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0582U - 进气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进气管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040582U CN208040582U CN201721586577.0U CN201721586577U CN208040582U CN 208040582 U CN208040582 U CN 208040582U CN 201721586577 U CN201721586577 U CN 201721586577U CN 208040582 U CN208040582 U CN 20804058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inlet
- inlet pipe
- heating element
- tube assembly
- cylinder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进气管组件。该进气管组件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适于与气缸盖内的进气道相连;进气管加热元件,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位于所述气缸盖外部且用于对所述进气管内的进气进行加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进气管组件,通过将进气管加热元件设置在进气管内部,来对发动机气缸体的进气进行加热,可以避免在气缸盖上开设预热塞孔,从而减小了气缸盖的加工制造难度,有利于节省成本,同时有利于减少热量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进气管组件。
背景技术
当车辆在高寒区域运行时,由于冷却液温度过低会引起发动机热损失加大,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此时,必须对发动机气缸体的进气进行加热来改善这种情况。
为了低温工况下发动机启动的可靠性,现有发动机多在气缸盖上布置预热塞,以加热进气气体。但是,随着发动机负荷的不断提高,气缸盖的工作条件愈加恶劣,在这种情况下,预热塞孔在气缸盖上的布置、气道布置和缸盖可靠性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在气缸盖上加工预热塞孔的难度较大,且预热塞孔的精度难以保证。此外,预热塞只能对进气进行局部加热,难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进气管组件,在进气管内设置进气管加热元件,以对发动机气缸体的进气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管组件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适于与气缸盖内的所述进气道相连;进气管加热元件,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位于所述气缸盖外部且用于对所述进气管内的进气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管组件,通过将进气管加热元件设置在进气管内部,避免了在气缸盖上开设孔,从而减小了气缸盖的加工制造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包括:多个进气歧管,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进气歧管的内部空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沿所述进气歧管的长度方向延伸。
具体地,所述进气歧管包括:周壁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周壁两端的端壁,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端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包括:进口管和多个进气歧管,所述进口管为至少一个,每个所述进口管与至少两个所述进气歧管相连,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设置在所述进口管的内部空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沿所述进口管的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构造为片状且贴设在所述进气管的内壁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一体形成在所述进气管上,从而使得所述进气管构造为自发热式进气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包括:外套在所述进气管的外表面上的套管,所述套管与所述进气管之间限定出加热空间,所述加热空间具有发动机冷却系统进水接口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为电加热件,所述电加热件通过控制开关与外界的电源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上述结构的进气管组件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将进气管加热元件设置在进气歧管内部或进口管内部或者将进气管加热元件套设在进气管的外表面上,来对发动机气缸体的进气进行加热,可以避免在气缸盖上开设预热塞孔,从而减小了气缸盖的加工制造难度,有利于节省成本,同时有利于减少热量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进气管组件的第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进气管加热元件、控制开关、温度传感器、ECU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进气管组件的第二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进气管加热元件与进气管配合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附图标记:
气缸盖1、进气道2、进气管3、进气歧管4、周壁41、端壁42、进气管加热元件5、套管51、加热空间52、发动机冷却系统进水接口53、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接口54、控制开关6、温度传感器7、ECU8、进口管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4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管组件。
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管组件可以包括:进气管3以及进气管加热元件5。
气缸盖1内具有进气道2,进气管3适于与气缸盖1内的进气道2相连,气体可以经进气道2进入进气管3,再经进气管3进入气缸体。进气管加热元件5位于气缸盖1外部,且进气管加热元件5用于对进气管3内的进气进行加热,从而提高低温工况下发动机启动的可靠性。
换言之,进气管3与气缸盖1间隔开,而进气管加热元件5又设置在进气管3的内部,由此,进气管加热元件5被设置成以与气缸盖1分隔开的方式对进气管3内的进气进行加热。这样一来,不必在气缸盖1上开孔,便可以实现对进气管3内的进气进行加热的目的。同时,相对于现有的将预热塞设置在气缸盖1内的方式来讲,将进气管加热元件5直接设置在进气管3的内部,可以缩短被加热气体与气缸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少气体流动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有利于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合图1-图2所示,温度传感器7与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8相连,且温度传感器7的测温端设置在进气管3内,控制开关6与ECU8相连,且控制开关6用于切换进气管加热元件5的工作状态。具体来讲,当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值低于设定值时,控制开关6打开进气管加热元件5,进气管加热元件5发出热量,以对进气管3内的气体进行加热;当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值等于或高于设定值时,控制开关6关闭进气管加热元件5,避免浪费电能。
可选地,电源可以是车辆的蓄电池,进气管加热元件5为间隔开的多根电阻丝。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加热元件5、控制开关6与电源共同设置在同一个加热回路中,在控制开关6闭合时,该加热回路导通,进气管加热元件5开始发出热量,在控制开关6断开时,该加热回路不导通,进气管加热元件5停止发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气管组件,通过将进气管加热元件5设置在进气管3内部,来对发动机气缸体的进气进行加热,可以避免在气缸盖1上开设预热塞孔,从而减小了气缸盖1的加工制造难度,有利于节省成本,同时有利于减少热量损失,从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3可以包括多个进气歧管4,进气管加热元件5设置在进气歧管4的内部空腔中,如图1所示。当进气管加热元件5通电后,进气管加热元件5将会发出热量,以便于对进气歧管4内的气体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进气管加热元件5沿进气歧管4的长度方向延伸,进气管加热元件5的长度方向与进气歧管4的长度方向一致,由此,进气管加热元件5可以在整个长度方向上对进气歧管4内的气体进行加热,这样加热更均匀,加热效果更好,同时,有利于缩短加热时间,加快加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每个进气歧管4可以包括:周壁41以及分别设置在周壁41两端的端壁42,进气管加热元件5设置在周壁41所围的空腔内,且进气管加热元件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端壁42上。在具体实施例中,进气管加热元件5的两端可采用点焊的方式固定在两个端壁42上。由此,进气管加热元件5与进气歧管4的延伸方向一致,有利于保证加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3可以包括:进口管9和多个进气歧管4,进口管9为至少一个,每个进口管9与至少两个进气歧管4相连,进气管加热元件5设置在进口管9的内部空腔中。例如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进口管9为一个,进口管9与三个进气歧管4相连,进气管加热元件5设置在进口管9的内部空腔中。当气体从进气道2过来时,进气管加热元件5可对流经进口管9的气体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进气管加热元件5沿进口管9的长度方向延伸,由此可以使进口管9内的气体温度均匀,获得良好的加热效果,并缩短进气加热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加热元件5构造为片状且贴设在进气管3的内壁面上,可选地,进气管加热元件5可通过焊接方式或螺接方式固定在进气管3的内壁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加热元件5一体形成在进气管3上,从而使得进气管3构造为自发热式进气管3。当进气管3处于通电状态时,进气管3的进气管加热元件5所在位置发出热量,以便于对流经该处的气体进行加热。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气管加热元件5可以包括套管51,套管51外套在进气管3的外表面上,套管51与进气管3之间限定出加热空间52,加热空间52具有发动机冷却系统进水接口53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接口54。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循环水从发动机冷却系统进水接口53进入加热空间52,再从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接口54流出加热空间52,由此,循环水的热量可以通过热交换的方式传递给进气管3内的低温气体,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循环水的热量。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气管加热元件5为电加热件,电加热件通过控制开关6与外界的电源相连。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管(3),所述进气管(3)适于与气缸盖内的进气道(2)相连,所述进气管(3)包括:多个进气歧管(4);
进气管加热元件(5),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位于所述气缸盖(1)外部且用于对所述进气管(3)内的进气进行加热,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设置在所述进气歧管(4)的内部空腔中,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为电加热件,所述电加热件通过控制开关(6)与外界的电源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沿所述进气歧管(4)的长度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歧管(4)包括:周壁(4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周壁(41)两端的端壁(42),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端壁(4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构造为片状且贴设在所述进气管(3)的内壁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一体形成在所述进气管(3)上,从而使得所述进气管(3)构造为自发热式进气管(3)。
6.一种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管(3),所述进气管(3)适于与气缸盖内的进气道(2)相连,所述进气管(3)包括:进口管(9)和多个进气歧管(4),所述进口管(9)为至少一个,每个所述进口管(9)与至少两个所述进气歧管(4)相连;
进气管加热元件(5),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位于所述气缸盖(1)外部且用于对所述进气管(3)内的进气进行加热,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设置在所述进口管(9)的内部空腔中,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为电加热件,所述电加热件通过控制开关(6)与外界的电源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沿所述进口管(9)的长度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构造为片状且贴设在所述进气管(3)的内壁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一体形成在所述进气管(3)上,从而使得所述进气管(3)构造为自发热式进气管(3)。
10.一种进气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气管(3),所述进气管(3)适于与气缸盖内的进气道(2)相连;
进气管加热元件(5),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位于所述气缸盖(1)外部且用于对所述进气管(3)内的进气进行加热,所述进气管加热元件(5)包括:外套在所述进气管(3)的外表面上的套管(51),所述套管(51)与所述进气管(3)之间限定出加热空间(52),所述加热空间(52)具有发动机冷却系统进水接口(53)和发动机冷却系统出水接口(5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86577.0U CN208040582U (zh) | 2017-11-23 | 2017-11-23 | 进气管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586577.0U CN208040582U (zh) | 2017-11-23 | 2017-11-23 | 进气管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040582U true CN208040582U (zh) | 2018-11-02 |
Family
ID=63958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586577.0U Active CN208040582U (zh) | 2017-11-23 | 2017-11-23 | 进气管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040582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8384A (zh) * | 2018-12-30 | 2019-03-29 | 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 进气系统及车辆 |
CN111455352A (zh) * | 2020-05-15 | 2020-07-28 |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加热的蜂窝式多通道进气结构 |
CN114464839A (zh) * | 2022-02-11 | 2022-05-10 | 山东大学 | 一种进气多级自预热的新型燃料电池电堆及控制方法 |
-
2017
- 2017-11-23 CN CN201721586577.0U patent/CN20804058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38384A (zh) * | 2018-12-30 | 2019-03-29 | 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 进气系统及车辆 |
CN109538384B (zh) * | 2018-12-30 | 2020-04-24 | 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 进气系统及车辆 |
CN111455352A (zh) * | 2020-05-15 | 2020-07-28 |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可加热的蜂窝式多通道进气结构 |
CN114464839A (zh) * | 2022-02-11 | 2022-05-10 | 山东大学 | 一种进气多级自预热的新型燃料电池电堆及控制方法 |
CN114464839B (zh) * | 2022-02-11 | 2024-03-29 | 山东大学 | 一种进气多级自预热的新型燃料电池电堆及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040582U (zh) | 进气管组件 | |
CN205185783U (zh) | 汽车暖风装置 | |
CN105121801B (zh) | 用于供给液体添加剂的装置以及启动该装置运行的方法 | |
US20090229649A1 (en) | Thermal management for improved engine operation | |
CN103352752A (zh) | 具有分流冷却功能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及相应的车辆 | |
CN106762087B (zh) | 一种冷却液温度控制系统、发动机总成及车辆 | |
CN209607877U (zh) | 一种基于双循环的动力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 |
CN106168414B (zh) | 一种即热水龙头与燃气热水器联动的节水系统 | |
CN108454349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电机余热利用装置及其利用方法 | |
CN110281763A (zh) |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 |
CN201794685U (zh) | 一种燃油加热装置 | |
CN103939190A (zh) | 一种利用排气管辅助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 | |
CN210532516U (zh) | 加热器 | |
CN106364282A (zh) | 一种汽车乘员舱热交换系统、控制方法及汽车 | |
CN209908649U (zh) | 一种驻车加热器缸体结构及驻车加热器 | |
JP2016513040A (ja) | 内燃エンジン用の燃料を加熱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CN208530220U (zh) | 一种氢燃料电池客车暖风系统 | |
CN208518802U (zh) | 燃油滤清器加热装置、燃油滤清器及车辆 | |
JP2007509305A (ja) | 空気熱エネルギー熱ポンプ型熱水炉 | |
CN208534610U (zh) | 一种发动机供热系统及汽车 | |
CN203756382U (zh) | 一种燃油加热装置 | |
CN207795353U (zh) | 车辆还原剂用存储箱加热装置 | |
CN105986940A (zh) | 发动机节能启动预热装置 | |
CN207146929U (zh) | 一种智能马桶水温速热器 | |
CN205800822U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加热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3 Address after: 102206, Beijing, Shahe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Road, sand Yang Patentee after: Beiqi Futian Automobi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102 No.1 Courtyard Building, Futong East Street,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Auto (China) Co.,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