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40398U -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40398U
CN207940398U CN201820115473.XU CN201820115473U CN207940398U CN 207940398 U CN207940398 U CN 207940398U CN 201820115473 U CN201820115473 U CN 201820115473U CN 207940398 U CN207940398 U CN 207940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supporting pad
heel
damping
calcane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154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碎浪
杨峰
于百计
李季
申利华
张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Fashion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Fashion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Fashion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Fashion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201154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403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40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40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所述鞋垫包括本体(1),在本体(1)下表面的足跟踵心部位和外纵弓部位设置一体的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内纵弓部位设置半刚性支撑垫(3),在足跟部位的内纵弓一侧围绕减震缓冲支撑垫(5)设置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脚掌部位设置回弹垫(2)。该鞋垫结合人体行走的步态,针对不同时期地面和人体对足部作用力的不同,为足部提供相应的保护设置以缓解地面和人体对足部的作用力。

Description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加工,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背景技术
鞋垫的主要功能是为穿着者提供减震缓冲功能的同时,提供良好的足弓支撑功能。
根据人行走的步态特征分析,在足部着地期首先接触地面的是足跟外侧,因此,一般正常情况下,都是鞋跟外侧的磨损较内侧严重。在足部初步接触地面时,在重力的作用下,这个时期地面对人体足部的反作用力形成很大的撞击力,这股撞击力如果不能得以很好的缓冲,就会直接作用于脚踝部位,长期积累容易造成踝关节伤病。
足部外侧接触地面后,以跟骨外侧为支撑点,足跟骨再向内侧翻转,这种姿势的转变主要的作用就是吸收部分地面的反作用力,足跟向内侧翻转期间,如果由于地面的不平整或人体重心不稳,向内侧翻转的力量过大就会造成跟骨过度外旋造成跟骨疼痛,同时人体重心向内侧倾斜,加重内足弓的负担,引起内足弓下榻。足部着地期完成后紧接着就是站立期,此期间,为了吸收身体的重量与着地的冲击力,足弓筋膜拉伸。筋膜拉伸过度会造成足弓疼痛,甚至引起筋膜炎。从足跟离地开始,进入推进期,前足和后足之骨关节互锁机制启动,脚掌着地部位承受全身重力,地面对足部形成的反向作用力,形成向前行走的推力。
从步态分析的各个阶段来看,人体行走时,不同时期地面和人体对足部的作用力是不同的。鞋垫在提供行走舒适性的同时,应该能够结合人体行走的步态,针对不同的时期地面和人体对足部作用力的不同,为足部提供相应的保护,大多数市场上现有的鞋垫不能结合行走步态的不同时期,合理缓解足部所承受的不同作用力,如大多数支撑型鞋垫虽然能为足部提供整体的支撑作用,却不能很好地解决着地前期足跟踵心部位和足跟外侧的缓冲减震问题;大多数缓冲型鞋垫虽然能为足部提供缓冲减震作用,却不能提供有效的足部支撑作用;同时,大多数市场上现有的鞋垫不能有效地限制着地后期足跟由外侧向内侧旋转的扭转力,不能在推进期提供充足的反推力,从而降低了行走的安全性和穿着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的制备方法。
为达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所述鞋垫包括本体1,在本体1下表面的足跟踵心部位和外纵弓部位设置一体的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内纵弓部位设置半刚性支撑垫3,在足跟部位的内纵弓一侧围绕减震缓冲支撑垫5设置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脚掌部位设置回弹垫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特定义为鞋垫在使用时的状态,所述“上表面”是指鞋垫在正常状态使用时,朝向足底的一面;所述“下表面”是与所述“上表面”相反的一面,即指鞋垫在正常状态使用时,朝向地面(或鞋底)的一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半刚性支撑垫3的厚度为1-2mm;减震缓冲支撑垫5厚度为2-3mm;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厚度比半刚性支撑垫3的厚度大1-2mm;跟骨外旋限制模块的高度比与其相邻半刚性支撑垫3的边缘高0.2-0.4mm;回弹垫2的厚度为2-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厚度比半刚性支撑垫3的厚度大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跟骨外旋限制模块的高度比与其相邻半刚性支撑垫3的边缘高0.2mm、0.3mm或0.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本体1外纵弓部位面积的1/2-1;减震缓冲支撑垫5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共同覆盖了本体1足跟部位面积的3/5-1;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足跟部位的部分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面积比为3:1-7:1;半刚性支撑垫3以本体1内纵弓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内纵弓部位面积的1/2-1;回弹垫2以本体1脚掌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脚掌部位面积的1/3-1。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本体1外纵弓部位面积的3/5-9/10;半刚性支撑垫3以本体1内纵弓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内纵弓部位面积的3/5-9/10;减震缓冲支撑垫5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共同覆盖了本体1足跟部位面积的4/5-9/10;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足跟部位的部分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面积比为4:1-6:1;回弹垫2以本体1脚掌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脚掌部位面积的2/5-4/5。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减震缓冲支撑垫5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覆盖外纵弓部位;另一部分是覆盖足跟部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在人足底内纵弓部位向上弯曲形成弧形弯曲结构,从而在半刚性支撑垫3上表面形成与人足底内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并在半刚性支撑垫3下表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半刚性支撑垫3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最大高度为4-10mm;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人足底外纵弓部位向上弯曲形成弧形弯曲结构,从而在减震缓冲支撑垫5上表面形成与足底外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并在减震缓冲支撑垫5下表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最大高度(h51)为3-8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半刚性支撑垫3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最大高度为4-6mm。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的厚度是指半刚性支撑垫3本体的厚度,并不包括其形成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的高度;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厚度是指减震缓冲支撑垫5本体的厚度,并不包括其形成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最大高度(h51)为3-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减震缓冲垫5在足跟踵心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是从距离人足底足跟后端点8-12mm处开始翘起;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底部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3-5mm(如图4所示的h52)。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是从距离人足底足跟后端点10mm处开始翘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底部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足跟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的上翘起始点、以及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的上翘起始点,分别和人足底足跟后端点的垂直距离相同(即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和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在相同位置开始上翘);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底部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1-3mm(如图3所示的h41)。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底部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2mm。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最大高度根据所加工的足底外纵弓弧度决定。所述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最大高度可以为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下底面至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顶点的垂直距离(如图4所示的h51)。
半刚性支撑垫3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最大高度根据所加工的足底内纵弓弧度决定。所述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最大高度可以为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下底面至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顶点的垂直距离(如图3所示的h31)。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的在半刚性支撑垫3上表面形成与人足底内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以及在减震缓冲支撑垫5上表面形成与足底外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是指半刚性支撑垫3上表面和减震缓冲支撑垫5上表面所分别形成的弧形凸起的弧度大致分别与人足底内纵弓部位的弧度、以及外纵弓弧度相匹配。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减震缓冲垫5在足跟踵心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上翘端52,是指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的上表面的弧度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的弧度大体上匹配。
所述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足跟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是指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的上表面的弧度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的弧度大体上匹配。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半刚性支撑垫和减震缓冲支撑垫可以根据人足底内纵弓形状进行设计加工,这种根据人体进行铸模加工的具体操作为本领域已知技术,无需本领域技术人员再为此付出创造性劳动。
其中还可理解的是,这种根据人体所加工的产品可以根据不同相应人体参数的人群设计成不同规格的产品,以供人们进行选择,这种商业加工得到的产品只能大体满足相应群体的人们的需求,而不能完全符合每个人相应人体参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为衔接设置。
其中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的衔接,即半刚性支撑垫3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所衔接的部分的边缘相互贴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为衔接设置,在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与半刚性支撑垫3衔接的边缘处,跟骨外旋限制模块的高度比半刚性支撑垫(3)高0.2-0.4mm;优选高0.2mm、0.3mm或0.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为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在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下表面设置防滑凸起41,所述防滑凸起的高度为0.1-0.4mm。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防滑凸起的高度为0.2mm。
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材质可以采用本领域其他具有衬垫结构的鞋垫所采用的衬垫材质;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材质满足硬度为40-55度(SHORE C)。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材质为发泡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材质为TPR、EVA或聚氨酯材料。
上述发泡材料或TPR、EVA或聚氨酯材料均为本领域所惯用材料。
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的材质可以采用本领域其他具有衬垫结构的鞋垫所采用的衬垫材质;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的材质满足硬度为95±3度(SHORE A)。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的材质为TPU、尼龙66或ABS材料。
上述TPU、尼龙66或ABS材料均为本领域所惯用材料。
所述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材质可以采用本领域其他具有衬垫结构的鞋垫所采用的衬垫材质;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材质满足硬度为95±3度(SHORE A)。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材质为TPU、尼龙66或ABS材料。
上述TPU、尼龙66或ABS材料均为本领域所惯用材料。
所述回弹垫的材质可以采用本领域其他具有衬垫结构的鞋垫所采用的衬垫材质;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回弹垫的材质满足硬度为30-45度(SHOREC)。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回弹垫的材质为发泡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回弹垫的材质为硅胶、TPR、EVA或聚氨酯。
上述发泡材料、硅胶、TPR、EVA或聚氨酯均为本领域所惯用材料。
所述鞋垫本体1可以由本领域常规的鞋垫材料制成,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本体1的材质满足硬度为45-55度(SHORE C)。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本体1的材质为超级纤维材料(超高分子聚乙烯(polyethylene)纤维、多芳基(polyarylate)纤维、PBO纤维)、无纺布、短纤针刺非织造纤维布;优选超级纤维材料。
上述超级纤维材料、超高分子聚乙烯(polyethylene)纤维、多芳基(polyarylate)纤维、PBO纤维、无纺布、短纤针刺非织造纤维布均为本领域所惯用材料。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材质为发泡材料;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的材质为TPU、尼龙66或ABS材料;所述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材质为TPU、尼龙66或ABS材料;所述回弹垫的质地为发泡材料。
所述鞋垫主体具有足跟踵心部位、脚弓部位、脚掌部位、脚趾部位和放余量部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足跟踵心部位、脚弓部位、外纵弓部位、内纵弓部位、脚趾部位和放余量部位均为本领域惯用术语,可按照本领域对上述术语的常规理解。
而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上述术语可定义如下:
所述足跟(脚跟)部位从足跟后端点延伸至跟骨前端点,外侧轮廓沿足跟部外侧轮廓线之外1-3mm,内侧轮廓线沿足跟内侧轮廓线之外1-3mm;
所述足跟踵心部位是指后跟跟骨和地面接触部位。
所述脚弓部位具有内纵弓部位和外纵弓部位,所述内纵弓部位从跟骨前端点延伸至第一跖骨前端点,内侧轮廓线均匀沿内侧脚轮廓线之外3-5mm;
所述外纵弓部位从跟骨前端点延伸至第五跖骨前端点,外侧轮廓线沿外侧脚轮廓线之外1-3mm;
所述脚掌部位位于跖趾关节部位,从内侧第一跖趾关节部位向前15mm延伸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部位向后15mm范围内,外侧轮廓沿脚第五跖趾关节部位轮廓线,内侧轮廓沿脚第一跖趾关节轮廓线;
所述脚趾部位从跖骨前端点延伸至脚趾前端点,内侧轮廓沿脚拇指轮廓线,外侧轮廓沿脚小趾轮廓线;
所述放余量从脚趾前端点向前延长8-16mm,根据鞋靴头部内腔形状定制轮廓。
以上各部位轮廓连接处均匀过渡。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鞋垫本体1下表面的足跟踵心部位和外纵弓部位设置一体的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内纵弓部位设置半刚性支撑垫3,在足跟部位的半刚性支撑垫3一侧围绕减震缓冲支撑垫5设置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脚掌部位设置回弹垫2。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其中,所述的设置方法均为粘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及其制备方法。本实用新型的鞋垫具有如下优点:
该鞋垫结合人体行走的步态,针对不同时期地面和人体对足部作用力的不同,为足部提供相应的保护设置以缓解地面和人体对足部的作用力。针对足部着地前期,在鞋垫踵心部位和外侧足弓部位设置缓冲减震支撑垫,为足部踵心部位和足部外足弓部位提供减震缓冲作用,吸收地面对足部的冲击力;针对着地后期足跟由外侧向内侧旋转的扭转力,在鞋垫踵心部位内侧设置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以及时限制跟骨外旋;针对人体站立期,在鞋垫内足弓部位设置半钢性足弓支撑垫,为内足弓提供支撑力,以缓解人体对足弓的压力;针对足部推进期,在鞋垫脚掌着地部位设置高弹反推垫,为足部提供充足的反作用力,为人体行走提供推力。该方法制作的鞋垫能合理缓解各个阶段地面和体重对足部的作用力,提高穿着者的足部安全性和行走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鞋垫的仰视图(左脚);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鞋垫的分解图(左脚);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鞋垫的半刚性支撑垫的侧视图(左脚);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鞋垫的跟骨外旋限制模块的侧视图(左脚);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5点法舒适感评价标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和产生的有益效果,旨在帮助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特点,不作为对本案可实施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包括鞋垫本体1,外侧足弓处的减震缓冲支撑垫5,内侧足弓处的半钢性支撑垫3和脚掌着地部位高弹回弹垫2。其中内侧足弓的半钢性支撑垫3足跟位置设置了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外侧足弓的减震缓冲支撑垫5和内侧足弓的半钢性支撑垫3的足弓处具有向上凸起的弧形凸起(图3、图4),减震缓冲支撑垫5、半钢性支撑垫3和足底弧度吻合并通过诸如粘连剂的方法附接于鞋垫本体1背面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鞋垫本体1采用具有低摩擦系数的非编织织物材料,以减少鞋垫和足部的摩擦,更佳地,使用具有抑菌除臭功能的弹性材料制作而成,其厚度控制在2-3mm。
如图1、图2、图4所示,为了使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设置更具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经长期实验后,其可以是由减震缓冲型发泡材料制作而成。在上述基础上得出减震缓冲支撑垫5可根据穿着者的体重配置有三种不同的弹性硬度,三种不同的硬度依次为[40,45]度(SHORE C),[45,50]度(SHORE C),[50,55]度(SHORE C)。其位置要覆盖整个所述踵心部位和外足弓部位,两个部位的支撑垫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4所示,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人足底外纵弓部位向上弯曲形成弧形弯曲结构,从而在减震缓冲支撑垫5上表面形成与足底外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并在减震缓冲支撑垫5下表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最大高度h51为4mm。
减震缓冲垫5在足跟踵心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从距离人足底足跟后端点10mm处开始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底部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4mm(如图4所示的h52)
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足跟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从距离人足底足跟后端点10mm处开始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底部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2mm(如图3所示的h41)。
如图1、图2、图3所示,为了使限制跟骨外旋更有针对性,且效果更好,经长期实验后,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可以是TPU材料、尼龙66、ABS材料或热熔定型材料等定型材料制作而成。其较内足弓的半钢性支撑垫3突出的高度,可根据穿着者的体重和跟骨外旋程度配置三种不同的高度,三种不同的突出高度分别是0.2mm,0.3mm和0.4mm。跟骨外旋限制模块可通过粘合的方式和内侧内足弓支撑垫结合。更佳地,内足弓的半钢性支撑垫3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为一体式结构,可通过模具进行制作。
在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下表面设置防滑凸起41,所述防滑凸起的高度为0.2mm。
如图2、图3所示,半刚性支撑垫3在人足底外纵弓部位向上弯曲形成弧形弯曲结构,从而在半刚性支撑垫3上表面形成与人足底内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并在半刚性支撑垫3下表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的弧度贴合内足弓弧度,足弓处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位置通过模具定型,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最大高度为5mm。其可以是TPU材料、尼龙66、ABS材料或热熔定型材料等定型材料制作而成。
减震缓冲支撑垫厚度为3mm,半刚性支撑垫的厚度为2mm。
如图1、图2所示,脚掌着地部位高弹回弹垫2是由高弹性发泡材料制成,其厚度控制在2-3mm,其位置要覆盖所述足部脚掌部位,通过粘合的方式和鞋垫本体1的背面结合。
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本体1外纵弓部位面积的9/10,减震缓冲支撑垫5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共同覆盖了本体1足跟部位面积的9/10,覆盖足跟部位的减震缓冲支撑垫5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面积比为5:1,半刚性支撑垫3以本体1内纵弓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内纵弓部位面积的9/10,回弹垫2以本体1脚掌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脚掌部位面积的4/5。
将本实施例的鞋垫置于鞋腔内,让受试者分别试穿。并收集受试者的主观感受和评测:
受试者分别试穿的穿鞋状态为:穿平底运动鞋、穿加本实施例的鞋垫的平底运动鞋。根据试穿者足底情况,依照实施例方案进行鞋垫底部衬垫调整,以平底运动鞋作为基准鞋进行间隔测试。
受试者试穿的过程为:静止站立5秒→沿着直行通道(5-8m)来回常速(速度0.6m/s的20%幅度波动控制)行走,往复3次→在测力台上单脚站立(至少3秒)→经过测力台上楼梯→下楼梯经过测力台。试穿完后进行主观问卷调查,并在舒适性问卷调查表的对应状态上记录穿鞋的感受。
受试者在相应的线段上(线段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标出主观感受选择。最后整理分析“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的舒适性。
其中调查问卷采用5点法舒适感评价标尺(如图5所示)。0代表很舒适,1代表舒适,2代表比较舒适,3代表不舒适,4代表很不舒适。受试者可以根据自己感受,在线段的任何地方标出主观感受。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测评结果对比 单位:人
舒适度 很舒适 舒适 比较舒适 不舒适 很不舒适
未加穿鞋垫 0 35 63 2 0
加穿鞋垫 53 36 8 3 0

Claims (10)

1.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垫包括本体(1),在本体(1)下表面的足跟踵心部位和外纵弓部位设置一体的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内纵弓部位设置半刚性支撑垫(3),在足跟部位的内纵弓一侧围绕减震缓冲支撑垫(5)设置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脚掌部位设置回弹垫(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减震缓冲支撑垫(5)厚度为2-3mm;半刚性支撑垫(3)的厚度为1-2mm;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厚度比半刚性支撑垫(3)的厚度大1-2mm;跟骨外旋限制模块的高度比与其相邻的半刚性支撑垫(3)的边缘高0.2-0.4mm;回弹垫(2)的厚度为2-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本体(1)外纵弓部位面积的1/2-1;半刚性支撑垫(3)以本体(1)内纵弓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内纵弓部位面积的1/2-1;减震缓冲支撑垫(5)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共同覆盖了本体(1)足跟部位面积的3/5-1;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足跟部位的部分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面积比为3:1-7:1;回弹垫(2)以本体(1)脚掌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脚掌部位面积的1/3-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本体(1)外纵弓部位面积的3/5-9/10;半刚性支撑垫(3)以本体(1)内纵弓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内纵弓部位面积的3/5-9/10;减震缓冲支撑垫(5)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共同覆盖了本体(1)足跟部位面积的4/5-9/10;减震缓冲支撑垫(5)覆盖足跟部位的部分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面积比为4:1-6:1;回弹垫(2)以本体(1)脚掌部位的中心位置为中心,覆盖本体(1)脚掌部位面积的2/5-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在人足底内纵弓部位向上弯曲形成弧形弯曲结构,从而在半刚性支撑垫(3)上表面形成与人足底内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并在半刚性支撑垫(3)下表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半刚性支撑垫(3)的内纵弓弧形凹陷部(31)最大高度为4-10mm;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人足底外纵弓部位向上弯曲形成弧形弯曲结构,从而在减震缓冲支撑垫(5)上表面形成与足底外纵弓部位匹配的弧形凸起,并在减震缓冲支撑垫(5)下表面形成向上凹陷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外纵弓弧形凹陷部(51)最大高度为3-8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在足跟踵心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是从距离人足底足跟后端点8-12mm;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3-5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在足跟部位沿人足底足跟后端向上翘起,形成上表面与人足底足跟后端部弧度匹配的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的上翘起始点、以及减震缓冲垫上翘端(52)的上翘起始点,分别和人足底足跟后端点的垂直距离相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上翘端(42)的后端端点相对上翘起始点的垂直高度为1-3mm。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和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为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在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下表面设置防滑凸起(41);所述防滑凸起的高度为0.1-0.4mm。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缓冲支撑垫(5)的材质为发泡材料;所述半刚性支撑垫(3)的材质为TPU、尼龙66或ABS材料;所述跟骨外旋限制模块(4)的材质为TPU、尼龙66或ABS材料;所述回弹垫(2)的质地为发泡材料。
CN201820115473.XU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Active CN2079403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15473.XU CN207940398U (zh)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15473.XU CN207940398U (zh)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40398U true CN207940398U (zh) 2018-10-09

Family

ID=63702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15473.XU Active CN207940398U (zh) 2018-01-24 2018-01-24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403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3117A (zh) * 2018-01-24 2018-06-05 北京服装学院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13117A (zh) * 2018-01-24 2018-06-05 北京服装学院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9798B2 (en) Shoe sole element
US8266825B2 (en) Shoe sole element
US7980008B2 (en) Footwear for three-beat rhythm walking
US6446267B1 (en) Protective sock and shoe lining
US10058143B2 (en) Outsole for orthopedic device
FI108608B (fi) Ortopedinen irtopohjallinen
KR20180015165A (ko) 중족 충격 영역을 위한 신발류 물품 및 신발 밑창
CN108113117A (zh)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及其制备方法
US6622401B2 (en) Modified oxford shoe providing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heel pressure diminishment including an optional means of adjusting pronation
KR101196835B1 (ko) 신발패드
JP4896221B2 (ja)
CN104366896B (zh) 一种基于生物力学的童鞋鞋底
JP3126681U (ja) 履き物のソール構造
CN207940398U (zh) 一种内外足弓独立支撑的鞋垫
CN111838877B (zh) 一种可缓解足部压力的折叠女跟鞋
CN105533910A (zh) 高跟鞋鞋底结构、高跟鞋以及高跟鞋制作方法
KR20110112975A (ko) 신발 밑창
JP2001511375A (ja) スポーツシューズ内で足を支持するための装置
JP5458257B2 (ja) インソール及びインソールを製造する方法
KR20140113016A (ko) 충격 흡수와 통증 경감을 위한 기능성 몰딩 에어 인솔
CN205456412U (zh) 高跟鞋鞋底结构和高跟鞋
CN105012064A (zh) 平衡足压矫正鞋垫
KR101693773B1 (ko) 보행의 특성을 고려한 신발
CN111789344B (zh) 一种可折叠的女跟鞋
US7415782B2 (en) Shoe providing vertical/horizontal heel pressure diminish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