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2569U -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2569U
CN208372569U CN201820417773.3U CN201820417773U CN208372569U CN 208372569 U CN208372569 U CN 208372569U CN 201820417773 U CN201820417773 U CN 201820417773U CN 208372569 U CN208372569 U CN 208372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unner
filter element
pedestal
lock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1777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建
刘社军
何坤垣
禤开华
皮小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reudenberg Apollo Filtr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Apollo Air Clea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1777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2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2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2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包括滤芯本体、底座以及自动锁水组件,底座设有与外接流道相连通的底座流道,滤芯本体设有本体流道,滤芯本体的第一端旋接于底座内且本体流道对准底座流道,本体流道与底座流道之间设有自动锁水组件,滤芯本体与底座通过相对旋转控制自动锁水组件的打开和关闭,实现本体流道与底座流道的连通和断开。基于上述结构,通过滤芯本体与底座的相对旋转,自动锁水组件能够控制通水和断水,从而能够在滤芯装置的拆下过程中防止外接管道中的水流溢出,并且,该滤芯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操作便捷。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滤芯装置的净水器,具有不漏水、不窜水、滤芯更换方便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滤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净水机产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消费者对产品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拆卸时自动封水的滤芯装置最受消费者的关注。
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各种自动封水的滤芯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
一,滤芯装置上设置止水阀实现通水和断水;
二,滤芯装置的端部设置旋转结构,通过错位进行通水和断水;
三,滤座上设置旋转结构,通过错位进行通水和断水。
针对上述第一种技术,止水阀的数量会随着滤芯装置上进出水口的增加而增加,进而导致滤芯装置的组装会越来越繁琐,具有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昂的缺点。
针对上述第二种技术,由于滤芯装置端部设置的旋转结构是由螺丝固定的,而螺丝的扭力难以控制,从而导致旋转结构上设置的密封圈的压缩量与旋转手感之间难平衡,存在漏水的隐患。
针对上述第三种技术,滤座上设置旋转结构会使滤座的结构复杂化,组装难度增加。
除了上述几种缺陷以外,现有的滤芯装置还存在窜水、过滤不彻底、拆装操作复杂等不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该滤芯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操作便捷等优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包括滤芯本体、底座以及自动锁水组件,所述底座设有与外接流道相连通的底座流道,所述滤芯本体设有本体流道,所述滤芯本体的第一端旋接于所述底座内且所述本体流道对准所述底座流道,所述本体流道与所述底座流道之间设有自动锁水组件,所述滤芯本体与所述底座通过相对旋转控制所述自动锁水组件的打开和关闭,实现所述本体流道与所述底座流道的连通和断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座设有凹腔,所述凹腔内设有与所述底座流道相连通的安装位,所述自动锁水组件设于所述安装位内,所述滤芯本体的第一端设有用于顶开所述自动锁水组件的凸柱,所述凸柱的顶端设有用于连通所述本体流道与所述底座流道的进出水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自动锁水组件包括弹簧、封水塞以及封水盖,所述安装位包括第一凹位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凹位底部的第二凹位,所述封水盖设于所述第一凹位内,所述封水塞设于所述封水盖内,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第二凹位内并顶住所述封水塞,所述凸柱伸入封水盖内并从所述弹簧的相对方向顶住所述封水塞。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凸柱外套设有密封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封水塞设有防止其从所述封水盖中弹出的限位裙板。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座的内侧壁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延伸至所述凹腔的开口边缘,且所述凹腔的开口边缘设有所述滑槽的滑口,所述滤芯本体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对应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滑槽组成转接结构,所述滤芯本体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转接结构旋接于所述底座的凹腔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净水器,其包括上述的滤芯装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包括滤芯本体、底座以及自动锁水组件,底座设有与外接流道相连通的底座流道,滤芯本体设有本体流道,滤芯本体的第一端旋接于底座内且本体流道对准底座流道,本体流道与底座流道之间设有自动锁水组件,滤芯本体与底座通过相对旋转控制自动锁水组件的打开和关闭,实现本体流道与底座流道的连通和断开。基于上述结构,通过滤芯本体与底座的相对旋转,自动锁水组件能够控制滤芯装置与外接管道之间的通水和断水,从而能够在滤芯装置的拆下过程中防止外接管道中的水流溢出,并且,该滤芯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操作便捷。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器,由于该净水器采用了上述滤芯装置,因此具有不漏水、不窜水、滤芯更换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滤芯本体和底座的分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滤芯装置的分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滤芯本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止水组件的分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二进水流道和第二排污流道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第二出水流道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挡水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挡水流道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底座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滑动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自动锁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转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限位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端盖的连接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滤芯本体的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分水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挡水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止水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分水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防呆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滤芯本体,11、壳体,111、过滤腔体,112、第一开口,113、第二开口,114、环形凸台,115、安装腔体,116、隔板,117、第二凸块,12、滤材,121、第二限位柱,13、止水组件,131、分水件,1311、转轴,1312、连接柱,1313、密封盘,1314、环形凹槽,1315、凹口,1316、第一限位柱,1317、分水件疏通口,1318、分水件堵水盖,1319、密封圈卡槽,132、挡水件,1321、转孔,1322、挡水件疏通口,1323、挡水件堵水盖,1324、十字肋条,133、第一密封圈,134、第三密封圈,14a、第一进水流道、14b、第一出水流道,14c、第一排污流道,15a、第二进水流道、15b、第二出水流道,15c、第二排污流道,151、第二进水流道对接口,152、第二出水流道对接口,153、第二排污流道对接口,154、第一进水口,155、第一出水口,156、第一排污口,16a、第三进水流道,16b、第三出水流道,16c、第三排污流道,161、第三进水流道对接口,162、第三出水流道对接口,163、第三排污流道对接口,164、进水凸柱,165、出水凸柱,166、排污凸柱,167、第二进水口,168、第二出水口,169、第二排污口,171、第一凸块,172、第一滑槽,181、卡凸,182、限位槽,19、端盖,2、底座,20a、第四进水流道,20b、第四出水流道,20c、第四排污流道,21、自动锁水组件,211、弹簧,212、封水塞,2121、限位裙板,213、封水盖,22、凹腔,23、安装位,231、第一凹位,232、第二凹位,24、第二滑槽,241、滑口,25、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滤芯装置,主要包括滤芯本体1和底座2,底座2设有与外接流道相连通的底座流道,滤芯本体1设有本体流道,滤芯本体1的第一端旋接于底座2内且本体流道对准底座流道,本体流道与底座流道之间设有自动锁水组件21,滤芯本体1与底座2通过相对旋转控制自动锁水组件21的打开和关闭,实现本体流道与底座流道的连通和断开。
具体地,如图2至图4所示,滤芯本体1又包括壳体11、滤材12以及止水组件13,壳体11为空心圆柱体,壳体11内设有从其一端贯穿至另一端的过滤腔体111,其两端分别设有与过滤腔体111相连通的第一开口112和第二开口113;滤材12为与壳体11形状相似的圆柱体,滤材12内也设有从其一端贯穿至另一端的流道腔体,滤材12设于过滤腔体111内形成过滤流道,过滤流道包括第一进水流道14a、第一出水流道14b以及第一排污流道14c,其中,壳体11的内侧壁与滤材12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的夹层空间即为第一进水流道14a,流道腔体即为第一出水流道14b,滤材12本身即为第一排污流道14c。
具体地,如图4至图9所示,止水组件13安装于过滤腔体111内并封堵住第一开口112,止水组件13包括分水件131和挡水件132,分水件131设有分水流道,挡水件132设有挡水流道,壳体11在靠近第一开口112的位置设有突出壳体11内侧壁的环形凸台114,分水件131安装于过滤腔体111内,其一端被环形凸台114抵住,挡水件132安装于环形凸台114围成的安装腔体115内并通过转轴结构与分水件131转动连接,转轴结构包括设于分水件131一端的转轴1311和设于挡水件132一端的转孔1321,转轴1311插接于转孔1321内实现挡水件132与分水件131的转动连接。分水件131的另一端与滤材12的端部相连接,且分水流道与过滤流道相连通,分水流道包括与第一进水流道14a相连通的第二进水流道15a、与第一出水流道14b相连通的第二出水流道15b以及与第一排污流道14c相连通的第二排污流道15c,对应的,转轴1311的侧壁设有第二进水流道对接口151、第二出水流道对接口152以及第二排污流道对接153,三个对接口均称为分水件对接口,且三个对接口沿转轴1311的周向均匀分布于转轴1311的侧壁;同样的,挡水流道包括与第二进水流道15a相对应的第三进水流道16a、与第二出水流道15b相对应的第三出水流道16b以及与第二排污流道15c相对应的第三排污流道16c,转孔1321的侧壁设有第三进水流道对接口161、第三出水流道对接口162以及第三排污流道对接口163,三个对接口均称为挡水件对接口,且三个对接口沿转孔1321的周向均匀分布于转孔1321的侧壁。由此,转轴1311与转孔1321的相对旋转侧面即为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的对接面,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通过相对旋转控制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的对接和错开,实现分水流道与挡水流道的连通和断开。显然,上述过滤流道、分水流道以及挡水流道组成滤芯本体的本体流道。
具体地,在图2的基础上参加图10,底座流道同样包括第四进水流道20a、第四出水流道20b以及与第四排污流道20c,当壳体11的第一端旋接于底座2内时,第三进水流道16a对准第四进水流道20a,第三出水流道16b对准第四出水流道20b,第三排污流道16c对准第四排污流道20c,且第三进水流道16a与第四进水流道20a之间、第三出水流道16b与第四出水流道20b之间以及第三排污流道16c与第四排污流道20c之间均设有自动锁水组件21。由此,壳体11与底座2通过相对旋转控制自动锁水组件21的打开和关闭,实现挡水流道与底座流道的连通和断开。
基于上述结构,一方面,通过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的相对旋转,止水组件13能够控制过滤腔体111的通水和断水,从而能够在滤芯装置的拆下过程中防止过滤腔体111内的残留水流出;另一方面,通过壳体11与底座2的相对旋转,自动锁水组件21能够控制滤芯装置与外接管道之间的通水和断水,从而能够在滤芯装置的拆下过程中防止外接管道中的水流溢出,由此,止水组件13和自动锁水组件21组成的双向封水结构彻底杜绝了漏水的隐患,保证滤芯装置在拆下时始终保持干燥整洁。另外,由于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的对接面为转轴1311与转孔1321的相对旋转侧面,从而简化了组装结构,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效率,降低了成品的不良率,并且在保证密封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相对旋转时的顺滑度,降低了旋转时的顿挫感,具有较好的操控手感。需要强调的是,分水件131的转轴1311和挡水件132的转孔1321可以互换位置,即转孔1321设于分水件131,分水件对接口设于转孔1321的侧壁,转轴1311设于挡水件132,挡水件对接口设于转轴1311的侧壁,此种位置互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一样。
进一步地,如图5、如图6、如图7以及如图11所示,转轴1311设于分水件131的一端并通过连接柱1312与分水件131相连接,且转轴1311与连接柱1312之间还设有与环形凸台114抵接配合的密封盘1313,密封盘1313的侧壁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图未示)的环形凹槽1314,密封盘1313的作用是防止过滤腔体内的液体从分水件131与环形凸台114之间的缝隙渗出,提高分水件131的密封性能。分水件131的另一端设有凹口1315,凹口1315内设有第一限位柱1316,第一限位柱1316外套设有第一密封圈133;转轴1311、连接柱1312以及第一限位柱1316的中心线相重合,第二进水流道15a、第二出水流道15b以及第二排污流道15c合成贯穿转轴1311、连接柱1312以及第一限位柱1316的内腔,且连接柱1312设有连通第二进水流道15a与第一进水流道14a的第一进水口154,第一限位柱1316的头部设有连通第二出水流道15b与第一出水流道14b的第一出水口155,第一限位柱1316的尾部设有连通第二排污流道15c与第一排污流道14c的第一排污口156,由此,第二进水流道15a、第二出水流道15b以及第二排污流道15c布置紧凑,不仅便于断水控制,更简化了止水组件13的结构。滤材12的端部插接于分水件131的凹口1315内,第一限位柱1316插接于滤材12的流道腔体内,实现分水件131与滤材12的固定连接,并且,第一进水流道14a、第一出水流道14b以及第一排污流道14c被滤材12完全分隔开来,保证了过滤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防止自来水未过滤就排出,提高了过滤的质量。另外,转轴1311的顶部设有与第二进水流道15a、第二出水流道15b以及第二排污流道15c同时连通的分水件疏通口1317,分水件疏通口1317外设有分水件堵水盖1318,在止水组件13正常工作时,分水件堵水盖1318封堵住分水件疏通口1317,防止水从分水件疏通口1317流出;在分水流道发生堵塞时,使用者拆下分水件131后打开分水件堵水盖1318即可对第二进水流道15a、第二出水流道15b以及第二排污流道15c进行检查和疏通,操作简单快捷。
进一步地,如图5、如图8以及如图9所示,挡水件132远离转孔1321的一端设有凸柱,凸柱外套设有第二密封圈25,对应的,凸柱也包括进水凸柱164、出水凸柱165以及排污凸柱166,其中,进水凸柱164的顶端设有用于连通第三进水流道16a与第四进水流道20a的第二进水口167,出水凸柱165的顶部设有用于连通第三出水流道16b与第四出水流道20b的第二出水口168,排污凸柱166的顶部设有用于连通第三排污流道16c与第四排污流道20c的第二排污口169。当壳体11的第一端完全旋入底座2内时,进水凸柱164顶开自动锁水组件21连通第三进水流道16a与第四进水流道20a,出水凸柱165顶开自动锁水组件21连通第三出水流道16b与第四出水流道20b,排污凸柱166顶开自动锁水组件21连通第三排污流道16c与第四排污流道20c。与分水件131的分水件疏通口1317不同,挡水件132的外侧壁设有三个挡水件疏通口1324,三个挡水件疏通口1324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三进水流道16a、第三出水流道16b以及第三排污流道16c相连通,且各挡水件疏通口1324外分别设有挡水件堵水盖1323,在止水组件13正常工作时,挡水件堵水盖1323封堵住挡水件疏通口1324,防止水从挡水件疏通口1324流出;在挡水流道发生堵塞时,使用者拆下挡水件132后打开挡水件堵水盖1323即可对第三进水流道16a、第三出水流道16b以及第三排污流道16c进行检查和疏通,操作简单快捷。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12所示,为增加止水组件13的密封性,第二进水流道对接口151、第二出水流道对接口152以及第二排污流道对接153的边缘均设有用于安装第三密封圈134的密封圈卡槽1319,第三进水流道对接口161、第三出水流道对接口162以及第三排污流道对接口163内均设有用于防止第三密封圈134卡住的十字肋条1324。基于上述结构,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发生相对旋转时,密封圈卡槽1319能够防止第三密封圈134随着挡水件132一起转动,提高了第三密封圈134的密封效果;其次,十字肋条1324减小了各挡水件对接口的开口面积,一方面能够防止第三密封圈134卡入挡水件对接口内,另一方面增加了挡水件对接口滑过第三密封圈134时的顺畅度。需要强调的是,密封圈卡槽1319和十字肋条1324可以互换位置,即密封圈卡槽1319设于挡水件对接口的边缘,十字肋条1324设于分水件对接口内,此种位置互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一样。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12所示,分水件131的密封盘1313设有第一凸块171,挡水件132设有与第一凸块171相对应的第一滑槽172,当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转动连接时,第一凸块171位于第一滑槽172内组成滑动限位结构,且滑动限位结构与止水组件13之间存在如下关联:当第一凸块171滑至第一滑槽172的第一端时,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完全对接;当第一凸块171滑至第一滑槽172的第二端时,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完全错开。基于此滑动限位结构,使用者无需刻意调整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的相对旋转角度,即可快速准确地将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对接或错开,因而具有较好的操控性。需要强调的是,分水件131的第一凸块171和挡水件132的第一滑槽172可以互换位置,即第一凸块171设于挡水件132,第一滑槽172设于分水件131的密封盘1313,此种位置互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一样。
更进一步地,在图2的基础上参见图13至图14,底座2的凹腔22内设有三个安装位23,三个安装位23分别与相对应的第四进水流道20a、第四出水流道20b以及第四排污流道20c相连通,且三个安装位内均设有自动锁水组件21。自动锁水组件21包括弹簧211、封水塞212以及封水塞213,安装位23包括第一凹位231以及设于第一凹位231底部的第二凹位232,封水盖213通过超声波焊接或胶水粘接等组装工艺安装于第一凹位231内,封水塞212设于封水盖213内,且封水塞212设有防止其从封水盖213中弹出的限位裙板2121,弹簧211设于第二凹位232内并顶住封水塞212。另外,底座2的内侧壁设有第二滑槽24,第二滑槽24延伸至凹腔22的开口边缘,且凹腔22的开口边缘设有第二滑槽24的滑口241,壳体11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二滑槽24相对应的第二凸块117,第二凸块117与第二滑槽24组成转接结构。当壳体11的第一端通过转接结构旋入底座2的凹腔22内时,挡水件132的各凸柱伸入相对应的封水盖213内并从弹簧211的相对方向顶住封水塞212。基于上述结构,当壳体11的第一端完全旋入底座2的凹腔22内时,第二凸块117滑至第二滑槽24的最里端,此时,挡水件132的各凸柱克服弹簧211的弹力完全顶开封水塞212连通挡水流道与底座流道,滤芯装置与外接管道由此相连通;当壳体11完全旋出底座2的凹腔22时,第二凸块117从滑口241脱离出第二滑槽24,此时,挡水件132的各凸柱不再顶住封水塞212,弹簧211利用其回复力将封水塞212顶入封水盖213内断开挡水流道与底座流道,滤芯装置与外接管道由此断开。
更进一步地,在图4的基础上参见图12、图13以及图15,为了使止水组件13和自动锁水组件21组成的双向封水结构能够在旋转壳体11的操作中同步断开或连通,一方面,分水件131的端部设有卡凸181,环形凸台114的端部设有与卡凸181相对应的限位槽182,当分水件131安装于过滤腔体111内并被环形凸台114抵住时,卡凸181卡接于限位槽182内组成防呆结构,且限位槽182设有多个,且其中至少有两个限位槽182的尺寸不一样,卡凸181相对应的设有多个,各卡凸181与各限位槽182一一对应;基于此防呆结构,分水件131与壳体11连成一体,使用者只需转动壳体11即可同时操控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之间的相对旋转以及壳体11与底座2之间的相对旋转;并且,不同尺寸的限位槽182与卡凸181确定了分水件131在过滤腔体111的唯一的安装位23置,保证了分水件131与壳体11的正确匹配,使各分水件对接口与相对应的各挡水件对接口之间的旋转角度相适配。另一方面,转接结构与止水组件13之间存在如下关联:当第二凸块117滑至第二滑槽24的最里端时,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完全对接;当第二凸块117从滑口241脱离出第二滑槽24时,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完全错开。基于此,使用者可以在同时操控止水组件13和自动锁水组件21的基础上实现止水组件13和自动锁水组件21的同步通断,具体而言,在拆下滤芯装置时,使用者旋转壳体11,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发生相对旋转,第一凸块171滑至第一滑槽172的第二端,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相互错开,止水组件13断水,与此同时,第二凸块117从滑口241脱离出第二滑槽24,壳体11完全旋出端盖19的凹腔22,封水塞212被弹簧211顶入封水盖213内,自动锁水组件21断水,由此,双向封水结构实现同步断水;相反地,在装入滤芯装置时,使用者旋转壳体11,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发生相对旋转,第一凸块171滑至第一滑槽172的第一端,分水件对接口与挡水件对接口完全对接,止水组件13通水,与此同时,第二凸块117滑至第二滑槽24的最里端,壳体11完全旋入端盖19的凹腔22内,封水塞212被挡水件132的凸柱顶出封水盖213,自动锁水组件21通水,由此,双向封水结构实现同步通水。需要强调的是,组成防呆结构的卡凸181和限位槽182可互换位置,即卡凸181设于环形凸台114的端部,限位槽182设于分水件131的端部,此种位置互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一样。
再进一步地,如图16所示,壳体11的第二开口113外设有端盖19,端盖19朝向过滤腔体111的一侧设有插口191,滤材12远离分水件131的一端设有与插口191相对应的第二限位柱121,端盖19旋接于壳体11的第二端时第二限位柱121插接于插口191内。基于上述结构,拆下滤芯装置后,旋下端盖19即可抽出滤材12进行更换,操作简单便捷。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进水流道14a、第二进水流道15a、第三进水流道16a以及第四进水流道20a为接入自来水的进水流道,第一出水流道14b、第二出水流道15b、第三出水流道16b以及第四出水流道20b为排出过滤后纯水的出水流道,第一排污流道14c、第二排污流道15c、第三排污流道16c以及第四排污流道20c为排出过滤后废水的排污流道。
实施例二
如图17至1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唯一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滤芯装置采用双流道结构,即包括用于接入自来水的进水流道以及用于排出过滤后净水的出水流道,没有用于排出过滤后废水的排污流道,因此,壳体11的内侧壁与滤材12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进水流道14a,滤材12的流道腔体为第一出水流道14b;分水件131内的分水流道包括第二进水流道15a和第二出水流道15b,二者合成贯穿转轴1311、连接柱1312以及第一限位柱1316的内腔,且第二进水流道对接口151和第二出水流道对接口152相对分布于转轴1311的侧壁,第二进水流道15a和第二出水流道15b共用同一个分水件疏通口1317,连接柱1312设有连通第一进水流道14a与第二进水流道15a的第一进水口154,第一限位柱1316的头部设有连通第一出水流道14b与第二出水流道15b的第一出水口155;挡水件132内的挡水流道包括第三进水流道16a和第三出水流道16b,且第三进水流道对接口161和第三出水流道对接口162相对分布于转孔1321的侧壁,第三进水流道16a和第三出水流道16b分别设有挡水件疏通口1324,且各挡水件疏通口1324相对分布于挡水件132的外侧壁;凸柱设为两个,包括进水凸柱164和出水凸柱165,进水凸柱164的顶部设有与第三进水流道16a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167,出水凸柱165的顶部设有与第三出水流道16b相连通的第二出水口168;底座2内的底座流道包括第四进水流道20a和第四出水流道20b。除上述区别外,本实施例的其它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相应的效果也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如图20至2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分水件131的转轴1311与连接柱1312之间没有设置密封盘1313,取而代之的是,安装腔体111内设有隔开分水件131和挡水件132的隔板116,隔板116的中央设有通孔,分水件131的转轴1311穿过通孔与挡水件132的转孔转孔1321转动连接;而且,第一凸块171设于隔板116,该第一凸块171与挡水件132的第一滑槽172组成滑动限位结构。当然,隔板116的第一凸块171和挡水件132的第一滑槽172也可以互换位置,即第一凸块171设于挡水件132,第一滑槽172设于壳体11的隔板116。此外,卡凸181设于分水件131外侧壁,限位槽182设于壳体11的内侧壁,当分水件131安装于过滤腔体111内时,卡凸181卡接于限位槽182内组成防呆结构。此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壳体11的制作更加方便,且防呆效果更好。同样的,卡凸181和限位槽182也可以互换位置,即卡凸181设于壳体11的内侧壁,限位槽182设于分水件131外侧壁,此种位置互换所带来的技术效果一样。除上述区别外,本实施例的其它具体结构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相应的效果也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芯装置主要应用于净水器当中,但也可应用于其他净化技术领域;滤材12可选用RO滤材(反渗透滤材)、PP滤材、活性炭滤材、超滤滤材等。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滤芯装置,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止水组件13能够控制过滤腔体111的通水和断水,从而能够在滤芯装置的拆下过程中防止过滤腔体111内的残留水流出;
2、自动锁水组件21能够控制滤芯装置与外接管道之间的通水和断水,从而能够在滤芯装置的拆下过程中防止外接管道中的水流溢出;
3、止水组件13采用侧面通断水的方式,简化了组装结构,提升了生产制造的效率,降低了成品的不良率,并且在保证密封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分水件131与挡水件132相对旋转时的顺滑度,降低了旋转时的顿挫感,具有较好的操控手感;
4、结合防呆结构、滑动限位结构以及转接结构,使用者只需旋转壳体11即可在同时操控止水组件13和自动锁水组件21的基础上实现止水组件13和自动锁水组件21的同步通断,操作简单便捷;
5、分水件131与滤材12的连接形式独特,进水流道、出水流道以及排污流道被滤材12完全分隔开来,保证了过滤的有效性和完整性,防止自来水未过滤就排出,提高了过滤的质量;
6、分水件131和挡水件132均设有疏通口,便于检修和疏通;
7、滤芯装置的各零部件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组装,制造成本低。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滤芯本体、底座以及自动锁水组件,所述底座设有与外接流道相连通的底座流道,所述滤芯本体设有本体流道,所述滤芯本体的第一端旋接于所述底座内且所述本体流道对准所述底座流道,所述本体流道与所述底座流道之间设有自动锁水组件,所述滤芯本体与所述底座通过相对旋转控制所述自动锁水组件的打开和关闭,实现所述本体流道与所述底座流道的连通和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设有凹腔,所述凹腔内设有与所述底座流道相连通的安装位,所述自动锁水组件设于所述安装位内,所述滤芯本体的第一端设有用于顶开所述自动锁水组件的凸柱,所述凸柱的顶端设有用于连通所述本体流道与所述底座流道的进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锁水组件包括弹簧、封水塞以及封水盖,所述安装位包括第一凹位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凹位底部的第二凹位,所述封水盖设于所述第一凹位内,所述封水塞设于所述封水盖内,所述弹簧设于所述第二凹位内并顶住所述封水塞,所述凸柱伸入封水盖内并从所述弹簧的相对方向顶住所述封水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柱外套设有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水塞设有防止其从所述封水盖中弹出的限位裙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内侧壁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延伸至所述凹腔的开口边缘,且所述凹腔的开口边缘设有所述滑槽的滑口,所述滤芯本体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滑槽相对应的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滑槽组成转接结构,所述滤芯本体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转接结构旋接于所述底座的凹腔内。
7.一种净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滤芯装置。
CN201820417773.3U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Active CN208372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7773.3U CN208372569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7773.3U CN208372569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2569U true CN208372569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74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17773.3U Active CN208372569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25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20372A (zh) 净水器及其滤芯装置
CN208302300U (zh) 一种净水器及其滤芯装置
WO2019184887A1 (zh) 净水器及其滤芯装置
CN104180023B (zh) 一种四通道分质供水水龙头
CN107830205B (zh) 控流器
CN206486319U (zh) 一种可双向封水的滤芯阀及ro膜净水过滤装置
CN208389540U (zh) 一种带转动盘旋转滤芯卡接结构
CN110354568A (zh) 净水器及其带有止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CN208200413U (zh) 一种滤芯止水组件、滤芯装置以及净水器
CN208372569U (zh)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自动锁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CN208372568U (zh)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止水组件的滤芯装置
CN105135001B (zh) 水路转换阀与带有水路转换阀的净水器
CN208372570U (zh) 一种净水器及其带有防呆结构的滤芯装置
WO2021197305A1 (zh) 过滤器
CN208308456U (zh) 一种滤芯流道结构、滤芯装置以及净水器
CN101660622A (zh) 一种阀芯组件
CN110357175A (zh) 滤芯止水组件、滤芯装置以及净水器
CN206539733U (zh) 一种简易型水路切换机构
CN102179173B (zh) 一种具有超滤膜的过滤装置
CN211676631U (zh) 一体式龙头净水器
CN107344036A (zh) 净水器滤胆与腔体的旋接锁位方法及滤胆装置
CN205423951U (zh) 净水器转换阀
CN205896282U (zh) 一种纯净水和自来水切换型水龙头
CN211611898U (zh) 一种龙头净水器
CN106151591B (zh) 用于净水器的单轴体装置双控出水龙头水口切换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