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291094U - 骨折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骨折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291094U
CN203291094U CN2013202167560U CN201320216756U CN203291094U CN 203291094 U CN203291094 U CN 203291094U CN 2013202167560 U CN2013202167560 U CN 2013202167560U CN 201320216756 U CN201320216756 U CN 201320216756U CN 203291094 U CN203291094 U CN 203291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op board
fracture
clamping plate
fixa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21675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灏
成永忠
张兴平
Original Assignee
程灏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程灏 filed Critical 程灏
Priority to CN20132021675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291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291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29109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人体肱骨骨折的固定装置。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肱骨骨折固定效果的骨折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前、后、内、外4块条形夹板(3、2、4、1)及若干条束带(15),4块夹板分别通过束带固定在人体肱骨骨折处的前、后、内、外侧,后、外夹板为长夹板,内、前夹板为短夹板,内夹板的下端设有一半球状的凸起(5),该装置还包括一块顶板(6),顶板内表面呈与肩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顶板包括头部(7)、体部(8)及尾部,头部设有供束带穿过的通孔(12),顶板的头部通过束带固定在人体上,尾部通过粘扣(14)与前夹板、后夹板、外夹板的上端相连接。

Description

骨折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人体肱骨骨折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小夹板是中西医结合外固定治疗骨折的成就之一。小夹板固定技术是骨折外固定技术中一种较常用的方法。现代研究表明小夹板固定治疗骨折的原理是将小夹板和纸压垫的固定力与束带的约束力相结合,达到骨折端复位、制动的目的,重新恢复肢体内部动力的平衡。
如图1并参照图2、3、4所示,肱骨外科颈骨折夹板是一种常用的小夹板构型,由4块柳木板组成,夹板的长度以能屈肘90度为宜,后、外夹板2'、1'长,前、内夹板3'、4'短;前、外、后夹板3'、1'、2'上端各有一布带环6',内夹板4'的下端包一球形厚纱布垫或棉垫(又叫蘑菇头5')。使用的时候,内夹板4'的蘑菇头5'根据骨折类型有向上和向下两种位置。
如图5所示,肱骨外科颈骨折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前、后、外夹板3'、2'、1'上端的布带环6'用绷带7'打结(呈菱形)连接后,再绕过对侧腋下拉紧固定。四块夹板用三根束带8'环绕捆扎固定肱骨上段,以此来实现骨折固定的目的。因为肱骨近端骨折处紧邻肩关节,三根束带8'环绕捆扎只能固定骨折远段,近端靠前、后、外夹板3'、2'、1'上端的布带环6'用绷带7'打结连接,之后再绕过对侧腋下拉紧固定。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前、后、外夹板3'、2'、1'之间容易出现相互倾斜靠拢的现象,再加上三块板上端缺乏向心约束力而张开,因此夹板上的束带8'容易上下滑动和松动而失去固定效果,使复位的骨折再移位。影响了临床上小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肱骨骨折固定效果的骨折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前、后、内、外4块条形夹板及若干条束带,所述4块夹板分别通过束带固定在人体肱骨骨折处的前侧、后侧、内侧及外侧,所述后夹板与外夹板为长夹板,所述内夹板与前夹板为短夹板,所述内夹板的下端设有一半球状的凸起,还包括一块位于人体肩膀处的顶板,顶板内表面呈与肩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顶板包括头部、体部及尾部,头部设有供束带穿过的通孔,所述顶板的头部通过束带固定在人体上,尾部通过粘扣与前夹板、后夹板、外夹板的上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顶板的尾部包括3个连接端头,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分别通过粘扣与前、外、后夹板的上端相连接,第一、二连接端头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三连接端头之间的夹角都为35°~40°。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固定前、后、内、外夹板的束带固定在内夹板上。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顶板的形状整体呈近似半圆锥体的弧形外表面,头部位于弧形外表面的尖端处。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前、后、内、外夹板中,每块板都包括主板和分别固定于主板两个长侧边处的副板,每块主板的内表面呈与胳膊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两个副板的内表面呈与主板内表面相反的外凹形状,所述每个副板的外侧边上都设有若干凹槽。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前、后、内、外夹板及顶板的外表面上都设有若干透气孔。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与现有技术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在原来前、后、内、外夹板的基础上新增加了一块位于骨折一侧肩膀上的顶板,所述顶板内表面呈与肩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顶板包括头部、体部及尾部,头部设有供束带穿过的通孔,所述顶板的头部通过束带固定在人体上,尾部通过粘扣与前夹板、后夹板、外夹板的上端相连接。这样,前、后、外夹板上端的位置就被固定下来,板与板之间不会出现相互倾斜靠拢的现象;又由于前、后、外夹板的上端被粘扣收紧固定下来,每块板的上端都受到一个向心拉力,从而三块板的上端不会出现张开的现象。因此,捆绑在前、后、内、外夹板上的束带不会出现滑动或松动的现象,固定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顶板的尾部包括3个连接端头,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分别通过粘扣与前、外、后夹板的上端相连接,第一、二连接端头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三连接端头之间的夹角都为35°~40°,这样就更容易用粘扣将前、外、后夹板的上端固定在胳膊的前侧、外侧和后侧。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固定前、后、内、外夹板的束带固定在内夹板上,这样束带在捆绑好夹板后,就将夹板更稳固地固定在了骨折位置上,而束带也不会出现松动和滑动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顶板的形状整体呈近似半圆锥体的弧形外表面,头部位于弧形外表面的尖端处,使用的时候,头部位于肩膀内侧,尾部位于肩膀外侧,这样当位于头部的束带用力拉紧顶板后,顶板尾部的第一、二、三连接端头受力更均匀,从而通过粘扣将前、外、后夹板固定得更加稳固。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前、后、内、外夹板中,每块板都包括主板和分别固定于主板两个长侧边处的副板,每块主板的内表面呈与胳膊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两个副板的内表面呈与主板内表面相反的外凹形状,所述每个副板的外侧边上都设有若干凹槽,使用的时候,捆绑在夹板外表面的束带位于每块板的凹槽中,这样束带就被固定在了夹板上,不会出现上下滑动的现象。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外夹板的结构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后夹板的结构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前夹板的结构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内夹板的结构图;
图5为现有技术中前、后、内、外夹板使用效果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外夹板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后夹板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前夹板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内夹板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中前、后、内、外夹板端头主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实施例二中顶板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实施例二的使用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前、后、内、外4块条形夹板3、2、4、1及若干条束带15,所述4块夹板分别通过束带15固定在人体肱骨骨折处的前侧、后侧、内侧及外侧,所述后夹板2与外夹板1为长夹板,所述内夹板4与前夹板3为短夹板,所述内夹板4的下端设有一半球状的凸起5,即通常所称的蘑菇头,该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块位于人体肩膀处的顶板,顶板内表面呈与肩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顶板包括头部、体部及尾部,头部设有供束带15穿过的通孔,所述顶板的头部通过束带15固定在人体上,尾部通过粘扣14与前夹板3、后夹板2、外夹板1的上端相连接。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前、后、内、外4块条形夹板3、2、4、1及若干条束带15,图中未示出内夹板4,所述4块夹板分别通过束带15固定在人体肱骨骨折处的前侧、后侧、内侧及外侧,结合图6、7、8、9所示,所述后夹板2与外夹板1为长夹板,所述内夹板4与前夹板3为短夹板,所述内夹板4的下端设有一半球状的凸起5,即通常所称的蘑菇头,内夹板4上固定有捆绑前、后、内、外夹板3、2、4、1的束带15。结合图10可知,所述前、后、内、外夹板3、2、4、1中,每块板都包括主板16和分别固定于主板16两个长侧边处的副板17,主板16的宽度要大于副板17的宽度,主板16与副板17为一体结构,每块主板16的内表面呈与胳膊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两个副板17的内表面呈与主板16内表面相反的外凹形状,所述每个副板17的外侧边上都设有若干凹槽18。结合图11可知,该骨折固定装置还包括一块位于人体肩膀处的顶板6,顶板6包括头部7、体部8及尾部,顶板6的形状整体呈近似半圆锥体的弧形外表面,头部7位于弧形外表面的尖端处并在其上设有供束带15穿过的通孔12,顶板6内表面呈与肩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所述顶板6的头部7通过束带15固定在人体上,尾部包括3个连接端头,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9、10、11,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9、10、11分别通过粘扣14与前、外、后夹板3、1、2的上端相连接,第一、二连接端头9、10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三连接端头10、11之间的夹角都为35°~40°。
本实用新型骨折固定装置,其中所述前、后、内、外夹板3、2、4、1及顶板6的外表面上都设有若干透气孔13。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骨折固定装置,包括前、后、内、外4块条形夹板(3、2、4、1)及若干条束带(15),所述4块夹板分别通过束带(15)固定在人体肱骨骨折处的前侧、后侧、内侧及外侧,所述后夹板(2)与外夹板(1)为长夹板,所述内夹板(4)与前夹板(3)为短夹板,所述内夹板(4)的下端设有一半球状的凸起(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块位于人体肩膀处的顶板(6),顶板(6)内表面呈与肩膀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顶板(6)包括头部(7)、体部(8)及尾部,头部(7)设有供束带(15)穿过的通孔(12),所述顶板(6)的头部(7)通过束带(15)固定在人体上,尾部通过粘扣(14)与前夹板(3)、后夹板(2)、外夹板(1)的上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6)的尾部包括3个连接端头,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9、10、11),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连接端头(9、10、11)分别通过粘扣(14)与前、外、后夹板(3、1、2)的上端相连接,第一、二连接端头(9、10)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三连接端头(10、11)之间的夹角都为35°~4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前、后、内、外夹板(3、2、4、1)的束带(15)固定在内夹板(4)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6)的形状整体呈近似半圆锥体的弧形外表面,头部(7)位于弧形外表面的尖端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内、外夹板(3、2、4、1)中,每块板都包括主板(16)和分别固定于主板(16)两个长侧边处的副板(17),每块主板(16)的内表面呈与胳膊表面形状相适配的内凹形状,两个副板(17)的内表面呈与主板(16)内表面相反的外凹形状,所述每个副板(17)的外侧边上都设有若干凹槽(1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折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内、外夹板(3、2、4、1)及顶板(6)的外表面上都设有若干透气孔(13)。
CN2013202167560U 2013-04-25 2013-04-25 骨折固定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91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167560U CN203291094U (zh) 2013-04-25 2013-04-25 骨折固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2167560U CN203291094U (zh) 2013-04-25 2013-04-25 骨折固定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291094U true CN203291094U (zh) 2013-11-20

Family

ID=49567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216756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291094U (zh) 2013-04-25 2013-04-25 骨折固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2910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2479A (zh) * 2020-09-29 2020-12-04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一种肱骨外科颈夹板的一体式固定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22479A (zh) * 2020-09-29 2020-12-04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一种肱骨外科颈夹板的一体式固定方法
CN112022479B (zh) * 2020-09-29 2022-10-14 成都市新都区中医医院 一种肱骨外科颈夹板的一体式固定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60893U (zh) 一种新型解剖型骨折小夹板外固定器
CN203291094U (zh) 骨折固定装置
CN103190975B (zh) 骨折固定装置
CN206822910U (zh) 一种儿科用头皮针固定器
CN211095089U (zh) 肩关节中医小夹板外固定装置
CN205964273U (zh) 一种颅颌面部冷敷压力头套
CN209645175U (zh) 一种手腕的支撑结构
CN201052202Y (zh) 头颈胸急救保护带
CN203852460U (zh) 腕关节夹板固定装置
CN204428275U (zh) 下颌关节脱位康复弹力套
CN208388827U (zh) 一种组合式指骨骨折固定器
CN105030406B (zh) 脖颈支架
CN208677678U (zh) 一种骨折急救夹板
CN206007435U (zh) 一种肩肱外固定夹板
CN205215242U (zh) 一种带有足跟固定装置的婴儿足跟采血刀
CN104490507A (zh) 塑型锁骨骨折固定背心
CN203169427U (zh) 头部敷料固定帽
CN209107730U (zh) 一种指骨夹套
CN215960520U (zh) 肩关节外固定装置
CN205795821U (zh) 一种可调节肩部牵拉带
CN204364188U (zh) 塑型锁骨骨折固定背心
CN217853519U (zh) 一种用于手指骨折的固定装置
CN213431074U (zh) 分体式可调节头部伤口敷料固定网套
CN203710207U (zh) 一种骨外科用固定夹板
CN209422181U (zh) 一种改良医用头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311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