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2180U -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2180U
CN208042180U CN201820545356.7U CN201820545356U CN208042180U CN 208042180 U CN208042180 U CN 208042180U CN 201820545356 U CN201820545356 U CN 201820545356U CN 208042180 U CN208042180 U CN 2080421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flue gas
bypass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453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保奎
孙奉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54535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21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2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218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34Indirect CO2mitigation, i.e. by acting on non CO2directly related matters of the process, e.g. pre-heating or heat recover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它解决了白色烟羽无法有效消除的问题,采用脱硫后净烟气降温降湿及水媒体直接或间接加热净烟气的方法将饱和净烟气中的水蒸气由饱和状态变为过热状态,进而消除烟囱出口白色烟羽现象,其技术方案为:包括烟气除尘模块,烟气除尘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空气预热器、电除尘器和脱硫塔;还包括烟气再循环模块和烟气余热回收模块;烟气余热回收模块包括连接于空气预热器和电除尘器之间的第一循环水换热器,第一循环水换热器依次与凝结水加热器、冷风加热器、稳压系统连接,稳压系统回连至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形成闭合循环回路。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发电机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背景技术
进入“十三五”以来,环境污染及污染治理日益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密切关注的问题,燃煤电厂是大气污染物集中排放的重要载体。截止2017年我国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已超过10万亿千瓦,由于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对燃煤电厂污染物的治理及相关排放标准日益严苛。2014年9月,国家三部委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行动计划要求,东部地区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排放限值,即:NOx排放小于50mg/Nm3,SO2排放小于35mg/Nm3,烟尘排放小于5mg/Nm3
为达到超低排放目的,电厂一般采取以下工艺路线:低氮燃烧+SCR脱硝+除尘器+湿法脱硫装置(FGD)+湿法电除尘(WESP),这是目前电厂采取的主流技术路线。锅炉在实际运行中,烟气经过湿法脱硫+湿法电除尘后处于湿饱和状态,烟温在50℃左右,烟囱出口处烟气在扩散过程中温度下降,水蒸汽凝结成为液滴后产生光学反射现象,目视为白色烟羽或者灰色烟羽,同时一部分还有脱硫浆液物质水滴降落在烟囱附近,形成石膏雨。是重要的大气PM10颗粒供给源。给生活在周边的群众带来造成不利影响。
为避免白色烟羽造成的危害,现在多采取提高烟气温度的方法避免扩散过程中液滴的凝结。早期回转式GGH采取原烟与净烟通过回转式换热器换热的方法加热净烟,由于运行中受热面腐蚀、堵塞、SO2携带泄漏等一系列运行中的问题逐步被淘汰。
MGGH采用水做为传热媒介物将烟气余热加热净烟,由于传热温差小,造成换热面积大,腐蚀、积灰、阻力大的问题依然严重,烟气加热温度往往不足,在冬季环境温度低的情况下依然存在白色烟羽的问题。
目前消除白色烟羽的主流思路是烟气降温降湿+烟气加热的思路。目前有人提出基于氟塑料的烟气再热系统和再热方法,但该系统投资较高;还有人提出采用锅炉循环冷却水冷凝烟气降温除湿,再利用锅炉的热量包括蒸汽再加热烟气的方法。其中加热烟气的方法或者采用锅炉尾部烟道余热,或者采用蒸汽余热,前者能级太低,导致烟气加热器换热面积大,投资大且运行易产生积灰及阻力大的问题。后者能级太高,降低电厂循环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采用脱硫后净烟气降温降湿及水媒体直接或间接加热净烟气的方法将饱和净烟气中的水蒸气由饱和状态变为过热状态,进而消除烟囱出口白色烟羽现象。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包括烟气除尘模块,烟气除尘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空气预热器、电除尘器和脱硫塔;还包括烟气再循环模块和烟气余热回收模块;
所述烟气再循环模块包括连接至电除尘器和脱硫塔之间的烟气管道,烟气管道分两支分别与SOFA风道、制粉系统连通;
所述烟气余热回收模块包括连接于空气预热器和电除尘器之间的第一循环水换热器,第一循环水换热器依次与凝结水加热器、冷风加热器、稳压系统连接,稳压系统回连至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形成闭合循环回路。
进一步的,所述凝结水加热器一侧与凝结水进水管路连通,另一侧与凝结水出水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凝结水进水管路和凝结水出水管路还通过凝结水管道连通,凝结水管道设置有至少一个低加,低加和凝结水加热器形成并联。
进一步的,所述凝结水加热器和凝结水进水管路之间设置隔绝门,凝结水加热器和凝结水出水管路之间依次设置升压泵和隔绝门。
进一步的,所述凝结水加热器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凝结水加热器出口侧还设置调节门;所述闭合循环回路在凝结水加热器处还设置凝结水加热器旁路,凝结水加热器旁路和凝结水加热器形成并联,凝结水加热器旁路设置有调节门。
进一步的,所述冷风加热器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冷风加热器处还设置冷风加热器旁路,冷风加热器旁路和冷风加热器形成并联,冷风加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
进一步的,所述稳压系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稳压系统处还设置稳压系统旁路,稳压系统旁路和稳压系统形成并联,稳压系统旁路设置有直通门;所述稳压系统和第一循环水换热器之间还设置升压泵。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在与闭合循环回路连通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处还设置第一循环水换热器旁路,第一循环水换热器旁路和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形成并联,第一循环水换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和凝结水加热器之间还设置第二循环水换热器,第二循环水换热器在与闭合循环回路连通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第二循环水换热器处还设置第二循环水换热器旁路,第二循环水换热器旁路和第二循环水换热器形成并联,第二循环水换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烟气进入通道还通过旁路烟道与第二循环水换热器连通,第二循环水换热器还通过通路连接至空气预热器和第一循环水换热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旁路烟道设置有截止门和调节门,通路设置有截止门。
进一步的,所述脱硫塔还与除湿装置连通,除湿装置与烟囱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冷风加热器一侧还与冷风道连通,另一侧与热风道连通;所述冷风道设置有风机,热风道连接至除湿装置和烟囱之间,热风道设置有隔绝门。
进一步的,所述烟气管道设置有隔绝门和风机;所述烟气管道分出的两支均设置有截止门和调节门。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热风输出通道分别与一次风道、二次风道、SOFA风道连通。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方法,在加热净烟气之前,对净烟气进行降温降湿处理;进而降低了其饱和含湿量,达到更好的消除白色烟羽的效果。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方法,采用如上所述的消除系统对净烟气进行降温降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采用脱硫后净烟气降温降湿及水媒体直接或间接加热净烟气的方法将饱和净烟气中的水蒸气由饱和状态变为过热状态,进而消除烟囱出口白色烟羽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利用再循环烟气掺混至制粉系统入口及炉膛SOFA风位置,通过调整炉烟掺入量,可控制炉膛内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的比例;增加锅炉进入空气预热器烟气流量及温度,通过设置烟气旁路的方法将这部分多余的烟气引出。
本实用新型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加热净烟气的热源为烟气,采用闭式循环水系统作为传热媒介物质。采用烟气再循环技术改变炉内烟气传热比例,增加了进入空气预热器尾部烟道烟气余热的品质和数量,用空气预热器烟气侧加装旁路烟道的方法将多余的烟气引出,用这部分提高了能级的烟气及锅炉空气预热器后的烟气共同组成高温热源。由于热源热能增加,循环水温度及流量相应提升,可有效解决加热净烟装置加热不足问题。循环水系统可采用两种方式对脱硫饱和净烟气(经过降温降湿的饱和净烟气)进行加热。第一种方式直接加热方式,通过换热器直接加热净烟;第二种方式是用循环水加热冷空气为热空气,采用风烟直接混合间接加热并过热净烟气中的水蒸气。同时本实用新型系统循环水侧设置凝结水加热装置,通过换热器与汽机低加回热系统水侧进行换热,吸收烟气余热加热汽轮机低加系统凝结水,排挤汽轮机低压缸抽汽,提高机组循环效率。通过这一级换热器换热量的调整可以动态调节烟气加热器换热功率。
本实用新型在锅炉引风机出口引入再循环烟气至制粉系统及SOFA风入口,除了利用烟气余热加热净烟消除白色烟羽外,还可以达到提高制粉系统运行安全性、实现炉内低氮燃烧、提升过热气温及再热气温等一系列辅助功能,对锅炉空气预热器因氨逃逸导致硫酸氢胺型结露堵塞现象有一定缓解作用。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白色烟羽消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阀门的设置示意图;
图3为凝结水加热器阀门的设置示意图;
图中,01烟气管道;02隔绝门;03风机;04系统至SOFA风截止门;05系统至SOFA风电动调节门;06系统至制粉系统截止门;07系统至制粉系统电动调节门;
11旁路烟道;12旁路烟道截止门;13旁路烟道电动调节门;14旁路烟道截止门;
21循环水换热系统升压泵;22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4凝结水加热器;25凝结水加热器热侧旁路电动调节门;26凝结水加热器热侧电动调节门;27凝结水加热器冷源侧升压泵;28冷风加热器;29稳压系统;30低加;
31冷风道;32风机;33热风道;34隔绝门;
41空气预热器;42电除尘器;43脱硫塔;44除湿装置;45烟囱;46引风机;
GJ隔绝门;ZT直通门。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白色烟羽无法有效消除的问题,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及方法。本实用新型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利用再循环烟气掺混至制粉系统入口及炉膛SOFA风位置,通过调整炉烟掺入量,可控制炉膛内辐射传热及对流传热的比例;增加锅炉进入空气预热器烟气流量及温度,通过设置烟气旁路的方法将这部分多余的烟气引出。
本实用新型系统吸收锅炉空气预热器出口(或者脱硫塔出口)尾部烟道余热的低温循环水再吸收这部分高品位余热变为高温循环水。高温循环水通过直接加热脱硫净烟气或者加热空气后利用热空气与烟气直接掺混的方法间接加热脱硫净烟气,达到消除白烟的目的。为达到更好的消白效果,可采取对原烟先进行降温降湿处理再加热的方法。此外,系统在加热净烟装置之前还设置烟气余热加热冷凝水装置,通过调节此装置传热量对加热净烟装置热功率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系统的烟气再循环系统除提升烟气余热量数量及品位外还可达到避免制粉系统放炮,提高制粉系统运行安全稳定性,避免制粉系统掺冷风运行,优化制粉系统运行;降低炉内NOx生成物含量,缓解脱销系统因氨逃逸产生硫酸氢胺导致空预器堵塞,压差大这一严重制约锅炉稳定运行的问题;提高再热气温等一系列辅助功能。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安装于发电机组热力系统中。其包括烟气除尘模块、烟气再循环模块和烟气余热回收模块;烟气除尘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空气预热器41、电除尘器42和脱硫塔43,脱硫塔43还与除湿装置44连通,除湿装置44与烟囱45连接,电除尘器42和脱硫塔43之间设置引风机46;
烟气再循环模块包括连接至电除尘器42和脱硫塔43之间的烟气管道01,烟气管道01分两支分别与SOFA风道、制粉系统连通;烟气管道01设置有隔绝门02和风机03;烟气管道01分出的两支均设置有截止门和调节门,与SOFA风道连通的一支设置系统至SOFA风截止门04、系统至SOFA风电动调节门05;与制粉系统连通的一支设置系统至制粉系统截止门06、系统至制粉系统电动调节门07。烟气再循环模块抽取烟气位置位于锅炉引风机出口混合烟道,运行时,再循环风量由变频风机03进行调节。烟气流经风机03后分两路引入锅炉系统,一路引入锅炉制粉系统,一炉引入锅炉SOFA风系统;对于三分仓制粉系统,考虑到一次风压往往较高,烟气掺混至一次风需要增压风机较大的压头和功耗。也可采取一路掺混的方法,即烟气只掺混至SOFA风。一次风掺混烟气量由系统至制粉系统电动调节门07进行调节,SOFA风掺混量由系统至SOFA风电动调节门05调节。隔绝门02,系统至SOFA风截止门04,系统至制粉系统截止门06为隔绝门。一次风掺混量以满足制粉系统干燥出力为原则,从提高制粉系统安全性角度出发,掺混后氧量应低于16%。烟气再循环模块掺混烟气量由风机及旁路挡板共同进行调节,风机负责对烟气总量进行调节,旁路挡板负责对分流流量进行调节。要保证热源提供热量大于加热净烟所需热量。
空气预热器41的热风输出通道分别与一次风道、二次风道、SOFA风道连通。
烟气余热回收模块包括连接于空气预热器41和电除尘器42之间的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即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依次与第二循环水换热器(即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凝结水加热器24、冷风加热器28、稳压系统29连接,稳压系统29回连至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形成闭合循环回路。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为吸收烟气余热装置,凝结水加热器24、冷风加热器28为放热装置。本实用新型采用水媒体与烟气进行逆流换热,水循环系统即为烟气余热回收模块,为闭式循环系统,循环流程为循环水泵—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凝结水加热器—冷风加热器—稳压系统—循环水泵。每套装置均采用多模块设置,以保证设备某一模块出现问题时可以单独解列不至影响整套装置运行。每套装置均设有隔绝门及旁通门,以保证装置出现问题是可解列,不影响其它装置运行。
本实用新型采用循环水加热净烟气的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采取通过循环水与烟气逆流换热的方式直接加热净烟气;二是通过循环水加热环境温度下的空气(冷风加热器),经过加热后的空气与净烟直接混合,对烟气进行加热。
如图2,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在与闭合循环回路连通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GJ,闭合循环回路在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处还设置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旁路,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旁路和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形成并联,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ZT。在锅炉除尘器入口或者脱硫塔进口安装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将进入脱硫塔烟气温度降温至90℃(如安装在除尘器入口,应考虑烟气酸露点对除尘设备、风机、烟道等的影响,如原煤含硫量过高,可考虑适当提升此温度)。
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冷风加热器28、稳压系统29在与闭合循环回路连通处阀门、旁路等的设置与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相同。
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在与闭合循环回路连通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处还设置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旁路,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旁路和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形成并联,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在旁路烟道内安装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用于加热低省系统循环水至高能级,采用循环水—烟气逆流换热的方式加热低能级低省系统循环水至高能级。
空气预热器41的烟气进入通道还通过旁路烟道11与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连通,高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3还通过通路连接至空气预热器41和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之间。旁路烟道11与空气预热器烟道并联布置。旁路烟道11安装挡板对进入旁路系统烟气量进行调节。旁路系统烟气及空气预热器后烟气共同为加热脱硫后饱和净烟气提供热能。旁路烟道11设置有旁路烟道截止门12和旁路烟道电动调节门13,通路设置有旁路烟道截止门14,可以对进入旁路烟道烟气量进行调整。旁路烟道截止门12、旁路烟道截止门14保证旁路烟道内部设备出现故障时隔绝系统。
凝结水加热器24一侧与凝结水进水管路连通,另一侧与凝结水出水管路连通。凝结水进水管路和凝结水出水管路还通过凝结水管道连通,凝结水管道设置有至少一个低加30,低加30和凝结水加热器24形成并联。冷源采取汽机回热系统凝结水,可回收烟气余热至汽机回热系统,增加汽轮机循环效率。此装置还可对后续加热烟气装置传热功率进行动态调节。
如图3,凝结水加热器24和凝结水进水管路之间设置隔绝门GJ,凝结水加热器24和凝结水出水管路之间依次设置凝结水加热器冷源侧升压泵27和隔绝门GJ。
凝结水加热器24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GJ,凝结水加热器24出口侧还设置凝结水加热器热侧电动调节门26;闭合循环回路在凝结水加热器处还设置凝结水加热器旁路,凝结水加热器旁路和凝结水加热器24形成并联,凝结水加热器旁路设置有凝结水加热器热侧旁路电动调节门25。
冷风加热器28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冷风加热器处还设置冷风加热器旁路,冷风加热器旁路和冷风加热器28形成并联,冷风加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冷风加热器28用于间接加热净烟中的水蒸气至过热状态,达到消除白色烟羽的目的。
冷风加热器28一侧还与冷风道31连通,另一侧与热风道33连通;冷风道31设置有风机32,热风道33连接至除湿装置44和烟囱45之间,热风道33设置有隔绝门34。热风道33和烟气除尘模块连通处为掺混点。运行时,空气流量由变频风机32控制,具体掺混量及空气出口温度与烟气含湿量,空气温度,空气含湿量等参数有关,可参照设计参数进行调整。
稳压系统29稳定循环水系统压力。其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稳压系统处还设置稳压系统旁路,稳压系统旁路和稳压系统形成并联,稳压系统旁路设置有直通门;稳压系统和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之间还设置循环水换热系统升压泵21。考虑到循环水换热系统升压泵21在系统中的重要性,可设置两台升压泵并联,一运一备的方式运行,升压泵采用现有泵系统,为不致于系统图过于复杂,泵系统具体附件本图未画出。
本实用新型系统设置的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传热功率调节系统,被调参数为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出口烟气温度,调节方法是通过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22冷源侧调节,采用定温度调节流量的方法进行调节。冷端进水温度保证在设计值(保证设备不发生低温腐蚀现象,此温度应控制在工业酸露点65℃—75℃之间),调节循环水流量进行传热功率调节,增加流量,则传热功率上升,烟气温度下降;减少流量,则传热功率下降,烟气温度上升。冷端进水温度由加热净烟调节系统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系统设置的加热净烟装置调节系统,其调节对象有两个,一是白色烟羽可视化程度,二是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进水温度,调节方法是通过冷风加热器28冷源侧调节,采用定流量调节温度的方法进行调节。白色烟羽可视化程度高时,说明净烟加热装置传热功率不足,通过提高空气加热装置进水温度对换热功率进行调节;低能级循环水换热器进水温度低时,调整方法相同。温度通过调节凝结水加热器24热侧旁路门及主路调门开度进行调节,控制通过凝结水加热器24的循环水流量进行传热功率的调整,加大传热功率可提高进入加热空气装置循环水温度,减少传热功率可降低循环水温度。与此同时,凝结水加热器24冷侧通过凝结水加热器冷源侧升压泵27进行流量调节,保证凝结水出水温度在设计值。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方法,在加热净烟气之前,对净烟气进行降温降湿处理;进而降低了其饱和含湿量,达到更好的消除白色烟羽的效果。
本申请的另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方法,采用如上的消除系统对净烟气进行降温降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包括烟气除尘模块,烟气除尘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空气预热器、电除尘器和脱硫塔;还包括烟气再循环模块和烟气余热回收模块;
所述烟气再循环模块包括连接至电除尘器和脱硫塔之间的烟气管道,烟气管道分两支分别与SOFA风道、制粉系统连通;
所述烟气余热回收模块包括连接于空气预热器和电除尘器之间的第一循环水换热器,第一循环水换热器依次与凝结水加热器、冷风加热器、稳压系统连接,稳压系统回连至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形成闭合循环回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凝结水加热器一侧与凝结水进水管路连通,另一侧与凝结水出水管路连通;
所述凝结水进水管路和凝结水出水管路还通过凝结水管道连通,凝结水管道设置有至少一个低加,低加和凝结水加热器形成并联;
所述凝结水加热器和凝结水进水管路之间设置隔绝门,凝结水加热器和凝结水出水管路之间依次设置升压泵和隔绝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凝结水加热器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凝结水加热器出口侧还设置调节门;所述闭合循环回路在凝结水加热器处还设置凝结水加热器旁路,凝结水加热器旁路和凝结水加热器形成并联,凝结水加热器旁路设置有调节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冷风加热器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冷风加热器处还设置冷风加热器旁路,冷风加热器旁路和冷风加热器形成并联,冷风加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
所述稳压系统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稳压系统处还设置稳压系统旁路,稳压系统旁路和稳压系统形成并联,稳压系统旁路设置有直通门;所述稳压系统和第一循环水换热器之间还设置升压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在与闭合循环回路连通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处还设置第一循环水换热器旁路,第一循环水换热器旁路和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形成并联,第一循环水换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循环水换热器和凝结水加热器之间还设置第二循环水换热器,第二循环水换热器在与闭合循环回路连通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均设置隔绝门,闭合循环回路在第二循环水换热器处还设置第二循环水换热器旁路,第二循环水换热器旁路和第二循环水换热器形成并联,第二循环水换热器旁路设置有直通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烟气进入通道还通过旁路烟道与第二循环水换热器连通,第二循环水换热器还通过通路连接至空气预热器和第一循环水换热器之间;所述旁路烟道设置有截止门和调节门,通路设置有截止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脱硫塔还与除湿装置连通,除湿装置与烟囱连接;所述烟气管道设置有隔绝门和风机;所述烟气管道分出的两支均设置有截止门和调节门;
所述冷风加热器一侧还与冷风道连通,另一侧与热风道连通;所述冷风道设置有风机,热风道连接至除湿装置和烟囱之间,热风道设置有隔绝门;
所述空气预热器的热风输出通道分别与一次风道、二次风道、SOFA风道连通。
CN201820545356.7U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2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5356.7U CN208042180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5356.7U CN208042180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2180U true CN208042180U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27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45356.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042180U (zh) 2018-04-17 2018-04-17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218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9032A (zh) * 2018-04-17 2018-08-31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9032A (zh) * 2018-04-17 2018-08-31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及方法
CN108469032B (zh) * 2018-04-17 2023-11-03 山东大学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0880B (zh) 一种机炉集合热能循环余热回用系统
CN204693472U (zh) 一种空气预热和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208139316U (zh) 一种燃煤机组烟气余热利用及环保系统
CN207667424U (zh) 一种冷却除湿的烟气消白系统
CN204388102U (zh) 一种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CN105318313B (zh) 一种基于scr脱硝装置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104208995B (zh) 一种提高锅炉湿法脱硫净烟气温度的热力装置及方法
CN106500127B (zh) 一种旁路空预器热量回收系统及方法
CN103486566A (zh) 一种保证褐煤锅炉干燥出力和scr安全烟温的余热利用系统
CN204438718U (zh) 锅炉烟气余热干燥褐煤系统及锅炉烟气系统
CN204369580U (zh) 一种尿素热解制氨系统
CN105351915B (zh) 一种双循环锅炉排烟余热回收加热进炉风设备及方法
CN104990063A (zh) 与暖风器系统耦合使用的热一次风余热利用装置
CN208042180U (zh)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
CN210717494U (zh) 一种用于高硫煤机组的低低温省煤器系统
CN202070278U (zh) 一种湿法烟气脱硫的净烟气加热系统
CN208735652U (zh) 一种换热器和空预器相结合的消白烟系统
CN108469032A (zh) 一种基于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白色烟羽消除系统及方法
CN109681905A (zh) 一种净烟气再热系统
CN210584458U (zh) 湿法脱硫的低温烟气消白系统
CN113713599A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半干法低负荷脱硫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9138350U (zh) 一种实现并网即投入的烟气脱硝系统
CN208419646U (zh) 烧结烟气白烟治理系统
CN208058883U (zh) 一种混合式净烟气加热系统
CN110260674A (zh) 用于火力发电厂的空气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

Termination date: 202004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