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81208U -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81208U
CN208181208U CN201820673798.XU CN201820673798U CN208181208U CN 208181208 U CN208181208 U CN 208181208U CN 201820673798 U CN201820673798 U CN 201820673798U CN 208181208 U CN208181208 U CN 208181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ight adjustment
front fender
threaded shank
adjustment mechanism
adjustment kno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7379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晨
杨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qi Foton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7379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81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81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812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其中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包括:侧围端板固定部、螺杆部和高度调节旋钮。所述螺杆部固定在所述侧围端板固定部上;所述高度调节旋钮套设在所述螺杆部上,所述高度调节旋钮与所述螺杆部螺纹连接以使得所述高度调节旋钮相对所述螺杆部的位置可调,所述高度调节旋钮包括前翼子板固定部。该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可便于调节前翼子板相对于侧围端板的法向高度,使前翼子板在装配到整车时具有调节的余量,能够更好的与其周边件进行搭接固定,保证车辆前部的面差及稳定性。

Description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的翼子板上安装支架采用金属材料,并与车身进行刚性连接,其存在安装面法向不可调的缺点,使前翼子板在装配时无法调节导致自由度受到限制,影响与周边零件安装匹配的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该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可便于调节前翼子板相对于侧围端板的法向高度,同时采用螺纹配合方式结构简单,调节行程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包括:侧围端板固定部;螺杆部,所述螺杆部固定在所述侧围端板固定部上;高度调节旋钮,所述高度调节旋钮套设在所述螺杆部上,所述高度调节旋钮与所述螺杆部螺纹连接以使得所述高度调节旋钮相对所述螺杆部的位置可调,所述高度调节旋钮包括前翼子板固定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该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可便于调节前翼子板相对于侧围端板的法向高度,同时采用螺纹配合方式结构简单,调节行程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翼子板固定部内嵌在所述高度调节旋钮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翼子板固定部为金属的内嵌螺母,所述高度调节旋钮为塑料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嵌螺母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内嵌螺母的两个端面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还包括:锁紧螺母,所述锁紧螺母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部上且适于止抵所述高度调节旋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度调节旋钮之间夹设有橡胶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度调节旋钮为圆筒形且包括顶壁和周壁,所述顶壁内嵌设固定所述前翼子板固定部,所述顶壁的下表面与所述螺杆部的上表面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周壁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螺纹段和光面段,所述螺纹段位于所述光面段的下方,所述光面段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顶壁的下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嵌螺母为自锁螺母。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安装在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侧围端板固定部1,螺杆部2,高度调节旋钮3,前翼子板固定部31,环形凹槽311,锁紧螺母4,橡胶圈5,顶壁32,周壁33,螺纹段331,光面段332,前翼子板6,前翼子板翻边61,侧围端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可以包括:侧围端板固定部1、螺杆部2和高度调节旋钮3。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适于安装在车辆的侧围端板7与前翼子板6之间,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用来调节前翼子板6相对于侧围端板7在法向上的高度。
其中,侧围端板固定部1适于固定在车辆前端的侧围端板7的上表面上,以将整个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牢靠地固定在侧围端板7上。
结合图1-图3所示实施例,螺杆部2固定在侧围端板固定部1上。具体地,螺杆部2固定在侧围端板固定部1的上表面并垂直向上延伸,换言之,螺杆部2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即法向延伸,以便于配合高度调节旋钮3在法向上对前翼子板6的高度进行调节。
进一步,为达到前翼子板6相对侧围端板7高度可调的目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还设置有高度调节旋钮3,高度调节旋钮3套设在螺杆部2上,并且通过高度调节旋钮3上的前翼子板固定部31将前翼子板6固定在高度调节旋钮3的上端。
其中,高度调节旋钮3与螺杆部2螺纹连接以使得高度调节旋钮3相对螺杆部2的位置可调,即整个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的高度可变,进而实现了设置在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上端的前翼子板6相对于下端的侧围端板7的高度可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该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可便于调节前翼子板6相对于侧围端板7的法向高度,使前翼子板6在装配到整车时具有调节余量,能够更好的与其周边件进行搭接固定,保证车辆前部的面差及稳定性。而且,通过采用螺纹调节方式,使得调节机构结构简单,调节行程大。
参照图3,前翼子板固定部31内嵌在高度调节旋钮3内,且前翼子板固定部31为金属的内嵌螺母。具体地,前翼子板6具有前翼子板翻边61,前翼子板翻边61位于侧围端板7的正上方,其中,高度调节旋钮3的顶端具有通孔,前翼子板翻边61适于通过螺栓紧固件穿设过通孔与内嵌在高度调节旋钮3内的内嵌螺母紧固,以将前翼子板翻边61固定在高度调节旋钮3上,又由于设置在前翼子板翻边61正下方的侧围端板7与侧围端板固定部1固定。由此,通过设置在侧围端板固定部1上的螺杆部2与高度调节旋钮3的相对高度的调节,以改变前翼子板翻边61相对于侧围端板7的高度,进而有效改变前翼子板6在法向上的高度。
相关技术中,前翼子板6与车辆的前机舱盖板搭接并支撑在其下方,当行人头部撞击到前机舱盖板时,由于传统前翼子板支撑件均为金属件,刚性较大,无法起到缓冲的作用。
因此,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将高度调节旋钮3设置为塑料件,使其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和缓冲吸能性,当行人头部撞击到前机舱盖板上时,高度调节旋钮3可在压力的作用下压缩变形以起到缓冲撞击力的作用。由此,可有效减小行人头部的撞击力。
如图3所示,内嵌螺母31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311,环形凹槽311与内嵌螺母31的两个端面(上端面和下端面)间隔开。由于高度调节旋钮3为塑料件,因此金属的内嵌螺母31可采用注塑内嵌的方式固定在高度调节旋钮3内。其中,内嵌螺母31的外周面的环形凹槽311内也在注塑时填充满塑料,此处可相对于环形凹槽311充当为环形的固定凸起,因此,可使内嵌螺母31能够更牢靠地固定在高度调节旋钮3内。
结合图1-图3所示实施例,为保证螺杆部2与高度调节旋钮3相对位置调节后能够一直保持此高度状态,本实用新型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还设置有锁紧螺母4,锁紧螺母4螺纹连接在螺杆部2上且适于止抵高度调节旋钮3的下端面。
具体地,当安装人员利用螺杆部2与高度调节旋钮3的相对高度调节使前翼子板6相对侧围端板7的高度达到合适的位置后,可使用锁紧螺母4在螺杆部2上向高度调节旋钮3的升高方向旋紧,直至紧密止抵在高度调节旋钮3的下端为止。
由此,可有效阻止高度调节旋钮3相对螺杆部2移动,以保证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的整体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前翼子板6固定的牢靠程度。
如图2和图3所示,锁紧螺母4与高度调节旋钮3之间夹设有橡胶圈5。优选地,橡胶圈5可与锁紧螺母4进行过盈配合,在锁紧螺母4与螺杆部2及高度调节旋钮3之间产生摩擦力,限制三者的相对运动,保证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的可靠性。
参照图3,高度调节旋钮3为圆筒形且包括顶壁32和周壁33,其中,顶壁32内嵌设固定前翼子板固定部31。由此,便于前翼子板翻边61使用螺栓紧固件与前翼子板固定部31进行固定。
高度调节旋钮3的外周壁33设置为六角形结构。可使高度调节旋钮3的可操作性更强,便于调节螺杆部2与高度调节旋钮3的相对位置及紧固和拆装。
进一步,周壁33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螺纹段331和光面段332,螺纹段331位于光面段332的下方,光面段332的上端延伸至顶壁32的下表面。具体地,螺杆部2只能旋合至螺纹段331的最顶端,即螺杆部2的上表面不能到达光面段332处,这样顶壁32的下表面与螺杆部2的上表面间隔开,即存在缓冲距离。
由此,在顶壁32的下表面与螺杆部2的上表面之间形成一个空腔,又由于周壁33较薄,因此,在前机舱盖板受到撞击时,此空腔处的周壁33能够产生更大的形变量,以吸收更多的撞击能量,进而可使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的整体缓冲效果更好。
优选地,内嵌螺母31为自锁螺母。自锁螺母具有一定的自锁性能,可通过摩擦力自锁,可防止松脱现象,能够有效阻止调节后的螺杆部2与高度调节旋钮3发生旋和运动,进而可保证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例如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不做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侧围端板固定部(1);
螺杆部(2),所述螺杆部(2)固定在所述侧围端板固定部(1)上;
高度调节旋钮(3),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套设在所述螺杆部(2)上,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与所述螺杆部(2)螺纹连接以使得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相对所述螺杆部(2)的位置可调,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包括前翼子板固定部(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翼子板固定部(31)内嵌在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翼子板固定部(31)为金属的内嵌螺母,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为塑料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螺母的外周面设置有环形凹槽(311),所述环形凹槽(311)与所述内嵌螺母的两个端面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螺母(4),所述锁紧螺母(4)螺纹连接在所述螺杆部(2)上且适于止抵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螺母(4)与所述度调节旋钮之间夹设有橡胶圈(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旋钮(3)为圆筒形且包括顶壁(32)和周壁(33),所述顶壁(32)内嵌设固定所述前翼子板固定部(31),所述顶壁(32)的下表面与所述螺杆部(2)的上表面间隔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周壁(33)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螺纹段(331)和光面段(332),所述螺纹段(331)位于所述光面段(332)的下方,所述光面段(332)的上端延伸至所述顶壁(32)的下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嵌螺母为自锁螺母。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100)。
CN201820673798.XU 2018-05-07 2018-05-07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Active CN208181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73798.XU CN208181208U (zh) 2018-05-07 2018-05-07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73798.XU CN208181208U (zh) 2018-05-07 2018-05-07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81208U true CN208181208U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33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73798.XU Active CN208181208U (zh) 2018-05-07 2018-05-07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812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2484A (zh) * 2021-02-01 2021-05-1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机罩面差精确调整垫块及调整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92484A (zh) * 2021-02-01 2021-05-1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机罩面差精确调整垫块及调整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2021B (zh) 可自动调节高度的缓冲块及其在汽车上的连接结构
US9908414B2 (en) Retainer for a display device to be retained in a motor vehicle
US4652032A (en)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CN208181208U (zh) 前翼子板高度调节机构和车辆
US20110008126A1 (en) Device for fastening plastic parts to a motor vehicle body
US7841816B2 (en) Hybrid component
US4830417A (en) Bumper supporting energy absorber with match line adjuster
US11180101B2 (en) Sensor attachment structure and energy absorption structure
US11560912B2 (en) Tolerance compensation device
US20090288345A1 (en) Mechanism for Adjusting Mounting Position of Window Regulator
CN108468922B (zh) 一种可调节车载显示屏安装结构
US20090102239A1 (en) Vehicle body front part structure
KR100565371B1 (ko) 글로브 박스용 단차조절 가능 범퍼
CN110621555B (zh) 用于定位轮速传感器的装置、包括用于定位轮速传感器的装置的abs系统及用于调节轮速传感器的方法
CA2543232C (en) Roof rack for a vehicle
CN209385474U (zh) 一种钉柱和安装有钉柱的包边玻璃总成
US20110067459A1 (en) Washing machine
CN110497856A (zh) 一种三向公差调节器及隐藏把手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
CN101101012A (zh) 用于护板件的螺纹固定装置
US8696148B2 (en) Screws as bracket mounting element
US8876198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stening, clamping, or adjusting two components to one another
CN210047409U (zh) 一种前雷达可调支架
US20180105130A1 (en) Bumper Fascia Adjustment Mechanism
US3337177A (en) Outside rear-vision mirror for motor-vehicles
CN208264433U (zh) 用于摩托车及电动车的新型后视镜加强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