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76740U -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76740U
CN208176740U CN201820427326.6U CN201820427326U CN208176740U CN 208176740 U CN208176740 U CN 208176740U CN 201820427326 U CN201820427326 U CN 201820427326U CN 208176740 U CN208176740 U CN 2081767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pe
descending
altitude slow
escape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2732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储亚炳
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42732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767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767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767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涉及消防安全与自救装置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一根绳索上只能配置一个缓降逃生器,不能使多个人同时逃生,且安装繁琐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外壳以及减速系统,减速系统安装在外壳内部,其中:外壳上设置有绳索安装通道、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绳索安装通道设置在减速系统的侧面,绳索安装通道与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连通,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与减速系统位于同一平面,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时,将绳索中段任意位置由安装通道嵌入外壳内直至与减速系统处于同一平面,之后旋转高空缓降逃生器直至使绳索缠绕在减速系统上。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多层多人同时在一根绳索上逃生。

Description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安全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城市化加快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隐患,近年来,全国各地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次数越来越多,而较高的楼层和电梯的使用给受困人员逃离带来了诸多困难,很多时候让受困人员和救援人员束手无策,而消防高空救援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安全隐患,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空救援工作的需要。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一根绳索只能使一个人逃生,不能几个人同时使用一根绳索,如果多个人想要同时逃生,就需要多根绳索或装置大型逃生系统,而使用多根绳索的时候,多根绳索又容易相互影响,且安装繁琐,绳索跟逃生者一起运动,绳索另一端还容易缠绕打结或被异物卡住,而大型逃生系统安装复杂投入大不易操作还不能重复使用,对于一些儿童或者老人更难于自行操作,严重耽误逃生时间和效率。因此,设计和生产一种简单、快捷和实用的新型逃生装置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一根绳索上不能同时安装两个以上高空缓降逃生器,不能使两个以上逃生者同时逃生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多人能够同时在一根绳索上逃生、且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维护)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包括外壳以及减速系统,所述减速系统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其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绳索安装通道、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所述安装通道设置在所述减速系统的侧面;所述安装通道与所述引入通道以及所述输出通道连通;所述引入通道以及所述输出通道与所述减速系统位于同一平面;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安装时,将绳索中段任意位置由所述绳索安装通道嵌入所述外壳内直至与所述减速系统处于同一平面;之后旋转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直至使绳索缠绕在所述减速系统内,使绳索固定端进入所述输出通道,绳索自由端进入所述引入通道;所述减速系统用于控制绳索进入所述引入通道或从所述输出通道输出的速度。
优选地,所述减速系统包括一级擒纵机构以及二级擒纵机构,所述一级擒纵机构包括一级擒纵轮、一级振荡器,所述二级擒纵机构包括二级擒纵轮、二级振荡器,其中: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状态时,所述一级擒纵轮位于所述二级擒纵轮的侧下方;所述输出通道位于所述一级擒纵轮的上方;所述引入通道位于所述二级擒纵轮下方。
优选地,所述外壳包括前壳体与后壳体,所述减速系统夹设在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之间,其中:所述绳索安装通道设置在所述前壳体上,且所述绳索安装通道位于所述一级擒纵轮与所述二级擒纵轮之间;所述引入通道以及所述输出通道位于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之间。
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单向扣与第二单向扣,所述第一单向扣设置在所述输出通道上,所述第二单向扣设置在所述引入通道上。
优选地,还包括刹车系统,所述刹车系统设置在所述引入通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单向扣上方,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时,绳索经过所述刹车系统。
优选地,所述刹车系统包括可动刹车片、静止刹车片、刹车涡轮、刹车连杆以及刹车握把,其中:所述可动刹车片设置在所述后壳体上,所述静止刹车片设置在所述前壳体上;所述刹车连杆一端与所述刹车握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刹车涡轮连接,控制所述刹车握把联动到所述刹车涡轮,所述刹车涡轮调节所述可动刹车片和所述静止刹车片,实现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的停止或运行。
优选地,还包括安全带连杆和右手握把,所述安全带连杆与所述右手握把一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右手握把用于逃生者逃生时握持。
优选地,所述安全带连杆底部设置安全带挂孔,所述安全带挂孔与所述右手握把相邻设置,所述安全带挂孔用于设置安全带。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上述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以及绳索,其中:所述高空缓降逃生系统使用时,所述绳索一端为固定端,固定连接在承载物上,所述绳索另外一端为自由端,向下自由垂落;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通过所述绳索安装通道安装在所述绳索上。
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安全带,所述安全带系在逃生者身上,所述安全带与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一)高空缓降逃生器包括外壳和减速系统,减速系统安装在外壳内部,外壳上设置绳索安装通道,其中绳索安装通道为绳索槽,用于嵌入绳索,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时,将绳索任意一段由安装通道嵌入外壳内直至与减速系统处于同一平面,之后旋转高空缓降逃生器直至使绳索缠绕在减速系统内,减速系统用于控制逃生者在逃生时的下降速度,该种缓降逃生器与现有的缓降逃生器相比,其优点在于:一根绳索上可以同时悬挂若干个缓降逃生器,几个人能够同时逃生,下层人员也可以用这根绳索逃生,且其安装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绳索的利用率和人员的逃生率。
并且该种缓降逃生器可以重复利用,且体积小,易收藏。
(二)减速系统包括擒纵机构,采用擒纵轮和震荡器组成的擒纵机构,擒纵轮受到绳索的牵引力,此时擒纵轮上的钢齿会推动震荡器,因为震荡器和擒纵轮的齿数和距离设计合理,每推动一次,震荡器就摆动一次,从而擒纵轮就转动一齿,这样擒纵轮和震荡器循环连续运动,使得擒纵轮得到一个缓慢匀速的转动,使绳索的行走得到有效的控制,该种擒纵机构限速安全可靠,不易损坏,有效的防止下降速度过快对受困人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提高安全下降的稳定性。
(三)安装在该种高空缓降逃生器上的刹车系统,通过控制刹车握把来控制缓降逃生器的下降速度,操作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高空缓降逃生系统的使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减速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后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高空缓降逃生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高位挂钩;2、绳索;3、外壳;31、前壳体;32、安装通道;33、后壳体;34、第一单向扣;35、第二单向扣;36、安全带连杆;37、安全带挂孔;38、握把;4、安全带;5、逃生者;6、地面;7、刹车系统;71、可动刹车片;72、静止刹车片;73、刹车涡轮;74、刹车连杆;75、刹车握把;8、减速系统;81、一级擒纵轮;82、一级震荡器;83、二级擒纵轮;84、二级震荡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高空缓降逃生器包括外壳3以及减速系统8,减速系统8安装在外壳3内部,外壳3上设置有绳索安装通道32、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绳索安装通道32设置在减速系统8的侧面,绳索安装通道32与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连通,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与减速系统8位于同一平面,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时,将绳索2中段任意位置由安装通道32嵌入外壳3内直至与减速系统8处于同一平面,之后旋转高空缓降逃生器直至使绳索2缠绕进减速系统8内,并且绳索2固定端进入输出通道,绳索2自由端进入引入通道,具体实现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在高层阳台或者窗外(商场、住宅或写字楼)预制一强度适合的高位挂钩1,配备好适量的逃生器具安全附件和绳索2,绳索要保证一定的强度(楼层高的可将绳索2预先筐挂在高位挂钩1上,楼层低的可使用时现挂),计算好长度,使绳索2的末端与地面6接触;
(2)随后将绳索2中的任意一段放入外壳3的绳索安装通道32内(此时握把在上),使其与减速系统8处于同一平面,之后向内旋转高空缓降逃生器,使其握把向下,并使绳索2缠绕进外壳3内的两个减速轮和两个单向扣内;
(3)再将位于安全带4上的活扣扣入安全带连杆36底端的安全带4挂孔37上,并拉紧系在逃生者5身上的安全带4;
(4)最后逃生者5小心离开阳台或窗外,逃生者5在减速系统8的控制下,缓慢匀速的下降,实现逃生,其中减速系统8主要是用于控制绳索2进入引入通道或从输出通道输出的速度。
所述绳索安装通道为贯穿外壳的一个槽,用于绳索横向通过,所述引入通道为绳索进入减速系统的路径,所述输出通道为绳索离开减速系统的路径。
采用该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优点在于:一根绳索2上可以同时悬挂若干个缓降逃生器,每个人使用一个高空缓降逃生器,达到使几个人能够同时逃生和利于下层人员逃生的目的,且其安装简单,提高了绳索2的利用率和人员的逃生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减速系统8包括一级擒纵机构以及二级擒纵机构,一级擒纵机构包括一级擒纵轮81、一级震荡器82,二级擒纵机构包括二级擒纵轮83、二级震荡器84。一级擒纵轮81位于二级擒纵轮83的左侧下方,输出通道位于一级擒纵轮81的上方,引入通道位于二级擒纵轮83下方,使用高空缓降逃生器时,绳索2通过外壳3上的绳索安装通道32进入一级擒纵轮81与二级擒纵轮83之间,旋转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绳索2通过引入通道输出通道缠绕进一级擒纵轮81和二级擒纵轮83之内,绳索2先经过引入通道、二级擒纵轮83在经过一级擒纵轮81,然后从输出通道输出,从而实现绳索的引入和输出,达到限速的目的。
采用擒纵轮和震荡器组成的擒纵机构,擒纵轮受到绳索2的牵引力,擒纵轮上的钢齿会推动震荡器,因为震荡器和擒纵轮的齿数和距离设计合理,每推动一次,震荡器就摆动一次,从而擒纵轮就转动一齿,这样擒纵轮和震荡器循环连续运动,擒纵轮就能得到一个缓慢匀速的转动,使绳索2的行走得到有效的控制,该种擒纵机构限速安全可靠,不易损坏,有效的防止下降速度过快对受困人员造成伤害,进一步提高安全下降的稳定性。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2和图4所示,其中外壳3包括前壳体31与后壳体33,减速系统8位于在前壳体31与后壳体33之间,绳索安装通道32设置在前壳体31上,且绳索安装通道32位于一级擒纵轮81与二级擒纵轮83之间,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位于前壳体31与后壳体33之间,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绳索2缠绕在减速系统8上。其中前壳体31是由两块半圆拼合,中间有1.5厘米宽的绳索槽,绳索槽即为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绳索安装通道32.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高空缓降逃生器还包括第一单向扣34与第二单向扣35,第一单向扣34设置在输出通道上,第二单向扣35设置在引入通道上。将绳索2缠绕在减速系统8上的一级擒纵轮81和二级擒纵轮83时,还需要经过第一单向扣34和第二单向扣35,其中第一单向扣34位于一级擒纵轮81的上方,第二单向扣35位于二级擒纵轮83的下方,采用单向扣可以防止绳索2在运动过程中滑出来。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高空缓降逃生器还包括刹车系统7,刹车系统7设置在引入通道上且位于第二单向扣35下方,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时,绳索2经过刹车系统7。刹车系统7包括可动刹车片71、静止刹车片72、刹车涡轮73、刹车连杆74以及刹车握把75,其中:可动刹车片71设置在后壳体33上,静止刹车片72设置在前壳体31上;刹车连杆74一端设置刹车握把75,另一端设置刹车涡轮73,控制刹车握把75联动到刹车涡轮73,刹车涡轮73调节可动刹车片71和静止刹车片72的间隙,实现高空缓降逃生器的停止或运行。
采用这种方式在逃生过程中,可以加力控制刹车握把75,使其联动到刹车涡轮73上,从而使刹车涡轮73改变可动刹车片71和静止刹车片72之间的距离,达到压迫绳索2的目的,从而实现高空缓降逃生器的降速或者停止,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高空缓降逃生器还包括安全带连杆36和右手握把38,安全带连杆36与右手握把38一体设置在外壳3上,其中右手握把38用于逃生者5逃生时握持。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安全带连杆36底部设置安全带挂孔37,安全带挂孔37与右手握把38相邻设置,安全带挂孔37用于连接安全带4。
还提供了一种高空缓降逃生系统,至少包括上述任意一项两个高空缓降逃生器,还包括绳索2,绳索2上设置至少两个高空缓降逃生器,用于同时营救至少两个逃生者5。该种高空缓降逃生系统提高了绳索2的利用率和逃生者5的逃生率。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高空缓降逃生系统还包括安全带4,安全带4系在逃生者5身上,安全带4与高空缓降逃生器活动连接,用于更好的实现逃生者5逃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以及减速系统,所述减速系统安装在所述外壳内部,其中:
所述外壳上设置有绳索安装通道、引入通道以及输出通道,所述安装通道设置在所述减速系统的侧面;所述安装通道与所述引入通道以及所述输出通道连通;所述引入通道以及所述输出通道与所述减速系统位于同一平面;
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安装时,将绳索中段任意位置由所述绳索安装通道嵌入所述外壳内直至与所述减速系统处于同一平面;之后旋转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直至使绳索缠绕在所述减速系统内,使绳索固定端进入所述输出通道,绳索自由端进入所述引入通道;
所述减速系统用于控制绳索进入所述引入通道或从所述输出通道输出的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系统包括一级擒纵机构以及二级擒纵机构,所述一级擒纵机构包括一级擒纵轮、一级振荡器,所述二级擒纵机构包括二级擒纵轮、二级振荡器,其中:
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状态时,所述一级擒纵轮位于所述二级擒纵轮的侧下方;所述输出通道位于所述一级擒纵轮的上方;所述引入通道位于所述二级擒纵轮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前壳体与后壳体,所述减速系统夹设在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之间,其中:
所述绳索安装通道设置在所述前壳体上,且所述绳索安装通道位于所述一级擒纵轮与所述二级擒纵轮之间;
所述引入通道以及所述输出通道位于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后壳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单向扣与第二单向扣,所述第一单向扣设置在所述输出通道上,所述第二单向扣设置在所述引入通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刹车系统,所述刹车系统设置在所述引入通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单向扣上方,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使用时,绳索经过所述刹车系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系统包括可动刹车片、静止刹车片、刹车涡轮、刹车连杆以及刹车握把,其中:
所述可动刹车片设置在所述后壳体上,所述静止刹车片设置在所述前壳体上;所述刹车连杆一端与所述刹车握把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刹车涡轮连接,控制所述刹车握把联动到所述刹车涡轮,所述刹车涡轮调节所述可动刹车片和所述静止刹车片,实现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的停止或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全带连杆和右手握把,所述安全带连杆与所述右手握把一体设置在所述外壳上,所述右手握把用于逃生者逃生时握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带连杆底部设置安全带挂孔,所述安全带挂孔与所述右手握把相邻设置,所述安全带挂孔用于设置安全带。
9.一种高空缓降逃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以及绳索,其中:
所述高空缓降逃生系统使用时,所述绳索一端为固定端,固定连接在承载物上,所述绳索另外一端为自由端,向下自由垂落;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通过所述绳索安装通道安装在所述绳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一种高空缓降逃生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安全带,所述安全带系在逃生者身上,所述安全带与所述高空缓降逃生器活动连接。
CN201820427326.6U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Active CN2081767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27326.6U CN208176740U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27326.6U CN208176740U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76740U true CN208176740U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38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27326.6U Active CN208176740U (zh) 2018-03-27 2018-03-27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767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24498U (zh) 高层建筑物的斜滑式隧道型逃生装置
CN202070032U (zh) 高楼逃生救灾装置
US20200155875A1 (en) Intelligent Rope Descending Rescue Backpack
CN203355155U (zh) 一种弹开式人体坠落救援网
CN203235158U (zh) 防排斥高层绿色通道
CN2553834Y (zh) 自控式救生背包
CN104524700A (zh) 高层建筑救生索
CN208176740U (zh) 一种高空缓降逃生器及其高空缓降逃生系统
CN208710851U (zh) 一种高楼逃生装置
CN106139430A (zh) 高楼逃生、救灾系统
CN201394288Y (zh) 家用高楼救生装置
CN208943298U (zh) 一种基于防盗窗网的火灾逃生装置
CN103977512B (zh) 一种爬楼施救车
CN203269422U (zh) 塔机工攀登安全装置
CN108744325A (zh) 一种专用于高层建筑物的消防设备
CN202590189U (zh) 高楼逃生工具
CN204364696U (zh) 高层建筑救生索
CN201578770U (zh) 体育馆人员自动控速下降逃生器
CN207728300U (zh) 一种消防用轻质软绳梯
CN105169576A (zh) 一种高楼火警逃生装置
CN110201321A (zh) 倒绳盘
CN204815415U (zh) 楼层逃生制动器
CN203139424U (zh) 一种楼房
CN209596431U (zh) 逃生缓降器
CN103801013A (zh) 一种楼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