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09478U -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09478U
CN208009478U CN201820037596.6U CN201820037596U CN208009478U CN 208009478 U CN208009478 U CN 208009478U CN 201820037596 U CN201820037596 U CN 201820037596U CN 208009478 U CN208009478 U CN 2080094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proof plate
proof
pipelin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3759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军
潘树杰
陈长卿
佟安岐
王国良
杨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Hong Ko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Hong Ko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Hong Kong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Stat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Hong Kong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3759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094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094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094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aying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utsid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包括设于沉管隧道两相邻的管道之间的防水带组件和防火组件,防火组件与防水带组件间隔设置并位于内侧,防火组件包括防护板组件,防护板组件包括第一防火板、第二防火板、第一移动组件、第二移动组件,第一防火板与第二防火板间隔设置并位于内侧,第一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第二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位于第一防火板和第二防火板之间的隔热件;位于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二移动组件之间的折叠伸缩隔热组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使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能够同时满足防火时效和位移的需求。

Description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背景技术
沉管法施工隧道中,两个相邻管道之间的连接处需要采用防水带组件(例如橡胶止水胶条)进行连接,以防止外部的水体通过该连接处渗入到管道内。防水带组件除了需要满足隧道管道间的伸缩位移外,还必须在设计年限(例如120年)内,满足防火要求,从而保证隧道整体的防火性能。若管道内起火,该火情势必会影响到防水带组件的使用寿命,因此,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设置一个防火板来实现防水带组件的防火需求,然而,现有的防火板存在以下问题:只设置防火板,经试验检测,仅能达到两小时的防火,也即,管道内起火两小时内不会对防水带组件造成影响,但是,两小时的防火时效已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防火需求。并且,此两个相邻管道之间还需要能够进行伸缩位移。因此,现有的接头结构,已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旨在使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能够同时满足防火时效和位移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包括防水带组件和防火组件,所述防水带组件和所述防火组件设于沉管隧道两相邻的管道之间,所述防火组件与所述防水带组件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防水带组件的内侧,所述防火组件包括:
防护板组件,所述防护板组件包括第一防火板、第二防火板、第一移动组件、及第二移动组件,所述第一防火板与所述第二防火板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防火板的内侧,所述第一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所述第二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连接于同一管道;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位于所述第一防火板和第二防火板之间;
折叠伸缩隔热组件,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之间,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和所述隔热件,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隔热板。
可选地,每二相邻的所述隔热板通过合页进行铰接。
可选地,所述隔热板为石棉板、玻璃纤维板、或聚氨酯泡沫塑料板。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背离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的端部与管道连接。
可选地,所述防火组件包括若干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若干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沿所述第一防火板和所述第二防火板的排列方向层叠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为折叠伸缩机构,所述折叠伸缩机构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和所述第一防火板。
可选地,所述折叠伸缩机构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防火单元板。
可选地,每二相邻的所述防火单元板通过合页进行铰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
第三防火板,所述第三防火板固定于管道并贴合于所述第二防火板背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表面,所述第三防火板开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沿管道的延伸方向设置;
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凸设于所述第二防火板背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表面,所述限位柱插设于所述条形孔内;
所述限位柱沿管道的延伸方向于所述条形孔内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防火板与所述第二防火板发生相对位移。
可选地,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管道,所述第三防火板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条形孔贯穿所述连接部,所述限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端部穿过所述条形孔并贯穿所述连接部背向所述第三防火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限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端部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抵持于所述连接部背向所述第三防火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火板的厚度为H1,28.5mm≤H1≤36mm;
且/或,所述第二防火板的厚度为H2,28.5mm≤H2≤36mm;
且/或,所述隔热件的厚度为H3,120mm≤H3≤150m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防水带组件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管道之间,以防止外部水体进入到管道内。防火组件设置在防水带组件的内侧,可防止管道内部火势影响到防水带组件,从而保护防水带组件。进一步地,将防火组件设置为第一防火板、隔热件、以及第二防火板,可使得管道内部的火势先被第一防火板阻隔,隔热件则可防止第一防火板的温度过高而使得临近防水带组件的空气温度过高,最后第二防火板还可进一步起到阻隔作用,使得管道内部的火势对防水带组件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试验检测,如上所述的防火设计最少可以达到四小时的防火需求,也即,管道内起火四小时内不会对防水带组件造成影响,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防水带组件的使用年限。同时,第一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第二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当两管道之间进行伸缩位移时,如此设置的第一防火板和第二防火板还可满足位移的需求,并且,为了防止位移过程中温度由第一移动组件开始、并经第二移动组件而迅速升高,在第一移动组件和第二移动组件之间还设置有折叠伸缩隔热组件,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和隔热件,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隔热板,因此,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在实现伸缩和折叠的同时,还可防止过热的温度从此处传递,从而进一步提升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的防火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Ⅱ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Ⅲ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Ⅳ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一实施例中,该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包括防水带组件10和防火组件30,所述防水带组件10和所述防火组件30设于沉管隧道两相邻的管道50之间,所述防火组件30与所述防水带组件10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防水带组件10的内侧,所述防火组件30包括:
防护板组件31,所述防护板组件31包括第一防火板311、第二防火板313、第一移动组件315、及第二移动组件317,所述第一防火板311与所述第二防火板313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防火板313的内侧,所述第一防火板311的一端与一管道50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组件315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50;所述第二防火板313的一端与一管道50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组件317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50,所述第一移动组件315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317连接于同一管道50;
隔热件33,所述隔热件33位于所述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之间;
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位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315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317之间,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50和所述隔热件33,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隔热板351。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防水带组件10安装在两个相邻的管道50之间,以防止外部水体进入到管道50内。防火组件30设置在防水带组件10的内侧,可防止管道50内部火势影响到防水带组件10,从而保护防水带组件10。进一步地,将防火组件30设置为第一防火板311、隔热件33、以及第二防火板313,可使得管道50内部的火势先被第一防火板311阻隔,隔热件33则可防止第一防火板311的温度过高而使得临近防水带组件10的空气温度过高,最后第二防火板313还可进一步起到阻隔作用,使得管道50内部的火势对防水带组件10的影响降到最低,经试验检测,如上所述的防火设计最少可以达到四小时的防火需求,也即,管道50内起火四小时内不会对防水带组件10造成影响,从而极大的提高了防水带组件10的使用年限。同时,第一防火板311的一端与一管道50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一移动组件315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50,第二防火板313的一端与一管道50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移动组件317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50,当两管道50之间进行伸缩位移时,如此设置的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还可满足位移的需求,并且,为了防止位移过程中温度由第一移动组件315开始、并经第二移动组件317而迅速升高,在第一移动组件315和第二移动组件317之间还设置有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50和隔热件33,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隔热板351,因此,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在实现伸缩和折叠的同时,还可防止过热的温度从此处传递,从而进一步提升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的防火性能。
如图2所示,第一防火板311的左端固定连接于左边的管道50,第一防火板311的右端通过第一移动组件315可移动地连接于(即活动连接于)右边的管道50,与此同时,第二防火板313的左端亦固定连接于左边的管道50,第二防火板313的右端亦通过第二移动组件317可移动地连接于(即活动连接于)右边的管道50,从而同时满足管道50之间防火需求和位移需求。可以理解,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与管道50的固定连接可以采用螺栓加固定板的方式,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与管道50的活动连接还可以采用在管道50的端部设置承载板、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在该承载板的板面滑动的方式,或者,采用在管道50的端部设置滑动插槽,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的端部插入至该滑动插槽内并于该滑动插槽内滑动的方式。当然,可以理解的,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与管道50的(固定或活动)连接还可以采用其他有效方式实现,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2和图4所示,隔热件33的左端与左边的管道50连接,隔热件33的右端通过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与右边的管道50连接。
可以理解的,隔热件33的背离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的一端可以直接与左边的管道50进行连接,亦可通过辅助防火带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隔热件33的左端通过辅助防火带与左边的管道50进行连接,这样,可使得隔热件33能够预制量产,在实际安装的过程中,通过辅助防火带进行长度的补足,从而使得生产和安装过程更加便利。并且,该辅助防火带可采用石棉或其他有效的防火隔热材料。与此同时,隔热件33的右端通过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与右边的管道50进行连接,具体地,若干隔热板351首位铰接形成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可沿两管道50的排列方向(即管道50的延伸方向)进行伸缩移动,并且,若干隔热板351中邻近隔热件33的一隔热板351的自由端与隔热件33朝向该隔热板351的端部铰接,若干隔热板351中邻近管道50(远离隔热件33)的一隔热板351的自由端与管道50朝向该隔热板351的端部铰接。这样,当一管道50相对于另一管道50进行伸缩移动时,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可随管道50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伸缩移动,该辅助防火带与该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的均可起到防火隔热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止热量由第一防火板311向第二防火板313传递,进而避免防水带组件10受到火势的影响,提升沉管隧道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每二相邻的所述隔热板351通过合页进行铰接。如此,每二相邻的隔热板351之间的间隙得以有效减小,从而有效避免了热量通过隔热板351之间的间隙向第二防火板313传递,减少了到达第二防火板313的热量,进而有效提升了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的防火隔热效果。
具体地,隔热板351可选择石棉板、玻璃纤维板、聚氨酯泡沫塑料板、或其他有效的防火隔热板351。
石棉板,又名石棉纤维板,其具有耐酸、耐碱和耐热性能,又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
玻璃纤维板,又名玻璃纤维隔热板351、玻纤板(FR-4)、或玻璃纤维合成板,其由玻璃纤维材料和高耐热性的复合材料合成,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较好的耐热性和耐潮性,良好的加工性。
聚氨酯泡沫塑料板,由异氰酸酯和羟基化合物经聚合发泡制成,具有极佳的弹性、柔软性、伸长率和压缩强度;化学稳定性好,耐许多溶剂和油类;耐磨性优良,还有优良的加工性、绝热性、粘合性等性能。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隔热板351选择石棉板、玻璃纤维板、或聚氨酯泡沫塑料板,可以起到较好的防火隔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火组件30包括若干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若干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沿所述第一防火板311和所述第二防火板313的排列方向层叠设置。可以理解的,每一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的两个自由端均分别铰接于管道50和隔热件33,如此,可于第一防火板311和第二防火板313之间形成多层防火隔热结构,从而有效提升防火组件30的防火隔热性能。
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移动组件315为折叠伸缩机构315a,所述折叠伸缩机构315a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50和所述第一防火板311,所述折叠伸缩机构315a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防火单元板3151。
具体地,若干防火单元板3151首位铰接形成折叠伸缩机构315a,该折叠伸缩机构315a可沿两管道50的排列方向(即管道50的延伸方向)进行伸缩移动,并且,若干防火单元板3151中邻近第一防火板311的一防火单元板3151的自由端与第一防火板311朝向该防火单元板3151的端部铰接,若干防火单元板3151中邻近管道50(远离第一防火板311)的一防火单元板3151的自由端与管道50朝向该防火单元板3151的端部铰接。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单元板3151可为防火复合板。这样,当一管道50相对于另一管道50进行伸缩移动时,折叠伸缩机构315a可随管道50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伸缩移动,从而有效避免第一防火板311与管道50之间出现热量传递通道,起到防火隔热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每二相邻的所述防火单元板3151通过合页进行铰接。如此,每二相邻的防火单元板3151之间的间隙得以有效减小,从而有效避免了热量通过防火单元板3151之间的间隙向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和第二防火板313传递,减少了到达折叠伸缩隔热组件35和第二防火板313的热量,进而有效提升了折叠伸缩机构315a的防火隔热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移动组件317包括:
第三防火板3171,所述第三防火板3171固定于管道50并贴合于所述第二防火板313背离所述第一防火板311的表面,所述第三防火板3171开设有条形孔3172,所述条形孔3172沿管道50的延伸方向设置;
限位柱3173,所述限位柱3173凸设于所述第二防火板313背离所述第一防火板311的表面,所述限位柱3173插设于所述条形孔3172内;
所述限位柱3173沿管道50的延伸方向于所述条形孔3172内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防火板3171与所述第二防火板313发生相对位移。
本实施例中,第二防火板313上设有螺栓,该螺栓的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部3177分螺杆凸设于第二防火板313的上表面,螺杆远离头部的端部贯穿第二防火板313的下表面并连接有螺母。此时,凸设于第二防火板313上表面的部分螺杆通过第三防火板3171的条形孔3172而贯穿第三防火板3171,螺栓的头部凸设于第三防火板3171的上表面。可以理解的,凸设于第一防火板311上表面的螺栓的头部和与该头部连接部3177分螺杆共同形成了所述限位柱3173,该限位柱3173插设于第三防火板3171的条形孔3172内,这样,当一管道50相对于另一管道50进行伸缩移动时,第三防火板3171与第二防火板313之间亦可发生相对位移,此时,限位柱3173(即插设于条形孔3172内的螺杆)可沿管道50的延伸方向(即移动方向)于条形孔3172内移动,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第三防火板3171可有效封堵第二防火板313与管道50之间产生的通道,避免热量通过该通道而达到防水带组件10,从而有效提升防火组件30的防火隔热效果。可以理解的,第三防火板可为防火复合板。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移动组件317还包括固定件3175,所述固定件3175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3176和连接部3177,所述固定部3176固定于管道50,所述第三防火板3171固定于所述连接部3177。
本实施例中,固定部3176和连接部3177均为条型钢,固定部3176的端部和连接部3177的端部相固接而形成“L”型固定件3175,并且,该固定件3175的固定部3176贴合并固定于管道50的端面,此时,第三防火板3171固定于连接部3177的下表面。如此,防火组件30的活动端亦得以有效的固定支撑,从而有效增加了防火组件30的结构稳定性,保障了防火组件30的防火隔热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条形孔3172贯穿所述连接部3177,所述限位柱3173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311的端部穿过所述条形孔3172并贯穿所述连接部3177背向所述第三防火板3171的表面。如此,可进一步增加第三防火板3171与第二防火板313之间相对位移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提升防火组件30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柱3173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311的端部设有止挡部3174,所述止挡部3174抵持于所述连接部3177背向所述第三防火板3171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止挡部3174呈环圈状设置,且其内径小于螺栓头部的外径。止挡部3174套设于螺栓的螺杆,且与螺栓头部的下表面相抵持,并且,止挡部3174背离螺栓头部的表面(止挡部3174的下表面)抵持于连接部3177背离第三防火板3171的表面,此时,螺杆远离头部的端部连接的螺母抵持于第二防火板313的下表面,即,止挡部3174与螺母通过螺杆将固定件3175的连接部3177、第三防火板3171、及第二防火板313锁合在一起,如此,为防火组件30的活动端提供了有效的固定支撑,增加了防火组件30的结构稳定性,保障了防火组件30的防火隔热性能。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件3175的连接部3177的横截面呈倒置的“T”型,此时,第三防火板3171上的条形孔3172可设置两个,两个条形孔3172相互平行并贯穿“T”型连接部3177的两翼,并参照前述结构相应设置限位柱3173。如此,可进一步增加第三防火板3171与第二防火板313之间相对位移的稳定性,为防火组件30的活动端提供更加有效的固定支撑。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火板311的厚度为H1,28.5mm≤H1≤36mm。
第一防火板311起到初步防火的作用,因此,厚度不宜太薄,若太薄无法起到防火的目的,设置为大于等于28.5mm,即可实现上述的防火目的。当然,第一防火板311的厚度也不宜过过厚,过厚会影响管道50的整体装配,因此,将第一防火板311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36mm。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第一防火板311的运输和装配,第一防火板311包括三层层叠设置的防火复合板,每一防火复合板的厚度范围为:9.5mm至12mm。
第一防火板311的整体厚度需要满足上述的需求,因此,第一防火板311若设置为整块的板,在运输和装配的过程中较为不便,所以,采用三层层叠设置的防火复合板,可以方便运输和装配。当然,每一层防火复合板的厚度要满足9.5mm至12mm,以使得整体的厚度满足上述的需求。
三层防火复合板可采用自攻螺丝的方式进行组装,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组装,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并且,为了实现更好的防火效果,可以采用如下设置:
三层防火复合板由下至上厚度逐渐减小,并且,三层防火复合板的整体厚度还要满足28.5mm≤H1≤36mm的要求。因为,位于最下方的防火复合板的厚度需要足够厚,这样,在产生较大的火势时,该位于最下方的防火复合板能起到第一层的抵御作用,并且不会因火势过大而产生形变,从而有效保障第一防火板311整体的防火性能。
结合上述方案,对于第二防火板313的设置如下:所述第二防火板313的厚度为H2,28.5mm≤H2≤36mm。
第二防火板313起到最终防火隔热的作用,因此,厚度同样不宜太薄,若太薄无法起到防火隔绝温度的目的,设置为大于等于28.5mm,即可实现上述防火隔绝温度的目的。当然,第二防火板313的厚度也不宜过厚,过厚会影响管道50的整体装配,因此,将第二防火板313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36mm。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第二防火板313的运输和装配,第二防火板313包括三层层叠设置的防火复合板,每一防火复合板的厚度范围为:9.5mm至12mm。
同样的,为了实现更好的防火隔热效果,可以采用如下设置:
三层防火复合板由下至上厚度逐渐减小,并且,三层防火复合板的整体厚度还要满足28.5mm≤H2≤36mm的要求。因为,位于最下方的防火复合板的厚度需要足够厚,这样,在产生较高的温度时,该位于最下方的防火复合板能起到第一层的抵御作用,并且不会因温度过高而产生形变,从而有效保障第一防火板311整体的防火隔热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防火复合板是一种复合钢板,内层是掺加纤维的水泥核心层,外侧为0.5mm厚有孔镀锌钢板。
在本实用新型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一实施例中,隔热件33为石棉。石棉亦称“石棉纤维”,为可分裂成富有弹性纤维丝的某些硅酸盐矿物的总称。其化学式为:3MgO·2SiO2·2H2O,呈纤维状,绿黄色或白色,分裂成絮时呈白色,丝绢光泽,纤维富有弹性,石棉具耐酸、耐碱和耐热性能,又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隔热件33采用石棉材质,可以较好的防火隔热。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件33的厚度为H3,120mm≤H3≤150mm。
同样的,隔热件33厚度不宜太薄,若太薄无法起到隔绝温度的目的,设置为大于等于120mm,即可实现上述的隔绝温度目的。当然,隔热件33的厚度也不宜过厚,过厚会影响管道50的整体装配,因此,将隔热件33的厚度设置为小于等于150mm。
可以理解的,该隔热件33采用石棉时,在安装时会采用预压缩的方式进行安装,也即在同样的高度下,使得石棉的密度更大,以进行更好的防火隔热。
具体地,如图1所示,每一管道50的端面均凸设有连接段51,防水带组件10连接两相邻的连接段51,防水带组件10、两连接段51、两相邻管道50的端部以及第一防火板311围设形成防火空间70,隔热件33和第二防火板313位于该防火空间70内。
如此设置的防火空间70,既可方便装配防火组件30和防水带组件10,又使得整体的结构紧凑。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水带组件和防火组件,所述防水带组件和所述防火组件设于沉管隧道两相邻的管道之间,所述防火组件与所述防水带组件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防水带组件的内侧,所述防火组件包括:
防护板组件,所述防护板组件包括第一防火板、第二防火板、第一移动组件、及第二移动组件,所述第一防火板与所述第二防火板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二防火板的内侧,所述第一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所述第二防火板的一端与一管道连接,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可移动地连接于另一管道,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连接于同一管道;
隔热件,所述隔热件位于所述第一防火板和第二防火板之间;
折叠伸缩隔热组件,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和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之间,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和所述隔热件,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隔热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二相邻的所述隔热板通过合页进行铰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为石棉板、玻璃纤维板、或聚氨酯泡沫塑料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背离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的端部与管道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火组件包括若干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若干所述折叠伸缩隔热组件沿所述第一防火板和所述第二防火板的排列方向层叠设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为折叠伸缩机构,所述折叠伸缩机构的两个自由端分别铰接于管道和所述第一防火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伸缩机构包括若干首尾铰接的防火单元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二相邻的所述防火单元板通过合页进行铰接。
9.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
第三防火板,所述第三防火板固定于管道并贴合于所述第二防火板背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表面,所述第三防火板开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沿管道的延伸方向设置;
限位柱,所述限位柱凸设于所述第二防火板背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表面,所述限位柱插设于所述条形孔内;
所述限位柱沿管道的延伸方向于所述条形孔内移动,以使所述第三防火板与所述第二防火板发生相对位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包括相连接的固定部和连接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管道,所述第三防火板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贯穿所述连接部,所述限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端部穿过所述条形孔并贯穿所述连接部背向所述第三防火板的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柱远离所述第一防火板的端部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抵持于所述连接部背向所述第三防火板的表面。
13.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火板的厚度为H1,28.5mm≤H1≤36mm;
且/或,所述第二防火板的厚度为H2,28.5mm≤H2≤36mm;
且/或,所述隔热件的厚度为H3,120mm≤H3≤150mm。
CN201820037596.6U 2018-01-10 2018-01-10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Active CN2080094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37596.6U CN208009478U (zh) 2018-01-10 2018-01-10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37596.6U CN208009478U (zh) 2018-01-10 2018-01-10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09478U true CN208009478U (zh) 2018-10-26

Family

ID=638826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37596.6U Active CN208009478U (zh) 2018-01-10 2018-01-10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0947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6223A (zh) * 2018-01-10 2018-04-24 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56223A (zh) * 2018-01-10 2018-04-24 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107956223B (zh) * 2018-01-10 2019-12-20 中国建筑工程(香港)有限公司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18233A (zh) 机械锚固网格加强筋无机改性泡沫保温板的外保温墙体
CN208009478U (zh)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208009482U (zh)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101695954B (zh) 船用铠装防火隔热板制造方法
CN107989071B (zh) 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107956224A (zh)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208009481U (zh) 具有固定结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107956223A (zh)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208009479U (zh) 具有连接结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112696066A (zh) 一种户外变电柜防护装置
CN208009472U (zh) 具有线性移动机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208009480U (zh)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结构
CN101736820B (zh) 一种带柔性定位件的保温构件
CN208009477U (zh)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107956222B (zh) 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DE102007050639B4 (de) Brandschutzverkleidung
CN207905141U (zh) 一种无机插层聚氨酯保温板
CN108118720B (zh) 具有连接结构的沉管隧道管节接头防火结构
CN220058533U (zh) 一种装配式三明治防火墙板
CN220471015U (zh) 一种新型硬质闭孔阻燃型聚氨酯泡沫塑料pur管壳
CN221118823U (zh) 一种高阻燃保温板
CN217734403U (zh) 一种防火隔热保温岩棉板
CN212021886U (zh) 一种具有隔音降噪效果的复合板材
CN216078660U (zh) 一种具有防火功能的高强度pvc管
CN219118424U (zh) 一种防火保温水泥纤维复合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