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16941U -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 Google Patents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16941U
CN208216941U CN201820395358.2U CN201820395358U CN208216941U CN 208216941 U CN208216941 U CN 208216941U CN 201820395358 U CN201820395358 U CN 201820395358U CN 208216941 U CN208216941 U CN 208216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power vessel
throwing
interconnecting piece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9535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鹏
周超
孙凤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oron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ua Boat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ua Boat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ua Boat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9535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169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16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16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ip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包括动力船、抛载舱、连接架及设置于所述动力船上的天线;动力船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抛载舱两端,抛载舱包括舱体及舱顶平台,舱顶平台用于停放小型无人机,连接架上设置有缓冲组件,工作时缓冲组件进行水浪冲击力的吸收;通过设置抛载舱,将工作机器装载在抛载舱内,并配合动力船和动力船上的天线接收位置信号,抛载式母船自动行驶至工作地点进行抛载作业,配合舱顶平台上停留的小型无人机实现辅助作业与观察周边情况,代替原有工作时均需工作人员租一条船,然后驶到工作地点,接着进行抛载作业的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租船成本与人员成本高、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面抛载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背景技术
无人水下航行器是指用于海洋环境探测和监测、海洋科学考察、海洋资源勘探、水下搜救等可以回收的小型水下自航载体,是一种可长时间在水下自主远程航行的无人智能小型装备平台。为了提高水下设备的安全性,通常需要配备应急抛载装置,当水下设备出现紧急情况时,触发抛载装置抛掉压载重物,使得水下设备处于正浮力状态,从而安全得浮出水面,等待水面船只的救援。现有技术中无人水下航行器一般不带有示位装置,在抛载后无法标识航行器的位置,也有的深海设备中使用浮体,浮体通常与深海设备之间通过绳索连接,在应急情况出现时,通常使用油缸驱动接触浮体并释放浮体,由于绳索的限制,一般只能上浮至海水表面,通过内部配置的频闪灯供海上人员搜寻,但在实际使用中,漂浮在海水表面的浮体目标小,找寻过程如同大海捞针,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现有的无人船与水下机器人等,在工作时均需工作人员租一条船,然后驶到工作地点,接着进行抛载作业。这样做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租船成本与人员成本都较高,还有人员跟船出海可能遇到的安全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通过设置抛载舱,将工作机器装载在抛载舱内,并配合动力船和动力船上的天线接收位置信号,抛载式母船自动行驶至工作地点进行抛载作业,同时配合舱顶平台上停留的小型无人机实现辅助作业与观察周边情况,代替原有工作时均需工作人员租一条船,然后驶到工作地点,接着进行抛载作业的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租船成本与人员成本高、安全性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包括动力船、抛载舱、与动力船和抛载舱分别连接的连接架及设置于所述动力船上的天线,所述动力船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抛载舱两端,该抛载舱包括舱体及设置于该舱体上的舱顶平台,所述舱顶平台用于停放小型无人机,所述连接架上还设置有缓冲组件,工作时缓冲组件进行水浪冲击力的吸收。
作为改进,所述连接架包括:
动力船连接部,所述动力船连接部一端与所述动力船垂直固定连接且该连接部上设置有垂直支撑板,所述动力船连接部与所述动力船采用两点固定的连接方式;
抛载舱连接部,所述抛载舱连接部一端与所述舱顶平台固定连接且该抛载舱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垂直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缓冲组件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抛载舱连接部固定连接,该缓冲组件包括:
液压活塞柱体,所述液压活塞柱体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固定连接;
活塞柱,所述活塞柱滑动设置于所述液压活塞柱体内;
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套设于所述活塞柱上且该缓冲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液压活塞柱体和活塞柱固定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舱体包括:
装载工作舱,所述装载工作舱固定设置于所述舱顶平台下方,该装载工作舱内部为中空设置;
舱头,所述舱头设置于所述装载工作舱一端,该舱头外形呈直角三角形。
作为改进,所述动力船包括:
平稳部,所述平稳部上方呈平面设置,所述动力船连接部固定连接于该平稳部上方平面上,该平稳部下方为三角柱状设置;
冲击部,所述冲击部一端与所述平稳部固定连接,该冲击部另一端呈三角锥状。
作为改进,所述装载工作舱底部到舱顶平台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平稳部底部到舱顶平台之间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满足,l<L。
作为改进,所述动力船连接部上端还设置有起吊柱。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抛载式母船,通过设置抛载舱用于装载工作机器,并通过动力船上的天线进行位置信号的接收,动力船进行驱动到达指定位置后进行抛载作业,舱顶平台可停小型无人机,进行辅助作业与观察周边情况,提高了抛载作业的安全性,降低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抛载式母船,通过将动力船设置成对称设置于抛载舱两端,一方面在抛载式母船前进过程中提供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在进行抛载作业时可进行抛载式母船的稳定,提高作业的稳定性;
(3)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抛载式母船,通过在动力船和抛载舱之间设置连接架,一方面将抛载舱和动力船之间进行连接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抛载舱的连接增加整体结构强度;
(4)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抛载式母船,通过在连接架上设置缓冲组件,缓冲组件采用液压悬挂,当水面上浪大时,抛载舱受到较为猛烈的浪时,液压悬挂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减小整体受到的直接冲击,保证了整体的安全运行;
(5)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抛载式母船,通过在动力船上设置平稳部,动力船连接部固定连接与该平稳部上,平稳部上的平面平台使得抛载舱整体呈水平状,提高了抛载过程中的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较传统的抛载式母船,通过将装载工作舱底部到舱顶平台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平稳部底部到舱顶平台之间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满足,l<L,一方面在抛载式母船前进时减少与水面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小前进阻力,另一方面便于抛载式母船的抛载作业。
总之,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高、安全性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水面抛载设备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缓冲组件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实施例一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3和4所示,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包括动力船1、抛载舱2、与动力船1和抛载舱2分别连接的连接架3及设置于所述动力船1上的天线4,所述动力船1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抛载舱2两端,该抛载舱2包括舱体21及设置于该舱体21上的舱顶平台22,所述舱顶平台22用于停放小型无人机,所述连接架3上还设置有缓冲组件5,工作时缓冲组件5进行水浪冲击力的吸收。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抛载舱2用于装载工作机器,并通过动力船1上的天线6进行位置信号的接收,动力船1进行驱动到达指定位置后进行抛载作业,舱顶平台22可停小型无人机,进行辅助作业与观察周边情况,提高了抛载作业的安全性,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如图1、2、3、4和7所示,所述连接架3包括:
动力船连接部31,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一端与所述动力船1垂直固定连接且该连接部31上设置有垂直支撑板311,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与所述动力船1采用两点固定的连接方式,采用两点固定的方式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当然不仅限于该实施方式,两点固定连接的方式一方面可将动力船连接部31和动力船1之间进行牢固的连接,另一方面两点连接的方式节约了原材料,更加便于工人安装。
抛载舱连接部32,所述抛载舱连接部32一端与所述舱顶平台22固定连接且该抛载舱连接部32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垂直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动力船1设置成对称设置于抛载舱2两端,一方面在抛载式母船前进过程中提供足够的动力,另一方面在进行抛载作业时可进行抛载式母船的稳定,提高作业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和5所示,所述缓冲组件5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抛载舱连接部32固定连接,该缓冲组件5包括:
液压活塞柱体51,所述液压活塞柱体51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固定连接;
活塞柱52,所述活塞柱52滑动设置于所述液压活塞柱体51内;
缓冲弹簧53,所述缓冲弹簧53套设于所述活塞柱52上且该缓冲弹簧53两端分别与所述液压活塞柱体51和活塞柱52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连接架3上设置缓冲组件5,缓冲组件5采用液压悬挂,当水面上浪大时,抛载舱2受到较为猛烈的浪时,液压悬挂吸收一部分冲击力,减小整体受到的直接冲击,保证了整体的安全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1、2、3和4所示,所述舱体21包括:
装载工作舱211,所述装载工作舱211固定设置于所述舱顶平台22下方,该装载工作舱211内部为中空设置;
舱头212,所述舱头212设置于所述装载工作舱211一端,该舱头212外形呈直角三角形。
进一步地,如图1、2、3和4所示,所述动力船1包括:
平稳部11,所述平稳部11上方呈平面设置,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固定连接于该平稳部11上方平面上,该平稳部11下方为三角柱状设置;
冲击部12,所述冲击部12一端与所述平稳部11固定连接,该冲击部12另一端呈三角锥状。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动力船上设置平稳部11,动力船连接部31固定连接与该平稳部11上,平稳部11上的平面平台使得抛载舱2整体呈水平状,提高了抛载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2、3和4所示,所述装载工作舱211底部到舱顶平台22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平稳部11底部到舱顶平台22之间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满足,l<L。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装载工作舱211底部到舱顶平台22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平稳部11底部到舱顶平台22之间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满足,l<L,一方面在抛载式母船前进时减少与水面之间的接触,从而减小前进阻力,另一方面便于抛载式母船的抛载作业。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上端还设置有起吊柱312,设置吊柱312方便对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进行吊起处理以便进行维修。
工作过程:
如图1所示,首先将工作机器放置在无人母船上,动力船1上的天线4得到位置信号,在动力船1的驱动下母船将自动行驶至工作地点进行抛载作业,在无人母船向前行驶的过程中易受到水浪的冲击,在连接架3上设置缓冲组件5,通过液压悬挂的方式,进行水浪冲击力的吸收,同时,舱顶平台22上停放的小型无人机,进行辅助作业与观察周边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包括动力船(1)、抛载舱(2)、与动力船(1)和抛载舱(2)分别连接的连接架(3)及设置于所述动力船(1)上的天线(4),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船(1)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抛载舱(2)两端,该抛载舱(2)包括舱体(21)及设置于该舱体(21)上的舱顶平台(22),所述舱顶平台(22)用于停放小型无人机,所述连接架(3)上还设置有缓冲组件(5),工作时缓冲组件(5)进行水浪冲击力的吸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3)包括:
动力船连接部(31),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一端与所述动力船(1)垂直固定连接且该连接部(31)上设置有垂直支撑板(311),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与所述动力船(1)采用两点固定的连接方式;
抛载舱连接部(32),所述抛载舱连接部(32)一端与所述舱顶平台(22)固定连接且该抛载舱连接部(32)另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垂直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组件(5)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固定连接且其另一端与所述抛载舱连接部(32)固定连接,该缓冲组件(5)包括:
液压活塞柱体(51),所述液压活塞柱体(51)一端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固定连接;
活塞柱(52),所述活塞柱(52)滑动设置于所述液压活塞柱体(51)内;
缓冲弹簧(53),所述缓冲弹簧(53)套设于所述活塞柱(52)上且该缓冲弹簧(53)两端分别与所述液压活塞柱体(51)和活塞柱(5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1)包括:
装载工作舱(211),所述装载工作舱(211)固定设置于所述舱顶平台(22)下方,该装载工作舱(211)内部为中空设置;
舱头(212),所述舱头(212)设置于所述装载工作舱(211)一端,该舱头(212)外形呈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船(1)包括:
平稳部(11),所述平稳部(11)上方呈平面设置,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固定连接于该平稳部(11)上方平面上,该平稳部(11)下方为三角柱状设置;
冲击部(12),所述冲击部(12)一端与所述平稳部(11)固定连接,该冲击部(12)另一端呈三角锥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载工作舱(211)底部到舱顶平台(22)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平稳部(11)底部到舱顶平台(22)之间的距离L之间的关系满足,l<L。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船连接部(31)上端还设置有起吊柱(312)。
CN201820395358.2U 2018-03-22 2018-03-22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Active CN2082169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95358.2U CN208216941U (zh) 2018-03-22 2018-03-22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95358.2U CN208216941U (zh) 2018-03-22 2018-03-22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16941U true CN208216941U (zh) 2018-12-11

Family

ID=64502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95358.2U Active CN208216941U (zh) 2018-03-22 2018-03-22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16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72395B1 (ko) 수직 가변형 해양 세일 시스템
CN102139750B (zh) 水下吊物装置
CN102358434B (zh) 水上无人机回收系统
CN105035260A (zh) 利用双船浮托整体拆除海上弃置平台上部组块的方法
CN101519112B (zh) 高速高海况工作、救助两用艇
CN105151239A (zh) 用于双船浮托整体拆除海上平台上部组块的船侧支撑结构
CN110641662A (zh) 一种可水下预置大型载荷的水下滑翔机
CN112937779A (zh) 大型远洋海道测量船
CN201006757Y (zh) 舰船失事定位浮标
CN101234664B (zh) 充气式水上救生廊桥
CN208216941U (zh)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CN204958181U (zh) 一种船舶辅助起货机
CN108263563A (zh) 水空两用无人抛载式母船
CN211711018U (zh) 一种新型船载无人装备快速搭载收放装置
JP2003291888A (ja) 水中航走体
CN103074879B (zh) 人工岛制造方法
CN215205276U (zh) 大型远洋海道测量船
CN212580093U (zh) 一种可飞行无人船
CN216003002U (zh) 一种警用或海事救援浮筒快艇
CN204846306U (zh) 用于双船浮托整体拆除海上平台上部组块的船侧支撑结构
CN110901840B (zh) 一种海上探测平台
CN110920841A (zh) 一种新型巡航救助船
CN208993881U (zh) 补给保障一体船
CN203332356U (zh) 一种组合式海上移动飞行平台
CN108657394B (zh) 航标船海上作业水下机器人自动化作业装置及使用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16

Address after: 311121 room 211, 2 / F, block B, building 8, No. 1, cangxing street, Cangqian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aijimen (Hangzho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13100 Zhejiang Huachuan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Langshan Industrial Park, Xiaopu Town, Changxing County,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HUACHUAN HAIGO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15

Address after: Room 801, Unit 1, Building 39, Yi Century City Garden, Xingguang Community, Donghu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199

Patentee after: Lu Yiting

Address before: 311121 room 211, 2 / F, block B, building 8, No. 1, cangxing street, Cangqian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ijimen (Hangzhou)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7

Address after: Room 109, Building 1, No. 5 Beisha East Road, Donghu Street, Linpi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103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Corona New Ener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801, Unit 1, Building 39, Yi Century City Garden, Xingguang Community, Donghu Street, Yuh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199

Patentee before: Lu Yit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Room 109, Building 1, No. 5 Beisha East Road, Donghu Street, Linpi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103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Corona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09, Building 1, No. 5 Beisha East Road, Donghu Street, Linpi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1103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Corona New Ener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