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69786U - 电动转向壳体 - Google Patents

电动转向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69786U
CN208069786U CN201820465423.4U CN201820465423U CN208069786U CN 208069786 U CN208069786 U CN 208069786U CN 201820465423 U CN201820465423 U CN 201820465423U CN 208069786 U CN208069786 U CN 2080697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main part
positioning
electric powered
powered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6542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满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XUN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XU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XUN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XUN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6542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697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697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6978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转向壳体,包括:主体部分;电子助力端部;转向驱动端部;和三个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第一定位孔为锥孔,底孔为圆孔;第二定位部,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面,第二定位孔为锥孔,底孔为一字孔;和第三定位部,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在电动转向壳体需要被夹持时,第一定位部的底孔为圆孔的锥孔能够与夹具的锥形定位销方便地配合,实现无间隙定位;第二定位部的底孔为一字孔的锥孔能够与夹具的另一锥形定位销配合,实现定角向,防止电动转向壳体偏转;三个定位部的设置也使得电动转向壳体被夹持地更稳。

Description

电动转向壳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转向壳体。
背景技术
为了减轻驾驶员在车辆转向时的负担,汽车中通常采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来协助驾驶员完成车辆转向动作。鉴于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环境及温度场等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影响,通常采用双小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包括电机、齿条、驱动齿轮和传动齿轮,电机的输出轴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齿条的一端与驱动齿轮啮合,另一端与传动齿轮啮合。此时,也会涉及到用于固定以及保护齿条等结构的电动转向壳体。现而有技术中,电动转向壳体的夹持定位存在较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电动转向壳体夹持定位不便的缺陷,提供一种电动转向壳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电动转向壳体,其特点在于,其包括:
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具有一齿条空腔,所述齿条空腔用于安装齿条;
电子助力端部,所述电子助力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部并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所述电子助力端部具有一驱动齿轮空腔,所述驱动齿轮空腔用于安装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空腔与所述齿条空腔相连通;
转向驱动端部,所述转向驱动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另一端部并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所述转向驱动端部具有与所述齿条空腔相连通的一传动齿轮空腔,所述传动齿轮空腔用于安装传动齿轮;和
三个定位部,三个所述定位部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电子助力端部和所述转向驱动端部,且三个所述定位部均沿垂直于所述主体部分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三个所述定位部包括:
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一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底孔为圆孔;
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二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底孔为一字孔;和
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
较佳地,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L形线座,所述L形线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壁面且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所述L形线座限定有供导线通过的线通道。
采用上述设置,可以将导线快捷且可靠地固定到电动转向壳体上,进而提高扭矩传感器与电子控制单元的电连接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弹性带,所述弹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L形线座的两端,所述线通道位于所述L形线座和所述弹性带之间。
采用上述设置,弹性带可以实现导线的更好地固定。
较佳地,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时间盘,所述时间盘具有环形分布的多个扇形凹槽,所述时间盘设于所述主体部分且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
上述方案中,时间盘可以作为待标记物,时间盘的不同位置的扇形凹槽被标记可以代表电动转向壳体的不同的制造时间。
较佳地,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安装部件,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主体部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轴线的同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件的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部件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部,所述安装部件从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壁面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径向向外延伸且设有一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固定隔热板,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与所述安装部件的轴线重合。
上述方案中,安装部件可用于固定隔热板,从而减少了发动机传递至双小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热量,进而提高了双小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较佳地,从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壁面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径向向外延伸有一凸台,所述凸台上设有一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贯穿于所述凸台的整个厚度方向,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方向垂直。
上述方案中,凸台的设置便于将主体部分进一步固定于汽车前侧,以限制主体部分在其径向上的上下移动。
较佳地,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部设有第一压块孔,所述第一压块孔与所述齿条空腔、所述驱动齿轮空腔相连通并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
所述主体部分的另一端部设有第二压块孔,所述第二压块孔与所述齿条空腔、所述传动齿轮空腔相连通并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
上述方案中,第一压块孔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能够施力给驱动齿轮,使其与齿条有效啮合,避免在转向过程中驱动齿轮脱离于齿条而产生间隙影响转向效果。同时,第二压块孔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能够施力给传动齿轮,使其与齿条有效啮合,避免在转向过程中传动齿轮脱离于齿条而产生间隙影响转向效果。
较佳地,所述主体部分的两端部的下方均设置有一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
上述方案中,支撑座的设置便于将电动转向壳体非常牢固地、稳定地安装于汽车的前侧。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电动转向壳体采用三个定位部,在电动转向壳体需要被夹持时,第一定位部的底孔为圆孔的锥孔(即圆锥孔)能够与夹具的锥形定位销方便地配合,该圆锥孔的圆锥面与锥形定位销的圆锥面面接触实现无间隙定位;第二定位部的底孔为一字孔的锥孔(即一字锥孔)能够与夹具的另一锥形定位销配合,实现定角向,防止电动转向壳体偏转;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用于被夹具支撑,第一定位面、第二定位面相应地用于被夹具往下压紧;第三定位部的两个第三定位面则分别用于被夹具支撑和夹紧;三个定位部的设置也使得电动转向壳体被夹持地更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动转向壳体的仰视示意图。
图2为图1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主体部分的截面以及沿A-A方向可视的L形线座和弹性带。
图3为图1中时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后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电动转向壳体
110:主体部分
111:齿条空腔
112:第一压块孔
113:第二压块孔
120:电子助力端部
121:驱动齿轮空腔
130:转向驱动端部
210:第一定位部
211:第一定位孔
212:第一定位面
220:第二定位部
221:第二定位孔
222:第二定位面
230:第三定位部
231:第三定位面
310:L形线座
320:弹性带
400:时间盘
410:扇形凹槽
500:安装部件
510:第一连接孔
600:凸台
610:第二连接孔
700:支撑座
710: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4所示,一种电动转向壳体10,其包括:主体部分110、电子助力端部120、转向驱动端部130和三个定位部。主体部分110具有一齿条空腔111,齿条空腔111用于安装齿条(未示出)。电子助力端部120位于主体部分110的一端部并与主体部分110一体成型,电子助力端部120具有一驱动齿轮空腔121,驱动齿轮空腔121用于安装驱动齿轮(未示出),驱动齿轮空腔121与齿条空腔111相连通。转向驱动端部130位于主体部分110的另一端部并与主体部分110一体成型,转向驱动端部130具有与齿条空腔111相连通的一传动齿轮空腔(未示出),传动齿轮空腔用于安装传动齿轮(未示出)。三个定位部分别连接于主体部分110、电子助力端部120和转向驱动端部130,且三个定位部均沿垂直于主体部分110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主体部分110的轴线在图1和图3中大致为左右延伸。垂直指的是大体垂直,如可能存在±5°的误差。
如图1和图3具体示出,三个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部210、第二定位部220和第三定位部230。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210连接于转向驱动端部130且与转向驱动端部130一体成型;第二定位部220连接于主体部分110且与主体部分110一体成型;第三定位部230连接于电子助力端部120且与电子助力端部120一体成型。
第一定位部21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211和第一定位面212,第一定位孔211为锥孔,第一定位孔211的尺寸沿着第一定位部210从外向内逐渐变小,第一定位孔211的底孔为圆孔。第二定位部22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221和第二定位面222,第二定位孔221为锥孔,第二定位孔221的尺寸沿着第二定位部220从外向内逐渐变小,第二定位孔221的底孔为一字孔。第三定位部230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231。
以上,电动转向壳体10采用三个定位部,在电动转向壳体10需要被夹持时,第一定位部210的底孔为圆孔的锥孔(即圆锥孔)能够与夹具的锥形定位销方便地配合,该圆锥孔的圆锥面与锥形定位销的圆锥面面接触实现无间隙定位(而若第一定位孔为圆柱孔,为了实现通用配合,第一定位孔的尺寸必然会设定的相较于定位销偏大一点,夹持时与定位销之间会留有间隙,带来一定误差);第二定位部220的底孔为一字孔的锥孔(即一字锥孔)能够与夹具的另一锥形定位销配合,实现定角向,防止电动转向壳体10偏转;第一定位孔211、第二定位孔221用于被夹具支撑,第一定位面212、第二定位面222相应地用于被夹具往下压紧;第三定位部230的两个第三定位面231则分别用于被夹具支撑和夹紧;三个定位部的设置也使得电动转向壳体10被夹持地更稳。
如图1-2所示,电动转向壳体10还包括L形线座310,L形线座310的一端连接于主体部分110的外壁面且与主体部分110一体成型,L形线座310限定有供导线通过的线通道。如图2所示,L形线座310包括两块板体,L形线座310的一端连接于主体部分110的外壁即L形线座310的一块板体连接于主体部分110的外壁。这样设置,可以将导线快捷且可靠地固定到电动转向壳体10上,进而提高扭矩传感器与电子控制单元的电连接可靠性。此外,电动转向壳体10还包括弹性带320,弹性带3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L形线座310的两端,线通道位于L形线座310和弹性带320之间。弹性带320可以实现导线的更好地固定。
同时,如图1和图3所示,电动转向壳体10还包括时间盘400,时间盘400具有环形分布的多个扇形凹槽410,时间盘400设于主体部分110且与主体部分110一体成型。时间盘400可以作为待标记物,时间盘400的不同位置的扇形凹槽410被标记可以代表电动转向壳体10的不同的制造时间。
并且,如图1所示,电动转向壳体10还包括至少两个安装部件500,至少两个安装部件500沿主体部分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主体部分110的轴线的同一侧。至少两个安装部件500的至少一个安装部件500位于主体部分110的一端部,安装部件500从主体部分110的外壁面沿主体部分110的径向向外延伸且设有一第一连接孔510,第一连接孔510用于固定隔热板,第一连接孔510的轴线与安装部件500的轴线重合。安装部件500可用于固定隔热板,从而减少了发动机传递至双小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热量,进而提高了双小齿轮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使用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此外,从主体部分110的外壁面沿主体部分110的径向向外延伸有一凸台600,凸台600上设有一第二连接孔610,第二连接孔610贯穿于凸台600的整个厚度方向,且第二连接孔61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连接孔510的轴线方向垂直。凸台600的设置便于将主体部分110进一步固定于汽车前侧,以限制主体部分110在其径向上的上下移动。
主体部分110的一端部设有第一压块孔112,第一压块孔112与齿条空腔111、驱动齿轮空腔121相连通并用于安装压块(未示出)和弹簧(未示出)。主体部分110的另一端部设有第二压块孔113,第二压块孔113与齿条空腔111、传动齿轮空腔相连通并用于安装压块(未示出)和弹簧(未示出)。以上,第一压块孔112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能够施力给驱动齿轮,使其与齿条有效啮合,避免在转向过程中驱动齿轮脱离于齿条而产生间隙影响转向效果。同时,第二压块孔113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能够施力给传动齿轮,使其与齿条有效啮合,避免在转向过程中传动齿轮脱离于齿条而产生间隙影响转向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主体部分110的两端部的下方均设置有一支撑座700,支撑座700设有安装孔710。支撑座700与主体部分110一体成型。支撑座700的设置便于将电动转向壳体10非常牢固地、稳定地安装于汽车的前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主体部分,所述主体部分具有一齿条空腔,所述齿条空腔用于安装齿条;
电子助力端部,所述电子助力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部并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所述电子助力端部具有一驱动齿轮空腔,所述驱动齿轮空腔用于安装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空腔与所述齿条空腔相连通;
转向驱动端部,所述转向驱动端部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另一端部并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所述转向驱动端部具有与所述齿条空腔相连通的一传动齿轮空腔,所述传动齿轮空腔用于安装传动齿轮;和
三个定位部,三个所述定位部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所述电子助力端部和所述转向驱动端部,且三个所述定位部均沿垂直于所述主体部分的轴线的方向延伸,三个所述定位部包括:
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面,所述第一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一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底孔为圆孔;
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二定位面,所述第二定位孔为锥孔,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尺寸沿着所述第二定位部从外向内逐渐变小,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底孔为一字孔;和
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的两端均设有第三定位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L形线座,所述L形线座的一端连接于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壁面且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所述L形线座限定有供导线通过的线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弹性带,所述弹性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L形线座的两端,所述线通道位于所述L形线座和所述弹性带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时间盘,所述时间盘具有环形分布的多个扇形凹槽,所述时间盘设于所述主体部分且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转向壳体还包括至少两个安装部件,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件沿所述主体部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轴线的同一侧,至少两个所述安装部件的至少一个所述安装部件位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部,所述安装部件从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壁面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径向向外延伸且设有一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固定隔热板,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与所述安装部件的轴线重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主体部分的外壁面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径向向外延伸有一凸台,所述凸台上设有一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贯穿于所述凸台的整个厚度方向,且所述第二连接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轴线方向垂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分的一端部设有第一压块孔,所述第一压块孔与所述齿条空腔、所述驱动齿轮空腔相连通并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
所述主体部分的另一端部设有第二压块孔,所述第二压块孔与所述齿条空腔、所述传动齿轮空腔相连通并用于安装压块和弹簧。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转向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的两端部的下方均设置有一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座与所述主体部分一体成型。
CN201820465423.4U 2018-03-30 2018-03-30 电动转向壳体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697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65423.4U CN208069786U (zh) 2018-03-30 2018-03-30 电动转向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65423.4U CN208069786U (zh) 2018-03-30 2018-03-30 电动转向壳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69786U true CN208069786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430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65423.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69786U (zh) 2018-03-30 2018-03-30 电动转向壳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697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2719B (zh) 电子装置
US910601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rrangement having a fastener abutting an uncoated portion of a sleeve
CN208069786U (zh) 电动转向壳体
CN107076236B (zh) 盘式制动器
US11699936B2 (en) Rotary actuator having board fixing member meshing with case fastening member
US11280406B2 (en) Rotary actuator
CN203774582U (zh) 电刷架及包括其的电驱动装置
KR102527783B1 (ko) 액츄에이터
CN206510964U (zh) 电动转向壳体
CN206755531U (zh) 一种导风板结构及空调
CN205064502U (zh) 铆接螺母及采用其的固定组件
CN206493993U (zh) 双小齿轮电动转向壳体
CN206247713U (zh) 一种抗变形拆装式车用空调冷凝器集流管总成
CN106679874A (zh) 一种p-eps用传感器线束密封结构
CN206493991U (zh) 双小齿轮电动转向壳体
CN209294521U (zh) 阀组件、电动阀以及热管理组件
CN219629409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3485992U (zh) 用于驱动负载的电机系统及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CN207968144U (zh) 伺服壳体
CN201561048U (zh) 一种轴承组件
CN209228859U (zh) 一种行星减速机输出轴结构
CN209488390U (zh) 一种电机轴端编码器的安装结构
CN210637283U (zh) 一种汽车空调风机总成安装结构
CN220816069U (zh) 一种汽车空调箱鼓风机固定结构
CN212267135U (zh) 一种车轮用功能扩展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