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96011U -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96011U
CN208096011U CN201820337207.1U CN201820337207U CN208096011U CN 208096011 U CN208096011 U CN 208096011U CN 201820337207 U CN201820337207 U CN 201820337207U CN 208096011 U CN208096011 U CN 208096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part
heater
electrode position
insulating layer
metal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3720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德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Ne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 Ta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 Ta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 Ta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3720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96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96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96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该发热体包括金属内管、覆着在金属内管外表面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外表面的发热元件、以及包覆在发热元件外表面的第二绝缘层。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以金属内管为基材,发热效率更高,发热体的升温时间和降温时间更短,对发热体温度的控制更加精确,且以陶瓷、玻璃或者陶瓷釉作为外层绝缘层,绝缘性能更好、更加耐高温、耐热性能好、热传导效率高且不易磨损或折损。

Description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发热体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两种,即内外层均为陶瓷、中间为发热元件的结构;第二种是内层为金属结构,外层则是柔性线路板,通过柔性线路板将发热元件包住,并将发热元件固定在金属内层上。
这两种发热体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第一种发热体内外层均为陶瓷,其加热成本高、发热效率低,对发热元件的温控误差大;而对于第二种发热体,由于其外层是柔性线路板,因此,耐热性能差、热传导效率低,易折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热体,包括金属内管、覆着在所述金属内管外表面的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外表面的发热元件、以及包覆在所述发热元件外表面的第二绝缘层。
优选地,所述金属内管为不锈钢金属内管。
优选地,所述金属内管为空心结构,且所述金属内管的厚度为0.15~0.50mm。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为镂空结构。
优选地,所述发热元件包括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发热部为相连,且所述第一发热部和所述第二发热部均呈中空圆柱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均开设有一开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和第二发热部的侧壁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缺口,相邻两个所述缺口的朝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热部远离所述第二发热部的一端设有第一正电极位和第一负电极位;
所述第二发热部远离所述第一发热部的一端设有第二正电极位和第二负电极位。
优选地,所述绝缘层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正电极位、第一负电极位、第二正电极位以及第二负电极位对应的焊盘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烟,包括以上所述的发热体。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以金属内管为基材,发热效率更高,发热体的升温时间和降温时间更短,对发热体温度的控制更加精确,且以陶瓷、玻璃或者陶瓷釉作为外层绝缘层,绝缘性能更好、更加耐高温、耐热性能好、热传导效率高且不易磨损或折损。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发热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发热元件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发热元件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解决现有的发热体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发热体。
如图1所示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呈中空的圆柱状,其中,该发热体可以包括三层结构,由内至外依次为金属内管11、覆着在金属内管11外表面的第一绝缘层12、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2外表面的发热元件13、以及包覆在发热元件13的外表面的第二绝缘层14,其中,该第一绝缘层12和第二绝缘层14均可以为陶瓷绝缘层、玻璃绝缘层或者陶瓷釉绝缘层。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还可以是其他不导电的氧化层,并不限定于上述绝缘层。可以理解地,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以金属内管11为基材,发热效率更高,发热体的升温时间和降温时间更短,对发热体温度的控制更加精确,且以陶瓷、玻璃或者陶瓷釉作为绝缘层,绝缘性能更好、更加耐高温、耐热性能好、热传导效率高且不易磨损或折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金属内管11优选为空心结构。其中,该金属内管11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即可以为不锈钢金属内管11。进一步地,优选316系列的不锈钢金属内管11。316系统的不锈钢金属内管11韧性更好、硬度及强度适中。可以理解地,该金属内管11还可以选用其他金属材质,并不限于不锈钢材质。通过采用金属作为发热体的基底,可以提高发热体的发热效率,且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如升温或降低过程中,发热体的升温时间和降温时间更短,在对发热体的温度进行控制时,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发热体的温度,精度更高。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在将发热元件13设置在金属内管11的外表面之前,还对金属内管11的外表面进行绝缘处理,以使金属内管11与发热元件13绝缘,其中,经表面绝缘处理后在金属内管11的外表面形成第一绝缘层12。
可选地,该金属内管11的厚度取0.15~0.50mm较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发热元件13成型在第一绝缘层12的外表面后,所形成的结构为镂空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本实施例的发热元件13是通过印刷的方式将导电材料根据设定的形状印刷在第一绝缘层12的外表面的,其中,发热元件13的形状采用镂空的结构印刷成型,且具体的镂空形状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选择确定。
优选地,该发热元件13的厚度取0.2mm较佳。
该发热元件13可以为铜质的发热元件13,可以理解地,该发热元件13也可以选用其他材质的发热元件13,例如铁铬合金发热元件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该发热元件13包括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为相连或相离,即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可以是相连的,也可以是不相连的。例如在一个发热体中,可以在第一绝缘层12的外表面分别印刷多段发热部,相邻的发热部之间可以相连,也可以不相连(相离)。进一步地,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成型后均呈中空圆柱状。
进一步地,该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均开设有一开口1322。
优选地,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的侧壁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缺口1311,相邻两个缺口1311的朝向相反。其中,所设置的多个缺口1311的数量可根据发热区域的需要确定,所镂空的缺口1311的大小也是根据发热区域的需求确定,换言之,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中的镂空区域可以根据发热区域的需求确定,本实用新型不作具体要求或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还可以根据需要及设计设置为其他镂空形状,并不限于上述的镂空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131远离第二发热部132的一端设有第一正电极位1313和第一负电极位1314;第二发热部132远离第一发热部131的一端设有第二正电极位1323和第二负电极位1324。
可选的,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为相连结构。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分别在第一正电极位1313、第一负电极位1314、第二正电极位1323以及第二负电极位1324上焊接导线,其中,第一正电极位1313和第一负电极位1314上焊接的两根导线相互平行引出。或者,第一正电极位1313和第一负电极位1314上焊接的两根导线均平行于轴向引出,并朝向同一侧。这里所说的“平行于轴向”是指平行于中空圆柱状态的发热体的圆柱中心轴。同理,第二正电极位1323和第二负电极位1324上焊接的两根导线也相互平行引出。或者,第二正电极位1323和第二负电极位1324上焊接的两根导线均平行于轴向引出。所引出的四根导线均与提供电能的电池连接,用于接入电能。可以理解地,通过在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上分别设置正电极位和负电极位,以供电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可与电池进行电连接,从而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进行加热。例如,可以根据需要给第一发热部131供电、或者给第二发热部132供电或者同时给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供电。即该发热元件13的通电形式可以为:第一发热部131通电时、第二发热部132不通电;或者,第一发热部131不通电时、第二发热部132通电;或者,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同时通电,从而实现了多种通电模式,进而可以使该发热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提供不同的热量,同时还可以避免能耗的浪费,有效节约能源。
如图5所示,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均设有一开口1322,该开口1322将第一发热部131上的第一正电极位1313和第一负电极位1314隔开,从而形成可通电的回路。同理,第二发热部132上的开口1322也具备相同的作用,可将第二发热部132上的第二正电极位1323和第二负电极位1324隔开,以形成可通电的回路。
再者,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中相邻两个缺口1311之间的长条部即为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的发热区域。以第一发热部131为例进行通电原理说明:当电流经第一正电极位1313流入第一发热部131时,电流顺次流经相邻的两个缺口1311之间的长条部后,最终返回第一负电极位1314并返回电池,形成供电回路,此时,第一发热部131中相邻的两个缺口1311之间的长条部发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12和第二绝缘层14均可以选用陶瓷绝缘层、玻璃绝缘层、陶瓷釉绝缘层或者不导电的氧化层。可以理解地,第一绝缘层12和第二绝缘层14也可以选用其他材质的绝缘层,其中,所选的其他材质的绝缘层均为可耐高温材质的绝缘层。
通过在发热元件13的外表面包覆一层可耐高温的第二绝缘层14,既可以增强发热元件13的薄弱区域的强度,也可以避免发热元件13暴露在空气中而被损坏或腐蚀。同时,也可以避免发热体在加热过程中,因人体误触发热元件13而使发热元件13直接接触到人体使人体被烫伤。
进一步地,该第二绝缘层14的两端分别设有与第一正电极位1313、第一负电极位1314、第二正电极位1323以及第二负电极位1324对应的焊盘位。其中,设置在绝缘层13上的焊盘位的形状也其对应位置的电极位的形状相同,也可以不同。且绝缘层13上的焊盘位分别与第一正电极位1313、第一负电极位1314、第二正电极位1323以及第二负电极位1324的位置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采用金属材质作为发热体的基材,可以使发热体获得更高的发热效率,且金属内管11传热效率更高,因此,发热体的升温时间和降温时间更短,对发热体的温度控制更加精准。而且,同时采用陶瓷或者玻璃或者陶瓷釉材质作为发热体的外层,以将发热元件13固定且密封在金属内管11的外表面,绝缘性能更好、耐高温和耐热性能更好,热传导效率更高,并且,相对于以柔性线路板作为绝缘层13的发热体,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硬度更高,不易磨损或折损。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烟,该电子烟包括前述实施例的发热体。该电子烟采用前述实施例的发热体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发热体的发热温度,且该电子烟的耐高温和耐热性能更好,安全性更高。
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金属内管(11)、覆着在所述金属内管(11)外表面的第一绝缘层(12)、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12)外表面的发热元件(13)、以及包覆在所述发热元件(13)外表面的第二绝缘层(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管(11)为不锈钢金属内管(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内管(11)为空心结构,且所述金属内管(11)的厚度为0.15-0.5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13)为镂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13)包括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所述第一发热部(131)和所述第二发热部(132)相连或相离,且所述第一发热部(131)和所述第二发热部(132)均呈中空圆柱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均开设有一开口(132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131)和第二发热部(132)的侧壁沿圆周方向开设有多个缺口(1311),相邻两个所述缺口(1311)的朝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部(131)远离所述第二发热部(132)的一端设有第一正电极位(1313)和第一负电极位(1314);
所述第二发热部(132)远离所述第一发热部(131)的一端设有第二正电极位(1323)和第二负电极位(132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14)的两端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正电极位(1313)、第一负电极位(1314)、第二正电极位(1323)以及第二负电极位(1324)对应的焊盘位。
10.一种电子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
CN201820337207.1U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Active CN208096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7207.1U CN208096011U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37207.1U CN208096011U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96011U true CN208096011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26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37207.1U Active CN208096011U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9601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7852A1 (zh) * 2018-08-21 2020-02-27 威滔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发热体及其制作方法、气溶胶产生装置
US20220248758A1 (en) * 2019-01-26 2022-08-11 Shenzhen First Union Technology Co., Ltd. Cigarette heating assembly and electric heating smoking devic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37852A1 (zh) * 2018-08-21 2020-02-27 威滔电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发热体及其制作方法、气溶胶产生装置
US20220248758A1 (en) * 2019-01-26 2022-08-11 Shenzhen First Union Technology Co., Ltd. Cigarette heating assembly and electric heating smoking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25410A1 (en) Low-temperature baked vaporizer and low-temperature baked smoking set
KR20210116638A (ko) 담배 가열 어셈블리 및 전기 가열 흡연 장치
CN208096011U (zh) 一种发热体及电子烟
CN207784280U (zh) 一种发热体
CN208891724U (zh) 一种用于加热不燃烧香烟的加热装置
US4544829A (en) Electric soldering iron having a PTC heating element
CN105972570B (zh) 蒸汽发生器及蒸汽设备
CN211932567U (zh) 一种复合型升控温一体式发热元件
US6142207A (en) Hot melt glue applicator and glue stick for use therein
US4468555A (en) Electric soldering iron having a PTC heating element
CN110839965A (zh) 一种电子烟发热组件
CN110063524A (zh) 用于电子烟的发热组件及其发热管的制备工艺
CN203457334U (zh) 云母加热板
CN210407104U (zh) 一种加热不燃烧用加热棒
US11828490B2 (en) Ceramic heater for heating water in an appliance
EP4282292A1 (en) Tubular heating body and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CN211580226U (zh) 一种多段式加热的中心发热元件
CN201174788Y (zh) 低温共烧陶瓷加热器
CN112770428A (zh) 中置式加热器件及加热棒、液体加热器
CN112272421A (zh) 一种金属纤维材料导电加热器及其应用
CN109392202B (zh) 一种放热面为电绝缘材料面阻垢电加热器
KR100735104B1 (ko) 발열체와 발열판의 일체형 구조를 가지는 헤어아이론용히터구조
CN219845034U (zh) 一体式发热管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05782798U (zh) 蒸汽发生器及蒸汽设备
CN218605115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及其发热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29

Address after: 3h, 3I, Ruijun building, 108 Shangxing community Central Road, Xinqiao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0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Nek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room 1001, 10th floor, Xingxing building, Shangde Road,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WEITA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HENZHE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