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36407U - 接口和转接线 - Google Patents

接口和转接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36407U
CN208436407U CN201790000106.9U CN201790000106U CN208436407U CN 208436407 U CN208436407 U CN 208436407U CN 201790000106 U CN201790000106 U CN 201790000106U CN 208436407 U CN208436407 U CN 2084364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pin
connecting portion
affiliated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9000010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博宇
黄晓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loudminds Shenzhen Robotics Systems Co Ltd
Cloudmind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loudmind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loudminds Inc filed Critical Cloudminds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364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364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84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echanical Pencils And Projecting And Retracting Systems Therefor, And Multi-System Writing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口(10)和转接线(50)。所述接口(10)包括:主体(11),该主体(11)具有端面(111);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该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设置在所述端面(111)上;至少一个引脚(14,15,16,17),该至少一个引脚(14,15,16,17)暴露在所述端面(111)上,或者暴露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13)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和引脚(14,15,16,17)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10)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10’)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10)的第一连接部(12)与另一接口(10’)的第二连接部(13’)相结合,所属接口(10)的第二连接部(13)与另一接口(10’)的第一连接部(12’)相结合,所属接口(10)的引脚(14,15,16,17)与另一接口(10’)的引脚(14’,15’,16’,17’)接触并导通。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接口(10)不再区分极性,结构相同的两个接口(10)可以实现相互连接。

Description

接口和转接线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6月20日提交至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申请PCT/CN2016/086483的优先权,该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接口,还涉及一种具有该接口的转接线。
背景技术
接口通常分为公头端和母头端。目前,终端设备(例如电脑、手机)上的接口都是采用母头端的设计,而转接线(例如USB转接线)上的接口都是采用公头端的设计,通过将公头端插入到母头端内,实现数据传输或充电。这种区分公母极性的接口主要存在两个缺陷:一、极性相同的两个接口无法实现连接;二、两根转接线无法直接串联,需要另外一根两端母头的接线才能实现串联。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不区分公母极性的接口。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接口,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端面;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端面上;以及至少一个引脚,该至少一个引脚暴露在所述端面上,或者暴露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第一连接部与另一接口的第二连接部相结合,所属接口的第二连接部与另一接口的第一连接部相结合,所属接口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引脚接触并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端面的一条对称轴的两侧,且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布置。
可选地,所述端面呈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腰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凸起形状匹配的凹槽,所述凸起、凹槽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凸起插入另一接口的凹槽,另一接口的凸起插入所属接口的凹槽,所属接口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引脚接触并导通。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引脚包括数量相等的第一组引脚和第二组引脚,所述第一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凸起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凹槽的表面上,所述凸起、凹槽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凸起插入另一接口的凹槽,另一接口的凸起插入所属接口的凹槽,所属接口的第一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第二组引脚接触并导通,所属接口的第二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第一组引脚接触并导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凸起的顶面上,所述第二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
可选地,所述凸起和凹槽紧邻地设置且具有一个共用的侧面,所述至少一个引脚暴露在所述共用的侧面上。
可选地,所述共用的侧面垂直于所述端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正磁极,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正磁极形状相同的负磁极,所述正磁极、负磁极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正磁极与另一接口的负磁极磁性结合,所属接口的负磁极与另一接口的正磁极磁性结合,所属接口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引脚接触并导通。
本申请通过在一个接口上同时设置适于相互结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使得接口不再区分极性,结构相同的两个接口可以实现相互连接,从而减少了用户对选择接口的困扰,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并且,在两个接口连接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能够起到相互固定的作用,从而提高连接稳定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转接线,包括线体和设置在该线体的端部的接口,其中,所述接口为如上所述的接口。
可选地,所述线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接口。
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
图1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俯视图;
图1C是沿图1B中的A-A线截取的剖面图;
图1D和1E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两个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1F是具有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转接线的立体图;
图2A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
图2B是具有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转接线的立体图;
图3A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
图3B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主视图;
图3C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俯视图;
图3D是沿图3C中的C-C截取的剖面图;
图3E和3F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两个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3G是具有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转接线的立体图;
图4A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
图4B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两个接口的连接示意图;
图4C是具有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转接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本公开提供一种接口,包括:主体,该主体具有端面;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端面上;以及至少一个引脚,该至少一个引脚暴露在所述端面上,或者暴露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第一连接部与另一接口的第二连接部相结合,所属接口的第二连接部与另一接口的第一连接部相结合,所属接口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引脚接触并导通。
图1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如图1A所示,在本申请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接口10,包括主体11、凸起12、凹槽13和偶数个引脚。凸起12和凹槽13设置在主体11的端面111上,凸起12的形状与凹槽13的形状相匹配。所述偶数个引脚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分别暴露在凸起12和凹槽13的表面上。
引脚的数量和功能可以根据需要来设定。在图1A至图1E示出的实施例中,与标准的USB接口类似,接口10包括四个引脚14~17,该四个引脚14~17分别为电源引脚、接地引脚、正数据引脚和负数据引脚。四个引脚分成数量相等的两组:第一组引脚(例如,引脚14和15)和第二组引脚(例如,引脚16和17)。其中,第一组引脚暴露在凸起12的表面上,第二组引脚暴露在凹槽13的表面上。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1A至图1E中示出的接口10具有四个引脚,但是应当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口10可以具有任意偶数个引脚,例如两个、六个、八个、十个、十二个等等。在接口10具有两个引脚的情况下,该两个引脚可以分别为电源引脚和接地引脚。
如图1D和1E所示,当两个结构相同的接口相互连接时,第一接口10的凸起12插入到第二接口10’的凹槽13’中,凸起12与凹槽13’过盈配合,凸起12上的第一组引脚(例如,引脚14和15)与凹槽13’上的第二组引脚(例如,引脚16’和17’)接触并导通;第二接口10’的凸起12’插入第一接口10的凹槽13中,凸起12’与凹槽13过盈配合,凸起12’上的第一组引脚(例如,引脚14’和15’)与凹槽13上的第二组引脚(例如,引脚16和17)接触并导通。通过凸起与凹槽的过盈配合,使得两个接口能够稳定地连接在一起,防止松脱。
本申请通过在一个接口上同时设置作为公头端的凸起12和作为母头端的凹槽13,使得接口不再区分公母极性,任意两个结构相同接口均可实现连接,减少了用户对选择接口的困扰,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并且,在两个接口连接时,凸起12和凹槽13能够起到相互固定的作用,从而提高连接稳定性。
主体11可以为接口10中的使用者在连接或移除该接口10时手持的部分。主体11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由介电材料制成,例如,可以由热塑性聚合物制成。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在主体11内可以延伸有多根电缆,该多根电缆可以分别与暴露在凸起12和凹槽13的表面上的引脚电接触。引脚可以由铜、镍、铝、金属合金或任意其他适当的导电材料制成。
在本申请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第一组引脚(例如,引脚14和15)暴露在凸起12的顶面上,第二组引脚(例如,引脚16和17)暴露在凹槽13的底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组引脚可以暴露在凸起12的侧面上,相应地,第二组引脚可以暴露在凹槽13的侧面上。
在本申请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引脚14~17呈凸点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引脚14~17也可以呈长条状或其他适当的形状。
为了保证两个接口连接时两个端面的外轮廓能够完全重合,可以将凸起12和凹槽13分别设置在端面111的一条对称轴B-B的两侧,并且使凸起12和凹槽13关于该对称轴B-B对称。端面111可以具有任意轴对称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在图1A至图1E示出的实施例中,端面111呈腰形,对称轴B-B为端面111的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对称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对称轴B-B也可以为端面111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对称轴。
凸起12与凹槽13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距,然而,为了节省空间、减小端面111的面积,如图1A至图1C所示,凸起12和凹槽13可以紧邻地设置在端面111上,即,凸起12和凹槽13可以具有一个共用的侧面18,其中,该共用的侧面18的上半部分作为凸起12的一个侧面,下半部分作为凹槽13的一个侧面。
接口10可以应用在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上,例如,可以应用在终端设备、转接设备和存储设备上。
图1F示出了设置有接口10的转接线50的立体图。其中,接口10可以仅设置在转接线50的线体20的一端,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线体20的两端。两根具有接口10的转接线可以实现直接串联。
图2A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如图2A所示,在本申请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接口100,包括主体110、凸起120、凹槽130和至少一个引脚。凸起120和凹槽130设置在主体110的端面1101上,凸起120的形状与凹槽130的形状相匹配。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引脚暴露在端面1101上,并且引脚的数量可以为偶数,也可以为奇数。在图2A示出的实施例中,与标准的USB接口类似,接口100包括四个引脚140、150、160、170,该四个引脚分别为电源引脚、接地引脚、正数据引脚和负数据引脚。然而,应当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口100可以具有任意数量的引脚,例如一个、两个、五个、六个、八个、九个、十个、十二个、十九个、二十九个等等。
接口100可应用在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上,例如,可以应用在终端设备、转接设备和存储设备上。
图2B示出了设置有接口100的转接线500的立体图。其中,接口100可以仅设置在线体200的一端,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线体200的两端。两根具有接口100的转接线可以实现直接串联。
图3A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如图3A所示,在本申请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接口1000,包括主体1100、凸起1200、凹槽1300和至少一个引脚。凸起1200和凹槽1300紧邻地设置在主体1100的端面11001上,凸起1200的形状与凹槽1300的形状相匹配。凸起1200和凹槽1300具有一个共用的侧面1800,其中,该共用的侧面1800的上半部分作为凸起1200的一个侧面,下半部分作为凹槽1300的一个侧面。共用的侧面1800可以与端面11001垂直,也可以与端面11001成其他角度。
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不同,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引脚暴露在凸起1200和凹槽1300的共用的侧面1800上,并且引脚的数量可以为偶数,也可以为奇数。在图3A至图3F示出的实施例中,与标准的USB接口类似,接口1000包括四个引脚1400、1500、1600、1700,该四个引脚分别为电源引脚、接地引脚、正数据引脚和负数据引脚。然而,应当理解,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申请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接口1000可以具有任意数量的引脚,例如一个、两个、五个、六个、八个、九个、十个、十二个、十九个、二十九个等等。
如图3E和3F所示,当两个结构相同的接口相互连接时,第一接口1000的凸起1200插入到第二接口1000’的凹槽1300’中,凸起1200与凹槽1300’过盈配合,第二接口1000’的凸起1200’插入第一接口1000的凹槽1300中,凸起1200’与凹槽1300过盈配合,第一接口1000的凸起1200上的引脚(例如,引脚1400、1500、1600、1700)与第二接口1000’的凹槽1300’上的引脚(例如,引脚1400’、1500’、1600’、1700’)接触并导通。通过凸起与凹槽的过盈配合,使得两个接口能够稳定地连接在一起,防止松脱。
在本申请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A和图3B所示,引脚1400~1700呈长条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引脚1400~1700也可以呈凸点状或其他适当的形状。
为了保证两个接口连接时两个端面的外轮廓能够完全重合,可以将凸起1200和凹槽1300设置在端面11001的一条对称轴D-D的两侧,并且使凸起1200和凹槽1300关于该对称轴D-D对称。端面11001可以为任意轴对称图形,例如圆形、椭圆形、腰形等。在图3A至图3F示出的实施例中,端面11001呈长方形,对称轴D-D为端面111的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对称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对称轴D-D也可以为端面11001的沿其宽度方向延伸的对称轴。
接口1000可应用在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上,例如,可以应用在终端设备、转接设备和存储设备上。
图3G示出了设置有接口1000的转接线5000的立体图。其中,接口1000可以仅设置在线体2000的一端,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线体2000的两端。两根具有接口1000的转接线可以实现直接串联。
图4A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的接口的立体图。如图4A所示,在本申请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接口10000,包括主体11000、正磁极12000、负磁极13000和至少一个引脚。正磁极12000和负磁极13000设置在主体11000的端面110001上,正磁极12000的形状与负磁极13000的形状相同。所述至少一个引脚设置在端面110001上。正磁极12000和负磁极13000可以是同一磁体上的两极,也可以是不同磁体上的磁极。
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不同,在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利用正磁极12000和负磁极13000替代了凸起120和凹槽130。如图4B所示,当两个结构相同的接口相互连接时,第一接口10000的正磁极12000与第二接口10000’的负磁极13000’磁性结合,第一接口10000的负磁极13000与第二接口10000’的正磁极12000’磁性结合,并且第一接口10000的引脚(例如,引脚14000、15000、16000、17000)与第二接口10000’的引脚(例如,引脚14000’、15000’、16000’、17000’)接触并导通。通过正负磁极之间的磁性吸力作用,使得两个接口能够稳定地连接在一起,防止松脱。
在本申请的第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引脚14000~17000呈凸点状。在其他实施例中,引脚14000~17000也可以呈长条状或其他适当的形状。
接口10000可应用在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上,例如,可以应用在终端设备、转接设备和存储设备上。
图4C示出了设置有接口10000的转接线50000的立体图。其中,接口10000可以仅设置在线体20000的一端,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线体20000的两端。两根具有接口10000的转接线可以实现直接串联。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申请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申请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申请的各种不同的实施例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申请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申请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1)

1.一种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该主体具有端面;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端面上;
至少一个引脚,该至少一个引脚暴露在所述端面上,或者暴露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表面上,
所述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第一连接部与另一接口的第二连接部相结合,所属接口的第二连接部与另一接口的第一连接部相结合,所属接口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引脚接触并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端面的一条对称轴的两侧,且关于所述对称轴对称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呈长方形、圆形、椭圆形或腰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凸起,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凸起形状匹配的凹槽,
所述凸起、凹槽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凸起插入另一接口的凹槽,另一接口的凸起插入所属接口的凹槽,所属接口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引脚接触并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引脚包括数量相等的第一组引脚和第二组引脚,所述第一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凸起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凹槽的表面上,
所述凸起、凹槽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凸起插入另一接口的凹槽,另一接口的凸起插入所属接口的凹槽,所属接口的第一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第二组引脚接触并导通,所属接口的第二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第一组引脚接触并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凸起的顶面上,所述第二组引脚暴露在所述凹槽的底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和凹槽紧邻地设置且具有一个共用的侧面,所述至少一个引脚暴露在所述共用的侧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共用的侧面垂直于所述端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正磁极,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与所述正磁极形状相同的负磁极,
所述正磁极、负磁极和引脚的设置适于使所属接口与具有相同结构的另一接口按照如下方式连接:在连接时,所属接口的正磁极与另一接口的负磁极磁性结合,所属接口的负磁极与另一接口的正磁极磁性结合,所属接口的引脚与另一接口的引脚接触并导通。
10.一种转接线,包括线体和设置在该线体的端部的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接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接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线体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接口。
CN201790000106.9U 2016-06-20 2017-03-02 接口和转接线 Active CN20843640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86483 WO2017219218A1 (zh) 2016-06-20 2016-06-20 接口和转接线
CNPCT/CN2016/086483 2016-06-20
PCT/CN2017/075506 WO2017219697A1 (zh) 2016-06-20 2017-03-02 接口和转接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36407U true CN208436407U (zh) 2019-01-29

Family

ID=60783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90000106.9U Active CN208436407U (zh) 2016-06-20 2017-03-02 接口和转接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36407U (zh)
WO (2) WO20172192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2113033D0 (en) * 2021-09-13 2021-10-27 Micromass Ltd A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9366A (en) * 1979-09-18 1981-09-15 Marks Dale H Bisexual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597672B (zh) * 2011-05-26 2015-11-25 Gn奈康有限公司 具有附加接触元件的无极性电连接器装置
CN204992209U (zh) * 2015-10-13 2016-01-20 东莞市洛联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线接头的连接结构
CN205016771U (zh) * 2015-10-17 2016-02-03 管毓鲲 一种磁吸转接装置
CN205178154U (zh) * 2015-12-04 2016-04-20 深圳市鸿展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公母两用连接器
CN205282824U (zh) * 2016-01-11 2016-06-01 合肥联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219218A1 (zh) 2017-12-28
WO2017219697A1 (zh) 2017-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48932B1 (ko) 비삽입형 컨넥터를 가지는 유에스비 메모리 및 이에 연결되는 젠더
US9799999B1 (en) Electrical receptacle connector
RU2014122997A (ru) Электронный соединитель с двойной ориентацией и внешними контактами
CN105006667A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4505679A (zh) 一种连接器和一种连接器的实现方法
CN108604753B (zh) 一种拼接式电连接器
CN101916942B (zh) 组合立方体插座
CN208436407U (zh) 接口和转接线
TWM505078U (zh) 序列匯流排連接器
CN219393756U (zh) 一种新型电位桥接结构
CN205509140U (zh) 一种新型连接器组件
US9825416B2 (en) Composite connector
CN208226221U (zh) 连接器
TW201419683A (zh) 連接器組合
CN109066143A (zh) 一种高速传输电连接器插座
CN208939203U (zh) 端子模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CN208655951U (zh) 一种高速传输电连接器插座
US20160087364A1 (en) Connector plug, connector socket, and connector
CN208674418U (zh) 连接器
CN208596810U (zh) 连接器及使用其的电子设备
CN208315985U (zh) 转接头
CN203180090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组
JP3214142U (ja) 端子、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実験用教材
JP3188355U (ja) Usbソケット
CN205029138U (zh) 一种微型高速连接器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