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2136U - 隐蔽传火的火盖 - Google Patents

隐蔽传火的火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2136U
CN208042136U CN201820199786.8U CN201820199786U CN208042136U CN 208042136 U CN208042136 U CN 208042136U CN 201820199786 U CN201820199786 U CN 201820199786U CN 208042136 U CN208042136 U CN 208042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fire cover
fuel gas
channel
li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997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喜杰
徐关云
丁娟
潘叶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att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att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atti Co Ltd filed Critical Vatt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9978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2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2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2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蔽传火的火盖,包括火盖本体、传火通道、可燃气体通道和火孔,所述火盖本体设置为环形,所述传火通道径向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内部,并连通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和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所述可燃气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传火通道连接,所述可燃气体通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底面,所述火孔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底面所述火孔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外侧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火盖本体内部设置传火通道连通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和外侧并利用可燃气体通道将燃气喷入所述传火通道,通过传火通道将所述火盖外侧的燃气点燃,所述可燃气体通道因是隐蔽式结构不易被堵塞。

Description

隐蔽传火的火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明火灶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隐蔽传火的火盖。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炊具,至少包括有炉头、分火器和火盖,包括气化后石油液化气或天然气在内的燃气与空气在炉头中混合,并通过分火器均匀的分布后,被点燃,不完全燃烧的燃气通过炉头分散出外界,与大量空气混合,二次燃烧,并加热锅具。火盖种类有很多,其中常见的一种是环状,包括圆环,或方形环状等任意环状的火盖,将火焰分为内侧和外侧的区域,均匀的为锅底和锅具的侧壁加热,也方便在为奶锅等比较小的锅具加热时,仅使用内侧的火焰为其加热,更为实用环保。
通常,混合了空气的燃气引燃,靠的是点火针、点火器等部件点燃,这些部件通常设置在火盖的内侧,分布在火盖内侧的燃气被点燃以后再引燃火盖外侧的燃气,现有技术通常在火盖底顶部开设有通槽,通槽与火盖下部设置的炉头形成的通道沟通所述火盖的内侧和外侧,因为燃气在通槽内部流经时通常是不完全燃烧的状态,很容易在通槽内囤积油污堵塞通槽,造成所述炉头外侧分布的燃气无法引燃,一些带有转折的通槽设计,配合其他装置可以有效的防止通槽的堵塞,但是结构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大量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相对简单的隐蔽式传火火盖,保证外侧燃气引燃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隐蔽传火的火盖,包括火盖本体、传火通道、可燃气体通道和火孔,所述火盖本体设置为环形,并且包括与所述火盖本体中心相对的内侧和与所述火盖本体外部相对的外侧,还包括顶部和底部;所述传火通道径向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内部,并连通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和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所述可燃气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传火通道连接,所述可燃气体通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底面,所述火孔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底面所述火孔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外侧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可燃气体通道开设在所述火盖本体内侧的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底部还开设有凹槽,所述火孔的一端与所述凹槽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可燃气体通道设置为自所述火盖本体底部向所述火盖顶部向内收缩。
进一步地,所述火盖本体顶部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所述火孔在所述斜面上包括一个与所述斜面平行的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传火通道和所述可燃气体通道在所述火盖本体上均匀设置有多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炉头本体内部设置传火通道连通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和外侧并利用可燃气体通道将燃气喷入所述传火通道,通过传火通道将所述火盖外侧的燃气点燃,同时所述可燃气体通道喷入所述传火通道的气流可以保证所述传火通道不被堵塞。
附图说明
图1为隐蔽传火的火盖剖视图。
图2为隐蔽传火的火盖仰视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火盖本体、2——传火通道、3——可燃气体通道、4——火孔、5—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一种隐蔽传火的火盖,包括火盖本体1、传火通道2、可燃气体通道3和火孔4,所述火盖本体1设置为环形,所述传火通道2径向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1内部,并连通所述火盖本体1的内侧和所述火盖本体1的外侧,混合了空气的燃气通过炉头及分火器,分别分布在所述火盖本体1的内侧和外侧。可燃气体通道3的一端与所述传火通道2连接,所述可燃气体通道3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1的底面,通过炉头及分火器向所述传火通道2输送混合了空气的燃气,所述火孔4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1底面所述火孔4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1外侧的侧壁上,所述火孔4将炉头及分火器处的燃气输送到所述火盖的外侧,点火针或其他的点火器件在所述火盖本体1的内侧点燃可燃气体后,所述传火通道2中的可燃气被引燃,同时引燃所述火盖外侧分布的可燃气体。
进一步地,所述可燃气体通道3开设在所述火盖本体1内侧的侧壁上。在所述火盖中部开设所述可燃气体通道3,连通所述传火通道2,容易偏离,在所火盖本体1的侧壁上开设凹槽5,作为所述可燃气体通道3,工艺上更容易实现,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底部还开设有凹槽5,所述火孔4的一端与所述凹槽5连通。混合了空气的燃气聚集在所述凹槽5内,再通过凹槽5进入所述火孔4,分布到所述火盖外侧,该方案有利于燃气顺利分布至所述火盖的外侧
进一步地,火孔4在所述径向上设置为螺旋状。
进一步地,所述可燃气体通道4设置为自所述火盖本体1底部向所述火盖顶部向内收缩。该方案增加了可燃气体从所述可燃气体通道4流出的气压,更有利于清除所述传火通道2中的残留物。
进一步地,所述火盖本体1顶部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1的外侧,所述火孔4在所述斜面上包括一个与所述斜面平行的开口。该方案更有利于可燃气体在火盖外侧均匀分布,便于被引燃。
进一步地,所述传火通道2和所述可燃气体通道3在所述火盖本体1上均匀设置有多组。当其中一组所述传火通道2被堵,剩余的传火通道2依然可以有效的将所述火盖外侧的可燃气体引燃。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6)

1.一种隐蔽传火的火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盖本体、传火通道、可燃气体通道和火孔,所述火盖本体设置为环形,并且包括与所述火盖本体中心相对的内侧和与所述火盖本体外部相对的外侧,还包括顶部和底部;所述传火通道径向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内部,并连通所述火盖本体的内侧和所述火盖本体的外侧,所述可燃气体通道的一端与所述传火通道连接,所述可燃气体通道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的底面,所述火孔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底面,所述火孔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火盖本体外侧的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传火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燃气体通道开设在所述火盖本体内侧的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传火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底部还开设有凹槽,所述火孔的一端与所述凹槽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传火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燃气体通道设置为自所述火盖本体底部向所述火盖顶部收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传火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顶部设置有斜面,并且所述斜面连接所述火盖本体的顶部和外侧,所述火孔在所述斜面上包括一个与所述斜面平行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蔽传火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通道和所述可燃气体通道在所述火盖本体上均匀设置有多组。
CN201820199786.8U 2018-02-02 2018-02-02 隐蔽传火的火盖 Active CN208042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99786.8U CN208042136U (zh) 2018-02-02 2018-02-02 隐蔽传火的火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99786.8U CN208042136U (zh) 2018-02-02 2018-02-02 隐蔽传火的火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2136U true CN208042136U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51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99786.8U Active CN208042136U (zh) 2018-02-02 2018-02-02 隐蔽传火的火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2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6041B (zh) 一种高热负荷高热效率燃气灶具燃烧器
CN110006040B (zh) 一种燃气灶具燃烧器的外环火盖
CN208042136U (zh) 隐蔽传火的火盖
CN104482533B (zh) 氨火炬燃烧器
CN204901873U (zh) 带有风箱的导气帽式炉芯的节能型炉具
CN209706042U (zh) 一种改进混气结构的多功能燃气炉头
CN204786386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炉具
CN201416889Y (zh) 助燃式燃气燃烧器
CN105841196A (zh) 燃烧炉
CN208936154U (zh) 一种聚能燃烧器
CN207394915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燃油炉灶
CN202630147U (zh) 一种新型燃气灶具
CN202253755U (zh) 节能炉灶点火器
CN206514297U (zh) 一种燃气灶用燃烧器
CN206600805U (zh) 一种隐藏式引火槽的火盖结构
CN206113301U (zh) 清洁、高效生物质暖热水锅炉
CN103868064B (zh) 双燃烧室式液体燃料气化炉
CN219389731U (zh) 一种内火盖及其三环燃烧器
CN205480971U (zh) 液体燃料燃烧器
CN219510785U (zh) 一种高效燃烧器
CN206771435U (zh) 节能气化助力芯及燃烧炉
CN219063533U (zh) 一种新型台式燃气炉
CN201014564Y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带有中水套的锅炉
CN215336496U (zh) 柴油掺水气化燃烧节能环保炉
CN218033261U (zh) 一种充分燃烧燃油灶炉头装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