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47694U - 医用血管夹 - Google Patents
医用血管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447694U CN208447694U CN201721351165.9U CN201721351165U CN208447694U CN 208447694 U CN208447694 U CN 208447694U CN 201721351165 U CN201721351165 U CN 201721351165U CN 208447694 U CN208447694 U CN 2084476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ood vessel
- clamping
- hard
- clamping part
- arc sha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软质缓冲部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硬质夹持部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软质缓冲部设置于硬质夹持部的内侧;夹持半径调节件设置于硬质夹持部上,用于调节硬质夹持部的夹持半径;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该医用血管夹对血管进行夹持,软质缓冲部与血管接触,并通过夹持半径调节件调节硬质夹持部的收缩程度,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夹紧,由于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使得血管的四周受力更加均匀,减小对血管的损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血管夹。
背景技术
在外科手术中,为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常需借助一些医疗器械来对主要的血管进行夹持,以减少血液的流出,避免病人在手术过程中失血过多。
目前,临床用于夹持血管,以减少血液流出的医疗器械主要有缝合线、血管钳以及血管夹。其中,采用缝合线对血管进行结扎,具有占用空间小,对血管的固定牢靠,以及对血管损伤小等优点,但是,采用缝合线对血管进行结扎,结扎过程较为复杂行,因此,在在外科手术中,较多地采用血管钳或血管夹对血管进行夹持。如图1所示,现有的血管夹通常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夹臂100,两个夹臂100的中部通过销轴200转动连接,两个夹臂100的端部之间设置有弹簧300。利用现有的血管夹夹持血管时,通过弹簧300对两个夹臂100的一端施力,利用两个夹臂100的另一端对血管进行夹持,以减少血液流出。现有的血管钳对血管进行夹持的原理与现有的血管夹类似。
但是,现有的血管钳或血管夹在夹持血管时,由于血管钳或血管夹的材质通常较硬,并且夹持血管时,血管上只有与两个夹臂100相接触的部位受到压力,因此,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对血管的伤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医用血管夹,以解决现有的血管钳或血管夹在夹持血管时,易对血管造成较大伤害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软质缓冲部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
所述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软质缓冲部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内侧;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上,用于调节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夹持半径。
可选的,所述硬质夹持部包括:母部和子部;
所述母部的一端与所述子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母部的另一端设置有腔体;所述子部的另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齿,所述多个定位齿沿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为设置于所述腔体内壁的多个锁钩。
可选的,所述母部包括外弧状板和内弧状板;
所述内弧状板设置于所述外弧状板的内侧;所述内弧状板与所述外弧状板平行;所述内弧状板与所述外弧状板之间形成所述腔体;所述软质缓冲部呈弧状,所述软质缓冲部设置于所述内弧状板的内侧。
可选的,所述锁钩设置于所述外弧状板的内表面,所述锁钩包括弹性连接杆和钩体,所述弹性连接杆与所述外弧状板连接,所述钩体与所述弹性连接杆连接,所述钩体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钩体与所述定位齿相啮合。
可选的,所述软质缓冲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弧状板和内弧状板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硬质夹持部包括粗端和细端;
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外径从所述粗端向所述细端逐渐减小;所述硬质夹持部内部各部分的直径相同;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软质缓冲部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开口;所述软质缓冲部内设置有柱状孔,所述柱状孔与所述硬质夹持部同轴;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呈圆环状;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套设于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外部;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周面设置有多个条状槽体,所述条状槽体围绕所述硬质夹持部的轴线均匀分布;所述条状槽体的一端与所述细端的端面相贯通。
可选的,所述软质缓冲部覆盖于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内侧;所述软质缓冲部对应所述条状槽体的位置设置有凹陷部。
可选的,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开口;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的周面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设置有紧固螺母。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软质缓冲部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硬质夹持部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软质缓冲部设置于硬质夹持部的内侧;夹持半径调节件设置于硬质夹持部上,用于调节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夹持半径;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该医用血管夹对血管进行夹持,软质缓冲部与血管接触,并通过夹持半径调节件调节硬质夹持部的收缩程度,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夹紧,由于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使得血管的四周受力更加均匀,减小对血管的损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现有的血管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硬质夹持部,2-软质缓冲部,3-夹持半径调节件,4-母部,5-子部,6-腔体,7-定位齿,8-锁钩,9-弹性连接杆,10-钩体,11-外弧状板,12-内弧状板,18-粗端,19-细端,20-柱状孔,21-条状槽体,22-凹陷部,23-螺纹孔,24-紧固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2至图3所示,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所述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1、软质缓冲部2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3。
其中,所述硬质夹持部1呈圆筒状,利用所述硬质夹持部1夹持血管时,可使得血管的四周受力均匀,避免夹持血管的过程中,对血管造成损伤。
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在夹持血管时,可通过该开口将血管送入所述硬质夹持部内部,从而利用所述硬质夹持部1对血管进行夹持。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材料可以选用医用硬质塑料或医用不锈钢等材料。
所述软质缓冲部2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内侧,该医用血管夹在夹持血管时,所述软质缓冲部2直接与血管接触,所述软质缓冲部2由柔软有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医用硅胶,聚氨酯等材料,可避免所述硬质夹持部1直接接触血管,对血管造成损伤。所述软质缓冲部2与所述硬质夹持部1之间可以采用粘接或者卡接等连接方式相连接。
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上,用于调节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收缩程度,从而调节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夹持半径。
具体地,所述硬质夹持部1包括:母部4和子部5。所述母部4的一端与所述子部5的一端连接,所述母部4的另一端设置有腔体6;所述子部5的另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齿7,所述多个定位齿7沿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定位齿7均为钝角,表面圆滑不锋利,避免划伤血管。
具体地,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为设置于所述腔体6内壁的多个锁钩8,所述锁钩8设置于所述外弧状板11的内表面,所述锁钩8包括弹性连接杆9和钩体10,所述弹性连接杆9与所述外弧状板11连接,所述钩体10与所述弹性连接杆9连接,所述钩体10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钩体10与所述定位齿7相啮合。
具体地,所述母部4包括外弧状板11和内弧状板12;所述内弧状板12设置于所述外弧状板11的内侧;所述内弧状板12与所述外弧状板11平行;所述内弧状板12与所述外弧状板11之间形成所述腔体6;所述软质缓冲部2呈弧状,所述软质缓冲部2设置于述内弧状板12的内侧。由外弧状板11和内弧状板12构成所述母部4,可以使得所述母部4的结构更加简单,减少材料的消耗。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弧状板11和内弧状板12的长度,以更好地对血管进行夹持。
本实施例的医用血管夹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打开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开口,将所需夹持的血管送入所述硬质夹持部1内部,放置于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内侧,放置好血管后,将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子部5伸入所述母部4的腔体6内,采用手或夹持钳轻轻按压所述硬质夹持部1,缓慢夹紧血管,之后使多个锁钩8与所述定位齿7相咬合,实现多点锁死,完成对所述硬质夹持部1两端的固定,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待血管已经缝合完毕,或出现误夹的情况下,由于锁钩8材质采用塑料,只需采用电刀等手术器械对锁钩8的弹性连接杆9进行切割即可,便可将医用血管夹从血管上取下。
由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可知,本申请的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软质缓冲部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硬质夹持部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软质缓冲部设置于硬质夹持部的内侧;夹持半径调节件设置于硬质夹持部上,用于调节所述硬质夹持部的夹持半径;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该医用血管夹对血管进行夹持,软质缓冲部与血管接触,并通过夹持半径调节件调节硬质夹持部的收缩程度,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夹紧,由于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使得血管的四周受力更加均匀,减小对血管的损伤。
此外,现有的血管夹还由于器械较大,易挡住视线,造成手术过程中血管周围部分盲区,影响手术的进行,而本申请的医用血管夹,整体呈圆环状,体积较小,因此在夹持血管时,不会产生上述盲区,有利于手术的进行。
实施例二
如图4至图5所示,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1、软质缓冲部2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3。
其中,所述硬质夹持部1呈圆筒状,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用于供血管进入;所述软质缓冲部2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内侧;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上,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开口两端的区域相接触。
具体地,所述硬质夹持部1整体上呈锥状,包括粗端18和细端19;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外径从所述粗端18向所述细端19逐渐减小,所述硬质夹持部1内部各部分的直径相同。
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开口,用于供血管进入;所述软质缓冲部2内设置有柱状孔20,用于容纳血管,所述柱状孔20与所述硬质夹持部1同轴。
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呈圆环状;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套设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外部;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在夹持住血管后,可通过旋转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在所述硬质夹持部1上位置,调节所述硬质夹持部1上的夹持半径,从而调节对血管的夹紧力度。
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周面设置有多个条状槽体21,所述条状槽体21围绕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轴线均匀分布;所述条状槽体21的一端与所述细端19的端面相贯通,通过在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周面设置多个条状槽体21,所述软质缓冲部2覆盖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内侧;所述软质缓冲部2对应所述条状槽体21的位置设置有凹陷部22,可便于透过条状槽体21挤压软质缓冲部2的凹陷部22,实现对血管的夹紧。
本实施例的医用血管夹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取下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打开所述硬质夹持部1及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开口,将所需夹持血管放置于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柱状孔20内,其中所述细端19朝向外侧,放置好血管后,将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沿着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细端19套入,轻轻旋转,待需旋转至所需的紧度后即可停止旋转,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夹紧。
待血管已经缝合完毕,或出现误夹的情况下,需要打开血管夹,只需固定住所述硬质夹持部1,沿反方向旋转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待取下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后,打开所述硬质夹持部1及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开口即可。
由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可知,本申请的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软质缓冲部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硬质夹持部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软质缓冲部设置于硬质夹持部的内侧;夹持半径调节件设置于硬质夹持部上;夹持半径调节件与硬质夹持部的开口两端的区域相接触;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该医用血管夹对血管进行夹持,软质缓冲部与血管接触,并通过夹持半径调节件调节硬质夹持部的收缩程度,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夹紧,由于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使得血管的四周受力更加均匀,减小对血管的损伤。
此外,现有的血管夹还由于器械较大,易挡住视线,造成手术过程中血管周围部分盲区,影响手术的进行,而本申请的医用血管夹,整体呈圆环状,体积较小,因此在夹持血管时,不会产生上述盲区,有利于手术的进行。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医用血管夹,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开口;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周面设置有螺纹孔23,所述螺纹孔23内设置有紧固螺母24。
本实施例的医用血管夹的具体使用方法如下: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取下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或者打开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开口,再打开所述硬质夹持部1及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开口,将所需夹持血管放置于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柱状孔20内,放置好血管后,轻轻旋转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待需旋转至所需的紧度后即可停止旋转,旋紧所述紧固螺母24,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夹紧。
待血管已经缝合完毕,或出现误夹的情况下,需要打开血管夹,只需固定住所述硬质夹持部1,旋松所述紧固螺母24,再打开所述硬质夹持部1、所述软质缓冲部2以及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开口即可。
由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可知,本申请的医用血管夹,包括:硬质夹持部、软质缓冲部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硬质夹持部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软质缓冲部设置于硬质夹持部的内侧;夹持半径调节件设置于硬质夹持部上;夹持半径调节件与硬质夹持部的开口两端的区域相接触;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该医用血管夹对血管进行夹持,软质缓冲部与血管接触,并通过夹持半径调节件调节硬质夹持部的收缩程度,从而实现对血管的夹紧,由于硬质夹持部呈圆筒状,使得血管的四周受力更加均匀,减小对血管的损伤,并可用于非断端血管的止血或阻止血液流通的目的。
此外,现有的血管夹还由于器械较大,易挡住视线,造成手术过程中血管周围部分盲区,影响手术的进行,而本申请的医用血管夹,整体呈圆环状,体积较小,因此在夹持血管时,不会产生上述盲区,有利于手术的进行。
以上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9)
1.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硬质夹持部(1)、软质缓冲部(2)以及夹持半径调节件(3);
所述硬质夹持部(1)呈圆筒状;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软质缓冲部(2)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内侧;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设置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上,用于调节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夹持半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包括:母部(4)和子部(5);
所述母部(4)的一端与所述子部(5)的一端连接;所述母部(4)的另一端设置有腔体(6);所述子部(5)的另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定位齿(7),所述多个定位齿(7)沿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为设置于所述腔体(6)内壁的多个锁钩(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母部(4)包括外弧状板(11)和内弧状板(12);
所述内弧状板(12)设置于所述外弧状板(11)的内侧;所述内弧状板(12)与所述外弧状板(11)平行;所述内弧状板(12)与所述外弧状板(11)之间形成所述腔体(6);所述软质缓冲部(2)呈弧状,所述软质缓冲部(2)设置于所述内弧状板(12)的内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8)设置于所述外弧状板(11)的内表面,所述锁钩(8)包括弹性连接杆(9)和钩体(10),所述弹性连接杆(9)与所述外弧状板(11)连接,所述钩体(10)与所述弹性连接杆(9)连接,所述钩体(10)的截面呈三角形,所述钩体(10)与所述定位齿(7)相啮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长度大于所述外弧状板(11)和内弧状板(12)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包括粗端(18)和细端(19);
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外径从所述粗端(18)向所述细端(19)逐渐减小;所述硬质夹持部(1)内部各部分的直径相同;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外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软质缓冲部(2)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开口;所述软质缓冲部(2)内设置有柱状孔(20),所述柱状孔(20)与所述硬质夹持部(1)同轴;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呈圆环状;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内周面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套设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外部;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相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周面设置有多个条状槽体(21),所述条状槽体(21)围绕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轴线均匀分布;所述条状槽体(21)的一端与所述细端(19)的端面相贯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缓冲部(2)覆盖于所述硬质夹持部(1)的内侧;所述软质缓冲部(2)对应所述条状槽体(21)的位置设置有凹陷部(22)。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医用血管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开口;所述夹持半径调节件(3)的周面设置有螺纹孔(23),所述螺纹孔(23)内设置有紧固螺母(2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51165.9U CN208447694U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医用血管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51165.9U CN208447694U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医用血管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447694U true CN208447694U (zh) | 2019-02-01 |
Family
ID=65139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51165.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8447694U (zh) | 2017-10-19 | 2017-10-19 | 医用血管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447694U (zh) |
-
2017
- 2017-10-19 CN CN201721351165.9U patent/CN208447694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4800879A (en) | Disposable vascular occluder | |
US20200146685A1 (en) | Release Device for Medical Tissue Clamp | |
SG189325A1 (en) | Surgical clamping devices and tools for use therewith | |
CN106473805A (zh) | 一种带电凝可重复开合及旋转的消化道止血夹 | |
WO2020108476A1 (zh) | 手术缝合线、缝合装置及心脏瓣膜或血管缝合装置 | |
JP2019208953A (ja) | 止血器具 | |
CN208447694U (zh) | 医用血管夹 | |
CN107569270A (zh) | 医用血管夹 | |
CN203388906U (zh) | 一种结扎夹 | |
CN209826824U (zh) | 腹腔镜组织夹 | |
CN211094438U (zh) | 一种内镜用组织止血夹 | |
CN204766963U (zh) | 一种引流管可旋转固定装置 | |
JP2010259677A (ja) | 鉗子 | |
CN208876737U (zh) | 一种具有精准夹持功能的单侧滴水电凝镊 | |
CN113679478B (zh) | 一种肠钳用钳套组件 | |
CN206443757U (zh) | 一种带电凝可重复开合及旋转的消化道止血夹 | |
CN210330654U (zh) | 结扎夹 | |
CN210447113U (zh) | 具有限位保护装置的双重锁闭组织夹 | |
CN213722224U (zh) | 一种用于腹腔镜肝脏手术的肝门阻断装置 | |
CN207545168U (zh) | 一种角度可调节穿刺针固定器 | |
CN215821027U (zh) | 一种新型眼睑自动拉钩 | |
CN212037650U (zh) | 一种普外科止血钳 | |
CN204306862U (zh) | 新型医用手术钳 | |
CN206333937U (zh) | 一种外科手术用止血钳 | |
CN204734513U (zh) | 一种血管暂时阻断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127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