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11989U - 通风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11989U
CN208011989U CN201720822864.0U CN201720822864U CN208011989U CN 208011989 U CN208011989 U CN 208011989U CN 201720822864 U CN201720822864 U CN 201720822864U CN 208011989 U CN208011989 U CN 2080119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equipment
section
ventilation equipmen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2286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瓦格纳
H-W·罗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 Terje AG
Original Assignee
Al Terje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 Terje AG filed Critical Al Terje AG
Priority to CN20172082286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119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119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119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风设备,具有三个彼此连接的设备部段和两个空气通道,空气通道在第一设备部段中形成排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它们可以借助密封装置封闭或部分或完全地打开;具有横向连接部,与密封装置相关联,使密封装置在第一位置封闭排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的横截面,至少部分地打开横向连接部,在第二位置完全或部分地打开排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的横截面,完全或部分地关闭横向连接部;中部的第二设备部段具有热回收装置、换热器和两个空气输送装置,第三设备部段具有作为空气通道的出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其中,空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与过滤器模块相关联,该过滤器模块具有高性能颗粒过滤器和至少一个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

Description

通风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风设备,其具有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该两个空气通道可借助密封装置封闭或者部分地或完全地打开。
背景技术
这种通风设备是已知的并且用于建筑物等的空间的通风或空气调节。这种设备例如具有两个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用于从空间引出空气或将空气输送到空间中。根据所期望的运行方式,可以借助密封装置封闭或者部分地或完全地打开所述空气通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始提到的类型的通风设备,所述通风设备在简单的结构下形成多样性的运营方式以及有利的空气净化。尤其是,优选在低的声压级下可引导非常大的空气体积流。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设备来实现。所述通风设备具有在流体技术方面连接两个空气通道的横向连接部,所述横向连接部与密封装置相关联,使得所述密封装置在第一位置中封闭两个空气通道的横截面,并且在此至少部分地打开横向连接部,并且在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完全或部分地打开两个空气通道的横截面,并且在此完全或部分地关闭横向连接部。以下述方式获得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多样性:尤其是唯一的密封装置可以采取不同的位置,即所提及的第一位置和所提及的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优选地,密封装置的唯一的调整元件能够移入所提及的位置中,由此实现所提及的效果,即一方面两个空气通道的封闭和伴随于此的、至少部分地成功打开横向连接部,另一方面完全或部分地成功打开空气通道的两个横截面和伴随于此的完全或部分地成功封闭横向连接部。在所提及的第一位置中,在该第一位置中两个空气通道的横截面被封闭,一方面实现密封效果,即,沿着两个空气通道,流动的空气不再经过所述密封装置,而所提及的横向连接部同时至少部分地打开,使得空气从一个空气通道对应于空气通道的打开程度溢出到其它空气通道中是可行的。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通风设备的特殊的运行方式,即所谓的循环空气运行,对此在下面还将详细探讨。在此重要的是,仅通过位置改变,尤其是唯一的密封装置的唯一的调整元件以相应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实现该效果。在所提及的第二位置中,两个空气通道的横截面完全或部分地打开,并且在此,横向连接部完全或部分地关闭。因此,相应的空气流可以沿着空气通道流动,在此在完全打开空气通道时,空气通道的整个流动横截面是可用的,并且在部分地成功打开横截面时相应地缩窄,使得能够控制或调节空气通道中的空气量。在这种运营管理中伴随出现:横向连接部相应地完全或部分关闭,其结果是,在完全关闭横向连接部时在两个空气通道之间的空气交换是不可行的,而在仅部分关闭时根据关闭或打开的程度可以在空气通道之间发生相应较大的空气交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设备提出,两个空气通道在第一设备部段中形成排出空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其穿流横截面可借助于密封装置来改变,在此密封装置在第一位置中封闭排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的横截面,并且横向连接部至少部分地打开,并且在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排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的横截面完全或部分地打开,并且在此,横向连接部完全或部分地关闭。此外,所述设备具有中部的第二设备部段以及第三设备部段,第二设备部段具有热回收装置、换热器和两个与第二设备部段中的空气通道相关联的空气输送装置,第三设备部段具有作为空气通道的出气通道和进气通道,所述出气通道和进气通道尤其是共同地与消音器相关联。根据本实用新型,通风设备的特征在于,过滤器模块与空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相关联,所述过滤器模块具有高性能颗粒过滤器和至少一个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过滤器模块为设备扩展了高效的空气过滤,尤其是外部空气过滤,呈HEPA品质(HEPA=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空气颗粒过滤器),其尤其是作为对可选地存在的类别F7的空气过滤的补充方案设置于设备中。因此,所述设备的使用例如在污染的外部空气或者在例如具有高的精细粉尘浓度的差的空气质量下也是适合的。通过构成为具有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的过滤器模块,可补偿空气通道中的通过高性能颗粒过滤器产生的压力损耗,使得通过操控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通风设备的穿流不受高性能颗粒过滤器的不利影响,所述空气输送装置尤其是具有一个或多个风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提出,过滤器模块与进气通道相关联。由此确保,输送到空间的空气通过高性能颗粒过滤器过滤,使得确保在空间中的高的空气纯度。
此外优选提出,过滤器模块在进气通道中设置在第二和第三设备部段之间,即设置在热回收装置和进气通道之间。因此,空气在穿流或者在必要时环流所述热回收装置和换热器之后通过高性能颗粒过滤器去除空气流中的不期望的颗粒。
替代地优选提出,过滤器模块在第三设备部段下游设置在进气通道中。尤其是,过滤器模块在该情况下设置在进气通道的端部上,使得穿流所述设备的空气在从设备流出之前不久才通过高性能颗粒过滤器过滤。由此可以在设备内例如获得改进的流动性。此外因此确保:通过最后的空气过滤没有不期望的颗粒进入到空间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改进方案提出,进气通道具有用于绕过热回收装置的可切换的旁路。为此,优选另一可调整的密封装置与旁路相关联,借助所述密封装置可完全或部分地封闭所述旁路。当可以放弃热回收时,通过调整所述旁路例如可以避免通过穿流热回收装置产生的压力损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密封装置具有空气活门,其空气活门叶片由两个活门叶片构成进而构成为双活门,其中一个活门叶片与第一空气通道共同作用,另一活门叶片与第二空气通道共同作用。因此,密封装置的之前提及的调整元件构成为空气活门,尤其是双活门,所述空气活门可以枢转到第一位置或者枢转到至少一个第二位置。通过枢转的可能性,空气活门可以占据多个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的特征在于,使两个空气通道的横截面根据枢转位置而被完全或部分地打开,并完全或部分地关闭横向连接部。
有利的是,两个活门叶片与横向连接部共同作用。这意味着,两个活门叶片用于封闭或打开横向连接部。而两个空气通道的横截面分别仅与活门叶片共同作用。
有利的是,横向连接部具有连接部横截面,所述连接部横截面由两个部分横截面组成,其中一个部分横截面与一个活门叶片共同作用,另一部分横截面与另一活门叶片共同作用。尤其是,两个部分横截面直接彼此邻接。双活门的转动轴线优选位于这样形成的假想的边界线中。
横向连接部优选构成为横向开口或横向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空气活门具有已提及的转动轴线,所述转动轴线位于两个活门叶片之间并且位于横向开口或横向通道中,尤其是位于横向开口的平面中。
优选地,两个空气通道彼此平行地伸展。尤其是,两个空气通道彼此邻接地伸展。特别是两个空气通道在通风设备的装入位置中相叠地伸展。优选的是,两个空气通道借助于一个共同的分离壁相互分离。在该分离壁中尤其构成有横向开口。
通风设备可以构成为分散式通风设备。这意味着,没有中央空调的空气被输送给所述通风设备,而是其独立地抽吸空气,尤其是外部空气,并且同样独立地将空气从空间等中排出,尤其是将输出空气,优选是室内空气排出。外部空气尤其是作为进气输送给空间;输出空气尤其是作为排气输出到具有空间的建筑物的外部环境中。此外,必要时实现循环空气运行。
一个空气通道优选形成排出空气通道,另一空气通道形成外部空气通道。排出空气通道用于引导排气,外部空气通道用于引导外部空气。
通风设备优选还具有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进气通道用于引导输入空气,出气通道用于引导输出空气。
通风设备还可以具有换热器和/或热回收装置。换热器用于,将外部空气加热,所述外部空气例如在冬季可能具有相对低的温度,从而可以将相应的经过调温的输入空气引入到空间中。热回收装置用于将源自空间中的输出空气,尤其是室内空气的热量,传递给输送到空间中的外部空气,由此实现相应高的进气温度,所述进气温度在存在换热器的情况下可以可选地被调节到更高的温度。当然,热回收装置在高的外部空气温度下也可以用于,借助于输出空气冷却外部空气。如果有的话,换热器可以可选地进行冷却。
所述装置优选为,使出气通道与排气通道共同作用,并且进气通道与外部空气通道共同作用。这意味着,外部空气经由通风设备的外部空气通道引入通风设备的内部中,并且作为输入空气通过通风设备的进气通道流入到空间中。室内空气作为输出空气经由通风设备的出气通道引入通风设备的内部中并且从该处经由通风设备的排气通道吹入外部大气中。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热回收装置一方面在流体技术方面存在于出气通道和排气通道之间,并且另一方面设置于外部空气通道和进气通道之间。因此,在从空间引出的和输送给空间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
通风设备优选具有第一空气输送装置,所述第一空气输送装置与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相关联。所述第一空气输送装置输送空气,来自空间的空气首先穿流出气通道,并且紧接于此穿流排气通道。
此外尤其是,通风设备具有第二空气输送装置,所述第二空气输送装置与进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相关联。因此,借助第二空气输送装置将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通道输送,并且随后通过进气通道输送,使得外部空气作为输入空气到达空间中。
两个空气通道优选具有侧向彼此邻接的空气开口,其中一个空气开口是排出空气开口,并且另一空气开口是外部空气开口。排气开口与排气通道相关联,并且外部空气开口与外部空气通道相关联。具有排气开口的排气通道和具有外部空气开口的外部空气通道属于通风设备,意即,这种优选位于建筑物的里面中的通道和开口不独立于设备构成,而是与所述设备结构一致地构成。优选的是,具有出气开口的出气通道和具有进气开口的进气通道同样在结构方面一致地构成在通风设备中。
如上文提及的,由于排气开口和外部空气开口非常近地,尤其是侧向彼此邻接地设置,尤其是可以避免短路空气引导的空气偏转机构与排出空气开口和/或外部空气开口相关联。通过使空气相应地转向来防止:从排气开口喷出的排出空气借助于外部空气开口完全或部分地再次被抽吸。尤其是,排出空气流倾斜地和远离外部空气开口地吹出,使得不会通过所述外部空气开口抽吸或者显著地抽吸喷出的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改进方案提出,排气通道和/或外部空气通道,尤其在排气开口和/或外部空气开口的区域中,具有湿气阻止机构。所述湿气阻止机构可以确保,雨水、露水、融化水等不能进入通风设备的内部。湿气阻止机构优选可以由适宜的排出面和/或阻止级形成,使得暂时进入的湿气再次流出或被停止,进而防止湿气更深地进入通风设备中。
最后,有利的是,通风设备具有构成为双消音器的消音器,其具有两个空气路径,这两个空气路径与同一连杆相关联。所述双消音器位于第一空气输送装置的上游和第二空气输送装置的下游,使得在运行时在空间中仅出现非常低的声压级,所述声压级≤35dB(A)。实现这种小的声压级,即使是在实现与通风设备的例如为1000m3/h或更少的非常高的空气交换时。双消音器优选位于出气和进气通道中。
附图说明
附图借助于实施例图解地说明了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
图1A和1B是分别示出沿着图2的线I-I穿过不同实施例中的通风设备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图1A的通风设备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通风设备在密封装置的区域中的细节剖视图;
图4是示出通风设备在进气通道和出气通道的区域中的细节剖视图;
图5至图11示出通风设备在建筑物等的待通风/待空调的空间中的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设置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通风设备1。所述设备1可以由三个单独的、然而相互连接的设备部段2至4构成,如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或者构成为整体上结构一致的设备,即不构成为具有多个设备部段,而是构成共同的壳体。
根据图1A的通风设备1具有第一空气通道5和第二空气通道6,其中第一空气通道5是排气通道7,而第二空气通道6是外部空气通道8。密封装置9与两个空气通道5和6相关联。在三件式壳体构成方案1的情况下,空气通道5和6位于设备部段2中。
此外,通风设备1还具有热回收装置10、换热器11、第一空气输送装置12和第二空气输送装置13。在设备1的三件式设计方案中,前面提及的这些构件与中部的设备部段3相关联。
通风设备1还具有出气通道14和进气通道15,在此,为这两个通道优选共同地配备消音器16。出气通道14、进气通道15和消音器16在三件式设备构成方案中属于设备部段4。
排气通道7具有排气开口17和连接开口18,所述外部空气通道8具有外部空气开口19和连接开口20。所述装置设置为,在从图1A中得知的设备1的可行的装入位置中,排气通道7位于外部空气通道8上方。与此无关地,排气通道7和外部空气通道8直接彼此邻接,即,两个空气通道5和6彼此平行地且彼此邻接地伸展。这两个空气通道通过共同的分离壁21彼此分离。在分离壁21中设有横向连接部22,所述横向连接部构成为横向开口23。横向开口23以及两个空气通道5和6的相应所属的部段与密封装置9相关联。
密封装置9具有空气活门24,所述空气活门构成为双活门25并且具有两个活门叶片26和27。活门叶片26根据位置与第一空气通道5共同作用,而活门叶片27则相应地根据位置与第二空气通道6共同作用。此外,两个活门叶片26和27与横向连接部22,尤其是横向开口23、并且这同样是根据位置共同作用。空气活门24具有转动轴线28,该转动轴线位于两个活门叶片26和27之间并且位于横向开口23的平面中。转动轴线28居中地位于横向开口中。如果双活门25位于图1A中用实线示出的位置中,则所述双活门25封闭横向开口23,如果双活门25位于图1中虚线示出的位置中,则活门叶片26封闭第一空气通道5,并且活门叶片27封闭空气通道6,在此横向开口23完全打开,即在空气通道5和6的相应相关联的部段之间能够进行空气交换。因此,对于空气通道5和6的每个位于空气活门24的两侧的部段而言,对于这种空气交换连接,整个横向开口23的一半横截面是可用的。这种情况在本实用新型中表达如下:在图1A的双活门25的虚线位置中有一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中横向连接部23“至少部分地”打开,因为横向开口23的整个横截面并非对于空气通道5和6的每个部段都可用。当然,可以使空气活门24在中间位置扭转,其中,根据活门的角度,空气通道5和6以及横向开口23可以部分成功地打开。
根据图3,空气活门24可以设有隔热/隔音装置29。此外,设备部段2在其外侧上具有隔热/隔音装置30。在图3中还可以看出,排气开口17和外部空气开口19设有空气转向机构31,使得从排气开口17中流出的排出空气Fo倾斜地和远离外部空气Au地吹出,所述外部空气借助于外部空气开口19被抽吸。空气转向机构31由相应定向的薄片(Lamellen)32构成。
此外从图3中可见,排气通道7和外部空气通道8设有湿气阻止机构33。所述湿气阻止机构33优选由两个空气通道5和6的倾斜向上伸展的通道壁34和35以及所属的、向上指向的湿气阻止级35构成。双活门25的枢转可行性在图1和图3中用弯曲的箭头示出,其中在图1中,箭头指向关于两个空气通道5和6的打开位置的方向,而在图3中,箭头指向关于两个空气通道5和6的关闭位置的方向。根据图3,如果双活门25沿在该处示出的弯曲箭头的方向枢转(虚线位置),则两个活门叶片26和27伸入空气通道5和6中,使所述空气通道关于其横截面是闭锁的。在双活门25的在图3中用实线示出的关闭位置中,双活门25的平面与分离壁21齐平。
此外,设备1具有过滤器模块55,所述过滤器模块55具有高性能颗粒过滤器56(HEPA过滤器)以及至少一个,当前为两个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57。过滤器模块55中间连接在设备部段3和设备部段4之间并且与进气通道15相关联,使得经过进气通道15流动的空气也能够经过过滤器模块55流动。通过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57可以确保,能够补偿或抑制否则通过高性能颗粒过滤器56而产生的压力损耗,该压力损耗会阻碍通过设备1的穿流。为此,在需要时,操控或激活相应的空气输送装置57。替代所示出的实施例还可以提出,过滤器模块55在设备部段4的下游与空气通道相关联,使得在输入空气到达空间R之前,过滤器模块55最终被穿流。根据当前的实施例,高性能颗粒过滤器56位于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57的上游,根据另一实施例(在此未示出),高性能颗粒过滤器设置在空气输送装置57的下游。
图2示出根据图1A的设备1与设置在该处的过滤器模块55的俯视图。
图1B示出设备1的另一实施例,该实施例与根据图1A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进气通道15具有用于绕开热回收装置10的旁路58。旁路58构成为可切换地,在此,该旁路与密封装置59相关联,所述密封装置可以完全或部分地封闭旁路58的穿流横截面。因此,通过相应地设置密封装置59,可以在需要时环流热回收装置10,例如当不需要热回收装置10时,避免流动损耗。
根据图1和图2以及根据图4,通风设备在出气通道14和进气通道15的区域中具有消音器16。所述消音器构成为双消音器36,使其作为连杆(Kulisse)在相应地缩小出气通道14和进气通道15的横截面的情况下形成在所提及的通道之间的纵向分隔。因此,该消音器为由适宜的消音材料构成的、具有厚度D的共同的连杆37,使得还提供用于出气通道14和进气通道15在消音器16的区域中的高度S和相应的各设备宽度作为通道横截面。进气通道15具有连接开口38,出气通道14具有连接开口39。此外,进气通道15设有进气开口40,出气通道14设有出气开口41。输入空气Zu可以从进气开口40流出;输出空气Ab可以从出气开口41进入。出气开口41可以设有输出空气过滤器42。在图4中,进气开口40和出气开口41指向不同的方向。但是也可考虑下述结构形式:其中进气开口40和出气开口41侧向地并排设置,并且它们的平面沿设备1的纵向延伸的方向或者横向于设备1的纵向延伸地安置。
根据图1和图2,通风设备1的设备部段4具有空气路径43、44、45、46和47,沿着这些空气路径,可以进行相应的空气引导,对此还将进一步探讨。因此,空气路径44与外部空气通道的连接开门20连接,并在入口侧朝向热回收装置10引导。在热回收装置10的出口侧连接有空气路径45,该空气路径朝向换热器11引导,所述换热器在出口侧邻接于空气路径46,该空气路径46朝向第二空气输送装置13引导,所述第二空气输送装置13在出口侧连接到进气通道15的连接开口38。出气通道14的连接开口39与空气路径47流体连接,该空气路径在入口侧朝向热回收装置10引导,所述热回收装置在出口侧与空气路径43流体连接,在此空气路径43在入口侧朝向空气输送装置12引导,所述空气输送装置的出口连接到排气通道7的连接开口18处。热回收装置10构成为交叉流动换热器或换热轮。两个空气输送装置12和13由风扇构成。
为了控制双活门15的位置,对于热回收装置10和对于换热器11,在设备1中设有相应的控制或调节机构,所述控制或调节机构根据期望的运行方式按照相应的控制或调节设计方案来运行各个所提及的组件,所述双活门接通或切断或者控制或调节两个空气输送装置12和13。从图2中可以看出,空气过滤器48处于空气路径44中,而空气过滤器49可以处于空气路径47中,以过滤相应的空气流。根据图2,还可以可选地设置旁路50,借助所述旁路50在需要时可以借助于相应的空气活门51的控制/调节根据运行类型绕开热回收装置10,以将输出空气引导经过热回收装置10。
存在下述功能:假设,通风设备1设置用于为空间R进行通风或空调,在此所述通风设备设置为,排气开口17和外部空气开口19位于空间R的立面F的区域中,即,在建筑侧对于空气流入和流出不采取特殊措施,因为例如排气开口17和外部空气开口19位于设备侧。在图1中示出的空气活门24的第二位置中,两个空气通道5和6的横截面完全打开,并且横向连接部22,即横向开口23完全关闭。借助于第二空气输送装置13来抽吸外部空气Au,外部空气经过外部空气通道8进入空气路径44中,穿过热回收装置10,流向空气路径45,经过换热器11,进入空气路径46,穿过空气输送装置13,穿过进气通道15,从进气开口40中流出,作为输入空气Zu到达空间R中。借助于第一输送装置12,室内空气作为输出空气Ab在出气开口41处被抽吸,所述输出空气穿过出气通道14,到达空气路径47中,穿过热回收装置10,进入空气路径43中,穿流经过空气输送装置12,到达排气通道7中,并从排气开口17作为排出空气Fo偏转到外部大气中,使得不存在通向所抽吸的外部空气Au的短路。根据期望的加热或冷却效应来运行换热器11。在流入空间的空气和从空间中流出的空气之间,借助于热回收装置10来进行热交换。如果密封装置9处于第一位置中,即,如果双活门25处于在图1中虚线所示的位置中,那么排气通道7和外部空气通道8的横截面关闭,并且横向开口23的两个部分横截面完全打开。该两个部分横截面通过将整个横向开口23基于双活门25的转动轴线28分为两个彼此邻接的区域而得到。因此,根据图1,在双活门25的左侧,排气通道7和外部空气通道8的相应的部段经由横向开口23彼此流体连接,然而这对于设备1的运行管理是不太重要的。而在空气活门24的右侧表现不同,因为在该处,排气通道7和外部空气通道8的相应的部段同样经由横向开口23的相应的区域彼此流体连接,使得在排气通道7中引导的空气流,即排出空气经由横向开口23的区域进入外部空气通道8的相应的部段中,并且如前面阐述-地,向回引导到空间R中。由此,借助通风设备1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实现了循环空气运行。作为另外的运行方式要理解的是,根据运行管理也能够给出空气活门24的中间位置,在所述中间位置中,双活门25既不完全封闭空气通道5和6,也不完全封闭横向开口23。这样根据活门角度,实现循环空气运行和之前已经阐述的正常空气运行的结合。
图5至图11示出通风设备1在待通风的/待空调的建筑物等的空间R中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和设置方案。图5示出,设备1构成为顶板设备,并且在空间的顶板的区域中的输出空气和同样在空间的顶板的区域中的输入空气流入或流出。为了将输出空气朝向设备1引导,设有相应的空气引导装置52,并且为了对输入空气进行空气引导,设有相应的空气引导装置53,在此输入空气从两个流出口流出。当然也可以考虑设置更多或更少的流出口或(用于输出空气的)流入口。在此的实施方式相应地适用于根据图6至图11的所有其它实施例。
图6示出设备1在空间R的立面F的区域中的设置方案,其中设备1的纵轴线平行于立面的纵向延伸而延伸。输出空气直接进入设备1中;输入空气经由空气引导装置53被输送到空间R。输出空气Au在空间R的顶板区域中引出,并且输入空气Zu在顶板区域中流入空间R。
图7相应于图6的实施方案,可以对此进行参考并且所述实施方案也相应地适用。不同的是,输出空气在空间R的顶板区域中被抽吸,而输入空气Zu在下部区域中、尤其是在空间R的底部区域中进入空间R。
图8的实施例涉及的实施方式是,其中设备1同样构成为立面设备,在此输出空气在空间R的顶板区域中被抽吸,而输入空气在空间R的护墙区域中进入该空间R。
图9的实施例示出设备1作为底部设备的构成方案,该底部设备设置在双地板下方。相应地,出气开口和至少一个进气开口同样位于空间R的底部区域中。
在图10的实施例中,通风设备1作为壁设备设置在空间R的顶板区域中,在此其纵向延伸部横向于立面的纵向延伸而伸展。空气引导在上部进行,即,输出空气在空间R的顶板区域中被抽吸,而输入空气在空间R的顶板区域中输送到所述空间R中。
最后,图11示出一种设计方案,其中通风设备1如在图10的实施例中一样是壁设备,但在此其纵向延伸平行于立面F的纵向延伸而伸展。所述设备距立面F有一定的间距,因此设置连接通道54来延长排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输出空气直接在设备1处被抽吸到空间R的上部区域中,输入空气借助于空气引导装置53在顶板区域中进入空间R。
借助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通风设备1,能够实现分散式通风,尤其是借助优选最大为1000m3/h(相应于20m3/h/人)的外部空气流来实现。这例如对于在空间中最大50人的数量是足够的。借助于热回收装置,可以以>75%的热回收率来实施热回收,并且还能可选地实施湿气传输。除了高性能颗粒过滤器之外,所提及的空气过滤器构成为精细过滤器,尤其是按照类别F7构成的过滤器。如果期望较低的电流需求,那么可以使两个风扇具有<1.2kW/(m3/s)的功率值。总体上可以在空间R中实现在600m3/h的情况下能够获得35dB(A)的较低的声压水平。
作为使用领域,除了新建以外尤其是还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改建,其中通风设备作为分散式的设备使用。优选地,这种通风设备适用于具有40m2至80m2的基础面积的空间。当然,也可设想更大的结构形式,以例如为具有75m2至125m2的基础面积的办公室群体空间进行通风/空调。
优选设备1可以以模块化的结构制造。作为空气栅格,尤其可以考虑用于外部空气和排出空气的组合式天气防护栅格,其具有共同的防雨罩和向外排出渗入水的排出管路。排出空气以高的排出脉冲远离外部空气地吹出,使得排除了流动短路。优选使用具有连续的电驱动和弹簧复位的活门作为空气活门24,使得当驱动器由于断电不运转时,存在关闭功能。尤其是可以进行双活门25的无级调整,进而进行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无级混合。
构成为双消音器的消音器是紧凑的,并且对于输入和输出空气流具有共同的中间连杆。该连杆被协调到两个风扇的频谱上,所述风扇构成所提及的空气输送装置。优选的是,这些风扇在结构上是相同的。消音器的出气区域可以设有用于出气管路或输出空气过滤器的连接法兰。消音器的进气区域可以设有用于进气管路的连接法兰。所提及的用于输入空气的空气引导装置53具有至少一个空气管路,所述空气管路具有输入空气出口。在此,输入空气出口例如可以是沿着空间R的空间侧的线性的空气出口或者是分布在空间上的两个至三个或更多个的点式出口(例如三个天花板扩散出口(Drallauslass))。尤其是可以考虑用于以低于空间温度-7K(14至21℃)进行无穿堂风通风的高感应空气出口。
如已经提及的,设备1的实施方案能够设置为顶板设备、立面设备、底部设备或内壁设备。顶板设备例如水平地安装并且具有到立面的直接接口。(用于输入和输出空气的)空气引导在空间内在上部进行。在立面设备或者外壁设备中,安装竖直地在内部在立面上进行。出气开口安装在设备中。输入空气经由顶板或者在双地板中或者在空间的护墙中进行。在底部设备中,安装在双地板中在水平位置中进行。输入空气在底部区域中进入空间R中。内壁设备优选水平地或竖直地悬挂并且具有在立面上的可自由构型的空气接口,并且优选具有到空间通风系统的接口。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构造的密封装置9,尤其是涉及双活门25,构成为闭锁和调节或控制活门,仅需要一个用于外部空气和排出空气引导的驱动器。如果双活门完全封闭横向开口23,则外部空气和排出空气完全地相互分离。
如果双活门处于关闭位置中,使横向开口23完全关闭,则发生排气开口17和外部空气开口19的密封的闭锁。因此存在次级空气运行(循环空气运行)而没有用于加热或冷却空间R的外部空气的参与的可能性,例如当该空间中无人时,特别是在夜间。在此甚至还存在切断空气输送装置之一的可行性。其它空气输送装置为了空气输送而保持接通。此外还存在用于将结冰的热回收装置简单地解冻的可行性,或者可以通过该可行性避免热回收装置结冰。此外存在对加载有液态冷凝剂的换热器11和/或热回收装置10进行干燥的可行性。此外存在对一个或多个变湿的空气过滤器进行干燥的可行性。
在正常运行中,即不在循环空气运行中,可能发生的故障情况引起提高的压力损耗,这尤其可以通过为此设置的压力开关来监控,所述压力开关在故障情况下中断用于一个或两个风扇(空气输送装置)的电流回路,并且也中断用于控制空气活门24的电流回路,从而采用所提及的弹簧复位,由此关闭通向立面的开口(外部空气开口和排出空气开口)并且同时打开横向连接部22作为用于次级通风的旁路。
在空气活门24部分打开、例如50%打开的情况下,当较小的外部空气体积流对于空间R的通风/空调就足够时,可以获得较高的空间加热或空间冷却性能。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在空间R中有人时可以以空间R的均衡的空气平衡值实现对热回收装置或换热器的除冰运行。
在活门部分打开的情况下,当在热回收装置下游的进气温度通过温度调节器,通过相应地打开空气活门24(混合室内空气)被限制在固定的、可调节的值,例如15℃时,也可以阻碍所提及的设备的除冰。在高的热回收率下(例如>80%),当静态空间加热能够补偿通风损耗时,可以放弃对输入空气的再加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同时保护可能的连接在下游的换热器11以抵御冰冻损害。
以上所述的组合式闭锁/调节活门(空气活门24)的优点,尤其是结合所提及的天气防护,是紧凑的单元,所述单元满足关于压力损耗、声学和卫生方面的高要求。排出空气的高的空气速度可以附加地或替选于吹出渗入的水来使用。将通风设备安装在立面的区域中对于窗户安装者来说是非常简单的,并且由于空气循环可行性而成为抗结冰的和用于双重安全防冻保护的和在进气温度过冷(进气负担)的情况下的简单的解决方案。
用于输入和输出空气的双消音器36可使设备1非常安静地运行。在此可考虑,在分散式设备中在空间中通过风扇引起的、通过壳体放射的固体声是直接有效的并且仅能够通过壳体壁的减震来减小。风扇的可能位于60至70dB(A)之间的通风噪音必须经由消音器来减小。为此,下述建议是有利的:典型的低频风扇噪音要求优选为200mm的相应大的连杆厚度D和小的连杆间隙S。此外,期望的大的减震要求大的连杆长度L,而小的连杆间隙S要求相应大的连杆宽度,以获得尽可能小的空气速度。消音器的共同的中间连杆节约了结构高度和第二连杆。所提及的连杆宽度通过小的间隙宽度(尤其是50mm)和小的空气速度来确定。连杆宽度对应于通风设备1的宽度。设备1的高度,尤其是最小高度通过风扇的最小高度来确定。对于连杆厚度优选适用关系D=Hmin-2S,其中Hmin是设备1的最小壳体高度,S是连杆间隙的宽度。
通过过滤器模块55,为进气路径44扩展呈HEPA品质的高效的外部空气过滤作为对现有的F7过滤的补充。由此该设备的使用范围也能够在受污染的外部空气中,例如具有高的精细粉尘浓度的外部空气中实现。尤其是,高性能颗粒过滤器具有类别H13(>99.95%)或H14(>99.995%)的分离度。

Claims (14)

1.一种通风设备,所述通风设备具有三个彼此连接的设备部段(2,3,4)以及两个空气通道(5,6),其中,所述两个空气通道(5,6)在第一设备部段(2)中形成排气通道(7)和外部空气通道(8),所述排气通道和外部空气通道能够借助于密封装置(9)封闭或者部分地或完全打开,以及为了流体连接具有横向连接部(22),所述密封装置(9)与所述横向连接部(22)相关联,使得所述密封装置在第一位置中封闭所述排气通道(7)和所述外部空气通道(8)的横截面,以及在此至少部分地打开所述横向连接部(22),并且在至少一个第二位置中完全或部分地打开所述排气通道(7)和所述外部空气通道(8)的横截面,并且在此完全或部分地关闭所述横向连接部(22),以及所述设备具有中部的第二设备部段(3)以及第三设备部段(4),所述第二设备部段具有热回收装置(10)、换热器(11)和两个与所述第二设备部段(3)中的所述空气通道(5,6)相关联的空气输送装置(12,13),所述第三设备部段具有作为空气通道(5,6)的出气通道(14)和进气通道(15),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5,6)中的至少一个与过滤器模块(55)相关联,所述过滤器模块具有高性能颗粒过滤器(56)和至少一个附加的空气输送装置(5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模块(55)与所述进气通道(15)相关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模块(55)在所述进气通道(15)中设置在所述第二和第三设备部段(3,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模块(55)在所述第三设备部段(4)下游与所述进气通道(15)相关联。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道(15)具有用于绕开所述热回收装置(10)的可切换的旁路(58)。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9)具有空气活门(24),所述空气活门构成为具有两个活门叶片(26,27)的双活门(25),其中一个所述活门叶片(26,27)与第一空气通道(5)共同作用,而另一所述活门叶片(27,26)与第二空气通道(6)共同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连接部(22)具有连接部横截面,所述连接部横截面由两个部分横截面组成,其中一个所述部分横截面与一个所述活门叶片(26)共同作用,另一所述部分横截面与另一所述活门叶片(27)共同作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活门(24)具有转动轴线(28),所述转动轴线位于两个所述活门叶片(26,27)之间并且位于横向开口(23)或横向通道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线(28)位于所述横向开口(23)的平面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空气通道(5,6)借助于一个共同的分离壁(21)相互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横向开口(23)位于所述分离壁(21)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通风设备构成为分散式通风设备(1)。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空气通道(5,6)具有在侧向彼此邻接的空气开口,其中一个所述空气开口是排气开口(17),另一所述空气开口是外部空气开口(19)。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开口(17)和/或所述外部空气开口(19)与避免短路空气引导的空气转向机构(31)相关联。
CN201720822864.0U 2017-06-30 2017-06-30 通风设备 Active CN2080119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22864.0U CN208011989U (zh) 2017-06-30 2017-06-30 通风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22864.0U CN208011989U (zh) 2017-06-30 2017-06-30 通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11989U true CN208011989U (zh) 2018-10-26

Family

ID=63878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22864.0U Active CN208011989U (zh) 2017-06-30 2017-06-30 通风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119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Z308562B6 (cs) * 2019-10-06 2020-11-25 RECUAIR, s.r.o. Větrací jednotka pro zpětné získávání tepla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Z308562B6 (cs) * 2019-10-06 2020-11-25 RECUAIR, s.r.o. Větrací jednotka pro zpětné získávání tepla
WO2021068996A1 (en) * 2019-10-06 2021-04-15 RECUAIR, s.r.o. 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 unit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7176B (zh) 空气调节换气装置
CN104541108B (zh) 直接蒸发式空气处理器
CN206094352U (zh) 用于机房的整机柜的冷却系统
CN113124481A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103534535A (zh) 模块化、高产量的空气处理系统
CN105387554A (zh) 换气装置和换气方法
CN104390274B (zh) 基站机房通风空调系统
US9120690B2 (en) Vortex air inlet system, compressor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
CN204285721U (zh) 一种新风系统
CN107131600A (zh) 加湿装置
CN107532404A (zh) 具有流转向的吸泥机以及用于控制其的方法
CN105835895B (zh) 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及空气处理方法
CN106696974A (zh) 一种空轨车辆用顶置式空调机组
CN107990428A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US4489881A (en) Air delivery system for hospital rooms and the like
CN208011989U (zh) 通风设备
CN107084466A (zh) 新风换气机
EP2524172B1 (de) Wärmeübertrageranordnung
EP2194329B1 (de) Raumlufftechnisches Geräts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s raumlufttechnischen Geräts
CN106104194B (zh) 双流式空气/空气交换器,用于处理空气的设备以及用于保护该交换器免受结冰危害以及用于清洁该交换器的方法
JP2019189115A (ja)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
EP2660526B1 (en) A ventilation apparatus
CN108644896B (zh) 一种新风空调一体机
EP2516936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210003296A1 (en) Method of indirect evaporative cooling of air and device for implementation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