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45272U -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45272U
CN208445272U CN201821039165.XU CN201821039165U CN208445272U CN 208445272 U CN208445272 U CN 208445272U CN 201821039165 U CN201821039165 U CN 201821039165U CN 208445272 U CN208445272 U CN 208445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
circuit
power
resistance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3916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宗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Shiyuan Electronics Thec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3916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45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45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45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Protection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压保护电路,适用于驱动电源电路,驱动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模块、电源控制芯片、变压器模块包括初级主绕组、次级绕组和初级副绕组,初级主绕组用于输入电源信号,次级绕组用于将电源信号输出,初级副绕组用于供电;过压保护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分压电路和开关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初级副绕组,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分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分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电源电路的过压保护,电路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电源根据安规需求,变压器的初级和次级需要隔离,常用的初次级隔离方式有变压器和光电耦合器,现有技术中通过次级低电压侧的光耦传递控制初级高电压侧的电源控制芯片,实现对输出电压的过压保护,通过在次级低电压侧设置的稳压二极管作为输出过压保护电压点,比如可以设置电压阈值为18V。电源发生故障时,输出电压超过18V,此时稳压二极管呈现低阻抗,在次级低电压侧的光电耦合器一侧导通发光,将导致初级高电压侧的光电耦合器另一端导通,电源控制芯片(在初级高电压侧)的BRO引脚(电源控制引脚)会被拉至低电平。电源控制芯片的BRO引脚拉至低电平后电源控制芯片停止工作,将整个电源关闭,实现输出电压的过压保护。但是,使用光耦作为保护电路,电路复杂成本高。且光耦属于隔离器件,跨接在初次级之间,会因为使用环境造成初次级高压隔离不良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能够实现驱动电源电路的过压保护,电路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过压保护电路,适用于驱动电源电路,其中,所述驱动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模块、电源控制芯片、所述变压器模块包括初级主绕组、次级绕组和初级副绕组,所述初级主绕组用于输入电源信号,所述次级绕组用于将变压后的电源信号输出,所述初级副绕组用于为所述电源控制芯片供电;
则,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分压电路和开关电路;其中,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初级副绕组,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分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过压保护电路通过在驱动电源电路的原边设置过压保护电路,从而在所述过压保护电路中的整流电路在接收到所述变压器模块的初级副绕组传递的过压电压时,通过滤波电路的滤波作用和分压电路的分压作用,使得所述开关电路导通,进而将所述电源控制芯片中电源控制引脚的电平拉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过压保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光耦作为保护电路,电路复杂成本高,且光耦属于隔离器件,跨接在初次级之间,会因为使用环境造成初次级高压隔离不良的现象的问题,能够实现驱动电源电路的过压保护,电路结构简单。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初级副绕组。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过压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电源控制模块、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第二供电控制模块、变压器模块、输出模块和电源输出端;其中,
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包括所述电源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过压保护电路中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模块的初级主绕组连接;
所述过压保护电路中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均与所述变压器模块的初级副绕组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接地;
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模块的次级绕组连接,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驱动电源电路通过在原边设置过压保护电路,从而所述过压保护电路中的整流电路在接收到所述变压器模块的初级副绕组传递的过压电压时,通过滤波电路的滤波作用和分压电路的分压作用,使得所述开关电路导通,进而将所述电源控制芯片中电源控制引脚的电平拉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过压保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光耦作为保护电路,电路复杂成本高,且光耦属于隔离器件,跨接在初次级之间,会因为使用环境造成初次级高压隔离不良的现象的问题,能够实现驱动电源电路的过压保护,电路结构简单。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其中,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开关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中,
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引脚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使能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使能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包括第八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容和第九电阻;其中,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通过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实现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的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五电容;其中,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驱动电源电路还包括反馈电路,所述反馈电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反馈信号输出端和光耦,所述光耦包括位于原边的光信号转换器和位于副边的发光二极管;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反馈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连接;
所述光信号转换器与所述反馈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压保护电路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压保护电路1的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源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驱动电源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压保护电路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适用于驱动电源电路,其中,所述驱动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模块、电源控制芯片、所述变压器模块包括初级主绕组、次级绕组和初级副绕组,所述初级主绕组用于输入电源信号,所述次级绕组用于将变压后的电源信号输出,所述初级副绕组用于为所述电源控制芯片供电;
则,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包括整流电路11、滤波电路13、分压电路12和开关电路14;其中,
所述整流电路11的输入端CTRL1连接所述初级副绕组,所述整流电路11的输出端OUTa与所述分压电路12的输入端INb连接;
所述滤波电路13的输入端INc与所述分压电路12的输出端OUTb连接,所述滤波电路13的输出端OUTc与所述开关电路14的控制端INd连接;
所述开关电路14的第一端CTRL2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电路14的第二端OUTd接地。
具体的,参见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压保护电路1的电路图;其中,所述整流电路11包括第一二极管D1,所述滤波电路13包括第一电容C1,所述分压电路12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所述开关电路14包括第一开关管Q1;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 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 R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初级副绕组。
具体的,所述初级副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是耦合成比例的,比如所述初级副绕组和所述次级绕组的匝数的比为4:3,所述次级绕组的正向电压也能等效所述次级绕组的输出电压。假定输出电压达到18V时触发过压保护,则此时所述初级副绕组的正向等效电压为24V,触发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开始工作。
此时,所述第一二极管D1滤除所述初级副绕组的负向电压,从而得到所述初级副绕组的正向等效电压,所述第一电阻R1和所述第二电阻R2对所述正向等效电压进行分压,所述第一电容C1将整流后的所述正向等效电压的方波滤成直流,所述第一开关管Q1导通。因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导通后,将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的电平拉低,以使所述电源控制芯片停止工作,从而所述驱动电源电路停止工作,实现过压保护。优选的,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为整流二极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开关管Q1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控制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优选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也可以采用温度特性更优的MOS管。
具体实施时,通过在驱动电源电路的初级高电压侧设置过压保护电路1,从而在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中的整流电路11在接收到所述变压器模块的初级副绕组传递的过压电压时,通过滤波电路13的滤波作用和分压电路12的分压作用,使得所述开关电路14导通,进而将所述电源控制芯片中电源控制引脚的电平拉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过压保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过压保护电路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光耦作为保护电路,电路复杂成本高,且光耦属于隔离器件,跨接在初次级之间,会因为使用环境造成初次级高压隔离不良的现象的问题,能够实现驱动电源电路的过压保护,电路结构简单。
实施例二
参见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源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上述实施例一所述的过压保护电路1,还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INA、电源控制模块2、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变压器模块5、输出模块 6和电源输出端OUT;其中,
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包括所述电源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的输入端 IN1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INA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的第一输出端OUT1 与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中开关电路14的第一端CTRL2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 的第二输出端OUT2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的输入端IN4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的输出端OUT4与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第二输入端IN6,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第二输入端IN6连接所述初级主绕组;
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中整流电路11的输入端CTRL1和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IN3均与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第一输入端IN5连接,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第一输入端IN5与所述初级副绕组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IN2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INA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的输出端OUT3接地;
所述输出模块6的输入端IN7与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输出端OUT5连接,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输出端OUT5连接所述次级绕组,所述输出模块6的输出端OUT6 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连接。
具体的,参见图4,所述变压器模块5包括变压器T,变压器T至少包括初级主绕组、初级副绕组和次级绕组,所述初级主绕组包括第一输入端t1和第二输入端t2,所述初级副绕组包括第三输入端t3和第四输入端t4,所述次级绕组包括第一输出端t5和第二输出端t6,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初级主绕组和所述初级副绕组的输入端、所述次级绕组的输出端可以任意给定。其中,所述第一输入端t1与所述驱动电源电路的第二电源输入端INB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t2 与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第二输入端IN6连接,所述第三输入端t3与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第一输入端IN5连接,所述第四输入端t4接地,所述第一输出端t5和所述输出模块6的输入端OUT6连接,和所述第二输出端t6接地。
具体的,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在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未开始工作时(即所述第一二极管D1未导通),连通所述初级副绕组给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供电。当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在正常工作时(即所述第二开关管Q2导通),使得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INB供电给所述初级主绕组,从而使所述变压器T储能,当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未正常工作时(即所述第二开关管Q2截止),将能量传给所述初级副绕组。
优选的,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包括第二开关管Q2、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和第七电阻R7;其中,
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的输入端IN4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4的输出端OUT4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 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六电阻R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开关管Q2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三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
具体的,当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正常工作时,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压输出引脚OUT输出电压,此时,所述第二开关管Q2导通,使得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端INB供电给所述初级主绕组,从而使所述变压器T储能。所述第五电阻R5 和所述第六电阻R6为分压电阻,所述第七电阻R7为下拉电阻。
优选的,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还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电容 C2和第三电容C3;其中,
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源控制引脚BRO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的第一输出端OUT1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压输出引脚OUT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 2的第二输出端OUT2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压输入引脚VCC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2的输入端IN1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使能引脚CS连接,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使能引脚CS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压输入引脚VCC连接,所述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接地。具体的,所述第二电容C2和所述第三电容C3 并联接地能够抑制共模干扰。
具体的,当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开始工作时,所述第一二极管D1滤除所述初级副绕组的负向电压,从而得到所述初级副绕组的正向等效电压,所述第一开关管Q1导通。因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源控制引脚BRO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导通后,将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源控制引脚BRO的电平拉低,以使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停止工作,从而所述驱动电源电路停止工作,实现过压保护。不需要利用光电耦合器进行初次级传递,直接进行初级采样控制输出电压,实现输出电压保护功能。优选的,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型号为UB101。
优选的,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包括第八电阻R8、第二二极管D2、第四电容C4和第九电阻R9;其中,
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的第二输入端IN3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 C4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I N2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3的第一输入端IN2通过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实现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INA的连接。优选的,所述第四电容C4为极性电容。
优选的,所述输出模块6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和第五电容D5;其中,
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输出模块6的输入端IN7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输出模块6的输出端OUT6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模块6的输出端OUT6连接,所述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具体的,所述输出模块6用于输出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输出电压,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所述第四二极管D4能够增加所述输出模块6的额定电流,优选的,所述第五电容C5为极性电容。
进一步的,参见图5,所述驱动电源电路还包括反馈电路,所述反馈电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反馈信号输出端和光耦,所述光耦包括位于原边的光信号转换器PCBB和位于副边的发光二极管PCBA;
其中,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OUT连接,所述反馈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连接;所述光信号转换器PCBB与所述反馈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PCBA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反馈电路能够将所述驱动电源电路的输出电压的波动信号反馈给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以使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保持输出电压不变。
具体的,所述反馈电路包括第一反馈模块8,所述第一反馈模块8包括光信号转换器PCBB、第六电容C6、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和第十二电阻R12;其中,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源电路的第三电源输入端N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还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电源控制引脚BRO;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补偿引脚COMP 连接,所述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光信号转换器PCBB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的补偿引脚COMP连接,所述光信号转换器PCBB的第二端接地。
具体的,所述反馈电路还包括第二反馈模块9,所述第二反馈模块9包括发光二极管PCBA、第九二极管D9、第七电容C7、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和第十七电阻R17;其中,所述第十三电阻R13 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即所述电源输出端OUT),所述第十三电阻 R13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PCBA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PCBA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二极管D9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PCBA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PCBA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 C7的第一端与所述发光二极管PCBA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接地,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还与所述第九二极管 D9的第三端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九二极管D9为稳压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源电路还包括整流模块7,所述整流模块7与包括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和第八电容C8;其中,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所述五二极管D5的负极还与所述驱动电源电路的第三电源输入端N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 的正极接地,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与所述驱动电源电路的第一电源输入端 INA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还与所述变压器T的第一输入端t1连接,所述第八电容C8 的第二端接地。
具体的,所述第五二极管D5、所述第六二极管D6、所述第七二极管D7和所述第八二极管D8组成整流桥电路,所述整流桥电路将输入所述驱动电源电路的交流电压转化为输出的直流电压,所述第八电容C8对所述直流信号进行滤波,得到较为平滑的直流信号。优选的,所述第八电容C8为极性电容。
具体实施时,通过在驱动电源电路的初级高电压侧设置过压保护电路1,从而所述过压保护电路1中的整流电路11在接收到所述变压器模块5的初级副绕组传递的过压电压时,通过滤波电路13的滤波作用和分压电路12的分压作用,使得所述开关电路14导通,进而将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中电源控制引脚BRO的电平拉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B停止工作,从而实现过压保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驱动电源电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光耦作为保护电路,电路复杂成本高,且光耦属于隔离器件,跨接在初次级之间,会因为使用环境造成初次级高压隔离不良的现象的问题,能够实现驱动电源电路的过压保护,电路结构简单。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适用于驱动电源电路,其中,所述驱动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模块、电源控制芯片、所述变压器模块包括初级主绕组、次级绕组和初级副绕组,所述初级主绕组用于输入电源信号,所述次级绕组用于将变压后的电源信号输出,所述初级副绕组用于为所述电源控制芯片供电;
则,所述过压保护电路包括整流电路、滤波电路、分压电路和开关电路;其中,
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初级副绕组,所述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分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分压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滤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第二端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压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开关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其中,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初级副绕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压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NPN型三极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
4.一种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过压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源输入端、电源控制模块、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第二供电控制模块、变压器模块、输出模块和电源输出端;其中,
所述电源控制模块包括所述电源控制芯片,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过压保护电路中开关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变压器模块的初级主绕组连接;
所述过压保护电路中整流电路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均与所述变压器模块的初级副绕组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接地;
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变压器模块的次级绕组连接,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包括第二开关管、第五电阻、第六电阻和第七电阻;其中,
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供电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三端为所述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还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其中,
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源控制引脚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出引脚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使能引脚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使能引脚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电压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包括第八电阻、第二二极管、第四电容和第九电阻;其中,
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一供电控制模块的第一输入端通过连接所述第三电阻实现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端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块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和第五电容;其中,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输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接地。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源电路还包括反馈电路,所述反馈电路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反馈信号输出端和光耦,所述光耦包括位于原边的光信号转换器和位于副边的发光二极管;其中,
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反馈信号输出端与所述电源控制芯片连接;
所述光信号转换器与所述反馈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
CN201821039165.XU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Active CN208445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39165.XU CN208445272U (zh)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39165.XU CN208445272U (zh)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45272U true CN208445272U (zh) 2019-01-29

Family

ID=65087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39165.XU Active CN208445272U (zh) 2018-07-02 2018-07-02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452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9665A (zh) * 2019-09-10 2020-01-31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保护电路和开关电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39665A (zh) * 2019-09-10 2020-01-31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保护电路和开关电源
CN110739665B (zh) * 2019-09-10 2022-03-11 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 保护电路和开关电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34306A (zh) 交流转直流电源输出系统
CN103326325A (zh) 开关电源输出短路和欠压保护电路
CN205070791U (zh) 一种开关电源的自供电电路
CN105790554A (zh) 一种具有双重隔离的igbt驱动电路及控制方法
CN213585564U (zh) 开关电源
CN108365765A (zh) 一种多路输出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
CN205725438U (zh) 一种具有双重隔离的igbt驱动电路
CN207218539U (zh) 一种双管正激式恒流电源
CN208445272U (zh) 一种过压保护电路和驱动电源电路
CN206370965U (zh) 0~10v led调光信号转换电路及led电源调光电路
CN203632222U (zh) 反激变换器的输出短路保护电路
CN206585802U (zh) 低电压调光电源
CN205753994U (zh) 多路输出电源及电子设备
CN208046457U (zh) 一种变频器及其dc24v供电的反激式开关电源
CN205070792U (zh) 开关电源的自供电电路
CN205356130U (zh) 一种igbt驱动电路
CN210958200U (zh) 一种用于静电除尘的脉冲电压控制电路
CN106793346A (zh) 低电压调光电源
CN103369764B (zh) 一种led驱动电路及led灯具
CN209402431U (zh) 一种智能保护车载电源
CN208508797U (zh) 新能源电动汽车专用全隔离dc-dc转换器
CN208523023U (zh) 一种防误接的led灯管
CN205596022U (zh) 一种同步整流型开关电源电路
CN206060543U (zh) 他控式光耦隔离自驱正激式同步整流电源
CN205648137U (zh) 一种具有驱动单元的节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