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57268U -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57268U
CN208157268U CN201820400872.0U CN201820400872U CN208157268U CN 208157268 U CN208157268 U CN 208157268U CN 201820400872 U CN201820400872 U CN 201820400872U CN 208157268 U CN208157268 U CN 2081572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electrolyte
capacitor
electrode group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008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龙
寇佩红
孙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 Yu Zo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 Yu Zo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 Yu Zo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 Yu Zong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008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572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572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5726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尤其是一种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包括:壳体、电极组和紧固装置,壳体内部设置有电极组,电极组为多层式且内部带有隔网的电极组,电极组同一面上分别设置有贯通电极组的上通道和下通道,壳体和紧固装置上都设置有电解液进口和电解液出口,电解液进口、电解液出口、上通道、下通道以及隔网形成通道,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的工作步骤:连接循环水路管道,电容器的充电,电容器对充电电源充电,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的电解液是在电极组中的通道内流通的,能有效避免电解液从壳体膨胀的缝隙中发生泄漏,在净化水的同时还可以储能。

Description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尤其是一种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背景技术
电容器又叫电化学电容器,是一种新型储能装置,具有快速充放电、能量转换效率高、特性好、绿色环保等优点。因其技术已受到世界普遍重视,可广泛用于移动通讯、信息技术、医疗卫生、电力电子和国防科技等领域。
现有的电容器,电极组层数可以达到数百张至上千张,应用于离子的吸附和脱附过程中。电容器在应用于离子的吸附和脱附过程时,一般是10-30分钟为一个循环,相应的在电容器的吸附和脱附的整个使用寿命期中,会有上10万次的膨胀和缩小(增厚和变薄)。而现有的电容器普遍采用封闭式的整体制作和封装方式,采用壳体与吸附材料制作组装成一体的结构,这种设计结构吸附材料是沉浸在电解液中的,因此往往会出现在电容器的吸附材料还没有失效前,壳体和周边元器件会随着吸附材料发生反复的膨胀和收缩,壳体发生严重的变形,导致电解液从壳体的缝隙处发生泄漏。电极组的层数越多,厚度变化越大,越容易造成电解液的泄露,甚至破坏密封件,导致电容器的提前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制作一种电容器,其中电解液在电容器内部的通道内流通,电容器不会发生漏液,同时在电容器储存电量后,使用者根据需要可以就同一电容器选择不同的电量大小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它包括:壳体、电极组和紧固装置,壳体内部设置有电极组,壳体与电极组之间设置有间隙,其间隙间填充有弹性密封胶,弹性电极组为多层式且内部设有弹性隔网,电极组同一面上分别设置有贯通的上通道和下通道,壳体通过紧固装置紧固在上通道和下通道的两端口上,壳体和紧固装置上分别设置有电解液进口和电解液出口,电解液进口和电解液出口分别与上通道和下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的,紧固装置包括夹紧板一、夹紧板二、螺杆、弹性垫片和螺帽,夹紧板一和夹紧板二分别装置在壳体的两侧,螺杆贯穿在夹紧板一和夹紧板二上,弹性垫片设置在夹紧板一和螺帽之间以及夹紧板二和螺帽之间。
进一步的,壳体的材质为橡胶板或硅胶板。
进一步的,紧固装置与壳体的间隙间填充有弹性密封胶。
进一步的,电解液进口设置在电解液出口的下方。
进一步的,电极组还包括弹性阳离子交换膜、弹性阴离子交换膜和弹性碳电极,弹性阳离子交换膜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上均开设有孔径相同的通孔一,弹性碳电极上开设有通孔二,通孔一的孔径大于通孔二的孔径。
进一步的,电极组还包括弹性集电体,弹性集电体上引出电极引出线。
进一步的,弹性阳离子交换膜、弹性阴离子交换膜和弹性隔网的尺寸相同,且弹性阳离子交换膜、弹性阴离子交换膜和弹性隔网的尺寸比弹性碳电极的尺寸宽40-80mm,高40-80mm。
进一步的,一种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电解液处理池内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电解液,在高压泵的带动下由循环管道流入电解液进口;
步骤二:电解液沿着孔径大小为φ10mm-φ40mm的上通道或者下通道进入弹性电极组,并在电极组的上通道、下通道以及弹性隔网形成的通道内流动;
步骤三:电解液中的阴阳离子在弹性隔网内流动时,进行离子的吸附,电解液中的阳离子穿过弹性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穿过弹性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电荷分别经由弹性碳电极传导到弹性集电体;
步骤四:电解液最后经电解液出口流出弹性电极组,电解液从电解液出口流出后,经循环管道流入电解液处理池,至此完成电解液在防泄漏电容器中的一次循环;
步骤五:电解液重复上述在防泄漏电容器中的循环,电解液的流量为250-280毫升/分钟,经过多次循环直到电解液的电导率降低到原电导率的4-6%,电容器停止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电容器的充电,循环水路管道连通待处理的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电解液处理池,电解液在高压泵的带动下从电解液进口流入,电解液沿着孔径大小为φ10mm-φ40mm的下通道进入电极组,并在电极组的上通道、下通道以及隔网形成的通道内流动,电解液中的阴阳离子在隔网内流动时,进行离子的吸附,电解液中的阳离子穿过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穿过弹性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和弹性阴离子所带电荷分别经由弹性碳电极传导到弹性集电体,形成电极组的正极和负极,电解液最后经电解液出口流出电极组,电解液从电解液出口流出后,经循环水路管道的循环后再次由电解液进口流入电极组中,电解液的流量为250-280毫升/分钟,待电解液的电导率降低到原电导率的4-6%时,完成电容器的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的电解液进出口不同于现有的设计,如设置在电容器壳体的顶部和底部,而是设置在电容器一侧的上下位置,并且不存在电解液浸没的容器壳体,本实用新型中电解液是在电极组中流通的,因而电极组可以设计成较大的规格,同时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由于离子交换膜吸附和脱附造成壳体的膨胀,电解液从壳体膨胀的缝隙中发生泄漏。
2.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均采用弹性部件,并将各部件的缝隙用弹性密封胶填充,通过紧固装置施加压力紧固电极组,因此,减小了电容器由于离子反复的吸附和脱附造成电容器壳体的结构变形。
3.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的离子交换膜的尺寸完全覆盖弹性碳电极,弹性碳电极的开设的孔径小于离子交换膜的孔径,因此电解液由电解液进口进入电容器后,由于电极组间的压力使得电解液只能从隔网中通过,从而使离子的吸附和脱附在隔网内部进行。
4.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的每一个弹性集电体可以引出一条电极引出线,电极引出线与弹性集电体的数量相同,根据需要串联相同电荷的集电体的电极引出线,从而得到不同电荷量大小的电容器。
5.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的电极组层数可以根据需要叠加数百张至上千张,每一层采用相同规格的设计,便于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应用于工业废水、重金属污染的污水中离子的吸附,在净化水的同时还可以储能,存储的电能可以给充电电源充电或做其他的应用,另外,反向充电时,离子脱附并富集在电解液或者水中,实现对离子的回收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的电极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泄漏电容器内电解液流向图。
图例1.壳体;11.电解液进口;12.电解液出口;13.电极引出线口;14.上孔道;15.下孔道;2.电极组;21.弹性隔网;22.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3.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4.弹性碳电极;25.弹性集电体;231.通孔一;241.通孔二;3.紧固装置;31.夹紧板一;32.夹紧板二;33.螺杆;34.弹性垫片;35.螺帽;36.框架;4.弹性密封胶;5.电极引出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
实施例1
现有的电容器结构中,电解液从电解液进口流入电容器内,充盈整个电容器,后从电解液出口流出,电极组的吸附材料在进行吸附和脱附时,由于大量离子的吸附和脱附,电极组会形成巨大的溶胀和收缩,造成厚度的剧烈变化,由于电极组与电容器的壳体是接触的,因此随着电极组的厚度发生变化,壳体也会发生形变,出现损伤或者损坏,导致壳体内部的电解液发生泄漏。
本发明人经过研究发现,由于电极组是采用若干的薄膜材料层层叠加组成的,电容器通常是由一个端盖和一个包围端盖的壳体组成,通常是在电容器壳体的下部开设有电解液的进口,上部开设有电解液出口,电极组固定在与电解液进口和出口垂直的方向上,即固定在端盖所在的水平位置,由端盖和对应的一侧壳体将电极组的若干薄膜材料压在一起。发生泄漏的位置就在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处位置,由于电极组是全部浸没在电解液中的,因此连接处的位置有间隙时,电解液就发生泄漏。而现有的电容器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主要考虑壳体的耐压能力、压力值的设定、膨胀和收缩的余量,还要限定集电体、电极、隔膜等的厚度误差等众多因素。
本发明人从不同的角度,通过改变电解液的进出口位置,同时改变电解液在电容器壳体内的流动方式,进而得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防止电解液从电容器的壳体内泄露,具体陈述如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它包括:壳体1、电极组2和紧固装置3,壳体1内部设置有电极组2,壳体1与电极组2之间设置有间隙,其间隙间填充有弹性密封胶4,电极组2为多层式且内部带有弹性隔网21的电极组,电极组2同一面上分别设置有贯通电极组2的上通道14、下通道15。壳体1通过紧固装置3紧固在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的两端口上,壳体1和紧固装置3上分别设置有电解液进口11和电解液出口12,电解液进口11和电解液出口12分别与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相连通。
壳体1的形状、大小与电极组2的大小、形状适配,优选地,壳体1是由6块弹性垫板11拼接成的矩形壳体,其中2块弹性垫板11压紧电极组2,剩余的4块弹性垫板11与2块弹性垫板11拼接后组成矩形壳体,壳体1与电极组2的间隙填充有弹性密封胶4。优选地,壳体1的材质为橡胶板或硅胶板,电解液在吸附和脱附的过程中,为壳体膨胀和收缩提供形变的余量,弹性密封胶4为环氧树脂弹性胶或聚氨酯弹性胶。
电极组2是由若干的薄膜材料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各种薄膜材料的厚度在0.1-0.4mm,以电极组2的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的方向作为基准,在与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垂直的方向上,在此方向上薄膜材料所在的平面以高和宽来定义尺寸,薄膜材料与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平行的方向以厚度来定义尺寸。组成电极组2的材料以下统称为薄膜材料,薄膜材料包括如下材料: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弹性碳电极24和弹性集电体25,弹性集电体25设置在电极组2的两端,电极组2的一端由弹性集电体25开始向内依次排列弹性碳电极24、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3,电极组的另一端由弹性集电体25开始向内依次排列弹性碳电极24、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2;
优选地,弹性集电体25为导电石墨,弹性碳电极24为活性炭、炭凝胶、石墨烯、炭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弹性隔网21为聚乙烯网或聚丙烯网或聚四氟乙烯网。
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之间是多个重复的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单元A和单元B,单元A由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弹性碳电极24、弹性集电体25、弹性碳电极24、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依次排列组成电极组2的正极;单元B由弹性隔网21、阴离子交换膜23、弹性碳电极24、弹性集电体25、弹性碳电极24、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依次排列组成电极组2的负极;
弹性隔网21的两侧分别排列阳离子交换膜22和阴离子交换膜23。
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弹性碳电极24和弹性集电体25分别设置有上孔和下孔,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弹性碳电极24和弹性集电体25排列时需要分别对准上孔和下孔,上述材料排列在一起时,上孔和下孔对齐形成贯通电极组2的上通道14、下通道15,其中一个孔道用于电解液流入电极组,另一个孔道用于电解液流出电极组,优选地,上孔和下孔的直径为φ10mm-φ40mm。
紧固装置3包括:夹紧板一31、夹紧板二32、螺杆33、弹性垫片34和螺帽35,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分别装置在壳体1的两侧,电极组2的薄膜材料设置在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之间的空间内,螺杆33贯通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螺杆33贯通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时,并不破坏设置在二者之间的电极组2的结构,螺杆33的两端分别伸出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外,弹性垫片34设置在夹紧板一31和螺帽35之间以及夹紧板二32和螺帽35之间。将螺帽35与螺杆33拧紧,从而在上通道14、下通道15的方向上将壳体1压在电极组2上,优选地,壳体1为弹性垫板11组成的矩形壳体时,螺杆33贯通弹性垫板11,螺帽35与螺杆33拧紧时,弹性垫板11与电极组2压紧,电极组2内部的薄膜材料同样被压紧,电极组2内部的压强为400-600N/cm2
优选地,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为聚乙烯板,紧固装置3还包括框架36,框架36预固定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并预留供螺杆33贯通的通孔。
优选地,紧固装置3与壳体1的间隙填充有弹性密封胶4,螺杆33与螺帽35配合紧固壳体1和电极组2时,弹性密封胶4并不影响螺杆33的贯通,具体的,弹性密封胶4填充在夹紧板一31与中孔壳体1的间隙处和夹紧板二32与中孔壳体1的间隙处,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电解液从壳体1中泄露时,也能确保电解液无法泄露到电容器的使用环境中。
紧固装置3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紧固装置3可以为带有锁紧件的密封结构体,密封结构体一体成型,在预先开好连接电解液进口和出口的孔后,其余的部分涂覆有一层弹性密封胶,弹性密封结构体的大小、形状与壳体1适配,其中一面为门体,门体上设置有卡扣锁紧件或者螺纹锁紧件,使用时,电极组2的薄膜材料层层叠放好后,沿着电极组2的上、下通道15,14的方向将电极组2从门体的开口处放入紧固装置3内,将电极组2放入紧固装置3后,关闭门体并将锁紧件锁紧。
优选地,紧固装置3设置有电极引出线口13,电极引出线5从电极组2的弹性集电体25上引出,电极组2至少具有一个正极和负极,电极组2根据需要可以叠加若干个正极和负极,其中,每一个正极和负极均引出一条电极引出线5,电极组2引出2~n条电极引出线5,n的数量等于弹性集电体25的数量,引出的电极引出线5从电极引出线口13穿出,电极引出线5可以外接充电装置,根据充电装置的充电需求,选用不同的正极和负极,进而组成不同电量的电容器对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在电极组2的薄膜材料上开设有上孔和下孔,薄膜材料层层排列在一起,排列时上孔和下孔对准形成贯通电极组2的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紧固装置3将壳体1压在电极组2上,电极组2的薄膜材料沿着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的方向被压紧,同时在电极组2与壳体1的间隙处涂上弹性密封胶,当电解液从其中上通道14或下通道15流入电极组2时,随着电解液中的离子交换,电极组2反复的膨胀和收缩,电极组的位移有1-2mm的变化,由于电极组2被压紧后电极组2的各种薄膜材料无缝隙,电解液在电极组2被压紧的方向不会泄露;当电解液在流出时以及电解液在发生离子交换时,电极组的间隙均填充有弹性密封胶4,因此,电解液也无法从电极组的四周泄露。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中,阳离子交换膜22和阴离子交换膜23上开设有孔径相同的通孔一231,弹性碳电极24开设有通孔二241,通孔一231的孔径大于通孔二241的孔径,当阳离子交换膜22或阴离子交换膜23与弹性碳电极24叠加在一起时,孔径大的薄膜与弹性隔网24的距离近,孔径小的薄膜与弹性隔网的距离远,电解液从小孔径流过大孔径后,在弹性隔网21内发生离子交换,不同孔径的设置防止电解液的回流造成电解液从孔的缝隙中渗出。
优选地,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的尺寸相同,当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的尺寸大于弹性隔网21的尺寸时,电解液中的离子在弹性隔网21中进行离子交换时,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和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大于弹性隔网21的尺寸不能进行充分的利用,造成材料的浪费;若弹性隔网21的尺寸大于上述两种离子交换膜时,则会造成电解液从弹性隔网21大于离子交换膜的尺寸处泄露到壳体1中,具有相同尺寸的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既可以充分的利用材料,又可以防止电解液的泄露。
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的尺寸相同,且比弹性碳电极22的尺寸宽40-80mm,高40-80mm,当弹性碳电极24与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叠加在一起时,弹性碳电极24位于中心区域,弹性隔网21、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的边缘均伸出弹性碳电极24,这样即节省了弹性碳电极24的材料,同时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吸附离子后,由于离子被吸附时,并不是均匀的在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分布的,电解液先流经的弹性离子交换膜的位置,离子吸附的多,电解液后流经的弹性离子交换膜的位置时,电解液中的离子数量减少,从而离子吸附的少,因此离子所带电量在传导给弹性碳电极24时,弹性碳电极24位于中心区域,保证其能全部被弹性离子交换膜所覆盖,这样电量在传导时离子重新流动使离子的分布更加均匀,电量可以更好的传导至弹性碳电极24上;优选的,弹性集电体25的尺寸大于弹性碳电极24,使弹性碳电极24的电量全部传导到弹性集电体25上。
如图3所示,壳体1和紧固装置3上都设置有电解液进口11和电解液出口12,电解液进口11、电解液出口12、上通道14、下通道15以及弹性隔网21形成通道,电解液从电解液进口11进入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电解液从上通道14或下通道15流入,优选地,电解液进口11设置在电解液出口12的下方,电解液从电容器的下通道15流入,电解液水平地流过下通道15后,由于电极组的薄膜材料之间是压紧地贴合在一起,因此,电解液只能通过弹性隔网21的通道向上流动,电解液在弹性隔网21内发生离子交换后,在电极组2的上通道14汇合在一起,经过离子交换后的电解液从电解液出口12流出。电解液在电容器中由下而上流动,需要克服电解液重力的作用,从而使的电解液在弹性隔网21中通过的时候能覆盖弹性隔网21的整体,使得电解液的离子交换在弹性隔网21中进行的更加充分。电解液中的阴阳离子在弹性隔网21中完成离子的交换,阳离子穿过弹性阳离子交换膜、弹性阴离子穿过阴离子交换膜,阴阳离子所带电量传导到弹性碳电极24上,并由弹性碳电极24传导到弹性集电体25。
制作本实用新型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的方法是:
步骤一:电容器材料的准备,聚氯乙烯板,40×100cm,厚20mm,上下对称开有φ20的孔;弹性橡胶板,30×80cm,厚10mm,上下对称开有φ20的孔;弹性石墨纸,40×80cm,厚0.2mm,上下对称开有φ20的孔;弹性碳电极,30×80cm,厚0.4mm,上下对称开有φ14的孔;弹性聚乙烯隔网,30×80cm,厚0.2mm,上下对称开有φ20的孔;阳离子交换膜,30×80cm,厚0.14mm,上下对称开有φ18的孔;弹性阴离子交换膜,30×80cm,厚0.14mm,上下对称开有φ18的孔,方钢框架,44×100cm,厚3mm;
步骤二:电极组的制备,按照上文所述的电极组正极和负极的排列顺序,在此不赘述,在弹性橡胶板上层层排列步骤一中的弹性石墨纸、弹性碳电极、弹性聚乙烯隔网、弹性阳离子交换膜和弹性阴离子交换膜,并将薄膜材料的上下孔对齐,排列后形成电极组的上下通道,在最后一层薄膜材料上排列另一块弹性橡胶板,将弹性橡胶板拼接成矩形壳体;
步骤三:电极组的密封和紧固,方钢框架、聚氯乙烯板以及弹性橡胶板上预先开设有大小与紧固螺杆相配合的孔,弹性橡胶板与电极组的空隙涂上环氧树脂弹性密封胶,将密封好的电极组以及矩形壳体放入两块聚氯乙烯板之间,用方钢框架固定后,将紧固螺杆从方钢框架的一侧进入,穿过聚氯乙烯板、并贯通弹性橡胶板,后从方钢框架的另一侧伸出,紧固螺杆的两端伸出方钢框架外,将弹性垫片穿在紧固螺杆上,用弹性螺帽紧固。
步骤四:密封胶密封,将紧固后的电容器的缝隙处,用环氧树脂密封胶进行全密封封装。
本实用新型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中电极组的层数可以根据需要叠加数百张至上千张,应用于工业废水、重金属污染的污水中离子的吸附,本实用新型电容器不限于上述的应用范围,现仅以本实用新型电容器处理工业废水为例进行说明电容器的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的使用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 电解液处理池内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电解液,在高压泵的带动下由循环管道流入电解液进口11;
步骤二:电解液沿着孔径大小为φ10mm-φ40mm的上通道14或者下通道15进入电极组2,并在电极组2的上通道14、下通道15以及弹性隔网21形成的通道内流动;
步骤三:电解液中的阴阳离子在弹性隔网21内流动时,进行离子的吸附,电解液中的阳离子穿过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阴离子穿过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阳离子和阴离子所带电荷分别经由弹性碳电极24传导到弹性集电体25;
步骤四:电解液最后经电解液出口12流出电极组2,电解液从电解液出口12流出后,经循环管道流入电解液处理池,至此完成电解液在防泄漏电容器中的一次循环;
步骤五:电解液重复上述在防泄漏电容器中的循环,电解液的流量为250-280毫升/分钟,经过多次循环直到电解液的电导率降低到原电导率的4-6%,电容器停止工作。
优选地,步骤二中,电解液沿着孔径大小为φ10mm-φ40mm的下通道15进入电极组2,电解液从下往上流动,克服重力的作用,这样可以使电解液的离子交换在弹性隔网21中进行的更加充分。
含有重金属离子的电解液如工业废水、工业废水反复在电容器中循环流过时,电极组2吸附工业废水中的阴阳离子,工业废水的电导率由9.78ms/cm开始下降,最低可以下降到0.5ms/cm,即工业废水原电导率的5%,完成对工业废水的净化,电容器完成充电后可以通过电极引出线外接充电电池对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时。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8)

1.一种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壳体(1)、电极组(2)和紧固装置(3),所述壳体(1)内部设置有电极组(2),壳体(1)与电极组(2)之间设置有间隙,其间隙间填充有弹性密封胶(4),所述电极组(2)为多层式且内部设有弹性隔网(21),电极组(2)同一面上分别设置有贯通的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壳体(1)通过紧固装置(3)紧固在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的两端口上,壳体(1)和紧固装置(3)上分别设置有电解液进口(11)和电解液出口(12),所述电解液进口(11)和电解液出口(12)分别与上通道(14)和下通道(1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3)包括夹紧板一(31)、夹紧板二(32)、螺杆(33)、弹性垫片(34)和螺帽(35),所述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分别装置在壳体(1)的两侧,所述螺杆(33)贯穿在夹紧板一(31)和夹紧板二(32)上,所述弹性垫片(34)设置在夹紧板一(31)和螺帽(35)之间以及夹紧板二(32)和螺帽(35)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材质为橡胶板或硅胶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3)与壳体(1)的间隙间填充有弹性密封胶(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进口(11)设置在电解液出口(12)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2)还包括弹性阳离子交换膜(22)、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和弹性碳电极(24);
所述阳离子交换膜(22)和阴离子交换膜(23)上均开设有孔径相同的通孔一(231),所述弹性碳电极(24)上开设有通孔二(241),所述通孔一(231)的孔径大于通孔二(241)的孔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2)还包括弹性集电体(25),所述弹性集电体(25)上引出电极引出线(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交换膜(22)、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和弹性隔网(21)的尺寸相同,且阳离子交换膜(22)、弹性阴离子交换膜(23)和弹性隔网(21)的尺寸比弹性碳电极(24)的尺寸宽40-80mm,高40-80mm。
CN201820400872.0U 2018-03-23 2018-03-23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572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00872.0U CN208157268U (zh) 2018-03-23 2018-03-23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00872.0U CN208157268U (zh) 2018-03-23 2018-03-23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57268U true CN208157268U (zh) 2018-11-27

Family

ID=6439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00872.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57268U (zh) 2018-03-23 2018-03-23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572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564A (zh) * 2020-09-25 2020-12-25 扬州升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电的带有防误触接线端子的固态电容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33564A (zh) * 2020-09-25 2020-12-25 扬州升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防漏电的带有防误触接线端子的固态电容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1220B (zh) 一种高度密封的液流电池
CN109607711A (zh) 一种杂化电容去离子脱盐模块及脱盐方法
US20130092542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moval of ions
CN106033823A (zh) 一种注液量可控的高电压动力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216647A (zh) 双极性电极片、含该电极片的双极性电池及维护再生方法
CN208157268U (zh)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
CN209087997U (zh) 一种密封钉压紧装置
CN108483591A (zh) 一种提取锂离子的方法
CN111063914A (zh) 一种车载氢燃料电池冷却液处理集成装置
CN103265098A (zh) 一种带涂层电极电吸附装置
CN108183252B (zh)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CN112320903A (zh) 一种电容去离子电极及电容去离子装置
CN206126922U (zh) 电容去离子装置
CN108565121A (zh) 防电解液泄露的电容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05700165U (zh) 一种液压式双极膜电渗析装置
CN205069693U (zh) 一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盖板
CN205419872U (zh) 一种新型碟片式圆柱形电渗析装置
CN103400704B (zh) 超级电容器
CN214031845U (zh) 一种电容去离子电极及电容去离子装置
CN209312807U (zh) 一种固定型阀控密封式铅酸蓄电池
CN205335306U (zh) 一种高密封安全性的铅酸蓄电池上盖
CN112397815A (zh) 一种电池壳体及电池
CN207676959U (zh) 一种防止电解液泄露的锂电池
CN202042564U (zh) 一种可更换极板与电解质的平板式锌镍二次电池
EP2894644A1 (en) High-power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7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