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56509U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56509U CN208356509U CN201721763510.XU CN201721763510U CN208356509U CN 208356509 U CN208356509 U CN 208356509U CN 201721763510 U CN201721763510 U CN 201721763510U CN 208356509 U CN208356509 U CN 2083565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xed liquor
- built
- section
- upper layer
- lower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预处理段和生物段;所述预处理段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第一上层填料区、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第一下层填料区和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所述生物段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第二上层填料区、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第二下层填料区和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实现臭气的高效去除,还可实现系统运行灵活调度、管理维护简单方便、投资能耗相对节省、处理效果可靠稳定,充分发挥其适宜性、经济性、持续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臭气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应用区域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恶臭气体污染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大量恶臭气体如硫化氢、氨或其他含硫气体等对人类呼吸、消化、心血管、内分泌及神经系统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毒害,甚者容易致使人类患上畸癌杂症。对于我国这样污水处理仍然面临严峻形势的国家,严格控制其附带产生的恶臭气体排放是很有必要的。
传统的除臭技术净化效率低、能耗及处理成本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受气象等条件制约,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因此,必须加强除臭技术的研发,不断提高脱臭的水平。
本实用新型提出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不仅能实现臭气的高效去除,还可实现系统运行灵活调度、管理维护简单方便、投资能耗相对节省、处理效果可靠稳定,充分发挥其适宜性、经济性、持续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所述系统包括预处理段和生物段;所述预处理段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第一上层填料区、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第一下层填料区和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所述生物段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第二上层填料区、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第二下层填料区和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实现臭气的高效去除,还可实现系统运行灵活调度、管理维护简单方便、投资能耗相对节省、处理效果可靠稳定,充分发挥其适宜性、经济性、持续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包括预处理段和生物段;
所述预处理段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第一上层填料区、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第一下层填料区和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所述预处理段还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和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外来混合液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与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连通;所述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连通,以及,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连通;所述预处理段还包括通风廊道,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上方设有预处理段气体出口,所述预处理段气体出口经所述通风廊道与所述生物段连通;
所述生物段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第二上层填料区、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第二下层填料区和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所述生物段还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和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外来混合液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与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连通;所述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连通,以及,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除臭系统还包括臭气收集管线,恶臭气体经臭气收集管线通入所述预处理段;
2)所述预处理段还包括恶臭气体入口,所述恶臭气体入口设于预处理段的下部且设于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的上方;
3)所述预处理段气体出口设于生物段的下部且设于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的上方;
4)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为规整填料;
5)第一上层填料区选自丝网波纹填料、板波纹填料和板网波纹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6)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塑料、陶瓷或碳纤维;
7)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为250~500m2/m3;
8)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95%;
9)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倾角为30~45°;
10)第一上层填料区的高度为0.5~1m;
11)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为散堆填料;
12)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选自拉西环填料、鲍尔环填料和阶梯环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13)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塑料、陶瓷或碳纤维;
14)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为100~250m2/m3;
15)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公称尺寸为5~50mm;
16)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90%;
17)第一下层填料区的高度为1~1.5m;
18)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为规整填料;
19)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选自丝网波纹填料、板波纹填料和板网波纹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20)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堆肥、木屑、沸石、陶粒和炭质的混合物;
21)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1000m2/m3;
22)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60%;
23)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倾角30~45°;
24)第二上层填料区的高度0.5~1m;
25)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为散堆填料;
26)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选自拉西环填料、鲍尔环填料和阶梯环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27)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堆肥、木屑、沸石、陶粒和炭质的混合物;
28)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900m2/m3;
29)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公称尺寸为5~50mm;
30)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50%;
31)第二下层填料区的高度为1~1.5m。
优选地,所述生物段还包括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所述预处理段还包括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所述生物段还包括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所述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经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连通,所述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经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连通;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设有气相出口、液相出口、臭气排放管线、第一出水回流管线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气相出口经管线与所述预处理段连通;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的液相出口经第一出水回流管线与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连通,以及,经第二出水回流管线与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连通。
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设有第一液位控制器和pH控制器,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pH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和第一出水回流管线通过液位和pH值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设有第二液位控制器,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通过液位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
更优选地,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还设有第三液位控制器,所述第三液位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第一出水回流管线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通过液位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
上述第一液位控制器、第二液位控制器、第三液位控制器可以包括液位探测部件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信号传输控制各管线阀门。上述pH控制器包括pH检测部件和控制单元,控制单元通过信号传输控制各管线阀门。本领域技术人员均易于了解,如上所述控制单元可以加载控制程序,也可以进行简单程序编辑,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中的计算机、集成电路模块、可编程逻辑器件、其它硬件或现有的软件模块来实现。
更优选地,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悬浮填料拦网、悬浮填料区和反应曝气部件。
进一步更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悬浮填料区的填充比为30~60%;
2)悬浮填料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粒径10~25mm,壁厚0.4~0.8mm,长度10~12mm,堆积比重94~98kg/m3、比表面积>500m2/m3;
3)悬浮填料截留装置由不锈钢多孔截留网组成,截留网圆孔直径6~8mm,圆孔中心距为9.9~10.1mm,截留网基部安装粗气泡扩散器,气液比4:1~5:1。
优选地,还包括送风段,所述送风段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引风管线、送风机和第一排风管线,所述生物段设有气相出口,生物段的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风管线与所述送风机连通。
更优选地,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还设有曝气引风管线,所述第一排风管线经所述曝气引风管线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中反应曝气部件连通。
进一步更优选地,还包括应急除臭段,所述应急除臭段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引风管线、应急除臭装置和第二排风管线,所述生物段设有气相出口,生物段的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风管线与第二引风管线连通,所述第二排风管线与送风段的送风机连通。
再进一步更优选地,所述应急除臭装置内设吸附填料,材质为活性炭/炭质物,颗粒粒径为3~4mm,孔隙率50%~60%,比表面积≥1000m2/g。
如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采用两段式除臭串联系统,各段具备不同的典型恶臭物质去除功能,组合系统可使臭气得到较为理想的去除效果;
(2)采用具备不同功能分段的填料载体布置,并通过分段与混合液接触传质方式,使反应器内部功能段发挥至最优状态,有效分配载体的吸附量,提高载体的传质效率,降低载体清洗周期,减少反应段放大效应,综合提高反应段的臭气去除效果;
(3)采用特殊组合的应急除臭系统,满足设施维护同时达到连续除臭效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以提高;
(4)采用内置式生物反应器对剩余混合液再处理循环利用,节约外来补水量,并降低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程度,使系统不额外增加占地面积同时更加环保;
(5)送风系统后置,主反应段承受风压较低,系统气体外泄率和运行噪音较小,相应设备制作要求和成本得以降低;送风系统长时间具备优质通风条件,其使用寿命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臭气收集管线;
2-预处理段;2a-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b-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2c-第一上层填料区;2d-第一下层填料区;2e-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f-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g-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h-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i-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j–第一液位控制器;2k-pH控制器;2l-通风廊道;
3-生物段;3a-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3b-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3c-第二上层填料区;3d-第二下层填料区;3e-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f-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g-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h-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i-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j-第二液位控制器;
4-送风段;4a-第一引风管线;4b-第一排风管线;
5-应急除臭段;5a-第二引风管线;5b-第二排风管线;
6-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a-悬浮填料区;6b-悬浮填料拦网;6c-反应曝气部件;6d-第三液位控制器;6e-臭气排放管线;6f-曝气引风管线;6g-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h-第二出水回流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须知,下列实施例中未具体注明的工艺设备或装置均采用本领域内的常规设备或装置。
此外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到的一个或多个方法步骤并不排斥在所述组合步骤前后还可以存在其他方法步骤或在这些明确提到的步骤之间还可以插入其他方法步骤,除非另有说明;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提到的一个或多个设备/装置之间的组合连接关系并不排斥在所述组合设备/装置前后还可以存在其他设备/装置或在这些明确提到的两个设备/装置之间还可以插入其他设备/装置,除非另有说明。而且,除非另有说明,各方法步骤的编号仅为鉴别各方法步骤的便利工具,而非为限制各方法步骤的排列次序或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的情况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一种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工艺,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除臭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1)恶臭气体进入预处理段,并通过第一下层填料区和第一上层填料区进入通风廊道;外来混合液经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进入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然后一部分经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通过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与恶臭气体接触,另一部分经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通过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与恶臭气体接触,自上而下流至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形成循环;
2)经步骤1)处理得到的臭气通过通风廊道进入生物段,并通过第二下层填料区和第二上层填料区;外来混合液经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进入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然后一部分经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通过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与臭气接触,另一部分经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通过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与臭气接触,自上而下流至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形成循环。
优选地,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1)步骤1)中,恶臭气体进入预处理段下部,外来混合液经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进入位于恶臭气体入口下端的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
2)步骤2)中,经步骤1)处理得到的臭气通过通风廊道进入生物段下部,外来混合液经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进入位于预处理段气体出口下端的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
3)第一剩余混合液经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通入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第二剩余混合液经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通入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处理,经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处理后得到的气相经管线通入预处理段,经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处理后得到的液相经第一出水回流管线与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连通,以及,经第二出水回流管线与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连通;
4)经步骤2)处理后的气体通过送风段排至大气;
5)当预处理段和/或生物段维护检修状态下,经步骤2)处理后的气体通过应急除臭段处理后经送风段排至大气;
6)步骤1)中,预处理段空塔气速400~600m/h;
7)步骤1)中,混合液释放量按液气比0.1~10L/m3;
8)步骤2)中,生物段空塔气速200~300m/h;
9)步骤2)中,混合液释放量按液气比0.1~10L/m3。
更优选地,特征4)或特征5)中,送风段排出的气体经曝气引风管线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连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采用一种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及除臭工艺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11000m3/h。
所述除臭系统包括臭气收集管线1、预处理段2、生物段3、送风段4和应急除臭段5;
恶臭气体经臭气收集管线1通入所述预处理段2;
所述预处理段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第一上层填料区2c、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2b、第一下层填料区2d和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和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外来混合液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与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连通;所述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2e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连通,以及,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2b连通;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通风廊道2l,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上方设有预处理段气体出口,所述预处理段气体出口经所述通风廊道2l与所述生物段3连通;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恶臭气体入口,所述恶臭气体入口设于预处理段的下部且设于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2e的上方;
所述生物段3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3a、第二上层填料区3c、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3b、第二下层填料区3d和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和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外来混合液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与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连通;所述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3e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3a连通,以及,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3b连通;所述预处理段气体出口设于生物段的下部且设于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3e的上方;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悬浮填料拦网6b、悬浮填料区6a和反应曝气部件6c,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所述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2e经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连通,所述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3e经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连通;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设有气相出口、液相出口、臭气排放管线6e、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气相出口经管线与所述预处理段2连通;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的液相出口经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与第一内置式存储单元2e连通,以及,经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与第二内置式存储单元3e连通;
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设有第一液位控制器2j和pH控制器2k,内置式储存单元的第一液位控制器2j、pH控制器2k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和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通过液位和pH值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设有第二液位控制器3j,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3j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通过液位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还设有第三液位控制器6d,所述第三液位控制器6d与所述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通过液位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
所述送风段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引风管线4a、送风机和第一排风管线4b,所述生物段设有气相出口,生物段的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风管线4a与所述送风机连通;
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还设有曝气引风管线6f,所述第一排风管线4b经所述曝气引风管线6f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中反应曝气部件6c连通;
所述应急除臭段5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引风管线5a、应急除臭装置和第二排风管线5b,所述生物段设有气相出口,生物段的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风管线4a与第二引风管线5a连通,所述第二排风管线5b与送风段4的送风机连通。
所述除臭工艺采用上述除臭系统,包括如下步骤:
1)恶臭气体进入预处理段2下部,并通过第一下层填料区2d和第一上层填料区2c进入通风廊道2l;外来混合液经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进入位于恶臭气体入口下端的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然后一部分经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通过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2b与恶臭气体接触,另一部分经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通过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与恶臭气体接触,自上而下流至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形成循环;
2)经步骤1)处理得到的臭气通过通风廊道2l进入生物段3下部,并通过第二下层填料区3d和第二上层填料区3c;外来混合液经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进入位于预处理段气体出口下端的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然后一部分经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通过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3b与臭气接触,另一部分经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通过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3a与臭气接触,自上而下流至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形成循环;第一剩余混合液经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通入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第二剩余混合液经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通入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处理,经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处理后得到的气相经管线通入预处理段,经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处理后得到的液相经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与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连通,以及,经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与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连通;
3)经步骤2)处理后的气体通过送风段4排至大气;
4)当预处理段2和/或生物段3维护检修状态下,经步骤2)处理后的气体通过应急除臭段5处理后经送风段4排至大气
或者,送风段4排出的气体经曝气引风管线6f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连通。
步骤1)中,预处理段2空塔气速550m/h(实际运行500~600m/h);混合液释放量按液气比2.5L/m3(实际运行2~3L/m3);
步骤2)中,生物段3空塔气速275m/h(200~300m/h);混合液释放量按液气比5L/m3(实际运行4~6L/m3);
预处理段2第一上层填料区2c填料为规整填料(板网波纹填料),填料材质优选聚氨酯,比表面积~300m2/m3,空隙率≥95%,倾角45°,填料区高度0.5m;第一下层填料2d区填料为散堆填料(鲍尔环填料),填料材质优选聚氨酯,比表面积~150m2/m3,公称尺寸20~30mm,空隙率≥90%,填料区高度1.0m。
生物段3第二上层填料区3c填料为规整填料(板网波纹填料),填料材质优选炭质物,比表面积≥1000m2/m3,空隙率≥60%,倾角45°,填料区高度0.5m;第二下层填料区3d填料为散堆填料(鲍尔环填料),填料材质优选炭质物,比表面积≥900m2/m3,公称尺寸20~30mm,空隙率≥50%,填料区高度1.0m。
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2b/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3a/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3b混合液释放装置采用雾化喷头。
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剩余混合液排放系统、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主要材质优选不锈钢,并内设电动阀门控制;
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材质玻璃钢,停留时间0.2h;预处理段的第一液位控制器2j/生物段的液位控制器3j为超声波液位计,预处理段的pH控制器2k为在线pH计。
臭气收集管线1、4送风段主要材质优选玻璃钢,内设控制风阀,断面为方形。
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材质玻璃钢,水力停留时间6h,悬浮填料区6a填充比为35%;悬浮填料由优质悬浮填料组成,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粒径25mm,壁厚0.4mm,长度10m,堆积比重96±2kg/m3、比表面积>500m2/m3;悬浮填料截留装置由不锈钢多孔截留网组成,截留网圆孔直径8mm,圆孔中心距为10mm,截留网基部安装粗气泡扩散器(反应曝气部件6c),气液比4.5:1(实际运行4:1~5:1)。所述第三液位控制器6d为超声波液位计。
应急除臭段5的应急除臭装置内设吸附填料,主要材质优选活性炭,颗粒粒径为3~4mm,孔隙率55%,比表面积≥1000m2/g;
主反应器(预处理段+生物段)结构尺寸:L×B×H=15×4×3.3m(共1座)。
实施效果:
进口恶臭气体主要成分:硫化氢浓度:10mg/m3;氨浓度:30mg/m3;
经本实用新型除臭系统处理后主要恶臭污染物均可达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厂界一级标准以下。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3)
1.一种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处理段(2)和生物段(3);
所述预处理段(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第一上层填料区(2c)、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2b)、第一下层填料区(2d)和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和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外来混合液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与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连通;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连通,以及,经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2b)连通;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通风廊道(2l),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2a)上方设有预处理段气体出口,所述预处理段气体出口经所述通风廊道(2l)与所述生物段(3)连通;
所述生物段(3)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3a)、第二上层填料区(3c)、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3b)、第二下层填料区(3d)和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和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外来混合液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与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连通;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释放单元(3a)连通,以及,经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释放单元(3b)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除臭系统还包括臭气收集管线(1),恶臭气体经臭气收集管线(1)通入所述预处理段(2);
2)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恶臭气体入口,所述恶臭气体入口设于预处理段的下部且设于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的上方;
3)所述预处理段气体出口设于生物段的下部且设于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的上方;
4)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为规整填料;
5)第一上层填料区选自丝网波纹填料、板波纹填料和板网波纹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6)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塑料、陶瓷或碳纤维;
7)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为250~500m2/m3;
8)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95%;
9)第一上层填料区的填料倾角为30~45°;
10)第一上层填料区的高度为0.5~1m;
11)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为散堆填料;
12)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选自拉西环填料、鲍尔环填料和阶梯环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13)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塑料、陶瓷或碳纤维;
14)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为100~250m2/m3;
15)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公称尺寸为5~50mm;
16)第一下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90%;
17)第一下层填料区的高度为1~1.5m;
18)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为规整填料;
19)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选自丝网波纹填料、板波纹填料和板网波纹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20)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堆肥、木屑、沸石、陶粒和炭质的混合物;
21)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1000m2/m3;
22)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60%;
23)第二上层填料区的填料倾角30~45°;
24)第二上层填料区的高度0.5~1m;
25)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为散堆填料;
26)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选自拉西环填料、鲍尔环填料和阶梯环填料中的至少一种;
27)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材质为堆肥、木屑、沸石、陶粒和炭质的混合物;
28)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比表面积≥900m2/m3;
29)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公称尺寸为5~50mm;
30)第二下层填料区的填料空隙率≥50%;
31)第二下层填料区的高度为1~1.5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经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连通,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经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连通;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设有气相出口、液相出口、臭气排放管线(6e)、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气相出口经管线与所述预处理段(2)连通;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液相出口经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与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连通,以及,经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与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设有第一液位控制器(2j)和pH控制器(2k),所述第一液位控制器(2j)、pH控制器(2k)与所述第一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2f)、第一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2g)、第一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2h)、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和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通过液位和pH值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设有第二液位控制器(3j),所述第二液位控制器(3j)与所述第二循环混合液补液管线(3f)、第二循环混合液上层循环管线(3g)、第二循环混合液下层循环管线(3h)、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通过液位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还设有第三液位控制器(6d),所述第三液位控制器(6d)与所述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通过液位的设定实现连锁控制。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从上至下依次包括悬浮填料拦网(6b)、悬浮填料区(6a)和反应曝气部件(6c)。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技术特征中的至少一项:
1)悬浮填料区的填充比为30~60%;
2)悬浮填料的材质为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粒径10~25mm,壁厚0.4~0.8mm,长度10~12mm,堆积比重94~98kg/m3、比表面积>500m2/m3;
3)悬浮填料截留装置由不锈钢多孔截留网组成,截留网圆孔直径6~8mm,圆孔中心距为9.9~10.1mm,截留网基部安装粗气泡扩散器,气液比4:1~5: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段(4),所述送风段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引风管线(4a)、送风机和第一排风管线(4b),所述生物段设有气相出口,生物段的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风管线(4a)与所述送风机连通。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送风段(4),所述送风段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引风管线(4a)、送风机和第一排风管线(4b),所述生物段设有气相出口,生物段的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风管线(4a)与所述送风机连通。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所述预处理段(2)还包括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所述生物段(3)还包括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所述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经第一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2i)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连通,所述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经第二剩余混合液排放管线(3i)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连通;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设有气相出口、液相出口、臭气排放管线(6e)、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和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气相出口经管线与所述预处理段(2)连通;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的液相出口经第一出水回流管线(6g)与第一内置式储存单元(2e)连通,以及,经第二出水回流管线(6h)与第二内置式储存单元(3e)连通,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还设有曝气引风管线(6f),所述第一排风管线(4b)经所述曝气引风管线(6f)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中反应曝气部件(6c)连通。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还设有曝气引风管线(6f),所述第一排风管线(4b)经所述曝气引风管线(6f)与所述内置式生物反应单元(6)中反应曝气部件(6c)连通。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应急除臭段(5),所述应急除臭段(5)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引风管线(5a)、应急除臭装置和第二排风管线(5b),生物段的气相出口通过所述第一引风管线(4a)与第二引风管线(5a)连通,所述第二排风管线(5b)与送风段(4)的送风机连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除臭装置内设吸附填料,材质为活性炭/炭质物,颗粒粒径为3~4mm,孔隙率50%~60%,比表面积≥1000m2/g。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63510.XU CN208356509U (zh) | 2017-12-15 | 2017-12-15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63510.XU CN208356509U (zh) | 2017-12-15 | 2017-12-15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56509U true CN208356509U (zh) | 2019-01-11 |
Family
ID=64912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763510.XU Active CN208356509U (zh) | 2017-12-15 | 2017-12-15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565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57337A (zh) * | 2017-12-15 | 2018-05-22 | 上海中信水务产业有限公司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及除臭工艺 |
-
2017
- 2017-12-15 CN CN201721763510.XU patent/CN20835650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57337A (zh) * | 2017-12-15 | 2018-05-22 | 上海中信水务产业有限公司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及除臭工艺 |
CN108057337B (zh) * | 2017-12-15 | 2024-01-12 | 信开环境投资有限公司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及除臭工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74285A (zh) | 一种处理大气量高浓度臭气的复合生物除臭系统及方法 | |
CN103623693B (zh) | 一种高效生物除臭设备 | |
CN102614774A (zh) | 一种污泥臭气的生物处理系统及利用其处理污泥臭气的方法 | |
CN104147921B (zh) | 一种生物过滤‑活性炭联合法处理恶臭气体的装置与方法 | |
CN104001421A (zh) | 一种采用无泡曝气预处理的复合生物除臭工艺与装置 | |
CN110002663A (zh) | 一种废水处理系统 | |
CN101955826A (zh) | 好氧/厌氧一体化沼气安全生物脱硫装置 | |
CN111530270A (zh) | 一种废气高效生物处理装置及处理方法 | |
CN208356509U (zh)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 | |
CN209113702U (zh) | 一种醋酸生产废水的处理系统 | |
CN205517242U (zh) | 一种净化恶臭气体及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滤池装置 | |
CN108057337A (zh) | 两段式分层后置引风环能型除臭系统及除臭工艺 | |
KR101549201B1 (ko) | 바이오필터를 이용한 탈취시스템 | |
CN206168186U (zh) | 一种有机废气处理装置 | |
CN103073109A (zh) | 脱氮除磷复合生物滴滤池 | |
CN201366110Y (zh) | 气固两相臭气净化装置 | |
CN2695090Y (zh) | 高传质生物滴滤塔废气净化及脱臭设备 | |
CN100450589C (zh) | 一种强化吸收组合式气体生物净化方法 | |
CN2828020Y (zh) | 多层式矿化垃圾生物反应床 | |
CN216039155U (zh) | 一种高效脱氮除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备 | |
CN202538638U (zh) | 一种强化生物除臭装置 | |
CN206082154U (zh) | 一种节省占地的塔式生物滤池废气处理装置 | |
CN206168218U (zh) | 一种生物除臭设备 | |
CN214880751U (zh) | 一种微气泡臭氧催化氧化耦合水凝胶处理废水的装置 | |
CN201530745U (zh) | 适用于一体化生物反应器的污水回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101199 7th Floor 701, No. 2 Building, 60 Xinhua West Street,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Guotou xinkaishui Environmental Invest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199 7th Floor 701, No. 2 Building, 60 Xinhua West Street,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XINKAI WATER ENVIRONMENT INVESTMENT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