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25579U - 智能救生圈 - Google Patents

智能救生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25579U
CN208325579U CN201820955714.1U CN201820955714U CN208325579U CN 208325579 U CN208325579 U CN 208325579U CN 201820955714 U CN201820955714 U CN 201820955714U CN 208325579 U CN208325579 U CN 208325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lifebuoy
propeller
side main
intelligent lifesa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5571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端晨
吴镜清
周庆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O Xun Ru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ur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ur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Eur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95571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25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25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25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救生圈,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该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和配重块,救生圈主体为半封闭结构,救生圈主体包括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尾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救生圈主体自动调整回正。该智能救生圈在遥控器的控制下,救援人员能够精确地将救生圈快速送达到溺水人员的身边,配重块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救生圈主体自动调正,提高救生圈的抗干扰能力及营救效率。

Description

智能救生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救生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救生圈。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现有救生圈大都没有推进的动力装置,仅仅依靠水面浮力提供推进动力,其本身不具备自主移动的能力,当救援人员离救援目标较远时很难精准的将救生圈快速投送到溺水人员的身边。
现有救生圈不具有动力装置,致使救援人员营救溺水者的效率降低,为了提高营救溺水者的效率,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设置有动力装置的救生圈,动力装置一般设置在救生圈主体的反面,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装置通过与水作用产生推力驱动救生圈前进或者后退。
然而在救生圈投放到水中时,有可能救生圈主体的正面朝上,也有可能救生圈主体的反面朝上,如果救生圈主体的反面朝上,救援人员需要先调整救生圈主体的朝向以使得动力装置置于水中,会耽误一定的营救时间,降低营救的效率,然而营救溺水者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拯救生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救生圈,以解决现有救生圈救生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和配重块;
所述推进器、控制器和无线接收器均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无线接收器用于接受所述遥控器发射的遥控信号,并将所述遥控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遥控信号后,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
所述救生圈主体为半封闭结构,所述救生圈主体包括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尾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救生圈主体自动调整回正。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所述推进器的下部。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救生圈主体外形轮廓为马鞍型或者U型结构,所述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靠近所述尾端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下表面具有尖形突起。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推进器为泵喷推进器或者螺旋桨推进器。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推进器的中轴线低于所述救生圈主体的中间线。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推进器的中轴线与所述救生圈主体的中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5~22度。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电源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电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上,两个所述电源分别为所述两个推进器供电。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救生圈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发送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发送至海上搜救中心。
如上所述智能救生圈,所述救生圈主体上设置有多个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和配重块,通过推进器推动具备自主移动的能力,在遥控器的控制下,救援人员能够精确的将救生圈快速送达到溺水人员的身边,通过设置配重块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自动调正所述救生圈主体,提高救生圈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营救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反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的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推进器的中轴线与救生圈主体中间线夹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静止时的状态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运行时的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推进器作用力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救生圈主体;
2-电源;
3-推进器;
4-遥控器;
5-无线接收器;
6-控制器;
7-配重块;
8-把手;
11-第一侧主体;
12-第二侧主体;
13-尖形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救生圈是指水上救生设备的一种,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制成,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现有救生圈大都没有推进的动力装置,仅仅依靠水面浮力提供推进动力,其本身不具备自主移动的能力,当救援人员离救援目标较远时很难精准的将救生圈快速投送到溺水人员的身边。
现有救生圈不具有动力装置,致使救援人员营救溺水者的效率降低,为了提高营救溺水者的效率,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设置有动力装置的救生圈,动力装置一般设置在救生圈主体的反面,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装置通过与水作用产生推力驱动救生圈前进或者后退。然而在救生圈投放到水中时,有可能救生圈主体的正面朝上,也有可能救生圈主体的反面朝上,如果救生圈主体的反面朝上,救援人员需要先调整救生圈主体的朝向以使得动力装置置于水中,会耽误一定的营救时间,降低营救的效率,然而营救溺水者的效率直接关系到能否成功拯救生命。
本实用新型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智能救生圈。
以下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推进器,是将任何形式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通过旋转叶片或喷气(水)来产生推力的。
控制器,是指按照预定顺序改变主电路或控制电路的接线和改变电路中电阻值来控制启动、调速、制动和反向的主令装置。
遥控器,是一种无线发射装置,通过现代的数字编码技术,将按键信息进行编码,通过红外线二极管发射光波,光波经接收机的红外线接收器将收到的红外信号转变成电信号,进处理器进行解码,解调出相应的指令来达到控制机顶盒等设备完成所需的操作要求。
配重块,是用于增加自身重量来保持平衡的重物。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进行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反面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1、电源2、推进器3、遥控器4、无线接收器5、控制器6和配重块7;
所述推进器3、控制器6和无线接收器5均与所述电源2连接,所述无线接收器5用于接受所述遥控器4发射的遥控信号,并将所述遥控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遥控信号后,控制所述推进器3工作;
所述救生圈主体1为半封闭结构,所述救生圈主体1包括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所述推进器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12的尾端,所述配重块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12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1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救生圈主体1自动调整回正。
本实施例中,所述救生圈主体1可以为轻型材料或者气囊,本实施例对所述救生圈主体的具体材质不做特别限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2为所述推进器3提供动力,本实施例对所述电源2的具体形式不做特别限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推进器3为救生圈主体1提供驱动力,本实施例对所述推进器3的具体形式不做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为螺旋桨推进器或者泵喷推进器。
本实施例中,所述救生圈主体1为半封闭结构,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12的尾端,本实施例中对所述配重块7的具体形式不做特别限制,只要保证配重块7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1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救生圈主体1自动调整回正即可,其中,回正指使救生圈主体1的正面朝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的使用方法如下:在进行水面救援时,救生人员可以将该智能救生圈扔到水上,并通过遥控器4,遥控救生圈到达溺水者附近,溺水者扶在救生圈上,救生人员再通过遥控器4远程控制救生圈,将溺水者带到安全的地带。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和配重块,通过推进器推动具备自主移动的能力,在遥控器的控制下,救援人员能够精确的将救生圈快速送达到溺水人员的身边,通过设置配重块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自动调整所述救生圈主体,提高救生圈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营救效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救生圈,该救生圈具有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救生圈相似的整体结构,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了所述救生圈主体的具体结构以及配重块设置位置的具体结构。
本实施例的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1、电源2、推进器3、遥控器4、无线接收器5、控制器6和配重块7;所述推进器3、控制器6和无线接收器5均与所述电源2连接,所述无线接收器5用于接受所述遥控器4发射的遥控信号,并将所述遥控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遥控信号后,控制所述推进器3工作;所述救生圈主体1为半封闭结构,所述救生圈主体1包括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所述推进器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12的尾端,所述配重块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12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1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救生圈主体1自动调整回正。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的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横截面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3所示,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救生圈主体1外形轮廓为马鞍型或者U型结构,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靠近所述尾端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本实施例中,救生圈主体外形轮廓为马鞍形或者U型结构,头部大,两侧逐渐缩小,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靠近所述尾部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救生圈侧面类似水滴型,前端大,尾部逐渐缩小,这样的流线型结构有利于减少救生圈的行进阻力,类似水滴型结构能够使推进器3处于距离水面比较深的位置,避免推进器3吃水太浅甚至浮出水面而减少推动力。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12下表面具有尖形突起13。本实施例为了能够减少救生圈整体前进时的阻力,将救生圈主体两侧的截面设计为上表面圆滑,下表面有尖形突起13的结构,尖形突起在救生圈使用时能够增加救生圈的破浪能力,从而减少行进阻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块7设置在所述推进器3的下部,配重块7采用上述布局方式,能够保证左右两边平衡,同时使得救生圈整体重心位于救生圈主体1下部,因此即使救生圈反向置于水中,救生圈也会因重心位于主体下部而自动调正,具有自动回正功能;另一方面,当救生圈在风浪较大的恶劣工作环境下,救生圈整体重心布置在救生圈主体1下部,能够增加救生圈的抗干扰能力,提高稳定性。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救生圈,该救生圈具有与实施例一提供的智能救生圈相似的整体结构,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提供了所述推进器的具体结构。
本实施例的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1、电源2、推进器3、遥控器4、无线接收器5、控制器6和配重块7;所述推进器3、控制器6和无线接收器5均与所述电源2连接,所述无线接收器5用于接受所述遥控器4发射的遥控信号,并将所述遥控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遥控信号后,控制所述推进器3工作;所述救生圈主体1为半封闭结构,所述救生圈主体1包括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所述推进器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12的尾端,所述配重块7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所述第二侧主体12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1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救生圈主体1自动调整回正。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推进器3为泵喷推进器,本实施例采用泵喷推进器,噪声低、航速快,工作可靠。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推进器的中轴线与救生圈主体中间线夹角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静止时的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运行时的状态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救生圈推进器作用力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4-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推进器3的中轴线低于所述救生圈主体1的中间线。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推进器3的中轴线与所述救生圈主体1的中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5~22度。本实施例推进器的布局设计能使推进器3的作用力与水平面有一定夹角,推进器3作用力F垂直于水平面的竖直分量F1能使救生圈主体1上浮,同时作用力F对重心产生的力矩能使救生圈头部上扬,从而使救生圈前进时与水平面保持一定角度α,避免因救生圈头部吃水太深而增加阻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2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电源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上,两个所述电源2分别为所述两个推进器3供电,本实施例中两个电源2对称布置在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上,能够保证救生圈主体的第一侧主体11和第二侧主体12两边平衡。
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救生圈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救生圈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发送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发送至搜救中心,以便进一步方便救援。
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救生圈主体上设置有多个把手8,通过设置把手8便于溺水者抓握。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救生圈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和配重块,通过推进器推动具备自主移动的能力,在遥控器的控制下,救援人员能够精确的将救生圈快速送达到溺水人员的身边,通过设置配重块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自动调整所述救生圈主体,提高救生圈的抗干扰能力,提高营救效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救生圈主体、电源、推进器、遥控器、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和配重块;
所述推进器、控制器和无线接收器均与所述电源连接,所述无线接收器用于接受所述遥控器发射的遥控信号,并将所述遥控信号发送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接收到所述遥控信号后,控制所述推进器工作;
所述救生圈主体为半封闭结构,所述救生圈主体包括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所述推进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尾端,所述配重块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尾端,所述配重块的设置位置使得当所述救生圈主体反向置于水中时所述救生圈主体自动调整回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设置在所述推进器的下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救生圈主体外形轮廓为马鞍型或者U型结构,所述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的横截面的面积随着靠近所述尾端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所述第二侧主体的下表面具有尖形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为泵喷推进器或者螺旋桨推进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的中轴线低于所述救生圈主体的中间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推进器的中轴线与所述救生圈主体的中间线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5~22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包括两个,两个所述电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侧主体和第二侧主体上,两个所述电源分别为所述两个推进器供电。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用于获取所述救生圈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发送所述地理位置信息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将所述地理位置信息发送至搜救中心。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主体上设置有多个把手。
CN201820955714.1U 2018-06-20 2018-06-20 智能救生圈 Active CN208325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5714.1U CN208325579U (zh) 2018-06-20 2018-06-20 智能救生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55714.1U CN208325579U (zh) 2018-06-20 2018-06-20 智能救生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25579U true CN208325579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69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55714.1U Active CN208325579U (zh) 2018-06-20 2018-06-20 智能救生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255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4141A (zh) * 2019-04-09 2019-08-09 深圳市大江智造有限公司 机械动力u型救生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04141A (zh) * 2019-04-09 2019-08-09 深圳市大江智造有限公司 机械动力u型救生圈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82591B2 (en) Modular biomimetic underwater vehicle
US8944866B2 (en) Wave-powered endurance extension module for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CN100357155C (zh) 浮力和推进器双驱动方式远程自治水下机器人
CN110481777A (zh) 一种水空两栖无人救援平台
US20230078347A1 (en) Inertial hydrodynamic pump and wave engine
US20240101229A1 (en) Self-charging autonomous submersible vessel
CN107487425A (zh) 一种无线遥控的小型水上救生设备
CN208325579U (zh) 智能救生圈
CN207683736U (zh) 水上电动冲浪板
CN207389479U (zh) 一种水上运输器及其控制系统
CN106614248A (zh) 一种池塘遥控供氧装置
CN109606578A (zh) 一种海洋环境监测绿色能源小水线面改良双体无人船艇
EP0702590A1 (en) Weight-adjusted underwater toy
CN103419910A (zh) 一种遥控迷你气垫救生船
EP3707071B1 (en) Passive, automatic wing control mechanism for vessels
CN105539775A (zh) 一种便携式救生装置
CN106614249A (zh) 一种池塘遥控供氧装置
CN104960646B (zh) 一种可自动搜索目标并引导绳缆的海上搜救设备
CN110433465A (zh) 一种人体潜水辅助推进装置
CN203439243U (zh) 一种遥控迷你气垫救生船
US10201155B2 (en) Mechanized trolling device
CN212828990U (zh) 一种新型自动救生器
CN201211414Y (zh) 便携泅渡推进器
US20110056422A1 (en) Flying Water Jet-Ski Submarine
US20230038648A1 (en) Diver propuls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03

Address after: Room 101-156, No. 1158 Central Road, 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 201612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O Xun Ru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622, 1256, 1258 Wanrong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200040

Patentee before: Euro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