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4336U -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14336U
CN208314336U CN201820813457.8U CN201820813457U CN208314336U CN 208314336 U CN208314336 U CN 208314336U CN 201820813457 U CN201820813457 U CN 201820813457U CN 208314336 U CN208314336 U CN 2083143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plate
clamping device
positioning
clamp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81345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福腾
林秉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81345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143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143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143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g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其中,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第一夹板上设置有第一齿条,第二夹板上设置有第二齿条;传动机构包括:定位板和齿轮,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三齿条;齿轮与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齿合;当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时,定位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第一夹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二夹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直至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处于夹持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对。如此,通过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的联动,实现自动将物体夹持住,操作十分简便。

Description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和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如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必需品,而随着VR技术的不断发展,VR设备如HMD(Head Mount Display,头戴式显示)设备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将移动终端与VR设备相结合,如将手机装入HMD设备中,使用移动终端作为VR设备的显示载体来播放VR视频,能够让人们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使得人们能够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
目前,为了将手机装入VR设备中,主要采用在现有的VR设备中设置一个用于放手机的可拆卸的手机搁置板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地,使用时用户先将手机搁置板从VR设备的容纳腔中抽出,然后手动将手机卡合至手机搁置板,最后再将该手机搁置板放回至容纳腔,以实现将手机装入VR设备中。可见,现有技术在将手机装入VR设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用户手动调节对准,操作起来十分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以实现通过各个机构的联动来实现将移动终端自动固定在夹持装置中,在使用时,用户只需将移动终端推入夹持装置中,无需用户手动调节对准,操作十分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其中,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上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板上设置有第二齿条;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定位板和齿轮,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三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齿合;当所述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时,所述定位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定位板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第一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处于夹持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对。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VR设备,包括:第二壳体、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夹持装置,其中,所述夹持装置容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一镜片位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下方,所述第二镜片位于所述第二夹板的下方;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插口,其中,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相接;当移动终端从所述插口插入所述第二壳体,并朝向第一方向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移动终端相接触,所述定位板受到所述移动终端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定位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定位板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第一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将所述移动终端限位夹持,以使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与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相对,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及VR设备,在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的过程中,通过齿轮与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的啮合传动,实现了将定位板的运动转化为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的运动,而且,由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移动方向是相对的,那么,随着定位板的不断移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距离就会越来越少,从而,就可以实现自动将物体,如手机等电子设备夹持住,操作十分简便。此外,由于通过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距离是可以根据被夹持的物体的尺寸自动进行调节的,如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还能实现在不改变夹持装置体积的情况下夹持较多不同尺寸的物体,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这样,将该夹持装置应用于VR设备中时,在将移动终端装入VR设备的过程中,用户只需将移动终端推入夹持装置中,无需用户手动调节对准,操作十分简便,提高了VR设备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用于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中各部件的运动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定位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7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7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VR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VR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夹持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参见图1所示,该夹持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其中,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第一夹板11上设置有第一齿条111,第二夹板12上设置有第二齿条121;传动机构包括:定位板13和齿轮14,定位板13上设置有第三齿条131;齿轮14与第一齿条111、第二齿条121和第三齿条131齿合;
参见图2所示,在需要将物体夹持住时,定位板13受到第一方向21的外力作用,定位板13相对于第一夹板11和第二夹板12朝向第一方向21移动,通过第三齿条131与齿轮14之间啮合传动,定位板13带动齿轮14转动,通过齿轮14与第一齿条111和第二齿条121之间啮合传动,齿轮14带动第一夹板11相对于定位板13朝向第二方向22移动,并带动第二夹板12相对于定位板13朝向第三方向23移动,直至定位板13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处于夹持状态。
这里,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对。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夹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是指第一夹板朝靠近第二夹板的方向移动,上述第二夹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是指第二夹板朝靠近第一夹板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处于夹持状态是指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共同作用能够将物体夹持的状态。
在实际应用中,在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的过程中,通过齿轮与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的啮合传动,实现了将定位板的运动转化为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的运动,而且,由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移动方向是相对的,那么,随着定位板的不断运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距离就会越来越少,从而,就可以实现自动将物体,如手机等电子设备夹持住,操作十分简便。
进一步地,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是通过联动的方式来实现夹持限位的,而且通过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距离是可以根据被夹持的物体的尺寸自动进行调节的,因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在夹持被夹持的物体时,能够适配较多不同尺寸的物体,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降低夹持装置的成本,上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定位板可以由塑料材料来实现;为了做到使得夹持装置更加轻薄,以减小夹持装置的体积,上述第一夹板、第二夹板和定位板也可以采用金属板材冲压件来实现;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材料来实现,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下面对上述夹持装置的各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介绍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是通过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共同作用来实现夹持物体的,那么,为了实现更好的夹持效果,仍然参见图1所示,第一夹板11包括:第一夹持部112和与第一夹持部112连接的第一运动部113,其中,第一齿条111设置于第一运动部113;第二夹板12包括:第二夹持部122和与第二夹持部122连接的第二运动部123,其中,第二夹持部122与第一夹持部112平行相对;第二齿条121设置于第二运动部123。
这里,当第一运动部呈水平状态时,第一夹持部呈垂直状态;当第二运动部呈水平状态时,第二夹持部呈垂直状态,第一运动部呈水平状态,并与第二运动部处于同一平面。
在实际应用中,在定位板朝向第一方向运动并带动齿轮转动的过程中,通过齿轮与第一齿条的啮合传动的作用,齿轮会带动第一运动部朝向第二方向运动,从而,第一运动部就会带动第一夹持部朝向第二方向运动;与此同时,通过齿轮与第二齿条的啮合传动的作用,齿轮还会同时带动第二运动部朝向第三方向运动,从而,第二运动部就会带动第二夹持部朝向第三方向运动。这样,直至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夹持部会与物体的第一侧壁相接触,且第二夹持部会与物体的第二侧壁相接触,其中,物体的第一侧壁与物体的第二侧壁相对,如此,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共同作用就可以实现将物体夹持限位。
由于在夹持物体的过程中,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的运动方向是相对的,那么,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相对距离是可调节的。从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来夹持物体时,能够夹持更多不同尺寸的物体,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所能夹持的物体的尺寸与夹持机构中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高度以及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的大小相关。具体来说,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高度决定了可夹持的物体的厚度,其中,该高度越高能够适配的可夹持的物体的厚度越大。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最大值大于或者等于可夹持的物体的长度,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最小值小于或者等于可夹持的物体的长度,其中,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最大值决定了可夹持的物体的最大长度,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最小值决定了可夹持的物体的最小长度。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第一运动部更平稳地带动第一夹持部运动,并实现第二运动部更平稳地带动第二夹持部运动,可以通过如图1所示的U形构件来实现第一运动部和第二运动部。
具体来说,第一运动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第二部分的第一侧壁分别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连接,第二部分的第二侧壁与第一夹持部连接,第二部分的第二侧壁与第二部分的第一侧壁相对。第二运动部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部分、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其中,第四部分与第六部分相对,第四部分的侧壁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齿条,第五部分的第一侧壁分别与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连接,第五部分的第二侧壁与第二夹持部连接,第五部分的第二侧壁与第五部分的第一侧壁相对。
进一步地,为了增强夹持装置的夹持效果,可以增加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与被夹持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示例性地,参见图3所示,可以给第一夹持部112和第二夹持部122均设置垫片31,其中,垫片31由摩擦系数为第一值的材料制成。
当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处于夹持状态时,垫片用于增加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摩擦力。
这里,该摩擦系数为第一值的材料是指能够增加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摩擦力的材料,如橡胶、硅胶等摩擦系数较高的材料。
示例性地,为了达到更好的夹持效果,该垫片可以设置为防滑硅胶,一方面硅胶摩擦系数较高、具有很好的防滑特性,另一方面硅胶还会发生弹性形变,这样,当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共同作用将物体夹紧时,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上所设置的防滑硅胶与该物体之间不但存在摩擦力,还存在弹力,这样,防滑硅胶就会有效地阻止该物体移动,进而更好地更紧固地夹持该物体,避免被夹持的物体脱离夹持机构。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除了给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增加摩擦力较大的垫片外,还可以增大第一夹持部的接触面和第二夹持部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如通过喷砂工艺给第一夹持部的内表面和第二夹持部的内表面喷砂,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上述第一夹持部的接触面是指第一夹持部夹持物体时与被夹持的物体的第一侧壁相接触的表面,同理,上述第二夹持部的接触面是指第二夹持部夹持物体时与被夹持的物体的第二侧壁相接触的表面。
其次,介绍定位板。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参见图1所示,定位板1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运动部132和定位部133,其中,第三运动部132设置于第一运动部113和第二运动部123的上方;第三齿条131设置于第三运动部132;当第三运动部132呈水平状态时,定位部133呈垂直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为了在夹持机构已经夹持住物体后,使得夹持装置能够保持牢固且持久地夹持效果,上述夹持装置中还包括一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可用于在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处于夹持状态时,将定位板固定于第一相对位置,以使定位板停止移动,避免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松开被夹持的物体。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参见图4所示,定位板13上开设有限位槽134;上述夹持装置还包括:限位机构41,限位机构41包括:容置腔体411、定位柱412和压簧;其中,容置腔体的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孔411a,容置腔体的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孔,容置腔体的第二侧壁与容置腔体的第一侧壁相对,第二孔设置于定位板13上方;定位柱412穿过第一孔411a和第二孔,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412a外露于第二孔,定位柱的第二自由端412b外露于第一孔411a;压簧套设于定位柱412,并容置于容置腔体411内。
具体来说,在定位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定位柱被定位板顶起,压簧压缩,直至限位槽的开口与第二孔相对,压簧产生回复力并作用于定位柱,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在该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靠近限位槽的方向运动,直至如图5所示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412a与限位槽的开口卡合。此时,定位板停止移动。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限位槽可以开设于定位板的第三运动部上,参见图1所示,为了更稳定地带动齿轮旋转,上述第三运动部可以设置为方形框体,方形框体的矩形中空部分即为上述限位槽。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上述限位槽的开口还可以为矩形、圆、椭圆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齿轮的转动方向的不同,第三齿条可以设置于第三运动部的第一侧壁上,也可以设置于第三运动部的第二侧壁上,其中,第三运动部的第一侧壁与第三运动部的第二侧壁相对。
再次,介绍齿轮。
在实际应用中,齿轮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如两个。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实现定位板、齿轮、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联动,根据齿轮的转动方向以及齿轮的数量的不同,第一齿条设置位置、第二齿条的设置位置以及第三齿条的设置位置是不同的。
示例性地,参见图1所示,当齿轮14为一个时,第三齿条131可以设置于第三运动部的第一侧壁上,第一齿条111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一部分的内表面上,而第二齿条121可以设置在第六部分的内表面上,在此种情况下,齿轮14可以逆时针转动;当齿轮为一个时,第三齿条可以设置于第三运动部的第二侧壁上,第一齿条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三部分的内表面上,而第二齿条可以设置在上述第四部分的内表面上,在此种情况下,齿轮可以顺时针转动;参见图6所示,当齿轮14为两个时,第三齿条131同时设置于第三运动部的第一侧壁和第三运动部的第二侧壁上,第一齿条111可以设置在上述第三部分的内表面上,而第二齿条121可以设置在上述第六部分的内表面上,在此种情况下,一个齿轮可以顺时针转动,另一个齿轮可以逆时针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参见图7A和图7B所示,夹持装置中还包括一支架71,该支架71可用于在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联动的过程中,固定夹持机构和联动机构中的各部件。
具体来说,参见图7B所示,夹持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架71,其中,支架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槽711,第一容置槽的槽底开设有第一开口712和第二开口713;第一夹持部112穿过第一开口712,第一运动部113容置于第一容置槽711;第二夹持部122穿过第二开口713,第二运动部123容置于第一容置槽711。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便于自动调节夹持机构夹持被夹持的物体时被夹持的物体所处的位置,无需用户手动调整被夹持的物体的位置,可以通过限定齿轮的位置来实现。具体来说,仍然参见图7B所示,齿轮14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轴孔141;第一容置槽711内设置有转轴714,转轴的固定端设置于第一容置槽的槽底,转轴的自由端714a穿过轴孔141。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实现被夹持的物体自动进行中心对齐定位,以减小夹持装置的尺寸,可以将转轴设置在第一容置槽的中心位置,在齿轮与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的啮合传动作用下,由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移动方向是相对的且移动距离是相等的,这样,第一夹板向被夹持的物体施加的第一夹紧力和第二夹板向该被夹持的物体施加的第二夹紧力的大小是相等的,从而,被夹持的物体就会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实现自动中心对齐,在使用夹持装置夹持该被夹持的物体的过程中,无需用户手动调整该被夹持的物体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在不限制夹持装置的尺寸大小时,也可以采用非中心对齐方式,只需要调节齿轮和齿条的位置即可。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了使得第一运动部和第二运动部在移动过程中实现平稳地移动,不会出现晃动,以实现快速进入夹持状态,仍然参见图7B所示,第一容置槽711的槽底设置有第一限位条715和第二限位条716;其中,第一限位条715与第一容置槽711的侧壁形成第一轨道,第一运动部113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穿入第一轨道,并可沿第一轨道移动;第二限位条716与第一容置槽的侧壁形成第二轨道,第二运动部123的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穿入第二轨道,并可沿第二轨道移动。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更好的夹持效果,还为了便于用户从夹持装置中取出被夹持的物体,仍然参见图7B所示,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拉簧72,第一拉簧的一端72a固定于定位部133,第一拉簧的另一端72b固定于第一容置槽711的槽底。
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夹紧物体的过程中,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定位板相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由于第一拉簧的一端固定于定位板的定位部上,使得第一拉簧被拉伸,此时,由于第一拉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支架上的第一容置槽的槽底,第一拉簧的另一端会向支架施加拉力,这样,通过穿设于转轴上的齿轮,该拉力会转化为第一夹板上的第一夹紧力以及第二夹板上的第二夹紧力,这样,就可以实现更好的夹持效果。
此外,在实际应用中,通过限位机构和定位板的联动还可以实现将被夹持的物体从夹持装置中推出,具体地,可以将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限位槽的开口脱离卡合,以使定位板在第一拉簧产生的回复力的作用下朝向第四方向移动,从而,通过齿轮齿条的联动,来使得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松开被夹持的物体,其中,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下面介绍将被夹持的物体从夹持装置中推出的过程。
具体来说,当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定位板的限位槽卡合连接时,如果需要释放夹持装置中被夹持的物体,可以向定位柱的第二自由端施加压力,此时,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朝靠近限位槽的方向运动,使得压簧压缩;
接下来,撤去施加在定位柱的第二自由端的压力,此时,压簧产生回复力并作用于该定位柱,使得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朝远离限位槽的方向运动,直至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该限位槽的开口脱离卡合;
接下来,在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限位槽的开口脱离卡合后,第一拉簧会产生第四方向的回复力,由于第一拉簧的一端与定位板的固定部连接,那么,该回复力会作用于定位板,使得定位板朝向第四方向运动。如此,通过定位板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会带动第一夹板朝向第三方向运动以及带动第二夹板朝向第二方向运动,以使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松开被夹持的物体,直至定位板与物体相接触,定位板会带动被夹持的物体相对于夹持装置朝向第四方向移动,从而,实现自动将被夹持的物体从夹持装置中推出。这样,在用户需要取出夹持装置所夹持的物体时,无需用户手动操作,操作起来十分简便。
这里,第一夹板朝向第三方向运动是指第一夹板朝远离第二夹板的方向移动,第二夹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是指第二夹板朝远离第一夹板的方向移动。
当然,为了将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限位槽的开口脱离卡合,以使定位板将被夹持的物体从夹持装置中推出,除了可以向定位柱的第二自由端施加压力的方式来实现外,还可以采用向定位柱的第二自由端施加拉力的方式来实现。具体地,当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定位板的限位槽卡合连接时,如果需要释放夹持装置中被夹持的物体,可以向定位柱的第二自由端施加拉力,以使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朝远离限位槽的方向运动,直至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限位槽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固定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参见图7A和图7B所示,夹持装置还包括一压板73,该压板73与支架71连接。
具体来说,参见图7B所示,支架71开设有固定凹槽717;夹持装置还包括:压板73和用于连接压板73和支架71的固定体,其中,压板73设置于定位板13的上方;压板73的上表面开设有固定孔731,固定孔731与固定凹槽717的开口相对;压板73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732,第三运动部132容置于第二容置槽732,使得第三运动部132能够相对于压板73滑动;固定体穿过固定孔731并固定于固定凹槽717。
这里,在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第三运动部在第二容置槽内相对于压板朝向第一方向滑动。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固定夹持机构、传动机构、限位机构、支架以及压板,参见图7A和图7B所示,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7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参见图7B所示,压板7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滑轨733;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74,其中,夹持机构、传动机构、支架71、以及压板73容置于第一壳体74内,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741位于压板73的上方,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741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滑轨742,第二滑轨74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滑轨733的设置位置对应,第一滑轨742伸入第二滑轨733,使得压板73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74滑动。
在实际应用中,在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定位板还会带动压板相对于第一壳体朝向第一方向滑动。在压板相对于第一壳体朝向第一方向滑动的过程中,第一滑轨相对于第二滑轨朝向第一方向滑动由于压板与支架通过固定体固定连接,而夹持机构以及传动机构处于压板与支架所形成的容置空间中,这样,压板会带动夹持机构、传动机构以及支架整体朝向第一方向移动。
具体来说,仍然参见图7A和图7B所示,第一壳体74包括:上壳体和与上壳体连接的下壳体。其中,上壳体与下壳体形成一容置空间,夹持机构、传动机构、支架、以及压板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上壳体位于压板的上方,下壳体位于支架的下方。
当夹持装置所要夹持的物体为带有显示屏的电子设备时,为了露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以便用户观看,参见图7B所示,上述下壳体开设有显示开口743。这样,可以将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与第一壳体中的下壳体贴合,从而,就可以露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
进一步地,为了固定限位机构,上述限位机构的容置腔可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一体成型,例如,限位机构的容置腔的第一侧壁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的下表面连接,或者,限位机构的容置腔的第二侧壁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的上表面连接,或者,限位机构的容置腔穿过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限位机构的容置腔的第一侧壁位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的上表面的上方,限位机构的容置腔的第二侧壁位于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的下表面的下方。当然,还可以限位机构与第一壳体还可以有其它连接方式,这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更快速地将被夹持的物体推出夹持装置,仍然参见图7B所示,第一壳体74的上表面开设有容置孔744;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二拉簧75,第二拉簧75容置于容置孔744,第二拉簧的一端75a固定于容置孔744的侧壁,第二拉簧的另一端75b固定于压板73的上表面。
在压板相对于第一壳体朝向第一方向滑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拉簧的另一端固定于压板,压板会向第二拉簧施加拉力,此时,第二拉簧被拉伸;
在限位机构与定位板脱离卡合,使得第一拉簧产生回复力,带动定位板朝向第四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二拉簧产生朝向第四方向的回复力,该回复力作用于压板,使得压板带动支架、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朝向第四方向移动,实现了更快速地将被夹持的物体推出夹持装置。
由上述可知,如果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夹持装置应用于VR设备中,那么,在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的过程中,通过齿轮与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的啮合传动,实现了将定位板的运动转化为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的运动,而且,由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移动方向是相对的,那么,随着定位板的不断移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距离就会越来越少,从而,就可以实现自动将物体,如手机等电子设备夹持住,操作十分简便。此外,由于通过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距离是可以根据被夹持的物体的尺寸自动进行调节的,如此,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夹持装置,还能实现在不改变夹持装置体积的情况下夹持较多不同尺寸的物体,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
实施例二: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VR设备,该VR设备中采用前述实施例中的夹持装置来夹持移动终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夹持装置与上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夹持装置一致。
参见图8A和图8B所示,该VR设备包括:第二壳体81、第一镜片82、第二镜片83和上述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中的夹持装置,其中,夹持装置容置于第二壳体81内;第一镜片82和第二镜片83设置于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上,第一镜片82位于第一夹板11的下方,第二镜片83位于第二夹板12的下方;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插口811;
在VR设备处于如图8A所示的未夹持的状态时,可以将移动终端从插口插入第二壳体,并朝向第一方向移动,直至定位板与移动终端相接触,定位板受到移动终端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接下来,在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的过程中,定位板相对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定位板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第一夹板相对于定位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二夹板相对于定位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直至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将移动终端限位夹持,以使移动终端的屏幕与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相对。此时,VR设备处于如8B所示的夹持状态,第一夹板11与第二夹板12将移动终端84夹持住。
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对。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第一夹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是指第一夹板朝靠近第二夹板的方向移动,上述第二夹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是指第二夹板朝靠近第一夹板的方向移动。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VR设备,可以使用移动终端来作为VR设备的显示载体。首先,用户可以将移动终端从插口推入第二壳体,此时,移动终端受到来自用户的第一方向的推力。在移动终端受到推力的过程中,移动终端会朝向第一方向运动,直至移动终端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时,移动终端会与定位板的定位部相接触,如此,该定位板会受到移动终端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接下来,用户可以持续性地向移动终端施加推力,这样,在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的过程中,定位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第一夹板朝靠近第二夹板的方向移动并带动第二夹板朝靠近第一夹板的方向移动,那么,由于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移动方向相对,随着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的移动,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的相对距离会随之减少,直至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时,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会同时与移动终端相接触,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将移动终端限位夹持,移动终端的屏幕会与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相对。从而,实现了使用移动终端作为VR设备的显示载体。而且,在将移动终端装入VR设备的过程中,用户只需将移动终端推入夹持装置中,无需用户手动调节对准,操作十分简便,提高了VR设备的便利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修饰、改进等,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夹持机构和传动机构,其中,
所述夹持机构包括: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所述第一夹板上设置有第一齿条,所述第二夹板上设置有第二齿条;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定位板和齿轮,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第三齿条;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第二齿条和第三齿条齿合;
当所述定位板受到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时,所述定位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定位板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第一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处于夹持状态,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板包括:第一夹持部和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的第一运动部,其中,所述第一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一运动部;当所述第一运动部呈水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夹持部呈垂直状态;
所述第二夹板包括:第二夹持部和与所述第二夹持部连接的第二运动部,其中,所述第二夹持部与所述第一夹持部平行相对;所述第二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二运动部;当所述第二运动部呈水平状态时,所述第二夹持部呈垂直状态,所述第一运动部呈水平状态,并与所述第二运动部处于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支架,其中,所述支架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夹持部穿过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运动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所述第二夹持部穿过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运动部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
所述齿轮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轴孔;所述第一容置槽内设置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固定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所述转轴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轴孔;
所述定位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运动部和定位部,其中,所述第三运动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运动部和所述第二运动部的上方;所述第三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三运动部;当所述第三运动部呈水平状态时,所述定位部呈垂直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拉簧,所述第一拉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定位部,所述第一拉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容置槽的槽底。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限位槽;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容置腔体、定位柱和压簧;
其中,所述容置腔体的第一侧壁设置有第一孔,所述容置腔体的第二侧壁设置有第二孔,所述容置腔体的第二侧壁与所述容置腔体的第一侧壁相对,所述第二孔设置于所述定位板上方;
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所述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端外露于所述第二孔,所述定位柱的第二自由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孔;所述压簧套设于所述定位柱,并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
在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一方向运动的过程中,所述定位柱被所述定位板顶起,所述压簧压缩,直至所述限位槽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孔相对,所述压簧产生回复力并作用于所述定位柱,使得所述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朝向所述限位槽运动,直至所述定位柱的第一自由端与所述限位槽的开口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开设有固定凹槽;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压板和用于连接所述压板和所述支架的固定体,其中,
所述压板设置于所述定位板的上方;所述压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凹槽的开口相对;所述压板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容置槽,所述第三运动部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槽,使得所述第三运动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压板滑动;
所述固定体穿过所述固定孔并固定于所述固定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滑轨;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壳体,其中,所述夹持机构、所述传动机构、所述支架、以及所述压板容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位于所述压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第一滑轨的设置位置对应,所述第一滑轨伸入所述第二滑轨,使得所述压板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侧壁开设有容置孔;
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二拉簧,所述第二拉簧容置于所述容置孔,所述第二拉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容置孔的侧壁,所述第二拉簧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压板的上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设置有垫片,其中,所述垫片由摩擦系数为第一值的材料制成,当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处于夹持状态时,所述垫片用于增加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摩擦力。
10.一种虚拟现实VR设备,所述VR设备包括:第二壳体、第一镜片、第二镜片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夹持装置,其中,
所述夹持装置容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一镜片位于所述第一夹板的下方,所述第二镜片位于所述第二夹板的下方;
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上开设有插口,其中,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相接;
当移动终端从所述插口插入所述第二壳体,并朝向第一方向运动至第二相对位置时,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移动终端相接触,所述定位板受到所述移动终端施加的第一方向的外力作用,所述定位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朝向第一方向移动,所述定位板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所述齿轮带动所述第一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二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第二夹板相对于所述定位板朝向第三方向移动,直至所述定位板运动至第一相对位置,所述第一夹板与所述第二夹板将所述移动终端限位夹持,以使所述移动终端的屏幕与所述第一镜片和所述第二镜片相对,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三方向相对。
CN201820813457.8U 2018-05-29 2018-05-29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Active CN2083143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13457.8U CN208314336U (zh) 2018-05-29 2018-05-29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813457.8U CN208314336U (zh) 2018-05-29 2018-05-29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14336U true CN208314336U (zh) 2019-01-01

Family

ID=64715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813457.8U Active CN208314336U (zh) 2018-05-29 2018-05-29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1433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2651A (zh) * 2019-08-09 2019-11-05 盐城瑞升齿轮有限公司 一种行距可调式水稻高速插秧机行距调节机构
CN111412326A (zh) * 2020-04-23 2020-07-14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排水管安装定位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2651A (zh) * 2019-08-09 2019-11-05 盐城瑞升齿轮有限公司 一种行距可调式水稻高速插秧机行距调节机构
CN111412326A (zh) * 2020-04-23 2020-07-14 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建筑用排水管安装定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14336U (zh) 一种夹持装置及vr设备
US8967561B2 (en) Holder for electronic device
US2013024247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upport mechanism
CN203797307U (zh) 一种手持式遥控拍摄装置的拍摄设备夹持装置
US20150351531A1 (en) Smartphone or tablet mounting device and method
US20070022582A1 (en) Thumb release mounting apparatus
KR101563058B1 (ko) 스마트폰 거치대
US20060026807A1 (en) Quick release mounting apparatus
CN109922997B (zh) 夹持支架
CN105438531A (zh) 贴膜机构
KR102556873B1 (ko) 핸드헬드 기기를 위한 액세서리
KR20130105799A (ko) 집게식 단말기 거치대
CN211176245U (zh) 手持云台
US20240008209A1 (en) Portable streaming media player holder
CN210405414U (zh) 一种手机夹快装板
KR101967449B1 (ko) 휴대단말기용 액세서리
WO2019238047A1 (zh) 一种拍摄设备的夹持装置及自拍杆
WO2020192238A1 (zh) 一种拍摄辅助装置
CN207819998U (zh) 一种多功能手机支架
WO2018119723A1 (zh) 支撑臂组件及具有该支撑臂组件的云台
CN108700248B (zh) 云台及包括该云台的拍摄装置
KR101575799B1 (ko) 차량용 거치대
CN209017121U (zh) 一种夹紧装置及头戴设备
CN108540626B (zh) 一种一体式可横竖向放置手机的自拍杆
CN203927266U (zh) 便携式移动终端夹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