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49894U -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49894U
CN208349894U CN201820994680.7U CN201820994680U CN208349894U CN 208349894 U CN208349894 U CN 208349894U CN 201820994680 U CN201820994680 U CN 201820994680U CN 208349894 U CN208349894 U CN 2083498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ap
coaxial
axial outer
tube
tube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9468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天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99468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498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498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4989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外端盖、同轴内管、同轴外管,所述同轴外管由两个同轴外管端盖和多个套管组成,两个同轴外管端盖之间连接多个套管,所述同轴内管包括两个同轴内管端盖和多个芯管,所述同轴内管端盖设置在同轴外管端盖的外侧,且多个芯管分别插在多个套管内腔,且所述芯管的表面设有螺旋槽,在芯管的外壁与套管的内壁之间形成螺旋槽;在所述同轴内管端盖的外侧安装固定外端盖。有益效果是:减少了体积,减少了占地面积;与列管式换热器相比,其价格低,换热性能好,没有换热盲区;另外,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流体的阻力,提高了换热量,内外流体产生的扰流较大,且交叉搅拌,大幅提高了换热率。

Description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其中,管壳式(又称列管式) 换热器广泛得到应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或者螺旋管,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壳换热器内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其行程称为管程;一种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其存在的问题是管壳式换热器为压力容器,生产和应用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内部一般安装有折流板,液体在折流板的导流中会存在换热盲区,其换热效率不高。
另外,市场出现了一种同轴换热器,其换热效率高,其由同心的内管和外套管组成,冷热流体分别在内管和外套管环隙中流动的同时进行传热,由于同轴换热器中换热管采用特定的螺旋结构,这一结构的设计使得换热管水侧流道具有较大的截面尺寸,能容许水中 夹带较大直径的泥沙、纤维及其它杂质通过,造成堵塞的可能性小,同时因水质较硬造成系统堵塞的可能性很小。更不会因为长期运行面造成换热性能大幅下降,所以更能适应制冷系统实际运行工况的复杂性。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一般采用单根同心管,为了提高换热量就增加管的长度,然后将同心管盘起来,可以减少占地面积。有时候为了满足大的换热需要,只能再将同心管延长或者并联多根同心管,这样的结构就存在一定的弊端,制造成本提高,而且盘起来的体积仍然很大,占地面积大,而且还会产生振动,有时会磨破管道,造成更大的损失,并且还存在流体阻力大,后期维护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结合列管式换热器和同轴换热器的优点,其制作成本低,流体阻力小,换热性能高。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外端盖(1)、同轴内管(2)、同轴外管(3)、第一进液口(4)、第二进液口(5)、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所述同轴外管(3)由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和多个套管(3.2)组成,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多个套管(3.2),所述同轴内管(2)包括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和多个芯管(2.2),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设置在同轴外管端盖(3.1)的外侧,且多个芯管(2.2)分别插在多个套管(3.2)内腔,且所述芯管(2.2)的表面设有螺旋槽(2.3),在芯管(2.2)的外壁与套管(3.2)的内壁之间形成螺旋槽(2.3);在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外侧安装固定外端盖(1),一个外端盖(1)上设有第二进液口(5),另一个外端盖上设有第二出液口(10);在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进液口(4),在另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出液口(9)。
优选的,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多组螺旋槽(2.3)。
优选的,上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和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通过螺栓(7)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上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液腔(8),第二进液腔(8)与芯管(2.2)的内腔连通,形成第二液体通道。
优选的,上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右侧与同轴外管端盖(3.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进液腔(6),且第一进液腔(6)与螺旋槽(2.3)连通,形成第一液体通道。
优选的,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六组螺旋槽(2.3),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十四个套管(3.2),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之间设有十四根芯管(2.2),从而形成八十四个第一液体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合了列管式换热器和同轴换热器的优点,实现了同轴换热器的高效换热,又减少了体积,减少了占地面积;与列管式换热器相比,其价格低,换热性能好,没有换热盲区;另外,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个螺旋管和多个芯管与套管,降低了流体的阻力,提高了换热量,由于采用的螺旋槽作为换热液体通道,内外流体产生的扰流较大,且交叉搅拌,大幅提高了换热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同轴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同轴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芯管和套管的截面图;
上图中:外端盖(1)、同轴内管(2)、同轴外管(3)、第一进液口(4)、第二进液口(5)、第一进液腔(6)、螺栓(7)、第二进液腔(8)、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
同轴内管端盖(2.1)、芯管(2.2)、螺旋槽(2.3)、螺孔(2.4)、同轴外管端盖(3.1)、套管(3.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外端盖(1)、同轴内管(2)、同轴外管(3)、第一进液口(4)、第二进液口(5)、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所述同轴外管(3)由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和多个套管(3.2)组成,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多个套管(3.2),所述同轴内管(2)包括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和多个芯管(2.2),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设置在同轴外管端盖(3.1)的外侧,且多个芯管(2.2)分别插在多个套管(3.2)内腔,且所述芯管(2.2)的表面设有螺旋槽(2.3),在芯管(2.2)的外壁与套管(3.2)的内壁之间形成螺旋槽(2.3);在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外侧安装固定外端盖(1),一个外端盖(1)上设有第二进液口(5),另一个外端盖上设有第二出液口(10);在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进液口(4),在另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出液口(9)。
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多组螺旋槽(2.3),可以设置多根芯管,这样,增加了液体通道,降低了流体的阻力,增大了换热量。
本实用新型的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和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通过螺栓(7)连接在一起,上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液腔(8),第二进液腔(8)与芯管(2.2)的内腔连通,形成第二液体通道,上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右侧与同轴外管端盖(3.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进液腔(6),且第一进液腔(6)与螺旋槽(2.3)连通,形成第一液体通道。
使用时,可以在第一液体通道连接高温的液体,第二液体通道连接待换热的低温液体,高温液体通过第一进液口(4)进入第一进液腔(6),然后沿着多个螺旋槽流动,直至从另一端的第一出液口(9)流出;而此时在第二液体通道连接低温液体,低温液体通过第二进液腔(8)分别进入多个芯管(2.2)内腔,然后,大流量的低温液体经过芯管内腔从第二出液口(10)流出,由于芯管(2.2)外壁上布设有多个螺旋槽,且螺旋槽内流动着高温液体,所以,低温液体得到加热,而且换热效率高。
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六组螺旋槽(2.3),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十四个套管(3.2),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之间设有十四根芯管(2.2),从而形成八十四个第一液体通道,与现有技术的同轴换热器相比,增加了十三根同轴换热器,而且每根换热管都设有八组螺旋槽,这样,大幅减少了液体流动的阻力,并且大幅提高了换热量。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均可能利用上述阐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加以修改或将其修改为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进行的任何简单修改或等同置换,尽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外端盖(1)、同轴内管(2)、同轴外管(3)、第一进液口(4)、第二进液口(5)、第一出液口(9)、第二出液口(10),所述同轴外管(3)由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和多个套管(3.2)组成,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多个套管(3.2),所述同轴内管(2)包括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和多个芯管(2.2),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设置在同轴外管端盖(3.1)的外侧,且多个芯管(2.2)分别插在多个套管(3.2)内腔,且所述芯管(2.2)的表面设有螺旋槽(2.3),在芯管(2.2)的外壁与套管(3.2)的内壁之间形成螺旋槽(2.3);在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外侧安装固定外端盖(1),一个外端盖(1)上设有第二进液口(5),另一个外端盖上设有第二出液口(10);在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进液口(4),在另一个同轴外管端盖(3.1)上设有第一出液口(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特征是: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多组螺旋槽(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和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通过螺栓(7)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端盖(1)与同轴内管端盖(2.1)的左侧形成第二进液腔(8),第二进液腔(8)与芯管(2.2)的内腔连通,形成第二液体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同轴内管端盖(2.1)的右侧与同轴外管端盖(3.1)的内壁之间形成第一进液腔(6),且第一进液腔(6)与螺旋槽(2.3)连通,形成第一液体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其特征是:一根芯管(2.2)的表面设有六组螺旋槽(2.3),两个同轴外管端盖(3.1)之间连接十四个套管(3.2),两个同轴内管端盖(2.1)之间设有十四根芯管(2.2),从而形成八十四个第一液体通道。
CN201820994680.7U 2018-06-27 2018-06-27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498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94680.7U CN208349894U (zh) 2018-06-27 2018-06-27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94680.7U CN208349894U (zh) 2018-06-27 2018-06-27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49894U true CN208349894U (zh) 2019-01-08

Family

ID=64882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94680.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349894U (zh) 2018-06-27 2018-06-27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4989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8312A (zh) * 2021-11-01 2022-01-04 新昌县长城空调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同轴管及其加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78312A (zh) * 2021-11-01 2022-01-04 新昌县长城空调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同轴管及其加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37857B (zh) 一种适用于三流体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932276Y (zh) 套管式列管换热器
CN201032431Y (zh) 一种曲面弓形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
CN105180687A (zh) 一种双壳程折流杆管壳式换热器
CN104913672A (zh) 一种箱型管壳式换热器
CN208349894U (zh) 新型多管同轴换热装置
CN105114924A (zh) 一种插入管式环状流蒸汽发生器
CN204027386U (zh) 正弦波蛇形管换热器
CN106440876A (zh) 外导流折流杆u管u壳纯逆流换热器
CN207214870U (zh) 管壳式油水换热器
CN103292620B (zh) 一种新型套管式换热管
CN209355735U (zh) 一种智能管壳式节能换热机组
CN206974236U (zh) 壳程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
CN201754044U (zh) 波纹管热网加热器
CN204514129U (zh) 套管换热器
CN204787950U (zh) 一种箱型管壳式换热器
CN209570045U (zh) 纯逆流模块式组合换热器
CN201081599Y (zh) 组合式折流杆旋流管换热器
CN207231003U (zh) 一种低温空气源热泵采暖机水侧换热器
CN206944768U (zh) 套管式换热器
CN106370036A (zh) 一种浮头式单管程逆流换热方法及换热器
CN206235200U (zh) 外导流折流杆u管u壳纯逆流换热器
CN201407929Y (zh) 大孔板缩放管高效换热器
CN201032429Y (zh) 复合式折流杆波节管换热器
CN204301568U (zh) 一种马蹄形连续螺旋折流板u型管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