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42829U - 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 - Google Patents

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42829U
CN207942829U CN201820232704.5U CN201820232704U CN207942829U CN 207942829 U CN207942829 U CN 207942829U CN 201820232704 U CN201820232704 U CN 201820232704U CN 207942829 U CN207942829 U CN 2079428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container
valve
device body
ink f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327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本峻
坂本一峻
水谷忠弘
杉村繁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428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4282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 Ink Jet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在进行向墨仓注入(补给)墨水时、或者在为了补给墨水而进行墨水补给时,通过防止墨水起泡、维持脱气、防止固化附着物而能维持墨水的物性。一种墨水容器,用于容纳墨水,具有封闭构成外周壁的容器器身部(104)的下端的底部(117),底部(117)具备:形成为环状的接地部(108)、形成于接地部(108)内的中央位置的凸状部(111)以及设于接地部(108)与凸状部(111)之间的环形凸状部(112)。

Description

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墨水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通过从记录头向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喷出墨水而能够用墨水在记录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喷墨打印机。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具有用户能够向贮留供给至记录头的墨水的墨仓补给墨水的喷墨打印机。作为适于向墨仓注入墨水的瓶(墨水补给容器),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有通过对墨水的容纳容量不同的瓶设置具有共同形状的盖来谋求瓶的多样化。
(1)现有的瓶型容器正在被广泛地用作容纳内容液的容器。当向该瓶型容器填充内容液时,如图5A所示,从上方的填充喷嘴102将内容液填充至容器101内。当填充该内容液后的图5B所示的容器101的顶部空间(空气残存空间)S大时,会促进内容液的氧化,并且内容液看起来少,因此一直希望减少顶部空间S。可是,如果单纯将内容液填充至容器101的口部103附近,则在填充时所产生的气泡溢出,产生容器101的口部103变脏的问题。另外,当用不活泼气体置换顶部空间S时,还会产生含有空气的气泡妨碍置换的问题。作为该问题的对策,例如已经公开有专利文献2的瓶型容器。基于图6A、图6B说明概况,专利文献2的瓶型容器100具备:形成为有底筒状并构成外周壁的容器器身部104、配置于容器器身部104的上侧的头部105、容器器身部104与头部105间的肩部106、配置于头部105的上端侧的口部103以及封闭容器器身部104的下端的底部107。该底部107具有:环状的被称为跟部的接地部108、接地部108内的中央位置的突出部109以及从突出部109向容器器身部104的下端外周呈放射状提供的凸肋110。
(2)对于现有的作为瓶型容器的软管容器,其容纳低粘度的内容物,并使用将具有扣合性的能开闭的带铰链盖封闭部件(以下简称为封闭部件)安装于头部而成的具有刚度的瓶容器作为用于取出所需量进行使用的容器。
图13A、图13B是现有的代表性的封闭部件的平面图和中央截面图。该封闭部件250被设计成瓶用,如图13A、图13B所示,由头部241以及经由安装于其局部上的铰链243和一对带244而转动自如地被连结的铰链盖242构成,铰链盖242以中央的铰链243为旋转轴,相对于安装在瓶颈上的头部241转动,头部241的中央的注出口245与铰链盖242的中央的栓部246嵌合而进行密封。注出口245具有笔直的流路,其口径设定得小,低粘度的内容物难以一下流出。
(3)在现有的塑料容器中,存在安装有被称为推拉盖的盖的容器。该推拉盖通过相对于盖主体进行按入(推)顶盖的操作和拉拽(拉)顶盖的操作来开闭盖的注出口。而且,关于推拉盖,成为问题的是,在使用时液体残留在注出口附近而再次抓住容器时该液体是导致泡沫飞溅的原因。对此,现有已经提出一种下述技术:其促进容器注出口的回液来消除液体残留,从而防止泡沫飞溅。
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回液机构,通过在筒状部的内壁设置倾斜的阶梯,从而促进回液。在专利文献4中,利用使设于顶盖(盖按钮)的开口下方的内筒下端形成为倾斜形状且为非对称而成的回液机构来促进回液。然而,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的阶梯、倾斜部远离注出口,对注出口附近的液体无法获得充分的回液效果。在专利文献5和专利文献6中,具有使从注出口的内侧周围向下方延伸设置的环状壁面体的下端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倾斜部作为回液机构,该倾斜部是非对称的,实现了促进回液。然而,该倾斜部远离注出口,这也存在对注出口附近的积液无法活动充分的回液效果的情况。在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以包围顶盖(滑动喷嘴)注出口的下方的方式在顶盖内表面的整周形成肋作为回液机构,通过肋而实现了促进液体落下。另外,在专利文献8中涉及铰链盖,作为回液机构,以包围盖体内表面的方式设置肋来促进回液。
(4)以往,作为通过按压容器主体的容器器身部来喷出内容液的容器,已知有挤压式容器。在专利文献9中公开了一种下述的挤压式容器:在使容纳有内容液的、例如由具有可挠性的合成树脂制成的瓶形状的容器主体倾倒、并使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颈部上的喷嘴帽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朝向喷出部位的状态下按压容器主体的容器器身部,由此能提高内部压力而使内容液从前端喷出口呈线状连续喷出。另外,该挤压式容器的喷嘴帽在喷嘴部中具备喷出导引流路,该流路具有相当长的长度。通过使内容液经过该喷出导引流路并使其从前端喷出口喷出,从而能够边将内容液定向于喷出导引流路的延长方向,边使其在稳定的状态下呈线状连续喷出。
(5)以往,作为组装于容器上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止回阀,在专利文献10中公开了将能够发挥防液体滴落作用的阀室构成为纵长的止回阀。另外,作为与专利文献10中记载的现有技术同样地具有发挥防液体滴落作用的功能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可例示图27所示的铰链盖。在该图27所示的现有技术的铰链盖550的情况下,通过将形成于盖主体552上的止回阀559的阀室561制成纵长,从而发挥倒吸功能而提高防液体滴落作用。
(6)以往,作为带内塞的注出容器,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1中所记载那样的容器。在专利文献11中公开了在内塞的顶壁部立设注出筒,只需使容器倾斜即可注出液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882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33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395542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25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2-29560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实开平5-40168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1-151260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5-212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08-24339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平8-133307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12-46209号公报
(1)专利文献2的瓶型容器100使碰到突出部109的内容液向底部107的整个内表面均匀流动,通过缩小设于容器器身部104的最靠近底部107的环状肋104a而减少将空气带进内容液中的紊流,尝试了抑制起泡,但如图7中的箭头所示,内容液沿底部107的内表面流动后直接从接地部108冲撞容器器身部104,因此,对于减少溅液来抑制起泡是不够的。这样,在现有的容器中,起泡的抑制是不充分的,因此当将内容液填充至口部103附近时,气泡溢出,容器的口部103可能变脏。为此,必须使顶部空间S增大,无法满足防止内容液氧化的缩小顶部空间S的要求。另外,如果气泡残存在顶部空间S中,则不容易在顶部空间S用不活泼气体进行气体置换。
由此,期望一种防止填充内容液时起泡的容器。
(2)软管容器与具有刚度的瓶不同,利用其适宜挤出的性质,迄今为止一直针对粘度高的内容物进行使用,但有时尽管是具有较低粘度的内容物,在使用便利性上仍希望使用带有能按扣式(snap-on)开闭的封闭部件的软管容器。但是,如果将具有低粘度的内容物直接填充到现有的针对中粘度或高粘度内容物进行使用的注出口的口径大的软管容器中的话,由于软管容器具有的柔软性、再加上易挤特性,自然会产生内容物易于不慎漏出、易于发生滴液(在容器已被开封的颠倒的状态下内容物因自重而流出)这样的问题。通过采用将在头部形成有根据内容物的粘度、一次的平均使用量等而适当规定的、图13A,图13B所示那样的小口径的注出口的封闭部件安装于筒状容器器身部的软管容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该问题。但是,只是软管容器的注出口的口径、即开口面积发生改变,每次都需要重新制作封闭部件的成形模具,并且在成形机中更换整个模具花费劳力和时间,存在制造成本过于昂贵的问题。
由此,期望一种尽管填充有较低粘度的内容物也不易发生泄漏、不易引起滴液的软管容器,并且,该软管容器使得能够迅速地以低成本进行注出口的开口面积不同的软管容器的成形模具的变更。
(3)在专利文献3至专利文献8所公开的回液机构中,当容器的内容液的粘度高时、或者当排出内容液后的容器复原力、复原体积小时,液体的返回会变得不充分,存在泡沫飞溅的防止不完全的情况。
由此,期望一种在注出液体后使滞留在注出口附近的液体高效地返回至容器内部的具有推拉盖的容器。
(4)在通过按压容器主体的容器器身部来使内容液喷出的挤压式容器中,由于容器主体的容器器身部具有可挠性,所以例如在使用容器时,由于解除容器主体的按压时的倒吸而使内容液在容器主体的内部起泡时,例如重新拿住容器主体时的小的按压力、将容器主体放置于地面等时的小的冲击有时也会导致内容液边在喷出导引流路上形成膜的同时边从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以泡沫形式飞出,弄脏周围。另外,在内容液含有例如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变得易于起泡。另外,如果在喷出内容液时使容器主体倾倒而将所容纳的内容液送至了口颈部,则由于容器主体受到来自拿住容器器身部的手、手指的压力,从而即使是在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的挤压前的状态下,被送至并填充于口颈部的内侧区域的内容液有时也会不慎且猛烈地从喷嘴帽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中喷出,弄脏周围。
由此,期望一种下述的具有喷嘴帽的容器:其能够有效地避免内容液因对容器器身部的小的按压力、小的冲击而从喷嘴帽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中以泡沫形式飞出,并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挤压前的状态下内容液不慎且猛烈地喷出。
(5)作为与专利文献10中记载的现有技术同样地具有发挥防滴液作用的功能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可例示图27中所示的铰链盖。在图27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在容纳内容液N并组装有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开封前的容器中,在容器内的顶部空间存在空气,并且止回阀559位于该空气内。如果在搬运该容器的过程中、进行保管处理时振动作用于容器、或者容器翻倒,则阀芯567会与阀座面564分离,并且内容液N飞散等而从阀口562进入阀室561内。进入该阀室561内的内容液N的一部分附着于阀座面564,直接干燥固化而成为固化附着物N1。该固化附着物N1有可能导致下述的不良情况:即、固化附着物N1作为粘结物质进行作用而将阀芯567粘接固定在阀座面564上(参照图27虚线的图示)、或使阀芯567在阀座面564上着座不良(参照图27实线的图示)。
由此,期望一种在铰链盖的关盖状态时将止回阀保持为闭阀状态而防止在阀室内产生内容液的固化附着物的容器。
(6)为了将专利文献11中所记载那样的容器用作通过挤压(即弹性挤压)来注出液体的挤压式容器,考虑在注出筒的基端侧设置狭缝阀。但是,在设置了这样的狭缝阀的情况下,可能会因不使用时附着的液体的干燥固化而导致狭缝阀的狭缝固着。
由此,期望一种在注出筒的基端侧设置了狭缝阀时防止因不使用时附着的液体的干燥固化而使狭缝阀的狭缝固着的容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向墨仓注入(补给)墨水时、或者在用于墨水补给用途而补给墨水时,通过防止墨水起泡、维持脱气、防止固化附着物而能维持墨水物性的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可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容器容纳墨水,所述墨水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封闭容器器身部的下端的底部,容器器身部构成墨水容器的外周壁,底部具备:接地部,形成为环状;凸状部,形成于接地部内的中央位置;以及环形凸状部,设于接地部与凸状部之间。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容器,当填充至容器的墨水越过环形凸状部时,流动的势头减弱而冲撞到容器器身部,因此墨水的溅液受到抑制,所以能够防止墨水填充时起泡。由此,能够维持墨水的物性。
需要说明的是,墨水容器包括后述的墨水补给容器和墨仓(通过墨水补给容器来补给墨水的容器)。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容器中,优选地,环形凸状部的顶部形成于容器器身部的器身直径的35%~80%的范围内。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容器,由于环形凸状部的顶部形成于容器器身部的器身直径的35%~80%的范围内,所以能够更合适地抑制墨水起泡的发生。
应用例3
优选地,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容器设有多个所述环形凸状部。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容器中,优选地,环形凸状部为圆弧状,环形凸状部的在容器中央侧的切线相对于接地部的延长线的倾斜角在10度~45度的范围内。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容器中,优选地,与环形凸状部邻接地形成有环形凹状部。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容器中,优选地,环形凹状部为圆弧状,环形凹状部的在容器中央侧的切线相对于接地部的延长线的倾斜角在15度~50度的范围内。
应用例7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特征在于,墨水补给容器通过将封闭部件接合于筒状的容器器身部的一端而成,封闭部件由头部和铰链盖构成,铰链盖经由铰链而转动自如地连结于头部的规定部位,使墨水难以流动至注出口的流路的规定位置的流量控制单元与头部的成形同时地且一体地形成,注出口设于头部的中央。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给容器,由于设置流量控制单元,所以能够防止滴液、墨水的不慎流出。另外,通过流量控制单元,能够减弱流速,因此还能够抑制墨水起泡。
应用例8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推拉盖,推拉盖安装于容器,并且,通过挤压容器,推拉盖注出墨水,推拉盖具备:盖主体,安装于容器;以及顶盖,以液密的方式安装于盖主体,并能上下移动,顶盖具备从注出口朝下方扩开的圆顶状或圆锥状的内壁,在内壁上从内壁的表面朝着壁厚方向形成有多个从注出口直达下方的连续的凹部和凸部中至少一方。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给容器,由于在内壁上从内壁表面朝着壁厚方向形成有多个从注出口直达下方的连续的凹部和/或凸部,因而当墨水返回时,注出口附近的液体在早期阶段打破均衡,所以不会产生液膜,变得易于流动。另外,能够抑制在使用时墨水以泡沫形式飞出(泡沫飞溅)。
应用例9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特征在于,在墨水补给容器中,容器主体具有使颈部相对于容器器身部的纵向中心轴向一侧倾斜而成的曲颈瓶形状,并且,在通过按压容器器身部而喷出墨水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安装有喷嘴帽,喷嘴帽的喷嘴部具备喷出导引流路,当按压容器器身部时,喷出导引流路使墨水从前端喷出口呈线状连续喷出,喷出导引流路由容器主体一侧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和前端喷出口一侧的大直径导引流路部构成,小直径导引流路部和大直径导引流路部经由连接阶梯部而相连续。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给容器,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小的按压力、小的冲击导致墨水从安装于随着按压容器器身部而喷出墨水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上的喷嘴帽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以泡沫形式飞出,并且,即使在容器主体具有曲颈瓶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在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的挤压前的状态下墨水从喷嘴帽的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不慎且猛烈地喷出。
应用例10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铰链盖,所述铰链盖具有盖主体和盖体,所述盖主体在有顶筒体的顶壁开设有喷出口,所述盖体与所述盖主体铰链结合,用于开闭所述喷出口,所述铰链盖在所述顶壁的下表面设有下垂状的止回阀,在所述止回阀中,阀芯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阀室内,所述阀室的上端与所述喷出口连通,并且,在所述阀室的下端开有阀口,通过所述阀芯堵塞所述阀口而成为闭阀状态,在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定位销,在所述铰链盖的关闭姿势下,所述定位销按压所述阀芯而使所述阀芯成为闭阀姿势,所述阀芯和所述定位销中至少任一方的高度尺寸设定为在所述铰链盖的所述关闭姿势时使所述止回阀为闭阀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给容器,设于盖体的定位销在铰链盖的关闭姿势下将阀芯按压为闭阀姿势、即将阀芯压抵于阀座面而将止回阀强制性地保持为闭阀状态。这样,不论是在容器的开封前还是开封后,都能够通过可自如地进行开闭操作的铰链盖的关闭操作来确保设于内部的止回阀的闭阀状态,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在不使用时止回阀不必要地成为开阀状态。
由此,在容器的搬运中、保管时的处理中,能够阻止墨水不必要地进入阀室内,从而能够抑制生成墨水的固化附着物。
阀芯和定位销中至少任一方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在铰链盖的关闭姿势时使止回阀成为闭阀状态,所以即使是在阀芯或定位销中一方的高度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定另一方的高度尺寸来进行应对,由此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尺寸的止回阀。
应用例1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容器主体,具有能够挤压的容器器身部;内塞,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颈部,并且,在挤压所述容器器身部时从注出筒注出所述容器主体内的墨水;顶盖,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内塞;以及移动塞,通过所述移动塞卡定于所述内塞和所述顶盖,并且,随着初次卸下所述顶盖而使预定断裂部断裂,从而所述移动塞留下密封筒而向所述顶盖一侧移动,之后与所述顶盖一体地进行所述注出筒的密封,在所述注出筒的基端侧具备狭缝阀,所述狭缝阀在弹性壁的中央部形成有狭缝,所述移动塞具有密封销,所述密封销插入所述注出筒并向下方延伸,并且密封所述注出筒,在安装所述顶盖时,所述密封销按压所述狭缝阀的弹性壁而将狭缝保持为打开的状态。
根据本应用例的墨水补给容器,通过在顶盖的安装时使移动塞的密封销插入注出筒,从而不仅能够密封注出筒,而且还能按压狭缝阀的弹性壁而将狭缝保持为打开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不使用时附着的墨水干燥固化而导致狭缝阀的狭缝固着。因此,能够提供在将狭缝阀设置于注出筒的基端侧的情况下可防止由于不使用时附着的墨水干燥固化而导致狭缝阀的狭缝固着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容器的底部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3A是示出将墨水填充至容器底部时墨水的流动的形象图。
图3B是示出将墨水填充至一般性容器底部时墨水流动的形象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容器的底部结构B的纵截面图。
图5A是墨水填充时的概略图。
图5B是填充完成时的容器主视图。
图6A是专利文献2的容器的立体图。
图6B是专利文献2的纵截面图。
图7是示出专利文献2的容器中填充墨水时的流动的形象图。
图8A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平面展开图。
图8B是墨水补给容器的头部的纵截面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概要说明图。
图10A是墨水补给容器的第一流量控制单元的说明图。
图10B是墨水补给容器的第一流量控制单元的说明图。
图10C是墨水补给容器的第一流量控制单元的说明图。
图11A是墨水补给容器的第二流量控制单元的说明图。
图11B是墨水补给容器的第二流量控制单元的说明图。
图12A是封闭部件中的铰链周边部的说明图。
图12B是封闭部件中的铰链周边部的说明图。
图12C是封闭部件中的铰链周边部的说明图。
图12D是封闭部件中的铰链周边部的说明图。
图13A是现有的代表性的封闭部件的平面图。
图13B是现有的代表性的封闭部件的中央截面图。
图14是纵向剖切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中的推拉盖后的说明图。
图15是从下方观察顶盖时的说明图。
图16A是示出沿着图14的A-A线的连续的凸部的截面视图。
图16B是示出沿着图14的A-A线的连续的凹部的截面视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喷嘴帽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主视图。
图18是安装有喷嘴帽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的截面图。
图19是喷嘴帽的截面图和A部放大图。
图20是说明拿住墨水补给容器并将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朝向墨仓的操作的简略立体图。
图21A是例示连接阶梯部的其它方式的放大截面图。
图21B是例示连接阶梯部的其它方式的放大截面图。
图22是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
图23A是示出阀筒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截面图。
图23B是示出阀筒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平截面图。
图24是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
图25是墨水喷出时的纵截面图。
图26是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
图27是现有技术所涉及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
图28是在闭盖状态下示出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29是在开盖状态下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30A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内塞组装体的平面图。
图30B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内塞(切口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31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
图32是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未使用时的状态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33是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移动塞的侧视图。
图34是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移动塞的底视图。
图35A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内塞的平面图。
图35B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内塞(切口周边)的局部立体图。
图36是示出在开始使用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时将顶盖卸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截面侧视图。
图37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注出时的状态的纵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墨水喷射系统、2打印机、9墨仓、11墨水注入部、15,15A墨水补给容器、104容器器身部、108接地部、111凸状部、112环形凸状部、113环形凹状部、117底部、D器身直径(容器器身直径)、15B,15C墨水补给容器、201容器器身部、204注出口、206,206A,206B阀、209,209A隔板、210头部、220铰链盖、222铰链、230封闭部件、N流路、15D墨水补给容器、310容器、312盖主体、314顶盖、318注出口、322肋、324槽、15E墨水补给容器、411容器主体、412口颈部、413容器器身部、413b头部、414喷嘴盖、415喷嘴部、415a前端喷出口、416喷出导引流路、417a连接阶梯部、417b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大直径导引流路部、15F墨水补给容器、501铰链盖、502盖主体、504顶壁、505喷出口、509止回阀、511阀室、512阀口、517阀芯、521盖体、524定位销、15G,15H墨水补给容器、620,730内塞、629,739注出筒、630,760狭缝阀、631,761狭缝、632,762弹性壁、650,720容器主体、651,721口颈部、660,740移动塞、661,741密封销、665,745预定断裂部、666,746密封筒、670,750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下面的各图中,为便于说明起见,使各部件的比例与实际不同而进行了图示。
图1是示意性示出下面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喷射系统1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附带有相互正交的坐标轴、即XYZ轴,图示了将墨水喷射系统1配置在与水平面一致的XY平面上时的使用状态。在这种情况下,X轴与使滑架7往复移动的方向一致,Y(Y(+))轴与传送记录介质P的方向一致,Z轴与墨水喷射系统1的高度方向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墨水喷射系统1具有作为墨水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打印机2和墨水供给装置3。打印机2具有控制部4和记录部5。在打印机2中,控制部4和记录部5收容于壳体6中。记录部5用墨水对由传送装置(省略图示)沿Y轴方向传送的记录介质P进行记录。需要说明的是,省略图示的传送装置在Y(+)方向上间歇性地传送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P。记录部5构成为通过移动装置(省略图示)而能沿X轴往复移动。墨水供给装置3将墨水供给记录部5。控制部4综合控制上述各结构的驱动。
记录部5具备滑架7和记录头8。记录头8是墨水喷射部的一个例子,将墨水以墨滴形式喷出而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记录。滑架7搭载有记录头8。需要说明的是,记录头8与控制部4电连接。通过控制部4控制来自记录头8的墨滴的喷出。
墨水供给装置3具有墨仓9。本实施方式的墨水供给装置3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墨仓9。多个墨仓9被收容在壳体10的内部。由此,能够用壳体10保护墨仓9。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0与壳体6既可以彼此分开也可以为一体。在壳体10与壳体6为一体的情况下,能够将多个墨仓9与记录头8、墨水供给管12一起收容于壳体6的内部。
在墨仓9内部容纳(贮存)有墨水。在墨仓9上形成有墨水注入部11。对于墨仓9,能够从墨仓9的外部经由墨水注入部11向墨仓9的内部注入(补给)墨水。需要说明的是,作业人员能够从壳体10的外侧接近墨仓9的墨水注入部11。另外,墨水注入部11用盖(省略图示)密封。在向墨仓9注入(补给)墨水时,作业人员打开盖而使墨水注入部11敞开之后再通过后述的墨水补给容器来注入(补给)墨水。
在各墨仓9上连接有墨水供给管12。墨仓9内的墨水从墨水供给装置3经由墨水供给管12而供给到记录头8。于是,供给至记录头8的墨水以墨滴形式从朝向记录介质P侧的喷嘴(省略图示)喷出。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例子中,将打印机2和墨水供给装置3作为单独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将墨水供给装置3囊括在打印机2的构成中。
需要说明的是,墨水供给装置3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打印机2的X(+)侧的侧面。但是,墨水供给装置3(墨仓9)的设置位置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于打印机2的X(-)侧的侧面、打印机2的Y(+)侧的侧面(前表面侧的侧面)等。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墨水喷射系统1中,边在Y轴方向(Y(+)方向)上传送记录介质P并沿X轴往复移动滑架7的同时,边使记录头8在规定的位置喷出墨滴,从而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记录。这些动作通过控制部4来控制。
墨水并不限定于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中任一方。并且,水性墨水既可以具有在水性溶剂中溶解了染料等溶质的构成,也可以具有在水性分散介质中分散了颜料等分散质的构成。另外,油性墨水既可以具有在油性溶剂中溶解了染料等溶质的构成,也可以具有在油性分散介质中分散了颜料等分散质的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墨水补给容器灵活应用于墨水向墨仓9的注入。下面说明墨水补给容器的各种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
下面,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容器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墨水容器包括后述的墨水补给容器15和墨仓9。
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墨水容器的底部结构上具有特征,因此在以下对底部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底部结构只要是有底筒状的墨水容器则就可得以应用,除了底部形状以外并无特别限制,不管是圆形容器还是方形容器。另外,不限定于树脂制容器,也可以是玻璃制容器、金属制容器。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容器的底部结构的纵截面图。参照图2来说明墨水容器的底部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墨水容器,举出向墨仓9补给墨水的墨水补给容器15进行说明。
图2中的117表示墨水补给容器15的底部,在底部117上形成有朝着墨水补给容器15内侧的环形凸状部112。以下将该图2的结构称为底部结构A。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其底部结构A的底部117具备:形成于内周边缘的、环状的被称为跟部的接地部108;形成于接地部108内的中央位置并朝向容器内侧的凸状部111;在凸状部111与接地部108之间呈圆周状形成的环形凸状部112;以及在凸状部111与环形凸状部112之间呈圆周状朝向墨水补给容器15外侧形成的环形凹状部113。凸状部、环形凸状部和环形凹状部111~113分别形成为截面形状呈圆弧状邻接,形成为比接地部108更靠墨水补给容器15内侧的凸状的垫高底形状。下面将墨水补给容器15简称为容器15。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凸状部111、环形凸状部112以及环形凹状部113的曲率半径R为3mm~20mm,根据后述的容器器身直径D、形成环形凸状部112和环形凹状部113的个数决定即可。
进而,在该底部117的形状方面,凸状部111和环形凸状部112沿周向设为(周設)山部,在凸状部111和环形凸状部112之间,环形凹状部113沿周向设为(周設)谷部。以下将凸状部111和环形凸状部112称为山部111、112,将环形凹状部113称为谷部113。
图3A是示出将墨水填充至容器底部时墨水的流动的形象图。图3B是示出将墨水填充至一般性的容器底部时墨水的流动的形象图。
如图3B中的箭头所示,当通过填充喷嘴102(参照图5A)从容器的口部将墨水W填充至容器内时,墨水W顺着底部120的弯曲形状流动,从接地部108冲撞到容器器身部104的内壁,并向容器上方溅起,因此导致溅液很大,起泡变大。
与此相对比,如图3A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底部结构A,当将墨水W从填充喷嘴102填充至容器15内时,墨水W被填充至谷部113内即d1(参照图2)区域内。接着,填充至该区域的墨水W沿山部112的坡度上升而向箭头A、B方向分支的同时流向容器器身部104侧。
于是,沿该箭头A分支的墨水W顺着山部112的坡度冲撞到容器器身部104的内壁并向内侧返回。另一方面,沿箭头B分支的墨水W流向接地部108并冲撞到容器器身部104的内壁,被溅起,但由于越过山部112时分支,因而溅液小。
其结果,能够抑制从接地部108冲撞到容器器身部104的内壁而产生的溅液,由此能够减少容器15内的起泡。因此,防止容器15的口部由于墨水起泡而变脏,可缩小作为容器15的空气残存空间的顶部空间S,也易于进行用于防止容器15内的墨水氧化的顶部空间S的气体置换。因此,能够维持墨水W的物性。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的底部结构A,由于只要能将墨水W填充至谷部113、即d1的区域内即可,所以即使填充喷嘴102的位置与底部117的中央位置、即山部111的中心偏离,也能够进行填充,也可以容易地进行填充喷嘴102的对位。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容器的底部结构B的纵截面图。参照图4说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容器的底部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A的底部结构中,在底部117上形成有双重的环形凸状部112。以下将该图4的结构称为底部结构B。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A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其底部结构的底部117具备:形成于内周边缘的环状的被称为跟部的接地部108;形成于接地部108内的中央位置并朝向容器内侧的凸状部111;在凸状部111与接地部108之间双重形成的、圆周状的环形凸状部112;内侧的环形凸状部112与凸状部111之间的圆周状的环形凹状部113;以及环形凸状部112间的圆周状的环形凹状部113。凸状部、环形凸状部以及环形凹状部111~113分别形成为截面形状呈圆弧状邻接,形成为比接地部108更靠容器内侧的凸状的垫高底形状。下面将墨水补给容器15A简称为容器15A。
另外,在底部117的形状方面,凸状部111和各环形凸状部112沿周向设为山部,凸状部111和环形凸状部112之间的环形凹状部113、环形凸状部112之间的环形凹状部113沿周向设为谷部,以下将凸状部111和双重的环形凸状部112表述为山部111、112,将各环形凹状部113称为谷部113。
于是,根据该容器15A的底部结构B,当将墨水W从填充喷嘴102(参照图5A)填充至容器内时,填充至外侧的谷部113内、即d2的区域内即可。此时,填充至容器15A内的墨水W每越过山部112便向上方和下方分支流动,所以其流动的势头衰减(墨水W的流速衰减)的同时在外侧的山部112与前述的底部结构A同样地向箭头A、B方向分支而流向容器器身部104侧(参照图3A),能够得到与底部结构A(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A的底部结构B,由于外侧谷部113的区域d2大于底部结构A的谷部113内的区域d1,因此即使填充喷嘴102的位置与底部117的中央位置、即山部111的中心偏离,也能够与前述的底部结构A同样地进行填充,也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填充喷嘴102的对位。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山部112不局限于双重,也可以根据后述的容器器身直径D的尺寸而形成双重以上的多个。
根据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墨水容器(墨仓9、墨水补给容器15、15A),通过底部结构A、B,在注入墨水时墨水W的势头衰减(墨水W的流速衰减),因此能够抑制溅液,能够减少容器内的起泡。因此,能够在向墨水补给容器15、15A补给墨水W时、或者在从墨水补给容器15、15A向墨仓9补给墨水W时抑制空气混入(卷进)墨水W中。由此,由于能够特别抑制气泡混入墨仓9内的墨水W中,所以在墨水喷射系统1(打印机2)中能够防止从记录头8喷出墨水W时气泡进入喷嘴内而导致空喷的所谓的喷嘴漏喷。
另外,墨水容器(墨仓9、墨水补给容器15、15A)能够抑制溅液,能够减少容器内的起泡。由此,当从墨水补给容器15、15A注入(补给)墨水W至墨仓9时,能够防止在墨仓9内产生气泡、体积增加而导致墨水W从口部(墨水注入部11)溢出。另外,当从墨水补给容器15、15A向其它墨水补给容器15、15A注入墨水W时,也能够防止在墨水补给容器15、15A内产生气泡、体积增加而导致墨水W从口部溢出。
墨水补给容器15、15A能够抑制溅液,能够减少容器内的起泡。由此,在车间内向墨水补给容器15、15A填充墨水时也能够抑制气泡的产生,能够防止在产生有气泡的状态下将墨水补给容器15、15A出货。
在墨仓9的口部(墨水注入部11)与仓上表面的中央部偏离的情况下,通过在口部的正下方应用底部结构A、B,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接下来,图2、图4所示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底部结构A、B中的容器器身直径D是从位于底部117的中央位置的山部111的中心至容器器身部104的最短距离的位置上的器身直径。例如,如果像前述的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墨水补给容器15、15A)那样是横截面形状为圆形的容器,则容器器身直径D表示其直径,如果是横截面形状为正方形的容器,则容器器身直径D表示相对的边之间的距离。
另外,如果像墨仓9那样是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的容器,则容器器身直径D表示短边间的距离,如果是横截面形状为椭圆形的容器,则容器器身直径D表示短径间的距离。
另外,图2和图4中的山部112的顶径D1、D2表示山部112的顶部间的直径,从内侧起依次将山部112的高度示为H1、H2。同样地,谷部113的底径d1、d2表示谷部113的底间的直径,从内侧起依次将谷部113的深度示为h1、h2。
于是,如果只将山部112的顶部形成在小于容器器身直径D的35%的位置,则会导致底部117的山部111与山部112过近,由于填充位置的一点偏离即会导致填充至容器15、15A内的墨水W不被填充至谷径d1内,致使不越过山部112地流动至容器器身部104,无法抑制墨水W起泡。相反,如果只将山部112的顶部形成在超出容器器身直径的80%的位置,则会导致与容器器身部104的距离过短,即使墨水W越过山部112,也不能向前述的箭头A、B方向(参照图3A)充分地分支,同样地,无法抑制墨水W起泡。
因此,关于底部117上的山部112,优选山部112的顶部形成在容器器身直径D的35%~80%的范围内。更特别优选形成于40%~70%的范围内。
另外,图2、图4所示的Db表示接地部108的内径(底模直径),也表示最外侧的山部的外径。进而,凸状部111的高度Hc表示到底部117的中心位置处的接地部108的延长线L为止的、山部111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一般而言,容器15、15A的底部结构是凸状部111存在于容器15、15A最内侧的圆弧状的抬高底,具有防止落下时破裂、脱底的效果。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为了得到抬高底形状的效果,底部117的凸状部111的高度Hc设为3mm~15mm。另外,对于山部112,通过使到接地部108的延长线L为止的、山部112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H朝着外侧的接地部108慢慢变低,从而能够边维持底部117的抬高底形状的同时使墨水W的流动势头衰减(墨水W的流速衰减)。
进而,图2的α1表示山部112的在中央位置侧的切线相对于接地部108的延长线L的倾斜角。图4的α1表示内侧的山部112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切线相对于所述延长线L的倾斜角,α2表示外侧的山部112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切线相对于所述延长线L的倾斜角。如果该图2和图4的α1、α2大于45度,则在填充时墨水W边翻越山部112的同时,边向上方溅起,因此起泡变大;如果小于10度,则导致墨水W几乎不会分支地进行流动,墨水W的流动势头没有受到抑制而径直冲撞到容器器身部104的内壁,从而起泡变大。因此,图2和图4的α1、α2优选在10度~45度的范围内,更优选在15度~35度的范围内。
另外,图2的β1表示谷部113的在中央位置侧的切线相对于接地部108的延长线L的倾斜角。图4的β1表示内侧的谷部113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切线相对于所述延长线L的倾斜角,β2表示外侧的山部113上的中央位置侧的切线相对于所述延长线L的倾斜角。在该图2和图4的β1大于50度的情况或小于15度的情况下,会导致墨水W向上方溅起,从而优选在15度~50度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的底部结构并不限定于所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进行变形实施。例如,也可以将山部112形成为截面梯形状、截面正方形状、截面长方形状、截面V字状等而非截面圆弧状,另外,也可以像专利文献2那样从突出部109朝着容器器身部104的下端侧呈放射状设置凸肋110。
墨水补给容器15、15A和墨仓9中所容纳的液体除记录用(印刷用)的墨水以外还可以是清洗记录头的清洗液。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
图8A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15B的平面展开图,图8B是墨水补给容器15B的头部的纵截面图。
关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封闭部件230,如图8A、图8B所示,头部210与铰链盖220经由中央的铰链222而彼此连结,铰链盖220相对于头部210以铰链222为旋转轴进行转动而具有封闭头部210的功能。
如图8A、图8B所示,头部210是被薄壁化的挠曲部203与基板202的周缘E一体地连结、进而在其周边一体地连结与容器器身部201的接合部205而成的。该挠曲部203是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B特别是在头部附近易于挤压,并在挤压时极力减少基板202所受到的应力变形而设置的。
在从基板202的中央偏心一点的位置设有注出口204。而且,在由该注出口204的圆筒状的内壁形成的流路N的下端部,为第一流量控制单元的具有反复力的阀206作为墨水的流量控制单元在流路N的下端部与内壁一体地形成。需要注意的是,该位置不限定于如该图那样的流路N的下端部,也可以位于流路N的上端部与下端部之间的任意位置上。在此,所谓的“一体地”意指在封闭部件230成形时构成封闭部件230的一部分并以整体式进行成形的状态。
铰链盖220由平坦的盖板211和包围其周边的侧壁212(裙部)组成,在其大致中央部设有双重地突出的环形的栓部214。该栓部214如图8B中虚线所示,在头部210与铰链盖220的封闭状态下与注出口204嵌合,进一步如图8B中所示,形成于铰链盖220的侧壁212的端部外侧上的、以铰链222为旋转轴的旋转半径最大的部分上的突起213与在头部210的基板202上形成为环状的阶梯面D的凹陷部207嵌合,从而构成双重的卡定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侧壁212的端部215与阶梯面D的内侧邻接的状态下进行该后者的嵌合,所以称为内嵌合。与此相反,将在侧壁212的端部215与阶梯面D的外侧邻接的状态下进行的嵌合称为外嵌合。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B通过这样的双重卡定功能而使封闭部件230的封闭变得更为可靠,防止了不慎发生漏液、滴液。另外,挠曲部203吸收挤至头部附近时对头部210的变形应力,所以头部210的变形少,能够轻松地进行基于单触式的上述的双重卡定。
<第四实施方式>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15C的概要说明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由稍偏心于基板202的中央部而设置的注出口204的圆筒状的内壁形成的流路N的中段设有具有多个贯通孔的隔板209作为墨水的流量控制单元。其位置只要是在流路N的内侧则可以位于任意位置。
另外,在基板202的周边,通过从内侧起设置围绕基板202的周边的槽来代替将整体薄壁化而一体地形成有挠曲部203。另外,在其周边连结有与容器器身部201的接合部205。
另外,形成于铰链盖220的侧壁212的端部215的端部上的、以铰链222为旋转轴的旋转半径最大的部分上的突起213A与形成于头部210的基板202的阶梯面D1上的凹陷部207A以外嵌合方式嵌合。关于其它方面均与第一实施方式几乎相同。
图10A、图10B、图10C是墨水补给容器15B的第一流量控制单元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将图10A、图10B、图10C的平面图的X-X’截面示于同图的右侧。
如图10A、图10B的左图所示,第一流量控制单元由经由薄壁部208与形成注出口204的流路N的内壁的局部通过一体成形而连结的具有复原力的阀206、206A构成。
这样的阀206、206A在通常的无液流的状态下处于堵塞流路N的状态、即与流路N的轴向正交的状态,使低粘度的墨水不易流动。但是,一旦在挤出时从容器器身部201侧对阀206、206A施加了压力的话,如图10A、图10B的右图的虚线所示那样开口,使墨水通过。需要说明的是,当压力消失时,阀206、206A通过薄壁部208的复原力又返回至原位置。
通过该阀206、206A所产生的效果也防止在挤出时低粘度的墨水滴滴答答地过多地流出,能够形成所谓的“利索”的流出,易于取出定量的墨水,不会由于滴液而弄脏周边。另外,通过阀206、206A,能够抑制(减弱)墨水流出时的流速,从而能够防止墨水不慎流出。
也可以代替以上的阀206、206A而如图10C所示地在流路N上设置星号状那样的具有在中心相交的缝隙的多个三角形状的阀206B。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0B那样经由薄壁部208将其安装于内壁,但也可以如图10C的右图所示,越是三角形状的阀206B的前端则壁越薄而使中心部开闭。另外,该阀206B从内壁朝着中心部的安装方向未必非得与流路N的轴向正交,为了易于挤出,也可以如图10C的右图下所示从内壁沿着斜向安装。
图11A、图11B是墨水补给容器15C的第二流量控制单元的说明图。需要说明的是,将图11A、图11B的平面图的X-X’截面示于同图右侧。
第二流量控制单元具有多个贯通孔,由具有如图11A的左侧的平面图所示那样从流路N的中心呈放射状地朝向内壁的十字状(也可以是星号状)图案、或者如图11B的左侧的平面图所示那样在流路N的中心部设有圆盘并将其与内壁间局部连结而成的图案和在流动方向上具有规定厚度的隔板209、209A构成。
该隔板209、209A与阀206、206A、206B不同,其被固定,但通过设置以上那样的具有多个贯通孔的隔板209、209A,从而与墨水的接触面积增大,墨水的流动阻力增加而具有使墨水不易流动的效果。因此,能够通过隔板209、209A来抑制(减弱)墨水流出时的流速,从而能够防止墨水不慎流出。
正如一直以来所使用的低粘度用的封闭部件250上所看到的,要一体成形在流路方向上形成有小口径的一个贯通孔(也可以是藕根状的多个贯通孔)的流量控制单元,模具的结构变复杂,不仅模具本身的成本上升,而且在切换到别的批量制造的情况下,模具的更换零件过多,模具更换时间花费过长,结果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然而,以上说明的第一、第二流量控制单元通过预先单独准备只对流量控制单元部分进行成形的模具部件并将其装入具有固定模具主体的内径的流路N成形部分,从而能够一体成形,所以只要更换该部分的模具即可,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通过如上所述地在注出口204的流路N上设置阀206、206A、206B或者隔板209、209A,从而即使是处于较低粘度的0.5泊~3000泊的范围内的墨水也不易漏液、滴液,成为使用便利性高的墨水补给容器15B。
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的注出口204的内径在3mm~10mm的范围内,阀206,206A,206B的弯曲强度、隔板209的贯通孔的形状、开口面积、长度(隔板的厚度)根据墨水具有的固有粘度、每一次的使用量适当改变即可。
图12A~图12D是封闭部件中的铰链周边部的说明图。一般而言,连结头部(左侧)与铰链盖(右侧)的铰链233(铰链关节)和带(带状体)232从结构上大致区分的话,具有图12A~图12D所示那样的下述类型。在此,带232具有弹簧功能,是用于在开闭铰链盖时赋予扣合(snap)性的部件。
图12A:单一铰链型
图12B:两侧铰链、中央带分离类型
图12C:中央铰链、两侧带分离类型
图12D:中央铰链、两侧带一体类型
它们均对铰链盖赋予以铰链233为轴进行转动的功能,但已提出各种还增加了赋予防盗(防止恶作剧)功能等附加价值的类型。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中,第三、第四实施方式均如图8A、图8B、图9所示使用了两侧铰链、中央带分离类型的三点铰链方式的封闭部件230,但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任何类型的封闭部件。不过,在要求使扣合生效来进行开闭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单一铰链类型以外的封闭部件。
容器器身部201是具有单层或多层的层叠结构的圆筒状的筒状体(套筒),其层叠结构能够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来进行选择。但是,需要在容器器身部201的与头部210的粘接面侧形成有与用于封闭部件230的聚烯烃系树脂显示出良好的热结合性的结合性聚烯烃系树脂层或者与封闭部件230同系材质的树脂层,并且需要如图8B所示具有在热结合接合时可形成曲面的热变形性。关于层叠结构和粘接面侧的树脂将在后面详述。
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的容器器身部20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由单层或层叠体构成的筒状的容器器身部201的制造方法通常采用挤出管成形方式、用层压片压紧(胴貼り)方式,根据情况,也可以使用吹管成形方式、吹胀方式。
在为挤出管成形方式的情况下,将从圆形的模头中单层或多层挤出的管切成规定的长度,在用层压片压紧方式的情况下,将具有规定宽度和厚度的长条的层压片压紧而形成为套管状并切成规定的长度、或者将最开始就切割成长方形的层压片压紧而形成为套管状即可。
吹管成形方式是通过吹塑成形而逐个成形的方式,在使容器器身部201变形的情况下是有效的,在为吹胀方式的情况下薄型时是有效的。在为挤出方式的情况下成品美观,无接缝,但在使用原材料的种类上有限制。
另外,在为用层压片压紧方式的情况下,还能够适当设置原料选择的自由度高、且具有阻隔性的铝箔、二氧化硅蒸镀层等,层叠结构的范围变宽,但压紧部分有损外观,并且易于损失容器器身部201的截面的厚度精度,取决于与头部210的接合方法而存在不易匹配的情况。但是,生产性高,印刷的自由度高。
因此,优选考虑墨水特性、使用用途等来选择容器器身部201的层叠结构、热结合方式等的最佳组合。
接下来,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的封闭部件230的成形和在容器器身部201与封闭部件230的接合中使用的热结合方式进行说明。
封闭部件230可通过注射成形法、压缩成形法来成形,但优选使用注射成形法。在这种情况下,封闭部件230在头部210与铰链盖220经由铰链222而连结并展开成图8A、图8B所示那样的大致水平的状态下成形。成形树脂可以考虑铰链特性、在模具内的流动性等而从聚烯烃系树脂中适当选择来进行使用。详情将在后面说明。
容器器身部201与封闭部件230的接合大体有:在对封闭部件230进行注射成形的工序中同时使容器器身部201热熔接的模内注射成形法、和事先各自分开成形之后再在下一工序中通过热结合方式接合的情况。首先,关于前者的模内注射成形法,该方法在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时可最有效地应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均通过该热结合方式而一体接合。
模内注射成形是使合模前预先插入在模具内被注射成形的成形品中的成形树脂以外的材料一体地热熔接成整体式(one-piece)的方法。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的情况下,该方法也得以有效地使用,通过将容器器身部201的一端插入封闭部件230的注射成形用的模具内,能够在成形封闭部件230的同时将容器器身部201一体地热熔接于封闭部件230的状态下从模具中取出。
即,能够在对封闭部件230进行成形的模腔侧全部合模的状态下,将预先成形为筒状的容器器身部201的前端部插入作为用于对头部210进行注射成形的型芯的芯棒中,在该状态下使容器器身部201在模腔内进入至规定位置完成合模,并将熔融树脂注射至模具内,在模具内使容器器身部201的端部与熔融树脂熔接、一体化。利用该模内注射成形的热结合方式与后述的其它热结合方式相比能够缩短工序,接合部位完成得良好。
以下所述的接合方式是将预先分开成形的部件、即封闭部件230与容器器身部201彼此接合的方法。
基于热空气加热的热结合方式是通过从微小的喷嘴中吹出的热空气将封闭部件230的接合部205和容器器身部201的接合面中至少一方加热、熔融至表面树脂的熔融温度并紧接着使两者接触来进行加压的方法。
基于高频加热的热结合方式是对在容器器身部201的层叠材料中层压有铝箔的情况有效的方法。虽然将聚烯烃系树脂用于封闭部件230的接合部205和容器器身部201的接合面,但为了通过该热结合方式使像聚烯烃系树脂那样介电损耗低的树脂彼此接合,需要铝箔这样的导电体介于其间。高频加热引起的温度上升是急剧的,如果在使用预先准备的夹具而使封闭部件230的接合部205与容器器身部201的端部的接合面彼此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施加有高频电压的电极间则能容易地使接合面彼此热结合。
基于超声波加热的热结合方式是使用夹具预先使封闭部件230的接合部205和容器器身部201的接合面与焊头的前端加压接触,通过换能器、调幅器使20KHz左右的超声波集中于焊头的前端,使其产生因超声波振动而产生的摩擦热,从而在短时间内使接合面彼此热结合的方法。
基于热封的热结合方式是从外侧用环状的加热体并从内侧用圆筒状的支承物或加热体夹着封闭部件230的接合部205和容器器身部201的接合面而使它们接触,在该状态下通过传导加热和压接来使它们接合的方法。
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说明。
首先,将聚烯烃系树脂用作使用于封闭部件230的原材料,但由于封闭部件230带有上述铰链功能,因此从使铰链部222具有适度的弹性和耐折强度的需要出发,优选使用聚丙烯系树脂。另外,模具内的熔融树脂必须通过极窄的铰链222部并在短时间内扩展至模具内,优选使用流动特性卓越的树脂。另外,为了使其具有轻松的嵌合功能,还需要具有适度的硬度。
在容器器身部201上应用由各种层叠结构构成的层叠材料,但优选的是,至少在与封闭部件230的结合面侧如上所述地形成有对用于封闭部件230的聚烯烃系树脂显示出良好的润湿性、相溶性、热结合性的结合性聚烯烃系树脂层或者与封闭部件230同系材质的树脂层。
该结合性聚烯烃系树脂是将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改性后而得的、熔融表面张力极小的、具有官能团的树脂,通过使该树脂层介于其间,能够极其强力地进行封闭部件230的聚烯烃系树脂与容器器身部201之间的以热结合方式的接合。
一般而言,当通过多层挤出法来制造层叠材料时,结合性聚烯烃系树脂是在彼此结合性不好的树脂间作为所谓的连接层(tie layer)(下面用TIE表示)而被设置的、以MODIC(三菱化学(股份)制)、ADMER(三菱化学(股份)制)等为代表的树脂,在以多层挤出方式制造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的容器器身部201的情况下,不仅是在外表面,当然也可以在内侧作为连接层(TIE)而使用。
结合性聚烯烃系树脂是乙烯成分与乙烯系不饱和单体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共聚物,其中,乙烯成分例如以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聚丙烯、聚丁烯、聚异丁烯这样的聚α-烯烃、以及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这样的聚二烯烃或者它们的共聚物等为代表,该乙烯系不饱和单体例如为羧酸、羧酸盐、羧酸酐、羧酸酯、羧酸酰胺或酰亚胺、单独或以与氰基(-CN)基、羟基、醚基、环氧乙烷环等的组合具有基于醛、酮等的羰基。
作为上述乙烯系不饱和单体的具体例子,可举出:
A.乙烯系不饱和羧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巴豆酸、衣康酸、柠康酸、5-降冰片烯-2,3-二羧酸等
B.乙烯系不饱和羧酸酐:马来酸酐、柠康酸酐、5-降冰片烯-2,3-二酸酐、四氢苯酐等
C.乙烯系不饱和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马来酸单或二乙酯、乙酸乙烯、丙酸乙烯酯、甲基丙烯酸-γ-羟丙酯、丙烯酸-β-羟乙酯、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β-N-乙氨基丙烯酸乙酯等
D.乙烯系不饱和酰胺或酰亚胺: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马来酰亚胺等
E.乙烯系不饱和醛或酮:丙烯醛、甲基丙烯醛、甲基乙烯酮、丁基乙烯酮等。其中,特别优选乙烯系不饱和羧酸或乙烯系羧酸酐。
一般而言,由层叠材料构成的容器器身部201的成形既可以从圆形的模头中通过多层挤出方式挤出为管状并切成规定的长度,或者,也可以将具有规定宽度和厚度的层压片压紧而形成为套管状并切成规定的长度。
在前者的情况下,成品美观,容器器身部无接缝,但在使用原材料的种类上存在限制。另外,在后者的情况下,还能够适当设置铝箔、二氧化硅蒸镀层等作为阻隔层,层叠结构的范围广,但压紧的痕迹有损外观,并且压紧部易于损失截面的厚度精度,根据与封闭部件230的热结合方式而存在不易匹配的情况。但是,生产性高,印刷的自由度大。因此,优选考虑墨水特性、使用用途等来选择容器器身部的层叠结构、接合部位、热结合方式等的最佳组合。列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的容器器身部201所使用的层叠例,从表面起依次如下:
(1)基于多层挤出成形的情况
1.LDPE300~320μm/TIE30/XX100~120μm
2.XX100mμ/TIE(A)30mμ/TIE(B)30mμ/PAN70mμ
3.PP100mμ/TIE20/EVOH20/TIE20/XX100mμ
(2)用层压片压紧的情况
1.XX100mμ/EVOH15/DL/XX100mμ
2.XX100mμ/SiOx-PET12mμ/DL/XX100mμ
3.XX100mμ/SiOx-Ny15mμ/DL/XX100mμ
4.PP100mμ/DL/PET12mμ/AL9mμ/DL/XX100mμ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DL:干式层压粘合剂,EVOH:乙烯-乙烯醇共聚物,Ny:尼龙,LDPE:低密度聚乙烯,PP:聚丙烯,PAN:聚丙烯晴,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SiOx:二氧化硅蒸镀,TIE:结合性树脂;XX:结合性聚烯烃系树脂。
根据上述第三、第四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由于在相当于墨水的流路N的注出口204的内壁的局部上设置由阀206、206A、206B或隔板209、209A构成的流量控制单元,从而能够使处于0.5泊~3000泊的范围内的较低粘度的墨水变得难以流动,能够防止漏液、滴液。另外,挤出利索,易于定量取出,可以提供不弄脏周边的、使用便利性高的墨水补给容器。进而,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将注出口204制成相同的直径而只更换流量控制单元部分的模具零件即可,所以在成形操作转移至具有别的流量控制单元的墨水补给容器的成形的情况下,模具更换操作变得容易,能够缩短模具更换时间,不必对应每种流量控制单元制作整个墨水补给容器的成形模具,所以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由于在相当于墨水的流路N的注出口204的内壁的局部上设置由阀206、206A、206B或隔板209、209A构成的流量控制单元,从而能够抑制墨水的流速。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由于设置由阀206、206A、206B或隔板209、209A构成的流量控制单元,从而在从墨水补给容器15B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可以减弱补给的墨水的流速,因此能够抑制墨水在墨仓9内起泡。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B、15C,在从墨水补给容器15B、15C向墨仓9补给墨水的情况下,可以减弱补给的墨水的流速,能够抑制墨水在墨仓9内起泡。由此,能够在从墨水补给容器15B、15C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抑制空气混入(卷进)墨水中。由此,特别能够抑制气泡混入墨仓9内的墨水中,所以在墨水喷射系统1(打印机2)中能够在从记录头8喷出墨水W时防止气泡进入喷嘴内而导致空喷的所谓的喷嘴漏喷。
墨水补给容器15B、15C能够抑制起泡。由此,当从墨水补给容器15B、15C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防止在墨仓9内产生气泡、使体积增加而导致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1溢出。另外,当向墨水补给容器15B、15C注入墨水时,也能够防止在墨水补给容器15B、15C内产生气泡、使体积增加而导致墨水从口部溢出。
墨水补给容器15B、15C由于能够减弱补给的墨水的流速,因此在墨水补给容器15B、15C掉落的情况等施加有急剧的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墨水溅出。在墨水补给容器15B的采用了阀206、206A、206B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墨水补给容器15C内的墨水在流出时,由于隔板209、209A的关系,经由多个贯通孔而流出。换言之,墨水通过窄的贯通孔而流出至宽的注出口204。再换言之,墨水处于在通过贯通孔时压力上升、而在已通过贯通孔时压力下降的状态。通过该压力差,能够消除产生的气泡。
墨水补给容器15C内的墨水在流出时,由于隔板209、209A的关系,经由多个贯通孔而流出。换言之,墨水通过窄的贯通孔而流出至宽的注出口204。因此,在所产生的气泡通过窄的贯通孔而已流出至宽的注出口204的情况下,基于流路直径的气泡(膜)的厚度在从注出口204出来时因流路直径增大,从而气泡(膜)的厚度延长而变薄。这样,由于气泡(膜)的厚度变薄,所以气泡(膜)的强度下降而破裂。这样,通过利用气泡的膜厚的变化而能使其破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描述或附图,其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将变形例阐述于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B、15C在俯视观察下的容器器身部201的形状不仅仅是圆形,还可以是椭圆形。另外,也可以在基板202的背面形成肋来进一步加强基板202的刚度。
如上所述,封闭部件230中的头部210与铰链盖220的连结机构并不限定于图8A、图8B所示那样的所谓的三点铰链,也可以是如图12A~图12D所示那样的任何种类的连结机构。
进而,对于封闭部件230中的、注出口204通过铰链盖220侧的栓部214进行的嵌合,除图8A、图8B所示那样的嵌合方式以外还可以使用任何嵌合方式,另外,还可以使用使缓冲材料存在于其间等防漏液方式。
墨水补给容器15B的阀的平面形状不限定于由阀206、206A、206B所示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四边形状等多边形状。
墨水补给容器15C的隔板的多个贯通孔不限定于由隔板209、209A所示的孔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圆形、矩形的孔形状。
墨水补给容器15C的隔板209、209A的肋的截面形状虽然为矩形,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圆形、三角形均可。
<第五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
图14是纵向剖开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15D中的推拉盖的说明图。图15是从下方观察顶盖时的说明图。图16A是示出沿图14的A-A线的连续的凸部的截面视图,图16B是示出沿图14的A-A线的连续的凹部的截面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D由容器310和推拉盖构成。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推拉盖安装于容器310,通过挤压容器310来注出墨水。需要说明的是,容器310只要是通过吹塑成型、树脂成型而得,并在按压、非按压时进行弹性变形、弹性恢复的结构的容器即可。
推拉盖具有:在容器310的上端从外侧与细径的口前部310a螺纹结合的盖主体312;以及以液密的方式安装于盖主体312并能上下移动的顶盖314。
顶盖314在顶部316具有注出墨水的注出口318,并具有包围注出口318并向容器310侧垂下的筒状部320。该筒状部320具有从注出口318朝着下方逐渐扩开的圆顶状或圆锥状的内壁。
盖主体312是上下连通的大致旋转体,下部312a扩展成裙状并覆盖容器310的肩部,在其内部的筒状部上形成有内螺纹而与容器310的口前部310a螺纹结合。在上部,筒状支承部312b向上方延伸,顶盖314的内侧的筒状部320插入筒状支承部312b的内周。
在顶盖314上围周向筒状部320地形成有外壁部314a,该外壁部314a覆盖筒状支承部312b的外周。在外壁部314a的内表面和筒状支承部312b的外表面相互形成有凹凸部,从而形成为能够在顶盖314的开、闭位置上卡定而固定位置。
在盖主体312上,于被筒状部320包围的轴心位置处,棒状栓体312c向上方延伸。通过该盖主体312的结构,当使顶盖314向上方进行了移动时,棒状栓体312c与注出口318分离而成为打开状态(打开位置)。另一方面,当使顶盖314向下方进行了移动时,棒状栓体312c进入注出口318并贴紧而成为关闭状态(关闭位置)。在注出操作时,墨水通过连通孔312d注出,在操作后,残留在顶盖314内的墨水通过连通孔312d而返回至容器310内。
如上所述,顶盖314的筒状部320具有从其注出口318朝着下方扩开的圆顶状或圆锥状的内壁。
而且,在筒状部320的内壁的局部上,从内壁表面朝着壁厚方向形成有多个从注出口318直达下方的连续的肋(凹部或凸部的例子)322。
具体而言,如图14、图15所示,在筒状部320的内壁上,形成为多个连续的肋322的上端与注出口318邻接、而下端延长至内壁下缘附近。
进行剖面观察时,如图16A所示,该连续的肋322从筒状部320的内壁突出形成为梯形状的肋,肋322本身成为凸部,肋322之间成为凹部。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此之外,如图16B所示,还能通过在筒状部320上形成连续的槽(凹部)324而使槽324本身成为凹部。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凸部的肋322的截面形状除图示的梯形状以外,还可在矩形、三角形、半圆形中进行选择。另外,对于槽(凹部),其形状也可以选择同上的形式。
另外,如图16A、图16B所示,筒状部320内壁的所述连续的凸部和/或凹部夹着顶盖314的注出口318形成为非对称。也就是说,在筒状部320的内壁上,凹部或凸部偏于局部。在顶盖314上,如图16A所示,连续的肋(凸部的例子)322形成于在横断面观察时大致一半的面积上,另外,如图16B所示,连续的槽(凹部的例子)324形成为在横断面观察时大致一半的面积上。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连续的凹部和/或凸部的内壁表面的面积大致为1/2。
需要说明的是,这只是一个例子,在本实用新型中,存在连续的凹部和/或凸部的内壁表面的面积能够设为整个内壁表面的面积的1/4~3/4的范围内。
另外,优选地,连续的凹部随着往下方去而扩开。在图16B所示的槽324上,通过槽宽随着往下方去而扩开,从而能够促进回液。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肋间也看作为凹部,则也可以说图15的肋322间扩开。
根据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D的推拉盖,由于在内壁的局部上从内壁表面朝着壁厚方向形成有多个从注出口318直至下方的连续的凹部和/或凸部,因而当墨水返回时,注出口318附近的墨水由于表面张力而在早期阶段被打破均衡,所以不会产生液膜,变得易于流动。
连续的槽(凹部)324和/或肋(凸部)322夹着顶盖314的注出口318形成为非对称,所以易于打破附着于筒状部320的内壁的墨水的均衡,能可靠地防止产生液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本实施方式以外,还可以将连续的凹部和连续的凸部设置成非对称。
由于存在连续的凹部和/或凸部的筒状部320的内壁面的面积为整个内壁面的面积的1/4~3/4,所以使该凹部或凸部形成为非对称,使墨水落下的速度根据部位而不同,液膜更加难以产生。也就是说,在1/4以下的情况或者3/4以上的情况下,很难实现局部不同的形状,存在产生液膜的风险增高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连续的凹部和/或凸部的内壁面的面积为整个内壁面的面积的大致1/2,液膜更加难以产生,成形也容易。
由于连续的凹部随着往下方去而扩开,所以抑制墨水积存于凹部,能够取得可使其易于落下等优异的效果。而且,连续的凹部和/或凸部也可以设置至从注出口318朝着下方扩开的圆顶状或圆锥状的内壁的下端,还可以像本实施方式那样根据液体性状来适当选定范围。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D的推拉盖,当墨水返回时能够促进墨水的回液,抑制在注出口318附近产生墨水的液膜,因此能够防止再次注出墨水时像以往那样残留在注出口附近的墨水成为泡沫飞出(泡沫飞溅)。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D,在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防止墨水的泡沫飞溅,因此能够防止污染墨仓9的墨水注入部11。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D,在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防止墨水的泡沫飞溅,因此能够防止气泡混入墨仓9内,能够抑制空气混入墨水中。由此,能够防止从记录头8喷出墨水时的喷嘴漏喷。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D,在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防止墨水的泡沫飞溅,因此能够防止在墨仓9内产生气泡而使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1中溢出。
在为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墨水的情况下,易于产生墨水的液膜、气泡。但是,通过使用墨水补给容器15D,能够具有防止液膜、防止气泡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描述或附图,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将变形例阐述于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D通过在筒状部320的内表面形成多个连续的槽(凹部)324和/或肋(凸部)322,从而防止了在注出口318附近产生墨水的液膜。但是,也可以将这样的槽(凹部)和/或肋(凸部)设置于墨仓9与墨水供给管12的连接部等。另外,也可以设置于墨水供给管12的内表面。由此,能够防止产生液膜,墨水变得易于在墨水供给管12内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D在顶盖314的筒状部320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连续的槽(凹部)324和/或肋(凸部)322。但是,也可以将这样的槽(凹部)和/或肋(凸部)设置于固定在容器的口前部的盖主体上。由此,能够防止产生液膜,墨水变得易于在墨水供给管12内流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15D虽然填充的是墨水,但也可以填充清洗液来取代墨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易于产生清洗液的液膜、气泡,但通过使用墨水补给容器15D,能够具有防止液膜、防止气泡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喷嘴帽的墨水补给容器15E的主视图。图18是安装有喷嘴帽的容器主体的口颈部的截面图。图19是喷嘴帽的截面图和A部放大图。图20是说明拿住墨水补给容器15E并将喷嘴部的前端喷出口朝向墨仓9的操作的简略立体图。图21A、图21B是例示连接阶梯部的其它方式的放大截面图。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喷嘴帽的墨水补给容器15E构成为包括:容纳有墨水的、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瓶状的容器主体411;以及一体地安装于该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的喷嘴帽414。
另外,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E,作为挤压容器发挥作用的容器主体411的容器器身部413具有能使正反一对正面壁部413a在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弹性变形的可挠性。
通过在拿住容器器身部413并使其倾倒的状态下以夹着一对正面壁部413a的方式进行按压,从而使容器主体411挤压变形的同时向内部施加压力,由此能够从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中喷出墨水。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E具有能够有效地避免例如由于将容器主体411放置于地面等时的小的冲击、重新拿住容器主体411时的小的按压力而使墨水在喷出流路上形成膜的同时从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以泡沫形式飞出而弄脏周围的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E具有即使在容器主体411具有曲颈瓶形状的情况下也能抑制在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413的挤压前状态下墨水从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中不慎且猛烈地喷出的功能。
而且,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E的容器主体411具有使颈部413b相对于容器器身部413的纵向中心轴C向一侧倾斜而成的曲颈瓶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E是将喷嘴帽414安装于通过按压容器器身部413而喷出墨水的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的、能够挤压变形的容器。
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具备喷出导引流路416,当按压容器器身部413时,喷出导引流路416使墨水从前端喷出口415a呈线状连续喷出。另外,喷出导引流路416由容器主体411侧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和前端喷出口415a侧的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构成,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和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经由连接阶梯部417a而相连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411具有使颈部413b相对于容器器身部413的纵向中心轴C向一侧倾斜地突出的曲颈瓶形状。容器主体411从底部423至颈部413b形成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于是,关于容器主体411,通过相对于容器器身部413的纵向中心轴C拿住曲颈侧或曲颈相反侧进行使用,从而瓶内的墨水顺着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的形状流动而具有势头地接触喷嘴部415。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出导引流路416具有1mm~10mm的内径,并具有17mm~60mm的流路长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411例如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等合成树脂构成的吹塑成形品,具有能挤压变形的瓶形状。如图17所示,容器主体411由容器器身部413、口颈部412以及底部423组成,通过将底部423放置于放置面,从而能够在立设状态下陈列于店面或保管在家庭内。
容器主体411的容器器身部413例如具有包括长轴和短轴的扁平的大致椭圆或大致长圆的中空截面形状。容器主体411的容器器身部413在与底部423相反一侧的上端部分具有使其中心位置从容器器身部413的纵向中心轴C向长轴的一端部侧偏心且使其中空截面形状慢慢缩径的、锥形(先絞り)形状的颈部413b。另外,容器主体411具有所谓的曲颈瓶形状作为易于使墨水朝着墨仓9的内壁面91喷出的形状。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容器主体411具有使与颈部413b的前端连续的口颈部412从相对于容器器身部413的纵向中心轴C向侧方偏心的位置朝与该偏心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倾斜地突出的曲颈瓶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411在上端部分的成为锥形部的颈部413b上具有使颈部413b偏心后的一端部侧的侧面经由纵向截面为向外侧凸出的平滑的弯曲面的弯曲凸面413c接合于口颈部412的基端部的形状。另外,容器主体411具有使另一端部侧的侧面经由纵向截面为向内侧凹进的平滑的弯曲面的弯曲凹面413d接合于口颈部412的基端部的形状。
由此,当使容器主体411倾倒而使斜向地倾斜突出的口颈部412配置于下方时,容器主体411使容纳于容器主体411内的墨水经由成为锥形部的颈部413b的弯曲凸面413c的棱线部413e的内侧面平滑且顺畅地流下。于是,容器主体411能够朝安装有喷嘴帽414的口颈部412势头良好地送出墨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帽414例如是由高分子化合物等合成树脂构成的注射成形品。另外,如图18和图19所示,喷嘴帽414由圆环状嵌入卡合部418、形成于圆环状嵌入卡合部418的内侧壁部418a的下方的储液凹部419、以及从储液凹部419的底面壁部419a的中央部分一体地立设设置的喷嘴部415组成。
圆环状嵌入卡合部418具有由内侧壁部418a、顶壁部418b以及外侧壁部418c构成的大致コ字截面形状。在外侧壁部418c的下端部内周面设有卡合凸肋418d。
通过使该卡合凸肋418d与设于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的前端部外周面的被卡合凸肋412a卡合,从而将口颈部412的前端部夹在内侧壁部418a与顶壁部418b之间。于是,在使口颈部412的前端面抵接于顶壁部418b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将喷嘴帽414安装固定于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
储液凹部419通过使与圆环状嵌入卡合部418的内侧壁部418a的下方连设的内筒壁部419b和与内筒壁部419b的下端部连设的底面壁部419a包围在周围而形成。
在储液凹部419中储存例如在使容器主体411倾倒并使其挤压变形而使墨水从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喷出规定量后松开按压并返回到直立状态时沿着喷嘴部415的外周面向下方滴落的墨水。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沿着喷嘴部415的外周面滴落的墨水附着于口颈部412的外周面。另外,喷嘴部415以由储液凹部419的底面壁部419a支承并与内筒壁部419b分离的状态立设。
喷嘴部415是在内侧形成有喷出导引流路416的、纵长中空的圆筒形状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部415设置成从储液凹部419的底面壁部419a的中央部分立设并从口颈部412的前端开口面以相当程度的高度突出的状态,并且,设置成下端部分延伸设置至底面壁部419a的下方而贯通底面壁部419a的状态。
由此,喷嘴部415的喷出导引流路416以后端流入口416b配置于作为容器主体411的内侧区域的口颈部412的内侧区域的状态进行设置。另外,喷嘴帽414在安装固定于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的状态下,以其喷嘴部415的喷出导引流路416的轴向与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的轴向一致或大致一致的方式安装于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
通过将喷嘴部415的喷出导引流路416的后端流入口416b配置于容器主体411(口颈部412)的内侧区域,从而可以使施加于喷嘴部415的后端流入口416b的墨水压力降低而防止产生溅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具有17mm~60mm的长度。由此,在纵向上贯通喷嘴部415而形成的喷出导引流路416也还是具有17mm~60mm的流路长度。
而且,喷出导引流路416由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和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构成,其中,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形成于从储液凹部419的底面壁部419a向上方立设的喷嘴部415的上方立设部分415c,具有2mm~10mm左右的长度,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形成于从储液凹部419的底面壁部419a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喷嘴部415的下方延伸设置部分415b,具有1mm~9mm左右的长度。
即,喷出导引流路416例如由经由连接阶梯部417a而相连续的、容器主体411侧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和前端喷出口415侧的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构成,其中,连接阶梯部417a是与喷嘴部415的轴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面,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具有例如1mm~9mm左右的内径作为1mm~10mm的内径,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具有例如2mm~10mm左右的内径作为1mm~10mm的内径。
由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和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构成的喷出导引流路416整体具有1mm~10mm的内径。由此,当使容器主体411倾倒并按压容器器身部413而使墨水从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喷出时,使墨水在通过相当长度的喷出导引流路416之后再喷出,从而可以边使喷出方向定向于喷出导引流路416的延长方向的同时,边使墨水在稳定的状态下呈线状连续地喷出。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的内径与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的内径之差的、连接阶梯部417a的宽度b的2倍优选为1mm~9mm。据此,通过使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的内径与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的内径之差为1mm~9mm,从而可以在从喷嘴部415喷出墨水时使喷嘴部415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上产生的泡膜通过连接阶梯部417a而有效地破泡。
当墨水在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中流动时,墨水的压力上升。于是,当墨水通过连接阶梯部417a而在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中流动时,墨水的压力下降。由此,在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中产生并受到压制的气泡由于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而压力下降,破泡。这样,能够利用施加于气泡的压力差来使其破泡。
另外,当在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上产生了气泡时,基于流路直径的气泡(膜)的厚度由于流出至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时流路直径变大而气泡(膜)的厚度延长、变薄。由于像这样气泡(膜)的厚度变薄,所以气泡(膜)的强度下降而破泡。这样,能够利用泡的膜厚的变化来使其破泡。
另外,在容器主体411具有曲颈瓶形状、并且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413的挤压前的状态下,即使容器倾斜时墨水沿着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而朝喷嘴部415猛烈地流下,由于在连接阶梯部417a处内径扩大而减轻该墨水的势头,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从喷嘴部415溅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的内周面成为使流路的截面积从容器主体411侧朝着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侧扩大的、相对于喷出导引流路416的轴向的锥形角度为0.5°~5°左右的、平缓角度的锥形部分。
通过使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的内周面成为截面积朝着前端喷出口415a侧扩大的锥形部分,从而在容器主体411具有曲颈瓶形状、并且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413的挤压前的状态下,即使容器倾斜时墨水沿着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而朝喷嘴部415猛烈地流下,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容器倾斜时从喷嘴部415溅液。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的内周面形成为使流路的截面积从容器主体411侧朝着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侧扩大的、相对于喷出导引流路416的轴向的锥形角度为0.5°~5°左右的、平缓角度的锥形部分。
通过使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的内周面形成为锥形部分,从而在容器主体411具有曲颈瓶形状、并且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413的挤压前的状态下,即使容器倾斜时墨水沿着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而朝喷嘴部415猛烈地流下,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容器倾斜时从喷嘴部415溅液。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21A、图21B所示,连接阶梯部417a也可以在喷出导引流路416的轴向上的高度h在1mm~4mm的范围内倾斜地形成为平面形状或曲面形状。通过使连接阶梯部417a的喷出导引流路416在轴向上的高度h为1mm~4mm的范围,从而可以在从喷嘴部415喷出墨水时使喷嘴部415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内产生的泡膜通过连接阶梯部417a而有效地破泡。
另外,在容器主体411具有曲颈瓶形状、并且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413的挤压前的状态下,即使容器倾斜时墨水沿着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而朝喷嘴部415猛烈地流下,由于在连接阶梯部417a处内径扩大而降低该墨水的势头,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从喷嘴部415溅液。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设有在不使用墨水补给容器15E时覆盖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并以能装卸的方式安装的盖帽420。盖帽420由大致截头圆锥形状的盖主体部421和从盖主体部421的下端部连续地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安装裙状部422构成。
盖帽420例如通过将设于安装裙状部422的内侧面的螺合突条422a旋合于设于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的外周面的螺合突条412c,从而以通过盖主体部421的顶面部内侧面封闭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的状态安装成覆盖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
另外,从盖主体部421的顶面部内侧面向下方突出地设有内环部421a。当覆盖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地对盖帽420进行了安装时,内环部421a沿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的内周缘部嵌入,从而可以在稳固止水的状态下封闭前端喷出口415a。
进而,从盖主体部421的中间部内侧面向下方突出地设有抵接环部421b。当覆盖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地对盖帽420进行了安装时,抵接环部421b的前端隔着喷嘴帽414的圆环状嵌入卡合部418的顶壁部418b而抵接于口颈部412的前端面。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安装裙状部422过度地旋合于口颈部412而导致内环部421a、喷嘴部415的前端部破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含有表面活性剂,具有易于起泡的物性。
于是,根据具备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E,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小的按压力、小的冲击导致墨水从安装于随着按压容器器身部413而喷出墨水的容器主体411的口颈部412上的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以泡沫形式飞出。另外,即使在容器主体411具有曲颈瓶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地抑制在未主动按压容器器身部413的挤压前的状态下墨水从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不慎且猛烈地喷出。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于喷嘴部415的内部并在按压了容器器身部413时引导墨水从前端喷出口415a呈线状连续喷出的喷出导引流路416具备由经由连接阶梯部417a而相连续的、容器主体411侧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和前端喷出口415a侧的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构成的两级结构。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E,例如在使用墨水补给容器15E时由于解除了容器主体411的按压时的倒吸而使墨水在容器主体411的内部起泡的情况下,例如即使起泡的墨水由于将容器主体411放置于地面等时的小的冲击、或者重新拿住容器主体411时的小的按压力而被挤出至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形成膜时,所形成的膜也会在通过连接阶梯部417a时由于喷出导引流路416的内径急剧扩大而容易地破泡。由此,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放置或拿住容器主体411时的小的冲击或按压力导致墨水从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以泡沫形式飞出而弄脏周围。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411成为具有所谓的曲颈瓶形状作为易于使墨水朝着墨仓9的内壁面91喷出的形状的挤压容器。因此,当使容器主体411倾倒而使沿斜向倾斜突出的口颈部412配置于下方时,容器主体411中所容纳的墨水经由颈部413b的弯曲凸面413c的内侧面平滑且顺畅地流下,势头良好地朝口颈部412送出。
另外,容器主体411具有使颈部413b相对于容器器身部413的纵向中心轴C向一侧倾斜突出的曲颈瓶形状,并且从底部423至颈部413b形成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于是,通过相对于容器器身部413的纵向中心轴C拿住曲颈侧或反曲颈侧进行使用,从而瓶内的墨水顺着弯曲状的棱线部413e的形状流动而有力地接触喷嘴部415。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形成于喷嘴部415内部的喷出导引流路416具备由经由连接阶梯部417a而连接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417b和大直径导引流路部417c构成的上述那样的两级结构。因此,如图20所示,可以有效地避免在边使容器主体411倾倒边使喷嘴帽414的喷嘴部415的前端喷出口415a靠近墨仓9的内壁面91的操作的途中墨水不慎且猛烈地从前端喷出口415a喷出而溅到墨仓9的外表面。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E,当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使气泡破泡、防止墨水溅液,因此能够防止污染墨仓9的墨水注入部11。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E,当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使气泡破泡、防止墨水溅液,因此能够防止气泡混入墨仓9内,能够抑制空气混入墨水中。由此,能够防止从记录头8喷出墨水时喷嘴漏喷。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E,当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使气泡破泡、防止墨水溅液,因此能够防止在墨仓9内产生气泡而使墨水从墨水注入部11中溢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不限定于上述的描述或附图,其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将变形例阐述于下。
喷出导引流路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大直径导引流路部也可以不具有圆形的截面形状,还可以具有椭圆、矩形的截面形状。
还能够使小直径导引流路部的中心轴与大直径导引流路部的中心轴不一致而使它们以偏心的状态形成,连接阶梯部也可以设置为使宽度沿周向变化的状态。
容器主体未必非得具有曲颈瓶形状。
虽然在容器主体中填充了墨水,但也可以填充清洗液来取代墨水。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易于产生清洗液的液膜、气泡,但通过使用墨水补给容器15E,能够具有在喷出清洗液时防止液膜、防止气泡的效果。
〈第七、第八、第九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
图22是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15F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图23A是示出阀筒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纵截面图,图23B是示出阀筒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平截面图。图24是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15F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图25是墨水喷出时的纵截面图。图26是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补给容器15F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需要说明的是,图27是现有技术涉及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的纵截面图。
下面,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参照图22~图26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对于容器主体527铰链盖501所位于的一侧设为上方,将其相反侧(图22中的下侧)设为下方。另外,将铰链526所位于的一侧设为后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前侧。
如图22所示,墨水补给容器15F具备铰链盖501。铰链盖501具备:盖主体502、盖体521、内塞(日语表述:中栓)508。铰链盖501将其盖主体502组装于容纳有墨水N的瓶状的容器主体527的口筒部528上,通过用铰链526而与盖主体502结合的盖体521来开闭在该盖主体502上开口的喷出口505。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容器主体527,可考虑易剥离性层叠容器(也称为分层容器)等双层容器、具有柔软的容器器身部的软管容器等,适于处理厌氧性的墨水N。
盖主体502呈在圆筒状的组装筒503的上端连设有顶壁504的有顶筒状,使组装筒503从外部螺合于容器主体527的口筒部528而将盖主体502安装于容器主体527。在顶壁504的中央部开口形成有喷出口505,包围该喷出口505地立设有向上方扩展成喇叭状的喷出筒片506,另外,在顶壁504的下表面以包围喷出口505的方式垂下设置有保持筒507,在该保持筒507上设有加强肋。
铰链盖501的盖体521从顶板522的周围端缘垂下连设短圆筒状的周向筒523而构成为有顶圆筒状,通过搭扣铰链等铰链526使周向筒523的后侧的下端与盖主体502的组装筒503的后侧的上端铰链结合。该盖体521通过以铰链526为转动轴的开闭转动动作,从上方覆盖盖主体502而成为关闭状态,此时,周向筒523的前侧端部越过盖主体502的顶壁504的前侧端缘进行卡定而保持盖体521的关闭姿势。在该盖体521的顶板522的下表面中央部,垂下设置有紧密嵌入盖主体502的喷出筒片506的密封筒片525,进而,从该密封筒片525所包围的顶板522的下表面部位垂下设置有定位销524。
组装于盖主体502的顶壁504的下表面侧的内塞508是通过组装阀芯517而形成止回阀509的部分,具有在位于容器主体527的口筒部528与盖主体502之间的状态下嵌装于盖主体502的组装筒503的内周面上端部的组装凸缘518。在该组装凸缘518的下端设有紧密嵌入口筒部528的短圆筒状的嵌入筒519,在该嵌入筒519上经由连结壁520而连设有形成阀室511的阀筒510。
阀筒510在下端设有形成阀口512和阀座面514的阀座筒片513,在其内周面设有使阀芯517在限制了向横向位移的状态下自由移动的多个(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为八个,参照图23B)纵肋515,在该各纵肋515间形成有纵槽状的通路。在各纵肋515的上端,以突出状设有阻止阀室511内的阀芯517向上方脱出的止动片516(参照图23A)。
内装阀芯517而构成止回阀509的阀筒510紧密地嵌入组装于盖主体502的保持筒507,并在盖主体502的顶壁504的下表面侧形成使上端连通于喷出口505的阀室511。当该阀筒510紧密地嵌入组装于保持筒507时,优选使从喷出口505的开口边缘垂下设置的短圆筒片状的密封片紧密地嵌入阀筒510的上端开口部等来强化阀筒510在顶壁504上的紧密的组装。需要注意的是,在将内塞508组装于盖主体502之前,预先将阀芯517插入内塞508的阀筒510内,这一点自不必说。
设于盖体521的定位销524在铰链盖501的闭盖状态下从喷出口505进入止回阀509的阀室511内,并使其下端抵接于阀芯517,将该阀芯517压抵于阀座面514,由此,将止回阀509保持为闭阀状态。从该状态起使盖体521处于打开姿势而解除定位销524对阀芯517的按压,通过使容器主体527倾斜等而使止回阀509处于开阀状态,进行墨水N的喷出(参照图25)。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因墨水N的自重的自然流下、或者通过由容器主体527的容器器身部(省略图示)的挤压变形引起的减容变形所带来的内压变化来进行墨水N的喷出。
这样,在铰链盖501的关闭状态下,设于盖体521的定位销524进入设于盖主体502的止回阀509的阀室511内而将阀芯517压抵于阀座面514,使止回阀509为闭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使定位销524进入阀室511内而压抵阀芯517,与喷出口505的开口直径尺寸、阀室511的内径、铰链526与喷出口505的距离、喷出口505相对于铰链526的高度位置以及定位销524进入阀室511内的进入量等相应地来设定阀芯517和定位销524中至少任一方的高度尺寸。
接下来,说明第七、第八以及第九实施方式。在图示的各实施方式中,阀芯517和定位销524以外的部分的结构及尺寸均是相同的。另外,喷出口505位于与铰链526大致相等的高度水平。
图22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示出使用一般性球体作为阀芯517的例子,阀室511形成为纵长,设定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而成为使该定位销524的前端(下端)进入至阀室511的下端部附近的长度。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了球体作为阀芯517,所以止回阀509的结构成为最简单的结构,但定位销524进入阀室511内的进入量变大。
图24所示的第八实施方式对阀芯517的高度尺寸进行了增大调整,并对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进行了减少调整,通过将短圆柱的上下两端成形为半球状而将阀芯517构成为稍微纵长,定位销524与阀芯517变为纵长相应地,其向阀室511内的进入量减少。在该第八实施方式中,由于定位销524向阀室511内的进入量变小,所以进入到阀室511内的定位销524的前端在阀室511内的移动轨迹的横向位移量变小。因此,能够在尺寸上得到避免进入到阀室511内的定位销524的前端引起与止回阀509侧的机械性干扰的余裕,由此,简单地制作不引起定位销524的前端对止回阀509的机械性干扰的带止回阀的铰链盖。
图26所示的第九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地对阀芯517的高度尺寸进行了增大调整,并对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进行了减少调整。而且,第九实施方式示出将阀芯517构成为从将短圆柱的上下两端成形为半球状而构成为稍微纵长的阀主体517a的上端立起直径小的圆柱状的阀立起片517b的例子,阀芯517的上端、即阀立起片517b的上端在闭阀姿势下大致位于喷出口505(在图示例中,比喷出口505下一点)。因此,定位销524几乎不会进入阀室511内。这样,在第九实施方式中,等于定位销524没有进入阀室511内,所以完全不会发生定位销524的前端对止回阀509的机械性干扰,能够不用考虑定位销524地自由设定止回阀509的结构。
根据上述第七、第八、第九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墨水补给容器15F,设于盖体521的定位销524在铰链盖501的关闭姿势下将阀芯517按压为闭阀姿势、即将阀芯517压抵于阀座面514,从而将止回阀509强制性地保持为闭阀状态。这样,不论是在容器的开封前还是开封后,都能够通过可自如地进行开闭操作的铰链盖501的关闭操作来确保设于内部的止回阀509的闭阀状态,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在不使用时止回阀509不必要地成为开阀状态。
由此,在墨水补给容器15F的搬运中、保管时的处理中,能够阻止墨水不必要地进入阀室511内,从而能够抑制生成墨水的固化附着物。
阀芯517和定位销524中至少任一方的高度尺寸被设定为在铰链盖501的关闭姿势时使止回阀509成为闭阀状态,所以即使是在阀芯517或定位销524中一方的高度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定另一方的高度尺寸来进行应对,由此能够应对各种各样的结构和尺寸的止回阀509。
墨水补给容器15F通过设定阀芯517的高度尺寸来使止回阀509成为闭阀姿势。在通过设定阀芯517的高度尺寸来使止回阀509成为闭阀姿势的容器的情况下,即使定位销524向阀室511内的进入量受到限制时,也不会在定位销524与阀室511之间产生不合适的机械性干扰,能够良好地得到闭阀状态。因此,作为铰链盖501,能够得到机械稳定性。
墨水补给容器15F通过设定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来使止回阀509成为闭阀姿势。在通过设定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来使止回阀509成为闭阀姿势的容器的情况下,只需设定结构简单的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即可确保止回阀509的闭阀姿势。
墨水补给容器15F通过设定阀芯517和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来使止回阀509成为闭阀姿势。在通过设定阀芯517和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来使止回阀509成为闭阀姿势的容器的情况下,为了将止回阀509保持为闭阀状态,能够根据止回阀509的结构和尺寸选择最合适的阀芯517和定位销524的尺寸组合。
墨水补给容器15F除上述之外还将阀室511构成为纵长。在将阀室511构成为纵长的容器的情况下,当止回阀509从开阀姿势切换为闭阀姿势时,通过增大阀芯517在阀室511内的移动量,从而可以更大地得到将位于喷出口505及其附近的残存墨水引进阀室511内的所谓倒吸效果。关于这一点,可通过变更阀室511、阀芯517的形状来适当变更倒吸效果,所以能够充分抑制发生滴液现象。
墨水补给容器15F除上述之外还将阀芯517构成为纵长。在将阀芯517构成为纵长的容器的情况下,不用增大阀室511的直径尺寸即可应对阀芯517和定位销524的高度尺寸的设定。由此,能够提高止回阀509的制作自由度,所以可实施的止回阀509的结构范围变广。
墨水补给容器15F除上述的主要结构及使阀芯517为纵长的结构之外,还将阀芯517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使闭阀状态下的上端位置大致位于喷出口505的值。在将阀芯517的高度尺寸设定为使闭阀状态下的上端位置大致位于喷出口505的值的容器的情况下,按压阀芯517的定位销524几乎没必要进入阀室511内,所以能够完全消除定位销524进入阀室511内时定位销524与止回阀509发生机械性干扰。由此,能够提高止回阀509的结构设定自由度。
墨水补给容器15F除上述之外还在位于盖主体502的顶壁504的下表面侧的内塞508上设置内部空间为阀室511的阀筒510并将该阀筒510紧密地组装于盖主体502的顶壁504的下表面而构成止回阀509。在内塞508上设置阀筒510而构成止回阀509的容器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实现将止回阀509设置于盖主体502的顶壁504的下表面。由此,能够简单且高效地制作带止回阀的铰链盖501。
当从墨水补给容器15F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抑制固化附着物混入墨水中,因此能够防止由固化附着物导致的喷嘴堵塞。因此,能够防止从记录头8喷出墨水时喷嘴漏喷。
在墨水为水性(染料)墨水的情况下,当固化附着物混入墨水内时,固化附着物再溶解。在进行了再溶解的情况下,其区域的浓度变高,墨水内产生浓度不均。但是,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F,可以防止固化附着物混入墨仓9,从而能够抑制浓度不均。由此,能够抑制因浓度变高而粘性上升导致喷嘴漏喷、印刷物产生浓度不均等喷出不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不限定于上述的描述或附图,其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将变形例阐述于下。
也可以将O型圈固着于形成阀口512的阀座筒片513的上表面,由该O型圈形成阀座面514,而非由阀座筒片513的锥形的上表面形成阀座面514。
也可以使喷出口505位于偏向前侧的位置而非位于盖主体502的顶壁504的中央而使与铰链526的距离增大,由此,使定位销524的前端的移动轨迹的曲率半径增大来缩小横向的位移量。
<第十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各图中,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或等同的构成部分。
图28是在闭盖状态下示出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的局部截面侧视图。图29是在开盖状态下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的局部截面侧视图。图30A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的内塞组装体的平面图,图30B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的内塞(切口周边)的局部立体图。图31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的使用状态的截面图。下面,参照图28~图3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8所示,内塞组装体601由内塞(日语表述:中栓)620、狭缝阀630以及压阀部件640构成。另外,通过内塞组装体601、容器主体650、移动塞660以及顶盖670构成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墨水补给容器15G能够在挤压容器主体650的容器器身部(省略图示)时注出容器主体650内的墨水。需要说明的是,除墨水以外,还可以使用清洗剂。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下方向以将墨水补给容器15G立着的状态为基准,与图28的上下方向一致。
内塞620在其基端部具有安装于容器主体650的口颈部651的安装筒部621。在安装筒部621的内周面设有多个防转用的突起621h,其与在容器主体650的口颈部651的外周面绕轴线O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突起651b卡合,防止安装筒部621相对于口颈部651旋转。多个突起621h也绕轴线O隔开间隔而配置。另外,在安装筒部621的内周面沿周向设有卡定槽621a,其以越过的方式而能防脱地与沿周向设置于容器主体650的口颈部651的外周面的卡定突条651a。
另外,在安装筒部621上沿着卡定槽621a在周向上设有薄壁部621b。薄壁部621b是在分类废弃墨水补给容器15G时从容器主体650上卸下内塞组装体601时断裂的部分。更具体而言,如图30A所示,薄壁部621b保留作为断裂基点的、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621c而沿周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621d是排水孔。
在薄壁部621b的外周侧连设有随着薄壁部621b的断裂而去掉的外筒部621e。在外筒部621e内表面的长孔621c上方的区域,隔开间隔地形成有防滑用的多个纵肋621f。另外,在长孔621c的周向一端侧,关于外筒部621e,薄壁部621b的上侧部分成为大致V字状的切口V,薄壁部621b的下侧部分成为在纵向上延伸的薄壁部621g。因此,从该薄壁部621g的旁边朝着长孔621c插入手指,使薄壁部621g断裂,捏着设有防滑用的多个纵肋621f的部分拉拽,使薄壁部621b沿周向断裂,从而能将外筒部621e从安装筒部621上去掉。
在安装筒部621的上端,如图28所示,向内周侧延伸设置有下侧凸缘部622。在下侧凸缘部622上以下垂的方式设置有与容器主体650的口颈部651的内周面液密地抵接的密封筒623。在下侧凸缘部622的内周缘立设有下侧周壁部624,在下侧周壁部624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624a。另外,在下侧周壁部624的内周面,沿周向以均等的间隔配置有多个纵肋624b。各纵肋624b具有用于卡定压阀部件640的卡定突起624c。
在下侧周壁部624的上端,向内周侧延伸设置有中间凸缘部625。在中间凸缘部625的内周缘立设有上侧周壁部626。在上侧周壁部626的外周面沿周向设有用于卡定移动塞660的卡定突条626a。在上侧周壁部626的上端,向内周侧延伸设置有上侧凸缘部627。在上侧凸缘部627的内周缘连设有截头圆锥状的顶壁628,在顶壁628的内周缘立设有注出筒629。
注出筒629在前端部形成有注出口629a。注出筒629的内周面的与注出口629a相连的区域是沿注出筒629的轴线O截面一定的笔直部629b。在注出筒629的内周面中的笔直部629b的下方区域形成有缩径部629c。另外,注出筒629的前端面629d与笔直部629b所成的角θ为90度。当挤压时,在注出口629a处墨水未必向沿着注出筒629的轴线O的方向注出,为了避免墨水的注出方向与沿着注出筒629的轴线O的方向偏离、或者每次挤压时注出方向都发生变化的、所谓的墨水注出时的失控现象的发生,该角θ可设为90度以下。但是,从确保前端面629d的强度,抑制与物品等接触时的变形的观点出发,优选设为60度至90度,更优选设为80度至90度,进一步优选设为90度。
另外,在注出筒629的基端侧安装有狭缝阀630。在本例中,狭缝阀630由在中央部形成有十字形的狭缝631的圆板状的弹性壁632、以下垂的方式设置于弹性壁632的外周缘的环状壁633以及从环状壁633的下端缘向外周侧延伸设置的凸缘634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狭缝阀630形成为使得在容器主体650中容纳粘度低的墨水的情况下,只是使容器主体650倾斜的话不会注出(漏出)容器主体650内的墨水,并且在挤压容器主体650时容器主体650内的墨水不会一下飞出(抑制容器主体650内的墨水的注出势头)。
压阀部件640由环状圈641和立设于环状圈641的内周缘的筒壁642构成。在环状圈641的外周面沿周向设有卡定突条641a,其以能从下方越过防脱的方式卡定于形成于前述的内塞620的多个纵肋624b上的卡定突起624c。通过将该卡定突条641a卡定于内塞620侧的卡定突起624c,从而成为压阀部件640的环状圈641的上表面641b抵接于狭缝阀630的凸缘634的下表面634a、狭缝阀630的凸缘634的上表面634b抵接于内塞620的上侧凸缘部627的下表面627a的状态,狭缝阀630通过压阀部件640而被固定于内塞620。
另外,注出筒629在缩径部629c处由移动塞660密封。具体而言,移动塞660具有从注出口629a插入并向下方延伸的密封销661,该密封销661的外周面与注出筒629的缩径部629c液密地抵接。密封销661的前端部661a按压狭缝阀630的弹性壁632而保持为将狭缝631打开一点的状态。密封销661的前端侧部分为实心,基端侧部分为中空。
在密封销661的基端部,向外周侧延伸设置有凸缘状的顶壁部662。顶壁部662的外周侧部分662a的上下宽度形成得比内周侧部分662b更大。在顶壁部662的外周侧部分662a的上表面沿周向设有周向槽662c。需要注意的是,周向槽662c被沿周向均等地配置的多个纵壁(省略图示)在周向上分离为多个。
在顶壁部662的外周缘沿周向设有用于卡定于顶盖670的卡定突条662d。另外,在顶壁部662的外周缘以下垂的方式设置有筒壁部663。在筒壁部663的下端缘,向外周侧延伸设置有凸缘部664。在凸缘部664的外周缘,经由预定断裂部665而连设有密封筒666。在密封筒666的下端缘的内周面侧沿周向设有卡定突条666a,其以越过的方式能够防脱地卡定于形成于前述的上侧周壁部626的外周面的卡定突条626a。
顶盖670由圆板状的顶壁部671、下垂地设置于顶壁部671的外周缘的环状外壁部672、在环状外壁部672的内周侧从顶壁部671下垂设置的螺纹筒673、以及在螺纹筒673的内周侧从顶壁部671下垂设置的环状内壁部674构成。在螺纹筒673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673a,其安装于形成在上述的内塞620的下侧周壁部624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624a。在螺纹筒673的外周面,以在周向上均等配置的方式形成有加强用的多个纵肋673b。螺纹筒673在安装状态下,螺纹筒673的下端缘抵接于内塞620的下侧凸缘部622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顶盖670的螺纹筒673的内螺纹673a与内塞620的外螺纹624a之间设置防盖松动用的凹凸部机构。例如,能在顶盖670的内螺纹673a的脊部形成凸部、凹部(省略图示),在内塞620的外螺纹624a下方位置形成纵肋(省略图示)。这样的凹凸部、纵肋优选设于盖拧紧终点附近的位置,这样一来,在将盖拧到底时还能够因纵肋越过凹凸部进行嵌合而产生咔哒感。进而,当使设于内螺纹673a的凸部、凹部所对应的螺纹筒673部分形成为薄壁形状时,成为易于弯曲的结构,能够更有利地防止盖的松动。
在环状内壁部674的下端缘的内周侧沿周向设有卡定突条674a,其以越过的方式能够防脱地卡定于形成于前述的移动塞660的顶壁部662的外周缘的卡定突条662d。顶壁部671的中央呈向下方弯曲一点的形状。
成为这样的结构的墨水补给容器15G的组装要领如下。首先,通过压阀部件640将狭缝阀630安装于内塞620。接着,将移动塞660安装于内塞620。然后,通过轧盖将内塞620安装于填充有墨水的容器主体650的口颈部651。此时,由于内塞620的注出筒629被移动塞660密封,因此避免由于轧盖的冲击而使墨水从注出筒629的注出口629a飞出这样的不良情况。最后,安装顶盖670。
当按这样进行组装,并且用户对上市的墨水补给容器15G进行使用时,在初次卸下顶盖670时,如图29所示,移动塞660在预定断裂部665处断裂,因此通过该断裂时的声音和触感,用户能够确认该容器是未开封的。由于预定断裂部665的断裂,移动塞660留下密封筒666而向顶盖670侧移动,之后与顶盖670一体地进行注出筒629的密封。
根据上述第十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这样的结构,当卸下顶盖670,使容器主体650倾斜并挤压容器主体650的容器器身部而注出容器主体650内的液体时,如图31所示,能够向沿着注出筒629的轴线O的方向稳定地注出墨水R。这是由于:如上所述,在注出筒629的内周面沿注出筒629的轴线O设有截面一定的笔直部629b,并将注出筒629的前端面629d与笔直部629b所成的角θ设为了90度以下。通过这样设置,从而能够在挤压时通过笔直部629b将墨水R整流成沿着注出筒629的轴线O方向并就那样注出墨水R。
另外,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当通过顶盖670密封注出筒629时,通过将用于密封的缩径部629c设于笔直部629b的下方区域,从而在挤压注出墨水时,能够在使墨水R通过缩径部629c之后再通过笔直部629b将其充分地整流成沿着注出筒629的轴线O方向。因此,能够兼顾注出筒629的可靠密封和墨水R的稳定注出。
进而,如图28所示,在安装顶盖670时,密封销661按压狭缝阀630的弹性壁632而将狭缝631保持为打开一点的状态,所以在不使用时狭缝631不会由于附着的墨水的干燥固化而固着,在墨水注出时不会扰乱朝向注出筒629内的墨水R的流动。因此,能够向沿着注出筒629的轴线O的方向更稳定地注出墨水R。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G,能够防止不使用时在狭缝阀630的内侧湿度高、而在外侧湿度低。换言之,能够在狭缝阀630的内侧和外侧消除湿度梯度(狭缝阀630的外侧也能够保持潮湿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附着于狭缝631的墨水干燥固化。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G,能够防止不使用时附着于狭缝631的墨水干燥固化,因此当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抑制固化附着物混入墨水中,从而能够防止由固化附着物导致的喷嘴堵塞。因此,能够防止从记录头8喷出墨水时喷嘴漏喷。
在墨水为水性(染料)墨水的情况下,若固化附着物混入墨水内,则固化附着物会再溶解。在再溶解的情况下,其区域的浓度变高,墨水内产生浓度不均。但是,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G,可以防止固化附着物混入墨仓9,从而能够抑制浓度不均。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浓度变高导致粘性上升而使喷嘴漏喷、印刷物产生浓度不均等喷出不良。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32是示出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在未使用时的状态的局部截面侧视图。图33是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的移动塞的侧视图。图34是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的移动塞的底视图。图35A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的内塞的平面图,图35B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的内塞(切口周边)的局部立体图。图36是示出在开始使用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时将顶盖卸下后的状态的局部截面侧视图。图37是示出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在注出时的状态的纵截面图。
下面,参照图32~图37,对第十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进行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H具备:容器主体720、内塞(日语表述:中栓)730、移动塞740以及顶盖750。容器主体720呈具有口颈部721、容器器身部(省略图示)以及底部(省略图示)的瓶状,在内部容纳有墨水。
内塞730具有狭缝阀760和压阀部件770,墨水补给容器15H在挤压容器主体720的容器器身部时能注出容器主体720内的墨水。除墨水以外,还可以使用清洗剂。
如图32和图35A、图35B所示,内塞730在其基端部具有安装于容器主体720的口颈部721的安装筒部731。在安装筒部731的内周面设有多个防转用的突起731h,其与在容器主体720的口颈部721的外周面绕轴线O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突起721b卡合,防止安装筒部731相对于口颈部721旋转。该多个突起731h也绕轴线O隔开间隔而配置。另外,在安装筒部731的内周面沿周向设有卡定槽731a,其以越过的方式而能防脱地卡定于沿周向设于容器主体720的口颈部721的外周面的卡定突条721a。即,内塞730通过底切(即卡定突条721a和卡定槽731a)的越过而卡定于容器主体720的口颈部721。
另外,在安装筒部731上沿着卡定槽731a在周向上设有薄壁部731b。薄壁部731b是在分类废弃墨水补给容器15H时从容器主体720上卸下内塞730时断裂的部分。更具体而言,薄壁部731b保留作为断裂基点的、在周向上延伸的长孔731c而沿周向设置。需要说明的是,731d是排水孔,例如用于将在墨水的热填充后所实施的冷却用喷淋水向下方排水。
在薄壁部731b的外周侧连设有随着薄壁部731b的断裂而去掉的外筒部731e。在外筒部731e内表面的长孔731c上方的区域,隔开间隔地形成有防滑用的多个纵肋731f。另外,在长孔731c的周向一端侧,关于外筒部731e,薄壁部731b的上侧部分成为大致V字状的切口V,薄壁部731b的下侧部分成为在纵向上延伸的薄壁部731g。因此,从该薄壁部731g的旁边朝着长孔731c插入手指,使薄壁部731g断裂,捏着设有防滑用的多个纵肋731f的部分拉拽,使薄壁部731b沿周向断裂,从而能将外筒部731e从安装筒部731上去掉。
如图32所示,在安装筒部731的上端,向内周侧延伸设置有下侧凸缘部732。在下侧凸缘部732上以下垂的方式设置有与容器主体720的口颈部721的内周面液密地抵接的密封筒733。在下侧凸缘部732的内周缘立设有下侧周壁部734,在下侧周壁部734的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734a。另外,在下侧周壁部734的内周面,沿周向以均等的间隔配置有多个纵肋734b。各纵肋734b具有用于卡定压阀部件770的卡定突起734c。
在下侧周壁部734的上端,向内周侧延伸设置有中间凸缘部735。在中间凸缘部735的内周缘立设有作为卡定周壁的上侧周壁部736。在上侧周壁部736的外周面沿周向设有用于卡定移动塞740的卡定突条736a。在上侧周壁部736的上端,向内周侧延伸设置有上侧凸缘部737。该上侧凸缘部737的上表面构成了环状的支承面737a,其是用于在后述的移动塞740的筒壁部743的下端缘设置的突起743b的支承面。在上侧凸缘部737的内周缘连设有截头圆锥状的顶壁738,在顶壁738的内周缘立设有注出筒739。
注出筒739呈从基端侧朝上方缩径并以前端向外周侧卷起的方式扩径的形状。另外,在注出筒739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后述的移动塞740的密封销741液密地接触的缩径部739a。
另外,在注出筒739的基端侧安装有狭缝阀760。在本例中,狭缝阀760由在中央部形成有十字形的狭缝761的圆板状的弹性壁762、以下垂的方式设置于弹性壁762的外周缘的环状壁763以及从环状壁763的下端缘向外周侧延伸设置的凸缘764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狭缝阀760形成为使得在容器主体720中容纳粘度低的墨水的情况下,只是使容器主体720倾斜的话不会注出(漏出)容器主体720内的墨水,并且在挤压容器主体720时容器主体720内的墨水不会一下飞出(抑制容器主体720内的墨水的注出势头)。
压阀部件770由环状圈771和立设于环状圈771的内周缘的筒壁772构成。在环状圈771的外周面沿周向设有卡定突条771a,其以能从下方越过防脱的方式卡定于形成于前述的内塞730的多个纵肋734b上的卡定突起734c。通过将该卡定突条771a卡定于内塞730侧的卡定突起734c,从而成为压阀部件770的环状圈771的上表面抵接于狭缝阀760的凸缘764的下表面、狭缝阀760的凸缘764的上表面抵接于内塞730的上侧凸缘部737的下表面的状态,狭缝阀760通过压阀部件770而被固定于内塞730。
另外,注出筒739在缩径部739a处由移动塞740密封。具体而言,移动塞740具有密封注出筒739的内外的作为密封部的密封销741。密封销741从注出筒739的前端插入并向下方延伸,该密封销741的外周面液密地接触注出筒739的缩径部739a。密封销741的前端部741a按压狭缝阀760的弹性壁762而保持为将狭缝761打开一点的状态。密封销741的前端侧部分为实心,基端侧部分为中空。
在密封销741的基端部,向外周侧延伸设置有凸缘状的顶壁部742。顶壁部742的外周侧部分742a的上下宽度形成得比内周侧部分742b更大。在顶壁部742的外周侧部分742a的上表面沿周向设有周向槽742c。需要注意的是,周向槽742c被沿周向均等地配置的多个纵壁(省略图示)在周向上分离为多个。
在顶壁部742的外周缘以下垂的方式设置有筒壁部743。在筒壁部743的外周面沿周向设有用于卡定于顶盖750的卡定突条743a。在筒壁部743的下端缘沿周向设有抵接于前述的内塞730的上侧凸缘部737的上表面、即环状的支承面737a的突起743b。如图34所示,突起743b构成为呈以筒壁部743的轴线O为中心的半圆弧状的一对突条。需要说明的是,突起743b也可以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或设置于整周。
另外,在筒壁部743的下端缘,向外周侧延伸设置有凸缘部744。在凸缘部744的外周缘,如图32~图34所示,经由预定断裂部745连设有密封筒746。在密封筒746的下端缘的内周面侧沿周向设有卡定突条746a,其以越过的方式能够防脱地卡定于形成于前述的上侧周壁部736的外周面的卡定突条736a。即,密封筒746通过底切(即卡定突条736a和卡定突条746a)的越过而卡定于上侧周壁部736(卡定周壁)。
如图32所示,顶盖750由圆板状的顶壁部751、下垂地设置于顶壁部751的外周缘的环状外壁部752、在环状外壁部752的内周侧从顶壁部751上垂直设立的螺纹筒753、以及在螺纹筒753的内周侧从顶壁部751下垂设置的环状内壁部754构成。在螺纹筒753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753a,其被安装于形成在上述内塞730的下侧周壁部734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734a。在螺纹筒753的外周面,以在周向上均等配置的方式形成有加强用的多个纵肋753b。螺纹筒753在安装状态下,螺纹筒753的下端缘抵接于内塞730的下侧凸缘部732的上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顶盖750的螺纹筒753的内螺纹753a与内塞730的外螺纹734a之间设置防盖松动用的凹凸部机构。例如,能在顶盖750的内螺纹753a的脊部形成凸部、凹部(省略图示),在内塞730的外螺纹734a下方位置形成纵肋(省略图示)。这样的凹凸部、纵肋优选设于盖拧紧终点附近的位置,这样一来,在将顶盖750拧到底时还能够因纵肋越过凹凸部进行嵌合而产生咔哒感。进而,当使设于内螺纹753a的凸部、凹部所对应的螺纹筒753部分形成为薄壁形状时,成为易于弯曲的结构,能够更有利地防止顶盖750的松动。
在环状内壁部754的下端缘的内周侧沿周向设有卡定突条754a,其以越过的方式能够防脱地卡定于形成于前述的移动塞740的筒壁部743的外周面上的卡定突条743a。即,当在密封筒746卡定于内塞730的状态下将顶盖750安装于内塞730时,筒壁部743通过底切(即卡定突条743a和卡定突条754a)的越过而卡定于顶盖750上。需要注意的是,顶壁部751的中央呈向下方弯曲一点的形状。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以下的工序来组装墨水补给容器15H。首先,作为第一工序,用压阀部件770将狭缝阀760安装于内塞730。接着,作为第二工序,将移动塞740安装于内塞730。即,通过底切(卡定突条736a和卡定突条746a)的越过而使移动塞740的密封筒746卡定于内塞730的上侧周壁部736(卡定周壁)。此时,通过使沿周向设于移动塞740的筒壁部743的下端缘的突起743b与沿周向设于内塞730的上侧周壁部736(卡定周壁)的上端缘的环状的支承面737a抵接,从而抑制负荷作用于预定断裂部745,能够防止预定断裂部745断裂。
接着,作为第三工序,将顶盖750安装于移动塞740和内塞730。即,在密封筒746卡定于内塞730的状态下将顶盖750安装于内塞730,使筒壁部743通过底切(卡定突条743a和卡定突条754a)的越过卡定于顶盖750上。此时,也通过移动塞740的突起743b抵接于内塞730的支承面737a,抑制负荷作用于预定断裂部745,防止产生预定断裂部745的断裂。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移动塞740的筒壁部743的下端缘的突起743b形成为呈以筒壁部743的轴线O为中心的半圆弧状的一对突起743b,因此,在该第三工序中,在安装了顶盖750之后能够进行泄漏检查,检查移动塞740的密封销741与内塞730的注出筒739的缩径部739a之间是否已被恰当地密封。即,能够通过向注出筒739的下方侧(基端侧)供给气压来确认有无空气向注出筒739的上方侧(前端侧)漏出来进行这样的泄漏检查,此时,在未进行恰当的密封的情况下,可经由一对突起743b相互间的间隙漏出空气。需要说明的是,在缓和墨水补给容器15H的各组装工序中的冲击、防止移动塞740的预定断裂部745断裂方面,优选尽量缩小移动塞740的筒壁部743的下端缘与支承面737a之间的间隙。
最后,作为第四工序,将已安装有移动塞740和顶盖750的内塞730安装于填充有内容物的容器主体720的口颈部721。即,通过底切(卡定突条721a和卡定槽731a)的越过,使已安装有移动塞740和顶盖750的内塞730卡定于容器主体720的口颈部721。此时,也仍是移动塞740的突起743b抵接于内塞730的支承面737a,能够抑制负荷作用于预定断裂部745,防止产生预定断裂部745的断裂。
当按这样进行组装,并且用户对上市的带移动塞的墨水补给容器15G进行使用时,在初次卸下顶盖750时,如图36所示,移动塞740在预定断裂部745处断裂,因此通过该断裂时的声音和触感,用户能够确认该容器是未开封的。由于预定断裂部745的断裂,移动塞740留下密封筒746而向顶盖750侧移动,之后与顶盖750一体地进行注出筒739的密封。
根据上述第十一实施方式,能够取得以下的效果。
如图37所示,当使容器主体720倾斜并挤压容器主体720的容器器身部时,能够打开狭缝阀760的狭缝761,将容器主体720内的墨水通过注出筒739注出。
如图32所示,在安装顶盖750时,密封销741按压狭缝阀760的弹性壁762而保持为将狭缝761打开一点的状态,所以防止在不使用时狭缝761由于附着的墨水的干燥固化而固着。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H,能够防止不使用时在狭缝阀760的内侧湿度变高、而在外侧湿度变低。换言之,能够在狭缝阀760的内侧和外侧消除湿度梯度(狭缝阀760的外侧也能够保持潮湿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附着于狭缝761的墨水干燥固化。
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H,由于能够防止不使用时附着于狭缝761的墨水干燥固化,因此当向墨仓9补给墨水时,能够抑制固化附着物混入墨水中,从而能够防止由固化附着物导致的喷嘴堵塞。因此,能够防止从记录头8喷出墨水时喷嘴漏喷。
在墨水为水性(染料)墨水的情况下,若固化附着物混入墨水内,则固化附着物会再溶解。在再溶解的情况下,其区域的浓度变高,墨水内产生浓度不均。但是,根据墨水补给容器15H,可以防止固化附着物混入墨仓9,从而能够抑制浓度不均。由此,能够抑制由于浓度变高导致粘性上升而使喷嘴漏喷、印刷物产生浓度不均等喷出不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水补给容器不限定于上述的描述或附图,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将变形例阐述于下。
在使用图28~图31所说明的第十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可通过轧盖(打栓)来安装内塞620,并且内塞620具有分类废弃用的外筒部621e,但未必非得形成为那样的结构,也可以通过螺丝将内塞620安装于容器主体650的口颈部651。另外,虽然说明了通过压阀部件640来安装狭缝阀630,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通过例如粘合剂等将狭缝阀630固着于内塞620,从而省略压阀部件640。
在使用图32~图37所说明的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内塞730的上侧周壁部736(卡定周壁)的上端缘设置环状的支承面737a并在移动塞740的筒壁部743的下端缘设置突起743b的情况,但也可以取而代之而采用使支承面737a和突起743b的配置颠倒的结构。即,也能够在移动塞740的筒壁部743的下端缘设置环状的支承面,在内塞730的上侧周壁部736(卡定周壁)的上端缘沿周向设置与该环状的支承面抵接的突起(优选的是,呈以内塞730的轴线O为中心的半圆弧状的一对突条)。另外,虽然说明了内塞730具有分类废弃用的外筒部731e的情况,但未必非得采用具有这样的外筒部731e的结构。进而,虽然说明了通过压阀部件770来安装狭缝阀760,但也可以取而代之,通过例如粘合剂等将狭缝阀760固着于内塞730,从而省略压阀部件770。
也可以在墨水补给容器15G、15H的狭缝阀630、760的外侧进一步设置去除固化附着物的过滤器。通过设置过滤器,从而在狭缝阀630、760上附着有固化附着物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注出时去除固化附着物,能够进一步防止固化附着物混入墨仓9。另外,也可以在墨仓9的墨水注入部11中设置同样的过滤器,能够同样地去除固化附着物。

Claims (11)

1.一种墨水容器,容纳墨水,所述墨水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封闭容器器身部的下端的底部,所述容器器身部构成所述墨水容器的外周壁,
所述底部具备:
接地部,形成为环状;
凸状部,形成于所述接地部内的中央位置;以及
环形凸状部,设于所述接地部与所述凸状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墨水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凸状部的顶部形成于所述容器器身部的器身直径的35%~80%的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水容器设有多个所述环形凸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凸状部为圆弧状,所述环形凸状部的在容器中央侧的切线相对于所述接地部的延长线的倾斜角在10度~45度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墨水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水容器中,与所述环形凸状部邻接地形成有环形凹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墨水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凹状部为圆弧状,所述环形凹状部的在容器中央侧的切线相对于所述接地部的延长线的倾斜角在15度~50度的范围内。
7.一种墨水补给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墨水补给容器通过将封闭部件接合于筒状的容器器身部的一端而成,所述封闭部件由头部和铰链盖构成,所述铰链盖经由铰链而转动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头部的规定部位,
使墨水难以流动至注出口的流路的规定位置的流量控制单元与所述头部的成形同时地且一体地形成,所述注出口设于所述头部的中央。
8.一种墨水补给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推拉盖,所述推拉盖安装于容器,并且,通过挤压所述容器,所述推拉盖注出墨水,
所述推拉盖具备:
盖主体,安装于所述容器;以及
顶盖,以液密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盖主体,并能上下移动,
所述顶盖具备从注出口朝下方扩开的圆顶状或圆锥状的内壁,
在所述内壁上从所述内壁的表面朝着壁厚方向形成有多个从所述注出口直达下方的连续的凹部和凸部中至少一方。
9.一种墨水补给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墨水补给容器中,容器主体具有使颈部相对于容器器身部的纵向中心轴向一侧倾斜而成的曲颈瓶形状,并且,在通过按压所述容器器身部而喷出墨水的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颈部安装有喷嘴帽,
所述喷嘴帽的喷嘴部具备喷出导引流路,当按压所述容器器身部时,所述喷出导引流路使所述墨水从前端喷出口呈线状连续喷出,所述喷出导引流路由所述容器主体一侧的小直径导引流路部和所述前端喷出口一侧的大直径导引流路部构成,所述小直径导引流路部和所述大直径导引流路部经由连接阶梯部而相连续。
10.一种墨水补给容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铰链盖,所述铰链盖具有盖主体和盖体,所述盖主体在有顶筒体的顶壁开设有喷出口,所述盖体与所述盖主体铰链结合,用于开闭所述喷出口,
所述铰链盖在所述顶壁的下表面设有下垂状的止回阀,
在所述止回阀中,阀芯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于阀室内,所述阀室的上端与所述喷出口连通,并且,在所述阀室的下端开有阀口,通过所述阀芯堵塞所述阀口而成为闭阀状态,
在所述盖体上设置有定位销,在所述铰链盖的关闭姿势下,所述定位销按压所述阀芯而使所述阀芯成为闭阀姿势,
所述阀芯和所述定位销中至少任一方的高度尺寸设定为在所述铰链盖的所述关闭姿势时使所述止回阀为闭阀状态。
11.一种墨水补给容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容器主体,具有能够挤压的容器器身部;
内塞,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颈部,并且,在挤压所述容器器身部时从注出筒注出所述容器主体内的墨水;
顶盖,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内塞;以及
移动塞,通过所述移动塞卡定于所述内塞和所述顶盖,并且,随着初次卸下所述顶盖而使预定断裂部断裂,从而所述移动塞留下密封筒而向所述顶盖一侧移动,之后与所述顶盖一体地进行所述注出筒的密封,
在所述注出筒的基端侧具备狭缝阀,所述狭缝阀在弹性壁的中央部形成有狭缝,
所述移动塞具有密封销,所述密封销插入所述注出筒并向下方延伸,并且密封所述注出筒,
在安装所述顶盖时,所述密封销按压所述狭缝阀的弹性壁而将狭缝保持为打开的状态。
CN201820232704.5U 2017-02-23 2018-02-09 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4282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1833A JP2018134830A (ja) 2017-02-23 2017-02-23 インク容器及びインク補給容器
JP2017-031833 2017-0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42829U true CN207942829U (zh) 2018-10-09

Family

ID=63366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32704.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42829U (zh) 2017-02-23 2018-02-09 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134830A (zh)
CN (1) CN2079428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5766A (zh) * 2018-11-30 2021-07-23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合成树脂制容器、以及合成树脂制容器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35081B2 (ja) * 2020-03-16 2024-02-2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理化学用保存容器
JP2022069089A (ja) * 2020-10-23 2022-05-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補給容器
JP2022129862A (ja) * 2021-02-25 2022-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に液体を補充するための液体補充容器、および該液体補充容器を用いた再利用システ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5766A (zh) * 2018-11-30 2021-07-23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合成树脂制容器、以及合成树脂制容器的制造方法
CN113165766B (zh) * 2018-11-30 2022-10-14 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合成树脂制容器、以及合成树脂制容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134830A (ja)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42829U (zh) 墨水容器及墨水补给容器
AU2010204624B2 (en) Dispensing container comprising a pump receiving fitment
US11975885B2 (en) Delamination container
US10449773B2 (en) Packaging system for fluidic ejection cartridge with controlled protective tape removal
US7510102B2 (en) Clog resistant actuator and overcap
CN207449418U (zh) 油墨补充容器
US11827437B2 (en) Container
US8235618B2 (en) Sample dose with applicator
KR102029190B1 (ko) 유동성 내용물이 충전된 포장 용기
JP2019511427A (ja) 外管および内側容器を持つ管状容器
JPS59105455A (ja) カプセルを封止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6794251B2 (ja) 二重容器
US12006117B2 (en) Container
JP6237741B2 (ja) 流動性内容物が充填された包装容器
JP2014524872A (ja) 注出口を備えた流動性製品用包装
CN207607244U (zh) 油墨补给容器
CN220425656U (zh) 容器和套件
CN218617764U (zh) 用于流体产品的生态可持续的容器和用于这种容器的进入端口构件
JP4270683B2 (ja) チューブ容器
CN1368429A (zh) 一种喷墨匣的喷墨头晶片的封装方法及封装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2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