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72791U -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 Google Patents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72791U
CN208072791U CN201820428811.5U CN201820428811U CN208072791U CN 208072791 U CN208072791 U CN 208072791U CN 201820428811 U CN201820428811 U CN 201820428811U CN 208072791 U CN208072791 U CN 208072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le
connector
tiles
attachment device
connect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2881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廷飞
杨世忠
李秀祖
高恺
冯慧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anergy Solar Pow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2881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72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72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72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属于建筑技术领域,包括:板状结构的第一连接件(11),用于连接下层的两个瓦片(2);槽状结构的第二连接件(12),与第一连接件(11)相对设置,用于连接上层的两个瓦片(2);连接线(13)的一端伸出第一连接件(11),另一端伸出第二连接件(12);锁紧部件(14)设置在连接线(13)的两端,用于锁紧连接线(13),以将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锁定在预设位置,使得连接线(13)在安装位置保持拉紧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重量轻,寿命长,密封性能好,抗风能力强,同时安装简单,易操作,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瓦屋面大多采用平铺或者是胶黏剂连接,将瓦连接固定到屋面结构上。但该连接方式存在以下缺陷:
1、瓦通过胶黏剂固定在屋面上,增加屋面自重,使得作用在梁柱上的荷载加大,且胶黏材料的使用寿命普遍较短,从而影响瓦屋面的寿命。
2、瓦平铺在屋面上,密封性能差,外环境恶劣或者短时间内变化幅度大的情况下,无法实现密封功能的自主加强和适应,且无法实现密封和风荷载的自平衡,导致自然风速超过一定数值后,风力的作用会将瓦掀翻,造成二次伤害。
3、拆除瓦片时为破坏性拆除,需要破坏胶黏材料,也会导致瓦片受损,拆除的瓦片由于相容性不高,在修复时无法重复利用,导致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一)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瓦片连接装置,通过采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多个锁紧部件以及连接线,在上层瓦片与下层瓦片之间形成紧固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瓦片通过胶粘增加屋面自重,使得梁柱上的荷载加大,以及胶黏材料使用寿命较短影响瓦屋面的寿命的技术问题;通过在上下层瓦片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进行弹性连接,解决了上层瓦片与下层瓦片之间密封性能差的技术问题,同时第一密封件与连接线共同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瓦屋面无法实现密封和风载荷的自平衡,导致风力作用会将瓦掀翻,造成二次伤害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连接线和多个锁紧部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板状结构,用于连接下层的两个瓦片;所述第二连接件为槽状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设置,用于连接上层的两个瓦片;所述连接线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连接件,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锁紧部件设置在所述连接线的两端,用于锁紧所述连接线,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锁定在预设位置,使得所述连接线在安装位置保持拉紧状态。该瓦片连接装置通过锁紧部件锁紧连接线,使得连接线在第一连接件下方以及第二连接件上方分别形成两个锁点,进而使得连接线在安装位置保持拉紧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与下层的两个瓦片形成紧固连接,第二连接件与上层的两个瓦片形成紧固连接,连接线由柔性连接变成了刚性连接,起到了刚体连接的作用,从而使得上层的两个瓦片与下层的两个瓦片形成紧固连接,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抗风揭能力。同时,该瓦片连接装置重量轻,寿命长,对屋面载荷增加及其微小,可实现与建筑同寿,大大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且该瓦片连接装置成本低,拆除时不会产生太高的经济损失。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抵触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卡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形状与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的端部连接件的形状相匹配。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横截面为П形或倒U形,其凹槽内设置有卡板;所述端部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板形状相匹配的卡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线形状相匹配的孔;和/ 或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线形状相匹配的孔。
进一步,所述连接线的两端形成拉环。
进一步,所述连接线为韧性材料。
进一步,所述锁紧部件为柱状结构,其沿纵向设置有8字形通孔,用于套设在所述连接线上,以将所述连接线锁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瓦屋面,包括上述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还包括:多个瓦片;所述瓦片连接装置的一端与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连接,用于将所述多个瓦片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增加所述瓦屋面的受荷面积,从而增加所述瓦屋面的抗风能力。
进一步,所述瓦片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下方;和/或所述瓦片连接装置的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瓦屋面还包括:第一密封件,设置在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与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之间,其形状与所述瓦片的形状相匹配,其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线形状相匹配的孔。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通过采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多个锁紧部件以及连接线,在上层瓦片与下层瓦片之间形成紧固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瓦片通过胶粘增加屋面自重,使得梁柱上的荷载加大,以及胶黏材料使用寿命较短影响瓦屋面的寿命的技术问题。该瓦片连接装置重量轻,寿命长,对屋面载荷增加及其微小,可实现与建筑同寿,大大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通过在上层瓦片与下层瓦片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进行弹性连接,解决了瓦片直接铺在屋面密封性能差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密封性能。
3、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通过瓦片连接装置与第一密封件的共同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瓦屋面无法实现密封和风载荷的自平衡,导致风力作用会将瓦掀翻,造成二次伤害的技术问题,降低了瓦片被风掀翻的风险,提高了屋面的抗风揭能力,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4、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的成本低,即使拆除时需要破坏瓦片连接装置,但瓦片不会受损,且瓦片在修复时可重复利用,也不会产生太高的经济损失。
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连接而成的瓦屋面,通过瓦片连接装置将整个瓦屋面连接成一个整体,风对屋面的作用力通过瓦片与瓦片的连接作用到整个屋面,在不增加瓦屋面自重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受荷面积来解决风揭的问题,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瓦屋面重量更轻,寿命更长,密封性能更好,抗风揭能力更强,同时成本低,拆除时也不会产生太高的经济损失。
6、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以及瓦屋面,使用常规工具即可完成,安装简便,单人即可快速完成,具有安装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瓦片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锁紧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瓦屋面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瓦屋面的第一方向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瓦屋面的第二方向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附图标记:
1、瓦片连接装置,11、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21、卡板,13、连接线,131、拉环,14、锁紧部件,141、通孔,2、瓦片,3、端部连接件, 31、卡接部,32、连接部,4、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实施例一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瓦片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12、连接线13和多个锁紧部件14。
第一连接件11为板状结构,用于连接下层的两个瓦片2。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1位于下层相邻的两个瓦片2的接缝处,实现与下层相邻的两个瓦片2的连接。
第二连接件12为槽状结构,与第一连接件11相对设置,用于连接上层的两个瓦片2。
连接线13的一端伸出第一连接件11,另一端伸出第二连接件12。
锁紧部件14设置在连接线13的两端,用于锁紧连接线13,以将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锁定在预设位置,使得连接线13在安装位置保持拉紧状态,用于使其产生一定的预紧力,起到刚性连接的作用。
具体地,将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锁定在预设位置,是指将第一连接件11锁定在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下方,以及将第二连接件12锁定在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上方。通过锁紧部件14锁紧连接线13,使得连接线13 在第一连接件11下方以及第二连接件12上方分别形成两个锁点,进而使得连接线13在安装位置保持拉紧状态。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2,由于安装时,第一连接件11位于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下方,为方便安装操作,将第一连接件11设计成板状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与下层的两个瓦片2抵触连接。第一连接件11还用于在连接线13处于拉紧状态时,对下层的两个瓦片2提供紧固力。
其中,第一连接件11上设置有与连接线13形状相匹配的孔。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1的长度范围不受限制,原则上与同一层相邻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的宽度相等,有助于结构受力和安装操作。第一连接件11太长,增加该瓦片连接装置1的重量,第一连接件11太短,对连接的稳固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1的宽度范围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原则上是锁紧部件14的三倍,有助于结构受力和安装操作。第一连接件11太宽,增加该瓦片连接装置1的重量,第一连接件11太窄,受力不稳定。
具体地,第一连接件11的厚度大于3毫米,有助于结构受力和安装操作,第一连接件11太厚,导致该瓦片连接装置的重量增加,增加屋面载荷,第一连接件太薄,对连接的稳固性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12与上层的两个瓦片2卡接,以限制该第二连接件12以及相互连接的两个瓦片2沿接缝方向的移动。具体地,第二连接件12位于上层相邻的两个瓦片2的接缝处,与相邻的两个瓦片的瓦片连接件连接,实现与上层相邻的两个瓦片的连接。
其中,第二连接件12的形状与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的形状相匹配。
其中,第二连接件12上设置有与连接线13形状相匹配的孔,以供连接线13穿过。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3,第二连接件12的横截面为П形或倒U形,其凹槽内设置有卡板121。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第二连接件12的横截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上设置有与卡板121形状相匹配的卡槽。
具体地,第二连接件12的凹槽宽范围由瓦片2的接缝宽度确定,具体的是指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形成的宽度确定。凹槽太宽,接缝随之变宽,凹槽太窄,不便于安装,取值范围根据外观效果和构造要求确定。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请参照图4,连接线13的两端形成拉环131,用于在安装过程中提拉连接线13。
连接线13承受风载荷的能力与其使用的材料以及该材料的直径大小有直接关系。
可选的,连接线13为韧性材料。
优选的,连接线13为钢绞线,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连接线13 的材料也可以为其他满足使用要求的材料。
可选的,钢绞线的直径范围为0.8~1.5mm,钢绞线太粗,该瓦片连接装置1的重量增加,导致瓦屋面的荷载加大,钢绞线太细,其承受风载荷的能力差,导致瓦屋面抗风揭能力差。在满足结构受力和密封要求的前提下,钢绞线的直径越小越好。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锁紧部件结构示意。
请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锁紧部件14为柱状结构,其沿纵向设置有8字形通孔141,用于套设在连接线13上,以将连接线13锁紧。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锁紧部件14上的通孔141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
可选的,锁紧部件14为近似圆柱形结构。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锁紧部件14的形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
可选的,锁紧部件14为铝合金材质。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锁紧部件14也可以为其他材料。
可选的,锁紧部件14通过压力变形,对连接线13进行锁紧。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锁紧部件14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连接线13进行锁紧。
可选的,锁紧部件14的数量为四个,相对设置在第一连接件11的下方和第二连接件12的上方。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为铝型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也可以为其他重量轻,强度高的材料。
本实施例中的瓦片连接装置1,通过采用第一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 12、多个锁紧部件13以及连接线14,在上层的两个瓦片2与下层的两个瓦片2之间形成紧固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瓦片通过胶粘增加屋面自重,使得梁柱上的荷载加大,以及胶黏材料使用寿命较短影响瓦屋面的寿命的技术问题。该瓦片连接装置通过锁紧部件14锁紧连接线13,使得连接线13在第一连接件11下方以及第二连接件12上方分别形成两个锁点,进而使得连接线13在安装位置保持拉紧状态,此时,第一连接件11与下层的两个瓦片 2形成紧固连接,第二连接件12与上层的两个瓦片形成紧固连接,使得连接线13产生一定的预应力,连接线13在预应力的作用下由柔性连接变成了刚性连接,实现了刚体连接的作用,从而使得上层的两个瓦片2与下层的两个瓦片2形成紧固连接,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抗风揭能力。同时,该瓦片连接装置重量轻,寿命长,对屋面载荷增加及其微小,可实现与建筑同寿,大大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且该瓦片连接装置成本低,拆除时不会产生太高的经济损失。
实施例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瓦屋面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瓦屋面的第一方向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瓦屋面的第二方向立体图。
请参照图6、图7、图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瓦屋面,一种瓦屋面,包实施例一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还包括:多个瓦片2。
瓦片连接装置1的一端与上层的两个瓦片2连接,另一端与下层的两个瓦片2连接,用于将多个瓦片2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增加瓦屋面的受荷面积,从而增加瓦屋面的抗风揭能力。
其中,瓦片连接装置1的第一连接件11设置在下层的两个瓦片2下方。瓦片连接装置1的第二连接件12设置在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上方。
风压越高的区域,瓦片连接装置1的数量越多。风压越高的区域,瓦片连接装置1的连接线13的直径越大。在风压一定的前提下,增加连接固定的点位可以减小连接线13的直径,连接点的位置不变。
具体地,对于整个瓦屋面来说,风荷载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区域:一个属于边角部位的高风压区域,一个是中间部位的风压区域。在方案的设计初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区域风压对瓦的影响。根据不同的影响作用,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连接方案和实验模型。通过多次论证和实验,最终确定使用调整连接线的直径和增加连接点方式,达到满足荷载要求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该瓦屋面还包括:端部连接件3。
端部连接件3,与上层的两个瓦片2或者与下层的两个瓦片2连接,用于防止上层的两个瓦片2或者下层的两个瓦片2之间的碰撞。
可选的,端部连接件3为分体结构,两个端部连接件3分别套设在相邻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该端部连接件3的一侧形成卡接部31另一侧形成连接部32。上层的两个瓦片2或者下层的两个瓦片2通过两个端部连接件3 的连接部32抵接,以实现两个瓦片2之间的连接,防止两个瓦片2之间的碰撞,连接部32同时还用于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
可选的,端部连接件3也可以为一体结构,该端部连接件3的两端分别形成两个卡接部31,用于与相邻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卡接,中间形成连接部32,用于与第二连接件12连接。上层的两个瓦片2或者下层的两个瓦片 2通过端部连接件3的两个卡接部31连接,防止两个瓦片2之间的碰撞。
可选的,卡接部31的形状与瓦片2的端部的形状相匹配。
可选的,端部连接件3为铝型材,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该瓦屋面还包括:第一密封件4。
第一密封件4,设置在上层的两个瓦片2与下层的两个瓦片2之间,其形状与瓦片2的形状相匹配,其上设置有与连接线13形状相匹配的孔。
可选的,第一密封件4具有弹性,用于实现密封和风载荷的自平衡。
可选的,第一密封件4为内衬铝型材的硅胶条。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线13采用钢绞线,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由于钢铰线的材质优于端部连接件3的材质,即使在相互摩擦时,钢绞线也不容易被磨断,保证了钢绞线的安全性。
具体地,在风载荷正负压力交替变化的作用下,钢铰线的刚性程度会发生变化,在正向压力较大时钢绞线实现卸荷,此时第一密封件4的柔性密封会自主加强,在反向压力较大时,由于钢绞线的紧固作用,可以保证第一密封件4的密封性能不削弱。采用连接线3和第一密封件4实现了上层的两个瓦片2和下层的两个瓦片2之间的柔性弹性连接,消除了正负载荷的影响,对于变形错位的适应性更佳,空间适用性更好,结构上保证了密封连接的有效性。
在本实施例中,钢绞线的直径通过受力计算和实验方法确定,然后再使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真实环境模拟,进行实验检验。
根据瓦片所处的风荷载的作用区域,计算得到单个瓦片所承受的风载荷标准值Wk;Wk的计算公式如下:
Wk=βgz×μs1×μz×W0
式中:Wk---风荷载标准值,kN/m2
βgz---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μs1---风荷载局部体型系数;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W0---基本风压值,kN/m2
其中,风载荷局部体型系数的选取参见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风载荷局部体型系数的绝对值越大,所需的钢绞线的直径越大。
经计算,风荷载设计值为1.02KPa时,适用范围能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且满足《屋面瓦试验方法标准》风口规定等级D类要求。
下面介绍风荷载设计值为1.02KPa的瓦屋面,用直径为0.8mm的钢绞线进行连接是否满足使用条件进行检验的具体过程:
1、根据风荷载设计值,计算得到该受力点钢绞线受到的拉力值F1,具体公式如下:
F1=q×S/N=1.02×1000×0.35/2=178.5N
式中:F1:钢绞线受到的拉力;
q:荷载组合设计值;
S:瓦的面积;
N:瓦片连接装置的数量。
2、计算直径为0.8mm的钢绞线的承载力F2,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F2=fa×A=980×10^6×3.14×(0.8×0.001)^2/4=492N
式中:F2:钢绞线的承载力;
fa:钢绞线的抗拉强度980MPa,见《一般用途低碳钢丝》 YB/T5294-2009;
A:钢绞线的截面面积。
3、将F1与F2进行比较,得到比较结果F1<F2,说明钢绞线受到的拉力小于钢绞线自身的承载力,则判定直径为0.8的钢绞线满足使用条件。
在本实施例中,当端部连接件3为分体结构时,该瓦屋面还包括:第二密封件5。
第二密封件5,盖设在同一层相邻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的连接部32上,用于将该两个端部连接件3之间的间隙盖住,保证同一层相邻的两个瓦片2之间的密封性。
可选的,第二密封件5为截面为n形的密封条。
本实施例中的瓦屋面,瓦屋面由多个瓦片分层搭接而成,每一层相邻的两个瓦片接缝处各安装一个瓦片连接装置,这个瓦片连接装置中的用于连接该层的两个瓦片与下层的两个瓦片,通过柔性钢铰线的弹性连接,将整个瓦屋面连接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单个瓦连接到屋面上,在不增加屋面荷载的情况下,增大屋面受荷面积,增加屋面抗风能力。在恶劣大风天气时,风对屋面的作用力通过每一片瓦的连接作用到整个屋面上。在不增加瓦屋面自重的前提下,通过增加受荷面积来解决风揭的问题。在瓦屋面整体完好的情况下,保证单个瓦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在恶劣大风天气产生此生灾害,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通过钢绞线和内衬铝型材的硅胶条实现了上层的两个瓦片和下层的两个瓦片之间的柔性弹性连接,增强了屋面的密封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瓦屋面重量更轻,寿命更长,密封性能更好,抗风揭能力更强,同时成本低,拆除时也不会产生太高的经济损失。
实施例三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请参照图9、图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方法,用于实施例一中的瓦片连接装置1的安装,以形成实施例二中的瓦屋面,包括:
S100,将连接线13的一端弯成环形,并用锁紧部件14锁紧形成拉环 131,连接线13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具体地,通过对锁紧部件14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变形,以将连接线13 的一端进行锁紧形成拉环131。
S200,将连接线13的自由端穿过第一连接件11。
S300,将连接线13的自由端穿过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之间的间隙。
S400,将连接线13的自由端穿过第一密封件4。
S500,将连接线13的自由端穿过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之间的间隙。
S600,将连接线13的自由端穿过第二连接件12。
S700,将连接线13的自由端弯成环形,并用锁紧部件14锁紧形成拉环 131。
S800,通过自由端形成的拉环131将连接线13拉紧。
S900,通过锁紧部件14将位于第二连接件12上方的连接线13锁紧,使得连接线13在安装位置处于拉紧状态。
具体地,应用杠杆原理增加钢绞线的预紧力,并通过紧固位于第二连接件12上方的锁紧部件14锁定钢绞线,达到连接紧固的作用。钢绞线在第一连接件11下方以及第二连接件12上方分别形成两个锁点,钢绞线的长度通过手动调整上下锁点的位置来确定,瓦片自重使第一密封件4产生变形,此时再附加100牛的压力时钢绞线的长度作为依据确定锁点的位置;也可根据第一密封件4的变形量,确定锁点的位置,当第一密封件4的变形量为25%~50%时,判定钢绞线提拉到位;或者通过测力计测量钢绞线产生的预紧力,当钢绞线的预紧力等于该处的风载荷值时,判定钢绞线提拉到位。
其中,在步骤200与步骤300之间还包括:
S201,将连接线13和第一连接件11移动到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的间隙处。
在步骤300与步骤400之间还包括:
S301,通过锁紧部件14将第一连接件11下方的连接线13锁紧,使得第一连接件与下层的两个瓦片2接触连接。
S302,在第一密封件4上钻与所述连接线13形状相匹配的孔。
其中,步骤S302不是必须的,第一密封件4上的孔可在安装该安装装置之前提前开好。
在步骤S400与步骤S500之间还包括:
401,将第一密封件4安装到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上表面上。
可选的,通过胶粘将第一密封件4安装到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上表面上。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第一密封件4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安装到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上表面上。
402,用密封胶将第一密封件4上的孔洞密封。
在步骤S600与步骤S700之间还包括:
将第二连接件12安装到上层的两个瓦片2上。具体地,通过第二连接件12的卡板121与两个端部连接件3上的卡槽卡接,将第二连接件12安装到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方法,使用常规工具即可完成,安装简便,单人即可快速完成,具有安装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安装效率。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瓦屋面的安装方法,包括实施例三中的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方法,其中,在安装瓦片安装装置1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S001,将端部连接件3分别安装到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
S002,铺设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2。
其中,在将连接线13的自由端穿过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 之间的间隙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S403,在下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之间的间隙处铺设第二密封件5。
可选的,第二密封件5为截面为n形的密封条。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制,第二密封件5页可以为其他形状和材料的密封件。
S404,将端部连接件3分别安装到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
S405,铺设上层的两个瓦片2。
其中,在通过锁紧部件14将位于第二连接件12上方的连接线13锁紧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S901,在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之间的间隙处铺设第二密封件5。
本实施例提供的瓦屋面的安装方法,通过采用实施例三中的瓦片连接装置的安装方法进行瓦片的安装,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安装效率。
本实用新型旨在保护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通过采用采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多个锁紧部件以及连接线,实现了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通过采用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多个锁紧部件以及连接线,在上层瓦片与下层瓦片之间形成紧固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瓦片通过胶粘增加屋面自重,使得梁柱上的荷载加大,以及胶黏材料使用寿命较短影响瓦屋面的寿命的技术问题。该瓦片连接装置重量轻,寿命长,对屋面载荷增加及其微小,可实现与建筑同寿,大大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通过在上层瓦片与下层瓦片之间设置第一密封件进行弹性连接,解决了瓦片直接铺在屋面密封性能差的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密封性能。
3、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通过瓦片连接装置与第一密封件的共同作用,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瓦屋面无法实现密封和风载荷的自平衡,导致风力作用会将瓦掀翻,造成二次伤害的技术问题,降低了瓦片被风掀翻的风险,提高了屋面的抗风揭能力,避免造成二次伤害。
4、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的成本低,即使拆除时需要破坏瓦片连接装置,但瓦片不会受损,且瓦片在修复时可重复利用,也不会产生太高的经济损失。
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连接而成的瓦屋面,通过瓦片连接装置将整个瓦屋面连接成一个整体,风对屋面的作用力通过瓦片与瓦片的连接作用到整个屋面,在不增加瓦屋面自重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受荷面积来解决风揭的问题,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瓦屋面重量更轻,寿命更长,密封性能更好,抗风揭能力更强,同时成本低,拆除时也不会产生太高的经济损失。
6、本实用新型的瓦片连接装置以及瓦屋面,使用常规工具即可完成,单人即可快速完成,具有安装简单,易操作等优点,大大提高了瓦屋面的安装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12)

1.一种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12)、连接线(13)和多个锁紧部件(14);
所述第一连接件(11)为板状结构,用于连接下层的两个瓦片(2);
所述第二连接件(12)为槽状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11)相对设置,用于连接上层的两个瓦片(2);
所述连接线(13)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一连接件(11),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连接件(12);
所述锁紧部件(14)设置在所述连接线(13)的两端,用于锁紧所述连接线(13),以将所述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锁定在预设位置,使得所述连接线(13)在安装位置保持拉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11)与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2)抵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12)与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2)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12)的形状与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端部连接件(3)的形状相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件(12)的横截面为П形或倒U形,其凹槽内设置有卡板(121);
所述端部连接件(3)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板(121)形状相匹配的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件(11)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线(13)形状相匹配的孔;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件(12)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线(13)形状相匹配的孔。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13)的两端形成拉环(131)。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线(13)为韧性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部件(14)为柱状结构,其沿纵向设置有8字形通孔(141),用于套设在所述连接线(13)上,以将所述连接线(13)锁紧。
10.一种瓦屋面,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瓦片连接装置(1),还包括:
多个瓦片(2);
所述瓦片连接装置(1)的一端与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2)连接,用于将所述多个瓦片(2)连接成一个整体,以增加所述瓦屋面的受荷面积,从而增加所述瓦屋面的抗风能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瓦屋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瓦片连接装置(1)的第一连接件(11)设置在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2)下方;和/或
所述瓦片连接装置(1)的第二连接件(12)设置在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2)的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瓦屋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件(4),设置在所述上层的两个瓦片(2)与所述下层的两个瓦片(2)之间,其形状与所述瓦片(2)的形状相匹配,其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线(13)形状相匹配的孔。
CN201820428811.5U 2018-03-28 2018-03-28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Active CN208072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28811.5U CN208072791U (zh) 2018-03-28 2018-03-28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28811.5U CN208072791U (zh) 2018-03-28 2018-03-28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72791U true CN208072791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421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28811.5U Active CN208072791U (zh) 2018-03-28 2018-03-28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727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84340A1 (zh) * 2018-03-28 2019-10-03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瓦屋面及其安装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84340A1 (zh) * 2018-03-28 2019-10-03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瓦屋面及其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72366A1 (zh) 一种自复位装配式地铁车站柔性抗震结构
KR100952404B1 (ko) 하이브리드 비좌굴 가새
JP2020528974A5 (zh)
CN105507539A (zh) 一种轻质外墙点挂保温装饰板组合锚接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201801963U (zh) 空间相交圆管桁架的相贯节点结构
CN208072791U (zh)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及瓦屋面
CN102535749A (zh) 底部带软钢套管的双功能多腔体钢管混凝土柱及作法
CN204753830U (zh) 一种多层装配式混凝土墙板连接件
CN206204776U (zh) 模数式桥梁伸缩装置
CN105804416B (zh) 预制装配式建筑塔吊的连接结构
CN110318499A (zh) 一种瓦片连接装置、瓦屋面及其安装方法
CN105550418B (zh) Cfrp板加固置芯梁的正截面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KR101780988B1 (ko) 친환경 성분을 포함한 건물 벽체의 방수공법
CN207091910U (zh) 耐候抗拉支座
CN206737124U (zh) 一种系留空间结构体系
CN214785312U (zh) 剪力墙钢连梁防屈曲节点
CN210395755U (zh) 一种防静电金属壁板与底板的连接结构
CN105424479B (zh) 镀锌钢板与cfrp板复合加固置芯梁的正截面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CN105550420B (zh) 双筋加固置芯梁的正截面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CN209082786U (zh) 一种复合板背栓干挂系统
CN206504285U (zh) 适用于新型建筑的灯具安装结构及新型插接式楼体
CN207453312U (zh) 一种双层固定的栏杆预埋件
CN205742663U (zh) 一种构件式明框玻璃幕墙系统
CN215052043U (zh) 一种用于小跨度连桥的剪力支座
CN206987127U (zh) 一种用于幕墙的拼接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0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PD01 Discharge of preservation of patent

Date of cancellation: 2023110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