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20464U - 生物除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生物除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20464U
CN208320464U CN201820351777.6U CN201820351777U CN208320464U CN 208320464 U CN208320464 U CN 208320464U CN 201820351777 U CN201820351777 U CN 201820351777U CN 208320464 U CN208320464 U CN 208320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odorization
section
shell
deodorization section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5177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效鑫
周晓
长英夫
刘启凯
鞠庆玲
席劲瑛
庞洪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HIHAR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HANGHAI)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HIHAR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HANGHAI)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HIHAR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SHANGHAI)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5177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20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20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20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包括依次水平间隔形成的多个除臭段和连通设置在相邻除臭段之间的过渡段,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与最后一个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的排气口,各除臭段均包括形成在壳体的底部的进气口,其中,各过渡段的入口与位于其前面的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且各过渡段的出口与位于其后面的除臭段的进气口相连通,以使得由一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过渡段后与由相邻的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混合共同进入该相邻的除臭段,并最终经排气口排出壳体。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的处理负荷更高,除臭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生物除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除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高速进行,污水处理厂因城市扩张而被逐渐包围,其产生的恶臭气体(如含硫化氢、氨、甲硫醇、甲硫醚、二甲胺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质的气体)会严重影响周边的环境和居民的健康,由此导致严重的“邻避”效应。显然,如何净化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臭气已迫在眉睫。
目前,本领域对于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臭气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法、活性炭吸附法、化学洗涤法、等离子体法等。其中,生物法以其二次污染少、运行成本低、操作维护方便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厂的恶臭气体处理中。生物法除臭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把恶臭物质吸收于微生物自身体内,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使其降解的一种过程。现有的生物除臭装置通常包括生物洗涤塔、生物过滤塔及生物滴滤塔等,然而其通常存在以下缺点:
1)布气不均匀易产生短流死区。对于生物除臭装置而言,布气的均匀性非常关键。现有的生物除臭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气体从进气管道进入配气室,配气室截面积很大(通常在60-100m2),靠近进气口的气体流速快,远离进气口气体流速慢,从而导致装置内的布气不均匀,增加了装置内的死区,降低了处理负荷,而现有的生物除臭装置在设计时,为了达到预定的处理效果,反应器需较大的冗余空间,通常占地面积较大。
2)污染物去除负荷填料层沿程差异大。在现有的生物除臭装置中,气体从其下部进入,上流经过填料层,在气体向上流动的过程中,随着微生物的不断降解,气体浓度逐渐降低,负荷逐步下降,由于上部的去除负荷远低于中下部,因此没有充分发挥填料层的整体能力。对应的,填料层下部生物量多,上部生物量少,也进一步地加剧了填料层的堵塞、短流和沟流。
3)气液传质效果差。现有的生物除臭装置在运行时,喷淋液的喷淋方式通常为间歇喷淋,目的是为了保持装置内填料的湿润,当喷淋液间歇喷淋时,污染物大部分时间只能通过填料表面的静态液膜进入微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液膜传质效率较喷淋液喷淋时低,处理效率将降低。同样的,装置的截面积过大时,也难以实现喷淋布水的均匀。
综上所述,现有的生物除臭装置由于存在布气不均匀、污染物去除负荷填料层沿程差异大、污染物气液传质效率低等缺点,使得装置的有效体积降低,处理负荷较低,处理效果不好,难以满足现今越来越高的除臭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除臭装置的处理负荷和除臭效果,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和应用其的除臭方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生物除臭装置,该除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包括依次水平间隔形成的多个除臭段和连通设置在相邻除臭段之间的过渡段,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与最后一个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的排气口,各除臭段均包括形成在壳体的底部的进气口,其中,各过渡段的入口与位于其前面的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且各过渡段的出口与位于其后面的除臭段的进气口相连通,以使得由一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过渡段后与由相邻的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混合共同进入该相邻的除臭段,并最终经排气口排出壳体。
进一步地,各除臭段均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自上而下设置的喷淋组件、填料层、布气层和储液箱,各除臭段的进气口分别与对应的布气层相连通,各除臭段的储液箱通过喷淋管路分别与相应的喷淋组件相连通。优选地,各除臭段的进气口位于壳体的介于布气层与储液箱的储液层之间的区域。
进一步地,储液箱还与外部补水水源和排水系统相连通,以用于对储液箱内进行补水或排水。
进一步地,过渡段包括与壳体的底壁和前后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一分隔板和与壳体的顶壁和前后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分隔板,其中,第一分隔板的顶端与位于其前面的除臭段的填料层的顶端平齐,第二分隔板的底端与位于其后面的除臭段的填料层的底端平齐,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之间的空间构成过渡段的气流通道。
进一步地,填料层包括与壳体的内侧壁相连的用于承托填料的承托架,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均与承托架垂直连接,其中,承托架、壳体的底壁和侧壁,以及第一分隔板所构成的空间形成第一个除臭段和最后一个除臭段的储液箱,承托架、壳体的底壁、相邻过渡段的第一分隔板所构成的空间形成其它除臭段的储液箱,各储液箱中的液体与相应的填料层的底端之间的区域形成布气层,填料层的顶端与壳体的顶壁之间的区域形成用于固定喷淋组件的固定空间。
进一步地,填料选自颗粒活性炭、聚氨酯海绵、陶粒、堆肥腐熟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生物除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储液箱上的液位计和pH计,以及设置在喷淋管路上的循环水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出了一种应用上述生物除臭装置进行除臭的除臭方法,该除臭方法包括:将臭气分别通过各除臭段的进气口导入相应的除臭段中,使得由一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过渡段进行一次除臭后与由相邻的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混合共同进入该相邻的除臭段进行二次除臭,并最终经排气口排出壳体。
进一步地,除臭方法还包括:通过控制臭气在各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和/或通过控制臭气进入各除臭段的流速来使进入各除臭段的臭气的布气均匀。
进一步地,生物除臭装置包括水平间隔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除臭段、第二除臭段和第三除臭段,以及连通设置在第一除臭段与第二除臭段之间的第一过渡段和连通设置在第二除臭段与第三除臭段之间的第二过渡段,其中,臭气在各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为8-20s,臭气在第一过渡段与第二过渡段中的流速为5-10m/s。
进一步地,臭气在第一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为8-15s,在第二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20s,在第三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20s。
进一步地,除臭方法还包括:在向各除臭段的进气口导入臭气之前开启喷淋组件,并将喷淋组件在生物除臭装置除臭过程中始终保持开启状态。
进一步地,除臭方法还包括:控制储液箱内的液体的pH值介于2至9 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通过在壳体内依次水平间隔形成连通的多个除臭段,并在每个除臭段的底部设置相应的进气口,一方面使得臭气从生物除臭装置的底部能够以分段进气的方式同时进入装置内部,由于多个除臭段的设置使得装置内部的除臭空间被分割为多段,因此臭气在通过相应的进气口分别进入对应的除臭段后能够更快速、均匀地分布在装置内部的除臭空间中。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在进气区域不易产生短流,且装置内部的反应死区减少,除臭填料的有效体积增加,预留冗余空间减少,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的处理负荷和除臭效果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时,由于臭气的浓度沿程分布更为均匀,还可有效避免装置内填料的生物膜生长不均和负荷降低等问题,从而使填料的利用更为充分。另一方面,使得臭气在装置内部的反应更充分,在保证各除臭段进气负荷相同的基础上,由第一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该部分的臭气经一级除臭后还可在第二个除臭段中进行二级除臭,同样地,由第二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该部分的臭气与经一级除臭后进入的臭气混合还可继续在第三个除臭段中进行三级除臭。因此,臭气在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中流动发生反应时,其反应更充分,污染物降解更为彻底。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通过在相邻的除臭段之间连通设置过渡段,保证臭气在装置内部的平稳运行,从而有利于装置内部的均匀布气,使得臭气与各除臭段的反应更为充分,以提高臭气的处理效率。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通过将多个除臭段集合在同一壳体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形成为一体化的装置,其与现有技术中单独的多级串联反应器相比,结构更为紧凑,占地面积更小,且造价更为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臭气在图1所示的生物除臭装置中的流动方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生物除臭装置100,该生物除臭装置100包括:壳体21,壳体21内包括依次水平间隔形成的多个除臭段和连通设置在相邻除臭段之间的过渡段,壳体21的顶部设置有与最后一个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的排气口7,各除臭段均包括形成在壳体21的底部的进气口。其中,各过渡段的入口与位于其前面的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且各过渡段的出口与位于其后面的除臭段的进气口相连通,以使得由一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过渡段后与由相邻的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混合共同进入该相邻的除臭段,并最终经排气口7排出壳体21。其中,壳体 21可由玻璃钢或不锈钢制成。
下面以图1所示的生物除臭装置100的结构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其中的生物除臭装置100具有三个除臭段和两个过渡段。具体地,结合图2所示,该生物除臭装置100包括:壳体21,壳体21内包括依次水平间隔形成的第一除臭段18、第二除臭段19和第三除臭段20,以及连通设置在第一除臭段18与第二除臭段19之间的第一过渡段15和连通设置在第二除臭段19与第三除臭段20之间的第二过渡段16,壳体21的顶部设置有与最后一个除臭段,即第三除臭段20的出口相连通的排气口7,第一除臭段18包括形成在壳体21的底部的第一进气口13,第二除臭段19包括形成在壳体21的底部的第二进气口12,第三除臭段20包括形成在壳体21的底部的第三进气口11。其中,第一过渡段15的入口与第一除臭段18的出口相连通,第一过渡段15的出口与第二除臭段19的进气口12相连通,第二过渡段16的入口与第二除臭段19的出口相连通,第二过渡段16的出口与第三除臭段20的进气口11相连通,以使得由第一除臭段18的进气口13进入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第一过渡段15后与由相邻的第二除臭段19的进气口12进入的臭气混合共同进入第二除臭段19,同样地,进入第二除臭段19的混合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第二过渡段 16后与由相邻的第三除臭段20的进气口11进入的臭气继续混合共同进入第三除臭段20,并最终经排气口7排出壳体21。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通过在壳体21内依次水平间隔形成连通的多个除臭段,并在每个除臭段的底部设置相应的进气口,一方面使得臭气从生物除臭装置100的底部能够以分段进气的方式同时进入装置内部,由于多个除臭段的设置使得装置内部的除臭空间被分割为多段,因此臭气在通过相应的进气口分别进入对应的除臭段后能够更快速、均匀地分布在装置内部的除臭空间中。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在使用过程中,在进气区域不易产生短流,且装置内部的反应死区减少,除臭填料的有效体积增加,预留冗余空间减少,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的处理负荷和除臭效果得到有效地提高;同时,由于臭气的浓度沿程分布更为均匀,还可有效避免装置内填料的生物膜生长不均和负荷降低等问题,从而使填料的利用更为充分。另一方面,使得臭气在装置内部的反应更充分,在保证各除臭段进气负荷相同的基础上,臭气将依次通过第一除臭段18、第二除臭段 19和第三除臭段20,其中的恶臭污染物将依次被各除臭段内的微生物降解,因此用于降解由第一进气口13进入的该部分臭气的有效填料的体积实际上可相当于常规单级反应器的3倍。同样地,用于降解由第二进气口12进入的臭气的有效填料体积可相当于常规单级反应器的2倍。因此,臭气在本实用新型的除臭装置100中流动发生反应时,其反应更充分,污染物降解更为彻底,处理效率更高。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通过在相邻的除臭段之间连通设置过渡段,保证臭气在装置内部的平稳运行,从而有利于装置内部的均匀布气,使得臭气与各除臭段的反应更为充分,以提高臭气的处理效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通过将多个除臭段集成在同一壳体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形成为一体化的装置,其与现有技术中单独的多级串联反应器相比,结构更为紧凑,占地面积更小,且造价更为低廉低。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的各除臭段、过渡段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具体的设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例如可根据所处理的臭气的具体成分、处理量来具体选择。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各除臭段均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自上而下设置的喷淋组件4、填料层3、布气层和储液箱9,该布气层位于储液箱9 的储液层与填料层3的底端之间,各除臭段的进气口分别与对应的布气层相连通,各除臭段的储液箱9通过喷淋管路6分别与相应的喷淋组件4相连通。优选地,各除臭段的进气口位于壳体21的介于布气层与储液箱9的储液层之间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在使用时,如图2所示,其中箭头的方向示出了臭气在生物除臭装置100内的流动方向。具体地,臭气经第一进气口13进入第一除臭段18内后,臭气自下而上运动,喷淋组件4持续朝向填料层3喷淋液体,该液体可以是用于分解臭气中污染物组分的微生物培养液,也可以是水,该向下喷淋的液体能够充分捕捉向上流动的臭气,从而使得臭气更充分地与喷淋的液体发生接触并反应,以达到处理臭气的作用。而喷淋的液体可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流入对应的储液箱9中,储液箱9中的液体可通过喷淋管路6重新引至喷淋组件4使用。继续地,臭气经第一除臭段 18处理后继续沿第一过渡段15进入第二除臭段19中,并在第二进气口12 处与由第二进气口12导入的臭气相混合后继续向上运动,同样地,喷淋组件4依然用于对自下而上运动的混合臭气进行喷淋反应,这样,臭气在各除臭段运行的过程中始终会被自上而下的喷淋液体充分捕捉,以实现对臭气更充分地处理。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储液箱9还可与外部补水水源24和排水系统2相连通,以用于对储液箱9内进行补水或排水。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过渡段15的结构与第二过渡段16的结构相同。以第二过渡段16为例进行说明,第二过渡段16包括与壳体21的底壁和前后侧壁(垂直于纸面方向的两个相对的壁面)密封连接的第一分隔板161和与壳体21的顶壁和前后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分隔板162。其中,第一分隔板161的顶端与位于其前面的除臭段的填料层3的顶端平齐,第二分隔板162的底端与位于其后面的除臭段的填料层3的底端平齐,第一分隔板161与第二分隔板162之间的空间构成过渡段的气流通道163。
进一步地,填料层3包括与壳体21的内侧壁相连的用于承托填料的承托架8,第一分隔板161和第二分隔板162均与承托架8垂直连接。其中,承托架8、壳体21的底壁和侧壁,以及第一分隔板161所构成的空间形成第一个除臭段和最后一个除臭段的储液箱9,承托架8、壳体21的底壁、相邻过渡段的第一分隔板161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形成其它除臭段的储液箱9,填料层3的顶端与壳体21的顶壁之间的区域形成用于固定喷淋组件4的固定空间。其中,第一分隔板161、第二分隔板162、承托架8均可由不锈钢或玻璃钢制成,且第一分隔板161、第二分隔板162与承托架8之间的连接可通过焊接或粘接来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填料可选自颗粒活性炭、聚氨酯海绵、陶粒、堆肥腐熟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在储液箱9上的液位计5和pH计25,以用于对储液箱9中的液体的液位和 pH值进行监测和控制。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还可包括设置在喷淋管路6上的循环水泵10,以实现储液箱9中的液体在整个装置中的循环使用。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除臭装置100还可包括与排气口7相连的除臭风机1,以用于快速排出处理后的臭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应用上述生物除臭装置100进行除臭的除臭方法,该除臭方法包括:将臭气分别通过各除臭段的进气口导入相应的除臭段中,使得由一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过渡段进行一次除臭后与由相邻的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混合共同进入该相邻的除臭段进行二次除臭,并最终经排气口排出壳体。
如图1所示,臭气源可通过管路分别连接至各除臭段的进气口,管路上可分别设置进气阀门22和气体流量计23,可在进气阀门22和气体流量计 23的共同作用下将臭气以预设的进气分配比导入相应的进气口中。通过控制臭气在各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和/或通过控制臭气进入各除臭段的流速来使进入各除臭段的臭气的布气均匀。
进一步地,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臭气在各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优选为8-20s。进一步优选地,臭气在第一除臭段18的反应停留时间为8-15s,在第二除臭段19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20s,在第三除臭段20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20s。更进一步地,臭气在第一除臭段18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0s,在第二除臭段19的反应停留时间为15s,在第三除臭段20的反应停留时间为 20s。
根据本实用新型,除臭方法还包括:在向各除臭段的进气口导入臭气之前开启喷淋组件4,并将喷淋组件4在生物除臭装置100除臭过程中始终保持开启状态。通过该设置,使得喷淋液体始终循环且不间断地喷淋,从而恶臭污染物始终与流速较快的喷淋液发生气液传质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恶臭污染物与填料外液相的传质效率,进而提高了污染物的处理负荷。
进一步地,除臭方法还包括:控制储液箱9内的液体的pH值介于2至 9之间。通过该设置,使得填料内微生物处于适宜生长的pH环境,从而有效提高微生物降解恶臭污染物的效率。
优选地,如图1所示,当臭气中的主要成分包括硫化氢、氨及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且硫化氢的浓度高于氨及VOC的浓度时,第一除臭段 18中的填料可设置为颗粒活性炭,第一除臭段18中的储液箱9内的pH值可控制在1至3之间;第二除臭段19中的填料可设置为颗粒活性炭、第二除臭段19中的储液箱9内的pH值可控制在3至5之间;第三除臭段20中的填料可设置为堆肥腐熟料或聚氨酯海绵,第三除臭段20中的储液箱9内的pH值可控制在6至8之间;而当臭气中的成分主要包括VOC及氨时,第一除臭段18与第二除臭段19中的填料可设置为聚氨酯海绵、堆肥腐熟料、陶粒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三除臭段20中的填料可设置为颗粒活性炭,各除臭段的储液箱9内的pH值可控制在6至9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除臭方法将臭气以一定的进气分配比分别导入相应的进气口中,通过控制臭气在各除臭段的反应停留时间,和/或通过控制臭气进入各除臭段的流速来使进入各除臭段的臭气的布气更均匀,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除臭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除臭方法还通过控制喷淋液体的pH值,以及调整各除臭段的填料成分来调整对具有不同成分的臭气的处理,从而实现对具有不同成分的臭气更为有效地处理。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除臭方法中的喷淋液体始终循环且不间断地喷淋,从而恶臭污染物始终与流速较快的喷淋液发生气液传质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恶臭污染物与填料外液相的传质效率,进一步地提高了污染物的处理负荷和处理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7)

1.一种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包括依次水平间隔形成的多个除臭段和连通设置在相邻所述除臭段之间的过渡段,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与最后一个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的排气口,各所述除臭段均包括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进气口,其中,各所述过渡段的入口与位于其前面的除臭段的出口相连通,且各所述过渡段的出口与位于其后面的除臭段的进气口相连通,以使得由一个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经该除臭段和其后的过渡段后与由相邻的除臭段的进气口进入的臭气混合共同进入该相邻的除臭段,并最终经所述排气口排出所述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除臭段均包括沿竖直方向依次自上而下设置的喷淋组件、填料层、布气层和储液箱,各所述除臭段的进气口分别与对应的布气层相连通,各所述除臭段的储液箱通过喷淋管路分别与相应的喷淋组件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箱还与外部补水水源和排水系统相连通,以用于对所述储液箱内进行补水或排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包括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和前后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一分隔板和与所述壳体的顶壁和前后侧壁密封连接的第二分隔板,其中,所述第一分隔板的顶端与位于其前面的除臭段的填料层的顶端平齐,所述第二分隔板的底端与位于其后面的除臭段的填料层的底端平齐,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之间的空间构成所述过渡段的气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层包括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相连的用于承托填料的承托架,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均与所述承托架垂直连接,其中,所述承托架、所述壳体的底壁和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分隔板所构成的空间形成第一个除臭段和最后一个除臭段的储液箱,所述承托架、所述壳体的底壁、相邻所述过渡段的第一分隔板所构成的空间形成其它除臭段的储液箱,各储液箱中的液体与相应的填料层的底端之间的区域形成所述布气层,所述填料层的顶端与所述壳体的顶壁之间的区域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喷淋组件的固定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选自颗粒活性炭、聚氨酯海绵、陶粒、堆肥腐熟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生物除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除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液箱上的液位计和pH计,以及设置在所述喷淋管路上的循环水泵。
CN201820351777.6U 2018-03-15 2018-03-15 生物除臭装置 Active CN208320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1777.6U CN208320464U (zh) 2018-03-15 2018-03-15 生物除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1777.6U CN208320464U (zh) 2018-03-15 2018-03-15 生物除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20464U true CN208320464U (zh) 2019-01-04

Family

ID=6478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51777.6U Active CN208320464U (zh) 2018-03-15 2018-03-15 生物除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20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95867B (zh) 一种生化废气除臭净化装置及生物除臭方法
CN201692768U (zh) 一种化学洗涤-生物组合式脱除恶臭的装置
CN103623693B (zh) 一种高效生物除臭设备
KR20090044150A (ko) 축산시설 악취처리 시스템
CN104001421B (zh) 一种采用无泡曝气预处理的复合生物除臭工艺与装置
CN102580494A (zh) 一种恶臭气体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0431671C (zh) 一种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的生物滴滤装置及方法
CN102921293B (zh) 一种生物组合工艺处理恶臭气体的方法
CN103623692B (zh) 一种毯式废气生物过滤装置及其处理废气的方法
CN107824031A (zh) 可变型层压吸收式综合污染恶臭物质除臭系统及除臭方法
CN108211774A (zh) 生物除臭装置和应用其的除臭方法
CN106799164A (zh) 一种两相生物除臭方法和除臭装置
CN101433802B (zh) 一体式折流生物反应器废气处理设备及废气处理方法
CN109078479A (zh) 一种复合生物法处理污水站废气装置及废气处理方法
CN210522249U (zh) 复合型高效生物除臭滤池
CN104147919B (zh) 一种低pH废气生物净化反应器及其废气处理工艺
CN117160165A (zh) 一种处理畜禽粪便发酵棚的除臭系统和方法
CN208320464U (zh) 生物除臭装置
KR100802220B1 (ko) 토양미생물을 이용한 악취 및 휘발성 유기화합물의제거방법과 장치
CN213725781U (zh) 生物除臭装置
CN202478801U (zh) 一种恶臭气体处理系统
CN205412665U (zh) 一体化箱式有机废气生物处理装置
CN205340561U (zh) 一种净化恶臭气体的生物滴滤床
CN204502792U (zh) 一种生物过滤除臭装置
CN210125294U (zh) 一种污水站生物除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4J, 2981 Dongfa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0

Patentee after: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J, 2981 Dongfa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0

Patentee before: NISHIHARA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SHANGHAI)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01204 first floor, No. 30, Lane 676, Wuxi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J, 2981 Dongfang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20

Patentee before: Xiyu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anghai)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