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19150U -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19150U
CN208419150U CN201820633381.0U CN201820633381U CN208419150U CN 208419150 U CN208419150 U CN 208419150U CN 201820633381 U CN201820633381 U CN 201820633381U CN 208419150 U CN208419150 U CN 2084191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water
plate
sink
condensed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3338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冷晓刚
成日雄
陈明侠
王长刚
耿德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3338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191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191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191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包括引流组件,所述引流组件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和空调蒸发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引流板上设有若干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等距平行设置,所述引流板上表面被所述导向条分隔为若干区域;所述引流组件还包括排水部,所述排水部用于将所述引流板上的冷凝水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所述引流组件的设置,可及时将所述引流板上的冷凝水汇集引流排出,避免冷凝水从所述移动空调中渗出并沿所述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下流。

Description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落地式移动空调的出风口设置在机身的上半部分的面板上,换热器位于机身上半部分的内部,并且换热器呈面朝出风口倾斜设置;机身的下半部分内设置有风轮,当落地式移动空调运行时,风轮将外部的空气导入移动空调的内部并向上吹向换热器,与换热器进行热量交换后由出风口吹出。考虑到这种空调的出风口设置在面板上,移动空调在工作时,会直吹用户,从而导致用户不适。为了解决直吹用户的问题,现有技术提出改进,将出风口设置在移动空调的顶部,从而在移动空调工作时,从顶部出风,不会直吹用户。
然而,移动空调顶部出风时,顶板上会凝聚冷凝水,冷凝水会聚集过多后会沿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下流,给用户造成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以解决移动空调顶部冷凝水聚集过多后会沿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下流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包括引流组件,所述引流组件包括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和空调蒸发器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引流板上设有若干导向条,所述导向条等距平行设置,所述引流板上表面被所述导向条分隔为若干区域;所述引流组件还包括排水部,所述排水部用于将所述引流板上的冷凝水排出。
较佳的,所述引流板周边设置挡水组件,所述引流板和所述挡水组件构成积水槽结构。
较佳的,所述排水部包括若干排水孔,所述排水孔设置在所述引流板的一侧,所述引流板向设置所述排水孔一侧的方向倾斜向下。
较佳的,所述导向条上均设置若干流通口,相邻所述区域通过所述流通口连通。
较佳的,所述风道引流面结构还包括水槽和聚水板,所述聚水板设置在所述水槽和空调出风口之间,所述聚水板上表面和所述出风口倾斜设置,所述水槽设置为槽体结构。
较佳的,所述排水部包括包括导流孔,所述导流孔设置在所述挡水组件对应与所述水槽的位置上;所述导流孔将所述积水槽和所述水槽连通,且所述引流板向所述水槽方向倾斜向下。
较佳的,所述导流孔内设置过滤装置。
较佳的,所述引流板与所述出风口固定连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所述引流组件的设置,在所述导向条和所述排水部的导向作用下,可及时将所述引流板上的冷凝水汇集引流排出,避免冷凝水从所述移动空调中渗出并沿所述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下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使用所述风道引流面结构的移动空调,以解决移动空调顶部冷凝水聚集过多后会沿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下流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使用所述风道引流面结构的移动空调,所述移动空调包括上层接水盘,所述风道引流面结构与所述上层接水盘固定连接。
较佳的,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中层接水盘,所述风道引流面结构用于将所述引流板上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中层接水盘上。
所述移动空调与上述风道引流面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上层接水盘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述积水组件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风板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述积水组件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所述积水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所述落水孔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所述落水孔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所述引流组件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所述引流组件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所述引流组件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的结构正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组件的结构侧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的结构图。
图中数字表示:
1-上层接水盘;2-中层接水盘;3-下层接水盘;4-蒸发器;5-冷凝器;11-送风蜗壳;12-出风口;13-导风板;14-转轴;15-聚水板;16-倾斜端面;17-积水组件;18-引流组件;131-导向筋;171-第一水槽;172-挡水板;173-导流件;174-落水孔;175-第二水槽;176-引水板;177-底板;178-导向组件;179-围堰;181-引流板;182-挡水组件;183-排水孔;184-导向条;185-流通口;186-导流孔;191-第一导流部;192-第二导流部;193-第三导流部;194-连接组件;1741-落水管;1742-槽口;1743-齿口;1781-第一导向管;1782-第二导向管;1791-缺口;1941-第一连接部;1942-第二连接部;1943-卡槽;1944-延伸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如上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下层接水盘中的相对位置关系即是指将工作状态下移动空调放置在承载面上时,以承载面为底部,从下向上依次为下层接水盘、中层接水盘和上层接水盘;实施例中的高度则是以承载面为基准面的高度尺寸。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图1为移动空调的结构图,移动空调包括:上层接水盘1、中层接水盘2、下层接水盘3、蒸发器4、冷凝器5、打水轮,其中,上层接水盘1设置在移动空调送风蜗壳11的顶部,用于接收送风蜗壳出风口12的冷凝水;中层接水盘2安装在移动空调内蒸发器4和送风蜗壳11的底部,用于接收移动空调的蒸发器4和送风蜗壳11外侧壁上的冷凝水;冷凝器5,安装在中层接水盘2的下方,固定在下层接水盘3上,用于加热冷凝器5外侧壁上的冷凝水,以汽化至少部分冷凝水;下层接水盘3,设置在移动空调的底部,用于接收从中层接水盘2和上层接水盘1导流下来的冷凝水以及冷凝器5外侧壁上的未汽化部分冷凝水;打水轮,安装在移动空调的下层接水盘3上,打水轮通过打水马达的马达轴固定安装在任一相邻冷凝器5之间,且打水马达用于通过打水轮将未汽化部分冷凝水打到冷凝器5的外侧壁上,以使冷凝器5再次汽化未汽化部分冷凝水,值得指出的是,中层接水盘2可将接收到的冷凝水直接引流至冷凝器5的翼片上,以使冷凝器5直接汽化冷凝水。
具体的,当移动空调正常运行时,如处于制冷模式下,出风口12位置处冷空气与外界热空气接触时产生冷凝水,气流经过移动空调的蒸发器4产生冷凝水,以及送风蜗壳11外侧壁因存在热交换而产生冷凝水,由于上述产生的冷凝水温度比较低,因此可以充分循环利用这部分温度低的冷凝水,并同时将冷凝水自动地从移动空调中排出,从而保证了移动空调可以持续运行,而且也避免了用户手动排出移动空调产生的冷凝水,使移动空调更加智能化,进而提升了移动空调的人性化的需求,提升了用户体验。具体地,通过上层接水盘1、中层接水盘2的结构设置将冷凝水引流至冷凝器5的外侧壁上,由于低温的冷凝水与高温的冷凝器5外侧壁进行热交换,从而一部分冷凝水直接汽化为水蒸汽从移动空调中排出,实现了冷凝水的第一次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一直处于运转状态的在制冷模式下可以随着压缩机联动运行的打水轮将另一部分未汽化部分冷凝水打到冷凝器5的外侧壁上,使冷凝水再次与冷凝器5的外侧壁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了冷凝水的第二次循环利用,同时冷凝水可以再次汽化从移动空调内排出,从而实现了移动空调的自动排出冷凝水的功能,无需用户干预。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图2为上层接水盘的俯视图;在本实施例中,送风蜗壳11在移动空调顶部设置出风口12,出风口12设置上层接水盘1,上层接水盘1包括若干导风板13和转轴14,导风板13通过转轴14固定在出风口12上,导风板13可通过转轴14转动,通过转动导风板13改变空气从出风口12的吹出方向。
上层接水盘1还包括聚水装置,聚水装置包括积水组件17和聚水板15,聚水板15设置在积水组件17和出风口12之间,聚水板15固定在出风口12的一侧,且聚水板15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较佳的,整体倾斜角度一般设为1°-2°;具体的,出风口12与聚水板15连接的边缘高度小于出风口12远离聚水板15的边缘高度,即出风口12边缘的位置高度随与聚水板15距离尺寸的增加而增加,故设置在出风口12上的导风板13同样倾斜设置,保证导风板13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导风板13滑落至聚水板15上;同样的,聚水板15倾斜设置,致使聚水板15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移动至积水组件17内。
聚水板15和出风口12连接位置优选设置一倾斜端面16,倾斜端面16的倾斜角度一般设置为4°-5°,保证出风口12上产生的冷凝水更易滑落至聚水板15上,提高聚水装置的积水能力。
由于出风口12持续出风,冷凝水流动至出风口12周缘时,冷凝水受到气流影响,从而不易冷凝水在聚水板15上的汇集。在未设置倾斜端面16时,出风口12的水平高度相对于聚水板15的水平高度差异不大,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出风口12气流对聚水板15上冷凝水流动的不良影响,甚至可在气流较大的情况下将冷凝水吹离聚水板15,最终导致冷凝水沿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流下。为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在本实施例中,倾斜端面16的设置致使聚水板15形成凹台结构,即聚水板15的水平高度远低于出风口12的水平高度,避免从出风口12吹出气流对聚水板15上冷凝水的影响。
在风机的作用下,送风蜗壳11从出风口12排出冷空气,冷空气与外界热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冷凝水,冷凝水会在出风口12的边缘位置及导风板13上积聚,通过聚水板15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保证冷凝水汇集在积水组件17内。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图3为积水组件实施例三的结构图;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积水组件17包括第一水槽171,第一水槽171用以接收在出风口12产生并通过聚水板15汇集的冷凝水,第一水槽171设置为有一定深度的槽体结构。
具体而言,当导风板13和聚水板15上聚集一定的冷凝水后,由于聚水板15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所以冷凝水最终流向位于上层接水盘1较低端的第一水槽171内。
第一水槽171可以位于聚水板15的某一个方位,只要保持冷凝水可持续从导风板13和聚水板15流向该方位的第一水槽171即可。较佳的,聚水板15设置为矩形,聚水板15上端面的一对应两边缘分别与出风口12、第一水槽171连接,聚水板15上端面的另外对应两边缘设置挡水板172(止挡水流从聚水板15的其它方位流出上层接水盘1位置),从而可以使聚水板15上的水流只能从聚水板15对应第一水槽171的边缘位置流入第一水槽171。
较佳的,上层接水盘1在出风口12和聚水板15周边设置导流件173,导流件173可设置为导流槽,导流槽和第一水槽171连通。由于出风口12持续出风,冷凝水沿导风板13流动时,冷凝水易受到风阻,从而不易依靠自身重力作用流向聚水板15上,甚至如果在冷凝水较少风力过大的情况下,冷凝水会在风力作用下克服自身重力沿导风板13逆向流动;导流件173的设置,保证冷凝水在逆向流动的情况下移动至上层接水盘1边缘位置时,导流件173也可将冷凝水接收并导流至第一水槽171内。
通过在上层接水盘1设置第一水槽171,通过第一水槽171接收移动空调顶板聚集的冷凝水,从而可以避免因冷凝水沿空调侧壁或面板流下而给用户带来的不便。
考虑到第一水槽171的积水量较小,一旦冷凝水较多,第一水槽171可能很快盛满冷凝水。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该问题,第一水槽171底部设置有落水孔174;落水孔174设置导流组件,通过导流组件将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导流至位于移动空调底部的打水轮上。
如图4所示,图4为导风板的结构图;导风板13上的冷凝水倾斜向下流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从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影响而改变原始流动方向,如此,冷凝水流向聚水板15的路径会发生偏移,不利于第一水槽171的积水。将导风板13的横截面形状设置为圆弧状,保证冷凝水在导风板13上形成聚集时导风板13形状对冷凝水具有一定的限制导向作用,避免冷凝水在气流作用下脱离导风板13表面;较佳的,导风板13两圆弧表面均设置导向筋131,导向筋131的延伸方向与导风板13延伸方向相同,导向筋131的设置将导风板13的两圆弧面均分隔为若干条状槽型结构,冷凝水在条状槽型结构内聚集并在导向筋131的作用下沿导风板13的延伸方向移动,降低气流对冷凝水流向的影响,避免在风力作用下冷凝水从导风板13上脱离至移动空调外,或在自身重力下滴落至送风蜗壳11内,影响用户体验。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积水组件17包括第二水槽175;如图5所示,图5为积水组件实施例四的结构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水槽175替代实施例三中的第一水槽171;第二水槽175用以接收由出风口12产生并通过聚水板15汇集的冷凝水。
第二水槽175设置为有一定深度的槽体结构;较佳的,第二水槽175包括四块围板,围板彼此之间密封连接形成槽口状,其中一块围板与聚水板15一较低端边缘密封连接,此与聚水板15连接的围板为引水板176;其他三块围板的上边缘高度略高于与聚水板15连接的引水板176;第二水槽175底部设置底板177,底板177倾斜设置,便于冷凝水在底板177某低点位置处的聚集;积水组件17还包括空心导向组件178,导向组件178优选设置为倒“L”型,导向组件178的一端设置在引水板176上,使导向组件178和第二水槽175内部连通,且导向组件178在引水板176上的端口设置在底板177倾斜的最低端位置,保证第二水槽175内的冷凝水在底板177上时向导向组件178的端口聚集;导向组件178另一端与送风蜗壳11环形外壁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导向组件178和送风蜗壳11、上层接水盘1的位置固定;较佳的,聚水板15下端面与导向组件178上端面对应位置设置加强筋,加强筋与聚水板15、导向组件178、引水板176固定连接,从而保证导向组件178在实现对第二水槽175内冷凝水导向导流作用的同时,对上层接水盘1和送风蜗壳11之间的连接状态具有一定的强化加固作用。
导向组件178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导向管1781和竖直设置的第二导向管1782,第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倾斜设置,保证冷凝水在第一导向管1781内时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至第二导向管1782内。在保证底板177倾斜设置的情况下,为保证第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同样倾斜设置,第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部分设置在底板177上,致使第一导向管1781下端面替换部分底板177,以保证底板177向第一导向管1781的整体倾斜,实现对第二水槽175内冷凝水的导向,同时便于第一水槽171和第一导向管1781之间连接结构的制备。
引水板176和聚水板15连接位置设置为圆弧型,便于冷凝水从聚水板15滑落至引水板176上。
具体而言,当导风板13和聚水板15上聚集一定的冷凝水后,由于聚水板15上表面和出风口12的整体倾斜设置,所以冷凝水最终流向位于上层接水盘1低端的第二水槽175。
第二水槽175可以位于聚水板15的某一个方位,只要保持冷凝水可持续从导风板13和聚水板15流向该方位的第二水槽175即可。较佳的,聚水板15设置为矩形,聚水板15上端面的一对应两边缘分别与出风口12、第二水槽175连接,聚水板15上端面的另外对应两边缘设置挡水板172(止挡水流从聚水板15的其它方位流出上层接水盘1位置),从而可以使聚水板15上的水流只能从聚水板15对应第二水槽175的边缘位置流入第二水槽175。
实施例五
如图6所示,图6为积水组件实施例五的结构图;在实施例五中,积水组件17同时包括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槽175,即第一水槽171和聚水板15连接,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槽175连接;具体的,述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槽175之间设置围堰179,围堰179设置缺口1791,第一水槽171和第二水槽175通过缺口1791连通;围堰179上端面高度高于出风口12高度,缺口1791底端高度等于或低于聚水板15最低端高度,保证第一水槽171内的落水孔174发生堵塞时,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可通过缺口1791流至第二水槽175内,并进一步通过导向组件178流至移动空调的中层接水盘上,避免冷凝水在第一水槽171内的异常堆积。
缺口1791可设置为一个横截面积较大的槽口,或设置为若干个长条状的槽口;当缺口1791设置为一个横截面积较大的槽口时,可保证冷凝水从第一水槽171流至第二水槽175内的流量;当缺口1791设置为若干个长条状的槽口时,缺口1791的结构设置可避免第一水槽171内的漂浮杂物通过缺口1791进入第二水槽175内,并进一步通过导向组件178进入移动空调内部,从而造成移动空调内部部件的污染或损坏。
实施例六
在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落水孔174下端设置落水管1741。如图7所示,图7为落水孔实施例六的结构图;落水管1741出口边缘处设置槽口1742,落水管1741内壁向下倾斜;落水管1741外壁可设置螺纹,便于安装水盖或水管。
由于冷凝水的张力较大,当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水位一般为低于4mm)时,冷凝水在落水管1741位置的表面张力较大导致冷凝水无法正常通过落水孔174排出。落水管1741的槽口1742设置,实现对落水管1741出口位置冷凝水表面张力的破坏,从而保证第一水槽171内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时依旧可顺利排出,避免冷凝水在第一水槽171内的长期堆积。
实施例七
在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落水孔174的下端口边缘处设置若干齿口1743,如图8所示,图8为落水孔实施例七的结构图;齿口1743优选设置为绕落水孔174轴线环形均布,齿口1743可设置为带有锐边或锐角的三角槽型等其他合理形状。
由于冷凝水的张力较大,当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水位一般为低于4mm)时,冷凝水通过落水孔174位置时,由于冷凝水在落水孔174下端口的表面张力较大导致冷凝水无法正常通过落水孔174排出。由于齿口1743的设置,落水孔174下端面孔径变化及齿口1743锐边锐角对冷凝水在落水孔174下端面形成的液体表面产生影响,致使冷凝水表面张力的破坏,从而保证第一水槽171内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时依旧可顺利排出,避免冷凝水在第一水槽171内的长期堆积。
实施例八
上层接水盘1还包括引流组件18,引流组件18设置在蒸发器4上部,引流组件18包括引流板181,引流板181和出风口12、聚水板15固定连接,且引流板181和蒸发器4上端固定连接,在引流组件18的影响下使蒸发器4和聚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得到定位以及加固的效果。
引流板181倾斜设置,以便于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在引流板181上的某一位置汇集。引流板181周边设置挡水组件182,避免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从引流板181边缘处流出,引流板181和挡水组件182的设置构成积水槽结构,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在积水槽内汇集。
如图9所示,图9为引流组件实施例八的结构图;较佳的,引流板181的一侧设置若干排水孔183,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会通过排水孔183流向中层接水盘2;引流板181向设置排水孔183的一侧倾斜,且引流板181和水平面的倾斜角度一般设为1°-2°;引流板181上设有若干导向条184,导向条184可等距平行设置,致使引流板181上表面分隔为若干区域,导向条184的设置,保证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在气流的影响下在导向条184周边聚集,并最终在气流和自身重力的影响下流向排水孔183位置实现冷凝水从引流板181上的排出。导向条184的高度尺寸小于挡水组件182的高度尺寸,避免被分隔的各区域内水位过高,影响冷凝水的正常排出。
实施例九
如图10所示,图10为引流组件实施例九的结构图;为保证对冷凝水更好的导向汇集效果,在导向条184上均设置若干流通口185,被导向条184分隔的不同区域可通过流通口185连通,通过流通口185可将在各区域内由导向条184聚集的冷凝水最终汇集在排水孔183位置处,并通过排水孔183排出。同时流通口185的设置,可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避免引流板181上的漂浮物等杂物通过排水孔183进入移动空调内部。可通过改变流通口185的尺寸大小以适应不同过滤效果。
由于移动空调内部的蒸发器4设置,在蒸发器4热交换的影响下,蒸发器4周边易产生大量冷凝水,这类冷凝水一般都靠设置在蒸发器4底部的中层接水盘2汇集处理,但对于位于蒸发器4上部实现与送风蜗壳11固定的部件,即本实施例中的引流板181,由于引流板181在蒸发器4的热交换影响下温度较低,在遇到外界热空气接触时容易产生冷凝水,并在引流板181上聚集。若不及时对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进行处理,易造成冷凝水的大量汇集,并在移动空调内部气流的影响下冷凝水极易从移动空调中渗出并沿移动空调的侧壁或面板下流,给用户造成不便;通过引流组件18的设置,可及时将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汇集引流排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十
实施例十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改进之处在于挡水组件182在对应第一水槽171的位置设置导流孔186;如图11所示,图11为引流组件实施例十的结构图;导流孔186将积水槽和第一水槽171连通,且引流板181向第一水槽171方向倾斜,保证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导流孔186聚集并进一步流入第一水槽171内,避免引流板181上排水孔183的设置。
导流孔186内可设置过滤装置,避免引流板181上的漂浮物等杂物通过导流孔186进入第一水槽171内。
实施例十一
在实施例三中的导流组件可设置为软管,软管的一端与落水孔174密封连接,软管的另一端与设置在中层接水盘2上的导向孔连接,导向孔贯穿中层接水盘2设置。软管的设置实现第一水槽171和导向孔的导通,从而可将第一水槽171内的冷凝水直接通过软管引导至导向孔中,并通过导向孔的导向结构直接将冷凝水导流至位于移动空调底部的打水轮或冷凝器上,致使冷凝水在势能的作用下和打水轮发生相对碰撞,最终将冷凝水进行雾化得到水雾,最后水雾通过设置在移动空调底部的排风蜗壳排出,从而提高移动空调内部冷凝水的排出速度,进而避免下层接水盘3中冷凝水的来源,从而控制下层接水盘3中的冷凝水水位的升高,避免因下层接水盘3中的冷凝水过多而需用户手动将冷凝水排出的操作,使移动空调更加智能化,同时还保证了移动空调可以持续运行,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实施例十二
在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将软管结构的导流组件进行进一步改进,具体改进之处在于,替换导流组件的软管结构,导流组件包括第一导流部191、第二导流部192以及第三导流部193,如图12和图13所示,图12、图13为导流组件的结构图;第一导流部191设置在落水孔174上,第二导流部192设置在送风蜗壳11上,第三导流部193设置在导向孔上;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192连接,第二导流部192和第三导流部193连接,实现落水孔174和导向孔的联通。
第一导流部(191)、第二导流部(192)可设置为送风蜗壳(11)的外圆弧边。
较佳的,第一导流部191为倾斜或竖直设置的管状或槽状结构,若第一导流部191为槽状结构,则第一导流部191的敞口端面朝向送风蜗壳11位置的方向,第一导流部191一端固定在落水孔174位置,另一端与第二导流部192连接;第二导流部192沿送风蜗壳11的圆弧外边缘设置,且第二导流部192设置为管状或槽状结构,保证冷凝水在第二导流部192内沿送风蜗壳11的圆弧外边缘流动;第三导流部193设置在中层接水盘2上且处于蒸发器4下部,第三导流部193与水平面形成一定倾斜夹角,且第三导流部193向导向孔倾斜设置,便于第三导流部193内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影响下向导向孔位置流动;第三导流部193一端与导向孔固定连接,第三导流部193另一端与第二导流部192连接,从而实现落水孔174和导向孔的连通。
较佳的,第二导流部192设置成横截面为U型的槽口形状,且第二导流部192的敞口端面与送风蜗壳11的圆弧外边缘面密封连接形成具有内部腔室的管道结构;第二导流部192和送风蜗壳1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共平面,便于第二导流部192的安装,导流部的宽度尺寸可设置为等于或略小于送风蜗壳11的宽度,便于第二导流部192对送风蜗壳11上产生的冷凝水的收集;落水孔174的中心线可设置在第二导流部192和送风蜗壳11的上述中心线平面上,便于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192之间的连接;第三导流部193固定在中层接水盘2上,并通过设置的支撑筋条保证第三导流部193的倾斜设置。
导流组件还包括若干连接组件194,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一水槽171底面、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192、第二导流部192和第三导流部193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均通过连接组件194实现。
如图14所示,图14为连接组件的结构图;连接组件194包括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分别设置在相互连接的两部件上,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配合设置且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可以是将第一导流部191两端设置第一连接部1941;第二导流部192两端分别设置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第一水槽171底面设置第二连接部1942;第三导流部193设置第一连接部1941。
第一连接部1941包括U型结构的固定块,固定块上设置沿U型结构延伸的卡槽1943;相应的,第二连接部1942包括U型结构的配合块,配合块上设置延伸件1944,延伸件1944可卡入卡槽1943内,实现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的可拆卸式连接;固定块和配合块的U型结构设置,保证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之间的连接限位作用;且采用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之间卡接的连接形式保证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之间连接位置的密封性,避免冷凝水从连接组件194的位置渗出。
第一导流部191设有第一连接部1941的两端面优选为水平设置,便于第一导流部191相对于第一水槽171底部的第二连接部1942和第二导流部192的第二连接部1942的对位安装;具体的,仅需将两位置上的延伸件1944和卡槽1943对齐,通过水平推动第一导流部191即可实现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一水槽171、第二导流部192的连接。
第一导流部191和第二导流部192采用具有一定弹性变量的材料制成,如塑料等,便于导流组件的整体安装连接。较佳的,卡槽1943尺寸大于延伸件1944尺寸,致使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间隙配合,便于第一连接部1941和第二连接部1942之间的连接。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之间设置柔性层,柔性层可采用硬质海绵,纤维等,保证卡槽1943和延伸件1944之间的密封性;同时由于第二导流部192设置在送风蜗壳11上,送风蜗壳11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震动,柔性层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避免导流组件的整体震动。
第一导流部191的敞开设置,较软管的设置,更有利于冷凝水在导流组件中的流动,易于导流组件对冷凝水的导流作用,且第二导流部192上端口的敞开设置,一部分在送风蜗壳11生成的冷凝水可通过上端口进入第二导流部192内,从而实现将冷凝水向打水轮的引流导向。
通过导流组件的设置,保证上层接水盘1收集的冷凝水直接通过导向孔导向至打水轮上,在冷凝水重力势能的影响下,致使冷凝水以较高的流速冲击在打水轮的轮叶上,在打水轮和冷凝水的相对碰撞下最终将冷凝水进行雾化得到水雾,最后水雾通过设置在移动空调底部的排风蜗壳排出,从而提高移动空调内部冷凝水的排出速度,进而避免下层接水盘3中冷凝水的来源,从而控制下层接水盘3中的冷凝水水位的升高,避免因下层接水盘3中的冷凝水过多而需用户手动将冷凝水排出的操作,使移动空调更加智能化,同时还保证了移动空调可以持续运行,进而提升了用户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而言仅仅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其进行许多改变,修改,甚至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组件(18),所述引流组件(18)包括引流板(181),所述引流板(181)和空调蒸发器(4)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引流板(181)上设有若干导向条(184),所述导向条(184)等距平行设置,所述引流板(181)上表面被所述导向条(184)分隔为若干区域;所述引流组件(18)还包括排水部,所述排水部用于将所述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181)周边设置挡水组件(182),所述引流板(181)和所述挡水组件(182)构成积水槽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部包括若干排水孔(183),所述排水孔(183)设置在所述引流板(181)的一侧,所述引流板(181)向设置所述排水孔(183)一侧的方向倾斜向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条(184)上均设置若干流通口(185),相邻所述区域通过所述流通口(185)连通。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槽和聚水板(15),所述聚水板(15)设置在所述水槽和空调出风口(12)之间,所述聚水板(15)上表面和所述出风口(12)倾斜设置,所述水槽设置为槽体结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部包括导流孔(186),所述导流孔(186)设置在所述挡水组件(182)对应与所述水槽的位置上;所述导流孔(186)将所述积水槽和所述水槽连通,且所述引流板(181)向所述水槽方向倾斜向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186)内设置过滤装置。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板(181)与所述出风口(12)固定连接。
9.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风道引流面结构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包括上层接水盘(1),所述风道引流面结构与所述上层接水盘(1)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中层接水盘(2),所述风道引流面结构用于将所述引流板(181)上的冷凝水导流至所述中层接水盘(2)上。
CN201820633381.0U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Active CN2084191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33381.0U CN208419150U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33381.0U CN208419150U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19150U true CN208419150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17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33381.0U Active CN208419150U (zh) 2018-04-28 2018-04-28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1915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74277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底盘排水结构及空调器
WO2019206244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6244A1 (zh) * 2018-04-28 2019-10-3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109974277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底盘排水结构及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1957A (zh) 一种上层接水盘及具有该接水盘的移动空调
ES2964884T3 (es) Disposición de recogida de agua
CN103154629B (zh) 空调机
CN108870551A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208419150U (zh) 一种风道引流面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CN208365789U (zh) 一种上层接水盘及具有该接水盘的移动空调
CN208419149U (zh) 一种空调出风口的接水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CN108917153B (zh) 接水盘组件及下出风机房空调
CN108870552A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209181132U (zh) 空调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1511619A (zh) 车用空调装置的排水构造
CN102022786A (zh) 一体式空调器
CN105444283A (zh) 一种窗式空调器
CN211345777U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WO2013073338A1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機
CN208154658U (zh) 一种出风口上层接水盘及具有该接水盘的移动空调
CN208205372U (zh) 一种出风口接水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CN20709481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567065U (zh) 一种上层接水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CN208398241U (zh) 一种移动空调器
CN100541038C (zh) 分体式空调器的排出格栅
CN101078556B (zh) 空调器室内机的排水底盘
CN110068064A (zh) 座吊式空调器
KR20140074705A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13932439A (zh) 一种集水装置及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