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85464U -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85464U
CN208385464U CN201820922241.5U CN201820922241U CN208385464U CN 208385464 U CN208385464 U CN 208385464U CN 201820922241 U CN201820922241 U CN 201820922241U CN 208385464 U CN208385464 U CN 208385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piece
terminal board
cap assembly
flange
mai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222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璐璐
郑于炼
王鹏
郭志君
邢承友
杨剑雄
蔡其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222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85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85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85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包括:顶盖板,具有电极引出孔;电极端子,包括端子板,端子板位于顶盖板的一侧且覆盖电极引出孔,并且端子板的外周面凸出于电极引出孔的内壁;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至少部分地包围端子板,以将电极端子固定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与顶盖板相连接且包括主体部,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电极端子彼此隔开;其中,第一固定件和主体部中的一者设有嵌接孔,另一者设有嵌入嵌接孔内的嵌入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组件所包括的端子板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牢固地固定于顶盖板上,避免端子板与顶盖板发生分离,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结构安全性。

Description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在广泛推广,但是要完全替代燃油汽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汽车的行驶里程少,电池包成本高,电池包的可靠性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基于上述的问题,对电动车的核心零件二次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需要二次电池达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低的成本等。
目前,二次电池普遍采用的是方形硬壳结构,二次电池外壳包括壳体和顶盖组件,二次电池外壳提供一个密闭的空间容纳电极组件及电解液,电极组件的电能通过顶盖组件的极柱从密闭空间内引出到密闭空间外。现有的顶盖组件中,顶盖板为金属板并且开设通孔,极柱分为基体部和延伸部,并且基体部的横截面积大于通孔的孔径。装配时,基体部位于顶盖板的下方(即壳体内部),待延伸部穿过通孔后利用卡簧或者采用铆接方式固定延伸部,通过此方式将极柱固定于顶盖板。由于基体部位于壳体内部,因此会使壳体内部的空间利用率降低,从而降低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由于极柱本身结构以及装配工序复杂,不但会影响二次电池的装配效率,在将极柱固定于顶盖板上后,往往会由于固定力度不够,而出现极柱与顶盖板脱离连接的现象,从而降低了二次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顶盖组件所包括的端子板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牢固地固定于顶盖板上,避免端子板与顶盖板发生分离,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结构安全性。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其包括:顶盖板,具有电极引出孔;电极端子,包括端子板,端子板位于顶盖板的一侧且覆盖电极引出孔,并且端子板的外周面凸出于电极引出孔的内壁;第一固定件,第一固定件至少部分地包围端子板,以将电极端子固定于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与顶盖板相连接且包括主体部,第二固定件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电极端子彼此隔开;其中,第一固定件和主体部中的一者设有嵌接孔,另一者设有嵌入嵌接孔内的嵌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主体部设有嵌接孔,第一固定件设有嵌入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主体部包括朝向端子板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外侧面,嵌接孔为贯通外侧面和内侧面的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从外侧面至内侧面的方向上,嵌接孔的孔径逐渐缩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隔离部和第二隔离部,第一隔离部位于端子板和第二固定件之间,第二隔离部位于第二固定件的远离端子板的一侧,嵌入部连接于第一隔离部和第二隔离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主体部包括筒状的基部,嵌接孔设置于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主体部还包括环状的第一凸缘,第一凸缘从基部延伸并与基部成预定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一凸缘朝靠近端子板的方向延伸,端子板具有朝向主体部延伸的第二凸缘,其中,第一凸缘位于第二凸缘的远离顶盖板的一侧,并且在电极引出孔的轴向上,第一凸缘的投影与第二凸缘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叠。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主体部呈矩形结构,端子板被主体部所包围的部分的形状与主体部的形状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第二固定件还包括连接于主体部且朝远离端子板的方向延伸的环状的第三凸缘,第三凸缘与顶盖板焊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所包括的顶盖组件和电极端子通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相互连接。第一固定件和电极端子中的端子板接合。第二固定件同时与顶盖板以及第一固定件接合,从而将第一固定件和端子板通过第二固定件连接固定于顶盖板。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通过嵌接孔和嵌入部的嵌接方式实现彼此的连接固定。由于嵌入部嵌入嵌接孔后会受到限位,在嵌入部受到外部作用力时不易从嵌接孔中脱出,同时也不易相对于嵌接孔沿嵌接孔的径向发生移动,因此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通过嵌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可以保证彼此不易发生分离,同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两者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变化。这样,有效提高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连接稳定性,从而有效避免第一固定件和端子板从顶盖板上脱落或分离而导致二次电池出现漏液问题,进而提升二次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外,由于可以省略电极端子位于壳体内部的固定结构,因此能够减少对二次电池内部的空间占用,从而提升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其包括:壳体,具有开口;电极组件,容纳在壳体内;和,上述的顶盖组件,顶盖组件覆盖开口,以将电极组件封闭在壳体内。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固定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第二固定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顶盖组件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标记说明:
100、二次电池;
10、壳体;
20、电极组件;
30、顶盖组件;
31、顶盖板;311、电极引出孔;
32、端子板;321、第二凸缘;
33、第一固定件;331、嵌入部;332、第一隔离部;333、第二隔离部;
34、第二固定件;341、主体部;341a、基部;341b、第一凸缘;342、嵌接孔;343、第三凸缘;
35、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和附图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1至图1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以及顶盖组件30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或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包括壳体10、设置于壳体10内的电极组件20以及与壳体10密封连接的顶盖组件30。
本实施例的壳体10可具有六面体形状或其他形状。壳体10具有容纳电极组件20和电解液的内部空间。壳体10可以由例如铝、铝合金或塑料等材料制造。参见图1所示,壳体10为具有一个开口的筒状结构。顶盖组件30的数量为一个。顶盖组件30上同时设置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参见图2所示,壳体10为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开口的筒状结构。顶盖组件3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顶盖组件30盖闭两个开口。一个顶盖组件30上设置有正极输出端,另一个顶盖组件30上设置有负极输出端。
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20可通过将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隔膜一同围绕卷绕轴线螺旋卷绕而形成主体,其中,隔膜是介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绝缘体。本实施例的电极组件20整体为扁平状结构,其具有预定的厚度、高度和宽度。电极组件20的轴向为高度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示例性地以第一极片为正极片,第二极片为负极片进行说明。同样地,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极片还可以为负极片,而第二极片为正极片。另外,正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在正极片的涂覆区上,而负极片活性物质被涂覆到负极片的涂覆区上。由主体的涂覆区延伸出的未涂覆区则作为极耳,电极组件20包括两个极耳,即正极耳和负极耳,正极耳从正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负极耳从负极片的涂覆区延伸出。
参见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组件30包括顶盖板31、电极端子、第一固定件33以及第二固定件34。电极端子通过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连接固定于顶盖板31。本实施例的顶盖板31与壳体10密封连接,以将电极组件20封闭于壳体10内。顶盖板31具有电极引出孔311。电极端子包括与电极引出孔311相对应设置、且与顶盖板31相连接的端子板32。端子板32位于顶盖板31的一侧且覆盖电极引出孔311,并且端子板32的外周面凸出于电极引出孔311的内壁。第一固定件33至少部分地包围端子板32,以将电极端子固定于第一固定件33。第二固定件34与顶盖板31相连接且包括主体部341。第二固定件34通过第一固定件33与电极端子彼此隔开。第一固定件33和主体部341中的一者设有嵌接孔342,另一者设有嵌入嵌接孔342内的嵌入部331。端子板32上背向顶盖板31的顶面从第一固定件33中凸出、且高于第一固定件33上背向顶盖板31的顶面,从而端子板32的顶面能够顺利地与汇流排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所包括的顶盖组件30和电极端子通过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相互连接。第一固定件33和电极端子中的端子板32接合。第二固定件34同时与顶盖板31以及第一固定件33接合,从而将第一固定件33和端子板32通过第二固定件34连接固定于顶盖板31。第二固定件34为第一固定件33和端子板32提供有效的紧固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通过嵌接孔342和嵌入部331的嵌接方式实现彼此的连接固定。由于嵌入部331嵌入嵌接孔342后会受到限位,在嵌入部331受到外部作用力时不易从嵌接孔342中脱出,同时也不易沿嵌接孔342的径向相对于嵌接孔342发生移动,因此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通过嵌接的方式连接固定,可以保证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两者的相对位置不易发生变化。这样,有效提高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的连接稳定性,彼此不易发生分离,从而有效避免第一固定件33和端子板32与顶盖板31发生分离而导致二次电池100出现漏液问题,进而提升二次电池100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另外,由于端子板32通过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从顶盖板31的外侧与顶盖板31连接固定,因此可以省略电极端子位于壳体10内部的固定结构,从而有效减少电极端子对二次电池100内部的空间占用,从而提升二次电池100的能量密度。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顶盖组件30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但以下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第一实施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图3至图9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以及顶盖组件30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33设有嵌入部331,而第二固定件34所包括的主体部341设有嵌接孔342。第一固定件33的一部分位于嵌接孔342内以形成嵌入部331。第一固定件33通过嵌入部331与第二固定件34所包括的嵌接孔342相互嵌接连接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的连接强度,从而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的连接处不易发生分离或松动,进一步保证端子板32与顶盖板31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端子所包括的端子板32为薄片或板状结构。端子板32被第一固定件33所包围的部分的形状与第一固定件33的形状相匹配。第一固定件33为环状结构体、且具有与端子板32的形状相适应的容纳空间,从而能够将端子板32被容纳于该容纳空间中,以使端子板32的外周面至少部分地被第一固定件33所包围,进而使端子板32固定于第一固定件3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固定指的是在顶盖板31的厚度方向上的固定,由于端子板32的下方有顶盖板31对其进行限位固定,因此只要使得端子板32不会从顶盖板31上方脱出即可实现固定。
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3或图4所示,电极端子所包括的端子板32可以为圆柱状结构。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的主体部341均为回转体,其所具有的容纳空间为圆孔,从而使端子板32的一部分插入该容纳空间并彼此贴合接触。在另一个示例中,参见图5所示,电极端子所包括的端子板32可以为四棱柱结构。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的主体部341均呈矩形结构,其具有的容纳空间为方形孔。这样,端子板32会受到主体部341的约束而无法发生自转转动,降低因端子板32自转而导致端子板32和第一固定件33、端子板32与顶盖板31发生分离的可能性,提升了端子板32和第一固定件33、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于端子板32、第一固定件33以及第二固定件34之间的连接方式并不进行限定。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一体注塑的方式将第一固定件33结合到端子板32的外周面。第一固定件33采用塑胶材质,而端子板32、第二固定件34以及顶盖板31采用金属材质。端子板32以及第二固定件34通过注塑的方式接合在一起,而注塑后的塑胶凝固部分即形成第一固定件33。注塑过程中,一部分塑胶会填充第二固定件34所包括的主体部341上设置的嵌接孔342内。进入嵌接孔342的塑胶在凝固后会形成嵌入部331。这样,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两者形成一个整体,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两者连接强度大,连接稳定性好。优选地,还可以将端子板32、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三者形成一个整体,进而能够增加端子板32和第一固定件33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可以将第二固定件34与顶盖板31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从而提高两者的接合强度和接合可靠性。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固定件33为硬质塑胶件(例如可以采用聚苯硫醚、全氟烷氧基树脂或聚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从而第一固定件33可以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的方式由耐高温绝缘塑胶材料制成,自身刚度高,不易发生变形。在另一个示例中,在第一固定件33用于固定带正电的端子板32时,在制备第一固定件33时可以使用导电塑胶(例如在绝缘塑胶材料中加入导电碳),从而使壳体10也带正电,防止壳体10被电解液腐蚀。
参见图7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电极端子只由端子板32组成,即电极端子全部位于顶盖片31的一侧。在一个示例中,端子板32可以由铜合金或铝合金制成,还可以是由铜铝复合板形成(例如,上层是铝板、下层是铜板)。
参见图7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主体部341具有上述用于容纳端子板32的容纳空间。主体部341包括朝向端子板32的内侧面以及与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外侧面。嵌接孔342可以为从外侧面朝内侧面延伸或者从内侧面朝外侧面延伸的盲孔,也可以贯通外侧面和内侧面的通孔。优选地,嵌接孔342为通孔。主体部341的内侧面和端子板32的外周面之间间隔预定距离。在采用注塑方式加工制造第一固定件33时,第一固定件33的一部分填充于主体部341的内侧面和端子板3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以将主体部341和端子板32隔离开。第一固定件33的一部分填充于嵌接孔342而形成嵌入部331,从而使得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相互嵌接,提高了两者连接强度。
在一个示例中,主体部341上设置的嵌接孔342为通孔。第一固定件33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隔离部332和第二隔离部333。第一隔离部332位于第二固定件34所包括的主体部341和端子板32之间,以将主体部341和端子板32隔离开。第二隔离部333位于第二固定件34所包括的主体部341的远离端子板32的一侧。嵌入部331连接于第一隔离部332和第二隔离部333之间。这样,一方面,主体部341的一部分完全被第一隔离部332、第二隔离部333和嵌入部331所包裹,从而使得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形成整体结构,两者之间连接稳定性好;另一方面,嵌入部331能够拉紧第一隔离部332和第二隔离部333,使得第一隔离部332和第二隔离部333均紧贴于主体部,从而第一隔离部332和第二隔离部333均不易于朝远离主体部341的方向发生位移而导致与主体部341脱离连接,同时也避免第二隔离部333朝远离主体部341的方向发生翘曲变形,有效提高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从外侧面至内侧面的方向上,嵌接孔342的孔径逐渐缩小,以使嵌接孔342呈锥形。本实施例的嵌接孔342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多边形孔。这样,在采用注塑方式形成第一固定件33时,熔融状态的塑胶可以更加顺利地沿嵌接孔342的轴向流动,以充分填充嵌接孔342。相对于嵌接孔342为等径孔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嵌接孔342为变径孔的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在采用注塑方式加工制造第一固定件33时,嵌入部331和嵌接孔342两者之间出现空穴而导致两者连接不紧密的可能性。
参见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主体部341包括筒状的基部341a。本实施例的嵌接孔342设置于基部341a。当二次电池100出现内部压力增大时,顶盖板31会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且顶盖板31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相对于顶盖板31宽度方向的两侧变形程度大。当顶盖板31发生变形时,同时会拉动第一固定件33发生变形,从而降低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之间的密封性。例如,二次电池100发生过充情况时,会导致自身内部压力增大。由于基部341a为筒状结构、且基部341a环绕端子板32设置,因此第一固定件33在自身周向上都会受到基部341a的的约束限制,从而降低了第一固定件33的变形,在顶盖板31发生变形时端子板32依然可以压紧于顶盖板31上,进而降低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之间出现裂缝的可能性,以降低在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的连接处发生漏气、漏液的可能性。
本实施例的主体部341还包括第一凸缘341b。第一凸缘341b从基部341a延伸并与基部341a成预定角度。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凸缘341b完全被第一固定件33包裹,而基部341a至少部分地被第一固定件33包裹、且嵌接孔342完全被第一固定件33覆盖。在基部341a和第一凸缘341b的限制约束作用下,第二固定件34所包括的主体部341相对于第一固定件33不易沿电极引出孔311的径向和/或轴向发生移动,从而降低第一固定件33或第二固定件34受外力作用时两者易于发生分离的可能性。可选地,第一凸缘341b为环状结构、且第一凸缘341b环绕筒状的基部341a设置。由于第一凸缘341b相对于基部341a弯折成一定角度,因此提高了主体部341的整体刚度,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第一固定件33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凸缘341b朝靠近端子板32的方向延伸,而端子板32具有朝向主体部341延伸的第二凸缘321,其中,第一凸缘341b位于第二凸缘321的远离顶盖板31的一侧。在电极引出孔311的轴向上,第一凸缘341b的投影与第二凸缘321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叠。这样,第二固定件34与顶盖板31连接固定后,其包括的第一凸缘341b会对端子板32所包括的第二凸缘321施加沿电极引出孔311轴向的压紧力,从而降低端子板32在电极引出孔311轴向上发生窜动而导致端子板32处出现密封失效的可能性,进而降低二次电池100在端子板32处发生漏液的可能性。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凸缘341b和第二凸缘321都可以是环状结构。由于第一凸缘341b和第二凸缘321为环状结构,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一凸缘341b对第一固定件33及第二凸缘321的压紧力。本实施例的第二固定件34还包括连接于主体部341且朝远离端子板32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凸缘343。第二固定件34通过第三凸缘343与顶盖板31焊接,提高第二固定件34和顶盖板31连接操作的简便性以及两者的连接强度。第三凸缘343远离主体部341的边缘未被第一固定件33包裹,以便于第三凸缘343的边缘与顶盖板31进行焊接操作。在一个示例中,第三凸缘343可以是环状结构,因此第三凸缘343可以在自身周向上与顶盖板31连接,一方面增加了顶盖板31的抗变形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第二固定件34和顶盖板3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参见图7所示,为了对电极引出孔311进行密封,端子板32与顶盖板31之间设置密封件35。密封件35围绕电极引出孔311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35为环体,其朝向顶盖板31的表面设置有容纳密封件35的环形槽。另外,当将端子板32装配在顶盖板31上后,在第二固定件34的压紧力作用下,端子板32能够朝向顶盖板31压紧密封件35,使得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之间处于密封连接状态。密封件35能够提高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之间的密封性,避免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之间密封不严而发生漏液的问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100的使用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的端子板32、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可以应用于顶盖组件30的正极输出端和/或负极输出端,从而便于根据产品设计需求进行灵活选择,提高了顶盖组件30的适配性。参见图3所示,端子板32、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可以应用于顶盖组件30的正极输出端或负极输出端。参见图4或图5所示,端子板32、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可以应用于顶盖组件30的正极输出端和负极输出端。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对顶盖组件3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主要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说明。
参见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固定件33设有嵌接孔342,而第二固定件34所包括的主体部341设有嵌入部331。第一固定件33所设有的嵌接孔342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优选地,第一固定件33所设有的嵌接孔342为盲孔。第二固定件34的一部分位于嵌接孔342内以形成嵌入部331。第二固定件34通过嵌入部331与第一固定件33所包括的嵌接孔342相互嵌接连接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的连接强度,从而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相互不易发生分离或彼此连接处发生松动,进一步保证端子板32与顶盖板31的连接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嵌接孔342为盲孔、且自身的孔径在深度方向上逐渐扩大,从而嵌接孔342的纵截面呈梯形。嵌入部331的形状与嵌接孔342的形状相匹配,以使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连接牢固、稳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100的顶盖组件30,用于连接在二次电池100的壳体10开口处,将电极组件20和电解液密封于壳体10中,并实现电极组件20与壳体10外部的导电部件的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组件30通过第一固定件33和第二固定件34将端子板32牢固地连接于顶盖板31,保证端子板32和顶盖板31两者的连接状态稳定可靠,从而两者之间不易出现分离情况,提高二次电池100的使用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组件30结构简化紧凑,装配难度低,同时还能够提升二次电池100的密封效果,从而降低二次电池100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本实施例的二次电池100整体密封效果好,在顶盖组件30处不易出现漏液情况,提高自身使用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1)

1.一种用于二次电池(100)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板(31),所述顶盖板(31)具有电极引出孔(311);
电极端子,所述电极端子包括端子板(32),所述端子板(32)位于所述顶盖板(31)的一侧且覆盖所述电极引出孔(311),并且所述端子板(32)的外周面凸出于所述电极引出孔(311)的内壁;
第一固定件(33),所述第一固定件(33)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端子板(32),以将所述电极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3);以及
第二固定件(34),所述第二固定件(34)与所述顶盖板(31)相连接且包括主体部(341),所述第二固定件(34)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件(33)与所述电极端子彼此隔开;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件(33)和所述主体部(341)中的一者设有嵌接孔(342),另一者设有嵌入所述嵌接孔(342)内的嵌入部(3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41)设有所述嵌接孔(342),所述第一固定件(33)设有所述嵌入部(3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41)包括朝向所述端子板(32)的内侧面以及与所述内侧面相对设置的外侧面,所述嵌接孔(342)为贯通所述外侧面和所述内侧面的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外侧面至所述内侧面的方向上,所述嵌接孔(342)的孔径逐渐缩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3)包括第一隔离部(332)和第二隔离部(333),所述第一隔离部位于所述端子板(32)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4)之间,所述第二隔离部(33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件(34)的远离所述端子板(32)的一侧,所述嵌入部(331)连接于所述第一隔离部(332)和所述第二隔离部(33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41)包括筒状的基部(341a),所述嵌接孔(342)设置于所述基部(341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41)还包括环状的第一凸缘(341b),所述第一凸缘(341b)从所述基部(341a)延伸并与所述基部(341a)成预定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缘(341b)朝靠近所述端子板(32)的方向延伸,所述端子板(32)具有朝向所述主体部(341)延伸的第二凸缘(321),其中,所述第一凸缘(341b)位于所述第二凸缘(321)的远离所述顶盖板(31)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电极引出孔(311)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凸缘(341b)的投影与所述第二凸缘(321)的投影至少部分地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341)呈矩形结构,所述端子板(32)被所述主体部(341)所包围的部分的形状与所述主体部(341)的形状相匹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34)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341)且朝远离所述端子板(32)的方向延伸的环状的第三凸缘(343),所述第三凸缘(343)与所述顶盖板(31)焊接。
11.一种二次电池(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开口;
电极组件(20),容纳在所述壳体(10)内;和
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组件(30),所述顶盖组件(30)覆盖所述开口,以将所述电极组件(20)封闭在所述壳体(10)内。
CN201820922241.5U 2018-06-14 2018-06-14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Active CN208385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22241.5U CN208385464U (zh) 2018-06-14 2018-06-14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22241.5U CN208385464U (zh) 2018-06-14 2018-06-14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85464U true CN208385464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66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22241.5U Active CN208385464U (zh) 2018-06-14 2018-06-14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854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57157B2 (en) 2019-04-01 2023-09-1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57157B2 (en) 2019-04-01 2023-09-1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Cap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63122A (zh)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EP3748732B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209496906U (zh)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US10763466B2 (en) Top cap assembly of a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CN105958109A (zh) 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
US20150295221A1 (en) Rectangular secondary battery
WO2017141694A1 (ja)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EP3557647B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module
CN109713353B (zh) 二次电池、二次电池装配方法及电池模组
US10147925B2 (en) Square secondary battery
CN208385464U (zh)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CN105932337A (zh) 一种可充电硬壳锂离子电池的加工方法
WO2020137776A1 (ja) 電池
CN216872177U (zh) 电池箱体上盖、电池箱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5732104U (zh) 极柱组件及顶盖组件
US20190173062A1 (en)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CN208225930U (zh) 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CN211719698U (zh) 卷绕式锂离子电池
CN219739239U (zh) 一种极柱模块及极简盖板
CN214336859U (zh) 一种电池铆钉结构和电池
CN218783122U (zh) 顶盖结构及电池
JP2005216492A (ja) 制御弁式鉛蓄電池
CN220189780U (zh) 电池盖板及电池
JP6862801B2 (ja) 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蓄電素子
CN116826135A (zh) 圆柱电池装配方法及圆柱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