一个时,所述微通道板的至少一侧表面上设有所述电阻发热层;
当所述微通道板为多个时,至少相邻两个所述微通道板之间设有所述电阻发热层。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管段和所述第二冷媒管段中的至少一个与对应的所述电阻发热层之间设有绝缘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断阀为电磁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
CN201820957121.9U 2018-06-20 2018-06-20 热泵系统 Active CN208458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7121.9U CN208458308U (zh) 2018-06-20 2018-06-20 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7121.9U CN208458308U (zh) 2018-06-20 2018-06-20 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58308U true CN208458308U (zh) 2019-02-01

Family

ID=65168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57121.9U Active CN208458308U (zh) 2018-06-20 2018-06-20 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583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1075A (zh) * 2018-06-20 2018-12-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31075A (zh) * 2018-06-20 2018-12-04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31075A (zh) 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4879843B (zh) 空调器控制装置、一拖多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3363600B (zh)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JP3816860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CN106839344A (zh) 空调除霜控制方法
CN107152819A (zh)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197581A (zh)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同时制冷制热的方法及系统
CN103363709B (zh) 热泵式空气调节装置
CN106940071A (zh)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58815A (zh) 换热设备及其制热控制方法
CN205619616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4154673A (zh)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冷方法及系统
CN104197571A (zh)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
CN205619617U (zh)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
CN206861943U (zh) 热气旁通除霜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4197570A (zh)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热方法及系统
CN208458308U (zh) 热泵系统
CN208458307U (zh) 热泵系统
CN104214985B (zh) 一种多联式空调系统及低温制冷方法
CN108826731A (zh) 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361807A (zh)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197011U (zh) 空调系统
CN208238034U (zh) 空调系统
CN110595093A (zh) 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CN105841292B (zh) 多联机系统及其补液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