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90849U - 新风机组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90849U
CN208090849U CN201820575363.1U CN201820575363U CN208090849U CN 208090849 U CN208090849 U CN 208090849U CN 201820575363 U CN201820575363 U CN 201820575363U CN 208090849 U CN208090849 U CN 2080908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fresh
heat exchanging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7536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龙爱
莫湛
何伟光
高朋
陈业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82057536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908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908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908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风机组,其包括壳体、热交换芯体以及风阀,壳体内设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新风风道包括新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回风风道包括回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热交换芯体设置在壳体内,用于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和热交换解除模式之间切换;风阀设置在回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之间,用于在热交换模式下打开时将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新风出风风道内。风阀能够将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新风出风风道内,一部分回风在未经换热后从新风出风风道进入室内,减少了该部分回风的换热,降低了新风机组在热交换模式下新风的入风量和新风的热交换量,从而达到节能,降低新风机组的运行功耗的目的。

Description

新风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组。
背景技术
新风除霾装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交通枢纽和教育医疗等民用舒适性场合。目前市场没有可以根据目标参数而调整新风机运行模式的新风机,市场普遍存在的是回风侧旁通形式,这种旁通运行模式单一,实际意义不大,故急需一种可根据目标参数的设定而调节运行模式的技术方案。
另外,目前市场上的新风机组通常采用风阀结构实现风道的打开和关闭,以在全热交换功能、旁通或内循环功能等不同的工作模式之间切换。由于风阀结构体积较大,使得新风机组内部难以设置较多的风阀来进行组合以灵活地实现各种功能,故而市场上的产品或具备单向旁通功能或具备内循环功能,且机组体积较大,或者无此方面功能。
而且,风阀结构是通过电机带动贴合在风口的风门运动,在风阀长期运行后,可能出现合页锈蚀松动的现象,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卡死。另外,在风阀关闭的状态下,风门与风口之间也难免存在间隙,因而难以达到较优的密封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风机组,能够降低机组运行功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其包括:
壳体,内设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新风风道包括新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回风风道包括回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和
热交换芯体,设置在壳体内,用于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和热交换解除模式之间切换;
风阀,设置在回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之间,用于在热交换模式下打开时将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新风出风风道内。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可运动地设在壳体内,用于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新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入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分别实现与新风出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连通,以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热交换芯体停止工作,以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可旋转地设置。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以自身几何中心为轴线可旋转地设置。
进一步地,壳体内设有多个隔板,用于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为四个并排的风道段,其中两个风道段分别形成新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其余两个风道段分别形成回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热交换芯体设在中间两个风道段中。
进一步地,新风出风风道与回风入风风道相邻,风阀设置在新风出风风道与回风入风风道之间的隔板上。
进一步地,壳体的其中一个侧边上并排设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呈正多边形。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柔性的密封件,热交换芯体能够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各个密封件接触密封,使新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入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分别实现与新风出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连通;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至少部分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使热交换芯体停止工作。
进一步地,各个密封件沿着热交换芯体的周向均布。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可旋转地设置,热交换芯体呈正多边形,热交换芯体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使正多边形的顶点与密封件接触密封,并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使正多边形的边与密封件正对产生间隙。
进一步地,密封件为气囊。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在壳体内的密封状态调节部件,用于主动调整密封件与热交换芯体之间的密封状态。
进一步地,密封件为气囊,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充放气机构,用于调整气囊的充气量,以实现气囊的膨胀或收缩。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部件,气囊与热交换芯体之间处于密封状态所需的充气量,以及气囊与热交换芯体之间保持预设空隙时所需的充气量预先存储在控制部件中。
进一步地,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直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密封件朝着靠近或远离热交换芯体的方向平移。
由此,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通过在回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之间设置风阀,风阀在热交换模式下能够将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新风出风风道内,一部分回风在未经换热后从新风出风风道进入室内,一方面减少了该部分回风的换热,另一方面降低了新风机组在热交换模式下新风的入风量和新风的热交换量,从而达到节能,降低新风机组的运行功耗的目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在开机前处于初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工作于新风排风混风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中转动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工作于新风旁通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工作于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标记分别代表:
1、壳体;2、热交换芯体;3、驱动机构;31、主动齿轮;32、从动齿轮;4、新风风机;5、排风风机;6、隔板;7、密封件;8、风道段;9、风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为了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和带来的技术效果有更进一步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可以是全热新风机组,可采用吊顶式、立柜式样、壁挂式等结构。在一些示意性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新风机组包括:
壳体1,内设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新风风道包括新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回风风道包括回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和
热交换芯体2,设置在壳体1内,用于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和热交换解除模式之间切换;
风阀9,设置在回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之间,用于在热交换模式下打开时将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新风出风风道内。
在该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新风机组通过在回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之间设置风阀9,如图4所示,风阀9在热交换模式下能够打开时将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新风出风风道内,一部分回风在未经换热后从新风出风风道进入室内,一方面减少了该部分回风的换热,另一方面降低了新风机组在热交换模式下新风的入风量和新风的热交换量,从而达到节能,降低新风机组的运行功耗的目的。
在一些改进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热交换芯体2可运动地设在壳体1内,用于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新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入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2分别实现与新风出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连通,以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以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此种新风机组可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通过控制热交换芯体2运动使新风机组实现不同的功能。其中,在热交换模式下,如图4所示,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同时有空气流动,进入新风入风风道的室外新风和进入回风入风风道的室内空气都要经过热交换芯体2以进行换热,适用于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时段使用。在热交换解除模式下,可包括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在室内外温差较小时实现室内循环或过滤等功能,以及非工作状态。
该实施例的新风机组,热交换芯体2可运动地设在壳体1内,能够通过热交换芯体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以使新风机组实现不同的功能。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可选择地控制不同风阀开闭实现新风系统不同功能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组在结构上无需通过设置多个风阀进行控制,通过热交换芯体运动位置的切换就能改变新风和回风气流方向,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能够使机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控制简单可靠,有利于使新风机组具备多种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热交换芯体2可旋转地设置。此种设置方式能够减小热交换芯体2在实现位置切换时所占用的运动空间,使机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可替代地,热交换芯体2也可以平移的方式运动。
优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热交换芯体2以自身几何中心为轴线可旋转地设置。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热交换芯体2在旋转过程中无需占用额外的空间,而且能使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可靠,不易发生晃动。另外,还有利于将壳体1内的风道结构或其它零部件设计为相对于热交换芯体2对称的形式,优化新风机组内部结构。
在此基础上,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还包括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热交换芯体2运动。根据热交换芯体2不同的运动方式,可选择不同类型的驱动机构3。新风机组中可设置控制部件,通过控制部件控制驱动机构3带动热交换芯体2运动,可使新风机组自动地进行模式切换。可替代地,热交换芯体2的运动也可以手动控制。
如图1~图4所示,热交换芯体2以自身几何中心为轴线可旋转地设置,驱动机构3可以选择齿轮传动、带传动或链条传动等能输出旋转运动的传动机构。优选地,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3包括动力部件、主动齿轮31和从动齿轮32,动力部件可以是步进电机,从动齿轮32可与热交换芯体2同轴设置,以驱动热交换芯体2绕自身轴线转动。此种驱动机构3能够使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过程更加平稳,而且能比较精确地控制热交换芯体2的运动位置。
如图4所示,壳体1内设有多个隔板6,用于将壳体1内的空间分隔为四个并排的风道段8,其中两个风道段8分别形成新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其余两个风道段8分别形成回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热交换芯体2设在中间两个风道段8中。该实施例将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均设计为转折式结构,可缩短风道的整体长度,减小新风机组在沿风道长度方向占用的空间。将热交换芯体2设在中间两个风道段8中,新风和回风气流在经过热交换芯体2时,可充分利用热交换芯体2的各个部位进行均匀的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新风出风风道与回风入风风道相邻,风阀9设置在新风出风风道与回风入风风道之间的隔板6上,结构紧凑,减少占用空间,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壳体1的其中一个侧边上并排设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位于新风风道的两端,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位于回风风道的两端。将各个进风口和出风口设在壳体1的同一个侧边,可延长风道的长度,以在风道内部形成稳定的气体流场,有利于气体的热交换或过滤。
具体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以下设置方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一,如图4所示,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中间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侧部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
其二,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侧部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中间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
其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一侧相邻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另一侧相邻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
其四,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间隔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另外两个间隔的风道段8对应设置。
在以上几种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设置方式中,优选地,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的设置位置能够使新风气流和回风气流相对经过热交换芯体2,以通过气体对流的方式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热交换芯体2呈正多边形。采用正多边形设计有利于提高壳体1内风道和各部件设置的对称性,使新风机组的结构紧凑,而且在需要进行位置切换时,对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方向无要求,也易于设置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角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组还包括多个柔性的密封件7,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通过与各个密封件7接触密封,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2实现连通;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通过与至少部分密封件7脱离密封状态,使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
其中,调节密封件7的状态可以是密封件7自身体积的膨胀或收缩,也可以是密封件7整体朝向靠近或远离风道侧壁的方向平移。而且,在接触密封的状态下,密封状态调节部件也能够调节密封件7与风道侧壁的接触预紧力,以调整密封件7与风道侧壁的密封程度。
本实用新型新风组件的实施例至少具备如下优点之一:
(1)通过密封状态调节部件能够灵活地实现风道的开闭,控制简单方便。
(2)柔性的密封件在密封状态调节部件的控制下,可通过自身变形消除接触间隙,增加接触预紧力,以更紧密地与密封面贴合,优化密封效果。
(3)密封件通过体积膨胀或朝向正对风道侧壁运动的方式实现密封,密封状态调节部件能够在接触密封状态下对密封件施加朝向风道侧壁的触预紧力,预紧力可控,可避免在密封件与风道侧壁之间出现间隙,能够实现较优的密封效果。而现有技术的方案中,风阀的风门在转动至与风道侧壁抵接时实现密封,风门不能朝向正对风道侧壁的方向运动,密封效果主要依靠风门的加工精度来保证,无法在产品工作过程中调整。
(4)此种密封结构与风阀结构相比,结构更加可靠,可避免出现松动或卡死的问题,在长期使用后不易失效,可提高使用寿命。
(5)柔性的密封件还可适应平面和不规则面等各种情况的密封件,适应性较强,可降低对风道侧壁加工精度的要求。而且,通过柔性密封件状态的改变,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的风道尺寸。
对于正多边形的热交换芯体2可旋转设置的实施例,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4所示,通过正多边形的顶点与各密封件7接触形成密封状态以关闭风道,使新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入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2分别实现与新风出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连通,此时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使正多边形的边与各密封件7正对产生间隙以打开风道,气流可通过风道流通,无需经过阻力较大的热交换芯体2,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此时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在打开风道时,正多边形的边与风道侧壁正对的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风道,提高风道中气流的流通面积,优化新风机组的工作效率。可替代地,在打开风道时,正多边形的边与风道侧壁也可倾斜地相对,只要产生间隙就能打开风道。
优选地,密封件7为气囊。气囊便于通过控制充气量实现风道的打开或关闭,也能调整气囊与风道侧壁处于密封接触状态时的预紧力,能够与风道侧壁实现更紧密的接触,对风道侧壁的不同形状适应性较强。可替代地,密封件7也可以采用橡胶或海绵等制成。
优选地,密封件7呈柱形结构,且密封件7的长度与风道的宽度相适配,以在整个风道宽度方向上实现可靠密封。
通过将热交换芯体2设计为可运动的方式,优选地可转动地设计,当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时,热交换芯体2的各顶点与密封件7接触密封,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当热交换芯体转动至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的第二位置时,热交换芯体2的各边与密封件7均脱离接触,新风机组处于非工作状态。可见,此种结构只需要改变热交换芯体2的位置,无需配合主动改变密封件7的状态,就能使新风机组在热交换模式和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控制更加简单可靠。
如图4所示,各个密封件7沿着热交换芯体2的周向均布。密封件7可以设在壳体1内壁或者隔板6上。周向均布的密封件7可充分利用正多边形热交换芯体2的结构特点,无需考虑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方向,在正多边形边数一定的情况下,只需转过特定的角度就能在热交换模式和热交换解除模式之间切换,可简化控制方式,提高新风机组工作模式控制的可靠性。
优选地,正多边形中与各个密封件7正对的顶点切为平面,以便热交换芯体2在与密封件7接触的状态下形成平面接触。此种结构能够形成更加可靠的密封状态,还能防止正多边形的顶点对柔性密封件7造成损伤。
在图4所示的结构中,密封件7设有四个,其中两个密封件7分别设在两侧隔板6的内侧壁上,另外两个密封件7分别设在中间隔板6的端部和壳体1的内侧壁上,可实现四个密封件沿着热交换芯体2的周向分布。
为了能够对密封件7的状态进行调节,以使新风机组实现热交换解除模式下的不同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组还包括设在壳体1内的密封状态调节部件,用于主动调整密封件7与热交换芯体2的接触或脱离状态,以控制风道的关闭、打开以及打开程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密封件7为气囊,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充放气机构,用于调整气囊的充气量,以实现气囊的膨胀或收缩,使气囊在膨胀状态下与热交换芯体2接触密封,将风道关闭;并在收缩状态下与热交换芯体脱离密封,将风道打开。由于充放气机构的设置位置无特殊要求,因此该实施例在结构设计时更灵活,可降低对风道周围特别是侧部空间的要求。
进一步地,新风机组还包括控制部件,气囊与热交换芯体2之间处于密封状态所需的充气量,以及气囊与热交换芯体2之间保持预设空隙时所需的充气量预先存储在控制部件中。该实施例能够自动调节气囊充气量来改变气囊自身的状态,以控制风道的关闭、打开及打开程度,从而实现新风机组不同的功能,控制简单方便。而且,通过调节气囊的充气量,可以适应于不同规格的热交换芯体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直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密封件7朝着靠近热交换芯体2的方向平移实现接触密封,将风道关闭;或者朝着远离热交换芯体2的方向平移脱离密封状态,将风道打开。该实施例通过调节密封件7的位置实现风道的开闭,易于控制。直线驱动机构可以是电动推杆、直线电机或气缸等。为了提高密封件7运动时的平稳性,还可以在密封件7与固定基体之间设置弹性元件,以增加密封件7在运动过程中的阻尼。
热交换芯体2采用正多边形,在一种实施例中,正多边形的边数为四的整数倍,例如四边形、八边形等。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正多边形的顶点与密封件7正对并接触密封。在需要进行模式切换时,先使各个密封件7与热交换芯体2脱离密封状态,以便热交换芯体2顺利转动。在转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正多边形的边与密封件7正对且形成间隙以脱离密封状态。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角度差可通过180°除以多边形边数计算,正反向转动均可。
该实施例的新风机组在处于热交换模式或热交换解除模式时,若要将密封件7调整为接触密封状态,各个密封件7的调整量一致。例如密封件7为气囊,当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如图1、图2、图5以及图6所示,将不同的风道选择性关闭时,不同位置气囊的充气量统一,可降低控制难度,并提高控制可靠性。
若热交换芯体2采用六边形,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六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和两个相对边与密封件7正对并接触密封,并在转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部分密封件7远离热交换芯体2以脱离密封状态,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角度差为3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壳体1内并排设有四个风道段8,壳体1的一侧(例如上部)与四个风道段8从左到右依次对应设有回风出口、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和回风入口,热交换芯体2为正四边形,热交换芯体2的左侧、下方、右侧和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密封件a、第二密封件b、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第一密封件a设在左侧隔板6的内侧,第二密封件b设在壳体1底部的内壁上,第三密封件c设在右侧隔板6的内侧,第四密封件d设在中间隔板6的端部。
新风机组还包括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壳体1上设有新风出口和回风出口,新风风机4至少设在新风风道内靠近新风出口的位置,排风风机5至少设在回风风道内靠近回风出口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新风机组能够实现在如下模式之间切换:
热交换模式:如图4所示,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一位置,正多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7接触密封,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开启;
非工作状态: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相差45°,正多边形的四条边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7正对且形成间隙,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关闭;
新风旁通模式:如图5所示,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
回风旁通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二密封件b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关闭,排风风机5开启;
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如图6所示,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二密封件b和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开启;
内循环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c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
新风排风全开混风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且所处风道全部打开,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或者
新风排风比例调节混风模式:如图2所示,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且所处风道按混风的比例打开,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
下面以图1~图6所示的实施例为例来说明新风组件的控制过程如下:
开机前机新风机组处于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开机时新风机组自动进入如图2所示的新风排风混风模式(此时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放气收缩至1/2),新风机组正常启动后,按如下原则自动选择相应的工作模式,其中,室内外空气状态参数由安装在新风机组上的相关传感器检测读取。
判断室外新风温度Tw≤冬季工况临界温度Tx或者室外新风温度Tw≥夏季工况临界温度Ts时,新风机组自动进入如图4所示的热交换模式,此时热交换芯体2通过驱动机构3旋转45°,热交换芯体2进入工作状态,新风、排风进行热量交换;当室内CO2浓度Mco2≤预设CO2浓度M1时,缓慢开启风阀9,将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新风出风风道内,直至室内CO2浓度Mco2>预设CO2浓度M1时,关闭风阀9以停止引流,然后根据实时检测到的室内CO2浓度Mco2重复上述步骤;
判断冬季工况临界温度Tx<室外新风温度Tw<夏季工况临界温度Ts且室外PM2.5浓度值MPM2.5≤预设PM2.5浓度M2时,新风机组自动进入图5所示的新风旁通模式,此时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第四密封件d收缩至最小,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室内排风通过门窗等缝隙自然排风,排风风机5不开启,节约能源;
判断冬季工况临界温度Tx<室外新风温度Tw<夏季工况临界温度Ts且室外PM2.5浓度值MPM2.5>预设PM2.5浓度M2时,新风机组自动进入如图6所示的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此时第二密封件b和第四密封件d收缩,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全开,此时门窗关闭,新风机组全新风运行,排风风机承担室内排风。
以上结合的实施例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等效替换和变型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内设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新风风道包括新风入风风道和新风出风风道,所述回风风道包括回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出风风道;和
热交换芯体(2),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用于使所述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和热交换解除模式之间切换;
风阀(9),设置在所述回风入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出风风道之间,用于在热交换模式下打开时将所述回风入风风道内的部分回风引流至所述新风出风风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体(2)可运动地设在所述壳体(1)内,用于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新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入风风道各自均通过所述热交换芯体(2)分别实现与所述新风出风风道和所述回风出风风道连通,以使所述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以使所述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体(2)可旋转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体(2)以自身几何中心为轴线可旋转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设有多个隔板(6),用于将所述壳体(1)内的空间分隔为四个并排的风道段(8),其中两个风道段(8)分别形成所述新风入风风道和所述新风出风风道,其余两个风道段(8)分别形成所述回风入风风道和所述回风出风风道,所述热交换芯体(2)设在中间两个风道段(8)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出风风道与所述回风入风风道相邻,所述风阀(9)设置在所述新风出风风道与所述回风入风风道之间的所述隔板(6)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其中一个侧边上并排设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体(2)呈正多边形。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柔性的密封件(7),所述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各个所述密封件(7)接触密封,使所述新风入风风道和回风入风风道各自均通过所述热交换芯体(2)分别实现与所述新风出风风道和所述回风出风风道连通;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至少部分所述密封件(7)脱离密封状态,使所述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密封件(7)沿着所述热交换芯体(2)的周向均布。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芯体(2)可旋转地设置,所述热交换芯体(2)呈正多边形,所述热交换芯体(2)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使正多边形的顶点与所述密封件(7)接触密封,并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使正多边形的边与所述密封件(7)正对产生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7)为气囊。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所述壳体(1)内的密封状态调节部件,用于主动调整所述密封件(7)与所述热交换芯体(2)之间的密封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7)为气囊,所述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充放气机构,用于调整所述气囊的充气量,以实现所述气囊的膨胀或收缩。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部件,所述气囊与所述热交换芯体(2)之间处于密封状态所需的充气量,以及所述气囊与所述热交换芯体(2)之间保持预设空隙时所需的充气量预先存储在所述控制部件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直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密封件(7)朝着靠近或远离所述热交换芯体(2)的方向平移。
CN201820575363.1U 2018-04-20 2018-04-20 新风机组 Active CN2080908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75363.1U CN208090849U (zh) 2018-04-20 2018-04-20 新风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75363.1U CN208090849U (zh) 2018-04-20 2018-04-20 新风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90849U true CN208090849U (zh) 2018-11-13

Family

ID=64056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75363.1U Active CN208090849U (zh) 2018-04-20 2018-04-20 新风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9084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4290A (zh) * 2018-04-20 2018-09-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控制方法和新风机组
CN111442425A (zh) * 2019-01-17 2020-07-24 吴炜 一种用在建筑物构件上的多功能空气净化装置及安装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4290A (zh) * 2018-04-20 2018-09-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控制方法和新风机组
CN108534290B (zh) * 2018-04-20 2023-09-08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新风机组控制方法和新风机组
CN111442425A (zh) * 2019-01-17 2020-07-24 吴炜 一种用在建筑物构件上的多功能空气净化装置及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34290A (zh) 新风机组控制方法和新风机组
CN108534289A (zh) 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1813362B (zh) 多功能换气空调扇
CN101701739B (zh) 具有除霜与旁通送风功能的空气与空气能量回收通风装置
CN208090849U (zh) 新风机组
CN207702670U (zh) 一种智能化建筑的节能控制系统
CN205351661U (zh) 中央空气系统的风道切换装置
CN216814369U (zh) 新风机
CN112344534A (zh) 空调系统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113357801B (zh) 进风结构、新风装置及空调
CN108361865A (zh) 风道组件及新风机组
CN208090848U (zh) 风道组件及新风机组
CN209558493U (zh) 一种新风机组
CN208090891U (zh) 一种新风机组
CN106642435A (zh) 换气组件和空调器
CN110043981A (zh) 一种多模式通风净化器
CN207584951U (zh) 全新风吊顶式空调系统
CN203687239U (zh) 新风式空气净化器
CN208090889U (zh) 一种新风机组
CN207865643U (zh) 一种实验室净化空调节能控制系统
CN206531206U (zh) 换气组件和空调器
CN206222497U (zh) 室内空气调节装置
CN109210618A (zh) 一种新风机组
CN210624834U (zh) 可调式新风机
CN206176661U (zh) 一种智能通风温湿调节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