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17850U - 舵机及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舵机及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17850U
CN208117850U CN201721589978.1U CN201721589978U CN208117850U CN 208117850 U CN208117850 U CN 208117850U CN 201721589978 U CN201721589978 U CN 201721589978U CN 208117850 U CN208117850 U CN 2081178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output shaft
slipping ring
steering engine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8997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友军
丁宏钰
朱红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btech Robot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Ubtech Robot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btech Robotics Corp filed Critical Ubtech Robotics Corp
Priority to CN20172158997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178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178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178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舵机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舵机及机器人,该舵机包括马达、用于驱动外部机构运动的输出轴以及一侧与马达配合另一侧与输出轴配合且用于将马达的动力传递至输出轴的齿轮组,齿轮组包括环套于输出轴且由马达驱动旋转以带动输出轴旋转的输出齿轮,输出齿轮与输出轴采用间隙配合,舵机还包括套设于输出轴且位于输出轴和输出齿轮之间的定位滑圈,定位滑圈于输出齿轮过载时能够相对于输出齿轮和/或输出轴滑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舵机在齿轮负载过大,可以有效的降低齿轮的负载,避免齿轮受到损坏。

Description

舵机及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舵机以及装有该舵机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目前,服务类机器人上的各个关节部位一般都是由舵机来驱动,舵机一般包括用于提供动力的马达、与外部机构连接的输出轴以及将马达动力传递至输出轴的齿轮组,齿轮组中包括与输出轴固定连接的输出齿轮,在服务类机器人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摔倒或者碰撞的情况,此时,舵机的输出轴会瞬间承受很大的扭矩,由于舵机内的输出齿轮与舵机的输出轴固定,一般是通过键连接,输出齿轮由于与马达联动,其无法通过瞬间转动来消除扭矩,这样,就会造成输出齿轮由于负载过大而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舵机及具有该舵机的机器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舵机的输出轴在受到过大的扭矩时,输出齿轮容易遭到损坏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舵机,包括马达、用于驱动外部机构运动的输出轴以及一侧与所述马达啮合另一侧与所述输出轴配合且用于将所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轴的齿轮组,所述齿轮组包括环套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设有套设于所述输出轴的轴孔,所述轴孔具有面向所述输出轴的内圆面,所述输出轴具有与所述内圆面相面对的外圆面;所述舵机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且位于所述内圆面和所述外圆面之间的定位滑圈,所述定位滑圈的外侧与所述内圆面抵接,所述定位滑圈的内侧与所述输出轴的外圆面抵接;所述定位滑圈于所述输出齿轮承受的负载小于临界负载时,所述定位滑圈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和所述输出轴静止配合;所述定位滑圈于所述输出齿轮的负载大于临界负载时,所述定位滑圈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和/或所述输出轴滑动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舵机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定位滑圈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移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定位滑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圆面,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由所述内圆面向所述输出轴突出设置的第一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抵挡环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由所述内圆面向所述输出轴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抵挡环间隔距离设置的第二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抵挡环和所述第二抵挡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轴的外圆面,该限位机构包括由所述外圆面向所述内圆面突出设置的第三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三抵挡环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由所述外圆面向所述内圆面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第三抵挡环间隔距离设置的第四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三抵挡环和所述第四抵挡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滑圈包括第一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滑圈一侧的第二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滑圈另一侧的第三滑圈、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圈和所述第二滑圈连接的第四滑圈以及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圈和所述第三滑圈连接的第五滑圈,所述第一滑圈与所述第二滑圈的直径大小不同,所述第一滑圈和所述第三滑圈的直径大小不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圈与所述第三滑圈的直径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上述舵机。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舵机中的输出齿轮和输出轴采用间隙配合,并且输出齿轮和输出轴之间设置有定位滑圈,当输出轴负载过大,即受到过大的扭矩时,定位滑圈会相对于输出齿轮或者输出轴滑动,从而使得输出轴相对于输出齿轮转动,而输出轴相对于输出齿轮转动后,即可降低输出齿轮的负载,避免输出齿轮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舵机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输出轴和输出齿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舵机包括马达40、用于驱动外部机构运动的输出轴10以及一侧与所述马达40啮合另一侧与所述输出轴10配合且用于将所述马达40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轴10的齿轮组50,所述齿轮组50包括环套于所述输出轴10的输出齿轮20,所述输出齿轮20设有套设于所述输出轴10的轴孔21,所述轴孔21具有面向所述输出轴10的内圆面22,所述输出轴10具有与所述内圆面22相面对的外圆面11;所述舵机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轴10且位于所述内圆面22和所述外圆面11之间的定位滑圈30,所述定位滑圈30的外侧与所述内圆面22抵接,所述定位滑圈30的内侧与所述输出轴10的外圆面11抵接;所述定位滑圈30于所述输出齿轮20承受的负载小于临界负载时,所述定位滑圈30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20和所述输出轴10静止配合;所述定位滑圈30于所述输出齿轮20的负载大于临界负载时,所述定位滑圈30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20和/或所述输出轴10滑动配合。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临界负载,即,输出齿轮20能够承受的最大负载,当输出齿轮20承受的负载小于该临界负载时,输出齿轮20与输出轴10相对静止,并且会与输出轴10同步转动,当输出齿轮20承受的负载大于该临界负载时,输出轴10会相对于输出齿轮20转动,以减小输出齿轮20所承受的负载。
具体地,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舵机中的输出齿轮20和输出轴10采用间隙配合,并且输出齿轮20和输出轴10之间设置有定位滑圈30,当输出齿轮20的负载小于临界负载时,马达40可以依靠定位滑圈30与输出齿轮20及输出轴10之间的摩擦力来驱动输出轴10旋转,当输出齿轮20负载超过临界负载时,即受到过大的扭矩时,静摩擦转为滑动摩擦,定位滑圈30会相对于输出齿轮20和/或者输出轴10滑动,具体地,在输出齿轮20负载过大时,定位滑圈30可以相对输出轴10不动而相对于输出齿轮20转动,也可以相对输出轴10转动而相对于输出齿轮20不动,也可以既绕输出轴10滑动同时相对于输出齿轮20转动,总之使得输出齿轮20相对于输出轴10转动,而输出齿轮20相对于输出轴10转动后,即可以有效的降低输出齿轮20的负载,避免输出齿轮20受到损坏。
请参见图1和图2,进一步地,所述舵机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定位滑圈30沿所述输出轴10的轴向方向移动的限位机构60,所述限位机构60与所述定位滑圈30配合。具体地,当输出齿轮20的负载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时,马达40依靠定位滑圈30与内圆面22及外圆面11之间的静摩擦来驱动输出齿轮20旋转,当输出齿轮20负载过高时,内圆面22和/或者外圆面11即会相对于定位滑圈30滑动,以使得输出齿轮20相对于输出轴10旋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舵机包括可以限制定位滑圈30沿输出轴10轴向方向移动的限位机构60,该限位机构60可以抵挡定位滑圈30,这样可以避免定位滑圈30脱离输出轴10与输出齿轮20之间的位置之后而无法传递扭矩的技术问题。
第一实施例:
请参见图3,所述限位机构60设置在所述输出齿轮20的内圆面22,所述限位机构60包括由所述内圆面22向所述输出轴10突出设置的第一抵挡环23,所述定位滑圈30位于所述第一抵挡环23的一侧。优选的,所述定位滑圈30的一侧抵持于所述第一抵挡环23。基于此结构,第一抵挡环23可以将定位滑圈30限制在内圆面22和外圆面11之间,避免定位滑圈30沿输出轴10的轴向方向滑动,使其有效的通过摩擦力传递扭矩。
请参见图4,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60还包括由所述内圆面22向所述输出轴10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抵挡环23间隔距离设置的第二抵挡环24,所述定位滑圈30位于所述第一抵挡环23和所述第二抵挡环24之间。优选的,所述定位滑圈30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一抵挡环23和所述第二抵挡环24。定位滑圈30位于第一抵挡环23和第二抵挡环24之间,进一步地,避免了定位滑圈30沿输出轴10的轴向方向滑动,从而使得定位滑圈30始终保持在内圆面22和外圆面11之间以进行扭矩的传递。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抵挡环23和第二抵挡环24可以与输出齿轮20通过注塑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与输出齿轮20固定设置。
第二实施例:
请参见图5,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60设置在所述输出轴10的外圆面11,所述限位机构60包括由所述外圆面11向所述内圆面22突出设置的第三抵挡环12,所述定位滑圈30位于所述第三抵挡环12的一侧。优选的,所述定位滑圈30的一侧抵持于所述第三抵挡环12。基于此结构,第三抵挡环12可以将定位滑圈30限制在内圆面22和外圆面11之间,避免定位滑圈30沿输出轴10的轴向方向滑动,使其有效的通过摩擦力传递扭矩。
请参见图6,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机构60还包括由所述外圆面11向所述内圆面22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第三抵挡环12间隔距离设置的第四抵挡环13,所述定位滑圈30位于所述第三抵挡环12和所述第四抵挡环13之间。优选的,所述定位滑圈30的两端分别抵持于所述第三抵挡环12和所述第四抵挡环13。定位滑圈30位于第三抵挡环12和第四抵挡环13之间,进一步地,避免了定位滑圈30沿输出轴10的轴向方向滑动,从而使得定位滑圈30始终保持在内圆面22和外圆面11之间以进行扭矩的传递。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抵挡环12和第四抵挡环13可以与输出轴10通过注塑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通过固定件,例如螺钉,与输出轴10固定设置。
请参见图3和图5,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滑圈30包括第一滑圈31、位于所述第一滑圈31一侧的第二滑圈32、位于所述第一滑圈31另一侧的第三滑圈33、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圈31和所述第二滑圈32连接的第四滑圈34以及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圈31和所述第三滑圈33连接的第五滑圈35,所述第一滑圈31与所述第二滑圈32的直径大小不同,所述第一滑圈31和所述第三滑圈33的直径大小不同。具体地,由于第二滑圈32和第三滑圈33与第一滑圈31的直径均不同,并且第一滑圈31与第二滑圈32通过第四滑圈34连接,第一滑圈31与第三滑圈33通过第五滑圈35连接,这样,就使得定位滑圈30具有弹性,即,输出齿轮20和输出轴10将定位滑圈30弹性压紧,使得定位滑圈30与输出齿轮20及输出轴10之间具有一定大小的最大静摩擦力,从而实现一定大小的扭矩的传递。
请参见图3和图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滑圈32与所述第三滑圈33的直径相同。此结构使得定位滑圈30两侧受力大小相等,避免定位滑圈30沿输出轴10的轴向方向发生倾斜,造成滑圈损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机器人,包括上述舵机。该舵机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舵机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且所起作用相同,此处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舵机,包括马达、用于驱动外部机构运动的输出轴以及一侧与所述马达啮合另一侧与所述输出轴配合且用于将所述马达的动力传递至所述输出轴的齿轮组,所述齿轮组包括环套于所述输出轴的输出齿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齿轮设有套设于所述输出轴的轴孔,所述轴孔具有面向所述输出轴的内圆面,所述输出轴具有与所述内圆面相面对的外圆面;所述舵机还包括套设于所述输出轴且位于所述内圆面和所述外圆面之间的定位滑圈,所述定位滑圈的外侧与所述内圆面抵接,所述定位滑圈的内侧与所述输出轴的外圆面抵接;所述定位滑圈于所述输出齿轮承受的负载小于临界负载时,所述定位滑圈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和所述输出轴静止配合;所述定位滑圈于所述输出齿轮的负载大于临界负载时,所述定位滑圈能够相对于所述输出齿轮和/或所述输出轴滑动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舵机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定位滑圈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方向移动的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与所述定位滑圈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齿轮的内圆面,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由所述内圆面向所述输出轴突出设置的第一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抵挡环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由所述内圆面向所述输出轴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抵挡环间隔距离设置的第二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抵挡环和所述第二抵挡环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设置在所述输出轴的外圆面,所述限位机构包括由所述外圆面向所述内圆面突出设置的第三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三抵挡环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还包括由所述外圆面向所述内圆面突出设置且与所述第三抵挡环间隔距离设置的第四抵挡环,所述定位滑圈位于所述第三抵挡环和所述第四抵挡环之间。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滑圈包括第一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滑圈一侧的第二滑圈、位于所述第一滑圈另一侧的第三滑圈、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圈和所述第二滑圈连接的第四滑圈以及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滑圈和所述第三滑圈连接的第五滑圈,所述第一滑圈与所述第二滑圈的直径大小不同,所述第一滑圈和所述第三滑圈的直径大小不同。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圈与所述第三滑圈的直径相同。
9.一种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舵机。
CN201721589978.1U 2017-11-23 2017-11-23 舵机及机器人 Active CN2081178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89978.1U CN208117850U (zh) 2017-11-23 2017-11-23 舵机及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89978.1U CN208117850U (zh) 2017-11-23 2017-11-23 舵机及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17850U true CN208117850U (zh) 2018-11-20

Family

ID=64209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89978.1U Active CN208117850U (zh) 2017-11-23 2017-11-23 舵机及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178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408492U (zh) 舵机及机器人
CN103697085A (zh) 双单向离合器组合轴承
CN102494051B (zh) 电动推杆用超越离合器
CN208117850U (zh) 舵机及机器人
CN204083080U (zh) 复差动减速传动轴承
CN207534815U (zh) 舵机及机器人
CN203560398U (zh) 一种分体式止推垫结构
CN202381584U (zh) 电动推杆用超越离合器
CN205101480U (zh) 一种超越离合器传动机构
KR102133065B1 (ko) 선박의 구동부용 동력 전달 장치와 동력 전달 장치를 구비하는 선박의 구동부
CN210281926U (zh) 一种由把手驱动的研磨机换向齿轮箱结构
CN107791243B (zh) 舵机及机器人
CN202098527U (zh) 一种齿轮箱以及具有该齿轮箱的儿童车
CN204985424U (zh) 单向旋转离合机构
CN208397157U (zh) 用于汽车绞盘的动力离合装置及其汽车绞盘
CN202266609U (zh) 带中间支撑式球笼同步万向联轴器
KR102042795B1 (ko) 휠 베어링과 등속조인트의 아웃트레이스 체결구조
CN104989744B (zh) 单向旋转离合机构
CN109163063B (zh) 离心式自动变速机构
CN104154135A (zh) 改进的等速传动轴
CN206268312U (zh) 一种液力脱桥机构
JP2015113908A (ja) 等速ジョイント
CN204025409U (zh) 改进的等速传动轴
CN215110166U (zh) 一种直接小齿轮安装的球笼式万向节叉总成
CN203614623U (zh) 双单向离合器组合轴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6th and 22nd Floors, C1 Building, Nanshan Zhiyuan, 1001 Xueyu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Youbixu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6th and 22nd Floors, C1 Building, Nanshan Zhiyuan, 1001 Xueyuan Avenue,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oubixuan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