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14476U - 一种电磁线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14476U
CN208014476U CN201820252393.9U CN201820252393U CN208014476U CN 208014476 U CN208014476 U CN 208014476U CN 201820252393 U CN201820252393 U CN 201820252393U CN 208014476 U CN208014476 U CN 2080144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zer
extension
protective cover
claw
l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5239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5239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144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144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144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线圈,包括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防护罩以及线圈部件,所述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为三面结构,两者连接后一起围合形成六面导磁体,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六面导磁体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外穿出的第一引线通口;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前侧板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引线通口的延伸部,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从所述延伸部的后侧沿所述延伸部往外引出,所述防护罩从所述延伸部的后侧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将位于所述延伸部后侧的引线限制于所述延伸部与防护罩形成的空间。该导磁体的密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可有效解决线圈包封层裸露在外面的问题,确保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线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空调、压缩机、冷冻机、热水器中控制气体或液体流向的四通换向阀或电磁阀的电磁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四通阀线圈和电磁阀线圈大都由导磁体和线圈部件组成,导磁体1'的结构以三面(见图1)和四面(见图2)结构为主,线圈骨架注塑完成后,进行线圈组件装配,分别进行上插片、绕线、上引线等工序,装配成线圈组件后,再对其进行包封层压注,压注完成为线圈部件2'后,再进行上导磁体等总装装配测试,将线圈部件2'压装进导磁体1'里面,形成线圈成品最终状态。
线圈成品一般是通过三面或者四面导磁体进行密封,导致包封层至少两个面裸露在空气中,一旦工况条件出现起火或者燃烧,此部分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靠的导磁体结构,有效的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线圈包封层裸露在外面的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的导磁体的密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可有效解决线圈包封层裸露在外面的问题,确保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线圈,包括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防护罩以及线圈部件,所述第一导磁体包括位于前、后及底部三个方向的侧板,所述第二导磁体包括位于左、右及顶部三个方向的侧板;所述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相连接一起围合形成六面导磁体,其内部为容纳所述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六面导磁体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外穿出的第一引线通口;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前侧板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引线通口并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延伸部,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从所述延伸部的后侧沿所述延伸部往外引出,所述防护罩从所述延伸部的后侧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将位于所述延伸部后侧的引线限制于所述延伸部与防护罩形成的空间。
所述第一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二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第二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卡接连接。
所述第二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第一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二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卡接连接。
所述防护罩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延伸部在与所述防护罩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防护罩与延伸部卡接连接。
所述延伸部在与所述防护罩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防护罩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防护罩与延伸部卡接连接。
所述卡爪通过在与所述卡槽或卡孔相适配的凸边开设“V”形缺口形成,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为能够折弯的爪体。
所述“V”形缺口中至少有两个缺口分别接近所述凸边的两端。
所述延伸部设有第二引线通口,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折弯后穿过所述第二引线通口向前引出。
所述第一引线通口和第二引线通口分别为缺口、单过线孔、双过线孔或多过线孔。
所述延伸部的高度低于所述防护罩,所述延伸部上边缘与所述防护罩之间形成第二引线通口。
所述防护罩包括分别位于左、右、后部及顶部的防护板。
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底部侧板设有第一孔位,所述第二导磁体的顶部侧板设有第二孔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的第一导磁体和第二导磁体分别为三面结构,两者在搭接组装之后形成六面导磁体,能够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围合线圈部件,将整个线圈部件的六个面都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封闭,使电磁线圈的包封层不会裸露在空气中,有效地解决了线圈包封层因裸露在外面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即使工况条件出现起火或者燃烧,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电磁线圈各部位不会熔融、烧毁,从而显著提升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同时,向外引出的线圈部件的引线根部位于延伸部和防护罩形成的腔体中,由延伸部和防护罩将其封闭进行保护,可提升产品的防火性能,防火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的三面导磁体与线圈部件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典型的四面导磁体与线圈部件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卡爪未折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电磁线圈的A向视图;
图5为图3所示电磁线圈的B向视图;
图6为图3中第一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第二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2中:
1'.导磁体 2'.线圈部件
图3至图8中:
1.第一导磁体 11.延伸部 12.第一卡槽 13.第一孔位 2.第二导磁体 21.矩形缺口 22.第一卡爪 23.第二孔位 3.防护罩 31.第二卡爪 111.第二卡槽 4.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前、后、左、右”等用语是基于图3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请参考图3至图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电磁线圈的A向视图;图5为图3所示电磁线圈的B向视图;图6为图3中第一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3中第二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主要由线圈部件、第一导磁体1、第二导磁体2以及防护罩3组成,其中,第一导磁体1和第二导磁体2分别为三面结构,两者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将整个线圈部件通过六面导磁体进行封闭。
第一导磁体1由一整块板材折弯形成,具有位于前、后及底部三个方向的侧板,第二导磁体2也由一整块板材折弯形成,具有位于左、右及顶部三个方向的侧板,第一导磁体1与第二导磁体2相连接一起围合形成六面导磁体,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
第二导磁体2在其顶部侧板的前边缘处或其顶部侧板的内部设有一矩形缺口21,以便供线圈部件的引线4向外穿出。当然,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在第二导磁体2的顶部侧板直接开设单过线孔、双过线孔或多过线孔的形式来穿出引线4。
第一导磁体1的前侧板在上边缘处设有对应于第一引线通口且向外延伸的矩形延伸部11,当矩形缺口21开设在第二导磁体2的顶部侧板前边缘时,矩形缺口与第一导磁体1的前侧板围合形成第一引线通口;当在第二导磁体2的顶部侧板内部开设矩形缺口21或单过线孔、双过线孔或多过线孔时,其缺口或孔本身形成第一引线通口,线圈部件的引线4从后侧沿延伸部11继续往外引出,防护罩3从后侧连接于延伸部11,将位于延伸部11后侧的引线4罩扣在其内部,也就是将位于延伸部11后侧的引线限制于延伸部11与防护罩3形成的空间。
第二导磁体2的左侧板和右侧板在下边缘处设有第一卡爪22,第一导磁体1的底部侧板在左边缘和右边缘处设有相应的第一卡槽12(或卡孔),第二导磁体2的第一卡爪22穿过第一卡槽12(或卡孔)并折弯后,将第一导磁体1与第二导磁体2卡接连接。
防护罩3的左右两侧在前边缘处设有第二卡爪31,延伸部11在左边缘和右边缘处设有相应的第二卡槽111(或卡孔),防护罩3的第二卡爪31穿过第二卡槽111(或卡孔)并折弯后将防护罩3与延伸部11卡接连接。由于防护罩3左右两侧前边缘的非卡爪部位可以从后侧支撑于延伸部11,因此在第二卡爪31折弯后,防护罩3不能向前位移,同时,折弯后的第二卡爪31可限制防护罩3,使其不能向后位移,从而将防护罩3与延伸部11相对固定。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卡爪与卡槽(或卡孔)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就是说,为了连接第一导磁体1和第二导磁体2,卡爪可以形成于第一导磁体1,卡槽可以形成于第二导磁体2,为了连接防护罩3和延伸部11,卡爪可以形成于延伸部11,卡槽可以形成于防护罩3。
此外,延伸部11的位置不局限于从第一导磁体1前侧板的上边缘中部向上延伸,其还可以处于第一导磁体1前侧板的偏心位置,或者,从第一导磁体1前侧板的左边缘向左延伸,或者,从第一导磁体1前侧板的右边缘向右延伸。当延伸部11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第二导磁体2的第一引线通口的位置也随时一起发生变化即可。
具体地,上述卡爪通过在与卡槽(或卡孔)相适配的凸边开设“V”形缺口形成,各“V”形缺口分别接近凸边的两端,各“V”形缺口的两边为能够折弯的爪体。对于第二导磁体2的卡爪而言,由于其所在的凸边长度较长,因此,为了能够形成卡爪的爪体,在接近两端的“V”形缺口之间还设有另一较浅的矩形缺口,对于防护罩3的卡爪而言,由于其所在的凸边长度较短,因此,仅开设两个“V”形缺口即可形成卡爪的爪体,两个相邻的“V”形缺口共用中间的爪体。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导磁体1与第二导磁体2的连接强度,还可以在第一导磁体1与第二导磁体2相对接的其他边缘处也设置卡爪和卡槽,其结构与上述卡爪和卡槽类似,就不再重复。
防护罩3包括分别位于左、右、后部及顶部的防护板,线圈部件的引线4折弯后穿过第二引线通口向前引出,图中所示延伸部11的高度低于防护罩3,其上边缘与防护罩3之间形成第二引线通口。当然,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通过在延伸部11开设缺口、单过线孔、双过线孔或多过线孔的形式来形成第二引线通口,具体结构形式可以与上述第一引线通口类似。
第一导磁体1的底部侧板在中心处设有第一孔位13,第二导磁体2的顶部侧板在中心处设有第二孔位23,其中第一孔位13用于插入导阀,第二孔位23用于螺栓固定。
组装时,先完成线圈部件的加工,将线圈部件装入第一导磁体1中,接着安装第二导磁体2,将线圈部件的两根引线穿过第二导磁体2的第一引线通口,将第二导磁体2的第一卡爪22插入第一导磁体1的第一卡槽12中,然后,通过工装将第二导磁2的第一卡爪22折弯进行铆接固定,接着将线圈部件的两根引线穿过延伸部11的第二引线通口,将防护罩3的第二卡爪31插入延伸部11的第二卡槽111中,通过工装将防护罩3的第二卡爪31折弯进行铆接固定,形成线圈成品最终状态,使整个线圈部件六个面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封闭,同时,引线根部由四面钢板进行保护,提升产品的防火性能,整个线圈装配过程非常便捷。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将第一导磁体1与第二导磁体2之间通过其他卡接、铆接或焊接方式进行连接,或者,将防护罩3设计成其他形状,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上述导磁体可以将整个线圈部件的六个面都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封闭,使电磁线圈的包封层不会裸露在空气中,有效地解决了线圈包封层因裸露在外面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即使工况条件出现起火或者燃烧,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电磁线圈各部位不会熔融、烧毁,从而显著提升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导磁体、第二导磁体、防护罩以及线圈部件,所述第一导磁体包括位于前、后及底部三个方向的侧板,所述第二导磁体包括位于左、右及顶部三个方向的侧板;所述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相连接一起围合形成六面导磁体,其内部为容纳所述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六面导磁体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外穿出的第一引线通口;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前侧板设有对应于所述第一引线通口并向外延伸而形成的延伸部,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从所述延伸部的后侧沿所述延伸部往外引出,所述防护罩从所述延伸部的后侧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将位于所述延伸部后侧的引线限制于所述延伸部与防护罩形成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二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第二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卡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一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第一导磁体在与所述第二导磁体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第一导磁体与第二导磁体卡接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延伸部在与所述防护罩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防护罩与延伸部卡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在与所述防护罩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卡爪,所述防护罩在与所述延伸部相对接的边缘处设有与所述卡爪相对应的卡槽或卡孔;所述卡爪穿过所述卡槽或卡孔并折弯后将所述防护罩与延伸部卡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爪通过在与所述卡槽或卡孔相适配的凸边开设“V”形缺口形成,所述“V”形缺口的两边为能够折弯的爪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V”形缺口中至少有两个缺口分别接近所述凸边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设有第二引线通口,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折弯后穿过所述第二引线通口向前引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线通口和第二引线通口分别为缺口、单过线孔、双过线孔或多过线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的高度低于所述防护罩,所述延伸部上边缘与所述防护罩之间形成第二引线通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2、3、4、5、8、9、10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分别位于左、右、后部及顶部的防护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的底部侧板设有第一孔位,所述第二导磁体的顶部侧板设有第二孔位。
CN201820252393.9U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电磁线圈 Active CN2080144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2393.9U CN208014476U (zh)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电磁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2393.9U CN208014476U (zh)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电磁线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14476U true CN208014476U (zh) 2018-10-26

Family

ID=63886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52393.9U Active CN208014476U (zh) 2018-02-12 2018-02-12 一种电磁线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144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014476U (zh) 一种电磁线圈
HK1054302B (zh) 用於要彼此連接的衣服料塊端部區的連接元件
CN104367203B (zh) 用于电烤箱的内胆及具有它的电烤箱
CN105298848B (zh) 一种压缩机及其排气阀系统
CN210897726U (zh) 一种插接头连接端子的结构
CN107781208A (zh) 一种电风扇底盘组件
CN108104886A (zh) 一种防冰整流支板及具有其的发动机组件
CN204648630U (zh) 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357926U (zh) 一种护线座及应用其的天线
WO2005122726A3 (en) Two-sided pocket for reversible garment
CN208244241U (zh) 一种过滤器的保温装置
CN207539144U (zh) 一种可防松销轴插头挡板联接装置
CN205626024U (zh) 带三向定位片的手术钳
CN205795106U (zh) 一种折扇
CN209588324U (zh) 一种空调导风板和空调
CN208985860U (zh) 一种散热电容器机箱外壳
CN208754207U (zh) 一种预温模块连接设备
CN107152547B (zh) 用于冰箱的水阀和减压阀的安装系统、冰箱及安装方法
CN107396571A (zh) 无缝组合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产品
CN218209741U (zh) 一种防渗油的集成灶机头
CN205390917U (zh) 一种被罩
CN209110450U (zh) 一种动力电池组通用点焊夹具
CN214534708U (zh) 一种工作强度高的截止阀
CN207136068U (zh) 一种反射板及燃气烤炉
CN215136311U (zh) 一种抗压性强的消防铸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