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93134U -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93134U
CN208393134U CN201820835134.9U CN201820835134U CN208393134U CN 208393134 U CN208393134 U CN 208393134U CN 201820835134 U CN201820835134 U CN 201820835134U CN 208393134 U CN208393134 U CN 2083931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outlet
shaft
cylinder
vertica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351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素
付波
李天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Yixi Brand Plan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Yixi Brand Plan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Yixi Brand Plan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Yixi Brand Plan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351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931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931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9313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包括轮毂,轮毂固定在传动毂上,轮毂上设有刹车装置,刹车装置通过连接板与第一立板装配固定;前轮的第一立板与第一底板装配固定,后轮的第一立板与第四底板装配固定;前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一驱动轴两端装配固定,后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二驱动轴两端装配固定;第一驱动轴与第一电机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一电机能够驱动第一驱动轴转动;第二驱动轴与第二电机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二电机能够驱动第二驱动轴转动;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通过传动机构将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动能传输至发电组件。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应用有上述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和发电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和发电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目前已经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目前已经规定2030年以后开始禁售燃油车,那么电动汽车势必会成为未来主要的交通工具。
目前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相对比,其主要端板就出现在续航问题上,目前,纯电动车,如特斯拉续航最多也就400公里左右,而然后车一箱油能够续航至600-1000公里及以上,如果携带燃油或者扩充油箱的话,公里数可能会翻倍及以上。
而电动汽车续航问题主要是出在电池上,电池在近几十年来并没有突破性进展,其单位体积的存电量不高,也就导致在有限体积的电池下无法突破性提高续航能力。
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来看,想要在短时间通过电池技术的突破来提高续航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只能着手于电能的回收、其它能量的转换,从而实现电池边用边充,以提高其续航能力。
因此,申请人提出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和发电方法,其能够实现对汽车刹车时的电能进行回收、下坡时的电能进行转化,从而实现提高电动汽车续航能力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和发电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包括轮毂,所述的轮毂固定在传动毂上,所述的轮毂上设有刹车装置,所述的刹车装置通过连接板与第一立板装配固定;
所述的轮毂有四个:前轮两个、后轮两个,前轮的第一立板与第一底板装配固定,后轮的第一立板与第四底板装配固定;前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一驱动轴两端装配固定,后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二驱动轴两端装配固定;
第一驱动轴与第一电机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一电机能够驱动第一驱动轴转动;
第二驱动轴与第二电机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二电机能够驱动第二驱动轴转动;
所述的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通过传动机构将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动能传输至发电组件,从而驱动发电组件发电。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底板、第四底板上分别安装有减震器和减震弹簧,且所述的第一底板上安装有第一陀螺仪、第四底板上安装有第二陀螺仪,第一陀螺仪、第二陀螺仪用于检测汽车前轮部分和后轮部分的倾斜状态。
优选地,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驱动壳的保护壳部分固定在第一驱动轴上,所述的驱动壳内、第一驱动轴上设置有蜗杆部分,所述的蜗杆部分与蜗轮啮合并形成蜗轮蜗杆传动结构;
所述的蜗轮固定在涡轮轴一端,所述的涡轮轴另一端穿过保护壳部分、涡轮壳部分后与第二传动盘装配固定;
所述的第二传动盘上设有数个第二铰接片,传动杆一端与第二铰接片铰接,传动杆另一端与第一传动盘上的第一铰接片铰接;
第一传动盘与第一传动轴一端装配固定,第一传动轴另一端穿过第八立板、第七立板后与第一传动齿装配固定,第八立板、第七立板一侧与第九立板装配固定;
第二传动轴一端与第八立板可转动装配,另一端穿出第七立板后与第二传动齿装配固定;
所述的第二传动轴位于第八立板、第七立板之间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五斜齿轮,所述的第五斜齿轮与第六斜齿轮啮合传动,第六斜齿轮安装在第一传动输出轴一端,第一传动输出轴另一端穿过第九立板后与第三立板可转动装配,且第一传动输出轴位于第三立板和第九立板之间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三带轮;
驱动壳上还分别固定有随动轴和中心轴体,所述的中心轴体通过第二铰接螺栓与第一底板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一底板与随动轴对应部分上设有随动弧槽、贯穿弧槽,所述的贯穿弧槽将第一底板贯穿,且贯穿弧槽宽度小于随动弧槽;
所述的随动弧槽、贯穿弧槽轴线均与中心轴体的轴线重合,且随动弧槽内安装有导向半球,第一铰接螺栓穿过导向半球、贯穿弧槽后与随动轴顶部装配;
所述的第七立板旁还设置有第六立板,第七立板与第六立板之间安装有电磁铁,电磁铁的伸缩轴与传动切换轴一端连接固定,且电磁铁可驱动传动切换轴在其轴向上移动;
传动切换轴另一端穿过传动限位板后与第二切换板装配固定,第二切换板分别与两块第一切换板装配固定;
传动切换轴靠近电磁铁的部分上设有传动限位环,所述的传动限位环与传动限位板之间设有传动复位弹簧;
所述的第一切换板外侧设有导向凸块,两块导向凸块分别与第一导向滑槽、第二导向滑槽可滑动装配;
第一导向滑槽、第二导向滑槽分别设置在第六立板、第七立板上。
优选地,两块第一切换板分别与离合轴可转动装配,且离合轴位于两块第一切换板之间的部分上安装有离合齿;
所述的第三带轮通过第二皮带与第一带轮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所述的第一带轮安装在空压输入轴上,所述的空压输入轴上还安装有第二带轮,所述的第二带轮通过第一皮带与第四带轮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第四带轮安装在第二传动输出轴一端,第二传动输出轴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五立板、第四立板后与第四斜齿轮装配固定,第四斜齿轮与第三斜齿轮啮合传动,第三斜齿轮安装在第三传动输出轴一端,第三传动输出轴另一端穿过离合立板后与第二斜齿轮啮合传动;
离合立板固定在第二离合横板上,第二离合横板与导向杆一端装配固定,导向杆另一端穿过第一离合横板且与之可滑动装配;
导向杆位于第二离合横板、第一离合横板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离合弹簧,所述的离合弹簧用于使第二离合横板产生向下移动的力;
所述的第二离合横板还与切换伸缩轴一端装配固定,切换伸缩轴另一端穿过第一离合横板后与切换油缸的伸缩轴连接固定,切换油缸可以驱动切换伸缩轴移动;
所述的第二斜齿轮与第一斜齿轮啮合传动,第一斜齿轮固定在第二驱动轴上;
所述的第一离合横板固定在第二底板上,所述的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第四底板连接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发电组件,包括空压机、第一气缸、第一油缸、第二气缸、第二油缸、发电机、动力涡轮,动力涡轮用于驱动发电轴转动,发电轴转动时,发电机内的转子转动发电;
所述的动力涡轮内部为转动腔,转动腔内安装有扇叶轮,扇叶轮上设置有扇叶,发电轴装入转动腔内且与扇叶轮装配固定;
所述的转动腔的进口与涡轮进油管一端连通、出口与涡轮排油管一端连通;
所述的涡轮进油管另一端与第一切向阀出口连通,第一切向阀进口通过第二油管与流量计出口连通,流量计进口通过第一油管与第一油缸出口连通;
涡轮排油管另一端与第二切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切向阀出口通过连接油管与第二油缸出口连通,且连接油管还通过补油管与第六单向阀出口连通,第六单向阀进口与第一补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补压阀进口与油箱内的液压油连通;
第二切向阀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三油管与第一切向阀第二进口连通;
第二切向阀的第三出口通过第四油管与第一切向阀的第三进口连通;
第一油缸内部通过活塞板分割,且活塞板与第一油缸内部密封、可滑动装配,由此将第一油缸内部分割为两个腔体,其中与出口连通的是储油腔,另一个腔体为储气腔,储气腔与进口连通且储气腔通过第三气管与第一调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调压阀进口通过第二支气管与第八换向阀出口连通,第八换向阀进口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缸出口连通;
储气腔还通过第二副支气管与第八换向阀另一个进口连通;
第一气缸进口通过第四气管与第一气压表出口连通,第一气压表进口分别通过第五支气管、第五副支气管与第一单向阀进口、第二单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单向阀出口通过第六支气管与第一换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单向阀进口通过第六副支气管与第一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另一进口通过第七副支气管与第三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另一出口通过第七支气管与第七换向阀进口连通;
第七换向阀出口通过第四循环管与空压机进气口连通,空压机出气口通过第三循环管与第三换向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另一出口通过第二循环管与第二换向阀进口连通;
第七换向阀另一进口通过第一循环管与第二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四循环管还通过补气管与第二补压阀出口连通,第二补压阀进口与气囊出口连通,气囊内装有高压气体;
气囊与第五单向阀出口连通,第五单向阀进口与净化装置连通;
气囊还与气阀出口连通,气阀进口与储气罐出口连通,储气罐进口与第七单向阀出口连通、第七单向阀进口与空压机出口连通;
所述的第二油缸、第二气缸的连接结构与第一油缸、第一气缸相同,且第二油缸、第二气缸的回路上还分别设有第九换向阀、第二调压阀、第二气压表、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所述的第九换向阀、第二调压阀、第二气压表、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的结构和回路连接方式分别与第八换向阀、第一调压阀、第一气压表、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相同;
所述的第三单向阀出口与第二换向阀另一进口连通,第四单向阀进口与第四单向阀另一出口连通。
一种电动汽车,应用有上述自发电式汽车底盘。
一种基于上述自发电式汽车底盘的发电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初始状态时,第一气缸内没有压缩气体,第二气缸内有;第一油缸内充满液压油,第二油缸内没有液压油;
第一油缸的储气腔只通过第三气管与第一调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调压阀进口通过第八换向阀与第一气缸出口连通、第一气缸进口通过第五副支气管与第二单向阀连通、第一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
第二单向阀通过第一换向阀与第三换向阀连通,空压机进气口通过第七换向阀与第二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与第七换向阀之间不连通、第三换向阀与第二换向阀不连通;
第二换向阀进气口通过第三单向阀与第二气缸进口连通,第二气缸出口通过第六换向阀与第二油缸的储气腔连通,第二油缸的储气腔不通过第二调压阀与第二气缸出口连通;
第二油缸出口与第二切向阀出口连通,第二切向阀进口与动力涡轮出口连通、动力涡轮与第一切向阀连通;第一切向阀与第二切向阀直接不直接连通;
第一切向阀与第一油缸出口连通;
S2、传动机构驱动空压输入轴转动,从而驱动空压机运行,空压机将第二气缸的气体抽出,并压缩至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内的气压升高,且气体通过第一调压阀以恒定气压的方式进入第一油缸的储气腔,气体推动第一油缸的活塞移动以将第一油缸内的液压油压出,液压油通过流量计后进入涡轮,并驱动发电轴转动,发电机发电,电量向备用电池充电,然后液压油进入第二油缸内;
同时,由于第二气缸内的气压降低,第二油缸的储气腔会形成负压,从而为第二油缸的活塞板的移动提供动力,也就是在第二油缸处对液压油产生吸力。
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步骤:S3、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S31、第一气缸内气压达到预设标准、但是第一油缸内的液压油未排完,此时,直接向第二气缸充气,但是需要切断第二气缸与第二油缸的连通;
S32、第一油缸内的液压油排完,此时,切换状态,以第二油缸的液压油为动力,第二气缸进行充气;
S33、第二气缸内气压达到预设标准、但是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未排完,此时,直接向第一气缸充气,但是需要切断第一气缸与第一油缸的连通;
S34、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排完;此时,切换状态,以第一油缸的液压油为动力,第一气缸进行充气,重复S1-S2;
S35、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的气压均达到预设值,但是第一油缸或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未排完,此时,第七换向阀、第三换向阀关闭,空压机对气囊抽气,气囊内的气体通过第七单向阀进入储气罐存储,而气囊内产生负压,将通过第五单向阀、净化装置吸气,净化装置用于净化空气;当储气罐内的气压过高时会通过泄压阀泄压。
优选地,S51中各设备进行如下切换:
第九换向阀切断第二气缸与第二油缸的连通,第二换向阀将第二气缸与第三换向阀连通;
第三换向阀切断与第一换向阀的连通,第一换向阀、第七换向阀进口、出口全部关闭,此时空压机将气囊内的气体吸入至第二气缸,并进行压缩;
S52中,各设备进行如下切换:
第一油缸的储气腔通过第八换向阀与第一气缸连通,第八换向阀关闭第一气缸与第一调压阀的连通;
第一换向阀关闭与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的连通,使得第一换向阀通过第一单向阀与第一气缸连通;
第七换向阀将第一换向阀与空压机连通,且关闭与第二换向阀的连通;
第三换向阀与第二换向阀连通、第二换向阀关闭与第三单向阀的连通且通过第四单向阀与第二气缸连通,第二气缸的储气腔通过第二调压阀、第九换向阀与第二气缸连通,第二气缸不直接与第九换向阀连通;
第二切向阀将第二油缸和第一切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切向阀将动力涡轮出口与第一切向阀出口连通,第一切向阀出口与第一油缸连通;
此时,第二气缸内的气体通过第二调压阀恒压进入第二油缸内,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切向阀进入第一切向阀,然后进入动力涡轮,驱动动力涡轮运动,然后进入第二切向阀的另一通道、第一切向阀的另一通道后进入第一油缸;
S53中,各设备进行如下切换:
第八换向阀切断第一气缸与第一油缸的连通,第一换向阀切断与第二单向阀的连通且打开与第一单向阀的连通;
第一换向阀切断与第七换向阀的连通且打开与第三换向阀的连通,第三换向阀切断与第二换向阀的连通;
第四换向阀切断与第二换向阀的连通;
此时,空压机将气囊内的气体吸入,对第一气缸进行加压,气囊内形成负压时,会从储气罐吸气补压,此时,第七单向阀关闭;
储气罐内气压不足时,气阀关闭,气囊通过净化装置吸入空气并通过净化装置净化后补压。
优选地,S2中传动机构驱动空压输入轴转动,还包括如下步骤:
系统根据第一陀螺仪、第二陀螺仪检测到的倾斜情况判断汽车处于上坡、下坡、还是平路上;具体为:
当第一陀螺仪和第二陀螺仪检测到的结果都是向下倾斜时,则判断为下坡;
当第一陀螺仪和第二陀螺仪检测到的结果都是向上倾斜时,则判断为上坡;
当第一陀螺仪和第二陀螺仪检测到的结果都是水平,或第一陀螺仪和第二陀螺仪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则判断为平路;
当刹车行程在1/4以内或汽车下坡时,电磁铁驱动传动切换轴下移,使得离合齿分别与第一传动齿、第二传动齿啮合,从而驱动传动输出轴转动;
切换油缸驱动第二离合横板下移,使得第一斜齿轮、第二斜齿轮啮合,第三斜齿轮、第四斜齿轮啮合,使得第二传动输出轴转动,最后驱动空压输入轴转动;使得发电组件发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汽车刹车时的动能回收、下坡时的势能回收,从而实现对电池充电,以提高汽车的续航能力。
2、本实用新型在需要的刹车力度偏大时,能够自动启用轮毂上的刹车,加上传动机构和发电组件,能够起到更好的刹车效果。同时能够通过皮带调整前后轮的转速使其同步,还能防止汽车倾斜、侧翻、九十度翻转等。
3、本实用新型利用空气的压缩比较大,通过压缩空气来驱动液压油,使得动力涡轮转动来使发电机发电,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降低整个底盘的体积,从而适应于现有的紧凑汽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空压输入轴端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F1处放大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发电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气缸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一油缸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F2处放大图。
图21是图19中A-A剖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底盘具体实施方式的涡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图22,一种底盘,包括轮毂110,所述的轮毂110固定在传动毂 120上,所述的轮毂上设有刹车装置130(可直接采用现有汽车刹车装置),所述的刹车装置130通过连接板140与第一立板211装配固定;
所述的轮毂有四个:前轮两个、后轮两个,前轮的第一立板211与第一底板211装配固定,后轮的第一立板211与第四底板224装配固定;
前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一驱动轴511两端装配固定,后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二驱动轴521两端装配固定;
第一驱动轴511与第一电机510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一电机能够驱动第一驱动轴转动,第一电机为双轴电机;
第二驱动轴521与第二电机520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二电机能够驱动第二驱动轴转动,第二电机为双轴电机;
所述的第一驱动轴511、第二驱动轴521通过传动机构将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动能传输至空压机B350的空压输入轴B351上,从而驱动空压输出轴转动;
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驱动壳630,驱动壳630的保护壳部分636固定在第一驱动轴511上,所述的驱动壳630内、第一驱动轴511上设置有蜗杆部分,所述的蜗杆部分与蜗轮661啮合并形成蜗轮蜗杆传动结构;
所述的蜗轮661固定在涡轮轴780一端,所述的涡轮轴780另一端穿过保护壳部分636、涡轮壳部分637后与第二传动盘772装配固定;
所述的涡轮壳部分637属于驱动壳630,且驱动壳630上还分别固定有随动轴631和中心轴体634,所述的中心轴体634通过第二铰接螺栓635与第一底板 221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一底板221与随动轴631对应部分上设有随动弧槽2211、贯穿弧槽2212,所述的贯穿弧槽2212将第一底板221贯穿,且贯穿弧槽2212宽度小于随动弧槽2211;
所述的随动弧槽、贯穿弧槽轴线均与中心轴体634的轴线重合,且随动弧槽2211内安装有导向半球632,第一铰接螺栓633穿过导向半球632、贯穿弧槽2212后与随动轴631顶部装配。使用时,导向半球可以在随动轴631的驱动下带动导向半球在随动弧槽内滑动或滚动,以此使得涡轮轴780始终在中心轴体634与随动弧槽2211两端形成的扇形角度间转动。这种设计也是为了防止前轮转向时,蜗轮661与蜗杆部分脱离,通过这种设计,不管第一驱动轴在方向机310的驱动下移动以使前轮转动,蜗轮661与蜗杆部分始终都保持啮合,只是涡轮轴的轴线角度发生了变化。
所述的第二传动盘772上设有数个第二铰接片7721,销轴穿过两个第二铰接片7721和传动杆760一端,使得传动杆760与第二铰接片7721铰接(可以销轴为中心转动、装配);
传动杆760另一端通过其它销轴与第一传动盘771上的第一铰接片7711铰接。这种设计使得涡轮轴转动时,第二传动盘随之转动,但是这种转动通过传动杆的转动进行抵消,从而使得涡轮轴转动不会影响到第一传动盘771;而且第二传动盘772可通过传动杆760驱动第一传动盘771转动(周向上);
第一传动盘771与第一传动轴741一端装配固定,第一传动轴741另一端穿过第八立板218、第七立板217后与第一传动齿611装配固定,第八立板218、第七立板217一侧与第九立板219装配固定;
第二传动轴742一端与第八立板218可转动装配,另一端穿出第七立板217 后与第二传动齿612装配固定;
所述的第二传动轴742位于第八立板218、第七立板217之间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五斜齿轮625,所述的第五斜齿轮625与第六斜齿轮626啮合传动,第六斜齿轮626安装在第一传动输出轴730一端,第一传动输出轴730另一端穿过第九立板219后与第三立板213可转动装配,且第一传动输出轴730位于第三立板213和第九立板219之间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三带轮653;
所述的第七立板217旁还设置有第六立板216,第七立板217与第六立板 216之间安装有电磁铁840,电磁铁840的伸缩轴与传动切换轴850一端连接固定,且电磁铁840可驱动传动切换轴850在其轴向上移动;
传动切换轴850另一端穿过传动限位板830后与第二切换板820装配固定,第二切换板820分别与两块第一切换板810装配固定;
传动切换轴850靠近电磁铁的部分上设有传动限位环851,所述的传动限位环851与传动限位板830之间设有传动复位弹簧860,初始状态时,传动切换轴850在传动复位弹簧860的驱动下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切换板810、第二切换板820向上移动。优选地,传动复位弹簧860套装在传动切换轴850上。
所述的第一切换板810外侧设有导向凸块811,两块导向凸块811分别与第一导向滑槽2161、第二导向滑槽2171可滑动装配;
第一导向滑槽2161、第二导向滑槽2171分别设置在第六立板216、第七立板217上;
两块第一切换板810分别与离合轴750可转动装配,且离合轴750位于两块第一切换板810之间的部分上安装有离合齿613。初始状态时,离合齿613处于最高点,不与第一传动齿611、第二传动齿612啮合。当电磁铁得电时,电磁铁驱动传动切换轴850下移,使得离合齿613下移直到分别与第一传动齿611、第二传动齿612啮合,从而实现将第一传动盘的动能传输至第一传动输出轴730。
所述的第三带轮653通过第二皮带672与第一带轮651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所述的第一带轮651安装在空压输入轴B351上,所述的空压输入轴B351 上还安装有第二带轮652,所述的第二带轮652通过第一皮带671与第四带轮 654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第四带轮654安装在第二传动输出轴720一端,第二传动输出轴720 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五立板215、第四立板214后与第四斜齿轮624装配固定,第四斜齿轮624与第三斜齿轮623啮合传动,第三斜齿轮623安装在第三传动输出轴710一端,第三传动输出轴710另一端穿过离合立板423后与第二斜齿轮 622啮合传动;
离合立板423固定在第二离合横板422上,第二离合横板422与导向杆431 一端装配固定,导向杆431另一端穿过第一离合横板421且与之可滑动装配(轴向上);
导向杆431位于第二离合横板422、第一离合横板421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离合弹簧440,所述的离合弹簧440用于使第二离合横板422产生向下移动的力;
所述的第二离合横板422还与切换伸缩轴411一端装配固定,切换伸缩轴另一端穿过第一离合横板421后与切换油缸410的伸缩轴连接固定,切换油缸 410可以驱动切换伸缩轴411移动(轴向上)。
所述的第二斜齿轮622与第一斜齿轮621啮合传动,第一斜齿轮621固定在第二驱动轴521上;
所述的第一离合横板421固定在第二底板222上,所述的第二底板222与第一底板221、第四底板224连接固定;
所述的第四立板224至第九立板219均固定在第三底板223上,第三底板 223与第二底板222两侧之间分别通过第三立板213、第二立板212连接装配。
所述的第一底板221、第四底板224上分别安装有减震器320和减震弹簧 330,且所述的第一底板221上安装有第一陀螺仪341、第四底板224上安装有第二陀螺仪342,第一陀螺仪341、第二陀螺仪342用于检测汽车前轮部分和后轮部分的倾斜状态。
第二底板222和第三底板223之间还安装有电池B100,所述的电池B100有两个,且只能择一使用、另一个作为备用,本案将两个电池分别称为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初始状态时,第一电池使用、第二电池备用。
所述的空压机B350用于压缩空气,与现有空气压缩机一样,所述的空压输入轴B351用于驱动空压机B350运行并压缩空气;
参见图17,空压机B350属于发电组件,所述的发电组件,包括第一气缸 B331、第一油缸B341、第二气缸B332、第二油缸B342、控制箱B320、发电机 B210、动力涡轮B310,动力涡轮B310用于驱动发电轴B211转动,发电轴B211 转动时,发电机内的转子转动发电。第一气缸与第二气缸结构一样,第一油缸与第二油缸结构一样。
参见图22,所述的动力涡轮B310内部为转动腔B311,转动腔B311内安装有扇叶轮B920,扇叶轮B920上设置有扇叶B910,发电轴B211装入转动腔B311 内且与扇叶轮装配固定;
所述的转动腔B311的进口与涡轮进油管9251一端连通、出口与涡轮排油管9252一端连通;
所述的涡轮进油管9251另一端与第一切向阀出口连通,第一切向阀进口通过第二油管922与流量计出口连通,流量计进口通过第一油管921与第一油缸 B341出口连通;
涡轮排油管9252另一端与第二切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切向阀出口通过连接油管9261与第二油缸出口连通,且连接油管9261还通过补油管9262与第六单向阀出口连通,第六单向阀进口与第一补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补压阀进口与油箱内的液压油连通;
第一切向阀、第二切向阀均为多通换向阀;
第二切向阀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三油管923与第一切向阀第二进口连通;
第二切向阀的第三出口通过第四油管924与第一切向阀的第三进口连通。
参见图19,第一油缸B341内部通过活塞板B410分割,且活塞板B410与第一油缸B341内部密封、可滑动装配,由此将第一油缸内部分割为两个腔体,其中与出口连通的是储油腔B3412,另一个腔体为储气腔,储气腔与进口连通且储气腔通过第三气管913与第一调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调压阀进口通过第二支气管9121与第八换向阀9121出口连通,第八换向阀进口通过第一气管911与第一气缸出口连通;
储气腔还通过第二副支气管9122与第八换向阀另一个进口连通;
第一气缸进口通过第四气管914与第一气压表出口连通,第一气压表进口分别通过第五支气管9151、第五副支气管9152与第一单向阀进口、第二单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单向阀出口通过第六支气管9161与第一换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单向阀进口通过第六副支气管9162与第一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另一进口通过第七副支气管9172与第三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另一出口通过第七支气管9171与第七换向阀进口连通;
第七换向阀出口通过第四循环管9184与空压机进气口连通,空压机出气口通过第三循环管9183与第三换向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另一出口通过第二循环管9812与第二换向阀进口连通;
第七换向阀另一进口通过第一循环管9181与第二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四循环管9184还通过补气管919与第二补压阀出口连通,第二补压阀进口与气囊出口连通,气囊内装有高压气体;
气囊与第五单向阀出口连通,第五单向阀进口与净化装置连通;
气囊还与气阀出口连通,气阀进口与储气罐出口连通,储气罐进口与第七单向阀出口连通、第七单向阀进口与空压机出口连通;
所述的第二油缸、第二气缸的连接结构与第一油缸、第一气缸相同,且第二油缸、第二气缸的回路上还分别设有第九换向阀、第二调压阀、第二气压表、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所述的第九换向阀、第二调压阀、第二气压表、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的结构和回路连接方式分别与第八换向阀、第一调压阀、第一气压表、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相同;
所述的第三单向阀出口与第二换向阀另一进口连通,第四单向阀进口与第四单向阀另一出口连通。
充电组件的运行方式如下:
S1、初始状态时,第一气缸内没有压缩气体,第二气缸内有;第一油缸内充满液压油,第二油缸内没有液压油;
第一油缸的储气腔只通过第三气管与第一调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调压阀进口通过第八换向阀与第一气缸出口连通、第一气缸进口通过第五副支气管与第二单向阀连通、第一单向阀处于关闭状态;
第二单向阀通过第一换向阀与第三换向阀连通,空压机进气口通过第七换向阀与第二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与第七换向阀之间不连通、第三换向阀与第二换向阀不连通;
第二换向阀进气口通过第三单向阀与第二气缸进口连通,第二气缸出口通过第六换向阀与第二油缸的储气腔连通,第二油缸的储气腔不通过第二调压阀与第二气缸出口连通;
第二油缸出口与第二切向阀出口连通,第二切向阀进口与动力涡轮出口连通、动力涡轮与第一切向阀连通;第一切向阀与第二切向阀直接不直接连通,也就是第三油管923、第四油管924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切向阀、第二切向阀封闭;
第一切向阀与第一油缸出口连通;
S2、传动机构驱动空压输入轴转动,从而驱动空压机运行,空压机将第二气缸的气体抽出,并压缩至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内的气压升高,且气体通过第一调压阀以恒定气压的方式进入第一油缸的储气腔,气体推动第一油缸的活塞移动以将第一油缸内的液压油压出,液压油通过流量计后进入涡轮,并驱动发电轴转动,发电机发电,电量向备用电池充电,然后液压油进入第二油缸内;
同时,由于第二气缸内的气压降低,第二油缸的储气腔会形成负压,从而为第二油缸的活塞板的移动提供动力,也就是在第二油缸处对液压油产生吸力。
S3、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S31、第一气缸内气压达到预设标准、但是第一油缸内的液压油未排完,此时,直接向第二气缸充气,但是需要切断第二气缸与第二油缸的连通;
S32、第一油缸内的液压油排完,此时,切换状态,以第二油缸的液压油为动力,第二气缸进行充气;
S33、第二气缸内气压达到预设标准、但是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未排完,此时,直接向第一气缸充气,但是需要切断第一气缸与第一油缸的连通;
S34、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排完;此时,切换状态,以第一油缸的液压油为动力,第一气缸进行充气,重复S1-S2;
S35、第一气缸、第二气缸的气压均达到预设值,但是第一油缸或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未排完,此时,第七换向阀、第三换向阀关闭,空压机对气囊抽气,气囊内的气体通过第七单向阀进入储气罐存储,而气囊内产生负压,将通过第五单向阀、净化装置吸气,净化装置用于净化空气,如空气滤清器;
当储气罐内的气压过高时会通过泄压阀泄压。
上述五种情况中,动力涡轮始终运行,且动力涡轮、空压机内流体的流向始终不变,这就能够保证其动力的稳定输出或输入,也就是保证发电机发电的稳定性,可有效保护发电机。
S4、S31中各设备进行如下切换:
第九换向阀切断第二气缸与第二油缸的连通,第二换向阀将第二气缸与第三换向阀连通;
第三换向阀切断与第一换向阀的连通,第一换向阀、第七换向阀进口、出口全部关闭,此时空压机将气囊内的气体吸入至第二气缸,并进行压缩;
S32中,各设备进行如下切换:
第一油缸的储气腔通过第八换向阀与第一气缸连通,第八换向阀关闭第一气缸与第一调压阀的连通;
第一换向阀关闭与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的连通,使得第一换向阀通过第一单向阀与第一气缸连通;
第七换向阀将第一换向阀与空压机连通,且关闭与第二换向阀的连通;
第三换向阀与第二换向阀连通、第二换向阀关闭与第三单向阀的连通且通过第四单向阀与第二气缸连通,第二气缸的储气腔通过第二调压阀、第九换向阀与第二气缸连通,第二气缸不直接与第九换向阀连通;
第二切向阀将第二油缸和第一切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切向阀将动力涡轮出口与第一切向阀出口连通,第一切向阀出口与第一油缸连通;
此时,第二气缸内的气体通过第二调压阀恒压进入第二油缸内,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通过第二切向阀进入第一切向阀,然后进入动力涡轮,驱动动力涡轮运动,然后进入第二切向阀的另一通道、第一切向阀的另一通道后进入第一油缸。
S33中,各设备进行如下切换:
第八换向阀切断第一气缸与第一油缸的连通,第一换向阀切断与第二单向阀的连通且打开与第一单向阀的连通;
第一换向阀切断与第七换向阀的连通且打开与第三换向阀的连通,第三换向阀切断与第二换向阀的连通;
第四换向阀切断与第二换向阀的连通;
此时,空压机将气囊内的气体吸入,对第一气缸进行加压,气囊内形成负压时,会从储气罐吸气补压,此时,第七单向阀关闭;
储气罐内气压不足时,气阀关闭,气囊通过净化装置吸入空气并通过净化装置净化后补压。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连接油管处产生负压,则油箱内的液压油会通过第一补压阀、六单向阀流入连接油管中进行补充;
如果第四循环管处产生负压,则气囊内的其气体通过第二补压阀进入第四循环管进行补压。
流量计用于检测通过的液压油量,如果偏少则进行补充。
本案中的进口、出口、进气口、出气口等均是根据使用状态时介质流向而定,当然,介质也可以反向流动,故本案中的进口、出口、进气口、出气口等可以理解为接口。
参见图18,所示为第一气缸的结构,第一气缸B331内部设置有用于存储空气的空腔B3312,且空腔两端分别设有气缸外接头B3311。
参见图19-图21,所示为第一油缸的结构,第一油缸B341内部设有活塞板 B410,两端分别设有油缸外接头B3411,且储油腔B3412靠近油缸外接头B3411 处设有安装筒B910,所述的安装筒B910上安装有弹簧B920,所述的弹簧用于防止活塞板直接冲击第一油缸内壁、造成损坏;
所述的活塞板B410内设置有第一磁铁B420,所述的第一油缸B341外壁上固定有开关壳B430,所述的开关壳B430内侧设有开关滑槽B432,所述的开关滑槽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导向槽B3413、第二导向槽B431,且开关滑槽B432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限位块B510、第二限位块B520;优选地,第一限位块B510、第二限位块B520分别通过螺栓B440固定在开关壳B430上;
所述的第一限位块B510上固定有第一行程开关B610,所述的第一行程开关 B610上设有第一触发杆B710;
所述的第二限位块B520上固定有第二行程开关B620,所述的第二行程开关 B620上设有第二触发杆B720;
所述的开关滑槽B432在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之间的部分与第二磁铁 B810装配,所述的第二磁铁B810与第一导向槽B3413、第二导向槽B431对应处分别设有滚珠B850,滚珠B850分别与第一导向槽B3413、第二导向槽B431 滚动装配;
滚珠B850通过保持板B830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磁铁上(类似于轴承),保持板B830通过连接螺钉B840固定在磁铁上;
所述的开关壳B430两端分别通过连接面B433与第一油缸B341外壳连接固定,所述的连接面B433内侧设有第三导向槽B4331,所述的第三导向槽B4331 与第二滚珠B860滚动装配,第二滚珠与第二磁铁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开关壳、活塞板、第一油缸均采用不能与磁铁吸附的材料制成,如铝合金、钛合金。
使用时,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通过磁力吸附,当活塞板移动时,就会驱动第二磁铁在开关滑槽内移动,直到第二磁铁触发第一行程开关或第二行程开关,当触发第一行程开关时,系统记为第一油缸内液压油满;
当触发第二行程开关时,系统记为第一油缸内液压油排完。
这种方式首先比较简单,而且不用在第一油缸内设置感应开关,从而装配也比较简单,另外就是在第一油缸内设置感应开关会严重压缩其内部空间,而且容易受压损坏。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包括轮毂,所述的轮毂固定在传动毂上,所述的轮毂上设有刹车装置,所述的刹车装置通过连接板与第一立板装配固定;
所述的轮毂有四个:前轮两个、后轮两个,前轮的第一立板与第一底板装配固定,后轮的第一立板与第四底板装配固定;其特征在于,
前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一驱动轴两端装配固定,后轮的两个传动毂分别与第二驱动轴两端装配固定;
第一驱动轴与第一电机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一电机能够驱动第一驱动轴转动;
第二驱动轴与第二电机两端的输出轴连接固定,且第二电机能够驱动第二驱动轴转动;
所述的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通过传动机构将第一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动能传输至发电组件,从而驱动发电组件发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底板、第四底板上分别安装有减震器和减震弹簧,且所述的第一底板上安装有第一陀螺仪、第四底板上安装有第二陀螺仪,第一陀螺仪、第二陀螺仪用于检测汽车前轮部分和后轮部分的倾斜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动机构包括,驱动壳的保护壳部分固定在第一驱动轴上,所述的驱动壳内、第一驱动轴上设置有蜗杆部分,所述的蜗杆部分与蜗轮啮合并形成蜗轮蜗杆传动结构;
所述的蜗轮固定在涡轮轴一端,所述的涡轮轴另一端穿过保护壳部分、涡轮壳部分后与第二传动盘装配固定;
所述的第二传动盘上设有数个第二铰接片,传动杆一端与第二铰接片铰接,传动杆另一端与第一传动盘上的第一铰接片铰接;
第一传动盘与第一传动轴一端装配固定,第一传动轴另一端穿过第八立板、第七立板后与第一传动齿装配固定,第八立板、第七立板一侧与第九立板装配固定;
第二传动轴一端与第八立板可转动装配,另一端穿出第七立板后与第二传动齿装配固定;
所述的第二传动轴位于第八立板、第七立板之间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五斜齿轮,所述的第五斜齿轮与第六斜齿轮啮合传动,第六斜齿轮安装在第一传动输出轴一端,第一传动输出轴另一端穿过第九立板后与第三立板可转动装配,且第一传动输出轴位于第三立板和第九立板之间的部分上还安装有第三带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驱动壳上还分别固定有随动轴和中心轴体,所述的中心轴体通过第二铰接螺栓与第一底板可转动装配;
所述的第一底板与随动轴对应部分上设有随动弧槽、贯穿弧槽,所述的贯穿弧槽将第一底板贯穿,且贯穿弧槽宽度小于随动弧槽;
所述的随动弧槽、贯穿弧槽轴线均与中心轴体的轴线重合,且随动弧槽内安装有导向半球,第一铰接螺栓穿过导向半球、贯穿弧槽后与随动轴顶部装配。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七立板旁还设置有第六立板,第七立板与第六立板之间安装有电磁铁,电磁铁的伸缩轴与传动切换轴一端连接固定,且电磁铁可驱动传动切换轴在其轴向上移动;
传动切换轴另一端穿过传动限位板后与第二切换板装配固定,第二切换板分别与两块第一切换板装配固定;
传动切换轴靠近电磁铁的部分上设有传动限位环,所述的传动限位环与传动限位板之间设有传动复位弹簧;
所述的第一切换板外侧设有导向凸块,两块导向凸块分别与第一导向滑槽、第二导向滑槽可滑动装配;
第一导向滑槽、第二导向滑槽分别设置在第六立板、第七立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两块第一切换板分别与离合轴可转动装配,且离合轴位于两块第一切换板之间的部分上安装有离合齿;
所述的第三带轮通过第二皮带与第一带轮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所述的第一带轮安装在空压输入轴上,所述的空压输入轴上还安装有第二带轮,所述的第二带轮通过第一皮带与第四带轮连接并形成带传动结构;
所述的第四带轮安装在第二传动输出轴一端,第二传动输出轴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五立板、第四立板后与第四斜齿轮装配固定,第四斜齿轮与第三斜齿轮啮合传动,第三斜齿轮安装在第三传动输出轴一端,第三传动输出轴另一端穿过离合立板后与第二斜齿轮啮合传动;
离合立板固定在第二离合横板上,第二离合横板与导向杆一端装配固定,导向杆另一端穿过第一离合横板且与之可滑动装配;
导向杆位于第二离合横板、第一离合横板之间的部分上套装有离合弹簧,所述的离合弹簧用于使第二离合横板产生向下移动的力;
所述的第二离合横板还与切换伸缩轴一端装配固定,切换伸缩轴另一端穿过第一离合横板后与切换油缸的伸缩轴连接固定,切换油缸可以驱动切换伸缩轴移动;
所述的第二斜齿轮与第一斜齿轮啮合传动,第一斜齿轮固定在第二驱动轴上;
所述的第一离合横板固定在第二底板上,所述的第二底板与第一底板、第四底板连接固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电组件,包括空压机、第一气缸、第一油缸、第二气缸、第二油缸、发电机、动力涡轮,第一气缸用于存储高压气体从而驱动第一油缸内的液压油,以驱动动力涡轮转动;
第二气缸用于存储高压气体从而驱动第二油缸内的液压油,以驱动动力涡轮转动;
第一气缸、第一油缸,第二气缸、第二油缸交替使用;
动力涡轮用于驱动发电轴转动,发电轴转动时,发电机内的转子转动发电;
转动腔内安装有扇叶轮,扇叶轮上设置有扇叶,发电轴装入转动腔内且与扇叶轮装配固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腔的进口与涡轮进油管一端连通、出口与涡轮排油管一端连通;
所述的涡轮进油管另一端与第一切向阀出口连通,第一切向阀进口通过第二油管与流量计出口连通,流量计进口通过第一油管与第一油缸出口连通;
涡轮排油管另一端与第二切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切向阀出口通过连接油管与第二油缸出口连通;
第二切向阀的第二出口通过第三油管与第一切向阀第二进口连通;
第二切向阀的第三出口通过第四油管与第一切向阀的第三进口连通;
第一油缸内部通过活塞板分割,且活塞板与第一油缸内部密封、可滑动装配,由此将第一油缸内部分割为两个腔体,其中与出口连通的是储油腔,另一个腔体为储气腔,储气腔与进口连通且储气腔通过第三气管与第一调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调压阀进口通过第二支气管与第八换向阀出口连通,第八换向阀进口通过第一气管与第一气缸出口连通;
储气腔还通过第二副支气管与第八换向阀另一个进口连通;
第一气缸进口通过第四气管与第一气压表出口连通,第一气压表进口分别通过第五支气管、第五副支气管与第一单向阀进口、第二单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单向阀出口通过第六支气管与第一换向阀进口连通,第二单向阀进口通过第六副支气管与第一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另一进口通过第七副支气管与第三换向阀出口连通;
第一换向阀另一出口通过第七支气管与第七换向阀进口连通;
第七换向阀出口通过第四循环管与空压机进气口连通,空压机出气口通过第三循环管与第三换向阀进口连通,第三换向阀另一出口通过第二循环管与第二换向阀进口连通;
第七换向阀另一进口通过第一循环管与第二换向阀出口连通;
所述的第二油缸、第二气缸的连接结构与第一油缸、第一气缸相同,且第二油缸、第二气缸的回路上还分别设有第九换向阀、第二调压阀、第二气压表、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所述的第九换向阀、第二调压阀、第二气压表、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的结构和回路连接方式分别与第八换向阀、第一调压阀、第一气压表、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相同;
所述的第三单向阀出口与第二换向阀另一进口连通,第四单向阀进口与第四单向阀另一出口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其特征在于,第四循环管还通过补气管与第二补压阀出口连通,第二补压阀进口与气囊出口连通,气囊内装有高压气体;
气囊与第五单向阀出口连通,第五单向阀进口与净化装置连通;
气囊还与气阀出口连通,气阀进口与储气罐出口连通,储气罐进口与第七单向阀出口连通、第七单向阀进口与空压机出口连通;
连接油管还通过补油管与第六单向阀出口连通,第六单向阀进口与第一补压阀出口连通,第一补压阀进口与油箱内的液压油连通。
10.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应用有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自发电式汽车底盘。
CN201820835134.9U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931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35134.9U CN208393134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35134.9U CN208393134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93134U true CN208393134U (zh) 2019-01-18

Family

ID=65134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35134.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93134U (zh) 2018-05-31 2018-05-31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931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8910A (zh) 旋转阻尼器
CN103786826B (zh) 省力自行车
CN102795114B (zh) 现代木牛流马车
CN108423070A (zh) 一种电池组件及其电动汽车底盘
CN208484547U (zh) 一种传动机构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206351629U (zh) 六盘制动式多模插电式混合动力装置
CN105972136A (zh) 一种阻尼可调式1/2馈能悬架
CN108407603B (zh)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CN208393134U (zh)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CN208324904U (zh) 一种发电组件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208484552U (zh) 一种油缸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108749584A (zh) 一种发电组件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108407623A (zh) 一种切换组件及其电动汽车底盘
CN104533788B (zh) 一种气泵
CN208515383U (zh) 一种离合组件及其电动汽车底盘
CN108621785A (zh) 一种传动机构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108749585A (zh) 一种油缸及其底盘和电动汽车
CN108454453A (zh) 一种自发电式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和发电方法
CN109098823A (zh) 带有保护装置的余热发电装置
CN208134102U (zh) 一种自充电式电动汽车底盘及其电动汽车
CN202326493U (zh) 补油缓冲阀
CN104612943B (zh) 一种可连续充气的简易气泵
CN107905940A (zh) 一种池井盐水浮力发电系统
CN206733962U (zh) 汽车驱动桥
CN208439086U (zh) 一种切换组件及其电动汽车底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5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