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91631U - 菌根苗培育装置 - Google Patents

菌根苗培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91631U
CN208191631U CN201820642682.XU CN201820642682U CN208191631U CN 208191631 U CN208191631 U CN 208191631U CN 201820642682 U CN201820642682 U CN 201820642682U CN 208191631 U CN208191631 U CN 2081916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inoculated tube
tube
cultivating
inocul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4268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iled Critical Sich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riority to CN20182064268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916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916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916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菌根苗培育装置,属于育苗培育装置领域,用以解决现有菌根苗培育存在接种操作过程中容易致使植株遭受污染以及根系遭到人为破坏,降低菌根苗的移栽成活率以及容易出现杂菌交叉感染的问题。所述菌根苗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管和接种管,培育管的一端为管口,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放置于培育管内,在接种管上设置有接种端口,在培育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所述注射孔与接种管上的接种端口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本实用新型可利用注射器通过注射孔以及接种端口向接种管内注射菌种,然后借助接种管上的分散孔将菌种分散至基质内以实现菌种的接种,有效地解决了移栽接种所存在的问题。

Description

菌根苗培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育苗培育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菌根苗培育装置。
背景技术
菌根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建立共生关系,形成菌根苗,菌根苗的培养周期一般在一年以上。菌根菌的一部分菌丝可延伸到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起着根毛的作用,增加了根系的总表面积,同时分泌出有机酸促进养分吸收,对植物生长起积极促进作用,从而提高植物抗逆性,抗病性等,在特殊环境下的植树造林工程中,如贫瘠地、缺水地等,具有一定的优势。
目前,菌根苗的培育主要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无菌宿主植物的批量化培育;无菌苗移栽接种目的菌;培养形成菌根苗的过程。上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移栽接种操作过程中需要将宿主植株进行移栽,因而容易致使植株遭受污染以及根系遭到人为破坏,降低菌根苗的移栽成活率;并且采用移栽接种方式还容易出现杂菌交叉感染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菌根苗培育存在接种操作过程中容易致使植株遭受污染以及根系遭到人为破坏,降低菌根苗的移栽成活率以及容易出现杂菌交叉感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菌根苗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管和接种管,培育管的一端为管口,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放置于培育管内,在接种管上设置有接种端口,在培育管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所述注射孔与接种管上的接种端口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
进一步的是:所述接种管为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是:所述接种管呈螺旋形或十字交叉形。
进一步的是:所述分散孔设置在接种管的下半部分管壁上,并且分散孔的出口方向朝向向下。
进一步的是:所述培育管包括上节和下节,并且上节和下节之间通过连接件可拆卸的连接配合;所述接种管设置于上节内。
进一步的是:在注射孔处遮盖有第一空气滤膜。
进一步的是:在培育管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筛孔,在培育管内的底部且位于排水筛孔上方设置有第二空气滤膜。
进一步的是:在培育管内填充有基质,基质填充至管口2cm-4cm位置处,所述基质将接种管完全覆盖。
进一步的是:在培育管的管口处设置有折边。
进一步的是:培育管的管径为3cm-10cm;接种管的管径为0.5cm-1cm;接种端口的孔径为0.2cm-0.5cm;分散孔的孔径为0.1cm-0.5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培育管和接种管的组合结构,在使用时可将接种管预先设置于培育管内,并在培育管内填充相应的基质后用于培育菌根苗植株;然后在需要接种菌种时,利用注射器通过注射孔以及接种端口向接种管内注射菌种,然后借助接种管上的分散孔将菌种分散至基质内;一方面避免了对菌根苗植株的移栽接种,降低了对菌根苗人为污染和损坏的情况;另一方面也简化了菌种的接种过程,降低了引入杂菌较差感染的风险。另外,通过采用结构合理的接种管可有效地分散菌种在基质内的分布情况,提高菌种的接种效果。另外,采用生物降解材料制成接种管,可在接种后一定时间内通过接种管的降解避免接种管后期对菌根苗生长的影响。另外,通过进一步设置培育管为上、下节的可拆卸结构,可更加方便对根系部分进行观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呈十字交叉形结构的接种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管口1、培育管2、注射孔3、接种管4、接种端口41、分散孔5、连接件6、第一空气滤膜71、第二空气滤膜72、排水筛孔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包括培育管2和接种管4,培育管2的一端为管口1,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4放置于培育管2内,在接种管4上设置有接种端口41,在培育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3,所述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4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5。
在使用时,需将接种管4设置于培育管2内,并且确保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对齐,然后向培育管2内填充相应的基质用于栽培菌根苗植株;菌根苗植株为生长在管口1处。通常情况下,基质填充至管口12cm-4cm位置处即可,同时基质需将接种管4完全覆盖。通常接种管4距离基质表面可设置为2cm-5cm左右,同时在播种菌根苗植株的种子时,应当将种子的播种位置介于接种管4与基质表面之间,以确保在菌根苗植株的根系能有效的接触到接种管4所在层对应的基质,进而确保后期的菌种接种效果。
另外,注射孔3的作用是用于穿刺后向接种管4内注射菌种,因此需要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对应。本实用新型中的接种过程如下:首先将相应的菌种孢子制作成一定浓度的接种悬浮液,然后用无菌注射器通过注射孔3以及接种端口41向接种管4内注入相应的菌种液;菌种液沿接种管4流动,并通过各分散孔5分散至基质内各个位置,可达到均匀接种的目的,确保接种效果。
另外,还可在注射孔3处遮盖有第一空气滤膜71。设置第一空气滤膜71的目的则是为了对注射孔3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一方面防止基质外漏,另一方面也可起到一定的透气效果。具体的,第一空气滤膜7为一层可以透气的薄状材料层即可。
另外,如上所述接种管4的作用是用于引流菌种液,同时通过相应的分散孔5将菌种均匀分散。为了降低接种管4在接种后对菌根苗植株的生长影响,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优选设置所述接种管4为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这样在接种管4被降解后,将几乎不影响菌根苗植株的生长。不失一般性,接种管4的生物降解所需时间应当晚于接种时间,即接种管4应当在完成菌种接种后才被完全降解,以保障接种管4在接种时的有效性。
另外,理论上接种管4可采用各种形状结构,例如可采用呈螺旋形或十字交叉形的结构;其中附图2中所示的结构为一种近似呈十字交叉形的结构。另外,接种管4也可设置有一层,或者有多层,具体并没有限制。
另外,为了避免在填充基质的过程中,基质通过分散孔5进入到接种管4内造成接种管4的封堵。参照附图1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将所述分散孔5设置在接种管4的下半部分管壁上,并且分散孔5的出口方向朝向向下。当然,分散孔5朝向向下还可更有利于菌种液通过分散孔5进入到基质内。
另外,参照附图1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设置所述培育管2包括上节21和下节22的结构,并且上节21和下节22之间通过连接件6可拆卸的连接配合;同时将所述接种管4设置于上节21内。培育管2采用可拆卸的上、下节结构后,可通过拆分上、下节后能更便于观测菌根苗的根系情况。具体的,连接件6可采用普通的可拆卸的卡扣结构即可。另外,培育管2整体可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即可。
另外,还可进一步在培育管2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筛孔8。排水筛孔8的作用是可避免平培育管2内发生水涝现象。另外,考虑到在设置有排水筛孔8后,基质容易泄漏,因此还可进一步在培育管2内的底部且位于排水筛孔8上方设置有第二空气滤膜72;如附图1中所示,这样可通过第二空气滤膜72起到对基质的隔离支撑作用。不失一般性,第二空气滤膜72可与第一空气滤膜71为相同的材料。
另外,为了便于放置培育管2,还可进一步在培育管2的管口1处设置有折边,如附图1中所示。这样在进行菌根苗植株培育过程中,可通过上述折边将培育管2放置到相应的栽培架上,通过折边起到对整个培育管2的支撑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对于培育管2、接种管4上的相应尺寸等参数,理论上可根据所需栽培的菌根苗品种等有关;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通常可采用如下一下参数设置范围:培育管2的管径为3cm-10cm;接种管4的管径为0.5cm-1cm;接种端口41的孔径为0.2cm-0.5cm;分散孔5的孔径为0.1cm-0.5cm。
例如,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以培养槲栎(Quercus aliena)—印度块菌(Tuberindicum)菌根苗为例:
选用管径1为4cm的培育管2,包括上节21和下节22,其中上节21长度10cm,下节22长度6cm;设置管口1与注射孔3的间距为5cm,相应的注射孔3与上节21的底端距离为5cm。在培育管2内放置相应的接种管4,并确保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与相应的注射孔3一一对应,并填充基质,基质填充至距离培育管2的管口1约2cm位置处。将处理好的槲栎种子播种在距离管口1为3cm的位置,即深入基质内约1cm位置处,保温保水培养100天;然后进行印度块菌菌种的接种工作,将印度块菌孢子制作成一定浓度的接种悬浮液,用无菌注射器通过注射孔3注射到指定接种量,然后再继续培养3个月以形成菌根苗。后期取出相应的植株,并通过开启连接件6后将下节21缓缓向下拆卸,以对后期宿主槲栎菌根形成情况进行观察。

Claims (10)

1.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培育管(2)和接种管(4),培育管(2)的一端为管口(1),其另一端为底部;所述接种管(4)放置于培育管(2)内,在接种管(4)上设置有接种端口(41),在培育管(2)的管壁上设置有注射孔(3),所述注射孔(3)与接种管(4)上的接种端口(41)一一对应配合;在接种管(4)的管壁上间隔地设置有分散孔(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管(4)为由生物降解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管(4)呈螺旋形或十字交叉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散孔(5)设置在接种管(4)的下半部分管壁上,并且分散孔(5)的出口方向朝向向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管(2)包括上节(21)和下节(22),并且上节(21)和下节(22)之间通过连接件(6)可拆卸的连接配合;所述接种管(4)设置于上节(21)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注射孔(3)处遮盖有第一空气滤膜(7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培育管(2)的底部设置有排水筛孔(8),在培育管(2)内的底部且位于排水筛孔(8)上方设置有第二空气滤膜(72)。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培育管(2)内填充有基质,基质填充至管口(1)2cm-4cm位置处,所述基质将接种管(4)完全覆盖。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培育管(2)的管口(1)处设置有折边。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菌根苗培育装置,其特征在于:培育管(2)的管径为3cm-10cm;接种管(4)的管径为0.5cm-1cm;接种端口(41)的孔径为0.2cm-0.5cm;分散孔(5)的孔径为0.1cm-0.5cm。
CN201820642682.XU 2018-05-02 2018-05-02 菌根苗培育装置 Active CN2081916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2682.XU CN208191631U (zh) 2018-05-02 2018-05-02 菌根苗培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2682.XU CN208191631U (zh) 2018-05-02 2018-05-02 菌根苗培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91631U true CN208191631U (zh) 2018-12-07

Family

ID=64521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42682.XU Active CN208191631U (zh) 2018-05-02 2018-05-02 菌根苗培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916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13986B (zh) 提高罗汉果苷ⅲ含量的方法
CN203467354U (zh) 一种组培苗水培装置
CN106718770A (zh) 一种丛枝菌根真菌的扩繁方法
CN201430826Y (zh) 三角形立体种植体的喷雾式立体栽培系统
CN109618742A (zh) 一种林业幼苗抚养用的辅助培育装置
CN104957043B (zh) 白钩藤的快速繁殖方法
CN207410963U (zh) 一种促进植物健康成长的林业用育苗设备
CN103548660B (zh) 一种能自动吸液的植物育苗盆
CN204070041U (zh) 一种空中结薯装置
CN108323349A (zh) 盐碱地绿化栽培装置
CN110301290A (zh) 一种快速合成外生菌根的装置和方法
CN105830897A (zh) 一种用于高通量玉米根系的水培系统
KR20200000797A (ko) 버섯배양 배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06629669U (zh) 水培生根装置及蓝莓水培生根装置
CN208191631U (zh) 菌根苗培育装置
CN105815002B (zh) 一种齿瓣石斛种子和共生真菌混合播种的育苗方法
CN206760354U (zh) 一种番茄育苗器
CN201733660U (zh) 新型作物栽培器
CN205408770U (zh) 一种温室植物栽培装置
CN204796302U (zh) 一种有机蔬菜培养器
CN210868958U (zh) 一种适用于花卉育苗的育苗盆
CN210900685U (zh) 一种叶片接种植物内生菌实验用植物培养装置
JP2507263B2 (ja) 椎茸の栽培方法
CN208402717U (zh) 一种香菇液体菌种培育装置
CN207355084U (zh) 一种具有双重给氧作用的羊肚菌菌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