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49868U -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49868U
CN207949868U CN201720635381.XU CN201720635381U CN207949868U CN 207949868 U CN207949868 U CN 207949868U CN 201720635381 U CN201720635381 U CN 201720635381U CN 207949868 U CN207949868 U CN 2079498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lip
wall
fold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3538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莫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Fiv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3538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498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498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49868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包含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含下部外壳以及与其相连接并向远端延伸的中空套管,所述第一密封组件,第二密封组件和中空套管包含联通并大致对齐的器械通道,所述中空套管包含内柱面和外柱面以及其间的套管壁;所述中空套管的远端还包含开放的套管唇,所述套管唇包含开口唇部和过渡唇部其间的倾斜柱面,所述内柱面和倾斜柱面限定出套管斜壁;所述气囊组件包含气囊唇和与之连接的气囊体,所述气囊唇向远端延伸形成与所述套管斜壁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气囊斜壁;所述气囊唇向近端延伸与所述气囊体连接并顺滑过渡;所述气囊体包括多个轴向或环形设置的褶皱。

Description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创手术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含气囊的穿刺器。
背景技术
穿刺器是一种微创手术中(尤其是腹腔镜手术),用于建立进入体腔的人工通道的手术器械,通常由套管组件和穿刺针组成。其临床的一般使用方式为:先在患者皮肤上切开小口,再将穿刺针贯穿套管组件,然而一起经皮肤开口处穿透腹壁进入体腔。一旦进入体腔后穿刺针被取走,留下套管组件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
硬管腔镜手术中,特别是腹腔镜手术中,通常采用气腹机向患者腹腔持续的灌注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气体)并维持稳定的气压(约13~15mmHg),以获得足够的手术操作空间。套管组件通常由套管,外壳,密封膜(亦称器械密封)和零密封(亦称自动密封)组成。所述套管从体腔外穿透至体腔内,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所述外壳将套管、零密封和密封膜连接成一个密封系统。所述零密封通常不提供对于插入器械的密封,而在器械移走时自动关闭并形成密封。所述密封膜在器械插入时箍紧器械并形成密封。
目前腹腔镜手术的进腹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开放式(Hasson法)和封闭式(Veress针法)。其中Hasson法主要用于可能存在腹壁粘连的患者。Hasson法通常首先沿肚脐上缘或下缘做2cm切口,其切口贯穿整个腹壁,再经由此切口伸入手指探查,分离腹腔壁与网膜或肠管的粘连;然后在直视下插入Hasson套管系统,并经由Hasson套管向患者腹腔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形成气腹。封闭式法又称为直接穿刺法,即仅将患者穿刺位置腹壁的表皮作小切口,然后再将穿刺针贯穿套管组件,经由此小切口穿透腹壁进入体腔。
目前已披露的Hasson套管系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例如美国实用新型专利US5203773披露的一种含铰链结构的套管组件,通过铰链旋转胀大固定,因易出现泄漏而逐渐被弃用。第二类,例如美国实用新型专利US5257973披露的锥形固定件和光滑套管组件共同组成的Hassan套管系统,首先将锥形件缝合固定在切口中,再将光滑套管组件固定在所述锥形固定件中,因其成本低廉而广泛应用,但其使用操作相对复杂且对患者造成了二次伤害。第三类,例如美国实用新型专利US5468248,US6908454,US8888692中披露的含气囊套管组件,所述气囊可采用注射器选择性的充气胀大将套管组件固定在患者腹壁,放气释放缩小气囊便于套管组件经由患者的皮肤切口插入和拔出。所述胀大气囊可将套管组件牢固的固定在患者皮肤切口处并实现接触区域的密封,且对于患者创口的伤害较小。但此类气囊套管组件的结构复杂且成本较高,价格昂贵。
所述气囊套管组件通常只用于Hasson法领域,到目前为止,已披露和已商业化的气囊套管组件基本不能用于直接穿刺法中。主要因含气囊套管组件的穿刺器穿透患者体壁过程的阻力太大,不利于手术医生控制或存在较大的刺破患者体内器官的风险。而相对于不含气囊的套管组件,所述气囊套管组件因其在患者腹壁上的固定更可靠而受医生喜爱,然而含气囊套管组件的穿刺力较大限制了所述气囊套管组件在直接穿刺法领域的应用,而且到目前为止已披露的和已商业化的气囊套管组件,尚未妥善的解决穿刺力较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包含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含下部外壳以及与其相连接并向远端延伸的中空套管,所述第一密封组件,第二密封组件和中空套管包含联通并大致对齐的器械通道,其中,所述中空套管包含内柱面和外柱面以及其间的套管壁;所述中空套管的远端还包含开放的套管唇,所述套管唇包含开口唇部和过渡唇部其间的倾斜柱面,所述内柱面和倾斜柱面限定出套管斜壁;所述套管组件还包含可充气胀大的气囊组件,用以充放气的单向阀组件以及将所述气囊组件和单向阀组件联通的气流通道;所述气囊组件包含气囊唇和与之连接的气囊体,所述气囊唇向远端延伸形成与所述套管斜壁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气囊斜壁;所述气囊唇向近端延伸与所述气囊体连接并顺滑过渡;所述气囊体包括多个轴向或环形设置的褶皱,所述气囊体经放气排空并折叠后,所述褶皱有规律的堆积,避免形成垂直于轴线的环形台阶状突变结构;所述气囊组件安装在所述中空套管的外部,所述气囊唇包覆在所述套管唇的外表面,所述气囊斜壁和套管斜壁形成锥度配合;且所述气囊斜壁和套管斜壁之间固定形成环形的完全封闭的锥度接缝区域从而将所述气囊唇和套管唇连接成一个整体。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唇和气囊体具有均匀的壁厚Ta3,且0.05mm≤Ta3≤0.1mm。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体包含气囊近端过渡区,气囊远端过渡区以及两者之间延伸的气囊主体,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包括由横向的褶皱组成的等径波纹管,所述气囊主体包括从远端向近端由横向的褶皱组成的逐渐增大的锯齿形台阶的变径波纹管;施加外力压缩将所述等径波纹管转变成舒张状态,所述变径波纹管压缩贴合成鱼鳞片结构。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体包含气囊近端过渡区,气囊远端过渡区以及两者之间延伸的气囊主体;所述气囊体上环向设置的褶皱包含褶皱峰和褶皱谷以及在其间延伸的褶皱壁,所述褶皱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在气囊远端过渡区的褶皱壁的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逐渐增大,在气囊主体的褶皱壁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基本保持均等,在气囊近端过渡区的褶皱壁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逐渐减小。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褶皱峰在所述气囊远端过渡区与轴线成锐角Ad;所述褶皱峰在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与轴线成锐角Ap;且Ad<Ap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组件还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包含外管近端,外管远端以及延伸其间的外管壁,所述外管远端与外柱面形成非完全封闭的接缝区域,而所述外管近端与所述外柱面和单向阀组件的阀座的外表面固定形成完全封闭的近端接缝区域,所述外套管和外柱面之间形成联通所述气囊组件和单向阀组件的气流通道。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气囊斜壁和套管斜壁之间固定方式包含焊接方式或胶水粘接方式。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倾斜柱面与所述内柱面之间的夹角Alip,其中3°≤Alip≤15°。
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含体外固定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垫和锁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充分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质,下面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穿刺器5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穿刺器5远端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所述穿刺器5远端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4是现有技术穿刺器7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现有技术的内套管54的远端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外套管55的远端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4所示穿刺器7远端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7所述穿刺器7远端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套管组件100的立体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套管组件100的爆炸视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下仓体123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下仓体123的轴向剖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下仓体123的远端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4是图10所述的气囊组件250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气囊组件250远端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6是图9所示的第二密封组件120的轴向剖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组件120的远端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8是图16所示的单向阀组件140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9是图18所示19-19剖视图;
图20是体外固定组件160的爆炸视图;
图21是图20所示固定套组件的组装后的立体视图;
图22是图20所示固定组件的剖视图;
图23是包含体外固定组件的套管组件100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图23所示套管组件100的临床应用模拟视图;
图25是折叠状态的气囊体270的模拟图;
图26是压缩状态的气囊体270的模拟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气囊组件450的立体示意图;
图28是图27所示气囊组件的远端部分剖视图的放大图;
图29是图28所示29-29剖视图;
图30是另一实施例下仓体123a的立体示意图(未安装气囊);
图31是图30所示下仓体123a的立体示意图(已安装气囊):
图32是图31所示下仓体123a远端部分的剖视图;
图33是气囊吹胀后图29截面的胀大模拟视图;
图34是气囊排空后图29截面的收缩模拟视图;
图35是又一实施例的气囊组件550的立体示意图;
图36是又一实施例的气囊组件650的立体示意图;
图37是又一实施例的气囊组件750的立体示意图。
在所有的视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等同的零件或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但是,应该理解所公开的实施方案仅是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因此,这里公开的内容不是被解释为限制性的,而是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以及作为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为方便表述,后续凡接近操作者的一方定义为近端,远离操作者的一方定义为远端,凡沿穿刺针杆部的轴线方向或套管组件的套管轴线方向定义为轴向,大致垂直轴向的方向定义为横向。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穿刺器通常包含套管组件和穿刺针。套管组件通常包括器械密封,零密封和中空套管。例如在此引用CN201610630336.5,即实用新型名称为“一种褶皱型的穿刺器密封系统”,2016年8月2日提交的中国实用新型申请中披露的套管组件。穿刺针通常包括手柄部分,杆部分和远端部分。例如在此引用CN201611125444.3,即实用新型名称为“改良的无刀可视穿刺针”,2016年12月9日提交的中国实用新型申请中披露的穿刺针。
参考图1-3,一种现有的用于直接穿刺法的穿刺器5包含穿刺针10,套管组件30和轴线6。所述穿刺针10包含手柄部分11和可视头13以及在其间延伸的杆部分12。由远端向近端,所述可视头13可划分为顶端部分19,矛型部分18,过渡部分17和基础部分16。所述顶端部分19,矛型部分18,过渡部分17和基础部分16依次连接,其中所述顶端部分19与矛型部分18的连接可以是不顺滑的,因所述顶端部分和矛型部分的形状和尺寸相对细小锋利,当所述穿刺针10刺入患者肌肉或组织中的过程中,主要起刺穿和分离作用。而所述矛型部分18,过渡部分17和基础部分16之间的连接通常是流线型的顺滑的过渡,以利于挤开和胀大创口并减小穿刺力。同时,所述基础部分16还包含与套管组件30的套管32的内孔尺寸相匹配的圆柱部分15,以利于穿刺针和套管组件形成顺滑过渡,有利于减小所述套管组件30挤开和胀大创口的所需的穿刺力。
继续参考图1-3,所述套管组件30包含密封组件31和套管唇40以及在其间延伸的中空套管33。所述套管33包含具有内直径D1的内柱面35和具有外直径D2的外柱面34以及其间的套管壁部分36。一种12mm规格的套管组件30,其中D1=12.8mm,D2=14.6mm。所述套管唇40包含开口唇部49和过渡唇部47及其间的倾斜柱面48,所述内柱面35和倾斜柱面48限定出倾斜壁部分46。所述倾斜壁部分46在开口唇部位置的壁厚为T1,在过渡唇部位置的壁厚为T2,所述套管壁部分36的壁厚大约等于T2;所述倾斜壁部分46的壁厚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加,通常壁厚增加的速率较小,使得穿刺针10和套管组件30之间的过渡更加顺畅。现主要参考图3,一种典型的设计方案中,0.1mm≤T1≤0.3mm,0.8mm≤T2≤1.1mm,所述倾斜柱面48与所述内柱面35之间的夹角A1,3°≤A1≤15°;所述倾斜壁部分46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L1,6mm≤L1≤12mm。
已披露或已商业化的气囊套管组件中,例如US5468248和US6908454披露的包含弹性材料气囊的套管组件,通常采用双层套管并辅以胶水粘接的方式固定气囊,其套管唇过渡不顺滑,通常不能用于所述直接穿刺法领域。例如US8888692(简称P692)披露的含非弹性材料气囊的套管组件具有更小的外径,有助于减小所述穿刺过程的穿刺力。在此引用并基于专利P692披露的气囊套管组件。图4-8描绘与所述专利P692披露的含气囊穿刺器基本等同的一种含气囊穿刺器7。简单的说,所述穿刺器7包含穿刺针10,气囊套管组件50和轴线8。所述气囊套管组件50包含密封组件51和与之相连并朝向远端延伸的套管53,所述套管53包含内套管54和外套管55。现参考图5,所述内套管54包含套管唇60和连接其与所述密封组件51的中空管部56。所述中空管部56包含具有内直径D1的内柱面61和具有外直径D4的外柱面63以及其间的套管壁部分62。所述套管唇60包含开口唇部69和过渡唇部67其间的倾斜柱面68,所述内柱面61和倾斜柱面68限定出倾斜壁部分66。所述中空管部56临近所述套管唇60的环形凹槽70,所述环形凹槽70包含台阶面79和过渡面77和介于其间的具有直径D7的凹槽面78。所述凹槽70将所述套管壁部分62分成套管远端壁62a,套管凹槽壁62b和套管近端壁62c三部分。所述中空管部56与所述密封组件51连接位置的临近区域包含单向阀组件52,流道58沿着所述套管壁部分62延伸并将所述凹槽70与所述单向阀组件52联通。继续参考图5,一种典型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倾斜壁部分66在开口唇部位置的壁厚为T3,在过渡唇部位置的壁厚为T4,所述套管凹槽壁62b的壁厚T5,其中0.1mm≤T3≤0.3mm,1.15mm≤T4≤1.25mm,0.6mm≤T5≤0.8mm。所述倾斜柱面68与所述内柱面61之间的夹角A4,25°≤A4≤45°,所述倾斜壁部分66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L4,2mm≤L4≤5mm。
现参考图6,所述外套管55包含外管远端89和外管近端87及其间的中空管部88。气囊80设置在外管远端89的临近区域,其中所述气囊80包含气囊体81,以及由气囊体81向远端延伸并与所述套管远端89连接的气囊远端过渡区83;以及由气囊体81向近端延伸并与所述中空管部88连接的气囊近端过渡区82。所述气囊远端89包含内直径为D7,外直径为D8,壁厚为T7的圆柱壁84。所述气囊体81的壁厚T8小于所述壁厚T7,所述过渡区83(82)的壁厚由T7渐变为T8。一种典型的设计方案和制造方案中,采用拉伸吹塑法制造所述外套管55,其中0.2mm≤T7≤0.3mm,0.01mm≤T8≤0.05mm,而且D8<D4
图7-8描绘了所述内套管54和外套管55远端位置的配合示意图。其中所述外管远端89和气囊80安装在所述环形凹槽70处,其中所述外管远端89与所述凹槽面78和台阶面79匹配。采用扎线圈91,扎线圈92分别将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82和外管远端89固定到凹槽70处并辅以胶水密封。通常所述外管远端89缠绕扎线圈92之后的尺寸仍然小于等于套管唇60的最大外径D4。现结合图3和图8,所述穿刺器5的远端,所述穿刺针10和所述套管组件30过渡顺滑;而所述穿刺器7的远端,所述穿刺针10和所述套管组件50的过渡不顺滑。主要包括两处不顺滑的过渡区域,其一是所述可视头13与套管唇60之间的尺寸突变,导致过渡不顺滑;其二是所述气囊本身的过渡不顺滑,特别是所述气囊远端过渡区83的壁厚尺寸不均和异形造成的不顺滑。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通过减小所述夹角A4可以减小所述可视头13与套管唇60之间的尺寸突变,然而减小所述夹角A4同时又要确保所述环形凹槽70具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又要确保D8<D4,则所述倾斜壁部分66沿着轴线方向的长度L4应大于等于10mm。而所述气囊体81和外管远端89沿着轴向的尺寸通常大于等于20mm。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由于患者腹部空间限制,所述套管组件30或50的远端穿透腹壁进入腹腔的长度通常不超过20mmm,否则影响手术操作或导致穿刺过程中意外损伤内脏器官等风险,因此不能延长L4来减小过渡突变。
过渡突变对于穿刺力的影响相当大:例如专利P692披露的12mm规格的气囊套管组件(未经过气囊折叠)穿过组织切口,无气囊的杆部通过时,其阻力基本为零或很小,当气囊通过切口时,其峰值阻力达到25磅;而当采用气囊折叠技术后,其峰值阻力下降至13磅。这主要因为气囊经有规则的折叠可减小穿刺时气囊体无规则的堆积产生的结构尺寸突变,从而有助于较大程度的减小穿刺阻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柔性的气囊体的突变大小不同造成的阻力差异已经很大,所述可视头13与套管唇60之间刚性突变造成阻力增大将更明显。美国实用新型申请US20070066988A1中披露12mm规格的可视穿刺针的穿透患者腹壁的穿刺力(直接穿刺法)大约为15磅。通常低于15磅的穿刺力的操作舒适性较好,而高于18磅通常将影响手术医生对于穿刺过程的控制。显然,若算上气囊突变增加的阻力,以及可视头13与套管唇60之间突变造成的阻力,所述穿刺器7基本无法应用于直接穿刺法中。
图9-10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套管组件100。所述套管组件100包含轴线101和沿轴向布置的第一密封组件110和第二密封组件120。所述第一密封组件100包含夹在上仓体111和上盖体113之间的器械密封112。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含夹在下盖体121和下仓体123之间的零密封122。所述上仓体113,上盖体117,下盖体121和下仓体123依次连接组成外壳103。所述外壳103,器械密封112和零密封122组成包含大致对齐孔洞的密封系统。所述器械密封112在所述套管组件100中插入外部器械时箍紧器械并形成密封;所述零密封122通常不提供对于插入器械的密封,而在器械移走时自动关闭并形成密封。为节约篇幅,省略上仓体111,器械密封112,上盖体113,下盖体121,零密封122的结构及其连接固定方式的细节描绘和表述,可结合前述CN201610630336.5中国实用新型申请中披露的相关描述理解上述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已披露的现有技术中,所述器械密封112和零密封122的实现方式有多种,例如美国实用新型专利US8029475中披露的四瓣式器械密封组件,例如US7789861中披露的褶皱型器械密封组件,例如US6482181中披露的包含编织布的器械密封组件,例如US5443452披露的四瓣式零密封,例如US8034032中披露的鸭嘴式零密封等等。对其他已披露的器械密封,零密封及其外壳稍作适应性修改也可用于替代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器械密封,零密封,上仓体,上盖体,下盖体等。
继续参考图9-10,所述下仓体123还包含下部外壳124及与之相连并向远端延伸的中空套管210。所述下仓体123还包含气囊组件250,气阀组件130和单向阀组件140。所述气阀组件130包含气阀体130a和气阀芯130b,所述气阀芯130b装入气阀体130a中并一起装入横向贯穿所述下部外壳124的气阀安装孔125。
现参考图11-13,所述中空套管210包含具有内径Di的内柱面211和具有外径Do的外柱面213以及其间的厚度为Ta1套管壁212;所述中空套管210的远端还包含开放的套管唇220,所述套管唇220包含开口唇部229和过渡唇部228其间的倾斜柱面227,所述内柱面211和倾斜柱面227限定出套管斜壁226。所述套管斜壁226在开口唇部229位置的壁厚为Tb1,在过渡唇部228位置的壁厚为Tb2。如背景知识所述,所述套管斜壁226的壁厚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增加,通常壁厚增加的速率较小,使得穿刺针和套管组件之间的过渡更加顺畅。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Tb2=Ta,且0.1mm≤Tb1≤0.3mm,0.8mm≤Tb2≤1.1mm。通常Tb1<0.1mm难以制造而Tb1>0.3mm导致较为严重的过渡不顺滑。通常Tb2<0.8mm则中空套管210的强度不够,而Tb2>1.1mm时所述中空套管210的外径太大,不利于最低限度的降低对于患者的损伤。又一种优化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倾斜柱面227与所述内柱面211之间的夹角Alip,其中3°≤Alip≤15°。所述Alip<3°导致套管唇220的强度不够且难以制造,而所述Alip>15°导致穿刺针和套管组件之间的过渡不顺滑。
继续参考图11-13,所述中空套管210的近端位置包含用以安装单向阀组件140的阀座126。现参考图11-12,所述阀座126包含圆柱形侧壁限定安装孔126a和沉台孔126b。所述中空套管210还包含一条(或多条)流道216,所述流道216沿着所述外柱面213向近端延伸至穿透所述阀座126形成侧孔126c与所述沉台孔126b联通;所述流道216向远端延伸至所述中空套管210的远端部分,临近所述套管唇220的区域。
现参考图14-16,所述气囊组件250包含轴线251和沿轴线设置的外套管260和气囊唇部280以及介于其间的气囊体270。所述气囊体270包含气囊近端过渡区272和气囊远端过渡区276及在其间延伸的气囊主体274。所述气囊唇部280包含气囊开口唇289和气囊过渡唇287及在其间延伸的气囊斜壁288,所述气囊斜壁288限定出与所述套管斜壁226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圆锥形孔286。所述气囊过渡唇287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并与所述气囊远端过渡区276无缝链接并顺滑过渡。所述外套管260包含外管远端268和外管近端264及在其间延伸的外管壁266,所述外管远端268与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272无缝连接并顺滑过渡,所述外管壁266限定出与所述外柱面213形状和尺寸相适应的圆柱孔265,所述外管近端264限定出外管开口262。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气囊唇部280和气囊体270具有基本均匀的壁厚Ta3
继续参考图14-15,所述气囊远端过渡区276包含多个轴向设置的褶皱311,每一个所述褶皱311包含褶皱峰312和褶皱谷314以及在其间延伸的褶皱壁313。所述多个褶皱311由远端向近端依次连接成无缝的壳体且其横向向外延伸的尺寸大致相等,形成等径波纹管310。所述气囊主体274包含多个轴向设置的褶皱321,每一个所述褶皱321包含褶皱峰322和褶皱谷324以及在其间延伸的褶皱壁323。所述多个褶皱321由远端向近端依次连接成无缝的壳体且其褶皱峰322,褶皱谷324与轴线251的横向距离尺寸逐渐增大,即多个所述褶皱321形成包含锯齿形台阶的变径波纹管320。
塑胶材料按其硬度(邵氏硬度hardness)不同可大体划分成四类,硬塑(hardness≥86D),中等硬塑(83D≥hardness≥65D),半刚性塑料(98A≥hardness≥90A),软塑料(86A≥hardness≥10A)。材料的硬度可按ASTMD 2240-97相关规定测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气囊组件250采用硬塑料或中等硬度的塑料整体吹塑而成。专利P692披露的气囊制造材料,制作工艺和使用方法,也可以改进后用以本实用新型的气囊组件250的制造。
现参考图16-17,所述气囊组件250安装在所述中空套管210的外部,其中气囊唇280包覆在所述套管唇220的外表面;所述外套管260包覆在所述外柱面213的外部;所述气囊斜壁288与所述套管斜壁226匹配形成锥度配合230。一种实现方案中,以焊接方式(或胶水粘接方式)在所述气囊斜壁288和套管斜壁226之间形成环形的完全封闭的锥度接缝区域299,从而将所述气囊唇280和所述套管唇220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外管远端268与所述外柱面213焊接或胶水粘接在一起形而所述外管远端268与所述流道216之间不粘接(焊接),形成非完全封闭的接缝区域297;所述外管壁266与所述外柱面213接触但不固定或者采用胶水粘接固定;所述外管近端264与所述外柱面213和阀座126的外表面粘接在一起形成完全封闭的近端接缝区域295。则所述单向阀组件140,流道216,外柱面213,气囊组件250,近端接缝区域295和锥度接缝区域299组成封闭的气囊腔体290。
现参考图10,图16,图18和19,所述单向阀组件140包括阀帽141,单向塞145,弹簧146和阀座126。所述阀帽141包括贯穿其的气孔147,形成气孔147的内壁144,以及外壁143。所述内壁144和外壁143形成环形槽,并与阀座126限定的安装孔126a匹配,所述安装孔126a与所述侧孔126c联通。所述外壁143包括弹性臂142,所述弹性臂142远端设置了限位孔142a,其尺寸和位置与阀座126外侧的限位柱126d相匹配。在安装单向阀组件140时,首先将弹簧146放入阀座126中,然后装入单向塞145并将阀帽140扣入到阀座126上,弹性臂142变形后限位柱126d进入到限位孔142a中,并压缩弹簧146。由于弹簧146的反作用力将单向塞145向外推并顶住阀帽140内壁144,形成密封固定。
一种实现方案中,采用标准注射器经由所述单向阀组件140进行充气或放气。参考图18-19,其中所述气孔147的尺寸设计为与标准注射器尖嘴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所述气孔147的远端包含圆锥孔147b,而所述单向塞145包含与之锥度匹配的圆锥体145b以及向远端延伸形成的平面壁145a。所述平面壁145a包含通气槽145c而所述圆锥体145b包含一字或十字通气槽145d。自然状态下,弹簧146的反作用力将单向塞145向外推,所述圆锥体145b与所述圆锥孔147b相匹配形成密封,防止气囊腔体290中的气体外泄。
图16-19描绘了气囊组件250的充气胀大过程。具体的,将注射器SY口部插入到所述单向阀组件140的气孔147中,并向内顶开单向塞145,然后进行气体注入。气体通过单向塞145的通气槽145c和通气槽145d,再经由阀帽140内壁144的间隙进入到阀座126内,并经沉台孔126b,侧孔126c,流道216进入气囊体270之内将其胀大。取出注射器SY后,弹簧146的反弹力将单向塞145向外推,所述圆锥体145b与所述圆锥孔147b相匹配形成密封,避免气体泄漏。
如图20-23所示,套管组件100还包含体外固定组件160,所述体外固定组件160包括固定垫150和锁件155。所述固定垫150材料为柔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橡胶,海绵等。所述固定垫150包括其远端的垫远端151和垫近端153以及在其间延伸的环形垫槽152,所述孔154贯穿固定垫150,其孔径稍小于外套管260的外径,可通过胀大套入到外套管260的外部。垫远端151紧贴在腹壁的切口周围,保护切口,避免腹壁内的气压从切口位置泄漏。所述锁件155材料包括具有良好弹性的塑胶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或金属材料(例如SUS301)制成。所述锁件155包括锁件体156,以及锁件体156两端延伸出的把手157和限位边159。所述锁件体156通过预制卷曲形成锁件孔158,锁件155形成向内卷曲的锁紧力。锁件体156的向内的卷曲力将锁件体156两端的把手157和限位边159交错限定,两个把手157交错形成近似V型。通过将捏压或释放两个把手157,可以将锁件孔158扩大或缩小。如图22-24,将锁件155套入到固定垫150的垫槽152,由于锁件155形成向内卷曲的锁紧力,所以在锁件155释放状态下,锁件155将固定垫150锁紧并对孔154产生对内的抱紧力。
现参考图23-24,套管组件30穿透患者腹壁插入体腔后作为器械进出体腔的通道,手术过程中可能需要同时使用一个或多个套管组件。当外科医生操作各种器械,例如抓钳,剪刀,吻合器等手术器械和套管组件30之间接触产生摩擦力,这些摩擦力可能会导致套管组件30沿腹壁向体内或向体外运动,若不将套管组件30固定,可能会导致滑出腹壁或进一步插入体腔内部,因此套管组件牢固的固定在腹壁上就极其重要。所述套管组件100的气囊体270处于体腔内并被胀大,沿着套管组件100的轴向调整所述体外固定组件160的位置使得所述腹壁被加紧在所述气囊体270和体外固定组件160之间,从而将所述套管组件100牢固的固定在腹壁之上,可同时防止所述套管组件100向体内或向体外运动。
本实例所述的气囊组件250含有褶皱的气囊体270有利于减小穿刺力。现参考图16,图17,图25和图26;其中图17描绘了初始状态和吹胀状态的气囊体270;图25描绘了折叠状态的气囊体270;图26描绘了压缩状态的气囊体270。下面简单的描述气囊体270由初始状态转变成折叠状态,进而转变成压缩状态的情形:如图17所示,初始状态时,所述等径波纹管310处于折叠状态而所述变径波纹管320处于舒张状态;如图25所示,施加外力沿轴向拉伸所述褶皱311使所述等径波纹管310转变成舒张状态,同时沿轴向压缩所述褶皱321使得所述变径波纹管320处于折叠状态;如图26所示,继续施加外力压缩直到所述褶皱321相互部分堆叠且横向尺寸最小,相互堆叠的褶皱321形成类似鱼鳞片结构。前文所述的现有技术的气囊组件,穿刺过程中气囊突变和材料堆积等造成的穿刺阻力较大,而图26所述折叠并压缩褶皱形成的鱼鳞片状结构有利于减小突变和材料局部的过多堆积,从而有利于较大程度减小穿刺力。当所述套管组件100的气囊体270完全穿过创口进入患者体腔内部时,在使用注射器等注气设备或器械经由单向阀组件140向气囊体270内部注入足够的气体,注入气体推挤所述褶皱321舒张和所述变径波纹管320胀大。当手术完成需要拔出所述套管组件140时,使用注射器等设备或器械经由单向阀组件140将所述气囊体27抽空使所述变形波纹管320排空压缩。
图27-29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案例气囊组件450。所述气囊组件450包含轴线451和沿轴线设置的外套管460和气囊唇部480以及介于其间的气囊体470。所述气囊体470包含气囊近端过渡区472和气囊远端过渡区476及在其间延伸的气囊主体474。所述气囊唇部480包含气囊开口唇489和气囊过渡唇487及在其间延伸的气囊唇壁488,所述气囊唇壁488限定出圆柱形孔486。所述气囊过渡唇487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并与所述气囊远端过渡区476无缝链接并顺滑过渡。所述外套管460的包含外管远端468和外管近端464及在其间延伸的外管壁466,所述外管远端468与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472无缝链接并顺滑过渡,所述外管壁466限定出圆柱孔465,所述外管近端464限定出外管开口462。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气囊唇部480和气囊体470具有基本均匀的壁厚Ta3
继续参考图27-29,所述气囊体470包含多个环向设置的褶皱411,每一个所述褶皱411包含褶皱峰412和褶皱谷414以及在其间延伸的褶皱壁413。所述多个褶皱411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在气囊远端过渡区476的褶皱壁413的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逐渐增大;在气囊主体474的褶皱壁413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基本保持均等;在气囊近端过渡区472的褶皱壁413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逐渐减小。参考图28,一种优选的方案中,所述褶皱峰412在所述气囊远端过渡区476与轴线451成锐角Ad;所述褶皱峰412在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472与轴线451成锐角Ap;且Ad<Ap
图30-32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下仓体123a。所述下仓体123a与所述下仓体123的结构和组成基本等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气囊组件和流道形成方式不同。参考图30和图32,较详细的,所述下仓体123a包含下部外壳124及与之相连并向远端延伸的中空套管210。所述下仓体123还包含气囊组件450和单向阀组件140。所述中空套管210包含具有内径Di的内柱面211和具有外径Do的外柱面213以及其间的厚度为Ta1套管壁212。所述中空套管210的远端还包含开放的套管唇420,所述套管唇420包含开口唇部429和过渡唇部428其间的倾斜柱面427,所述内柱面211和倾斜柱面427限定出套管斜壁426。所述套管斜壁426在开口唇部429位置的壁厚为Tb1,在过渡唇部428位置的壁厚为Tb2,且本实施例中,Tb1<Tb2<Ta1。所述中空套管210还包含临近套管唇420的环形凹槽430。所述环形凹槽430包含远端台阶边439和近端台阶天437及在其间延伸的外径为Dg的环槽底面438。所述环槽底面438与所述内柱面211限定出壁厚为Tg的圆柱壁436。所述环形凹槽430还包括局部的凹陷流道440。
现继续参考图31-32,所述气囊组件450安装在所述下仓体123a的中空套管210的外部,可以采用胶水粘接或其他机械固定的方式将气囊组件450固定到中空套管210的外部。本实例采用第一扎线圈499将气囊唇部480固定到所述环形凹槽430临近所述远端台阶边439的位置并形成完全封闭的远端接缝区域498。所述外套管460包覆在所述外柱面213的外部,采用第二扎线圈497将所述外管远端468固定到临近管所述近端台阶天437的位置并形成非完全封闭的接缝区域496。将所述外管近端464与所述外柱面213和阀座126的外表面粘接在一起形成完全封闭的近端接缝区域495。所述外管壁466与所述外柱面213之间不粘接或者形成非完全封闭的粘接,预留出联通气囊体470的流道216a(未示出),即以外管壁466与外柱面213之间的间隙替代前述流道216。综上,所述单向阀组件140,流道216a,外柱面213,气囊组件450,近端接缝区域495和远端接缝区域498组成封闭的气囊腔体490。本领域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当含气囊的套管组件穿透患者腹壁,被患者肌肉包紧时,肌肉给予所述外管壁466的包紧力可能导致外管壁466与所述外柱面213的间隙减小甚至堵住,从而阻断所述流道216a。可能基于防止流道堵塞的考虑,专利P692披露的套管组件其套管壁均还有凹陷的流道。然而通常情况下,阻断所述流道216a的情形不会发生。到目前为止,通常采用普通注射器对气囊腔体490充气或放气,注射器对所述气囊腔体490的充气气压为25Psi~30Psi,肌肉对于外管壁466的包紧力并不能阻断所述流道216a。所述下仓体123相比,所述下仓体123a的外柱面213上没有凹陷的流道216,从而可在保证中空套管210的强度足够的前提下,采用相对更薄套管壁212,从而更进一步的减小外径Do。
背景所述的气囊套管组件50经放气排空并折叠后,难以避免的在所述气囊套管组件50的远端形成一个或数个大致垂直其轴线的环形台阶状突变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尝试想象理解,患者肌肉具有一定的弹性,若采用背景所述的穿刺针10贯穿套管组件50并经由皮肤切口穿透患者腹壁,穿刺针远端刺破并胀大创口过程中肌肉包紧所述穿刺针及套管组件远端的外表面,即使较小的环形台阶状突起,也可能显著的增大穿刺阻力。而包含气囊组件450的所述套管组件完成组装后装入最终灭菌包装之前,经由单向阀组件140抽气排空气囊体470,由于气囊体470包含环向褶皱,环向褶皱的结构强弱不同使得所述气囊体470排空后的形态基本规则,作垂直与气囊轴线的横剖面切割所述气囊体470形成的截面图大致如34所示。即所述气囊体470排空后气囊体的材料有规律的堆积,形成类似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筋,从而避免在其气囊套管组件的远端形成一个或数个大致垂直其轴线的环形台阶状突变结构,这有助于分散穿刺阻力。特别的,标准穿刺手法中手术医生通常习惯于一边小范围的来回旋转一边向体内刺入,采用标准穿刺手法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倾斜气囊对于分散穿刺阻力从而减小穿刺峰值力的效果更加显著。
图35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气囊组件550,图36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气囊组件650,图37描绘了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气囊组件750。所述气囊组件550,650,750与所述气囊组件450的结构基本等同,其区别仅在于褶皱和气囊体形状不同,具备与所述气囊组件450近似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改进的更容易制造的气囊组件及其制造方法。简单的说,将所述气囊组件250(450)从其外管远端268处切断分成第一部分(气囊部分)和第二部分(外管部分),采用吹塑法制造所述第一部分,而采用挤塑法制造所述第二部分,再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粘接起来形成与所述气囊组件250基本等同的气囊组件250a,450a(图中未示出)。其主要步骤如下:
吹塑法和修剪工序:采用吹塑法制造并修剪获得所述第一部分;
挤塑和裁剪工序:采用挤塑方法制造所述第二部分并修剪至合适的尺寸;
焊接工序或粘接工序:所述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搭接并采用焊接(粘接)形成接缝区域。
已经展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很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实例。本领域的一个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前提下,通过适当修改能对所述方法和器械做出适应性改进。例如图31-32描绘了气囊唇开口唇289和开口唇部229在轴线方向不对齐的情形。例如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不必预先粘接或焊接成一个整体后再组装到所述中空套管的外部,只要所述外管远端和所述外柱面形成流道和除流道之外的其他区域完全封闭即可,而且多种工艺即可容易实现。好几种修正方案已经被提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他修正方案也是可以想到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该依照附加权利要求,同时不应被理解为由说明书及附图显示和记载的结构,材料或行为的具体内容所限定。

Claims (9)

1.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包含第一密封组件和第二密封组件,所述第二密封组件包含下部外壳以及与其相连接并向远端延伸的中空套管,所述第一密封组件,第二密封组件和中空套管包含联通并大致对齐的器械通道,其特征在于:
1)所述中空套管包含内柱面和外柱面以及其间的套管壁;所述中空套管的远端还包含开放的套管唇,所述套管唇包含开口唇部和过渡唇部其间的倾斜柱面,所述内柱面和倾斜柱面限定出套管斜壁;
2)所述套管组件还包含可充气胀大的气囊组件,用以充放气的单向阀组件以及将所述气囊组件和单向阀组件联通的气流通道;
3)所述气囊组件包含气囊唇和与之连接的气囊体,所述气囊唇向远端延伸形成与所述套管斜壁的形状和尺寸相匹配的气囊斜壁;所述气囊唇向近端延伸与所述气囊体连接并顺滑过渡;所述气囊体包括多个轴向或环形设置的褶皱,所述气囊体经放气排空并折叠后,所述褶皱有规律的堆积,避免形成垂直于轴线的环形台阶状突变结构;
4)所述气囊组件安装在所述中空套管的外部,所述气囊唇包覆在所述套管唇的外表面,所述气囊斜壁和套管斜壁形成锥度配合;且所述气囊斜壁和套管斜壁之间固定形成环形的完全封闭的锥度接缝区域从而将所述气囊唇和套管唇连接成一个整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唇和气囊体具有均匀的壁厚Ta3,且0.05mm≤Ta3≤0.1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体包含气囊近端过渡区,气囊远端过渡区以及两者之间延伸的气囊主体,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包括由横向的褶皱组成的等径波纹管,所述气囊主体包括从远端向近端由横向的褶皱组成的逐渐增大的锯齿形台阶的变径波纹管;施加外力压缩将所述等径波纹管转变成舒张状态,所述变径波纹管压缩贴合成鱼鳞片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体包含气囊近端过渡区,气囊远端过渡区以及两者之间延伸的气囊主体;所述气囊体上环向设置的褶皱包含褶皱峰和褶皱谷以及在其间延伸的褶皱壁,所述褶皱由远端向近端延伸,在气囊远端过渡区的褶皱壁的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逐渐增大,在气囊主体的褶皱壁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基本保持均等,在气囊近端过渡区的褶皱壁由远端向近端延伸的宽度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褶皱峰在所述气囊远端过渡区与轴线成锐角Ad;所述褶皱峰在所述气囊近端过渡区与轴线成锐角Ap;且Ad<Ap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组件还包括外套管,所述外套管包含外管近端,外管远端以及延伸其间的外管壁,所述外管远端与外柱面形成非完全封闭的接缝区域,而所述外管近端与所述外柱面和单向阀组件的阀座的外表面固定形成完全封闭的近端接缝区域,所述外套管和外柱面之间形成联通所述气囊组件和单向阀组件的气流通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斜壁和套管斜壁之间固定方式包含焊接方式或胶水粘接方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柱面与所述内柱面之间的夹角Alip,其中3°≤Alip≤1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体外固定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垫和锁件。
CN201720635381.XU 2017-06-03 2017-06-03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9498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35381.XU CN207949868U (zh) 2017-06-03 2017-06-03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35381.XU CN207949868U (zh) 2017-06-03 2017-06-03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49868U true CN207949868U (zh) 2018-10-12

Family

ID=637244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35381.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949868U (zh) 2017-06-03 2017-06-03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498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9381B (zh) 一种含移动胀大气囊的套管组件
CN107049378B (zh) 一种含钩状气囊的套管组件
CN107095707B (zh) 一种带气囊的穿刺器套管组件
AU2013200883B2 (en) Wound retractor including rigid ring
US8968191B2 (en) Expandable access assembly including an internal thread mechanism
CN107137131A (zh) 一种含旋转胀大变形体的套管组件
CN107049436B (zh) 一种用于直接穿刺法的含气囊套管组件
CN106413787B (zh) 一种气道管理装置和制造方法
JP4536306B2 (ja) 視覚化を向上させたバルーン切開装置
CN107049437B (zh) 一种改进的含气囊的套管组件
CN108272493A (zh) 一种小型腹腔镜穿刺器装置
CN109157268A (zh) 一种穿刺器密封膜保护装置
CN108261231A (zh) 一种小型腹腔镜穿刺器的穿刺套管装置
CN207755342U (zh) 一种带气囊的穿刺器套管组件
JP2820571B2 (ja) 套管針
CN107080577A (zh)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CN207949868U (zh) 一种含褶皱型气囊的套管组件
CN207949867U (zh) 一种含移动胀大变形体的套管组件
CN207940916U (zh) 一种含旋转胀大变形体的套管组件
CN107041778A (zh) 一种含移动胀大变形体的套管组件
CN207755344U (zh) 一种带浮动机构的锥形固定组件及Hasson套管系统
CN103083064B (zh) 穿刺杆
CN107049439A (zh) 一种带浮动机构的锥形固定组件及Hasson套管系统
CN219331736U (zh) 一种带压缩功能的腹腔镜标本取出装置
CN219422860U (zh) 一种消化内科活检取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5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5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