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67613U -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67613U
CN208367613U CN201820879998.0U CN201820879998U CN208367613U CN 208367613 U CN208367613 U CN 208367613U CN 201820879998 U CN201820879998 U CN 201820879998U CN 208367613 U CN208367613 U CN 208367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rig
liquid cooling
equipment
cool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7999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萧奕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ng Macron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ng Macron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ng Macron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ng Macron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7999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67613U/zh
Priority to PCT/IB2018/055891 priority patent/WO2019048950A1/zh
Priority to US16/118,870 priority patent/US2019007956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67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67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露一种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为一种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安装于电脑内部以帮助电脑主机散热的液冷换热装置与设备;本实用新型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一散热装置、一节流装置、一吸热器、一控制单元、一热导循环箱,以及一壳体;藉此,本实用新型藉由在管路单元内部填充热传媒介的硬件设计,透过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的循环,有效让热传媒介流向吸热器而由吸热面将热量带走,且由热导循环箱以冷却液快速稳定地交换吸热器的热源,确实达到有效的换热循环而加速达到散热的效果等主要优势。

Description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安装于电脑内部以帮助电脑主机散热的液冷换热装置与设备。
背景技术
按,传统使用于个人电脑上的散热系统,例如:装设于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或其他晶片上的散热系统,通常会在上方装设具有散热或导热功能的鳍片(或称为散热鳍片),CPU或晶片所产生的热能可以透过鳍片而被导引出来,以完成个人电脑的散热程序;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热源的接触面积持续缩小,而运算速度却增加,将进一步导致整个热源的温度提升,若仅使用散热鳍片的方式散热,除了效率不佳外,也会因为半密闭式的电脑机箱而散热不易,长时间使用后,内部的积尘更会降低散热效果。
目前业界已发展出两种新颖的散热方式,第一种散热方式即如图1所示,为传统液体冷却系统示意图,其中一液体冷却系统40直接与一设置于一电脑主机50内部的中央处理器51连接,首先,一管路系统41将温度较低的液体由该液体冷却系统40输入至一与该中央处理器51接触的导热部42后,该液体会吸收该中央处理器51所产生的热量而使得该液体的温度上升;接着,该液体再经由管路系统41导出至一散热端43,并透过一散热风扇44对该散热端43内的该液体进行散热并使该液体温度下降;接续,透过该管路系统41再度将该液体输送至该液体冷却系统40,以及该导热部42,以产生一内循环并达到对该中央处理器51的散热效果;然而,以该液体冷却系统40进行冷却的机制,其流动的循环会受到该电脑主机50内部空间的限制,因而通常流动的距离很短且线路是固定的,除了安装的位置受限之外,过短的循环会使得该散热端43的液体无法将热有效的排除,因而在长时间的使用下,流入该导热部42的液体会逐渐升温,进而无法对该中央处理器51产生有效的散热作用。
此外,第二种散热方式即为图2所示的传统风扇冷却系统示意图,其中一主机单元60于该中央处理器51及一图形处理器62(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上各设置有一散热风扇44,同时,在该主机单元60上设置有一排风扇64,该风扇冷却系统透过该散热风扇44可以将该中央处理器51及该图形处理器62所产生的热能导引出来,并透过该排风扇64将热空气排出该主机单元60以达到排热的作用。
使用该散热风扇44进行散热机制者,该散热风扇44及该排风扇64为了要产生良好的散热功效,常需于该主机单元60开机过程中保持运转状态,然而运转时该散热风扇44与该排风扇64会消耗大量的电量,同时该散热风扇44与该排风扇64的运转也会产生噪音,而且经过长时间使用后,该中央处理器51及该图形处理器62的温度会升高;另外,该散热风扇44产生空气的流动带走热量,装设在该中央处理器51及该图形处理器62上的散热风扇44无法直接对于周边运算晶片直接做一有效的排热,因此整体的散热效果有限;因此,如何藉由创新的硬件设计,以藉由热循环的作用而达到散热的效果,仍是换热装置的制作与贩卖等相关产业的开发业者与相关研究人员需持续努力克服与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缘是,发明人有鉴于此,并藉由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及多年的实务经验所辅佐,而加以改良创作一种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即在于提供一种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安装于电脑内部以帮助电脑主机散热的液冷换热装置与设备,主要藉由在管路单元内部填充热传媒介的硬件设计,透过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的循环,有效让热传媒介流向吸热器而由吸热面将热量带走,且由热导循环箱以冷却液快速稳定地交换吸热器的热源,确实达到有效的换热循环而加速达到散热的效果等主要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提出一种液冷换热装置,至少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一散热装置、一节流装置、一吸热器、一控制单元、一热导循环箱,以及一壳体;蒸气或气体加压器对应与管路单元连接;散热装置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连接;节流装置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与散热装置连接;吸热器分别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连接节流装置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其中吸热器设置有一吸热面;控制单元分别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以及吸热器讯号连接;热导循环箱包括有一箱体、一分别设置于箱体内部的冷却液、内部管路,以及冷却管路,其中内部管路与冷却管路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与吸热器连接;壳体的内部系装设有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以及控制单元,而吸热器与热导循环箱设置于壳体的外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包括有一鳍片式散热排,以及一风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散热装置为一水冷散热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节流装置为毛细管、感温式膨胀阀、电子式膨胀阀或流孔限流板等其中的一种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内部管路呈连续U型管态样分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热导循环箱可进一步设置有一驱动件,以驱动热导循环箱的运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可进一步设置有一电性连接控制单元的温控单元。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另提出一种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至少包括有一液冷换热装置,以及一设备;液冷换热装置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藉由该管路单元而对应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连接、节流装置藉由该管路单元而对应与散热装置连接、吸热器分别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连接节流装置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其中吸热器设置有一吸热面、控制单元分别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以及吸热器讯号连接、一热导循环箱包括有一箱体、一分别设置于箱体内部的冷却液、内部管路,以及冷却管路,其中内部管路与冷却管路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与吸热器连接;设备的内部包括有至少一工作单元,其中工作单元与吸热面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吸热面与工作单元的一晶片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晶片为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等其中的一种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中央处理器为95W以上的规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形处理器为150W以上的规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换热装置针对介于250W~600W之间的热量散热。
再者,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另提出一种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至少包括有一液冷换热装置,以及一设备;液冷换热装置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藉由该管路单元而对应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连接、节流装置藉由该管路单元而对应与散热装置连接、复数个吸热器分别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连接节流装置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其中每一吸热器设置有一吸热面、控制单元分别与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以及吸热器讯号连接、一热导循环箱包括有一箱体、一分别设置于箱体内部的冷却液、内部管路,以及冷却管路,其中内部管路与冷却管路藉由管路单元而对应与吸热器连接;设备的内部包括有复数个工作单元,其中工作单元与吸热面对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吸热器与管路单元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吸热器与管路单元串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吸热器与管路单元依序串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工作单元具有复数个晶片,而吸热面与晶片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吸热面对应与晶片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一吸热面对应与每一晶片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晶片为中央处理器或图形处理器等其中的一种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设备可进一步设置有至少一供电单元,供电单元电性连接工作单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供电单元电性连接液冷换热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工作单元与吸热面之间可进一步接设有一温度感应器,且温度感应器与吸热器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工作单元可进一步设置有一与控制单元讯号连接的脉冲宽度调变调速装置。
藉此,本实用新型所产生的技术效果: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主要藉由在管路单元内部填充热传媒介的硬件设计,透过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的循环,有效让热传媒介流向吸热器而由吸热面将热量带走,且由热导循环箱以冷却液快速稳定地交换吸热器的热源,确实达到有效的换热循环而加速达到散热的效果等主要优势;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主要藉由与热源直接接触的吸热器产生直接降温散热的作用而提升冷却的效果,且制冷媒介经过循环后的温度可保持低温状态,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丧失其降温的效果,避免过热所产生的降温延迟或损坏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传统液体冷却系统示意图。
图2:传统风扇冷却系统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液冷换热装置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架设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分解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架设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液冷换热装置架设方块图。
图号说明:
传统液体冷却系统
40 液体冷却系统 41 管路系统
42 导热部 43 散热端
44 散热风扇 50 电脑主机
51 中央处理器
传统风扇冷却系统
60 主机单元 62 图形处理器
64 排风扇
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10 液冷换热装置 11 管路单元
12 蒸气或气体加压器 13 散热装置
131 鳍片式散热排 132 风扇
14 节流装置 15 吸热器
151 吸热面 16 控制单元
17 热导循环箱 171 箱体
172 内部管路 173 冷却管路
174 驱动件 20 壳体
30 设备 31 外壳
32 供电单元 33 工作单元
331 主板 3311 中央处理器
3312 温度感应器 3313 脉冲宽度调变调速
332 显示卡 3321 图形处理器
H 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换热装置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架设示意图,其中所称“换热”只能够进行冷热的交换;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换热装置10至少包括有:复数个管路单元11;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等管路单元11内部填充有一热传媒介(heat-transfer medium)(图式未标示),其中该热传媒介可进行气态与液态之间的转换,该热传媒介可例如但不限定为冷媒或水等其中的一物质。
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对应与该等管路单元11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可将该等管路单元11内部的热传媒介压缩成高压高温的气态状态,其中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可例如但不限定为一压缩机。
一散热装置1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连接;此外,该散热装置13包括有一鳍片式散热排131,以及一风扇132;再者,该散热装置13为一水冷散热装置;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散热装置13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藉由该管路单元11相互连接,而该散热装置13由该鳍片式散热排131与该风扇132所组合而成,该管路单元11中的热传媒介流入该鳍片式散热排131后,可透过该风扇132进行降温的动作,进而可将该热传媒介转换成低温高压的液态状态。
一节流装置14,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散热装置13连接;此外,该节流装置14为毛细管、感温式膨胀阀、电子式膨胀阀或流孔限流板(orifice)等其中的一种装置;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节流装置14与该散热装置13之间藉由该管路单元11对应连接,且该节流装置14可将该管路单元11内的热传媒介降压转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状态,达到蒸发冷冻的目的。
一吸热器15,分别藉由该等管路单元11而对应连接该节流装置14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其中该吸热器15设置有一吸热面151;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吸热器15分别藉由该等管路单元11而对应连接该节流装置14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其中该吸热器15上设置有该吸热面151,该吸热面151与一热源H接触并与该热源H进行冷热交换,其中该热源H来自一晶片(例如:中央处理器)运作所产生的热能,一般而言,该热源H将热量传递给该吸热面151而能够使该热源H的温度降低或维持于某特定温度,而流经该吸热器15的低温低压的液态热传媒介会经过该吸热面151并将来自该热源H传递给该吸热面151的热量带走,并转换成高温低压的气态热传媒介,最后再经由该管路单元11流向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以完成一循环回路。
一控制单元16,分别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吸热器15讯号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控制单元(16)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与该吸热器15讯号连接,以控制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与该吸热器15的运作并提供其所需的电力。
一热导循环箱17,包括有一箱体171、一分别设置于该箱体171内部的冷却液(图式未标示)、内部管路172,以及冷却管路173,其中该内部管路172二端分别对应该管路单元11;此外,该内部管路172呈连续U型管态样分布,或其他的换热型态设计;再者,该热导循环箱17可进一步设置有一驱动件174,以驱动该热导循环箱17的冷却液运转;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热导循环箱17由该箱体171、该呈连续U型管态样的内部管路172与该冷却管路173所组合而成,其中该冷却管路173内部分别填充有冷却液,其中呈连续U型管态样态样分布的内部管路172可有效提升该热导循环箱17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且该冷却管路173二端分别对应与该吸热器15连接以循环带热,而该驱动件174驱动冷却液于该冷却管路173及该热导循环箱17内循环的流动173。
一壳体20,其内部装设有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控制单元16,而该吸热器15与该热导循环箱17设置于该壳体20的外部;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液冷换热装置10可容设于该壳体20内而方便携带与安装,当要进行热量交换时,仅需将该吸热器15的吸热面151与该热源H接触,该吸热面151即能够以该内部管路172内部填充的低温低压的液态热传媒介来进行热交换,以将该热源H所产生的热量吸收,并使该热传媒介转换成高温低压的气体状态;接着,该热传媒介自该内部管路172经由该管路单元(11)流至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以加压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后,再度藉由该管路单元11导入该散热装置13的鳍片式散热排131内而经由该风扇132排热降温后,该管路单元11内的热传媒介会转换成低温高压的液体状态;最后,该热传媒介经由该节流装置14的毛细管转换成低温低压的液体状态,使导入该内部管路172的热传媒介成为低温低压的状态以完成该循环回路;此循环回路可以确保与该冷却管路173接触的吸热面151的热传媒介温度可以有效对该热源H进行散热,以使该吸热面151达到热交换,进而使长时间操作下仍可确保该中央处理器的运作仍在一适当的操作温度内。
此外,请参阅图4与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整体装置分解示意图,以及整体装置架设示意图,其中该液冷换热装置10与前一实施例同,故不再赘述;该液冷换热装置10直接装设于一设备30内,该设备30为电脑主机、货柜或建筑物等其中的一种态样,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设备30为电脑主机,而该设备30具有一外壳31,在本实用新型其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外壳31为电脑机壳,该外壳31内部或该设备30内部设置有一供电单元32与一工作单元33,该工作单元33为一主板331,而该主板331上设有一中央处理器3311,其中该中央处理器3311即为热源,该液冷换热装置10相对于该工作单元33设有该吸热器15,其中该吸热器15的吸热面151与该中央处理器3311接触;同时,该供电单元32可直接供给该液冷换热装置10所需的电力,以使该液冷换热装置(10)不需要额外的电源;一般而言,该吸热器15的作用面积较小,所以相对地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耗电量亦不大,因此该液冷换热装置10可直接使用该供电单元32所提供的电力而不会对于该工作单元33的效能及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该工作单元33的主板331上更接设有一温度感应器3312,且该温度感应器3312被夹持在该吸热器15与该中央处理器3311之间并与该吸热面151接触,该主板33上并设有一脉冲宽度调变调速装置3313,该控制单元16讯号连接该脉脉冲宽度调变调速装置3313以控制该液冷换热装置10的运作,当该工作单元33刚开始启动时,其温度低于一阈值,因此该控制单元16并不会启动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及该风扇132;当一段时间后,该工作单元33上的中央处理器3311温度会升高,因此该温度感应器3312会感知该中央处理器3311的温度已经提高,当该温度感应器3312感知该中央处理器3311的温度等于或超过该阈值时,则由该脉冲宽度调变调速装置3313以一讯号通知该控制单元16,该控制单元16即会驱动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及该风扇132运转以进行该热传媒介于该循环回路的循环降温,接着当温度下降完成后,例如该温度感应器3312感知该中央处理器3311的温度小于该阈值时,则由脉冲宽度调变调速装置3313以另一讯号通知该控制单元16,该控制单元16即可以减缓或停止该液冷换热装置10运作;因此,该液冷换热装置10可在需要时再进行运转,可降低能源的损耗及避免该吸热器15过度散热,而造成该中央处理器3311及该工作单元33结霜或温度过低的状况。
此外,该设备30内部具有二工作单元33,该等工作单元33分别为该主板331及一显示卡332,该主板331上设有该中央处理器3311,而该显示卡332上设有一图形处理器3321,该液冷换热装置10相对于该等工作单元33而设有以该冷却管路173依序串连的两个吸热器15,其中该等吸热器15分别透过各自的吸热面151而与该中央处理器3311及该图形处理器3321接触。
此外,该中央处理器3311为95W的规格,而该图形处理器3321为150W的规格,其中该液冷换热装置10针对介于250W~600W之间的热量散热。
再者,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一较佳实施例的液冷换热装置架设方块图,其中该液冷换热装置10大致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故不再赘述;该设备30内部具有复数个工作单元33,本实施例的液冷换热装置10具有复数个吸热器15,而复数个吸热器15以该管路单元11连接以完成该循环回路,较佳为复数个吸热器15以该冷却管路173串连以完成该循环回路,最佳为复数个该吸热器15以该冷却管路173依序串连以完成该循环回路;该吸热器15该吸热面151与该中央处理器3311接触,较佳地该吸热面151与对应的该中央处理器3311接触,最佳地每一该吸热面151与对应的每一该中央处理器3311接触。
由上述的实施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与产品相较之下,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 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主要藉由在管路单元内部填充热传媒介的硬件设计,透过蒸气或气体加压器、散热装置、节流装置的循环,有效让热传媒介流向吸热器而由吸热面将热量带走,且由热导循环箱快速稳定地交换吸热气的热源,确实达到有效的换热循环而加速达到散热的效果等主要优势。
2. 本实用新型的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主要藉由与热源直接接触的吸热器产生直接降温散热的作用而提升冷却的效果,且制冷媒介经过循环后的温度可保持低温状态,即使长时间使用也不会丧失其降温的效果,避免过热所产生的降温延迟或损坏的缺点。

Claims (23)

1.一种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
复数个管路单元(11);
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对应与该等管路单元(11)连接;
一散热装置(1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连接;
一节流装置(14),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散热装置(13)连接;
一吸热器(15),分别藉由该等管路单元(11)而对应连接该节流装置(14)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其中该吸热器(15)设置有一吸热面(151);
一控制单元(16),分别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吸热器(15)讯号连接;
一热导循环箱(17),包括有一箱体(171)、一分别设置于该箱体(171)内部的冷却液、内部管路(172),以及冷却管路(173),其中该内部管路(172)与该冷却管路(17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吸热器(15)连接;以及
一壳体(20),其内部装设有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控制单元(16),而该吸热器(15)与该热导循环箱(17)设置于该壳体(20)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13)包括有一鳍片式散热排(131),以及一风扇(13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节流装置(14)为毛细管、感温式膨胀阀、电子式膨胀阀或流孔限流板其中之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内部管路(172)呈连续U型管态样分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导循环箱(17)设置有一驱动件(174),以驱动该热导循环箱(17)的运转。
6.一种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
一液冷换热装置(10),包括有:
复数个管路单元(11);
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
一散热装置(1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连接;
一节流装置(14),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散热装置(13)连接;
一吸热器(15),分别藉由该等管路单元(11)而对应连接该节流装置(14)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其中该吸热器(15)设置有一吸热面(151);
一控制单元(16),分别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吸热器(15)讯号连接;
一热导循环箱(17),包括有一箱体(171)、一分别设置于该箱体(171)内部的冷却液、内部管路(172),以及冷却管路(173),其中该内部管路(172)与该冷却管路(17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吸热器(15)连接;以及
一设备(30),其内部包括有至少一工作单元(33),其中该工作单元(33)与该吸热面(151)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吸热面(151)与该工作单元(33)的一晶片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晶片为中央处理器(3311)或图形处理器(3321)其中之一。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中央处理器(3311)为95W以上的规格。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图形处理器(3321)为150W以上的规格。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液冷换热装置(10)针对介于250W~600W之间的热量散热。
12.一种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有:
一液冷换热装置(10),包括有:
复数个管路单元(11);
一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
一散热装置(1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连接;
一节流装置(14),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散热装置(13)连接;
复数个吸热器(15),分别藉由该等管路单元(11)而对应连接该节流装置(14)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其中每一该吸热器(15)设置有一吸热面(151);
一控制单元(16),分别与该蒸气或气体加压器(12)、该散热装置(13)、该节流装置(14),以及该等吸热器(15)讯号连接;
一热导循环箱(17),包括有一箱体(171)、一分别设置于该箱体(171)内部的冷却液、内部管路(172),以及冷却管路(173),其中该内部管路(172)与该冷却管路(173)藉由该管路单元(11)而对应与该等吸热器(15)连接;以及
一设备(30),其内部包括有复数个工作单元(33),其中该等工作单元(33)与该等吸热面(151)对应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等吸热器(15)与该等管路单元(11)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等吸热器(15)与该等管路单元(11)串连。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等吸热器(15)与该等管路单元(11)依序串连。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等工作单元(33)具有复数个晶片,而该吸热面(151)与该晶片接触。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等吸热面(151)对应与该晶片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该吸热面(151)对应与每一该晶片接触。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晶片为中央处理器(3311)或图形处理器(3321)其中之一。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30)设置有至少一供电单元(32),该供电单元(32)电性连接该等工作单元(33)。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供电单元(32)电性连接该液冷换热装置(10)。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工作单元(33)与该吸热面(151)之间接设有一温度感应器(3312),且该温度感应器(3312)与该吸热器(15)接触。
2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工作单元(33)设置有一与该控制单元(16)讯号连接的脉冲宽度调变调速装置(3313)。
CN201820879998.0U 2017-09-11 2018-06-07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Active CN208367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79998.0U CN208367613U (zh) 2018-06-07 2018-06-07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PCT/IB2018/055891 WO2019048950A1 (zh) 2017-09-11 2018-08-06 换热装置及具有换热装置的设备
US16/118,870 US20190079568A1 (en) 2017-09-11 2018-08-31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equipment system having heat exchange ability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79998.0U CN208367613U (zh) 2018-06-07 2018-06-07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67613U true CN208367613U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27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79998.0U Active CN208367613U (zh) 2017-09-11 2018-06-07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676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5690A (zh) * 2019-04-28 2019-09-10 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好的紧凑型电机控制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5690A (zh) * 2019-04-28 2019-09-10 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好的紧凑型电机控制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52877U (zh) 液冷服务器的散热系统
CN104320953A (zh) 一种二次水环路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
CN204157201U (zh) 一种二次水环路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
CN206363240U (zh) 一种笔记本电脑水循环散热器
CN108235655B (zh) 一种采用液冷散热的易插拔的服务器机柜
CN106163242B (zh) 一种机柜换热系统及服务器
US20190079568A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equipment system having heat exchange ability
CN208367613U (zh) 液冷换热装置与具有液冷换热装置的设备
CN208239965U (zh) 一种电脑机箱散热装置
CN115145376A (zh) 复合式冷却系统
CN206162347U (zh) 一种密封水冷机箱
TWM566318U (zh) 液冷換熱裝置與具有液冷換熱裝置之設備
CN207164691U (zh) 换热装置及具有换热装置的设备
CN104252187A (zh) 一种二次水环路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04425885U (zh) 列间空调和液冷装置结合的服务器机柜散热系统
CN212227181U (zh) 一种电子计算设备冷却供热系统
CN208367614U (zh) 冷气循环换热装置与具有冷气循环换热装置的设备
CN113677159B (zh) 一种水冷风冷兼容的散热装置
CN213586803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
CN210742865U (zh) 一种基于循环制冷与热电转换的能量回收散热系统
CN201166825Y (zh) 水冷式笔记型电脑散热装置
CN210605614U (zh) 一种计算机机箱用散热装置
CN209728654U (zh) 基于半导体热泵的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TWM553549U (zh) 換熱裝置及具有換熱裝置之設備
CN205946478U (zh) 用于机房中服务器的冷却系统及服务器机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