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63022U -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63022U
CN208363022U CN201820511776.3U CN201820511776U CN208363022U CN 208363022 U CN208363022 U CN 208363022U CN 201820511776 U CN201820511776 U CN 201820511776U CN 208363022 U CN208363022 U CN 2083630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water
repairs
sewage sludge
environmental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117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建中
蔡敏
季晖
刘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Chanson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Chanso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Chanson filed Critical Nanj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Chanson
Priority to CN2018205117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630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630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630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从下到上依次包括:水下固定部分、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水下森林修复底泥段、复合水处理剂修复段。所述水下固定部分包括船锚和锚链;所述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包括最底层的框架和其上的生物螯合剂储藏室;所述水下森林修复段包括外围四周的围兜、中间的灯室和内层的水下森林生长室;所述复合水处理修复段包括水处理剂喷洒室。本实用新型可达到固氮锁磷、钝化转化重金属,原位控制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迁移的目的;再与仿陆地生态系统结合,让水体生态系统得以重建并维持稳定,帮助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对水深和底栖生态系统影响较小,有利于水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Description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装置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背景技术:
河流是我国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无组织排放,河流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且普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然而,污染水体的治理相当困难,治理工程量大,涉及面广。现有城市污染水体主要污染控制技术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物理法处理费用非常昂贵,劳动量大而持续性差;化学法主要是采用各种化学药剂杀藻、加入铁盐等促进磷的沉淀等,但化学方法药剂投加量大、容易影响水质;生物法是一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主体修复技术,治理费用低,环境无影响,最大限度的降解污染,但存在微生物的生长控制等难点,使得生物法修复技术难以推广。
考虑将原料来源充足便宜、生态友好型的复合水处理剂应用于环境处理中,可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重金属、有机染料等,并且去除污染物速度极快,达到稳态时间短。结合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降低外源和内源污染。
因此应结合水体的特点,着眼于对水体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的修复,寻求一种成本低、高效的生态处置方法。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将底泥处理与河道水处理一体化,提供一种生态性好、处理效率高、经济性好、操作简单的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措施如下:
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包括水下固定部分、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水下森林修复底泥段、复合水处理剂修复段。
水下固定部分包括固定的船锚和锚链;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包括最底层的框架和其上的生物螯合剂储藏室;水下森林修复段包括四周的围兜、中间的灯室和内层的水下森林生长室;复合水处理剂修复段包括水处理剂喷洒室。
作为优选:所述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的框架是由金属制成的扁平宽大的笼子状,笼眼比较大。
作为优选:所述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的生物螯合剂储藏室设置在框架之上,四周环绕于外层,其上有第一浮球阀。
作为优选:所述水下森林修复段的灯室是用金属制成的网状长方体型框架,有底无盖,除底面外的四个侧面每隔一定距离安装螺丝固定的底盘,底盘上装有水底灯,为LED光源,四个侧面安有密封箱体,内存便携式电源,水底灯和电源间通过防水线路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水下森林修复段的围兜网眼尺寸为0.5~1cm2,蒙蔽在灯室外。
作为优选:所述复合水处理修复段的水处理剂喷洒室是金属结构的长方体,有底有盖,与第二浮球阀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针对河道处理时存在的问题,污染物从底泥中迁移向水中,或沉积在底泥里,开发出一体化处置系统,能有效降低氮磷、有机质和重金属的含量、除去臭味。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维护方便,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河道污水淤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的示意图。
1、船锚和锚链;2、框架;3、生物螯合剂储藏室;4、围兜;5、灯室;6、水下森林生长室;7、水底灯;8、密封箱体;9、水处理剂喷洒室;10、第一浮球阀;11、第二浮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见附图1,河道污水淤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从下到上依次包括:水下固定部分、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水下森林修复底泥段、复合水处理剂修复段。
水下固定部分包括固定的船锚和锚链1。
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包括最底层的框架2和生物螯合剂储藏室3。框架2是由密度比较大的金属制成笼子状,扁平而宽大,笼眼比较大;生物螯合剂储藏室3位于框架2之上,四周环绕于外层,其上有第一浮球阀10。
水下森林修复段包括四周的围兜4、灯室5、水下森林生长室6。围兜4网眼尺寸为0.5~1cm2,蒙蔽在灯室5外;灯室5是用金属制成的网状长方体型框架,有底无盖,除底面外的四个侧面每隔一定距离安装螺丝固定的底盘,底盘上装有水底灯7,为LED光源,四个侧面上安有密封箱体8,内存便携式电源,水底灯7和电源间通过防水线路连接。密封箱体8设置在侧面的合适位置上,本实施例中设置的位置是水底灯7的边缘。
复合水处理修复段包括水处理剂喷洒室9,是金属结构的长方体,有底有盖,与第二浮球阀11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利用水域放样定位桩确定本系统的放置位置,合理设置消浪带,消除风浪对施工种植的影响硬质底泥的水域。将本系统沉在水底,用船锚和锚链固定住,防止风浪对系统的干扰。长度适宜的第一浮球阀10将会带动生物螯合剂储藏室3的开关向上,打开开关,使得水流进入,并把储藏的螯合剂带出,用于固氮锁磷、钝化转化重金属,原位控制底泥污染物向上覆水体迁移,改良基底,为水下森林的施工做实基础。而长度适宜的第二浮球阀11也会带动水处理剂喷洒室9的开关向上,打开开关,使得水流进入,并把水处理剂喷洒室9的水处理剂带出,所用的复合水处理剂的原料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材料,有效去除水中的氮、磷、重金属、有机染料等。在一定时日后,在本系统最底部的淤泥里播撒植物种子,并打开水底灯促进植物生长,将依次通过框架、生长室向上生长成为水下森林,吸收底泥中的N、P等营养物质,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确保在较深的水域也能促进沉水植物正常生长。最后,根据水位变动范围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及时删剪清理和补植。
上述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具体描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下固定部分、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水下森林修复段、复合水处理剂修复段;
水下固定部分包括固定的船锚和锚链;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包括最底层的框架和其上的生物螯合剂储藏室;水下森林修复段包括外层的围兜、中间的灯室和内层的水下森林生长室;复合水处理剂修复段包括水处理剂喷洒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的框架是由金属制成的扁平宽大的笼子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染底泥原位净化钝化段的生物螯合剂储藏室设置在框架之上,四周环绕于框架外层,生物螯合剂储藏室上设有第一浮球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森林修复段的灯室是用金属制成的网状长方体型框架,有底无盖,除底面外的四个侧面每隔一定距离安装螺丝固定的底盘,底盘上装有水底灯,为LED光源,四个侧面上安有密封箱体,内存便携式电源,水底灯和电源间通过防水线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森林修复段的围兜网眼尺寸为0.5~1cm2,蒙蔽在灯室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水处理修复段的水处理剂喷洒室是金属结构的长方体,有底有盖,与浮球阀连接。
CN201820511776.3U 2018-04-09 2018-04-09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Active CN2083630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11776.3U CN208363022U (zh) 2018-04-09 2018-04-09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11776.3U CN208363022U (zh) 2018-04-09 2018-04-09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63022U true CN208363022U (zh) 2019-01-11

Family

ID=64923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11776.3U Active CN208363022U (zh) 2018-04-09 2018-04-09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630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898113U (zh) 一种保温式农村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CN103408095B (zh) 一种漂浮自走式太阳能水体净化器
CN103159383A (zh) 农村生活污水生物处理系统
CN102674549B (zh) 城市中水应用于景观水体的处理方法
CN203820546U (zh) 一种利用改良河道底泥作为幼苗生长基质的生态浮床
CN104003527B (zh) 一种污染水体原位修复装置及其方法
CN204058075U (zh) 一种生物填料修复湖泊水体的装置
CN203021357U (zh) 一种组装式物理生态协同强化沉砂的河水净化装置
CN204824518U (zh) 一种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系统
CN102408175A (zh) 一种家庭生活污水生态利用系统
CN208363022U (zh) 一种河道污水底泥处理一体化的生态型系统
Cai et al.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 technology in China's sponge city scheme under carbon neutral vision
CN105254130A (zh) 一种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方法
CN205676241U (zh) 一种生态景观型演艺曝气喷泉
CN102515434A (zh) 一种复合塔式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方法
CN2526316Y (zh) 浮动式水下植物照明装置
CN204897532U (zh) 一种生物填料人工生态浮岛
CN205973964U (zh) 地埋式内嵌载体固化微生物的悬浮床污水处理系统
CN211078608U (zh) 一种河道修复用生态浮床
CN210103670U (zh) 养虾池循环喷淋系统
Xu et al. Treat Phoenix River water by constructed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
WO2009152853A1 (en) Collec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CN102267762A (zh) 间歇渗水式耐盐碱植物—土壤生态渗滤床
CN202968310U (zh) 组合式城镇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
Alnaser et al.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Saudi Arabia: Opportunities and Sustainabi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