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89302U - 双齿轮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双齿轮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89302U
CN207989302U CN201820187062.1U CN201820187062U CN207989302U CN 207989302 U CN207989302 U CN 207989302U CN 201820187062 U CN201820187062 U CN 201820187062U CN 207989302 U CN207989302 U CN 2079893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holder
support
close
speed reduc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8706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华雷
董德权
徐文君
陈竞新
顾玉兴
丁永强
金宁博
范潇萌
刘辉
江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anuc Robo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anuc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anuc Robo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anuc Robo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8706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893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893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893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双齿轮泵系统,属于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基座;减速机,减速机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电机,电机与减速机的输入端连接;联轴器,联轴器靠近第四支架的一端与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齿轮组件,主动齿轮布置在两从动齿轮之间,且主动齿轮的轮齿分别与两从动齿轮的轮齿啮合,联轴器靠近第三支架的一端与主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的一端连接;曲面齿联轴器,每一曲面齿联轴器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分别与每一从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连接;齿轮泵,每一齿轮泵分别与每一曲面齿联轴器靠近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可以减小设备布置空间,降低设备成本。

Description

双齿轮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双齿轮泵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单套齿轮泵系统一般是一套电机、减速机通过联轴器与齿轮泵直接相联,如需选用两套齿轮泵必须配备两套相同的系统,对空间、成本要求较高。且该系统零件需要较高加工精度,对安装和装配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双齿轮泵系统,本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单套电机、减速机系统可以同时控制两套齿轮泵,根据齿轮泵末端流量输出的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电机、减速机。齿轮组件可以调节输出速比增大减速机最终输出扭矩,减小电机减速机的规格型号节约成本。因齿轮泵内部结构特殊齿轮泵轴不能直接受径向力,曲面齿联轴器可以一定程度的消除径向力保护齿轮泵。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双齿轮泵系统,包括:
一基座,基座设置在机器人立柱上,基座的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以及第四支架;
一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减速机固设在所述第四支架;
一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端连接;
一联轴器,联轴器布置在第四支架和第三支架之间,联轴器靠近第四支架的一端与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
一齿轮组件,齿轮组件布置在第三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齿轮组件包括一主动齿轮和两从动齿轮,主动齿轮布置在两从动齿轮之间,且主动齿轮的轮齿分别与两从动齿轮的轮齿啮合,联轴器靠近第三支架的一端与主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的一端连接;
两曲面齿联轴器,两曲面齿联轴器布置在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之间,每一曲面齿联轴器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分别与每一从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连接;
两齿轮泵,两齿轮泵固设在第一支架,每一齿轮泵分别与每一曲面齿联轴器靠近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以及第四支架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基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三支架设置有三通孔,第二支架设置有三通孔。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主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的一端套在第三支架中间的所述通孔内,主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套在第二支架中间的所述通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每一从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的一端套在第三支架边缘的所述通孔中,每一从动齿轮靠近第二支架的一端套在第二支架边缘的所述通孔中。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中,还具有这样的特征,主动齿轮的齿顶圆半径小于从动齿轮的齿顶圆半径。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可以减小设备布置空间,并且利于可以调节输出速比增大减速机最终输出扭矩,减小电机减速机的规格型号节约成本。因齿轮泵内部结构特殊齿轮泵轴不能直接受径向力,曲面齿联轴器可以一定程度的消除径向力保护齿轮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齿轮泵系统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附图中:1、基座;11、第一支架;12、第二支架;13、第三支架;14、第四支架;21、电机;22、减速机;3、联轴器;4、齿轮组件;41、主动齿轮;42、从动齿轮;5、曲面齿联轴器;6、齿轮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作具体阐述。
图1为双齿轮泵系统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以减小设备布置空间,该双齿轮泵系统包括:基座1、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第四支架14、电机21、减速机22、联轴器3、齿轮组件4、主动齿轮41、从动齿轮42、曲面齿联轴器5、齿轮泵6。
在本实施例中,基座1设置在机器人立柱上,基座1的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以及第四支架14。减速机22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其中输入端布置在减速机22的后端,输出端布置在减速机22的前端,减速机22固设在第四支架14,电机21与减速机22的输入端连接。联轴器3布置在第四支架14和第三支架13之间,联轴器3靠近第四支架14的一端与减速机22的输出端连接。齿轮组件4布置在第三支架13和第二支架12之间,齿轮组件4包括一主动齿轮41和两从动齿轮42,主动齿轮41布置在两从动齿轮42之间,且主动齿轮41的轮齿分别与两从动齿轮42的轮齿啮合,联轴器3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与主动齿轮41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连接。两曲面齿联轴器5布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每一曲面齿联轴器5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分别与每一从动齿轮42的齿轮轴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连接。两齿轮泵6固设在第一支架11,每一齿轮泵6分别与每一曲面齿联轴器5靠近第一支架11的一端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以及第四支架14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基座1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三支架13设置有三通孔,该三通孔沿着第三支架13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二支架12设置有三通孔,该三通孔沿着第二支架1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主动齿轮41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套在第三支架13中间的通孔内,主动齿轮41的齿轮轴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套在第二支架12中间的通孔内。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每一从动齿轮42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套在第三支架13边缘的通孔中,每一从动齿轮42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套在第二支架12边缘的通孔中。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主动齿轮41的齿顶圆半径小于从动齿轮42的齿顶圆半径。
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意图。
双齿轮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电机与减速机系统2输出扭矩带动联轴器3转动,联轴器3带动主动齿轮41转动,主动齿轮41与从动齿轮42啮合从而带动从动齿轮42转动,从动齿轮42通过曲面齿联轴器5将扭矩传递至齿轮泵6,从而使齿轮泵6工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齿轮泵系统中基座1设置在机器人立柱上,基座1的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以及第四支架14,第一支架11、第二支架12、第三支架13以及第四支架14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与基座1连接,其中第三支架13设置有三通孔,第二支架12设置有三通孔。减速机22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其中输入端布置在减速机22的后端,输出端布置在减速机22的前端,减速机22固设在第四支架14,电机21与减速机22的输入端连接。联轴器3布置在第四支架14和第三支架13之间,联轴器3靠近第四支架14的一端与减速机22的输出端连接。齿轮组件4布置在第三支架13和第二支架12之间,齿轮组件4包括一主动齿轮41和两从动齿轮42,主动齿轮41布置在两从动齿轮42之间,且主动齿轮41的轮齿分别与两从动齿轮42的轮齿啮合,主动齿轮41的齿顶圆半径小于从动齿轮42的齿顶圆半径。主动齿轮41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套在第三支架13中间的通孔内,主动齿轮41的齿轮轴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套在第二支架12中间的通孔内。每一从动齿轮42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套在第三支架13边缘的通孔中,每一从动齿轮42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套在第二支架12边缘的通孔中。联轴器3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与主动齿轮41的齿轮轴靠近第三支架13的一端连接。两曲面齿联轴器5布置在第一支架11和第二支架12之间,每一曲面齿联轴器5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分别与每一从动齿轮42的齿轮轴靠近第二支架12的一端连接。两齿轮泵6固设在第一支架11,每一齿轮泵6分别与每一曲面齿联轴器5靠近第一支架11的一端连接。该双齿轮泵系统可以减小设备布置空间,并且利于可以调节输出速比增大减速机最终输出扭矩,减小电机减速机的规格型号节约成本。因齿轮泵内部结构特殊齿轮泵轴不能直接受径向力,曲面齿联轴器可以一定程度的消除径向力保护齿轮泵。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双齿轮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所述基座设置在机器人立柱上,所述基座的上端面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二支架、第三支架以及第四支架;
一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所述减速机固设在所述第四支架;
一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端连接;
一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布置在所述第四支架和所述第三支架之间,所述联轴器靠近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出端连接;
一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组件布置在所述第三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所述齿轮组件包括一主动齿轮和两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布置在两所述从动齿轮之间,且所述主动齿轮的轮齿分别与两所述从动齿轮的轮齿啮合,所述联轴器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与所述主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连接;
两曲面齿联轴器,两所述曲面齿联轴器布置在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每一所述曲面齿联轴器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分别与每一所述从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连接;
两齿轮泵,两所述齿轮泵固设在所述第一支架,每一所述齿轮泵分别与每一所述曲面齿联轴器靠近所述第一支架的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齿轮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所述第三支架以及所述第四支架分别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所述基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齿轮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架设置有三通孔,所述第二支架设置有三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齿轮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套在所述第三支架中间的所述通孔内,所述主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套在所述第二支架中间的所述通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齿轮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从动齿轮的齿轮轴靠近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套在所述第三支架边缘的所述通孔中,每一所述从动齿轮靠近所述第二支架的一端套在所述第二支架边缘的所述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齿轮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的齿顶圆半径小于所述从动齿轮的齿顶圆半径。
CN201820187062.1U 2018-02-02 2018-02-02 双齿轮泵系统 Active CN2079893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87062.1U CN207989302U (zh) 2018-02-02 2018-02-02 双齿轮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87062.1U CN207989302U (zh) 2018-02-02 2018-02-02 双齿轮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89302U true CN207989302U (zh) 2018-10-19

Family

ID=63822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87062.1U Active CN207989302U (zh) 2018-02-02 2018-02-02 双齿轮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893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1191A (zh) * 2018-02-02 2018-08-03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双齿轮泵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1191A (zh) * 2018-02-02 2018-08-03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双齿轮泵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46461A (zh) 伺服舵机及机器人
CN108361191A (zh) 双齿轮泵系统
CN207989302U (zh) 双齿轮泵系统
CN206478170U (zh) 伺服舵机及机器人
CN104858701A (zh) 一种用于数控机床的直线进给装置
CN204253774U (zh) 一种实现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的装置
CN204041448U (zh) 互不串油的三联齿轮马达泵
CN102152737A (zh) 基于液压或电传动的平行轴式主传动装置的传动系统
CN110630692A (zh) 直角型减速机
CN203363012U (zh) 筛摆差速减速器
CN202441869U (zh) 一种用于调整齿轮与齿条之间的间隙的调节机构
CN109176736A (zh) 多孔钻机构
CN201597037U (zh) 可组合的机器人关节
CN103335069A (zh) 筛摆差速减速器
CN202091438U (zh) 紧凑型行星减速器
CN204628433U (zh) 单动力源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
CN210715754U (zh) 直角型减速机
CN204327885U (zh) 一种数控无级变速器
CN100394069C (zh) 正交动力传递装置
CN209520738U (zh) 抛光治具自转机构及玻璃抛光治具
CN207772888U (zh) 一种一体输入轴式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输入轴支撑装置
CN203297571U (zh) 一种传动箱
CN202798324U (zh) 伺服数控机床滑台齿轮传动装置
CN101968106A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自动变速装置
CN206754289U (zh) 双伺服蜗轮蜗杆减速机以及机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