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2268U -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2268U
CN208372268U CN201720927930.0U CN201720927930U CN208372268U CN 208372268 U CN208372268 U CN 208372268U CN 201720927930 U CN201720927930 U CN 201720927930U CN 208372268 U CN208372268 U CN 208372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
fixed
hole
pedestal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2793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荆凤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ingtian Global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ingtian Global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ingtian Global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ingtian Global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2793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2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2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22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贴和固接于固定贴一侧的支架,支架包括有基座,基座上间隔固接有束带和限位件,束带本体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连续的凸部,限位件包括有过孔,过孔的一侧端口上设置有止退部,止退部上开设有与过孔同轴的通孔,通孔末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凸部的直径;束带的自由端使得凸部依次穿过过孔和所述通孔,束带本体使得导管与基座固定。通过束带对导管的绑扎从而实现了导管与支架的固定,限位件对束带本体上的凸台进行限位使得束带无法退回,并通过固定贴之间将固定有导管的支架固定在患者的皮肤表面,保证了体腔导管与支架的连接强度,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

Description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代医疗领域,医生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导管直接向病人体内输入液体和药剂,或者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是很普遍的做法。通常医生和患者都希望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较长时间地固定导管,为了使得用导管的治疗过程中保持适当的位置不偏移,可以有多种将导管固定在患者身上的方法。
常见的固定方法有体外缝合固定法和绑带固定法,体外缝合固定法即将导管至于体外的部分用手术缝合于身体表面,从而使得导管不偏移;体外缝合法的缺点在于,缝合耗时较长,且由于需要打结等操作,使得手术繁琐,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并会在患者的皮肤上留下疤痕,影响美观。绑带固定法即直接将绑带将导管固定在患者的体表,而绑带的使用会在插入导管的位置留下污渍和其它污染微粒,可能造成患者的感染,而且绑带并不能很好的限制导管的移动,从而会导致相关的不良症状,如绑带被渗液所述浸润从而失去粘性,导致导管移动。另外某些加绷带的辅料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需要周期性更换,通常在更换绷带时容易擦破伤口被感染,使得医护人员工作更加复杂。
因此,提供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以期提高体腔导管的固定强度,从而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以期提高体腔导管的固定强度,从而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痛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包括固定贴和固接于所述固定贴一侧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上间隔固接有束带和限位件,所述束带本体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连续的凸部,所述限位件包括有过孔,所述过孔的一侧端口上设置有止退部,所述止退部上开设有与所述过孔同轴的通孔,所述通孔末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凸部的直径;所述束带的自由端使得所述凸部依次穿过所述过孔和所述通孔,所述束带本体使得导管与所述基座固定。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内径自过孔端至末端依次变小。
优选地,所述通孔的侧壁间隔开设有多个长槽,各所述长槽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通孔的末端贯通。
优选地,所述凸部沿所述束带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朝向所述束带自由端之底的长度小于朝向所述基座之底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限位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限位件间隔设置,所述束带设置在两所述限位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束带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束带间隔设置在两所述限位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束带为柔性材质,所述柔性材质为尼龙。
优选地,所述固定贴朝向人体的端面上设置有胶层,所述固定贴上均布有若干通气孔。
优选地,所述基座通过塑料铆钉与所述固定贴固定。
优选地,所述塑料铆钉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贴和固接于所述固定贴一侧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上间隔固接有束带和限位件,所述束带本体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连续的凸部,所述限位件包括有过孔,所述过孔的一侧端口上设置有止退部,所述止退部上开设有与所述过孔同轴的通孔,所述通孔末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凸部的直径;所述束带的自由端使得所述凸部依次穿过所述过孔和所述通孔,所述束带本体使得导管与所述基座固定。上述固定装置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固定贴和支架,其中支架固定在固定贴的一侧,支架包括有基座、束带和限位件,其中束带和限位件固接在基座远离固定贴的端面上,束带与限位件间隔设置,束带为条状结构,在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凸部,一端与基座固接,另一端可自由活动,限位件上开设有过孔,在过孔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止退部,止退部上开设有通孔,其中通孔与过孔的向贯通且同轴设置,通孔在止退部末端的直径小于凸部的直径。
使用时需要将导管的外壁与基座的表面贴合,束带的自由端绕过导管后依次经过过孔和通孔,过孔的直径大于凸台的直径,通过对束带自由端的不断拉紧连续的凸部逐渐经过通孔,直至完全将导管固定在基座上,由于凸部的直径大于通孔在止退部末端的直径,经过通孔的凸部无法退回从而使得束带将导管牢牢固定在基座上,载将固定贴远离支架的一侧与患者的皮肤表面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导管的有效固定。
基于上述装置,通过束带对导管的绑扎从而实现了导管与支架的固定,限位件对束带本体上的凸台进行限位使得束带无法退回,并通过固定贴之间将固定有导管的支架固定在患者的皮肤表面,该结构有效保证了体腔导管与支架的连接强度,从而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痛苦。
附图说明
图1为固定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固定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为固定贴;2为支架,21为基座,221为凸部,22为束带,23 为限位件,231为止退部,232为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固定装置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固定装置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贴1和固接于所述固定贴1一侧的支架2,所述支架2包括有基座21,所述基座21上间隔固接有束带22和限位件23,所述束带22本体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连续的凸部221,所述限位件23包括有过孔232,所述过孔232的一侧端口上设置有止退部231,所述止退部231上开设有与所述过孔232同轴的通孔,所述通孔末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凸部 221的直径;所述束带22的自由端使得所述凸部221依次穿过所述过孔232和所述通孔,所述束带22本体使得导管与所述基座21固定。上述固定装置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固定贴1和支架2,其中支架2 固定在固定贴1的一侧,支架2包括有基座21、束带22和限位件23,其中束带22和限位件23固接在基座21远离固定贴1的端面上,束带22与限位件23间隔设置,束带22为条状结构,在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连续的凸部221,一端与基座21固接,另一端可自由活动,限位件23上开设有过孔232,在过孔232的一侧端面上设置有止退部231,止退部231上开设有通孔,其中通孔与过孔232的向贯通且同轴设置,通孔在止退部231末端的直径小于凸部221的直径。
使用时需要将导管的外壁与基座21的表面贴合,束带22的自由端绕过导管后依次经过过孔232和通孔,过孔232的直径大于凸台的直径,通过对束带22自由端的不断拉紧连续的凸部221逐渐经过通孔,直至完全将导管固定在基座21上,由于凸部221的直径大于通孔在止退部231末端的直径,经过通孔的凸部221无法退回从而使得束带22将导管牢牢固定在基座21上,载将固定贴1远离支架2的一侧与患者的皮肤表面进行固定,从而实现导管的有效固定。
基于上述装置,通过束带22对导管的绑扎从而实现了导管与支架2的固定,限位件23对束带22本体上的凸台进行限位使得束带 22无法退回,并通过固定贴1之间将固定有导管的支架2固定在患者的皮肤表面,该结构有效保证了体腔导管与支架2的连接强度,从而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痛苦。
需要理解的是,上述凸部221与限位件23的配合是通过几何尺寸进行物理限位,可以是束带22上的凸部221为柔性材料,而通孔的末端直径小于凸部221的直径,当凸部221经过通孔的末端时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弹性形变,从而能够使得凸部221通过通孔的末端,当凸部221经过通孔的末端后恢复原来的形状,通孔末端有效将其限制在通孔的外侧,从而实现对束带22的限位,进而保证束带22与体腔导轨的固定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固定贴1与皮肤固定需要通过胶层或其它的连接方式与患者的皮肤进行固定,固定的形式可以为多样,一般采用在固定贴1上设置胶层,固定贴1为了保证支架2的稳定性可以将固定贴1的尺寸增大,也可以将固定贴1的外形设计成固接强度更好的结构,本申请中直接将固定贴1设计成哑铃形状,即支架2固定在固定贴1的中央,两侧面接较大的位置用于将支架2与患者的皮肤表面进行固定,从而有效保证了固定的强度,进而使得体腔导管的稳定性有效增强,从而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痛苦。
同时支架2的材料可以为塑料也可以为金属,当为塑料材质时,需要选用医用级弹性好的材质通过一次注塑成型,当为金属材质时,需要选用弹性好强度高的材质,通过冲压生产。
进一步理解的是,所述通孔的内径自过孔232端至末端依次变小。上述结构中,通孔的内径为变化的,其中直径最大端与过孔232进行贯通,直径最小端为束带22的限位端,该结构能够有效保证束带22 固定体腔导管是,束带22的自由端带动连续的凸部221能够顺利进入并经过通孔,避免通孔的孔壁对凸部221的阻碍作用,从而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快速有效的将体腔导管进行固定,节省了操作的时间,也降低了患者的痛苦。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的最大端直径与过孔232的直径相等,通过该种结构能够有效保证束带22经过过孔232和通孔连接处时不会出现卡滞,能够有效保证整个操作的顺利实施。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侧壁间隔开设有多个长槽,各所述长槽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通孔的末端贯通。上述结构中,在通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多个长槽,各长槽的长度方向与通孔的长度方向一致,同时各长槽的一端与通孔的末端贯通,各个长槽绕通孔的轴线轴向间隔设置,此时止退部231形成了内部具有通孔的可变径结构,即当凸部221经过通孔的末端时由于受到力的作用,通孔末端发生弹性形变,直径变大,此时凸台能够顺利有效的通过,由于凸台为连续结构,即相连的两个凸台之间有过渡区域,过渡区域的直径小于凸台的直径,当过渡区域处于通孔末端时,由于直径变小通孔被分开的部分进行回弹从而直径变小,此时回弹后的直径小于凸台的直径,使得凸台被限位在通孔末端的外侧无法进行退回。
该结构设计巧妙通过通孔侧壁上设置独特结构使得通孔末端的直径弹性可变,当凸台经过时直径变大,使得凸台能够顺利通过,保证能够快速有效的固定体腔导管,当需要限位时,直径变小能够有效将凸台被限位在通孔末端外侧的端面上,保证束带22对体腔导管的固定强度,进一步保证了体腔导管与患者之间固定的强度,从而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痛苦。
进一步地,所述凸部221沿所述束带22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朝向所述束带22自由端之底的长度小于朝向所述基座21之底的长度。上述凸台为椎体结构,其截面为等腰梯形,该截面的方向为沿束带22的长度方向,其中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边设置位置为长底靠近基座21,短底靠近自由端,即凸台大头朝向基座 21,小头朝向自由端。有束带22的自由端为进入限位件23的自由端,此时凸台的小头在前,大头在后能够有效保证限位件23发挥单向性,即凸台只能从通孔预设的方向进入经过而不能退回,从而实现对束带 22的有效限位,进而保证体腔导管固定的强度,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痛苦。
具体地,所述限位件23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限位件23间隔设置,所述束带22设置在两所述限位件23之间。上述限位件2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限位件23间隔设置,束带22设置在两个限位件23 之间,通过该种设置可以使得操作人员在进行体腔导管固定过程中无需选择固定的限位进行固定,能够实现快速固定导管,极大的缩短固定导管的时间,提高固定导管的效率,进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上述限位件23的数量不仅仅局限于此,在满足设计和使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增加,从而满足不同环境的使用需求。
具体地,所述束带22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束带22间隔设置在两所述限位件23之间。束带22的数量为两个,通过设置两个束带 22同时对体腔导管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体腔导管的固定强度,有效保证了体腔导管的稳定性,避免出现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较少患者的痛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束带22的数量应与限位件23的数量相匹配,通过不同的束带22与不同的限位件23配合实现对体腔导管进行多部位进行固定,进一步保证体腔导管的固定强度。
具体理解的是,所述束带22为柔性材质,所述柔性材质为尼龙。上述束带22为柔性材质,同时柔性材质为尼龙,束带22为柔性材质能够有效保证束带22在固定导管过程中的弯折,进而保证固定体腔导管的效果,尼龙的强度高、柔性好,同时选用成本低,能够有效实现体腔导管的固定效果,并降低使用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贴1朝向人体的端面上设置有胶层,所述固定贴1上均布有若干通气孔。上述固定贴1上开设通气孔,其设置方式为均布在固定贴1的幅面上,同时通气孔处无胶层可以使得皮肤直接与空气接触,从而有效保证了固定装置安装位置皮肤的舒适性,避免了长时间使用出现皮肤过敏溃烂等症状。同时固定贴1与患者接触的端面设置有胶层,通过设置胶层,能够有效实现固定装置与患者皮肤的固定,从而有效保证固定装置固定导管的稳定性,进而有效避免了导管松动导致的并发症,进一步保证了患者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具体地,所述基座21通过塑料铆钉与所述固定贴1固定。该种结构一方面简单,制造成本低,能够实现固定贴1与直接的快速连接,另一方面该种连接方式的强度好、稳定性高,进一步保证了导管的固定强度,使得患者使用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得到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固定贴1与直接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螺钉连接、粘接等形式,当然无论选择何种形式的固接方式必须在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即保证固定装置固定导管的强度。
具体地,所述塑料铆钉的数量至少为两个。通过该种设置放置能够使得连接处受力均匀增强连接处的稳定性,避免由于强度下降固定装置脱落而导致的导管松动而出现的并发症,进一步保证患者使用的舒适性和安全。
上述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本技术领域内,凡是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上的变化和改进,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Claims (10)

1.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贴(1)和固接于所述固定贴(1)一侧的支架(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包括有基座(21),所述基座(21)上间隔固接有束带(22)和限位件(23),所述束带(22)本体长度方向上设置有连续的凸部(221),所述限位件(23)包括有过孔(232),所述过孔(232)的一侧端口上设置有止退部(231),所述止退部(231)上开设有与所述过孔(232)同轴的通孔,所述通孔末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凸部(221)的直径;
所述束带(22)的自由端使得所述凸部(221)依次穿过所述过孔(232)和所述通孔,所述束带(22)本体使得导管与所述基座(21)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内径自过孔(232)端至末端依次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侧壁间隔开设有多个长槽,各所述长槽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通孔的末端贯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221)沿所述束带(22)长度方向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所述等腰梯形朝向所述束带(22)自由端之底的长度小于朝向所述基座(21)之底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23)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限位件(23)间隔设置,所述束带(22)设置在两所述限位件(2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22)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束带(22)间隔设置在两所述限位件(23)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束带(22)为柔性材质,所述柔性材质为尼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贴(1)朝向人体的端面上设置有胶层,所述固定贴(1)上均布有若干通气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21)通过塑料铆钉与所述固定贴(1)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铆钉的数量至少为两个。
CN201720927930.0U 2017-07-28 2017-07-28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Active CN208372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7930.0U CN208372268U (zh) 2017-07-28 2017-07-28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27930.0U CN208372268U (zh) 2017-07-28 2017-07-28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2268U true CN208372268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77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27930.0U Active CN208372268U (zh) 2017-07-28 2017-07-28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22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3900B (zh) 调整力的组织间桥
CN208372268U (zh) 一种体腔导管的固定装置
CN204033400U (zh) 一种伤口缝合器
CN206454068U (zh) 一种留置针固定装置
CN204542913U (zh) 一种鼻饲管固定装置
CN202892029U (zh) 止血压迫器
CN211433110U (zh) 一种介入止血器
CN208958515U (zh) 一种头部敷料固定装置
CN208492191U (zh) 一种一次性高强度无创皮肤闭合器
CN2879989Y (zh) 腹股沟区动静脉穿刺术后加压止血带
CN204562247U (zh) 表皮伤口无创缝合贴
CN204951029U (zh) 表皮伤口无创缝合贴片
CN215129442U (zh) 一种可调节松紧程度的介入治疗科止血装置
CN205514747U (zh) 血管按压器
CN203341792U (zh) 一种外科用多功能止血带
CN204379359U (zh) 一种股动脉止血束带
CN208591406U (zh) 一种用于固定留置针的替胶套
CN211486145U (zh) 腹腔引流管固定胶贴
CN203749481U (zh) 移动式股动脉压迫止血装置
CN214048966U (zh) 一种远端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器
CN203291094U (zh) 骨折固定装置
CN203564284U (zh) 手术减张缝合硅胶管线
CN219250671U (zh) 一种植皮装置
CN212490406U (zh) 一种头部引流管与网状绷带头套的连接装置
CN215385841U (zh) 一种新型专用治疗电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